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

时间:2019-05-15 07:4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学案 学习目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学习步骤:

一、考点点击:

(一)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

(二)考点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6.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基本解题思路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重要句子”的类型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 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

(二)考题再现 1、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08年四川卷《我爱水》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3、11年全国卷《针挑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4、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

11年重庆卷《论诚意》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6、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方法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1、课文链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答: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1、课文链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语境: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答案: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1、课文链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成分);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

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

3、交流: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答案:①。(1分)②。(2分)③。(1分)

四、课堂总结

(一)总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答题步骤

(二)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三维设计》专题检测(十四)《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学习目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月考中,你觉得最难的或者是你得分率最低的是什么题呢?(生答:现代文阅读)诚然,文学作品常常给我们美的熏陶,但有时,我们又觉得她很神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二、现代文阅读考点点击:

现代文阅读题在四川高考卷中总分为22分,共分为四道大题,分值通常为一题4分,其余三题分别是6分;涉及到的高考考点详见学案。

三、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请同学们看一道高考题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第14题,请问它考查的是什么?(生答: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展示ppt “学习目标”、“考纲要求”、“重要句子的类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师总结: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ppt)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ppt)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考题再现

师:我们在做题之前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我们答什么,从而找到答题方向。阅读以下高考题,请同学们总结该类考题有哪些提问方式 1、08年四川卷《我爱水》(ppt)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2、11年全国卷《针挑土》(ppt)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3、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ppt)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4、11年重庆卷《论诚意》(ppt)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5、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ppt)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模式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ppt)

1、课文链接(ppt)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师:这是选自我们课本中哪篇文章?是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同学们根据答案总结概括答题思路。生:答)

2、小结解题思路:(ppt)

第一步分析句子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区间 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由表层义到情感义

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

3、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

4、课堂训练:

师:同学们,方法的掌握重在实践。那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讲解的答题方法,先修改、完善你学案上这题的答案,我将请同学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及答案。(ppt)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生答,师打分并指出不足,然后展示参考答案。

(ppt)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或:“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ppt)

师:文章中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的修辞、表现手法,这种句子也是我们理解的重点。请看这句:

1、课文链接(ppt)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答案。)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点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析作用)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情感)

小结解题思路:

第一步 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手法; 第二步 “还原”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 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课堂训练:(ppt)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生展示答案,学生评价并打分。师分析:挑主干,“它刺痛了我的眼睛”,“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本体是“白发”。抓关键词,“刺痛”,表吃惊、哀叹之情。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根银白的头发的刺眼,形象地表现了白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惊叹岁月的流逝。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ppt)

师:它如果是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单句,这就需要我们划出主干,理清修饰成分,进而再进行分析理解;如果是复句,那就需要我们理清分句间的关系,再结合上下文对每个分句进行逐一分析理解。

1、课文链接(ppt)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状语;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小结解题思路:(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理清结构

第二步 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 第三步 按次序组织答案

3、修改答案、小组交流:(ppt)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

答案:①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1分)②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2分)③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1分)

四、课堂小结

(一)今天,我们学习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下面老师总结答题步骤(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

第二步 结合语境(上下文)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步 组织答案(师:关于这个分点作答,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我们发现很多高考句子含意题答案都没有分点,所以我们答案是否分点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分值多少,二看句子内涵是否丰富。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就不用分点,需要分点的答案每点之间要留出空格。)

(二)注意:(ppt)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专题检测(十四)《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

第二篇: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学案 五

现代文阅读学案

(五)探究

曹庆渠 苏恒 房树斌 刘群

教学重点 :探究题思考

(一)探究题的类型

1.思辨型(评析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考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例:

07广东卷的《泥泞》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要求结合文本探讨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点,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属理解性探究。

05年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此题需要考生首先理解苏轼评论中“古来唯有谪仙辞”“不与徐凝洗恶诗”所蕴涵的褒李贬徐之意,再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苏轼的观点,也可以予以反驳。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情感、内容、技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也涉及到考生从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取的知识,以及考生的体验、情感、人生价值观等。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考查的内容多在语文本身范畴之内,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

2.拓展型

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例:

①社会、人生拓展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和人生实际回答问题。

如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一问,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一问,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就人在孤绝环境中所采取的人生态度谈看法。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考生只要能扣住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1

勇于进取”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06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解析:此题有两问,问题一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概括,而问题二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如果考生不深入生活,不关注社会,答题过程中其观点和情感就容易出现偏差。

如上海卷《剪纸艺术》第五题:“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为振兴剪纸艺术发表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有关的社会知识,有条理地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②文学拓展类 ——根据文本涉及到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借助知识定向研究式。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

如2006年山东高考试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此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苏轼了解的深度、广度。苏轼的文学成就斐然,考生在初高中阶段学过他的许多诗文,应该不陌生;但如果想对苏轼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他在政治、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还必须有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行。

如06年上海杨浦区模拟题:“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寄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一作品加以简述。(提示:归有光《项脊轩志》、陶渊明《归园田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操《观沧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如06年安徽高考试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此类试题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民主的学习探索精神,考查了考生对一些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等历史人物及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考生对列举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应该不陌生,只要抓住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但也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语焉不详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多读一些名著。

这一类拓展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以及文学的鉴赏、分析能力的。这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重视。平时比较喜欢读书的同学将具有一定优势。回答这种题目,不但要用到一般的文学常识,还可能涉及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

(二)解题指津

1.明确认识:

其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评价作者介绍的人生态度,然后谈自己的做法并加以阐释。

吴锦:探究题的特点:答案不唯一,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有所生发,有所联系,一定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绝不是表面文句的罗列。

2.“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1.观点要明确,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

2.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强调个性阅读。

3.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学评论基本知识。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应对: ⑴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⑵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⑶要按照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⑷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⑸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1.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2004年福建卷21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书》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答:

2、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例:2005年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你对此如何理解?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

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把我们自己娱乐死》)听起来像是诅咒。

答:

3、要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例:2006年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21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所谓“你的理解”就是对给书虫当夫人感受的理解。这样,答案要从“丈夫倾听”和“妻子倾诉”这两方面概括“当夫人”的感受。

答:

4、要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原文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答:

5、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例如: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第三篇: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学案

2011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 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 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 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三)几组手法区别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3、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 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说明文部分)

【复习目标】

1.梳理、整合说明文的要点知识,明确说明类文章考查的要点。

2.探究中考命题,掌握答题技法与一般套语,提高阅读能力。

【导学过程】

一.自主复习

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和。理解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等。

3.说明文的结构:、连贯式和并列式。

4.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作用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②分类别,作用。③列数字,作用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⑤打比方,作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⑥下定义,作用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⑦作诠释,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⑧引资料,作用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

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能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⑨摹状貌,作用使说明更

具体形象生动。⑩列图表,作用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判断说明方法

作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综合分析)

5.说明的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例:(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么,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①动词、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②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表程度、表时间、表限制、表范围等)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一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

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

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3)说明文文段中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有何

作用?一般模式:该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是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

形象(或逼真,易于读者接受,提醒人们关注、重视,或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忧虑之

态、关注之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考查信息的筛选。例:文中某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的?等等。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可在文中搜

索出来,注意一定要根据问题找到相关区域探因求果,寻找有用的信息筛选整合答案。

7.考查知识的拓展运用。这类开放性试题也有限制,可以各抒己见,但内容要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可随意发挥。

二. 合作学习(学生结合初中教材学习过的说明类文章加深对说明文知识要点的理解)

三.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复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讲解,并作拓展练习。

【中考链接】(2012年滨州)学会看食品的“简历”(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

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8.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9.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10.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12.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达标测评】超级网银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

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13.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4.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①②

15.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先独立做,然后小组内交流。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

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7.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

18.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

19.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20.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21.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下载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阅读学案三[五篇材料]

    现代文阅读学案三 2012现代文文学类散文阅读教案 教学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目标:提高赏析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环节......

    氯气公开课教学案

    氯气公开课教学案 吴兴高级中学 高一年级 戴俏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

    作文公开课导学案

    新材料作文——议论文的“三步开头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新材料作文中议论文开头的“三步开头法”。 2、在“三步开头法”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开头进行升格。 导入: 有人曾......

    李清照学案公开课(精选合集)

    知人论世 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学案) 北师大大兴附中李海霞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 01.前期生涯 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市名)历城西南的柳絮泉.父亲李格......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诲人不倦 第一课时 公开课学案

    《诲人不倦》第一课时公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2、体会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师说》公开课学案教师稿

    《师说》学案(教师用) 教学设计 一、 自主学习: (一) 课前准备: 1、 早自习齐读课文3—5遍。 2、 各小组组内合作,借用《古代汉语词典》和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3、 翻译过程中尽......

    望江南、渔家傲-公开课导学案

    杏园中心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一班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小组评价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五课 《词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备课人:宋生吉 备课时间: 备课组: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