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规划设计电子教案下
第六章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第一节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一、概述
(一)景观视野中的城市道路
1、重要的城市景观廊道
2、体验城市景观的基本路径
3、组织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框架
(二)典型道路景观格局
1、格网形景观格局 :也被称为格栅形景观格局。基本特征:道路呈现出明显的横平竖直的正交特征。优势:便于安排建筑与其他城市设施、利于辨认方位等。
2、放射形景观格局:道路形式呈现出强烈的向心特征,勾勒出明显的中心性和秩序。
3、环形景观格局:主要特征:道路系统呈现明显的环状围绕某一中心区域逐步展开,形成具有明显向心性的圈层景观形态。此类道路景观常常被应用于需要明确突出城市核心的场合。
4、不规则形景观格局:形态大多因地制宜,很好地结合了城市的地形特征,并呈现出一种随机、自然的特点。
5、复合形景观格局
(三)道路的景观学分类
1、基于景观属性的分类: 交通性道路
商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
游览性道路
2、基于景观尺度的分类
二、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与道路规划同步进行。理想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是在道路交通规划师开始步线选型时就应当介入,而不能等到线形定位之后,甚至是道路路基施工完毕再开始考虑。
(一)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用地。 照明和街道设施方面。
2、生态性原则
与当地气候特点的协调;通风日照条件的满足;环境生态影响最小;绿色材料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3、文化性原则
对地方文化做出敏锐回应,凸显文化特色,并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4、形态美原则
多样统一的整体景观形象、强调视野内的视觉空间范围与道路的景观对景、鲜明清晰的道路景观序列以及精心设计的道路景观节点。
(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1、现状景观调研与分析
包括:建筑质量与风貌分析,自然要素分析,文化特征分析,地形地势地景特征分析,现状街道空间使用状况分析5个方面的内容。
2、明确问题与潜力
对道路景观进行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
3、确定景观设计目标
在现状研究与SWOT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道路所在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功能景观格局,确定道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
4、制定景观设计策略
景观设计策略的制定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由总体设计策略和分项设计策略两部分组成。
5、确定景观序列
应在满足交通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将视野所及范围内的自然景色、标志性物质要素等贯穿于一体。并注意道路沿线局部景观段、景观点的强调,力求景观序列具有节奏并富于对比。
6、精心设计关键景观节点
街道景观节点主要指街道空间中具有战略标志意义的局部空间片断,比如起始点、道路主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主要公建周边环境等。
7、景观设计成果构成(1)规划设计说明书
(2)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3)现状建筑质量评析图(4)现状景观风貌分析图(5)现状用地功能分析图(6)规划设计目标与理念(7)规划设计专项研究——功能结构图(8)规划设计专项研究——建筑性质图(9)规划设计专项研究——绿化与景观系统(10)规划设计专项研究——交通与停车(11)主要节点景观详细设计(12)临街建筑平面与立面设计(13)路面与铺装详细设计(14)街道设施详细设计(15)街道绿化详细设计(16)街景设计导则
(三)设计要点
1、定位
在城市结构中的位置与地位 历史和现状条件
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道路的自然条件
2、功能
承担的主导城市功能(居住、商业、办公、行政、文化娱乐等) 为了达成其良好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功能条件(合理的宽度、断面、完善的设施等)
3、空间
(1)竖向空间景观
H/W值不同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知;
具体设计中不能一概而论采用哪一种H/W值最好,这要看设计者期望达到何种空间效果,创造怎样的空间环境。(2)水平空间景观
直线形的道路具有正规、整齐和严谨的景观特点,显得刚劲有力; 曲线形道路的景观特征为柔和、优美、有机,显得富有生机。
4、美学 比例 尺度 节奏 韵律 对比 统一
5、材质
包括材料和质感两方面。基面与墙的主导材质暗示了道路景观的性格。
6、色彩
包括基面色彩、街道墙色彩以及街道设置物色彩三方面。道路色彩的选择与道路的性质密切相关。
7、设施与小品
(1)街道设施的布置要具有同一性。
(2)不同组合方式产生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其组合方式随设施及街道的功能而不同。
(3)特殊街道设施(如消防栓、垃圾桶等)应根据相关规范满足设置间距要求
(4)主要是景观性道路和重要节点的门户、设施、小品应有专门化的、非规格化的设计。
(四)道路景观设计与速度
1、道路特征与速度
对道路上各种运动的方向、速度加以控制或引导是道路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2、基于不同速度的道路景观设计
以车行为主的道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势”的渲染;
以步行为主的道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形”的刻画与处理上。
第二节
广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由广场、公园绿地、道路共同构成。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供人们集会、交通、游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空间,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景观风貌品质。
一、概述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人们多种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节点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它是物质要素(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与非物质要素(人的活动)的复合物。
城市广场既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景观要素,也是组织居民多样活动的社会功能场所。它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能反映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
1、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景观特征
形象:城市广场景观特征的外在表现,代表着城市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等。
功能:广场使用的合理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行为与精神需求。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广场有不同的功能要求。 主题和意义内涵
环境:对应着生态、绿化,就是广场的自然和人工景观的塑造。
2、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趋势
现代的城市广场设计必须从公众使用、生态绿化、城市景观三方面出发,以满足公众需要为目的,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城市风貌和文明程度。
二、城市广场分类
(一)按照广场功能分类
1、市政广场
一般位于市政府和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尽量避开人群的干扰,突出庄重的气氛。
面积较大,以硬质铺装为主。
2、纪念广场
常用象征、标志、碑记、纪念馆等手段突出某一主题。主体纪念物应位于视觉中心。
3、交通广场
以疏散、组织、引导交通流量,转换交通方式为主要功能。
4、商业广场
以步行环境为主,内外建筑空间应相互渗透,商业活动区应相应集中。
5、市民休闲广场
平面布局形式灵活多样。空间形态、设施等都要符合人的环境行为规律及人体尺度。
6、建筑广场
(二)按照广场的形式分类
1、规则型广场
2、不规则型广场
(三)按照广场的地形分类
1、平面型广场
2、立体型广场
三、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满足人在广场中的行为心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把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归纳为4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2、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整体性
功能整体:一个广场应有其相对明确的功能和主题。在这个基础上辅之以相配合的次要功能,主次分明,特色突出。
环境整体:考虑广场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的连续性、整体与局部、周边建筑的协调变化有致问题。
3、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
自然景观的生态性: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用景观设计手法,在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内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 文化的生态性建设: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和文脉,又要有所创新。
4、建设连续的步行环境
广场空间和各种要素的组织应支持人的行为。
5、突出个性特色
指广场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广场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其空间构成有赖于它的整体布局和6个要素,即建筑、空间、道路、绿地、地形与小品细部的塑造,同时应特别注意与城市整体环境的风格相协调。
6、重视并融合公众参与
四、城市广场景观要素设计
1、地形设计
政治或纪念性广场,一般采用平地广场形式;
商业广场和街道广场一般要顺应地形变化。为了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可有意识地采取坡地形式。 如果土地地形起伏较大,可考虑立体式。
2、绿化设计
公共活动广场周围宜栽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的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且绿地设置宜开敞,植物配置要通透疏朗。
集散式广场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总面积的10%,且具地方特色。 纪念性广场绿化应有利于衬托主体纪念物。
3、色彩设计
纪念性广场不能有过分强烈的色彩,否则会冲淡广场的严肃气氛。 商业性广场及休息性广场可选用较为温暖而热烈的色调,使广场产生活跃与热烈的气氛,加强广场的商业性和生活性。
4、地面铺装设计
广场中的地面铺装具有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强化尺度感以及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的功能。
地面图案设计可以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达到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5、景观环境小品设计
功能:点缀、烘托、活跃环境气氛的游赏功能;为人们提供识别、依靠、洁净等的使用功能。 主题要符合广场的氛围:
纪念性广场要控制环境小品的数量,以简洁、稳重、肃穆的风格为主。商业广场应追求活跃的气氛,造型和色彩也要体现商业氛围。
小品的摆放位置要充分结合人的行走路线和空间的组织,切忌随意摆放。应尽量面对主要人流摆放,还可以与绿化,设施组合,形成趣味空间。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公众开放的,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进行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的场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美化城市的作用,积极而有利地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
一、城市公园的发展
17世纪中叶,英法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把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统称为公园(Public Park)。
美国第一个近代造园家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1841年出版了《风景园艺理论与实践概要》一书,阐明了浪漫主义的造园艺术。
唐宁继承者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等人设计了以“绿草地”为题的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其手法被提炼为“奥姆斯特德原则”。 继纽约中央公园之后,北美各地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 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城市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公园系统”的概念,并付诸实际。
二、城市公园的分类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将公园绿地分为5个中类及11个小类:
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分为: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
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分为: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 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三、相关术语与概念
1、城市公园:是供市民游览、休憩、健身和从事户外文娱活动,具有一定游览服务设施和绿地面积的开放园林,兼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以及防灾避灾等功能。公园绿地率要求达到70%以上。
2、公园面积率: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园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公园面积率=(区域内公园面积总和 / 区域总面积)×100%
3、人均公园面积:指市民平均可分享的公园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公园面积(单位:㎡/人)。
4、公园服务半径:指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入口到游人住地的距离。
5、公园均布率:指城市中所有公园按公园服务半径所覆盖的居住区面积率。通常市级公园服务半径取l 000m,也称千米均布率。
6、公园游人容量 :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C =A / Am
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m2);
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 /人)。
四、实例
纽约中央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
一、任务书阶段
此阶段很少用到图面,常用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文件。
1、了解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及愿望(造价、时间期限等)。
2、是整个设计的根本依据,可确定设计重点。
二、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
1、收集与基地有关的资料。
2、补充并完善不完善的内容。
3、对整个基地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三、方案设计阶段
1、分为方案的构思、方案的选择与确定、方案的完成三阶段。
2、任务:①进行功能分区。②结合基地条件、空间及视觉构图确定各种使用区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和分级、广场和停车场地的安排、建筑及人口的确定等内容)。
四、详细设计阶段
1、同委托方共同商议设计方案,依商讨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
2、任务:完成各局部详细的平立剖面图、详图、园景的透视图、表现整体设计的鸟瞰图等。
五、施工图阶段 强调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作用: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根据所设计的方案,结合各工种的要求分别绘制出能具体、准确地指导施工的各种图面。
2、要求:图面应能清楚、准确地表示出各项设计内容的尺寸、位置、形状、材料、种类、数量、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
3、任务:完成施工平面图、地形设计图、种植平面图、园林建筑施工图等。
第二篇:景观规划设计电子教案上(写写帮推荐)
《园林设计》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
园林规划设计
一、景观
《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的界定: • 一般意义上的景观
• 景观的科学含义
景观(Landscape)指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综合特征。
主要景观特征和次要景观特征
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所有物质形态的态度、人对人工构筑的城市的态度。
2、景观作为生活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人与物一体化。
3、景观作为系统,是客观观察分析的对象
景观系统包含了四个生态关系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结构功能关系 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和能量的关系
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物化的反映。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的
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尺度上,基于自然和人文背景来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然系统中或者利用自然资源,找到最适宜的居住地。
它是物质空间的规划,目标是通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景观设计是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和尺度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完善规划意图,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
第二节
现代园林设计学发展前沿课题和展望
一、城市生态设计
• 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 设计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
• 设计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开拓设计思路,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同时,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二、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
•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和谐景观艺术; • 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 对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进行整合设计,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 • 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决定了设计艺术的水准。
三、创新技术设计
• 体现技术理性,反思其优越性和潜在危险,设计是对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应答;
•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
•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使景观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 尊重地域并结合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四、人性化设计
• 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使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 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五、信息化设计
六、多元化设计
第一章
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素
第一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
自然景观是由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
自然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地貌、生物植被、水体以及气候。
一、地貌
地貌即地表的各种形态,是由地壳运动以及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外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现形态。
自然景观的地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形态: 平地 坡地 山地
在景观设计时,如何利用地形地貌,应视其所处的具体位置和面积的不同而定。
此外,生态学的考虑也很重要,设计师应努力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二、生物植被
•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 植被的生存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紧密。
• 植被是自然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非视觉功能,指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即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规划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水体
• 水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构成自然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水的景观特点和不同性质,可以把水体景观分为河流、湖泊、海洋、泉水、瀑布五大类型。
• 在景观规划中,一般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进行设计。
四、气候
日夜气象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是气候显著的特征,且随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日照强度而产生变化。由气候影响形成的自然景观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瞬间消失的。
1、寒带景观:寒带地处高纬度,受到低温和强风的影响,积雪深、霜期长、日照时间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2、温带景观:温带景观受四季更迭的影响,有着极丰富的变化。
3、热带景观:热带景观包括湿热带与干热带两类。
第二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要素
一、有形的人文景观要素
人文景观设计除了物质功能之外,还应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价值,富于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反映道德水平以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从而促进整体文化环境的发展和进步。
1、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
2、以建筑物为主要构筑物的景观。– 宫殿
– 陵墓
– 民居
– 宗教建筑 3.城市景观建设。
– 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二、无形的人文景观要素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富有精神功能,也正是其自身体现出的对人类精神创造和人类文明的维护,才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的范围宽泛,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人类文化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与总结,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均有自身的风貌、特征、范围及局限,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2、民族民俗
• 人文景观是受各个民族生活方式、风俗影响的。
•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因此景观的建筑形式、风格和所包涵的审美取向也会有差异。
第三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
一、地面铺装
• 地面铺装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
• 作用主要有: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行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坚固的活动空间: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流。
二、景观设施
• 是建筑景观的外延。根据使用功能可以分为:装饰设施、庆典设施、道路设施、服务设施、卫生设施以及休息设施等。
• 景观设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景观设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 任何景观设施都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二章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节
种植设计原理
一、空间建造原理
有生命的绿色植物以其特有的点、线、面、体形式以及个体和群体组合,形成有生命活力的复杂流动性的空间。
在设计时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最先要考虑的,其次才是观赏特性等其他因素的考虑。
植物材料可以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边界,从而形成实空间或虚空间。
在垂直面上,树干如同室外的柱子,以暗示的方式形成空间的分隔。
如同建筑的顶平面一样,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空间的顶平面。
植物的叶丛是影响空间围合的第二个因素。
1、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2、半开敞空间:这种空间与开敞空间有相似的特性,不过开敞程度较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
3、覆盖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
4、全封闭空间:这种空间与覆盖空间相似,但其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
5、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朗天开敞的室外空间。
二、美学原理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美学原理相关内容。
三、生态学原理
1、环境分析——植物个体生态学原理
2、种群分布与生态位——植物种群生态学原理
3、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学原理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
第二节
种植设计类型
园林种植设计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一、规则式
规则式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是指园林植物成行成列等距离排列种植,或做有规则的简单重复,或具规整形状。
规则对称式种植常用于纪念性园林,大型建筑物环境、广场等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具有庄严、雄伟、整齐、肃穆的艺术效果,有时也显得压抑和呆板。
规则不对称设计没有明显的对称轴线和对称中心,景观布置虽有规律,但也有一定变化,常用于街头绿地、庭园等。
二、自然式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是指植物景观的布置没有明显的轴线,各种植物的分布自由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自然式种植设计常用于自然式的园林环境中,如自然式庭园、综合性公园安静休息区、自然式小游园、居住区绿地等。
三、混合式
混合式是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形式,吸取规则式和自然式的优点,既有整洁清新、色彩明快的整体效果,又有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色;既有自然美,又具人工美。
第三节
种植设计基本形式
一、孤植
孤植树主要是表现树木的个体美。
要求:构图位置应该十分突出,体形要巨大,树冠轮廓要富于变化,树姿要优美,开花要繁茂,香味要浓郁或叶色具有丰富季相变化
二、对植
在进出口、建筑物前等处,在其轴线的左右,相对地栽植同种、同形的树木,使之对称相适应。
要求:外形整齐美观,两株大体一致。
三、列植
一般是将同形同种的树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排列种植(单行或双行,亦可为多行)。也可以反复种植异形或异种树,使之产生韵律感。
四、丛植
一个树丛系由二株到九、十株乔木组成,如加入灌木,总数最多可数十株左右。树丛的组合主要考虑群体美,但其单株植物的选择条件与孤植树相似。其观赏效果要比孤植树更为突出。
配置的基本形式如下:
两株配置 :二树必须既有调和又有对比。一般来说两株树的距离应小于两树冠半径之和。
三株配置:三株配合最好采用姿态大小有差异的同一树种,栽植时忌三株在同一线上或成等边三角形。
三株配合是树丛的基本单元,四株以上可按其规律类推。
群植:群植系由十多株以上,七、八十株以下的乔灌木组成的人工群体。树群可分为单纯树群和混交树群两类。
林植:是较大规模成片成带的树林状的种植方式。
第三章
水体景观设计
第一节
城市水景分类
一、现代城市水景形态类型 静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以流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以跌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以喷泉为主的水景造型 以涌泉为主的水景造型 组合水景造型
(一)静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1、静水景观的形式类别 自然形水景 规则形水景
2、静水景观的营建形式
下沉式:局部地面下沉,形成蓄水空间,并限定水域范围。 地台式:水景的蓄容空间修筑于地面且高于地面。
镶入式:将水的景观作用由外环境引入建筑内部,或者穿过建筑空间成为连接室内外环境相互沟通的纽带,使水体灵活地发挥带系作用。 溢满式:水池的水面与边缘或地面齐平,无高差变化,增加人的近水、玩水、亲水的感觉。 多功能式
(二)以流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自然流水景观
人工流水景观
(三)以跌水为主的水景造型
(四)以喷泉为主的水景造型
(五)以涌泉为主的水景造型
(六)组合水景造型
二、现代城市水景应用类型
就城市水景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功能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城市装饰水景、城市休闲水景、城市庭院水景和城市天然水系。
(一)城市装饰水景
强调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水对其他景观元素(尤其是建筑、广场等硬质环境)起着统一、补充、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景观特点:
软体雕塑
突出构筑物,柔性地面铺装 地面景观构图元素的重要补充 丰富空间层次,给人带来平静和享受
应用形式:水池、落水、造景喷泉、水渠或水道。
(二)城市休闲水景
重点是人的行为和水的亲近关系 景观特点
强调亲水性 强调人的参与
对水质、水压要求严格 突出水的趣味性
应用形式:儿童戏水池、涉水池,游戏喷泉,游泳池、冲浪池,海洋公园、水族馆,城市湖体。
(三)城市庭院水景 景观特点
强烈的个性特征 水态的应用自由、创意 水的体量与庭院的尺度有关 讲究细处的搭配与情趣 具有私密性和不开放性。
应用形式:各类水池、落水、喷泉、小型的流水景观。
(四)城市天然水系 城市滨海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
城市河道景观
城市湖体景观
第二节
城市水景导向
一、城市水景规划设计原则 统一协调 目的明确 位置恰当 安全可靠
风格独特
量力而行
二、城市水景设计理念和手法
1、小中见大、扩大空间
―聚‖,汪洋之感;―散‖,不尽之意。
2、步移景异,景观外延
3、空间分隔,层次渗透
4、生态环保,综合效应
5、水园旱做
三、城市水景设计导向和方法
(一)自然式水景设计
首先应以尊重自然风貌为主
谨慎、巧妙地运用人工手法,作到师法自然。
注意保护水景周边的生态环境,尽量使用天然材料进行保护性修建。
(二)规则式水景设计 注重场地关系
(三)流水景观设计
1、岸线护坡
宽大的河流修建岸线必须根据防洪要求进行设计(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等),并在急弯处加高护岸不小于300mm; 小型流水弯道处必须保证弯曲半径不小于水道宽度的5倍。
2、形式与高差
高差、河道的宽窄均影响流水的缓急。
3、安全与环保
人工景观流水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00—350mm之间,并在水流汇集处修建排水设施,保障水流洁净。 水岸步行道路注意防滑
4、流水与景观环境
(四)跌水景观设计
分为较大体量的主题水景和较小体量的景观小品。
设置游玩路线,使游人进入水景环境。如隔水通道、高于水面的汀步石、篦水阶梯和高于水面的滨水栈道等。
(五)喷泉水池景观设计
喷泉主要由水源、喷水池、喷头、管路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喷泉与水池
通常,池面四周的宽度是喷泉高度的两倍。
2、给排水系统
应保证定时更换洁净的水,将更换的废水用于环境的绿化灌溉。
3、喷泉与配景 ① 仿自然配景
主要采用的手法有:山石的堆砌、植物种植、动物形象设置等。② 规则形配景
构成具有现代感的景观效果。③ 艺术形象配景
常将喷水的形式与雕塑艺术品结合。④ 与其他水景形式相互配景
(六)水景的光影设计 反射和倒影
光线:光线从喷水与瀑布后方射来,晶莹灿烂
(七)水景的音响设计
(八)水生植物景观设计
(九)水景的生态设计
与生态理念整合,创造有持续生命力的水景
第四章
建筑景观设计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与城市形态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的城市与建筑
雅典卫城至今仍被看作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典范。
2、古罗马的城市与建筑
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艺术和结构布局比例恰当并相互呼应。
3、中世纪城市与建筑
教堂建筑对城市结构影响很大,并与世俗建筑对立,使城市在高度上失去了统一的总体景观。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系形成封闭的城市空间。
城市色彩鲜明、个性突出、尺度适中,具有明确的视觉秩序。
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这一时期,建筑师成为设计者而不再是建造者。
提出理想城市模型作为城市布局形态。这种思想理论发展到16世纪,成为巴洛克风格。
5、西方近现代城市与建筑
意识到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追求理想城镇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是设计者本身的愿望而已。 通过建筑对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产生影响,已经成为建筑学的新课题。
二、当代建筑与城市理论概述
1、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意象理论
将城市中可意象性的物质形态归纳为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2、莱昂·克里尔和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类型学研究
正确处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在城市中的关系。
3、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与建筑现象学
场所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关注建成环境中的意义问题。这种意义是通过主体(人)对客体(建筑、城市、环境)的感受和认知而产生的,是场所自身特征与人的主观认知因素的叠加。
三、建筑在城市中的景观特征
1、城市建筑自身的景观因素
建筑的内在因素:功能、高度、体量、形式与风格的特异性、所承载的意义
在城市中的位置、可达性、所处城市空间的特性与品质。
2、建筑群体的形态构成
城市建筑群体的组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心和边界
3、建筑群体的轮廓线
―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同时也是潜在的艺术形象‖
第二节
城市建筑的分类和组成要素
按照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与品质产生影响力的不同,把城市建筑分为地标建筑(即标志建筑)、界面建筑和肌理建筑。
一、地标建筑——点性景观
一幢建筑、一组建筑甚至是一个雕塑 特征
外部形态有着远超出其内部功能的意义。 位于相对重要的城市位置。 明显而易于识别。
二、界面建筑——线性景观
多指街道。具有空间限定、公共性,连续的街道立面能够反映出有关建筑的丰富信息。 特征
最常见的内容是临街商铺。
一幢建筑应该与共同构成边界的其他建筑具有一定程度的,视觉可识别的共性。
界面建筑之间应保持足够的视觉连续性。
三、肌理建筑——面性景观
城市中最常见的建筑形态,如居住建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第三节
城市建筑设计导向
一、设计原则
1、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和控制
交通组织
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 人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
2、遵循模式和塑造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3、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和谐
形式和谐:对城市形式、秩序、文化的关注
建筑的主要语言、构件、符号;
建筑的形状、轮廓、组成几何元素、虚实关系、比例、节奏、韵律; 建筑的用材、用色、肌理、质感。
空间融合:关注对城市活力的促进
二、设计内容和设计指导
(一)伸展式建筑
通过伸展式建筑,将城市空间融入建筑体积内部或间隙中,缩小与相邻建筑之间距离,增强与相邻建筑的联系,以次创造更多、更丰富的城市空间。
伸展式建筑分为三类:线形、放射形和围合形
(二)建筑形态构成和城市空间形式
空间的感知在于它的连续性,即流动性。
组成空间序列的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广场、街道、中庭、院落、边界等。
(三)建筑边界空间
在建筑周边和边界位置,常需要分隔产生空间层次,或易于感知的局部小空间。
(四)中介空间
建筑入口、中庭和临界面等往往成为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让周边环境引入实体内部,共同形成有活力的建筑。
(五)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限定城市空间,其组合原则是统一和变化。 对建筑外观的控制包括色彩、材料和样式。
随着功能、材料、技术措施和信息含量等不同,对城市景观具有更大意义。
(六)建筑群体轮廓线
1、层次
充分认识建筑群体轮廓的层次特征,对不同层次综合考虑,是塑造建筑群体景观的必要条件。
2、抽象
考虑组合在一起的建筑整体形象,及其与城市现状的关系。
3、和谐与变化
个体建筑间的某种秩序 建筑群体轮廓的节奏性表现
4、高层建筑的影响
• 给城市带来活力和新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视线、与历史性建筑关系等诸多问题。
第五章
景观照明设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术语
一、城市照明
功能性照明。目的在于使照明对象在夜间具有一定的亮度,为公众夜生活的展开提供必要的光照,从而便于公众在夜间辨方正位,亮化路径,标识场所,以及方便生产生活等。
艺术性照明。主要目标在于按照美学和艺术的观点,对某照明对象进行晚间的形象美化活动。不是简单的白天景观的夜间再现,而是经过了二次创造。
二、城市照明相关术语
1、光通量(φ):光源发射并被人的眼睛接受的能量总和。单位:流明(lm)
2、照度(E):单位面积的光通量。表示受光表面被照亮的程度。单位:勒克斯(1Lux=1lm/㎡)
3、发光强度(I):光源在特定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的光通量,单位:坎德拉(cd)
4、亮度(B):又称辉度,单位投影面积在视线方向上的发(反射)光强度(cd /cm2)
5、光效:电能转换成光能的效率。(lm /W)
6、光源的显色性:光源对物体真实颜色的显现程度。用显色指数(Ra)评价。
7、眩光:在视野内亮度极高的物体(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引起视觉不舒服和降低目标可见度。
第二节
城市照明基本要素与方法
一、城市照明光源
(一)电光源
1、固体发光光源
普通白炽灯:多用于临时照明和小规模照明。
优点:显色性好,价格低廉,色彩多样,泡壳外型千姿百态。 缺点:光效低,寿命短。
卤钨灯:克服了普通白炽灯的缺点,常被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的室外照明和定向照明上。
LED:发光二极管。优点多,应用广。
2、气体放电光源
辉光放电灯:霓虹灯等,用于室外广告照明。 弧光放电灯:
低压气体放电灯
低压钠灯:光效高,显色性差
高压气体放电灯
高压荧光灯:光效高,显色性差
高压钠灯:光效高,显色性一般,不诱虫。
金属卤化物灯:可制成百万种光色不同的光源,且显色性好。
3、其他
(二)绿色光源
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光的产生源。
二、灯具的种类
路灯 庭园灯 草坪灯 地灯 激光灯 其它
三、城市照明具体技术方法
(一)泛光照明
主要特征:使用投光器照射到物体表面,使得被照物体的亮度高于周围环境背景的亮度。
大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纪念碑、大型城市雕塑等。
(二)轮廓照明
在黑暗的背景下利用在物体的边缘布置串灯勾勒出物体轮廓的照明方式。 桥梁、高速路、历史建筑、大体量建筑物等
(三)内透光照明
主要通过室内靠近窗户的照明灯具射出的光线,透过窗户形成整齐有序的点状照明效果。
主要适用于具有大片玻璃窗的或者玻璃幕墙的建筑物。
(四)剪影照明
把光源布置在被照射物体后侧,从背面投射光线,使物体成为黑色的影子突出剪影效果。
适合于本身形态特别,体量较小,表面少有洞口的物体。
(五)点式照明
用于商业街和节日庆典,也常用于草地和树木照明。
(六)激光照明
适用于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主要公建以及城市中心区等城市重点场所。
(七)灯光表演
第三节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导向
一、城市照明基本原则 安全性 整体性 层次感 突出重点 慎用彩色光
绿色照明 光污染
白亮污染 人工白昼
彩光污染 适度照明 绿色照明
二、设计导向
(一)城市总体层次景观照明
1、反映城市文化特色
2、烘托城市结构特征
3、明晰城市轮廓
4、确立景观照明系统
(二)城市街区层次景观照明
1、凸现街区轮廓
2、强化街区中心照明
3、渲染主要景观照明廊道
4、刻画街区关键节点照明
(三)城市细部层次景观照明
必要的照度
1、建筑景观照明: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表面装饰材料、周围特征等情况。
①照明面的确定:观看几率多的面
②照度的选择:应按建筑物墙壁材料的反射系数和周围亮度条件来决定。③光源的选择: ④灯具的选择:
窄光束投光灯具光束集中,投射距离远,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立面照明。 宽光束投光灯具照射面广,亮度较均匀,适用于多层建筑的立面照明。 大功率投射性宽光束投光灯具,适用于大面积立面的高层建筑的立面照明。
⑤灯位的配置与灯具安装:管线布置要灵活,以适应灯位调整。一般装在楼群顶上,自身注意防水,并注意不能破坏屋顶防雨层。
2、街道照明
两方面要求:技术性、艺术性
①注意照明设施在道路中的体量感
灯高和间距:H/D=1 :正常
H/D≥1:不协调、压抑
H/D<1:形成近人尺度
悬臂长度
②灯具排列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③光源的合理选择 ④灯具风格的艺术性
3、水景照明
喷泉:将灯布置在喷出的水柱旁,或在水落下的地方。
水幕或瀑布:在水流下落处布灯,射光方向可以是水平的或垂直向上的。 水面:用冷光照明照射岸边景物,和水中倒影相映成趣。
4、植物景观照明
利用照明反映植物形态和颜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依据植物高矮、大小、外形特征和颜色等安排照明方式和灯具位置
冠形浓密的针叶树:在距离植物不远处安放窄照型或中照型上射灯,以突出树冠的质感;
树干和树冠舒展的阔叶树:在树冠投影下方采用宽照型上射灯,以突出树的结构
可用灯光照亮周边树木的顶部,获得虚无飘渺的感觉,同时分层次照亮不同高度的树木,增加景观空间的深度感和层次感。
树丛整体照明,须注重整体颜色和体积。局部照明须针对近距离观赏的对象,单独考虑。
为了突出远景照明,近景宜暗或不照明。 考虑照明对动植物的影响
6、绿地景观照明
目前国内绿地照明设计的突出问题是色彩过艳和亮度过高,庸俗怪异。 关键是通过光影效果更好的突出地形地貌、植被、水景的造景元素,营造一种更为含蓄的景致,甚至为植物生长创造出更好的小气候。
尽量选择方向和控制能力好的光源,减少普通泛光灯的使用,灯具布置力求隐蔽。
7、雕塑小品景观照明 从小品的特征及周围环境出发,采用侧面自上而下投光,不宜从正面均匀照射;
选择窄光束灯具配以适当的光源,避开游人实现方向,防止眩光干扰。
8、其它 桥梁 高架灯饰
第三篇:五年级下新疆电子教案
五年级下册新疆、民族常识 教学工作计划
杨萍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的教学学科是五年级的新疆、民族常识,五年级有两个教学班级,五年级(2)班有 人,男生 人女生 人。五年级(4)班有 38 人,男生 人,女生 人。这些孩子,求知欲很旺,好奇心也非常强,五年级也是他 们小学比较关键的一年,所以在这学期我将着重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优势学习好这门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在这一门课中能够了解更多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和优秀历史。
二、教材分析
新版新疆地方教材以综合本形式出现,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民族民俗、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真实、客观反映新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小学每学年涉及若干教育模块,同一模块在各学年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新疆地方课程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疆的地理、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疆的情感。如何将身边的人、事、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对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了解,进而认识到“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总之,通过地方课的教学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是要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本册民族常识教材共完成四个课题的教学,主要是学习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中第四课绚丽多彩的服饰、第五课风格各异的住房、第六课 别具风味的饮食共安排六课时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2、以各种形式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3、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解说员、小小旅行家、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2、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教学重点:
1、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阅读学习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四、教学提高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五、教具准备:图片 多媒体资料,活动时准备的卡片。
六、课时安排
先驱的足迹(2课时);(新疆)
绚丽多彩的服饰(2课时)(民族常识)
融合与发展(4课时);(新疆)
风格各异的住房(2课时)(民族常识)
守土固边疆(3课时);(新疆)
别具风味的饮食(2课时)(民族常识)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一课 先驱的足迹
一、教学内容:1.1出使西域第一人
1.2文武双全的冯夫人
二、教材分析
冯嫽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
延、康父子在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莎车国,在国王延、康父子两代的领导下,就为保持西域与汉朝中央政府在政治上的统一,做了不懈的努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莎车王延早年曾在汉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学习生活过很长段时间,优淳的待遇和广博的见识,再加上礼仪的熏陶,在他的心灵深处就培养起了对汉朝的美好情感。回国继承王位后,他依照中原制度,在莎车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仿照汉朝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很快改变了莎车国的面貌。生产的发展使莎车迅速成为.塔里木盆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匈奴的种种压力。国力的强盛并没有使莎车王延据地自重,而是继续保持汉朝属国的身份和地位,坚决推行汉朝中央政府颁布的各项政令。他不仅自己心系汉朝,而且时刻不忘训导自己的孩子,要他们牢记汉朝的恩泽,自觉维护汉朝在西域的权威,永不背叛。
班超(32~102)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本单元,开阔眼界,了解西域纳入祖国版图的时间。
2、通过阅读,认识到新疆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阅读,了解在祖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有志之士,学习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识读第3页“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具准备:图片,多媒体资料,和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2月24日-28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㈠、出使西域第一人——张骞:
[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臵。(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解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让学生朗读下面的句子)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12年的时间。
[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解答]
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解答]
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解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解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解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解答]
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和凿井的技术。
[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解答]
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文武双全的“冯夫人”
导入:我们前面讲到西汉一位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这位冯嫽又和西域有何渊源呢?下面我们来说说传奇而又受人尊敬的冯夫人:
1、简介冯嫽
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被尊称为:“冯夫人”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共同抗击匈奴。应乌孙国王的请求,汉朝先后送细君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联姻。其中,解忧公主出嫁时,能文善武的、精通史书的冯嫽作为女宾来到西域,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涯。
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后来为和亲一起远嫁的冯嫽为汉朝和西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板书设计:
1.1 出使西域第一人——张骞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西汉:文武双全的“冯夫人”
西汉末东汉初:延、康父子
东汉:班超西域建奇功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0日--14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本单元,开阔眼界,了解延康父子为祖国统一所做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2、识读第5页-6页了解延康父子旗臶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具体事宜,还有班超建立功勋的的事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这一节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要有爱国的热情还要有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延康父子的决策,政局才得以稳定。教学重点:延康父子在维护祖国统一中起到打点根基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具准备:图片,多媒体资料,和影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我们大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大家为什么要旗臶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呢?大家看一段视频后再来谈谈祖国统一第必要性。是的我们看见战乱前的叙利亚,富足、强大而战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这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弥补战争打来伤害的,所以进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为西域的和汉朝作出贡献的又一历史人物—延康父子和班超。
二、学习新课: ㈠、西汉末年延康父子我维护西域与汉朝在政治上的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
[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臵。(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解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延康父子。西汉末年,政局动荡,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旳莎车国国王领导席与各地人民旗臶鲜明的维护祖国统一。
[提问]: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维护祖国统一的呢?——莎车王延即位后依照汉朝典章制度来改革治理朝政,后来康即位后虽政局动荡也依然不断地做出保护汉士官吏与家属不被迫害,使得汉朝和西域的关系没有僵化。
(二)、拓展与延伸
读了这一组故事,你一定已被延康父子和班超的故事所感动,写下你的感悟吧!
(三)、板书设计:
西汉末年 延 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汉朝的典章
制度管理莎车国
康 继续遵循父亲教导,领导各地子
民旗臶鲜明的维护祖国统一
东汉建立 班超 率兵攻打匈奴屡建奇功
五年级下册民族常识教案
第四课 绚丽多彩的服饰
教学内容:23页绚丽多彩的服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 民族的重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懂得少数民族同胞每逢春节、过节或喜庆的日子,穿上绚丽的民族服饰手舞足蹈时,更是增添带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教学重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教具准备:图片、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3月3日-7日 讲授过程:
1、一起说话引入新课。前几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从这节课咱们继续了解我国是多彩的中华家园。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懂得少数民族同胞每逢春节、过节或喜庆的日子,穿上绚丽的民族服饰手舞足蹈时,更是增添带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同学们,让咱们一起进入民族百花园,再次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
2、复习上节课内容,阅无锡服装设计培训读与思考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回答:
我国北方的满、蒙古、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特别是东北地区,冬季特别长,居住在这里的满、蒙古、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都喜欢穿袍服。)
我国南方的傣族、景颇族、少数民政之
一、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于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裙子飘逸轻盈,各有特色。)
维吾尔、发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姐儿们的服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服饰鲜艳别致。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罩短小的对于襟违心。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服装,与维吾尔族有些相似。)
为什么北方少数中国服装款式网民族服饰一般是宽袍大袖、厚实持重,而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般是飘逸轻盈呢?这类不同的风格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北方气候寒冷,南方气候温和,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跟气候独特的地方有关系。)
3、探究与体验
看教材25页图,认一认: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知道底下图片中展示的别离是哪一个民族的服饰吗?
阅读讲授26页,比一比:北方少数民族的头饰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阅读教材27页,连一连:根据上边学到的知识,你能从头饰上判断出底下的姐姐们别离是哪一个民族的吗?
板书设计:
多彩绚丽的服饰
北方气候寒冷 服饰宽袍大袖
南方气候温和 飘逸轻盈 第五课 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
2、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 3月 17日-21日
1、谈话引人新课
在中华大家庭里,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都很有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让我们走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住房,去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人类早期的居所》
学生自己默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文字的描述想象我们祖先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人类早期居住的房子。师谈话: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出了风格独特、式样繁多的住房,这些房子点缀在中华大地上,为我们的家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3、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不同的住房。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独具特色的住房》,思考: 为什么我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住房风格各异?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居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
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定房里?建造平定房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指名回答。大家评议总结: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色。
长期以来,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以放牧为主,要经常转换牧场。他们的房子要能随时拆装搬运到其他地方。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创造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住房。
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牧民游牧时,普遍居住在搭盖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帐篷会毡房里。这些帐篷会毡房冬暖夏凉,拆迁也很方便。
4、课外拓展
布臵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图片,更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住房不同的特色。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3月31日-4月4日 教学过程:
一、继续探讨我国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同住房的特色。提问:哪些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里?建造平顶房的材料是什么?
1、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平顶房的图片,并做介绍。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平顶房。这种平顶房以土木为建筑材料,周围用打好的土块砌成。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子? 给大家介绍。
让学生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供学生参考:
在我国大兴安岭的北端,居住着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他们游猎时搭盖一种叫“仙人柱”(也叫“歇人柱”)的住所。“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思是“遮阳光的住所”。“仙人柱”的顶端一般不加遮盖,以便排烟透气。
提问: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指名学生说一说,师生总结: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的上层用来居住,下层圈养家禽、牲畜,放臵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作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幢幢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的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2、探究与体验
出示资料:在新疆吐鲁番的许多维吾尔族人家的房顶上,有一种四面墙壁都布满小孔,有点类似蝈蝈的房子,当地人管它叫“荫房”或“晾房”,它是制作当地著名特产必不可少的设施呢!
提问:你知道这种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师小结: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一些较为原始、简陋的住房已经逐步消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三课时
1、组织学生议一议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材料一: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在这里的傣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喜欢居住在吊脚楼里。吊脚楼属于干栏式楼房,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
材料二:在四川西北部生活着羌族同胞。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区,周围有许多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了奇特雄伟的碉楼。碉楼一般建在村寨的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过去用来抵御外敌入侵或储存粮食柴草。这种建筑稳固牢靠,经历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好。
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看到这些别具一格的住房,我的感受是: 写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找房子》 准备卡片
红色卡片:蒙古包 帐篷 仙人柱平顶房 干栏式楼房 小纸条: 蒙古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藏族 裕固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维吾尔族 羌族 傣族 景颇族 游戏规则:
五位同学每人拿一张红色的卡片站在讲台上,卡片上写着不同的住房名称。老师拿着12张小纸条,找12位同学抽签,每位同学抽到一张纸条,代表着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房子,和持红卡片的同学会合。做一做,看看哪组的同学反应最快? 景颇族
3、游戏后小结板书: 傣族 蒙古包 蒙古族 哈萨克族
帐篷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仙人柱 藏族 裕固族
平顶房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干栏式楼房 维吾尔族 羌族 第四课时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中的故事《哈尼族的蘑菇房》。学生阅读后在小组里互相演讲,再指派两个小组代表给大家演讲,大家体会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个民族的民居风格最有特色,该民族的居民有什么特点和美丽传说。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少数民族的居民和传说吧!
师重点介绍家乡藏族同胞的帐篷的特色。以下资料为参考: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之分。冬帐篷,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先编成一定宽厚的深棕色或黑色、白色毡条,然后根据需要尺寸缝织成帐篷,这种帐蓬能适应高原暴雨、风雪及高寒气候。大小不一,形状有长方、正方、六角、多角等形。用立架或支柱撑起。室内净高约1.6-2m。帐顶系好牦牛绳,四周钉堤桩牵牢,用木桩或牛羊角桩锚钉。帐顶留有天窗,可通风、采光、出烟,雨天可以遮盖。四周常用草皮或石块垒砌矮墙,以御风寒侵袭。
夏帐篷,为夏天牧民外出时使用的一种轻便帐篷。它由白布帆布、藏布织成,有正方形、长方形。四周饰黝黑、褐或蓝色边。大型帐篷还饰有工艺精湛的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类图案。还有可容上百人聚会的大帐篷,由既保温又抗晒的双层帐篷等。具有浓厚的宗教装饰色彩,在青山绿茵的旷野,散布着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情趣,很具藏族文化特点。
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 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3、阅读教材第35页,了解《北京的四合院》 小组内交流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再指名说一说。回忆自己家乡的四合院,给同学们做一下介绍。
4、小调查
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旅游,你会怎么介绍家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呢?调查一下家乡的民居有什么 特点,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册展示给亲人和朋友,还可以为那些来家乡旅游的客人做小导游呢!
第六课 别具风味的饮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2、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独特的饮食,欣赏多民族独特的饮食。
3、试着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饮食。教学重难点:
懂得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民族饮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家乡的民族饮食,如藏族的和回族的特色小吃。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新课:
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比如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他们的饮食和草原生活有关;生活在东北的赫哲族,他们的饮食多和渔业有关。让我们到各民族同胞生活的地方,去品尝他们别具风味的饮食,做一个小小美食家!
2、让学生阅读民族花园中的《油香》一文。思考: 油香是哪个民族喜爱的传统食品,有什么样的美丽传说呢? 阅读后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评议总结。
3、请班里的回族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油香。可以从制作方法、味道、样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4、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各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要求: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交流整理收集的民族特色饮食,为在全班展示做好准备,同时要选好发言的代表。
进行交流时从饮食的制作方法、味道、样式等方面,可以选择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5、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讲述。
第二课时
1、谈话:我国各民族有很多独特的风味美食,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各民族的别具一格的饮食。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让学生阅读教材37页的《独特的风味美食》。认真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 牧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的食物什么为主?
以粮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其饮食习惯各有什么特色?(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3)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评议总结:
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养成了以吃肉喝奶为主的饮食习惯。他们一般吃手扒肉、烤肉,食用奶酪、奶皮,喝奶茶。藏族人民则喜欢喝酥油茶。
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以粮食为主食,但各自的吃法却不相同。
(4)提问:从事农业生产的少数民族同胞,都以粮食为主食,但各自的吃法却不相同。佤族、壮族和朝鲜族同胞能用大米做成哪些食品?
哪些民族喜欢吃“手抓饭”?“手抓饭”是怎样制成的?(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6)指派小组代表说一说。师生总结:
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在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
壮族人喜欢吃五色糯米糍粑。朝鲜族同胞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
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闷成喷香 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称作“手抓饭”。
3、拓展
(1)请做过“手抓饭”的同学讲一讲做的过程。
(2)请本班的回族同学讲一讲自己民族的特色小吃。如,油炸馓子,蜜馓等。
(3)请本班了解藏族饮食的同学讲一讲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
4、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试着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饮食,并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写一写日记。
别具风味的饮食
第三课时
1、完成幻灯片连线练习:
藏族 馕 维吾尔族 糌粑 满族 酸辣食物 回族 油香 苗族 侗族 炸糕 佤族 黎族 糯米糕 壮族 糍粑 朝鲜族 竹筒饭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手抓饭
2、说一说
阅读教材38页的“你知道吗?”资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1)思考: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伊斯兰教对于饮食有哪些明确的规定?
(2)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3)在小组讨论:怎样尊重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4)指派小组代表说一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课外延伸 访一访
谈话:你去过少数民族餐馆吗?那里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少数民族餐馆采访,了解那些民族的饮食文化,并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臵准备工作:(1)确定采访对象
首先要想清楚,你要采访的对象是餐馆的老板、服务员,还是厨师?采访对象不同,你设计的问题也要有差别。
问题设计:
(2)估计面临的困难
如果你去采访的时候,餐厅内有许多客人在就餐该怎么办?餐馆的人拒绝采访该怎么办?如果采访的时候你“忘词”了怎么办?
为了避免采访时发生这些尴尬,你可以事先让爸爸妈妈扮演餐馆人员,进行采访情景模拟,这样可以提高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你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去餐馆吃饭,在吃饭期间完成你的采访。
对于这些困难,你准备好了吗? 采访的时间最好选择: 联系采访的地点: 采访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
通过采访,对该民族的饮食特点有哪些了解?写出你的采访日记。
第四课时
1、小组内交流自己采访少数民族餐馆的情况。交流后选派几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
2、指导学生做小小设计师。
(1)谈话:如果你是某民族饭店的管理人员,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用餐。那么,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同胞,你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风格的菜肴吗?该用什么礼节招待少数民族宾客呢?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菜单,让生意更加兴隆!
(2)出示设计表格 我的设计
民族: 饮食禁忌: 待客礼仪: 菜单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设计。
(4)指派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大家评议。
3、安排学生演一演(1)创设情景
几位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不同民族的学生。新年快到了,这几同学要进行一次聚会,决定举办一次包饺子活动。但是,包什么陷好呢?大家众说纷纭,却产生了分歧。
(2)要求:同学根据自己了解的各民族饮食风俗,编写小品剧饮食风味: 本。要求剧情合情合理,内容丰富。看一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
4、做一做
谈话:你吃过新疆拌面吗?拌面是新疆各族人民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让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做一做新疆拌面吧!做过吃过之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1、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少数民族的歌曲吗?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参加班级的歌咏比赛吧!
出示少数民族歌曲: 藏语 《阿妈》 壮语 《壮家娃》 傣语 《回来欢度泼水节》 蒙古语 《吉祥三宝》 维吾尔语 《真诚的心》 土家语 《摇篮曲》
唱一唱:让学生选择自己会唱的民族歌曲唱一唱。记一记:
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名,是少数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命名的。阅读下面的内容,你会发现这些名字原来有着丰富的含义呢。阅读教材19页《有趣的地名》。
出示有趣的地名:
哈尔滨-------满语,意思是“晒网场”。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意思是“天然牧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之城”。
包头--------蒙古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所以也叫“鹿城”。拉萨-------藏语,意思是“圣地”。日客则-------藏语,意思是“最好的庄园”。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思是“黑色的原油”
第四篇: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在森林公园,通过森林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景观设计元素营造各种不同的体验空间或氛围,使人们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感受。
一、视觉设计
景物首先通过视觉感观进入到主体的体验世界,那么,符合视觉上的审美规律便是资源体验特性的首要组成。自然景物以它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形成特有的形象美,勾起想象,形成联想体验的基本要素。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元素来吸引人。文化景观有时是有形的载体,有时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气氛等。在体验设计中,进行文化景观设计,主要是特化、强化、异质化,让享受者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中享受文化的熏陶。
2、环境景观
对于旅游地而言,环境景观是旅游审美体验的主体,包括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在设计中,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展示任务。在这一系列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做到雅俗共赏。尤其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
3、视线走廊
要使游客保持一个美好的感觉,有些地方需要贯通,有些地方需要遮蔽,但总体是形断神不断。具体为在传统设计中的线路组织,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高潮、尾韵等完整的符合心理审美要求的景廊系列。
二、听觉设计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
声景元素,包括自然界所具有的声音和人工之音。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人工之音如:人工处理的假山之中的流水的声音、各种噪杂的声音、寺院钟声、公园背景音乐及人本身发出的声音。
1、反噪音
景区最大的声音,除了自然界的声音外,就是游客的声音,二者都有可能成为噪音。如自然界单调持续的高分贝的流水声、高峰日游客集中区的喧哗声,都将成为噪音。
2、表演性的声音
在公众或特殊场所,可以设计一些鸟鸣声,以增加景观中的活动及生命因子。在组织表演性活动中,常犯的错误就是高分贝的噪音,而很少使用自然或仿自然的声音,来缓解人工造景的压力。
三、嗅觉设计
嗅觉设计要以清爽、清香、清甜为目的。在以往的传统设计中,尤其是景观规划中,都强调的是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嗅觉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在体验设计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素。
山林旷野中树木花草的枝叶、花,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花香,给人一种嗅觉美的享受。在森林世界里,除空气清新外,树木、花草清香扑鼻,诱使人去体验。使人通过嗅觉,得到美的享受,如香椿、丁香、香蒲、含笑、香果树等。在风景林体验设计中,更新造林时,仿照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来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植物景观规划在注音季相搭配时,考虑具香味树种,采用自然式种植,便于同周围环境相协调,丰富景观。
清香型植物如茉莉、合欢等,甜香型植物如桂花、海桐等,浓香型植物如白兰花、木荷等,淡香型植物如玉兰、月季等,幽香型植物如薰衣草、玉簪等。
四、触觉设计
1、脚、手、全身心的触觉
最典型的触觉设计是按摩石在园路设计中的应用。浅水或以水为主的游憩活动就是一种全身心的触觉体验设计。
2、触摸兴奋
触摸或抚摸是人类心理追求中永不消退、持之以恒的追求,它有缓解压力、享受亲密、安抚镇静之神奇。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一些硬质景观的外表质地非常重要。这种触摸感觉会因人而异,甚至有性别差异。
3、特色触摸
真正在设计中采用体验设计,产生触摸兴奋或者设计特色触摸的例子也不少,但在森林公园中,可以设计一些亲近动植物,开放让游人亲近的设计就是一种不自觉的特色触摸设计。
五、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以动为中心,把园设“活”,所以从设计的角度,要设计表演性活动和参与性活动。能使景点、景观活化的有:自然因子,如流水、降雨、风雪;生物因子,如动物活动、人类活动。动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是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和生命之征的重要因子。因此,在关于活动设计中,设计者要置身景内,充分发掘生命的活力因子,并将其展现出来。如野炊、野营、烧烤、草坪露天歌舞晚会、篝火晚会、垂钓、划船、漂流、攀岩等休闲运动类的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味山林野趣。
第五篇:《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课程代码】11052046 【适应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规划设计》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在了解了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范围、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景观规划具体设计项目实训后,能够获得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1、了解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
2、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及分类;
3、熟练掌握个别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方法;
4、培养学生综合构思、表达过程及景观规划设计的能力。【参考学时】30学时 【参考书目】
1.韦爽真编著.景观场地规划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重庆市园林局,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编写.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公园景观规划的立项分析 §2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重点、难点: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3学时(实践训练1学时)
第二单元商业区景观设计
§1商业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商业区景观设计基本方法
§3商业区景观设计案例抄图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3学时(实践训练1学时)
第三单元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4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8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
第四单元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 §1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抄图练习§4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练习 基本要求:
掌握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4学时(实践训练2学时)
第五单元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
§1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基本方法 §3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训 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提示:
上机讲授,多媒体教学。
参考学时:12学时(实践训练10学时)
【考核要求】
考试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和作业考核;目标考核指期末设计考核。【成绩记载】 考核方式:设计 成绩构成:
课堂出勤考核10%;作业考核20%,期末设计考核70%。【编 写 人】江涌起 【审 核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