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及其特征(完整版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为全书的初始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教材重点讲解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的一般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研究的对象之一“信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体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传递性等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讨论,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习者特征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信息基本含义及信息一般特征的目的。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含义。
五、教学策略
1.通过“撕纸”游戏,引入信息概念。
2.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
3.通过新鲜、精彩的案例,结合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轻松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过程
1、游戏热身,释疑香农定义
师:同学们好!从今天踏进校门的第一步,我就感受到空气的清新,树木的繁茂,以及整洁的教室,还有你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大自然与周围的事物传递给我的信息。信息如此平凡,信息如此奇妙。信息是什么?信息“长”啥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信息及其特征)
师:先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做个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指令,进行操作;不许说话,不许提问。每位同学的手上都请拿着这样的一张纸,闭上眼睛,听我的口令操作,再次强调:不许说话,不许提问。首先,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将右上角撕掉,旋转180°;接着,再将左上角撕掉。现在睁开眼睛,展开并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生:老师说的不清楚,导致结果很多。
师:同学们认为是我给她们的信息不够充分,不确定性多,是这样吗?现在我们请这两位同学再做一次,不过,这次可以随时提问,我将一一回答。师:首先,还是将纸对折。生:是横向对折还是纵向对折? 师:横向对折。
生:开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开口朝上。接着,再对折。生:这一次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折? 师:纵向。
生:开口朝什么方向?
师:开口朝左。接着,将右上角撕掉。生: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接着,旋转180°。生: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师:顺时针。再将左上角撕掉。生: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还是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现在请展开并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大家看,这次是不是两位同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啦?(请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生:是。
师: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说的和60年前的美国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给信息下的定义,几乎如出一辙。他认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板书:信息的概念——香农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游戏,让学生体验信息的作用是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加深对香农关于信息定义的理解。)
2、苹果为媒,探究信息本质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知道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事实上,对于信息的概念,不同的人,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曾经就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板书:维纳定义)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样东西。(拿出准备好的一个苹果。)师:这是什么? 生:苹果。师:根据什么?
生:通过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另一学生补充)还有我们的经验。师:是的,形状、颜色都是这种物质的属性,“苹果”则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物质属性的自我描述,这就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师:你们觉得它能吃吗?(叫一名学生上台拿在手上观察,感觉一下。)生:能,还没有变坏。
师:非常棒。这个苹果就奖励给你了,既有信息,还有营养。我国著名的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也提出过他对信息的看法。与我们的这个例子有点类似,他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板书:钟义信定义)同时,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还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当然,诸如此类,不同的人对信息的不同看法,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自己到网上去做更多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分析、讨论,探讨信息的本质定义。)
3、分析案例,探究信息特征
师:好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信息很重要。那么,信息具有哪些特征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息的特征。大家先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存不存在这样一种信息,它不需要借助什么报纸,广播,电视,文字,声音等就能直接表达出来呢? 生:没有。
师:那它怎么存在呢? 生:它需要载体。师: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比如说报纸上的新闻,它的载体是文字;电视上播放的节目,那些信息的载体是图像和声音;还有大家的语言,古时候的烽火等等。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从刚才大家的讨论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信息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就好像我们人,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的,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存的。这个就是信息的一个共性,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的特征——依附性)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材料,然后大家讨论一下,从这个材料里,你们还能看出信息的别的什么特征?(幻灯片展示一段材料: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师:大家认为那会是哪7个字,会是什么样的一条信息呢? 生:中国将出兵朝鲜。
师:那刚才那个问题就简单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信息还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信息的价值。
师:对。就是信息的价值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巨大价值,它和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不过也要我们懂得去利用这个信息,不然也就一文不值了。除了这点,大家再想想,这里还蕴涵了什么样的特征?可以讨论一下。生:时效性。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急忙以280万美元的高价买了那份过时的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
师:是的,这里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那平时生活中、学习上,我们可以不可以找出些例子来,能够说明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呢?
生:天气预报,它对我们的出行,安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体现了时效性,昨天的天气预报,对于明天来说,就没有意义了。还有学校里的通知,商场里的打折消息,对于商家来说的市场动态„„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也都体现出了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板书:价值性,时效性)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案例,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出点端倪?(幻灯片展示:)
1、一传十,十传百;
2、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3、孙膑“减灶退敌”;
4、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生:(讨论,一个个分开回答)信息的传递性、共享性、真伪性。(板书:传递性、共享性、真伪性)
师:好了,老师今天给大家举的例子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我想要听听大家的例子。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看能不能想出别的一些什么例子来说明我们刚才所学的那些信息的特征。生:(由不同的同学举出下面的例子,并回答老师的问题)①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②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中国田径 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④找路时,使用旧地图,往往误事。
师:同学们的例子都非常的好。事实上,信息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刚才列举的只不过是其中典型的几个。同样的,同学们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由你们自己去归纳、总结,也可以上网查查。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信息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4、归纳总结,布置任务
师:我们今天的这节课,主要就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了什么是信息,以及它的特征。课后,有一个任务要布置给同学们,要求大家针对最近我国所发生的旱灾的有关情况来制作一个PPT,内容必须要涉及到两点:
1、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
2、那些信息都有哪些特点。下节课上的时候,我会随机地抽取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做展示。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任务,既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在课后进行复习的线索,关注时事的机会,也能为下节课的开堂做好铺垫。)
第二篇:《信息的特征》教案
《1.1.2 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②学生对信息的特征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四、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难点:
1、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准确判别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游戏1 :现在我在黑板上写一些成语,请同学们来填空:
()()得意 前()似()独树()()()()凌云
大家都能填对这些空,就说明这些信息被大家同时拥有了,这就是信息的特征之一,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信息的特征。
2、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
问题1: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同学们能从老师身上获得什么信息呢? 答:老师是女性,带着眼镜,头发盘起来„„
问题2: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答: 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比如声音、文字、图像等。
讨论:载体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其它的关系呢? 结论:多对多。同一信息可以衣服在不同的载体之上,同一载体可以存储不同的信息。(2)传递性
游戏2:随机抽取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负责表演,表演内容在老师提前准备的卡片上,另一名同学负责猜,然后老师和负责猜的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同时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很深入、形象地理解信息的传递性(3)共享性
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下课铃声我们都可以听到;在电影院我们看着同一个画面„„
游戏3:老师手里有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成语,现在我把它交给第一排的同学,大家依次往后传,然后每个人把该成语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结果:大家交上来的成语是同一个。
结论:信息具有共享性,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人所利用。(4)时效性
问题1:今天的报纸和昨天的报纸哪个更好卖? 答:今天的
问题2 :你会看昨天的天气预报吗? 答:不会
问题3:商场的购物优惠券什么时候都有效吗? 答:不是的,有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就说明了信息的第四个特征——时效性。信息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它就失去了对我们的指导作用,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无效的信息,甚至可能阻碍我们的活动。天气预报是时效性最明显的一种信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
八、作业
1、信息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相对于具体的物质而言,那些特征是信息所独有的?
2、本节课讲到了信息的四个特征,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搜集信息的其他特征,并在每一个特征后面附上相应的例子。
3、请同学们课下讨论信息的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还是存在着某种关联,如果不是独立的,那么这种关联是什么?
第三篇:认识信息特征教案
认识信息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普遍性、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体验信息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信息的特征
2、难点:辨别信息有效运用信息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无处不在的信息
(2)提问:信息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3)我们生活在信息海洋中,如何识别信息呢,要识别这些信息,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信息的特征(揭示课题)
2、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归纳提取信息中的一些特征(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
A、一组图片:鸟语花香、电闪雷鸣、报刊信息、一组交通标志(普遍性)B、一则天气预报信息(时效性)
C、小游戏:传递纸条信息(传递性、共享性)(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阅读《孙膑减灶诱庞涓》的故事
A、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B、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C、故事中的“炉灶”、“树”、“文字”、“火”起了什么作用? D、在这个故事里,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3)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集体归纳总结
信息的基本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可伪性、时效性、共享性)(4)学生探究讨论(如何识别信息)
A、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B、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C、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3、课堂知识检测
下列事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A、通过电视、网络可看奥运直播 B、空城计 C、红灯停,绿灯行 D、一传十、十传百
E、我们的学籍档案、我们的个人信息通过文字和纸张来传递
4、总结归纳
(1)信息的表达方式(2)信息的特征
5、练习
(1)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信息的依附性、时效性、可伪性特征。
(2)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教学内容分析】
初看这部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教学目标。授课地点适宜在教室进行,否则机房教学学生由于没有操作内容容易坐不住。如何让初涉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生理解深奥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是件让教师头疼的事情了。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重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各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都不尽相同,所以有必要先做一个状况调查,以方便日后的教学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设情境,多做……,让学生感到学中有乐,学有收获,……。【教学环境、教具及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教室;机房
『软件』:学习资源、范例、技术支持(讨论提问区)、实践作业、交流与评价 【教学实录】 ● 情景模拟,引入概念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四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从学生中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等等。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正确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信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教师活动:对于信息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信息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已经发生过、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物质状态或者活动。
对于物质、能量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是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就此理解较深,下面的实验则提出了:在保证了物质与能量的同时,缺乏信息将会怎样?
● 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书中介绍了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实验,毕竟他们都不是被试者。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
教师活动:请一个同学来做实验(未介绍感觉剥夺实验之前),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教师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这时候,教师通过投影显示:“请同学们都不要出声,浏览课本第1-3页内容,看看他能否坚持180秒?”同时打开记时器程序开始记时(我所任课的四个班级的被实验者中,有二个学生在100秒左右就回头打探情况了,另外二个虽没回头和说话,在此过程中都有抓耳挠腮等动作。)学生活动:请被实验的学生谈一谈实验时的感受。(被实验者都有好奇、不安等感受)
教师活动:通过投影显示: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 游戏引入,开始信息特征的介绍
1、载体依附性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小游戏:COPY不走样
游戏规则:请四位同学上来,第一位同学将我卡片上的文字用某种方法传达给第二位同学,依次类推。限定条件:不允许重复使用前面同学用过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用到的传递方法有写、说、比划、画等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2、价值性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信息经典案例中学习信息的一般特征,可以进行信息的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教学。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时效性
教师活动:重提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说明信息的时效性。金融信息、气象信息(不测寒流之灾)、战争情报等等,都是有时效性的。信息虽然具有价值性,然而信息日新月异,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同学们必须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4、共享性
教师活动:接着上面提到的气象预报和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说明信息的共享性。
5、不完全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盲人摸象”的例子(静态图片和FLASH动画),点评指出信息的不完全性。
6、真伪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空城计”,请一位同学简述“空城计”;学生观看部分神奇的迷幻,请学生思考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真伪性。
● 结束语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信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加工成为有效的信息、如何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合理的工具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这些信息素养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 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模块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三章第二节 2017.9.1——2017.9.8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信息的定义;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快捷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然而信息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活动1【导入】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生活中没有信息,我们会是……
没有铃声,没有红绿灯信号,没有书籍知识,没有新闻信息,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同学们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等方式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信息一词古已有之。
活动2【活动】活动探究 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从中引出信息的作用:减少不确定性,有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出现。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能否成功,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正式宣布之前,人们的心都是悬着的,当结果宣布后,不确定性随即消失,这则信息便通过各种载体、途径迅速传播开来。
引出香农的信息定义。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引出问题:“烽火告急”中烽火台的作用是什么?它是信息吗? 有外敌入侵,烽火台本身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发出方,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称为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信息的存在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天气预报,文献资料,科技成果,甚至一幅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可以传递信息。
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的一种,他们有着固有的特征,也有相同的本质。
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详细分析案例啤酒与尿布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相对性,可处理性 传递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不同个体和群体间共享。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受,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
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时效性,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总结: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即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