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时间:2019-05-15 07: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一篇: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鲁迅先生说得妙:“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去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书写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上升为一种法度即称之为书法。书法艺术所展示的内涵远远超过汉字本身,所产生的魅力经久不衰。我们用手中的笔,在纸上留下线条笔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界破了虚空,使人回味,教人思考,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汉字本身的美,在于它凝结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创造力,人们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美”来体会到美的享受和愉悦,书法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的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有的作品苍老、古拙;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泼辣、酣畅;有的险峻、挺拔„„通过各种优秀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赏心悦目,得到奋发、开阔、愉悦、舒畅等不同艺术享受。在指导练习时,要尽量渗透一些美学观点,如讲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章法、布局时,要讲究轻重、粗细、长短、大小、开合、穿插、避让、平稳、向背等,讲运笔时,要指导学生讲究提按、顿挫、逆顺、藏露、转折等,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的训练,耳濡目染、心追手描,逐步形成对写字艺术的不懈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一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对小学生来说,应着重提高他们对范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领悟力。注意体会汉字的结构内涵,线条要有力度,有变化,有姿态;点画的形质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一个字的同一种笔画有长短、粗细、浓淡、俯仰、燥湿之分。注意在字的结体上表现为平正、险绝、雄健、飞动、秀美等。书法的练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在懂得了什么是美,就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

谈小学生书法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上传: 张春晓 更新时间:2012-6-18 19:18:33 内容概要:

一、明确观察任务

二、传授观察方法 1.准确观察法 2.细致观察法 3.整体观察法 4.对比观察法 5.观察现场演示法 6.日常观察法

三、总结分析规律

“人类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这样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能力是支持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语文、数学学科很重视对孩子们的观察,更是在美术学科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书法教学中也尤其重要。因为小学生练书法的目标是能把范帖中的字摹仿地非常象,这就必须使学生熟悉字帖中每个范字的整体形状记清局部特征,把字形熟记脑中。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就是强调笔画书写和安排间架结构的平正匀称,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碑帖的字形结构,总结书写规律是学好书法的前提。

一、明确观察任务

要摹仿的碑帖是位不能说话的“好老师”。只有通过观察“老师”的一招一式心领神会后才能写得形似这是初学书法的必经之路。如果学生无明确目的读帖,往往对内容是视而不见。只是“外行看热闹”。要想真正掌握碑帖中的笔画、结构、章法等要素。就要“学内行看门道”。当学生观看字帖之前必须向他们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使他们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范帖的某一点、某一方面。通过反复看积点成面,积少成多达到对范帖深入全面的认识。怎样使初学书法的学生看出门道呢?

结合字帖的要素,指明每次读帖目的。例如:临习颜体《勤礼碑》竖画的运用与范字教学,在观察“

十、千、下、平、牛”时要求学生注意主要笔画的粗细和位置特征。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a、这些范字的竖画较粗且垂直,b、竖画都落在字格的中间。这正是颜体字的重要特征和楷书中以竖画为主笔的独体字布局要点。由于教学中导向正确、突破点找准,学生不仅能正确书写、掌握结构,而且也发现了碑帖中蕴涵的艺术规律。

二、传授观察方法

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又有实用有效的观察方法才能大大增强读贴的收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贴的方法。增加对范字的感知力,做到“意在笔先,成字在胸”。下面分别介绍几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1、准确观察法

自然科学家使用显微镜,才能发现微生物的特征。数学家为了量准尺寸,使用精确的钢尺。要想写准字的结构,借助米字格来引导学生观察,很有效果。起初学生凭感觉书写的第一遍。字形往往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有的天上、有的地下。这就需要借助米字格(选用的字帖,如果没有配上米字格,可指导学生用红笔认真的画上)告诉学生米字格中十字形一条叫竖中线,一条叫横中线。它们把米字格分成左上块、右上块、左上块、右下块、二条对角连线,辅助观察笔画的倾斜角度和位置,如“中”的口部在偏上半格居中位置,竖画在竖中线上。“女”的首撇起笔、第二撇和反捺的相交点都在竖中线上。照此观察,学生就能在有米字格练习纸上准确的书写,把笔画位置安排好。

2、细致观察法

在书法艺术中十分注重变化,笔画的微妙和同一字在碑帖中的不同形态,都要提醒细致观察。例如颜体《勤礼碑》中横,就有长横、平横、左尖横、右尖横、双尖横等细微差别。不经细致观察很难发现它的起笔、收笔特征。如 “光”字的写法,同字异形;横划的变化。

3、整体观察法

不但要有细致的观察方法,而且要有识大体、顾全局的观察方法。例如:观察范字时,首先要看这字的各部分所占比例,然后落实到每一笔在米字格中的位置。例如:“安”先引学生观察此字的上下结构,发现“宝盖头”仅占方格的位置1/4,“女字底”占3/4,然后观察“安”每一笔画在格中什么位置和上下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学生观察时心中有一个程序,待书写时就不会信手涂鸦了。又如观察全篇章法时注意行距、文距以及字间距的大小、宽窄等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4、对比观察法

“马后炮”是一种事后自我反省的行为,假如:把临写的作业和范本字放在一起比较。做一做“马后炮”的工作。对作业中不美不象的地方,在第二遍临写时,有意识的克服;也可把前一阶段的习作与现阶段的习作或范本放到一处进行对比观察。找出问题、发现优点,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习惯,培养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

5、观察现场演示法

能亲眼见到书法家或老师示范写字的机会是很宝贵的,要求站好角度全神贯注地看清执笔方法。能为掌握书写方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身为书法老师在示范时还可以借助语言把隐蔽的运笔方法讲述出来。例如:“一”字的写法,边书写边讲述运笔要领:“笔尖处纸后左逆、右下顿笔、转中锋行笔„„ ”让学生看清笔毫运动、体察运笔与笔画形态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许多具体的书法技能,往往能达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6、日常观察法

真正领悟碑帖的书法规律和艺术特征,仅凭每周一节书法课是不够的。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多练习。例如:留心路边有书法字体的招牌。还可以在卧房的墙上,挂出字帖中要学习的范字,便于随时观看。平时在报刊、杂志中看到书法作品要认真颀赏加以收集。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就有更多心得,体会了。

三、总结分析规律

观察是深入进行思维的基础,我们只有把每次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观察才更有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和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完独体字结构时,引导学生根据范字笔画的特征,将独体字进行归类为:居中、斜度对等、左斜、右斜四种独体结构。中国文字的书法艺术是有规律可循,通过细致观察和勤奋练习,一旦掌握了它,就能把抽象美、线条美表现出来。实现字体的完美结构。

总而言之,书法教学要突出观察方法的指导,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亮眼,将对他们学习书法的进步有重要帮助并启发他们将一能力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以及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加强初中学生的书法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能使广大初中学生用钢笔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汉字,学习写毛笔字,而且对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是思维的“触角”。它是掌握知识的起点,更是智力活动的开始。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成绩的好坏。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分不清“自己”“自已”,有的将“荼毒生灵”写成“茶毒生灵”。写字不是多加笔画就是落了笔画,或 随意拼凑(倒笔)。汉字是方块字,笔画不多,结构严谨,某一种偏旁在字的某一部分比较固定,一个字各部分位置不能变动,同一偏旁由于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组成具体的某个字时,无非是笔画结构千百万化。所以,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比较,找出特点,再反复练习,就会熟练地掌握一些汉字。观察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由易到进行,由简到。在训练过程,学生运用眼、手等多种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对汉字的认知能力会逐步加强,错别字也会逐渐减少。第二、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力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心理活动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小学生主要是具体思维,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开始占主导地位。在书法教学中,可以从同一类型的字让学生练习开始,然后再放在一起让他们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如“仓”与“仑”做偏旁的字容易写错,那么专写两组练习,“创、苍、枪、怆、疮”等字的声旁应是“仓”,而“论、轮、抡、伦、沦”等字的声旁应是“仑”,这样,两组字就不会混淆了。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写一手好字不但让人看了舒服,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蔡 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有的遒劲有力,如铁干虬枝;有的清新飘逸,如行云流水;有的端庄秀丽,如峻山险峰;千变万化,各具情态。在欣赏各家书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集结古代文人的名言警句、优美诗文,自己进行书法创作,把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用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热爱的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四、书法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毅力。初中学生的意志处于过渡期,还表现儿童时期的稚气特点,如盲目性,不稳定性,动机简单。他们做事热情高,好冲动,由于意志薄弱,做事难以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就会改变初衷,知难而退。这种缺点是可以通过书法教学来使其逐步改变的。书法是一门艺术,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近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就有书写的分值,其中安徽省近两年就达8分之多。由于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学习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训练,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或很不好,这样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考试成绩。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老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也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望有所改观。这对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是一种考验。学生看到好字,急于模仿,但眼高手低,事后觉得技不如人,又可能会丧失继续学习的勇气。此时,老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明确目的,树立信心。用古人学习的生动事例,正面引导,使他们逐渐克服畏难的心理,主动去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手上功夫,而且使他们心理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使他们懂得: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耐心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从这点出发,书法教学的意义大大超出了练字本身,而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看出,书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好习惯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学校应单独开设书法课,真正将它当作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书法教育与培养小学生能力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倍受人们的喜爱。但这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电脑的运用成为一种时尚,电脑打字的快捷与规范,使许多年轻人渐渐忽略了书法的存在。我觉得今这个五光十色、追求时尚的社会中,还是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够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书法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的殿堂里,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书法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笔画,很多学生会按照最标准写形式一遍遍地反复,却不知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有着不同的写法。这一点教师应该细心地指导与学生来发现它、领悟它。例如:同样是竖画,在有些字中,便写成“悬针”竖,在另一些字中却写竖。又如:点划在不同的字中,写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形如三角,有的外形椭圆,有的左顾右盼短不一。就同一个字而言,在重复出现时它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字,便在文中出现了许多次,并且每一次的写法都是不同的,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教师可让学生的异同与规律。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书写基本规律的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千变万化,而就其本质的变化则来源于用的变化。书法线条的变化龙蛇狂舞、魅力无穷。教师在讲解与示范这些线条的用笔时,应适时地启生发挥想象力,来更好地感悟与理解它们。例如:在讲解“屋漏痕”的线条用笔时,教师可启发学雨天从屋顶沿墙面流下的水滴的外观痕迹,从而了解这些线条用笔的规律与精华。而后,教师再示又如:“锥画沙”这种线条的用笔,在学习时教师可用一只小脸盆装满沙子,表面压平,再让学生一只小铁锥勾画书写,让学生体验勾画线条时的感觉,并将沙中勾画的线条与书法作品中的相应线来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让学生想象在书写过程中,这种如锥画沙的用笔过程与特点。这种理论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必须常年累月地刻苦磨炼,方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如地临摹别人的作品,那么写得再好也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个性,始终跟着别人走,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书法学习的关键。只有在多欣赏、练习、研究古今书家的优秀作品的基础多请教老师的指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尝试与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学习书法艺术的真谛所在。

第四,培养学生心手相应的协调能力。学习书法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之以恒的决心,还需有眼、脑、手并用的能力。有些学生眼睛能看到、心里能想到,而手却表现不是综合协调能力的不够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多观察、多想、多思考,这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书法无处不在,具有十分广泛的们学习书法最大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例如:过年时家里要写春联、学校班级要出黑板报等。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大胆地参与这些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运用于生活之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点体现为:欣赏力培养,旨在师生互动,先入为主地抓住学生的学书心理;观察力培养,意在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感悟力;模仿力培养,在于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事物的能力;领悟力培养,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触类旁通能力;创造力培养,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自学力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舟山市蓉浦学院 邬永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观察力强,学生才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明确概念,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才可以更好地形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思的观察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储存了大量表象,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学生能对笔画、字的形态观察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他就能选取相应的用笔方法,写出长短、粗细、向背、欹正、俯仰、方圆等形态各异的笔画来,临写出结体美观大方,形态逼真的帖字来。尽管这中间都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而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大大缩短这个过程。书法学习正是一个通过系统的训练,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极好机会。于是,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

一、在笔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如我在教基本笔画运笔方法中的用笔术语时,凡能通过观察说出来的,我都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说。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又能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提高观察效果,使他们学得扎实,记得牢;同时,从答题中,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好书法的信心。讲课时,我抓住学生初学书法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理,要求他们用心观察老师用笔的方法,能说出一些用笔方法的名称来。学生本就怀着好奇心急于看看毛笔写字有什么特别的名堂,听了我的话,都更神情专注,拭目以待,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提笔在黑板上从左至右和从上往下各画了一条线条,告诉学生:“这样运笔叫顺锋。”然后我又从右向左和从下朝上各画了一条线条,问同学们:“这样运笔叫什么呢?”同学们看了异口同声说:“逆锋。”如法炮制,“起笔”和“收笔”、“按笔”和“提笔”、“露锋”和“藏锋”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得出结论。这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懂得用笔术语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运笔术语的理解和印象,从而也得到一种线条美的享受,一举数得。又如,我第一次教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横法时,我先故意随意提笔在黑板上涂上一画,然后再正儿八经地写一规范横画,对学生说:“这两个笔画哪个美?哪个是符合我们书法要求的?不用说,大家一看就知道。可见,要写出一个符合书法要求的笔画来,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运笔过程,那么这个科学的运笔过程是怎样的呢?”抓住学生已被调动起来的专注求知时刻,我挂出了横画运笔过程示意图。学生专注地观察片刻后,我用提笔在示意图上作运笔运动,边作运笔动作边讲解书写横画的六个运笔过程。通过这样的观察、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懂得了示意图上的运笔路线线条和笔法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看到笔画运笔示意图,基本上都能粗通笔画的运笔过程了。通过观察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对书法运笔过程的审美能力。

二、在汉字结体学习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具体的观察方法和审美标准 如在教学楷书的结体时,我先写出三组不同结体的字让学生观察:“天”“夫”;“孝”“老”;“千”“白”,并提出问题:这三组字,有哪些异同?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很快指出了这三组字中“撇”的不同写法,以及“撇”的特征在整个结体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出了字的美和丑与笔画的长短、距离、位置、向背、欹正、粗细等作恰当的安排,字的偏旁搭配等的关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体的定义。接着,我向学生指出,帖字是前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字的合理结体。所以,我们要把字写好,就要老老实实地向帖学习,认真揣摩临写。同时,我再以帖字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如要写好颜体字《勤礼碑》中“州”字,总体上看三点均露出笔锋上行的尖梢。第一笔长撇的尾端与第二点联系,第二点联着中竖,中竖联着第三点,第三点又联着末竖,笔画形态稍作变化;“乃”字的长撇写得较斜而且在整个字里面显得过短,上部的折也成左底右高状,下一笔的弯钩下部如果也斜向左侧,这“乃”字就站不稳。所以要使弯钩的上半竖直,行笔到接近底部处来个急转弯,既使字保持了重心,又使整个字不显得过小。这样的结体,整个字写好后,疏密适度,重心平稳,美观大方。接着,我向学生指出这两个字从字的整体到组成字的每一个笔画的粗细、长短、位置、欹正、向背等的条分缕析的观察方法,叫做“读帖”。“读帖”是掌握字的合理结体,写好字的必经过程。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如何从准确地观察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到写好每一个笔画,进而“结”好一个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懂得了读帖对于写好字的重要性,进而要求学生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去“读”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字。

三、观察模拟碑帖,让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书法、理解书法

“艺术是感情的表现”,书法作为东方特有的艺术,当然也是表现情感的。而且书法不仅能流露出作者一时情绪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其精神、气质、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的体现。实际上中国书法那抽象的点画线条,曲直迂回,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旋律,是变化万千的。在一次书法课上,我展示了一张王羲之《兰亭序》让学生欣赏。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说字写得很漂亮,除此之外,别无所评。于是,我对《兰亭序》进行了一番评述:王羲之,字逸少,浙江人,人尊称其为“书圣”,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此文是王羲之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拔契”之礼举行的风雅集会中完成的。手稿三百二十四字,各个字势纵横变化,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三个不同的样子„„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同学们听了以后,颇有感慨:学习书法不光是把字写好,还要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韵。学习书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拓宽视野,正如古人所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对书法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综上所述,对于我们学生来讲,书法课仅仅是在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是在书法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这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做一个有美好情怀的人,我想这才是书法教育的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责编:戴群霞)参考文献: 1.《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6月。2.王冬龄著:《书法艺术》,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3.王正良著:《中国钢笔书法教程》,杭州出版社,2001年8月。

劳技课,一方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初中劳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精彩纷呈的内容是孕育创新的“土壤”劳技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会了众多生活知识和生产知识,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的最基础的知识在学科中均有体现,可谓“地”大“物”博,“原料”丰富。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技术》为例分析劳技课的知识内容,大致包括四大系列:(一)家庭饮食起居。包括卫生、洗涤、饮食、缝纫、整理几个方面。(二)使用安装维修。包括使用、安装、维修三个方面。(三)加工工艺。包括编织、木工、金工、电工、电子等几个方面。(四)种植饲养。包括种植、饲养、管理等几个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对劳技课涵盖的内容“浩瀚而多彩”可略见一斑,学生畅游于这样的知识海洋,定会被里面的新异、奇特所吸引,于浮想联翩中而“异想天开”,于跃跃欲......(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

第二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地位。参考个人美术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教学互动,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教学互动、多角度、欣赏、途径

从分配工作到现在,这七年来,我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我市湘版美术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几张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

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4、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美术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湘版《美术课程标准》

2、湘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湘版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6、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讲课稿》

第三篇:字理识字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字理识字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东兴镇加兴小学

欧杏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是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识字之中,在训练过程中利用字理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提高识字质量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了解字理渊源理解美

在字理识字中,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教学“象”字,我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 “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二、注重字理分析寻找美

“汉字有字理”。这个字理就是汉字组成的规律,就是汉字形与义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字理根据儿童的认识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直觉美感。

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分析字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往往是从景物的外在形象开始,因为形象

美显得明确、具体,不仅给人以突出的印象,而且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一双寻找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现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直接美感。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通过溯源图教学象形字;通过“分解——组合”教学会意字等。这就是把象形字还原成图画,把会意字变成一个个小故事。

三、运用字理知识创造美

由于字理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因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学习的成功,使学生有意注意较快地向主导地位发展。此时,通过字理知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学生在识字中创造美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理性层面上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去记它的形、音、义,而是问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他们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规律。在用字时,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也会联系它的语音环境去思考应该用什么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正如学生们自行分析的汉字:“人”字就像一个人迈开双腿走路;“尖”字即上小下大;“尽”就是把坛罐口向下,水滴完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汉字变活了,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的过程中牢记了字的音、形、义,这未尝不是一项伟大的创造。他们在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验证了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如

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是啊,只有将美融于我们的教学,才能产生更大限度的效果。

第四篇: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教学论文评选

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

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刘金光)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艺体组

2007.1

在美术教育中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刘金光)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中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首先,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敏锐的感受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哥德曾有过这样的阐述:“其实,人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现的。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在自我中 诞生了一个新的器官。”

哥德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内在文明,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对自我深层世界的意识,并不是闭上眼睛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在同外部大千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完成的。

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人如果缺少或轻视对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就会因感受的不专注、不深入,甚至不准确而导致思维发展的障碍。审美感受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假如后天的教育得法,也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受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欣赏教学特征和审美评价的含义

我们在提高现代中学生的欣赏作品中的审美能力时,首先就要明白它们各自的含义。现在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是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从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活动的进行较为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而现在的的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都只是在于绘画本来是不是好看或是像不像你所画的哪个物品,当他们看高层次的绘画时总是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他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我们就可以从上面的情况中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辣手的问题。一但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我们观察某件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画有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到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觉和感知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附加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 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附加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我曾做为一名高中的实习教师,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凡高”、“塞尚”他们的画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就必须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作出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在这个年代的绘画趋势。第二、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现实意义。第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副画,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副画。学生只是简单的明白这副画一点也不像什么,甚至连画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所以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有客观性的。那么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作出评价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价值。

二、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我觉得大致都是在以下的三大方面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

(一)、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一般人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形式的本题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先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拖莱拖所创作的《最后晚餐》,其再现性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道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副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中对称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拖莱拖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因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乐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显示形象的支持,使我们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样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显现出来。如井字形的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同时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知道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上面的举例说明作品内容是学生审美评价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于审美的基础,了解作品内容就抓住了绘画的精髓,那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对作品有大概的认 识。

(二)、通过对绘画欣赏的形式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绘画欣赏的形式这一阶段的审美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的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部分。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个大小方向不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画既有欢乐的动感,又有祥和稳定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那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景物》是一个“金字塔”形成的构图与塞尚的景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调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实验。这种视觉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因素的体验和剖析都具有生物学的意义。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具有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而我们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审美的分析中就要注意用历史的唯物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是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具有审美欣赏力的评价高手。欣赏绘画中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和激发主体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评判中潜伏着厉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式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行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发起个人无意识的厉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的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如一个丧失亲人时,热烈欢乐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乐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会下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的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遍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欣赏材料的选择和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在学生欣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正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欣赏中,教师应当正确的指导学生在形式分析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能力。

(三)、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谈假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联系沟通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从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方面观之,就是必须通过以美育人的性质、以美育人的内容、以美育人的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要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好在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设计新颖的美术课,首先要把该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到课题的设计中去,因为课题通常凝聚了它的中心和突出重点。那么我们要上 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去。

第五篇: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在美育工作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明确计划目标。我非常重视美育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就安排、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

二、把美育工作与各科、各项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四、2008年获得“昌图县审美优秀课”,2009年获得“铁岭市审美优秀课”。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下载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进美术教育_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改进美育教育_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黄前镇中心小学 邱选军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

    如何培养和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道真自治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沈润花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