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贞观之治》教学案例
2010年——2011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贞观之治》教学案例
一、引言: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近几年,电视节目里放的历史戏很多。里面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与书本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每当上课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都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应该是这样的。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在上到《贞观之治》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李世民,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 玄武门之变 兵变 唐朝的建立 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介绍李世民)(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 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反思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被动的学习工具。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总之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的讨论使课堂得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有效地发挥。但是,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细水长流。教师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011年6月5日
第二篇:《贞观之治》教学案例
《贞观之治》教学案例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隋唐时代,《贞观之治》则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贞观时期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体概况的影音资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营造,学生很快便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有效地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设计出富于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对于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是难点,特别是对武则天的评价。因此根据学生评价人物往往不客观的特点,对人物的评价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将唐太宗的评价置于特别设计的问题背景之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在评价武则天前,让学生去猜测“无字碑”之谜,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性的见解,提倡结论的不唯一性。此问题的设置是为评价武则天作铺垫的。而之后评价武则天时则不同以往,以让学生为她撰写碑文的形式进行,实现文史知识的整合。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影音资料“唐代社会风貌的画面及解说词: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及解说词的提示,猜猜看,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生:唐朝。(异口同声)
(学生很容易根据画面及解说词判断出是唐朝,问题虽很简单,但正确的判断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究这个最富朝气的、最强盛的时代的建立与发展的兴趣。)
师:同学们判断得非常正确,那么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怎样开创、发展的?谁的历史活动深深影响并成就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走进唐朝,共同学习《贞观之治》。片段二:辨证思维,客观评价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及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插入玄武门之变的图片,让了解其原委的学生讲述,以便让不知道的学生简单了解其中的史实。)
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在你的心目中,他还是不是一位明君?为什么?
(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后,学生在内心当中已经树立了李世民一代贤明君主的形象,而玄武门之变似乎给他的贤明抹了“黑”,杀戮亲兄弟、对父亲不孝的李世民还是不是一位明君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 1: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假使李世民没有先下手,他就有可能被他的兄弟杀掉。我认为他还不失为明君,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他能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生 2: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但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于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生 3:我认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即位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从谏如流,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生 4:据我所知李建成其人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平庸的、禄禄无为之辈,他其实也很有才华,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还是过于狠毒了,杀戮亲兄弟有损于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生 5:(反驳生4)李建成确实也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他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他重视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
生 6:再怎么说唐太宗也不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毕竟是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呀!
生 5:(反驳生6)如果李世民不先下手为强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杀。“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
生 7:你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喽。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去实现吗? 生 5:(回应生7)我们现代社会是讲法制的,当然不允许。但是历史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判断他究竟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应该看他即位后的历史贡献。
生 8:我来说两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隋炀帝同唐太宗一样,都是通过流血的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但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却是骂声一片,主要就是因为他上台后一味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而唐太宗上台后却能励精图治,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确实是一位贤明君主。
生 9:我认为唐太宗是道德上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臣。
生 10:对,汉高祖刘邦以前还被人叱为市井无赖呢,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予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中进行评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是应看他的历史活动的影响。也许在道德上唐太宗李世民应遭受谴责,但他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又使他不能去“仁慈”。唐太宗以他的远见卓识、宽广的政治胸怀,博揽群才、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历史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而言,他功不可没„„ 片段三:知识拓展,鼓励创新
师: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在你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纷纷谈通过各种途径,如影视剧等所获得的对武则天的或主观、或感性,或客观、或理性的认识。)
师: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武则天的影音资料。
(教师播放多媒体影音资料“武则天”,让学生对武则天的客观历史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师:在片子的末尾大家看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早已成为传统,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临终前却遗昭“死后墓碑上一字不刻”,给后世留下了一座无字之墓碑,成为千古之谜。你能解开这个谜吗?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对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发表你们的看法。(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 1:我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想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生 2:我觉得武则天一生叱咤风云,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的所作所为不为时人所容,且晚景凄凉。立“无字碑”是向后人昭示她作为女皇帝的无奈。
生 3:武则天在宫廷政治斗争中杀人无数,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写碑文会遭人唾骂,这是她的自我反省。
生 4: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一块墓碑根本写不下她诸多的功绩。
生 5:我同意生4的观点,但略有不同,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所以不刻碑文。
生 6:可能是武则天怕被人盗墓,所以才立无字碑。
(对于生 6的观点,有的学生不认同,对此进行了反驳)
生 7: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她预料到自己死后,后人对她的评价肯定是褒贬不一的,因此,她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 师:同学们的看法太精彩了,远远超出了史学界现有的几种看法、猜测。
(教师出示多媒体演示文稿:后人对“无字碑”的几种猜测)
几种猜测:
(1)她认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2)认为自己罪恶深重,还是不写碑文好。
(3)是聪明之举,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第三篇:《贞观之治》教学案例分析
《贞观之治》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隋唐时代,《贞观之治》则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贞观时期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体概况的影音资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营造,学生很快便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影音资料“唐代社会风貌的画面及解说词: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及解说词的提示,猜猜看,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生:唐朝。(异口同声)
(学生很容易根据画面及解说词判断出是唐朝,问题虽很简单,但正确的判断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究这个最富朝气的、最强盛的时代的建立与发展的兴趣。)
师:同学们判断得非常正确,那么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怎样开创、发展的?谁的历史活动深深影响并成就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走进唐朝,共同学习《贞观之治》。
片段二:辨证思维,客观评价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贞观之治”及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之后,插入玄武门之变的图片,让了解其原委的学生讲述,以便让不知道的学生简单了解其中 的史实。)
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在你的心目中,他还是不是一位明君?为什么?
(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后,学生在内心当中已经树立了李世民一代贤明君主的形象,而玄武门之变似乎给他的贤明抹了“黑”,杀戮亲兄弟、对父亲不孝的李世民还是不是一位明君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 1: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假使李世民没有先下手,他就有可能被他的兄弟杀掉。我认为他还不失为明君,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他能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生 2: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但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对于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于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 3:我认为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即位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从谏如流,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生 4:据我所知李建成其人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个平庸的、禄禄无为之辈,他其实也很有才华,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还是过于狠毒了,杀戮亲兄弟有损于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生 5:(反驳生4)李建成确实也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他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且他重视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
生 6:再怎么说唐太宗也不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毕竟是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呀!
生 5:(反驳生6)如果李世民不先下手为强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杀。“贞观之治”又从何谈起?
生 7:你的意思就是提倡我们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喽。只要目标正确,就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去实现吗?
生 5:(回应生7)我们现代社会是讲法制的,当然不允许。但是历史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封建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判断他究竟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应该看他即位后的历史贡献。
生 8:我来说两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隋炀帝同唐太宗一样,都是通过流血的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但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却是骂声一片,主要就是因为他上台后一味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而唐太宗上台后却能励精图治,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确实是一位贤明君主。
生 9:我认为唐太宗是道德上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臣。
生 10:对,汉高祖刘邦以前还被人叱为市井无赖呢,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予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及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人物放在其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中进行评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只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评价,而是应看他的历史活动的影响。也许在道德上唐太宗李世民应遭受谴责,但他生活的特定历史年代,又使他不能去“仁慈”。唐太宗以他的远见卓识、宽广的政治胸怀,博揽群才、励精图治,推动了唐朝历史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而言,他功不可没„„
案例分析:
本节课授课老师能站在学科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需要出发,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问题设计独到,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如武则天“无字碑”之谜的猜测一题使充满兴趣和探知欲的学生立即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状态,得出了远远超出教师预设的结论,令人惊叹。再者,玄武门之变的使作俑者李世民是不是一位贤明君主一题,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置于问题之中,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地评价,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即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任何一节好课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我认为在某些问题上,如让学生谈对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这一事件的看法时,由于时间仓促,不能进一步深入。
第四篇: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优秀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优秀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 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习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八板书
略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优秀2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贞观之治
第五篇: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韩颖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清江浦中学
韩颖
课前思考
在上周举办的校基本功大赛上,我们历史组四位老师选择了同课异构的课题《贞观之治》。这对于所有的老师来说既是合作又是挑战。如何在共性的知识体系,共同的教材基础上,上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想法,这是我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何能让评委老师在四节相同的课中能对我的课印象深刻?如何能让课堂在看似枯燥的充满政治策略的理论中妙趣横生?那就要求这节课不仅是能够符合课程标准,更能让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以古观今,以古谏今,古为今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体会非凡的参与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实现自身的成长。课前准备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你必须有一缸水”。在备课前,我深感自己的学科素养不够,用了周末两天的时间大量查阅资料,从宏观上了解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的背景,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策略,包括他们的君臣关系,他们与百姓的关系等等。又到互联网上学习了别人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在一览群书后,我决定集合博采众长,在选取别人优点的同时,上出自己的特色。课堂设置
首先要确定的是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就是教法,这是横贯整堂课的线,如果这条线不结实,那么整串珍珠将散落一地,课堂也就如一盘散沙。所以课堂组织形式异常重要。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情景的设置。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并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寓教于乐呢?我决定通过角色模拟,让他们切身体会唐朝的社会动向。我把全班分为百姓组、大臣组、贤才组、皇帝组、史学家组。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课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贞观之治”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这一枯燥的知识点讲活讲透?我设置的是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阶层讨论,并向皇帝建言,最后由皇帝组针对发言做全盘性的决策。这样既让学生激情澎湃,有在无形中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突破。课堂升华
有了重难点的突破,远远没有达到一堂优秀课堂的标准。如何能实现本课的升华,这是本课的点睛之笔。如何把“贞观之治”的治国策略古为今用?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我设置了“请你来治国”环节,让学生联系“贞观之治”的策略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在讲授唐太宗“从谏如流”的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联系自身,就听取别人意见受益匪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感受颇深。这一环节培养了他们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最后通过“放飞梦想 七彩人生”环节,老师寄语全班同学“希望你们如魏征,房玄龄般,做一个有胆识,有见解的人希望你们如唐太宗、武则天般,做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放眼国家利益,民族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通过这一环节与我们国家当今的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这一伟大目标实现并轨。课后思考
上一堂课不容易,上好一堂课更不容易,这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史学动向,关注教学研究,更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教师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以开阔多元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历史。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用“大历史的眼光”教授与学习历史,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