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反馈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教学反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所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学反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都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的实施着教学反馈,最常见的反馈方式就是“提问”和“作业”了。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回答就是一种教学反馈。作业的批改过程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过程。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反馈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与问题。无效、低效教学反馈致使教师失去了依据反馈信息改进、调整、矫正自己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机会,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反馈的缺失、无效或低效
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指导地位,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难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出现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现象。李镇西老师将此形象的比喻为“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惟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按老师说的做,学生成为了“观众”,没有话语权,是“失语”的,也自然就没有“信息”反馈给教师。比如,在生物课堂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实验课都是教师把实验过程讲述一遍,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也就不可能反馈相关信息给教师,教学反馈便出现了缺失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表面上做了教学反馈,实际上是无效的。例如,在授完“光合作用”新课内容进行小结时,教师会提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都掌握了吗?学生会机械的回答:掌握了。这种教学反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帮助。
1.2 反馈滞后不及时或太过简略
测试是教师常用的,也是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反馈方式,例如,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这些测试由于是整个年级或全校,甚至是更大范围的考试,因而对于测试卷的批改和及时反馈就成为教师一项繁重的任务。由于生物教师自身工作量大,可能需要一周,甚至会更长的时间才能将批改后的试卷发放下来,这就造成了反馈的滞后和不及时。而此时学生对于测试时内心的想法,解题思路已经淡忘了,就算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得到的反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一般生物教师对于作业或测试都会根据答案仅在作业本上划“×”或是“你这个实验设计错误”,不会给出详尽的反馈。例如,在批改实验设计时,如果设计错误,教师一般都是划“×”,而不会给出“在这个实验设计是研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要考虑到实验设计的原则,保持一个自变量,所以应该在有光照和无光照之外其他的一切条件都保持相同”这样详尽的反馈。
1.3 反馈信息片面
部分教师明显存在只注重收集来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也只向这些学生提问,并会依据这些学生的回答相应地调整教学。在课后,也只会询问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其他大部分学生。然而来自学习失误频率较高、产生失误的原因更具代表性的学困生的反馈信息却非常匮乏。长此以往,想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只能成为空谈,“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必然变成一种口号。
1.4 对作业、测试等“例行公事”,反馈的作用被消解
教学反馈除了课堂上的提问等之外,另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理解的程度。比如,生物教师可以从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做到胸中有数,以便及时指导和完善教学,也可使学生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看到自己的正误及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然而,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检测等时候,不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例如,很多生物教师只是对照答案批一下对错,有的只是批个日期应付了事,甚至有些生物教师直接找学生帮忙批改作业,这样的教师当然不会有目的地记下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更不会将这些错误作分门别类的归类和分析。这样对班级的学习状况和个别学生的问题就比较难把握,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失去重点,从而就产生了表面上教师是及时做了反馈,可实际上反馈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
1.5 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反馈缺乏针对性也就是指缺乏目的性,在生物课堂上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表现。一种表现是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一般生物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注意三维目标,但是在小结的时候却只关注知识目标方面的反馈,对于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反馈几乎没有,这样的教学反馈就缺乏针对性了。而对于生物这样一门偏实验性学科,对于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另一种表现是在作业的布置上,作业或练习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很多生物教师将布置作业作为日常教学的一个环节,至于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清楚,甚至认为布置作业就是“练习”、“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时布置的作业与本节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反馈方式单
一、信息失真、反馈途径少、对教学反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反馈能力不够等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反馈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改进教学反馈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而言,除了理论上的提升以外,更重要的是找到具体解决的方法。
2.1 增强自身素质,提高问题和作业、测试等的价值及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而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和作业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也会更详细、准确、有价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专业能力,以便能通过更全面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尽快提供详尽的反馈
如果没有对操作结果的反馈,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即时的提供反馈并不完全必要,但反馈时间应当与实际练习时间足够接近。尽可能详尽的教学反馈对学生非常有帮助,能使他们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尽快批改测量学生表现的试题,教师为学生写的书面评语,应尽快反馈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等也应及时反馈,尽量不要拖延。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这么执行下去,学生的错误会得到很快的更正,对知识的理解会更牢固。
2.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反馈信息
教学反馈对操作结果的认识一样重要,应谨慎提出,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有所帮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教师提问不能仅关注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得来的教学反馈信息就会失真,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反馈,对于一些不太发言的学生应多给激励性的反馈,对于优异的学生教师给出的反馈要侧重引导其进一步的思索。也就是说,教师给出的反馈对学生来说太多、太复杂、难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导致反馈低效率和失真。因而,应该依据学情,进行恰当的适合学习者发展阶段的反馈,方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2.4 教学反馈应针对学生的意图而不是行为
重视反馈的意图而不是行为,帮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如果反馈是直接评判学生行为,而不是针对学生行为背后的意图,可能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还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和防御心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做出一些教师认为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时,教师一定要分清学生行为背后的意图,或许学生是想通过一些反常行为吸引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有学生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你们讨论出结果了吗”代替“你上课不应该捣乱或者是你上课不要和同桌讲话”,以此来提醒学生,并将学生引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中。
2.5 强调表扬和正面反馈,若给出负面反馈时,应注意反馈方式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正面的反馈,而不是负面的反馈。一般而言,表扬会被接受,而负面的反馈可能会被拒绝。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提供表扬和正面的反馈,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新概念、新技能的时候。而当教师观察到学生有不正确的表现时,就必须进行纠正。下面是学生回答不正确、表现不恰当的时候教师积极合理的处理方法:①提出一个和学生的答案相符的问题,以维护答错的学生的尊严;②给学生提供帮助、暗示或提示;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例如,当问“为什么血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时,学生无法给出反馈信息,可以说“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很正常,我相信等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之后一定会知道原因的”。
知道某件事做得不正确,且不能帮助学生把它做正确,在必须给出负面反馈的同时,教师应当示范如何正确的运用这些技能,负面反馈应当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正确示范。例如:在实验课上学生搅拌溶解物质时,玻璃棒碰到烧杯壁发出响声时,教师就应该指出错误,并且示范正确的做法: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能碰到烧杯壁和底部。如果学生拿试管的姿势不正确,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综合使用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是最好的。
2.6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馈,判断自己的表现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反馈也同样。学生学会如何评估和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很重要的。光靠教师系统归纳反馈信息是不够的,要“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帮助学生从完全接受教师的反馈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自我反馈,变被动为主动,变“教”为“不教”。教师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表现。例如,可以给学生解释专家在判断表现时使用什么标准;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对同龄人做出判断,并且与他人对照,判断自己有无进步;可以对学生强调自我监测、确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不仅仅满足于教师提供的“外在”反馈的重要性。
2.7 要综合利用前置性反馈、形成性反馈及终结性反馈
部分教师只注重终结性反馈,即只注重教学结束后的信息反馈,如作业情况、测验、考试等,而忽略课堂教学之前的前置性反馈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这样的教学反馈同样是低效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其“掌握学习”理论中对形成性测验有着深刻的论述,布卢姆认为,在形成性反馈与终结性反馈之间应更重视形成性反馈,因为反馈不只是弄清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是作为一种矫正性的反馈系统的组成部分,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效益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教学。
总之,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对平面教学设计的再度创造。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可以指导和调节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能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和改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在生物学教学中,由于学科特点,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繁杂,生物教师更需要有效、高效的利用教学反馈各种策略来合理改进、调整、矫正自己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重表达轻育人、重形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89-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 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作文教学功利性强,考什么练什么
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就是为了考试,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顾及学生的写作实际,只要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作文,这几年又围绕话题作文穷追猛打,要么是大量练习,而无评改,要么是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考场雷同作文比比皆是。
1.2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层次、无指导、随意性大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和评讲无关大局,所以作文教学没计划,没有层次,没有具体指导,随意性很大,想起什么写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2.1正确理解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最终学会做人的过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作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然、社会、人生,把自己的认识、思考和观察真实、正确的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学会做人。写作也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写作也是为生活、为人生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动,并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考试作文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以此作为作文教学的宗旨,我们就会紧紧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发展来安排学生的作文,或让学生写日记、随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或结合社会、学校热点问题,让学生作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日记、随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社会和生活;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了个性、有了生命力,语言表达也会丰富流畅。
2.2研读作文教学的有关著作,了解国内外作文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以便借鉴
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自己要懂得作文教学的规律,了解名家的多种作文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做到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有选择的借鉴名家的作文教学体系或模式,指导学生作文。如果教师对作文教学规律不了解,对国内外的作文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一无所知,就不可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阅读一部分有关作文教学的著作,了解国内外的一些作文教学体系和名师的一些作文教学模式,在把握了作文教学规律,了解了多种作文教学模式之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融合借鉴名家的作文教学模式,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应用中不断的修改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爱上写作,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2.3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加强作文指导,循序渐进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作文教学计划,每学期或学年的作文要么是根据教学进度,临时布置,要么将月考中作文代替作文训练。这样作文,一则练习量达不到,二则缺少必要的写前、写后指导,三则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没有目标,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就要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甚至初中或高中三年计划。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之前,教师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写作能力了然于心,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材相关内容,制定出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时,一是要注意将课堂专项训练和课外多种形式的练笔结合起来,如周记、随笔、热点关注等,以此来积累素材、丰富语言;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习作自信,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作文开源,解决学生写得出的问题;然后再要求写得好、写得精;三是要注意有布置就要有监督、批改、讲评。作文教学计划制定好之后,教师就要按照计划认真执行,课外练笔要有定期督查、激励,专项训练要有写前指导、写后批改和讲评,以此来指导、激励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4加强写前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通过立意构思去安排材料,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写前指导,教师或通过语言描述,或播放音频、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创新的闪光点,正如法国杰出雕塑大师罗丹所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语言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学期写几篇作文,还要开展多种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讨论会、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善阅读、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多阅读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语言才会丰富,表达起来才会自如,多写才会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写出的文章才会构思新颖、语言生动贴切。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作用,了解了多种作文教学体系和模式,并创造性的借鉴为己用,制定出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写前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写得一手好文章。
参考文献:
[1]陈春柳.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2]全建荣.浅谈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作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0期.
第三篇: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作者: 王庆欣|来源:| 点击数:2448 |时间:2012/4/5 14:39:36 每位教师的成长,都是从新教师开始起步的。教师的成长效益取决于前三年与前五年,这是新教师成长的时间。前三年是新教师从“学院派”向“务实派”转型的重要时期;前五年是新教师由青涩转向较为老练、成熟的关键段。作为培养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应该尽最大的财力、物力、心力等关注、引领新教师的茁壮成长;对于新教师自己,更应谦逊乐学,不遗余力地发展自我。两者共同“发力”,新教师的成长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刚刚走出师范院校的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理论上有一定的积淀,但由于实习的时间较为短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毕竟有限,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纸上谈兵”与“沙场血拼”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新教师在上岗前,教研部门与学校都曾组织过类似“通识培训”式的集训,但时间较短,新教师从吸纳与消化再到运用更需时日的浸润,因此,集训效果不甚明显。放眼当下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就小学语文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尝试着逐一予以“化解”,愿这些策略能为新教师的顺利成长助一把力。问题一:文本解读能力单薄,过分依赖参考资料
一册教材在手,往往只注重于读具体的某一课教材。备课前,先看教学参考书,上网下载相关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某一课的教学就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备课。由于没有潜心读文本,使得某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也都是照搬教学参考资料。由于文本解读能力的欠缺,在教学处理上就难免“摸不着北”,课堂教学的“重心”便会由着新教师的“喜好”而动。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12册《索桥的故事》,这是巴金的作品,课文描述的是作者走在四川省灌县二王庙山脚下的一座索桥上的所见所思,想到了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想到了修建索桥的“何公何母”,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燃烧的心”,还想到了勇士丹柯„„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拥有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的人们的敬仰与赞叹之情。
一位新教师执教时,由于对教材内容解读上的偏颇,在第一次试教中,将教学目标的确定“人为地拔高”了,并且仅想用一课时就教授完本课。结果,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学生连读书的时间都被教师“霸占”了,一味地要求学生围绕“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来探究“心”的内涵。学生没有时间与文本对话,只是机械地为教师的问题来“按图索骥”,课上得沉闷,又了无生气。
其实,本课宜用两课时进行操作,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读通读顺读准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出课文的提纲,全班交流、评价;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联系课文思考:为何写索桥还要写都江堰?课文第一自然段给我们怎样的写法启示?在作业设置上,仿造第一自然段写写某一处的建筑。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精读课文的3~5自然段,围绕“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探究“心”的内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特别是每讲到一处索桥的故事,教师就引导学生深情地回读文本中心句;紧接着创设情境:假如你也走在这座修葺一新的索桥上,聆听着巴金的这篇美文,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教师可适当补充“5·12”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镜头,在央视大楼火灾中英勇牺牲的消防员的先进事迹等,让学生用练笔的形式,将情感内化成文字,达成文道的有机统一。解决策略:抛开“辅助资料”,训练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1.学校要分学科请校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新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教材。培训者现身说法,以具体的教材为例,将自我的解读与建构教材的“心路历程”呈现出来。
2.对新教师进行“训后考核”。分学科给出具体的教材篇目,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限时请新教师解读教材,写出教材解读的书面文字来。学校请培训者对新教师的教材解读进行“案例剖析”,给受训者以必要的智力支持。3.布置作业,跟踪督促,展示提升。一课的解读仅属于一课,学校要求新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执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读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选择所任教年级的教材中的2~3课,写出详细的教材解读,并根据学情进行分析,指出该课教材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等。学校组织专人进行点评,在学校范围内展评,可书面展示,也可开辟小专场让新教师说教材解读,以此促进新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提高。
问题二:课堂实施“平均用力”,过分追求“面面俱到”
这在新教师教学课堂上屡见不鲜。还以语文教学为例,新教师也知道,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注重夯实学生的语文“地基”,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应该具体落实。于是乎,新教师的教学课堂上便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舍不得那也丢不了”的“课堂怪状”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入手是得当的,但内容是“例子”,是“抓手”,紧拽不放,进不了语文的大门,只能在语文的门外徘徊。
一位新教师这样处理《司马光》第二课时的教学:课伊始,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写“吓、叫”两个生字;而后重点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面对落水的同伴是怎么做的?想象孩子们当时是怎么叫喊的?全班模仿;第四环节,出示司马光与众不同的救人语段,划出动词,边读边比划动作,探究司马光的品质;最后进行拓展: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伙伴。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其他孩子与司马光面对突击事件时的不同表现,两相对比,让学生体悟司马光临危不乱、镇静沉着的特点是很有帮助的,学习这些内容是必需的。但教师却没有找到以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有效表达训练的方向。让学生模仿喊“救命”,让学生想象还有什么办法救同伴,这些都是游离文本内容之外的“非表达”,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如若教师这样处理:在那么危急的情形下,司马光的眼前可能也闪过这么一些救人的方法,但他选择了砸缸,请联系下文,想象一下:司马光当时想些什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读文本中描写司马光砸缸的语段。再引领学生走近这些连贯动词,创设课堂情境,也让学生现场“小试牛刀”,进行连贯动词的说话训练。同样是表达,这样一调整,可以想见给予学生的当场语文营养是不一样的。解决策略:学会重新建构教材,训练“抓大放小”的能力
优秀教师“优”在何处?单就教学艺术而言,“优”在懂得正确且有新意地建构教材,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并迸发教学美的“星光”。新教师就应该追这样的教育教学之星。
1.学习名家名师,从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中贪婪吮吸教学艺术营养。观看名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光盘,做课堂实录,从中去分析名家名师在建构教材方面的神奇能力。2.一段时间后,先找名家课堂实录的文字稿,先“束之高阁”,找来同题教材,进行独立分析,独立备课,找一面镜子,自己上课给自己听。再取出名家的课堂实录,面对镜子“高声朗读”,继而“复述”,从“历练”中去缩短自己与名家名师之间的“差距”。
3.听同年级同备课组教师的课,新教师要有“不辞劳苦”的毅力,多推门听课,向身边的教师学习,集众人之长,内化成自我建构教材的“内功”;同时,新教师还要主动出击,凡是周边、本地域有举办教育教学的观摩,只要调得开课,就要前往观摩、学习,认真做好听课笔记,特别是教师在“抓大放小”方面的成功做法,新教师听后要好好咀嚼,好好内化,最好能及时地倾吐于笔端。问题三:课堂教学“霸权当道”,过分“牵引拉拽”
照理说,新教师刚刚走出校门,教学思维还是比较活跃,条条框框束缚相对要比较少。可惜,在笔者所听过的大多数新教师的课,都存在着“霸权当道”“牵引拉拽”的迹象。
某位新教师执教《可贵的沉默》的第二课时,是这样处理教学的:首先,从课文第一幅插图入手,从文中找描写孩子动作、神态等的文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怎样的心情?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出“沉默”一词,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沉默了,这“极为可贵的东西”又是指什么呢,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在哪里。而后,再让学生探究:沉默时,孩子们可能在想 ;也可能在想 ;还可能在想。孩子们回答后,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比比谁读得“更骄傲、更快乐”,最后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师是留给了学生探究、读文、补白、思考、阐发自我收获的时空,似乎“宽松度”不错。但细细嚼味,所有的流程、课堂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的读书深浅度等,都是由教师“承办”,虽有“放权”探究,但落到实处,实质是教师的“长官意识”在牵引。
如果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说说看:你有什么发现?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吗?再看看标题,想想:这是一群()的孩子,他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假如要你给课文再配两幅插图,其中一幅必须有你,你想在上面画什么?为什么?大的教学流程这样安排,并将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穿插其间,这样给学生的文本学习以更大的自由度,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会更出彩。
解决策略:俯视学生,卸下“长官意识”,变“牵引”为“引流”
1.解剖学情。新教师要更勤快地走入并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并熟悉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才能在课堂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
2.专题探讨。教会新教师“引流点”的确立与驾驭。学校要围绕该专题,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具体的教材为媒介,以“互动式培训”为主,先请新教师充分发表自己对本教材如何引领学生由“肤浅”走向“深入”的方法,再请新教师同伴进行充分评议,而后,经验丰富的教师才出示自己的“底牌”作比较,以案例说话,为新教师的课堂“引流”能力的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3.专项反思。以“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引流”为主题,整个学期针对该专项开展有“方向性”的反思,反思得失、成败,思索改进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新教师要勇于敞开自己的教学之门,邀请教师同伴走进课堂,真诚听取教师同伴的评价声音,“兼听则明”,促进课堂教学引领,引导艺术水平的提高。问题四:课堂关注“面窄局限”,过分“聚焦”优生层面
课堂教学呼唤“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新教师的课堂上,为了课堂教学进度,为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行进”,他们往往让“优生唱戏”,优生“霸占”课堂,“话语权”凸显,而恰恰忽视了中等层面与学习上暂时处于下风的“弱势群体”。往深里追究,这也是另类的教育不公平。
解决策略:关注全体,小组合作,学会较为合理分配“话语权”
1.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按学力进行合理搭配。上中下穿插,定组长,定记录员,定发言顺序。引进激励机制,小组竞争,与平时、期末的学科学习综合能力评价挂钩,以小组的“同荣”来引发中下层面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2.新教师要学会充满激情地对待每一堂课。特别是语文教师,教师的激情是“引爆”学生热情的“导火索”,新教师要学会“煽情”,为学生的思维激荡“推波助澜”。要相信学生,他们的思维与创造是无止境的,只要你能给他们一米阳光,他们就能还给你万丈光芒。
笔者执教《巩乃斯的马》一文,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当时抛出了“作者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了骤雨中群马狂奔的壮阔场景,从作者的酣畅流泻的笔墨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字的用意吗?”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学生举手了。焦梅朵同学率先发言:“老师,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由的一种向往!”我并未表态,只是示意她继续说下去。她不紧不慢地说:“马群在骤雨中毫无羁绊地狂奔,任由牧人怎样喊也无济于事。这是马群在自由的境界里驰骋,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渴望。”
“不错!”笔者随即接过焦梅朵同学的发言进行归结板书——“表达了作者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追求。”
课上到这儿,笔者举目四望,用真挚的目光期待着:“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吗?”
这时,杨靖轩同学举手了,笔者指名他起来回答。没想到出语惊人,说出的答案连笔者也自叹不如,他说:“老师,我觉得作者似乎在传达着这样一种声音——一个民族,只有在危难之际,才能显示出她非凡的凝聚力和团结性。就像这巩乃斯的马一样,起先分散在各处,骤雨一到,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平时像一盘散沙,关键时刻却能迅速聚拢到一起来,就像一个国家受到外强侵凌时,她的人民便立即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多么精彩、睿智的发言,于是我带头鼓起掌来。我动情地说:“靖轩同学,你真了不起!也许作者在写这篇文字时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竟还有这样的一种象征义。都说评论家比作家高明,他能解析出作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而这些也许作者本人在创作中都未曾意识到。今天,王老师终于见识到了一位未来文学评论家了。来,让我与你握下手吧。”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敬佩与羡慕的目光。
那一刻,我真的太高兴了。我看到了学生们的非凡表现,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不亚于甚至还超出我们成人的理解。孩子的潜能无限,我们为师者就要想方设法点燃、引爆他们的思维,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我们的学生能自己想、自己读、自己悟、自己品、自己“联”,只要我们的引导、点拨恰当,给孩子一点阳光,学生们将会给我们整个太阳的惊喜和光芒。■
第四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于香伟 王永刚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施“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育人观的转变,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改革。教师们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习惯了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替代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记忆。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们要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调动、指导服务。传统教学就好比是教师把做好的馒头直接交给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们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自己来做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自己会“做馒头”就行,而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但自己是“做馒头”的内行,还必须具有组织调动、指导服务、协调勾通等方面的“领导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单位时间内多完成了几道习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强、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质是否得到锻炼、行为习惯是否得到养成”,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占多大比例。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人”的研究和调动上,教师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志同道合式的朋友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2.导学要坚持四个“必须”。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必须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杜绝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的现象;二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诱导、指导”过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铺垫性、诱发性、过度性问题;三是引导过程必须体现学法指导,导学案的语言表达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联想、记忆、思维、交流、合作、探究、自测等;四是必须体现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主要内容是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铺垫性和引导性问题以及学习过程安排,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可利用多媒体、学习卡片等方式进行呈现。
3.“四学”要注重落实。建议对学生预习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开始阶段和新知识的学习阶段,并建议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师导学。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等。学生自学。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按照导学案钻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保证安静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学生互学。按照导学案的要求,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相互帮助,尽量解决不懂的问题和探究问题。互学的小组学生相对固定,并提出帮扶目标。组内群学。组内群学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组长对组内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了解,然后确定组内展示的内容,安排小组展示活动,重点解决还太明白的问题,这个过程要鼓励人人参与。同时,组长要及时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活动中来。
4.“主导”作用要在展示中发挥。一般来讲,全班的展示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挖教材,培养能力,所以,对都会了的和都不会的问题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挑战性问题,四是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解决不了但经过全员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五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善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发现新问题,能非常机智地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形成思维碰撞,这是最能体现“展示意义”的事情,每当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争论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在新授课上,教者要在“新观点、新发现”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识的难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资源,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展示活动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热闹,内容选择要精准,展示过程要精彩。
5.“小组”建设要切实重视。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学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需要重视这三项工作:首先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小组长培训与指导,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各小组自主确定奋斗目标和学习常规,明确小组长的检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职责,适当组织才艺类的小组展示竞赛活动。
6.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习评价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点,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全体学生把“努力做一个好人”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成为好人的愿望”,既不让表扬变得廉价、肉麻,又不能随意打击和嘲笑,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美好的东西、善良的品质和进取的本性,对他们的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注。
7.反馈要做到及时回授。反馈是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的一种信息收集,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并注意畅通反馈渠道,有适量的作业和检测,确保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但反馈不是目的,目的是对收集到的信息作以科学的判断,并有效地进行回授,把学生的问题及时化解。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和现场决策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8.“学得慢”要积极应对。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教学进度慢、教学不落实、课堂难调控等等一些现象上的问题,特别是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们又不敢大胆放手,所以不少教师采取的是回避问题的态度,改革工作只能停留在表层上,不能有步骤地推进。建议教师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要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的改革的目的,只要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改革也就成功了,所以说,回避问题就是回避改革。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对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并有整体的思考;对问题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所以解决问题也必须通过“过程”来解决,做到既有长远的安排,又有短期的目标,分清主次、分步推进,追求点滴的进步和突破。比如:教学进度慢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它是正常的而不作为,应该明白“慢”的原因是学生“学得慢”,在这个现实面前,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开始的时候,我们适当降低对学生自学内容的要求,侧重点放在“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养成学生自学习惯”上面,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达成一些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了解的、认识的、知道的。当大部分学生比较适应之后,再逐步地把理解的、探究的、运用的知识目标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反对那种一开始就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学的做法,明明知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坚持着让学生自学。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是为了封住教师的嘴,必须遵守“以学定教”的原则,在学生还不会学、还学不会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去的教学进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新课后的大量重复练习同样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果学生们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可能就没必要再用题海的办法进行知识巩固了。所以,整体上讲,只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是落实的,时间不是个问题。
9.教学过程要精益求精。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还没有达到“精耕细作、精准操作”的要求,“过得去”“粗线条”式的工作习惯还没有根本性转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把“领导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必然要求再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对学生发出的任何一项指令、交给的任何一项任务,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是谨慎的、科学的、深思熟虑的。
10.教学流程要因人因科而宜。总体上讲,现在的课堂只要是把过去传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就对了,课时划分应该保持原来的习贯,反对把预习、展示、反馈作为三种课型分开安排的做法,至于每节课上这三个环节各用多少时间,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的课题内容不同,不做统一要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打细算,并灵活处理。需要提醒的是,教学难度的把握和教师心态的调整是比较关键的。在新课阶段和改革开始阶段,不要因为兼顾所谓的题型,而人为地加大了教学难度,也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不会学”而心浮气躁。建议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学科特点,在高效课堂建设总要求的指导下,自主构建能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或者说是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教师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思路要开阔,思想要活跃,研究要深入,工作要精细。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只要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开展教学,把自己的优势做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才是改革的最大愿景。
第五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生物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也是高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但是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高中生物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各生物老师也都努力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本向学生传授,但是还是不能充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笔者将围绕生物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结合实际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生物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物课程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20-02
随着社会上各项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就逐渐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界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即不断提升孩子的教育水平,而对传统教学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后在实践中运行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物课堂上,即使老师都在很努力的迎合课改要求并不断进修,但却仍然感觉课堂上存在很多困难。因为生物本身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因此在新世纪也得到了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生物爱好者本文将围绕教学中的困难进行浅析,并对此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高中生物课堂问题的发现
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对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太过于守旧。在进行新课改之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听,而且老师讲的知识就只是看着课本念,搞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学生也不喜欢听。而新课改之后,要求老师要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老师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只是口头上响应新课改,而在真正上课时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
第二,老师缺乏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把握不准授课内容。新课改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老师面对新教材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识也不到位。不习惯于用新教材的辅助资料,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旧材料,这些资料不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而且与当前教学大纲还有一定的相违背,如果一直处理不好新旧教材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而这也是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如果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看到实验现象,那就只能看着课本上的结论死记硬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相关设备或者是设备陈旧,造成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有的只是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去看看实验结果。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新课改的推广。
第四,教学方法固定,学生不积极参与。我国属于应试教育,特别是高中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而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说明哪里会考哪里不会考,然后学生对需要考试的地方背背。学生从心理上也都明白上课可以不听,只要记性好下课了背住就能考高分,因此在上课时很多学生因为感觉课堂没意思都不注意听讲。
2.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2.1老师要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很多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思想上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具体含义,认为课改只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换了换。而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课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课改就是理论上的改变加实践上的推广,如果教学方式不变化就跟不上新教材的变化,也把握不准授课内容的深度。
2.2提升教学硬件设施
生物课中难免会有实验课,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看到实验现象学校要对相关设施进行配置。由于生物本身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且应用性比较强,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对应的图像信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也比较少抽象。传统教学中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这样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因此学校还应该给生物课堂配备多媒体,让老师给学生直观的展现知识,必要时只要对学习有利还可以观看一些生物视频。
2.3强化生物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而学生在高中课程学习中也都明白生物占的分值比较少,在平时学习时也都当成副科学习,在心理上认识不到生物的重要性。而老师也不去强调生物对以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注重学生的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了。为了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在根本上强化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强化生物老师的教学素养
虽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但是老师还是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争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共同提升学习质量。现阶段部分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现象还是有发生,不能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也就体会不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提不起对生物的兴趣。此外老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不能给学生树立生硬的形象,要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不能产生明显的代购,更要能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结束语
新课改推行以后高中生物教材也进行了更换,从理论上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生物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对学生生物知识的传授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还达不到要求。因此生物老师们应该在新形势下尽快适应课改的变化,加强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并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生物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小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2,06:48-49.[2]刘春丽.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83:152-153.[3]张雪梅.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3,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