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材:人美版义 第一课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 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
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
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
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
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 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
深。
(2)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
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
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
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
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
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教材等
教学活动设计
1)新课导入
播放《敦煌》宣传片段(5分钟),引出课题。
2)深入展开
A: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丝绸之路”一词被中外学者广泛使用,并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因而“丝绸之路”就成为古代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非洲等地的陆路通道的通称。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从而使敦煌文化在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又有少数民族文化加入其中。敦煌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时至今日,人们在畅游敦煌的时候,还能体悟到它的风采。
B: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
中国的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雕塑、书法
莫高窟---彩塑、壁画
云冈石窟---雕塑
麦积山石窟---泥塑、雕塑、壁画
佛教产生于印度,至今已有2500年。敦煌自汉代起,是通往西域大道上的交通枢纽,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入今天的新疆,并逐步东进到敦煌。大致到东汉,佛教已经进一步传到中原为国人所崇信。
1、彩塑:现存魏至宋的彩塑3400余身,主要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飞天和供养人塑像。北朝: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朝:第419窟 菩萨 阿难像
唐朝:45窟 菩萨像 158窟 涅磐像
飞天 短片《舞梦敦煌》。
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
2、壁画:莫高窟洞内四壁与洞顶全部是彩绘壁画,现存45000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壁画按照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长达30公里的大画廊。
西魏:第257窟 鹿王本生
北周:第290窟 佛传故事
隋朝:第244窟 说法图 唐朝:第112窟 反弹琵琶伎乐
C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3)布置书面思考题
1、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
北魏: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潇洒飘逸的风格。
唐代:造型写实,人物比例均匀,面相丰满,身姿优美,神情各异,衣纹舒展自然。唐代彩塑佛像慈祥大度,菩萨文静端庄,天王威武雄壮,弟子聪慧虔诚,是敦煌彩塑的高峰期。
2、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
4)课后延展
2、在课本第一页壁画中选择一个形象临摹。
第二篇:石窟艺术的宝库 教案(精选)
法制课题研究案例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刘洁
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4、法制渗透目标:
〈1〉、《文物保护法》 〈2〉、《旅游法》
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法制渗透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全是聋哑人跳的舞蹈,并且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一直到现在大家还印象深刻,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千手观音》。
师:对,就是这支舞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的视屏,学生观看录像。)
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师:哪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造型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回答得很准确,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
1、把敦煌壁画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
2、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板书课题: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二、新课
1、(放课件[昔日繁华])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所形成的时代背景。
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敦煌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
敦煌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汇合地。说到石窟不得不说说佛教,(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它宣扬什么思想?他是怎样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宗教的产物,这点从石窟艺术的内容可见。a.壁画:表现的都是佛传故事以及供养人画像。
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并播放以九色鹿改编的动画。)例如: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本生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因缘故事 第285窟 五百强盗成佛,经变故事 第148窟 弥勒下生以及尊像画、经变画、神话题材画、供养人画像、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故事、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等。
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b.雕塑: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作品。)让学生总结彩塑的年代以及
艺术特征,再经过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例如: 北凉
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
第419窟 菩萨阿难像
唐
第158窟 涅盘像
不同朝代,彩塑艺术特点有否区别?试举例说一说你的理由。
(1)北魏到北周是彩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佛像的形象受南朝人物形象的影响,塑像显得骨骼洁秀。例:259窟禅定佛北魏
(2)隋窟的雕塑、壁画都带有明显的由六朝向唐朝过渡的特征。雕像一般是头大身短,动态比较平板。例:427窟 佛·菩萨 隋
(3)隋唐时期:隋唐是莫高窟彩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佛教形象普遍世俗化,成为隋唐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长,使得佛的形象更富亲切感。(4)
c.建筑:依山而建、挖窟为房、木构窟檐……(师生共同探讨)
莫高窟的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 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即涅磐窟)。
3、敦煌莫高窟的价值。
师:大家初步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我们怎么评价他呢?
外国的旅游者这样评价: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1987年,因为莫高窟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4、讲述百年蒙羞藏经洞
师:这座宝贵的艺术宝库也曾历经过磨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
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德育渗透)
5、法律知识拓展:保护文物保护艺术(出示图片)
他们的行为违法了吗?请同学们说一说。(破环文物不但有失公德,还违反了文物保护法)
三、活动练习:我来当导游
课件展示三幅莫高窟壁画,请一学生选取一幅,为全体游客讲解该幅壁画作品及艺术表现的魅力。(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1、下面我带大家观赏第329窟,这里描绘了一个佛传故事----乘象入胎
2、接下来我带大家观赏第285窟,这里描绘了一个因缘故事------《五百强盗成佛故事》
3、《鹿王本生》(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局部)
(描述的故事是由佛化身的九色鹿救起来一个不慎落水的人,溺水的人要答谢恩情,当九色神鹿的奴仆。神鹿对他说只要不告诉别人自己的所在就行。溺水者发誓不说,否则就长满身的疥疮。王后在梦里梦见九色鹿后,想取鹿皮做一件美丽的衣服,于是国王下令悬赏捕杀九色鹿。溺水人看到告示后背信弃义,带人去指认九色神鹿。九色神鹿当面指出溺水者的忘恩负义,国王为之震动,不再猎杀九色鹿。其结果就像壁画上描绘的那样,溺水人满身长出了疥疮。此幅壁画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故事情节按横向顺序延展,每一段的情节都有说明文字。该幅壁画在构图、色彩处理、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浓郁的装饰趣味,是经典的壁画作品。)
四、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和千手观音舞蹈图片)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备注:
文物保护法细则: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后附学生的导游解说稿)
大家好,我是导游-------,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西北沙漠中的艺术宝库,它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要道。位于甘肃省敦煌境内鸣沙山1500米长的陡崖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1000多个洞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下面我带大家观赏第329窟,这里描绘了一个佛传故事----乘象入胎
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后来不久,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
各位游客这个洞窟就介绍到这里
“漠漠黄沙莫高窟,塞北边陲一明珠!” 欢迎各位游客来敦煌莫高窟旅游,谢谢!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接下来我带大家观赏第285窟,这里描绘了一个因缘故事------五百强盗成佛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精美的壁画,和迷人的故事让莫高窟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这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第257窟,请大家看,我手指的这幅壁画也是一个佛经故事叫做《鹿王本生》。
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绝了,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后梦见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作衣,角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所在。他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带人来捉,鹿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弓相向。鹿王就向国王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九色鹿,气愤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莫高窟不仅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多彩的壁画。还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这些艺术形式直观而形象地诠释佛教经典,弘扬教义。融合了中原艺术传统的石窟艺术。外国人都评价说: “来到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希望各位游客再来敦煌莫高窟旅游,谢谢!
第三篇:1《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红石乡中学 马丽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介绍佛教的创始人、佛教的传入以及敦煌石窟的兴建。(P12教参)
(2)莫高窟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①建筑②雕塑③壁画(直观而形象地诠释佛教经典,弘扬教义。)
2、欣赏《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
3、欣赏莫高窟外景
4、欣赏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教师介绍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与本生故事,如乘象入胎、腋下诞生、步步生莲和九色鹿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
5、欣赏彩塑菩萨(唐)与同时期的壁画作品,分析唐代人物的审美趣味。
6、欣赏彩塑阿难陀。
7、教师介绍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及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8、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21课 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莫高窟、龙门石窟
【教学过程及重点知识】
★
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1、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于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
2、至今保存着、、等时期的洞窟,大部分是时期开凿的。
3、代表性成就:和。
4、历史地位:是世界上__,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二、云冈石窟
1、地理位置:云冈石窟屹立在_武周山麓。开凿年代:主要洞窟开凿于_。
2、艺术特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独特,继承了我国__石刻艺术传统,又融汇了_ 一带的雕
刻风格,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
★
三、龙门石窟
1.2.
规模建造的。洞窟大部分为开凿。
3.龛。
4. 历史地位:龙门石窟最大的窟龛(kan)是奉先寺佛地理位置:。建造年代:____后开始大是_________,为研究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堪称一座大
型。
四、乐山大佛
1.市郊。
2、建造年代:_________。
3、历史地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______。
五、大足石刻(大足石窟)
1.内的摩崖造像的总称。
2.地理位置:乐山大佛坐落于地理位置:分布于______境开凿年代:始凿于__初年,主要开凿于1
至。
3、大足石刻特点:雕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具有、的特色和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历史地位:被誉为。
【当堂检测】
1、“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是唐朝诗人赞美飞天的诗句,“飞天”形象来源于()
A.莫高窟壁画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D.乐山大佛
2、下列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③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④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A.社会动荡B.社会稳定C.佛教盛行D.绘画发展
4、不属于“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的是()
A.莫高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大足石刻
第21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重难点】重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和《清明上河图》
一、书法
唐代:
1、、的草书,流走飞快,连字带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
★
2、颜真卿创造出体,人称“蚕头燕尾”,代表作有《___》、《》。
柳公权的楷书清劲挺拔,人称__体,代表作有《》。
宋元:
1、宋代著名书法家有_、等。
2、元朝书法家(fu)综合了晋、唐、宋代的书法特征,创造出骨力遒劲的体。
二、绘画
唐代人物画:人物画在__进入黄金时代,著名画家有、。
★
1、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用线道劲坚实,设色浓重,着笔沉着清俊,富于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代
表作有《》 和《》。
★
2、吴道子的人物画:笔势迅疾飞动,线条疏落而神气贯注,被誉为“_”,代表作。山
水画:时期达到高峰。______山水画宏观总体,______“残山剩水”,_____水墨山水。
风俗画:风俗画的代表:画家的《》。这幅杰作是 ______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花鸟画:至__ 代技法变得成熟而完美。的大写意花鸟画,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
术的新阶段。
【当堂检测】
1、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它以动漫的形式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请你
判断这幅作品是()
1. 赵梦的《秋郊饮马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2、隋唐书法和绘画艺术灿烂夺目。下列各项属于隋唐时期书法家的是()
①阎立本②颜真卿③吴道子④柳公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a.被誉为画圣的是()
A.阎立本B.吴道子C.张择端D.徐渭
1、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的画种是()
A.人物画B.山水画C.宗教化D.风俗画
5、两宋时期,反映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日益流行是因为()
1. 宋词的高度发展B.南宋政府鼓励画风的创作
C.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D.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活跃
6、在明代绘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宗教化B.人物画C.山水、花鸟画D.泼墨画
7、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送子天王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8、“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宋代诗人陆游这句诗中的“颜筋柳骨”是对唐朝哪两位书法家
书体的合称()
A.阎立本 柳公权B.颜真卿 吴道子C.颜真卿 柳公权D.颜真卿 柳宗元
第五篇:《佛教石窟艺术》练习题及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1.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2.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3.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A(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2.①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1分)②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1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②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③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④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即满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