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间名家剪纸-56民族 2
汉族
汉族,现有人口10亿多,占我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方块字是统一的文字。汉族信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十分发达。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史学、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多住圆形蒙古包,农区多住砖瓦房。蒙古族能歌善舞,《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好来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精骑善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回族
回族,现有人口约860万,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新疆、青海、河南、河北等地。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市都有分布。回族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尤其擅长经营饮食业。回族男子喜欢戴白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花儿”是西北回族爱唱的民歌,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是传统节日。
藏族
藏族,现有人口约459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以农牧业为主,驯养牦牛是其特殊技能,糌粑、酥油茶和牛羊肉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妇女喜爱在发辫、胸前佩戴宝石、玛瑙、翡翠等饰物。藏族人热情开朗,豪爽奔放,锅庄是藏族最盛行的群众舞蹈,每年“雪顿节”都要举行传统的藏戏表演。《格萨尔王传》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有风格。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现有人口约721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擅长园艺,传统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维吾尔族以米、面为主食,喜食羊肉串和手抓饭。维吾尔族花帽是其特有的工艺品,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闻名遐迩,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驰名中外,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极富民族特色,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传统节日。
苗族
苗族,现有人口约740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住房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楼房两种,山区多住吊脚楼。苗族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誉,姑娘一出生,父母就攒钱以备做银装,一套上好的银装有数公斤重。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及首饰制作等工艺品,瑰丽多彩,享誉中外。芦笙舞是苗族喜爱的舞蹈,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和“龙船节”等。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约65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彝族以玉米、荞麦、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住土木结构的瓦板屋和碉楼。彝族服饰丰富多彩,凉山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个“英雄结”,身披“擦尔瓦”,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享有盛誉,“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传统工艺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等。火把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壮族
壮族,现有人口约154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地。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壮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部分地区保留着传统“干栏”式建筑。壮族自古酷爱铜鼓艺术,广西出土了大量两千年前的铜鼓。壮锦色泽鲜艳、坚固耐用,是驰名中外的工艺品。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最隆重的歌圩。
布依族
布依族,现有人口约25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食品,居住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布依族的传统刺绣、蜡染久负盛名,尤其蜡染布料图案美观、朴实生动。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依戏流行最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朝鲜族
朝鲜族,现有人口约192万,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地。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泡菜和辛辣食物,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睡火炕。朝鲜族教育比较普及,民族舞蹈优美典雅,刚柔相济,著名的朝鲜族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和剑舞等。足球、摔跤、滑冰、跳板和打秋千是朝鲜族喜爱的体育运动。朝鲜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老人节是其独有的节日。
满族
满族,现有人口约982万,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普遍使用汉语文。满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其他各业。“莽势舞”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典雅庄重的现代流行服装旗袍,是满族古老服装的演变。萨其玛是满族传统糕点。满族文学家曹雪芹创作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侗族
侗族,现有人口约251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多住“干栏”式楼房。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独具特色。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最负盛名。“行歌坐月”是青年男女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侗锦、侗布等工艺品颇具特色。侗年、芦笙节等是侗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约213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打油茶”是其独特的风味。瑶族服饰款式繁多,丰富多彩。瑶族精于染织和刺绣,瑶斑布是传统产品。瑶族口头文学极为丰富,唱歌是瑶族普遍的爱好。传统节日“盘王节”热闹非凡。
白族
白族,现有人口约159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白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佛教。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喜喝“三道茶”,服饰崇尚白色,住宅多为“三房一照壁”的建筑。大理崇胜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显示了白族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及独特风格。“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族
土家族,现有人口约570万,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四川东部和贵州东北等地。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油桐和油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多住木结构的“干栏”房。土家族崇拜白虎,在建筑、劳动用具及小孩服饰上随处可见虎的形象。图案新颖别致的“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织锦工艺品。土家族爱唱山歌,摆手舞是传统舞蹈。“社巴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约12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等地。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善开梯田种稻谷和坡地种茶驰名。哈尼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食品,住土木结构楼房。哈尼族能歌善舞,喜欢弹三弦琴,吹“响蔑”和“巴乌”。巴乌是特有的民族乐器。每年农历十月哈尼族都要在村寨中心举办隆重的“街心酒”。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现有人口约111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住毡房和土木结构的房屋,以肉、面食为主食,喝奶茶和马奶酒。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和谚语,阿肯弹唱是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哈萨克族擅长赛马、叼羊和姑娘追等体育活动,姑娘追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马上游戏。
傣族
傣族,现有人口约10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元江和新平等县。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水稻为主,喜糯食,嗜酸辣,住“干栏”式竹楼。傣族的服饰十分讲究,筒裙、短衫是妇女服饰的共同特征。傣族的“孔雀舞”优美动人,泼水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寺塔建筑别具一格。
黎族
黎族,现有人口约111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黎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泡酸菜,嚼槟榔,船形屋是其传统的住房形式,服饰图案和谐大方,富有装饰风格。黎族能歌善舞,民歌曲调众多,旋律丰富,几乎人人能唱。民间乐器有口箫、洞箫和水箫。跳竹竿是黎族喜爱的体育活动。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现有人口约5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德宏等地。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荞麦为主食,住竹木结构房屋。傈僳族的民族服装,配上珊瑚、料珠、玛瑙、海贝等饰物,艳丽美观。傈僳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民歌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舞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刀杆节”是傈僳族主要的传统节日。
佤族
佤族,现有人口约3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和耿马等县。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嗜茶,喜嚼槟榔,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和竹木结构的四壁落地房两种。佤族妇女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等饰物。在佤族各种乐器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长约200厘米,直径70厘米)。“木鼓舞”节奏铿锵,粗犷豪放。每逢新米节,全族盛装歌舞,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欢庆。
畲族
畲族,现有人口约63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地。畲族有自己的的语言,通用汉语文。畲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以大米为主食,爱饮茶,住土木结构瓦房。畲族的编织工艺最有特色的是彩带和竹编。畲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独唱和对唱外,二声部重唱“双条落”颇具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打石磉”和“骑海马”等。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另有3000多人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小米等为主食,喜嚼槟榔,传统住房为木板房。高山族能歌善舞,性情豪放,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等,都以歌舞抒情寄意。“杵乐”是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和舞蹈形式,别具一格。手工艺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主要传统节日有播种节和收获节。
拉祜族
拉祜族,现有人口约41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思茅等地。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旱谷为主。拉祜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腌制食品,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建筑。拉祜族以黑为美,服饰崇尚黑色,其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文学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有大年和小年节、新米节、火把节等。
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约3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广西西北部。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喜糯食,嗜酸辣,住“干栏”式楼房。水族婚俗保留着较浓的传统色彩,婚期多在秋冬。水族女性的胸饰精致而漂亮,“反结”绣品,图案精美,工艺繁杂而精细。水族过年称“借端”,隆重热闹,届时敲起锣鼓,吹响芦笙,人们在“端坡”周围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和斗牛等娱乐活动。
东乡族
东乡族,现有人口约37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马铃薯,以面食为主食,喜饮盖碗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东乡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人人爱唱“花儿”民歌。东乡族民间流传着很多诗歌和故事,其中长诗《米拉尕黑》最有代表性。农历正月十五“耍火把”是东乡族重要的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
纳西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德钦、宁蒗和永胜等地。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东巴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住房为土木结构的“三间一照壁”形式和木楞房。纳西族有着灿烂的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东巴文”,是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绘画、雕刻和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有白沙庙会和七月骡马交易会。
景颇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和旱谷,以大米为主食,住竹木结构楼房。“目脑纵歌”是景颇族大型歌舞盛会,随着礼炮响,象脚鼓、芒锣和短笛齐鸣,人们兴高采烈,按照线路似游龙盘来复去。男子跳刀舞时,手臂和脚部系许多细竹筒,挥刀起舞,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约14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牧业,兼营农业,以肉、面、乳制品为主食。柯尔克孜族民间流传的诗歌、谚语和寓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记性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长达20多万行。传统工艺品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中的必备装饰。特有的三弦琴“库姆孜”音调和谐,优美动听。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土族
土族,现有人口约1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等县。土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主食为小麦、青稞和玉米,住土木结构平房。土族服饰艳丽别致,妇女上衣袖子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缝制,犹如两道美丽的彩虹。土族擅长歌舞,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曲调高亢奔放。传统的“纳顿”七月会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节日。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喜食“稷子米”、荞麦面,住房多为砖瓦房。达斡尔族的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生动细腻。妇女喜爱制衣、刺绣,剪纸工艺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男人擅长骑射、摔跤、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达斡尔族过节时,喜欢往额头涂抹黑灰,取笑逗乐,喻意吉祥。
仫佬族
仫佬族,现有人口约16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为大米、玉米和薯类,喜食酸辣和糯米饭。唱山歌和彩调是仫佬族人喜欢的娱乐活动,“走坡”是青年社交的重要形式。仫佬山乡煤炭资源丰富,素有“煤乡”之称。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每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羌族
羌族,现有人口约19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绵阳市北川等县。羌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青稞、大麦和玉米为主食,住房多为方形平顶屋,以石砌墙,一般二到三层。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著名,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凝聚了古代羌族的智慧。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传统工艺。羌笛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羌历新年是传统的节日。
布朗族
布朗族,现有人口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分布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或傣文,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为主食,善种茶,住竹楼,有嚼茶叶和槟榔的习惯,布朗族聚居区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布朗族喜好歌舞,圆圈舞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舞姿轻盈而优美。布朗族热情好客,传统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等。
撒拉族
撒拉族,现有人口约8.7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园艺、制革等,善于经商,以小麦、青稞、荞麦为主食,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或楼房。撒拉族男子喜留胡须,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戴盖头,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饰物。撒拉族酷爱民间艺术,萨拉“花儿”婉转悠扬,优美动听。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毛南族
毛南族,现有人口约7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杂粮为主,以饲养菜牛为副业,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辣椒,住“干栏”式楼房。毛南族的石雕工艺品精美细腻,雕塑的各种花卉动物栩栩如生。特有的编织工艺品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又实用。“分龙节”是其特有的节日。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人口约43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西。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和杂粮,手工业比较发达,以玉米、大米、小麦等为主食,喜酸辣食物。仡佬族传统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民间的高台舞狮技艺高超,传统体育活动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等,器乐合奏“八仙乐曲”极富民族特色。传统节日有“吃虫节”、“祭山节”等。
锡伯族
锡伯族,现有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锡伯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米、面为主食,住房用土坯或砖砌成,每户都有围墙,自成院落。锡伯族精骑善射,孩子幼年时就学骑马、射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有射箭之乡的美誉。“抹黑节”是锡伯族传统节日。
阿昌族
阿昌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以大米为主食,嗜酸性食品,住木结构砖瓦房。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工艺美术有刺绣、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阿昌族制作的刀剑长短形状多样,工艺精湛,精美实用,尤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普米族
普米族,现有人口约3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及丽江等地。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以玉米、大米、小麦等为主食,擅长腌制“琵琶肉”。住木结构的二层“木楞房子”。普米族年满13岁即举行成年礼,祝福他们长大成才。普米族能歌善舞,喜爱“四弦琴”,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的漆器小巧玲珑,光洁可爱。传统节日有大过年、转山会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现有人口约3.3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喜食酸奶和奶茶,住房一般为木石结构平顶房。塔吉克族人性格坚韧豪放,能歌善舞,喜爱吹“鹰笛”,民族服饰娇美艳丽,被誉为“云彩上”的人们。“叼羊”、“挂波齐”是塔吉克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播种节是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怒族
怒族,现有人口约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怒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荞麦为主食,擅长酿酒,传统住房为“干栏”式木板房和竹篾房。怒族诗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怒族发明和使用的溜索是怒江峡谷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鲜花节”是怒族传统节日,届时人们手举鲜花,围着花丛欢歌起舞,祝愿生活美满幸福。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现有人口约1.4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地区。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以小麦为主食,喜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住宅为顶楼呈圆形的“阿瓦”或平顶长方形的土房。乌孜别克族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轻快,传统的手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妇女善于刺绣。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和库尔班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现有人口约1.3万,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多信仰东正教。居住在乡村的俄罗斯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园艺、捕鱼和养蜂业,城市居民多从事医务、教育和手工业。俄罗斯族能歌善舞,性情开朗,言谈幽默,待人接物讲究礼仪。服饰丰富多彩,男穿制服、马裤、皮靴,女穿连衣裙。复活节和圣诞节是俄罗斯族隆重的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现有人口约2.6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蒙古文和汉文,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定居后发展了多种经营。鄂温克族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食,住房为砖瓦房。鄂温克族牧歌和猎歌,曲调清新悠扬。鄂温克族尊敬老人,热情好客。
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约1.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潞西县和镇康县,其余分布在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等地。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和傣文,信仰小乘佛教。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好饮茶,竹楼是传统的住宅形式。德昂族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丰富,象脚鼓、芒锣、葫芦笙是传统乐器。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开门节等。
保安族
保安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县和青海省循化县等地。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和手工业,以小麦、青稞、玉米为主食。保安族制刀工艺高超,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以“什样锦”最负盛名。保安“花儿”节奏明快,优美动听。传统节日主要有“尔代节”、“宰牲节”、“圣纪节”。
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藏传佛教。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现已实行定居放牧。居住在黄泥堡的裕固族从事农业。裕固族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食,喜喝奶茶。裕固族口头文学如传说、故事、谚语和歌谣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裕固族擅长编织各种毛毯、毛袋和马绳,服装、布靴绣有各种饰物,图案精美。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京族
京族,现有人口约1.8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京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天主教和道教。京族主要从事捕渔业,兼营农业和养殖业,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喜食鱼虾,住“干栏“式建筑和石条瓦房。京族歌曲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嘲剧”是京族的戏剧,独弦琴是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构造简单,音色幽雅动听。哈节是京族传统的节日。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约480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城市的塔塔尔族多从事教育和商业,乡村的多从事农牧业和手工业。塔塔尔族喜食烤饼,善制糕点,住宅是花园式庭院。塔塔尔族受教育程度较高,能歌善舞。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等。
独龙族
独龙族,现有人口约580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谷。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独龙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食,住房有木垒房和竹楼两种形式。独龙族妇女精心编织的独龙毯,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独龙族勤劳勇敢,纯朴好客,重信用,守诺言。“卡雀哇”(皇节)是传统的节日。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700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北部。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萨满教。鄂伦春族主要从事养殖业和农业,以米面为主食,住砖瓦房。鄂伦春族擅长用桦树皮制作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狍子帽、狍子服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之一,雪橇是他们冬季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赫哲族
赫哲族,现有人口约4200,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及饶河、抚远两县。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萨满教。赫哲族以捕鱼为主,兼营农业,以米面为主食,爱吃鱼,住房多为砖瓦房。赫哲族爱唱歌,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编唱。“乌日贡”节是传统文体活动,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和射草靶等。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
门巴族
门巴族,现有人口约7000(1990年人口普查时可统计到的数字),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错那、林芝等地。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信仰藏传佛教。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食,喜食辣椒。住房一般是石块砌墙,上盖人字形屋顶的三层小楼。门巴族不论男女都系氆氇腰带,妇女喜佩首饰。门巴族民歌曲调优美,“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奔放动人。用树干制作的木碗纹路清晰、厚薄均匀,是最具有特色的工艺品。
珞巴族
珞巴族,现有人口约2300(1990年人口普查时可统计到的数字),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珞瑜地区,以及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大米、玉米、荞麦和青稞为主食,爱喝酥油茶,住竹木结构“干栏”式楼房。珞巴族住在高山峡谷地带,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是其绝技。佩戴长刀和弓箭是珞巴族男子的习俗。丰收节是其传统节日。
基诺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约1.8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以大米为主食、住房主要为“干栏”式竹楼和木板房。竹篾编织,精巧美观;“砍刀布”结实耐用。牛皮大鼓是基诺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牛皮鼓舞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逢年过节男女老少边唱边跳,欢庆节日。打铁节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
第二篇:中国民间剪纸教案 阮培培
各异的风土人情
——中国民间剪纸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教学难点:
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陕北民间剪纸作品《扫天婆》,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二)、讲课
1、欣赏感受: 活动一:
制作一个关于民间剪纸作品艺术的ppt,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充分的感受剪纸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作品特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问题:归纳出剪纸作品的题材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吉祥图案、人物、动植物、风景、故事或传说。
2、剪纸艺术的特点
通过剪纸作品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和趣味性。
3、剪纸的派别
出示南北剪纸各一张,从形式上进行比较,问:为什么两张作品有这么大的差异?
看两个视频舞蹈:陕北的腰鼓,南方的《雨巷》。
学生思考,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与之相应的民间艺术的差异。老师总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因为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导致艺术特点的差异。剪纸基本上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方的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南方的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4、民间剪纸作品的寓意
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等等。
结合PPT,让学生欣赏边思考。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的寓意。
7、活动二:
(1)剪喜花(双喜)。
老师讲解步骤,学生练习。(2)剪纸创作
先欣赏几幅变形后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给出两种变形方式:a、笔画的变形b、增添图案
学生练习。
作品展示及评价。
四、剪纸作品的应用
剪纸作品的艺术特点富有装饰性,所以剪纸艺术的应用主要以装饰为主。通常应用有窗花、装饰画、器皿的装饰,还有灯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五、课后拓展: 欣赏剪纸作品《回娘家》
这是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幅剪纸作品,要求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以及要了解总书记剪纸《回娘家》诞生的前前后后。
姓名:阮培培
学号:091014075 班级:美术学3班
第三篇:中国民间剪纸造型特点分析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特点分析
摘要:从中国民间剪纸的农业社会,与民俗文化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剪纸的造型往往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传统的图像概念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幸运和快乐的期望。关键词:民间剪纸;造型;特征
中国民间剪纸的品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间剪纸的基本特征
民间剪纸作为哲学的起源,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在民间剪纸的生活状态,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空间。春节是农历新年春节中国古运河,村的北面是从铰剪纸,贴窗花开始,红纸窗铰链,吉祥的象征,庆祝新的一年里,旧的模式仍然是一个丰富生活的记忆,继承了中国原有的节日文化主题和叙事风格,剪纸仍然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中国的节日。
传统的红色剪纸,剪纸装饰符号的生动,符合学生生活的象征,茁壮成长的婚礼主题。表达与剪纸在海关标记的人生活情感,这意味着出生和生活的希望死亡,创造特定的文化空间的仪式。在农耕信仰和黄河流域国家的习俗,对生存没有希望的时候使用表达式的自然崇拜的剪纸,是吉祥的祈盼。
二、民间剪纸的基本形状
民间剪纸从剪纸的创作者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了解自然,情绪的切割艺术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的是精神,而不是形状的性能。同时,不通过切割以完全现实的途径有限,只能用来突出表现对象的轮廓特征,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
民间剪纸剪纸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古老的图腾崇拜,是民间剪纸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表现这些充满民俗,信仰,哲学的主题,只能想象的主观,使剪纸的形象,他的形象描绘不能没有艺术语言的夸张。民间剪纸的夸张,为了同时反映图像的特征,还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的装饰效果,对美的追求精神的欲望。为了突出需要一个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图像会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寻求紧张的美丽的一部分可能被夸大了。表现人物,将人物的衣服装饰着花朵;描绘动物,毛皮动物夸张的漩涡,或身体中直接添加模式,使得原本普通的图像变得透明,体现出装饰性很强。锯齿形和新月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的真实。因此,不注重“不是为了塑造形象,但精神”是主观的现实,随机性的创造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剪纸的随机建模特征提取;熟练的民间艺人的技能创造“熟能生巧”和作为“自我击败的条件”。在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创造是活动,也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可以自由地在审美对象的脸,看着他平静的。在艺术表达的时间是积极和客观现实的图像已被纳入作者的审美范畴,各种各样的形状为基础,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影子,主观认识和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灵的美感。
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民间剪纸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民间剪纸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剪纸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剪纸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构图的抽象性.概括性
劳动者是第一个从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的抽象创作的动力。民间艺人的形象,由于,因为物质条件,不假矫饰,以抽象手法表现出自然,质朴的原始人脸图像。由于图像的细节,抽象的形象逼真,线条非常简洁
基本材料是剪纸平纸,基本单位线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的点,装饰线,面,再加上有限的材料,剪纸不善于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的表现和照明效果和图像的大小,深度和起伏,所以只有扬长避短,利用头上的组成,是关于对象和场景的三维图像为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图像,根据材料的性能,大胆,删繁就简,用简洁的线条概括,使画面突出的实际情况,黑色和白色对比度,提高工作绩效的能力,随着世界的视觉表现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平扁,剪纸表演,视觉或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的形状内的。民间剪纸与扩展思维方式,极端的任意。剪刀的创造者,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没有透视,无论比例,他的精神体验的摇摆和任意选择的性质,大胆创作。为表达其思想,客观规律和空间的创造者可以打破自然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在同一平面。的平面的三维静态性能,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他的内心世界不断的写照。
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的组成局限,生活不是通常的做法,将若干形象创意机构,并产生一个连贯的,提高人的主体性,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的、全面的剪纸,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完成表格。总的情况是,所有这些心理基础,在民间剪纸,将前景物体,国王出现在一个平面上,图像是不封闭的,相互不重叠,无论是看图片,而且完全可以看到后面的图像,从而显示出一种装饰风格装坚强。简单的完美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模式的创造者,是打破障碍的内部和外部,实现使用统一的方法,综合性能对象。此外,模拟或民间剪纸的架构和性能方面的再现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视觉形象,但感性与理性的完全集成的动态辩证。四,包含在艺术美的形状阴阳剪纸的概念
(一)对称美
剪纸艺术的基本特点是构图饱满,所有的美。剪纸作品大多强调流畅的线条和颜色组成,充分体现了“大”的风格,但局部刻画细微的注意。这些似乎不经意的艺术形式,它表明所有的严谨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创作。因此,已充分反映在剪纸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具有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剪纸艺术在创作过程的更大的创作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美。
(二)虚实之美
中国民间剪纸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工作者不断探索使用,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形式美。剪纸造型精美的身体;似乎每个剪纸作品在复杂地表障碍能注重团结,正面和负面的剪纸艺术形态的虚假和真实的民间艺人,全面把握大众的审美特点,阴阳的内部使用,在造型组合。
此外,切削工具,由于材料的限制,本身就具有“千刻不落,特点剪不断”,通常是把一个图像的外轮廓,然后做的轮廓图案,雕刻细致的内部。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是用这个方法进行创作。造物主只是方便透明,但后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纸剪不减薪的方式沉迷于物体的形状,但物体的形状是适应剪刀财富,艺术家有时花,有时在钢板剪刀,有时形成,有时在一个圆环形,如“心”的但是有一个创造更好的装饰效果建模。不要刻意的雕刻和镂空的特殊性能,这种现象,民间剪纸平面空心的味道和不成熟的美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夸张的美
在传统美学的阴阳对应“正反”和“虚拟”的虚荣心,民间剪纸的用途,是隐藏的精神存在。空的形状和实际形状的比较,现实意义也应该了解虚拟价值。民间剪纸艺术追求事情的真相,天真的性格,对世界的简单的观察,对自然的审美观念的结合性能,可以使他们的艺术思维突破限制,客观和主观的束缚,所以他们可以代表事物,各级的角度和时刻。
在剪纸作品甚至性能方面人物也画两只手和双臂,和侧面与身边的动物被分成两眼睛,这实际上是看一眼不见也削减了。这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民间剪纸的手,纯净,自然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对各种自然图像和简单的文字主题的装饰美的需要,以主观的夸张,变形的自由,以创造一个天真纯洁的独特的布局技术,极其夸张的非常规的图片。
剪纸艺术家打破了自然和时间约束的客观规律,不同的季节,在一个屏幕上切植物不同气候区。创作者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视觉特征,各种形象在一起,同样的人,牛,虎头可能有正面的视觉特征,实际情况是不合理的,但视觉增添了不少乐趣,为了描述飞行的鸟类,作者可以削减4的翅膀显示动态。为了追求完美,民间剪纸也可以通过一个性能超越不同空间的物体在同一平面上显示一个图像的内部和外部,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主观艺术分开,互不遮挡,使完整的图像,工作性能的平衡,有一个生动多彩的装饰并且充满童趣般的想象。结束语
民间剪纸是经验的结晶,几千年来的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民间剪纸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大多数工作是创造性的,主要为工人,他们欣赏的使用,从而表现自己的愿望,心理、生活的信念和想法。民间剪纸和民俗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剪纸是伴随民俗活动和发展。民间剪纸是发生在生活中,与文化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服务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仍然无法摆脱群体意识的创造者,心灵的情感气质和习俗,它是生活的艺术创造。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系统,这种艺术体系和建模系统是不能表达作者的一些想法自然真实的图像,但看与事物的观念的描述,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民间剪纸是最自由的,艺术的生命,没有任何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朴的民族风情和艺术。
在民间有一定作用完成的民间剪纸,表现出超越自己的种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征。当然,这种民间剪纸的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从任意的民俗的定义,但充分利用民间形式,所以它存在的价值超出箔民间行为目标。
对民间剪纸艺术,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我们继承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改变,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人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旧的传统艺术尤其是珍贵的。
第四篇:高中美术 中国民间剪纸教案
各异的风土人情
——中国民间剪纸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湘美版)《各异的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补充。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教师出示湘西苗族挫花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苗族挫花属于剪纸作品一种。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三)学习新课
1、感受体验:
活动一:
设置一个剪纸作品艺术展,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展,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充分的感受剪纸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作品特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问题:归纳出剪纸作品的题材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吉祥图案、人物、动植物、风景、故事或传说。
2、民间剪纸作品的寓意
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等等。
给出几幅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的寓意。
3、剪纸艺术的特点
通过照片和剪纸作品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剪纸作品的特点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
4、剪纸的表现形式
设计一个连线题,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找出与图案相对应的文字。
表现形式有: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5、剪纸的派别
出示南北剪纸各一张,从形式上进行比较,问:为什么两张作品有这么大的差异?
看两个视频舞蹈:陕北的腰鼓,南方的《雨巷》。
学生思考,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与之相应的民间艺术的差异。
老师总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因为南北人民生活的差异,导致艺术特点的差异。剪纸基本上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方的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南方的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
6、民间剪纸作品的寓意
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等等。
给出几幅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作品的寓意。
7、活动二:
(1)剪喜花(双喜)。
老师讲解步骤,学生练习。
(2)双喜的变形
先欣赏几幅变形后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给出两种变形方式:a、笔画的变形b、增添图案
学生练习。
作品展示及评价。
四、剪纸作品的应用
剪纸作品的艺术特点富有装饰性,所以剪纸艺术的应用主要以装饰为主。通常应用有窗花、装饰画、器皿的装饰,还有灯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学生活动:设计一个剪纸服装设计展。学生穿上课前准备好的剪纸服装,以《茉莉花》乐曲为背景,进行服装秀表演。
五、课后拓展:
欣赏剪纸作品《回娘家》
这是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一幅剪纸作品,要求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以及要了解总书记剪纸《回娘家》诞生的前前后后。
教学反思:
我的这一节课是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而设计的。在分析教材时,我深刻领悟,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使学生扩大和加深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造型特征。上课时,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与剪纸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促使积极的想象,进而升华为创造性教学中,我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第五篇:中国民间剪纸美术(教育教案)
《中国民间剪纸美术》教案
课题:中国民间剪纸美术
年级:初中学生
授课人:
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基本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二是培养学生对民间剪纸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三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元素在民间剪纸美术中的寓意;四是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视频图片欣赏讲授、讨论活动形式进行、演示机实习作业结合 教学重点:让学生概括理解中国民间剪纸美术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基本掌握民间剪纸的制作,并利用剪纸元素进行作品创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室、教学辅助课件、剪纸材料及工具
教学课程:(导入)
课前问题思考及回答: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些自己家乡里的民间艺术。由学生回答的角度引出今天的中国民间剪纸美术课程。并要求欣赏观看有关剪纸元素导演的动画片《葫芦兄弟》
(知识讲解)
由《葫芦兄弟》的剪纸造型为进入点,结合剪纸图片资料,讲解
关于中国民间剪纸美术的知识。
中国民间剪纸美术的概念是什么?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及刻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民间剪纸的题材有哪些?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
说神话
民间剪纸元素寓意?“龙凤戏珠”“蛇盘兔”寓意幸福富裕、夫妻和睦,“蝙蝠、鹿、桃”寓意福禄寿,“莲花、笙、娃娃”寓意连生贵子等民间剪纸美术的造型手法?简化、夸张、添加
民间剪纸美术纹样的构成形式?对称、均衡
民间剪纸美术的艺术特点?单纯、明快、简朴、富有装饰性
(剪纸演示及学生课堂作业实习)
剪纸工具的介绍及使用说明讲解,分析剪纸技巧,讲述剪纸的制作方
法有剪与刻,表现形式有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等。先进行剪纸示范,学生跟带制作方式熟悉剪纸工具。然后让学生自我练习及表达练习作品寓意,老师评价学生练习作品并传授剪纸创作技巧与观念。最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
(总结课程内容)
概括课堂知识构架,并引出课外思考:民间艺术还有那些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