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小细节上见真章
课堂教学小细节上见真章
从教一年,说不上太多的教学经验,但课是没有少听的。各个级别参赛课也好,常规课也罢,无论研究与否,公开与否,上课的老师们无一不是我的前辈,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心准备、用心捶打而出的。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巧妙的教学构思,课堂上丰富流畅的教学语言,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课听多了,也不妨有了点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课堂教学:小细节上见真章。
在我们的新课标中把人文性提得很重,那么教师们存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来实现这个“人文性”呢?怎么把“讲授式教学”变为“研究性教学”,怎么把“课堂权威”、“话语霸权”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呢?这每一点每一滴都必须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细节上。
例证一:有一次我们年轻老师去听本片区年轻老师的献课、当时讲课的是一个教一年纪的语文老师。语文课上自然是少不了朗读。这位老师在请学生单独起来朗读的时候非常细心的凝听每一个孩子的语音语调,发现不对马上纠正,这些都做得很好,但是在学生们集体朗读的时候,有极其个别的学生读音错误了,把鼻音和非鼻音弄混淆了,这位老师就没有能够及时指出。这不得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遗憾老师指出学生的读音错误只在一个细节,用一句话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没有能够注意到,这就使一节本来应该很完美的课白璧有疵。
例证二:一位老教师的研究课。这位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置上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学生只要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进行学习,那么课堂上就能达到老师期望的教学效果一可是学生是多变的,他们的脑子里随时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可以为上课老师制造出这样那样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当时这位老师上的课是一堂《社会》课,讲的是成都乡土革命斗争史。因为是公开课,老师事先也叫学生去查找了资料以准备课堂上发言。老师实际上只希望在课堂上讲“辛亥保路运动纪念碑”和“十二桥烈士基”,但学生却下去找了很多不是这两方面的资料。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情景:老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打断学生的发言,一直到找到自己的预先设计思路为止。这些说明白点都是教育教学上的细节,但是我们的人文性,我们的不提“霸王问”,不要“霸王答案”不就恰好体现在这些地方么?而从对细节的处理上也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
例证三: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世界上最需要做得细致的工作。班集体中无大事,但是班集体中也无小事。班主任又叫班妈妈,既然是妈妈,那么孩子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习惯每一个举止的培养都必须耐心到位。班主任自身做为一个典范也在无形中对孩子们产生影响。有一位老师平时自己就不是很注意收拾摆放好物品,经常把自己的备课本随手一丢,或者是任讲台上本子堆积如山、粉笔头乱扔也不管,连带的效应就是他所教的这个班的孩子也养成了不好好收拾、乱放东西的坏习惯。
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也一样多。我才教一年纪的时候,领导来听我的常规课就曾对我的范画提出过意见。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专业的美术系毕业,接受了过多的成人性的艺术教学,所以在为学生做范画的时候就没有领会到自己画的受众对象。范画过于复杂,学生不易理解临摹;范画色彩偏灰,低年纪学生不易接受等等。至于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揣摩和教育语言上的儿童化,我也需要好好学习。
看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多领会、多感悟,存大环节通畅的基础上狠抓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结。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上去。
第二篇:景物描写读听说写见真章
探讨读听说写对少教多学作文教学的作用
黄楼初中杨美蓉
内容摘要: ‚作文少教多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告诉我们,已经不能只把目光注视在课内,作文不只是一节课,不是老师的泛泛而谈,不是学生45分钟的搜肠刮肚。课外的勤读书、细观察、强化口语训练、多写多练、多鼓励也应该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列。
关键词:少教多学课外观察读书积累口语训练练笔鼓励 引言:‚作文课少教多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的课题提出后,教师对作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作为重点研究,力图通过简而精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固然是正确的做法,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课堂外的恰当指导,没有课外的观察阅读,常年累月的累积,课内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文课少教多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的课题提出后,教师对作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作为重点研究,力图通过简而精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固然是正确的做法,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课堂外的恰当指导,没有课外的观察阅读,常年累月的累积,课内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学生课外的积累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勤读书,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使人身心愉悦。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是我们必备的素质。对于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言之有物‛。其实,阅读与写作在本质上就是相通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如何在写作中提高阅读水平。
而这又是一件漫长而快乐的事情。
第一点,要学会找所阅读的文章的闪光点。我们初中阶段所选择的阅读文段,有的是名家的名作,大部分是我们不太常见,但是特别有韵味,特别有文学底蕴的文章。可读性是非常高的。只要老师引导同学真正找到自己折服于这篇文章的地方,就像同学们感动于《荷塘月色》景色描写的细致动人,就像同学们为《背影》中的老父亲的形象而感动落泪。这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第二点,说到写作素材,从所阅读的文章中找到写作素材也是一种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我们阅读的文章,不应该只是一些专业的作家所做的文章,虽然他们所用的素材很有品味的价值。但是,我们的作文素材却不能只局限于这些人尽皆知的名人名段,还应该与社会、与时事、与身边的人与事结合。
第三点,如果我们从文章中直接提取有用的素材是提取它的内容的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特别是成熟的议论文或散文,都是有一个严密的结构架构的,学习架构文章,是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四点,除了内容和结构,我还想单独谈一谈写作的方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并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像是反面衬托,借景抒情都是可以采取的方法。像有同学写记叙文,写某个同学,就从某个人的外貌性格怎么怎么不顺眼开始写起,然后写他的美好品质,就使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就是从鲁迅先生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中获得的经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文章显露出很多的亮点。
这是从阅读中学会写作的几点方法,但我想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文章的各个要素开始分析,同学们应当都可以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地方,可以对自己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帮助。
学生的阅读量大了,思维活了,想法也多了,必然会产生说和写的欲望,这为习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孩子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也同样重要。大自然的变化、植物生长、动物的乐趣、人们言谈举止等等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只要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写作的素材。不断地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当他们觉得‚言之有物‛时,这就把好了‚少教多学‛的第一关,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享受到了快乐!
二. 练说话,重规范,奠定写作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语文‛一词作过一段权威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联在一起,就是语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听、说、读、写训练的效果上,又由于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故而又特别体现在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的效果上。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用语言表述出来时,我们要规范说话。
第一点在说话时要做到‚言之有序‛,有顺序,有条理的阐述事情。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话和写作作为语言表达的两种形式,都和思维密切相关。
第二点说话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什么,还要考虑说话的对象、场合、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都离不开思维的组织。
第三点重视口语交际。我们不光要重视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规范学生的口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口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等都是学生展示才华,强化口语的好机会。
我们班有个学生大家都认为他能言善辩,可他的写作水平却是平平,后来我发现,每次回答问题或参加活动他最积极,可说的话条理不清,想到哪里说哪里,导致他的作文也没有整体性,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明。后来我们在口语上加强练习,力求在口语上做到条理清楚,叙述完整,再落实在笔头上,他的作文的水平有了提高,也更愿意去说去写了。当学生能说出丰富多彩的话语,发表一篇篇精彩的演讲时,这就为‚少教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写作,成习惯,优化写作水平。
北大副教授孔庆东说过,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强迫自己写上100字,从不间断,写上一千段后,自然就会慢慢地下笔千言,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只有写得多,练得多,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写作技巧也随之积累。所以平时的小练笔,看似小动作,却能成就大功德。
第一点运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重点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第二点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就得改进作文的命题,加强学生自主拟题的练习,多写日记、书信、随感等。当心有所思时,写写日记;发生一些趣事时,写出来;认识一些新事物,把它记录下来,各种体裁的作文都去尝试,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针对性去加强练习,提高写作技术,这样才能优化作文水平。
第三点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有不少学生作文写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没有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这或许是小学生习作 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让他们把初稿念一念,一边念一边改。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这种修改作文的方法。他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己会发现。‛
写写改改,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激发学生起浓厚的写作兴趣,不断的练习,让写作成为轻松的事情,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成功,享受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四.少指责,多鼓励,激发写作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应该静心思考: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对孩子的赏识、激励抑或批评、惩罚究竟在孩子身上会产生多大地影响呢?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热情的保持与老师的评价是分不开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性教育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也少指责多鼓励为主。当学生认真完成一篇作文时,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无论学生作文水平是好是差,只要他们认真写作,有一定进步,我们都应该及时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足的地方委婉提出,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自己写的作文被老师全盘否定,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必然会减灭,作文水平也不会提高。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原因是自己学习热情不高,不愿意去学习,导致各科成绩都很差,作文水平更是一塌糊涂,他也很讨厌去写作文。有一次,写一篇关于学校的文章,也许是他对学校很熟悉,有很多话想说,居然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虽然水平还是一般,但比起他以前的作文已是个很大的进步,于是我认真给他修改,在评讲时表扬了他,还给把修改好的文章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同学们对他都刮目相看,他自己的兴趣也被提高了许多,在后来的作文练习中,他都认真对待,我也及时表扬和认真修改。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写作,反而有想写的欲望。
老师简单几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波浪,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带着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去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和每一次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有人说:‚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就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因而当学生获得鼓励和肯定之后,就会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倍加热爱学习与写作。
当然,作文教学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写,喜欢去写,才能更好的更轻松完成写作,‚作文课的少教多学‛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结论: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写,喜欢去写,才能更好的更轻松完成写作,‚作文课的少教多学‛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示范引领全覆盖 服务群众见真章
示范引领全覆盖 服务群众见真章
克什克腾旗以示范引领为重点,坚持“引”在实处、“领”在一线,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干事创业。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引领网络。坚持分类指导,确保引领工作全覆盖。每名处级干部至少联系1个嘎查村和1个非公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包扶5户低收入农牧户,每名科级干部至少引领1个嘎查村(社区)、联系1个嘎查村民小组(社区网格)、包扶2户以上低收入家庭,每名嘎查村(社区)干部至少引领1个嘎查村民小组(社区网格)、联系1户以上低收入家庭。目前,全旗各单位均建立了示范引领台账,形成了分层示范、分级引领的全覆盖网络体系。
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的引领任务。坚持因地制宜,提高引领工作的针对性。旗委进一步明确了引领工作重点任务,各单位结合部门和地区实际,将每项任务细化为若干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小项,倒排时间,责任到人,确保引领任务有序推进。目前,共举办总书记系列讲话专题培训班6期,召开座谈会267场次,形成了“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金融扶贫富民”“法律六进”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载体活动。
强化统筹兼顾、同向发力的引领责任。坚持压实责任,确保引领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四个一”机制,旗委每年结合党建述职开展1次示范引领工作述职评议,旗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1次示范引领工作专题汇报,旗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专题研究1次示范引领工作,旗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1次示范引领工作,并对苏木乡镇(街道)和旗直机关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建立从实督导、严格考评的引领机制。坚持真督实导,推动引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旗委和苏木乡镇(街道)党(工)委派出巡回督查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力度,将引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探索引领工作与所引领地区和联系点工作“捆绑式”考评机制,力求互促共进。健全基层党员群众评价机制,确保引领工作使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作者单位:克什克腾旗委组织部)
第四篇:细节见文明演讲稿
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洗澡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伽利略看风吹灯发现了钟摆原理,牛顿吹泡泡发现了光色的合成。人类洗了几万年的澡,看了几千年的风吹灯,吹了几世纪的泡泡,转弯即见道理却集中在这几个人的身上,这就是细节魅力…
讲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细节就是基石。
在昔日的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校园里见老师不知问好,生活中没有秩序,不懂得谦让,大庭广众之下骂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干净的操场在吃过早饭后成了垃圾的天堂,崭新的门板霎时被破坏的残不忍睹,打饭时不自觉排队,挤成一堆…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它让我很震憾,今天如果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将来将很难到达成功的顶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在更影响我们的未来
如此看来一个人的良好行为是多么重要啊!那么身为主人翁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和-谐的文明只是在与到老师时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只是在打饭时多一份礼貌的谦让,只是在打开水时多一份耐心的等待,只是在平日理好自己的衣容,爱护自己身边的一切…
随着学校“文明月”“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的开展,走进我们的校园,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匆匆的脚步声,欢了的笑话;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校园,是操场上我们整齐的步伐,是热水管前我们有序的长队,感受到的是蓬勃的朝气,热烈的青春…
不仅仅因为建筑而美丽,更因为我们的文明举止而美丽。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只是一个动作,几厘米的距离或弯腰,或转身,一个微笑,一个对不起,谢谢,没关系,不客气,就这么简单,当我们把这种气质恰当的集于一身时,我们就是三中最亮的代言人。
青春给了我们太阳般的热情水晶般的纯结,一个微笑决定你的素养,一个俯身体现你的精神风貌,你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散发你的青春活力。
2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周公制礼开始,我们的民族一直强调“礼法并用”,用礼仪规范我们的生活,也润泽我们的道德。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日,许多古老的文明道德已被潮流所湮没,被时代所遗忘。现在的人们崇尚的更多的是“利”,而把“礼”抛之于脑后,到处是又冰又冷的眼神,到处充满了明争暗斗的气息。在这个人情日益变得冷漠的空间,确乎是需要更多的“文明礼仪”的温暖。
当我们重拾“礼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国家元首会晤之时长长的红地毯、威武的仪仗队、馨香的花束、亲切的握手,想到庄重的会场上井然有序的座位、整齐的着装、端正的身姿、不苟言笑的面容,或者想到从东洋舶来的“茶道”繁琐的程序,从西洋引进的“西餐”左刀右叉的高雅,似乎“礼仪”是处于特殊地位的人在特殊的场合所需要的摆设,而全然忘却了“礼仪”实际上是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细节。
当今一些所谓的“文明”人,把自己的“文明”当作歧视他人的工具。我们不无心寒地看到,有时在公车上一些“时尚达人”“优雅地”占着位子,看见羸弱的老者、举步维艰的病人,却视若无睹、无动于衷;如果有衣着不如自己光鲜的人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会投以鄙夷的白眼,嘴中还会嘟囔着“乡巴佬,没文化”之类的碎语,然后继续滔滔不绝地聊着自己和某位“上流人士”的交情,并以几句散装的“外语”标榜自己的身份和内涵。他们文明吗?不,我认为不!他们不配拥有知识,拥有文化!他们不知什么是尊老爱幼吗?不知什么是文明礼仪吗?他们当然知道,但却用自己的一点薄识来充当文明的外皮,以轻视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他们丢弃了礼仪最本质的内涵——爱己及人,可怜的是他们却还往往以此而自鸣得意。
文明礼仪不是华丽的外表,不是高雅的姿态。它可以只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可以是捡起纸屑的一次弯腰;可以是排队候车时的秩序,可以是给需要者的让座;可以是获得帮助之后的一声“谢谢”,也可以是难为人家之后的一声“对不起”;可以是上学准时到校,可以是上课认真聆听;可以是一句问好,一次点头;可以是一次谅解,一点宽容,……一些屑小的细节都是礼仪,一些微不足道的暖意就是文明,举手投足间的关爱其实就能消融心中的冰雪,可以化解人间的仇怨。当今社会许多大事件都源于一些小矛盾,这不禁令我深思:争强斗狠是失礼之举,如果人人都能恪守细节中的礼仪,也许就不会发生不应发生的事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文明礼仪是联系人心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
如果说人生是树,功绩是果实,才能是枝干,而文明礼仪,是不起眼的树叶,是那深扎地底的根须。想让你的树硕果累累,就应增强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
第五篇:课堂教学细节
议课: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一)limei1972428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建筑如此,教学也如此,好的课由许多精彩的细节来呈现。
3月14日,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讲读课《四个太阳》,由从教半年的苟雅文老师执教。苟老师的基本功不错。语言清晰,教态自然而亲切,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备课时,我俩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她提出初步的教学设想,我谈过自己的看法。《四个太阳》是一篇短小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语言文字优美生动,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向师生提出了挑战。看得出,苟老师备得充分。仅以半年的教学锻炼,把课上到这种程度,是很大的进步。
任何的课堂再精彩,也有遗憾的地方。透过教学的环节,当不是“零起点”听这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能够认真审视教学环节,细致听到她和学生的交流的每一句话,判断学生每一次读书的效果。于是,越是细致,越是发现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细节中的问题。
【细节一:教具】
形象直观的教具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备课中,苟老师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课的内容,精心准备了教具。《四个太阳》的辅助教具是操作简便的硬纸教具:十一张彩色花朵形的生字卡和四幅插图,插图从课文插图截取局部放大绘画。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有不足之处。
(一)字卡
(1)建议生字卡的颜色与生字所在自然段的内容相一致。“挂、街”为绿色,“熟、伙、伴、尝、甜”为金黄色,“温、洞、脸”为红色,“该、因、季”为彩色。
(2)苟老师的识字卡,在识字环节中使用后,便收起来了。既然学生喜欢,制作的精美,何不让字卡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其实字卡的用途不仅能辅助教学识字,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集中识字时,逐一认读后,同一颜色的字卡按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集中贴在黑板上。比如“挂”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挂”和哪一个字在课文中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随后板书“在”,学生再认读“挂在”,这样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词语。低段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有难读的。如:“尝尝”的第二个“尝”是轻声,需要强调;“熟了”的“熟”在日常口语中常有人读成“shóu”;“因为(wèi)”可能会读成“因为(wéi)”;“温暖”的“暖”,陕南人易读成“luǎn”,要单独提出来,多次练习。这样练读词语,也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时,黑板上的由字卡组成的词语,还可起到牵线搭桥,降低学习难度的作用。
(二)插图
(1)图文割裂。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四个太阳》课文插图的主体是“我”正在画画,课文插图的背景是画有不同颜色太阳的四季图。苟老师截取的画面是课文插图的背景。这样一来,疑惑出现了:教学本课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怎样通过截取的插图来达成。
(2)虚用插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如:观察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天空,再看地上,这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口语表达也是按从上到下的空间方位训练。为什么一定要从上到下观察?因为课文是从上到下叙述图意。这样教学,发挥课文插图对学文的辅助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第一幅插图,教师手把手教方法,观察另外三幅插图,则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练习。
苟老师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了对话,但观察方法指导欠缺;也没有利用插图,深入到课文中。
【细节二:倾听】
课堂现象(1):集中识字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认读生字,余下的学生大多数扭转身体,望着站立的学生。
课堂现象(2):生字“找朋友”时,一生找另外一个学生做朋友,由“朋友”角色的一生来组词,余下的学生大部分脸上出现失望的神情。
课堂现象(3)教学进行到30分钟,两三个学生分别读小黑板上的句子:“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既不看书,也不看小黑板,各干其事。
课堂现象(4)坐在我身旁的一男生一女生站起来读第二自然段,两人都是结结巴巴读不流利,老师指导两个学生朗读,余下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坐不住了,心神游离课堂之外。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3)学习漫无目的。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另外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
课堂现象(2)(4)学习缺乏耐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随意打断,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搞的要说的说不了,要听的听不了;有的自己坐在下面自言自语,自我满足;有的唉声叹气,无精打采。
解决建议:
课堂现象(1)(3)明确告诉学生,别人读书时,自己心里默默的跟着读。
课堂现象(2)改变教学方法,一个学生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他学生回答:“在这里。”集体组词,七嘴八舌也无妨,组词最多的即为“朋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现象(4)小黑板上的句子,学生朗读有困难,教师已经预设到了。是否可以让学生先放开声练习朗读,接着同桌表演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以上建议只是临时的救场方法。培养学生课堂上倾听的习惯,是一门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细节三:评价】
课堂现象(1)一女生读完第1自然段,老师问:“她读的好不好?”几个学生回答:“好。”
课堂现象(2)一男生读完第2自然段,老师说:“他读的好。”
课堂现象(3)一生读完重点句“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老师说:“读的好。”
分析现象:
课堂现象(1)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连别人读的是好还是不好分不清楚,学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课堂现象(2)(3)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于培养,学生不可能对朗读材料处理的有多好,教师一味地夸“棒!”“好!”评价泛化,缺少针对性。
解决建议: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技巧训练,更能把他们带入某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评价无须太多。
【细节四:对话】
教学片段:
师: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1:热。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夏天,你最想干什么?
生1:游泳,很凉快。
生2:吃雪糕,很舒服。
生3:过生日,生日在夏天。过生日„„(该生侃侃而谈,用去近2分钟的时间。)
片段分析:
没有目的的随意对话。
解决建议:
课堂上,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用好每一分钟。备课时充分预设,有效提问。
【细节五:点拨】
教学片段(1):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
生1:绿色。
生2:彩色的,因为有许多颜色的。
生3:金黄色。
生4:红色。
教学片段(2):
一男生回答问题:“果子和树成熟了。”
片段分析: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多只说简单的几个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口语交际已流于形式。
解决建议:
1、要求学生听清楚老师是怎么问的。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应该立即纠正,并指出正确回答的方法。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语病也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思考后再回答的习惯。
2、低年级学生喜欢发言,更喜欢抢着发言,而真正让他发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便又是语无伦次。此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哪些学生能回答问题了,而没有考虑学生把问题答完整了吗?所以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要着急,等想好了再来说。
【细节六:应变】
教学片段:(简记)
师:冬天,你有什么感觉?
生:冷。
师:冬天,你最喜欢干什么?
生:„„
师:这么做,你们不冷吗?
师生争议。
生:穿棉袄;烤火„„
师:看一看,文中的小哥哥是怎么做的?
片段反思:
当学生发言到“穿棉袄;烤火„„
”时,已经触及到了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就差老师“点睛”了——如果这时候,马上归纳:“穿棉袄;烤火„„
只能温暖你自己。大自然有那么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你一样感到温暖?”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我画个红红的太阳。”此时,学生就感悟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谁曾想,备课时预设的多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好的“意外生成”啊。可惜,在这“意外”的“生成”面前,老师按部就班,按备课设计继续教学。
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敏锐,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应变能力,是苟老师的弱项,是我的弱项,是我们大家都要修炼的基本功。
【细节七:效果】
教学片段:(简记)
(教学到30分钟)一女生一男生分别读第二自然段,结结巴巴读不下来。
师对男生说:“声音大点。”
读到第四人,依然是一字一顿。
全班齐读,还是不流利。
片段反思:
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个教学细节折射出来的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听完课,我细细梳理课堂笔记,在每一处圈点勾画,写批注。给别人的课堂“捉虫”,其实也是给自己的课堂“看病”。关注教学细节,进行研究反思,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须知,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想的可接受力量,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后记:
苟老师上完课,主动告诉我,她哭了。我一边安慰她,鼓励她,激励她,一边暗暗激动。因为自己在“教学幼儿期”也哭过,也见到过别的老师课后脸上挂着眼泪。有的因为预设和实际课堂生成反差大 ;有的因为多媒体操作失误,不知所措„„我们的眼泪为教学而流,为课堂而流,泪珠是自责,泪珠是上进。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教学的能力便增进一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得到一次提升。
期待着!苟老师再流下高兴的眼泪。
整理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3.15”的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