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我们都爱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请家长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要知道,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身教更甚于言教。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
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
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姊妹篇:“高效课堂”考察学习的九点感想 更多主题:教育教学/家庭教育)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
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四是做到三个读懂。
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五是完成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
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姊妹篇:“高效课堂”考察学习的九点感想 更多主题:教育教学/家庭教育)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
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
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
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第二篇:教师素养
论 教 师 素 养
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 我看见过也亲身经历过很多关于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 例如 教师如何修养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素养 高尚品质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被学生受到欢迎还有什么样的教师才符合高素养的教师这些大部分的书籍和材料中 教师最必备的或者比较看重的就是道德和品格 说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要有献身教育之志 爱护学生之心 率先垂范之举 志存高远 爱国敬业 说的很严肃 很有道理 其实这些都是狗屁
我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知识和真诚 只要他有知识和真诚 不管三妻四妾 吸烟喝酒 赌博嫖淫 爱不爱国 精神和道德多沦丧 我都会尊敬他因为我不是来向教师学习我只是从教师那里想要得到点知识 而在传授知识过程当中 教师没有忽悠我就行了 别的我一点都不在乎 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那些是黑的 那些是白的 我自己心里清楚 道德我有我自己的准则和修养方式 有自己的文明精神 有自己的看待价值的理念和人生观 而现实中 很多人用道德紧紧地绑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左右为难 没人理解我们的想法 反倒说成我们是个疯子和下流 社会上的人渣 说我们不配当一名公民 而在中国个人必须跟着大部队走 不然 个人有天大的真理也保不住那点饭碗
所以我把教师的素养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教师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作为一名教师 要做到专而博 博而专 既要自己的专业很强 很熟透 又要有一定的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学生不喜欢一上课就直奔课题和习题的教师 课前 课中 课后 都谈点周围的事情 谈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 很多教师怕讲不完 怕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差于其他学生 怕别人说你教学能力太差 怕丢面子 就不断地催促学生 一直在讲课 很少谈点娱乐性的话题 学生就觉得上课很枯燥乏味 甚至感到厌烦 因为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 无论你讲了多少学生学到的其实并不多 所以我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 有一点除了专业以外的知识是必须的第二 教师 拥有一颗真诚的心 无论是在讲课 还是在讲道理 讲经验 讲的每句话在学生面前应该认真地对待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 教师经常在讲 高中三年好好读书 多吃苦 拼搏 不管有多苦难 要坚持 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你们天天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人管你 也没人叫你干这干那 大学就是自己的天堂 可是一到了大学情况完全相反 还比高中糟糕 天天布置大把大把的作业 课上的比高中还死板 无趣 早知道大学是这个样子 我肯定不会在高中受那么多苦 有时真的恨高中的教师
第三 作为一名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有些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 写日记 而且写的要真实 然后 学生都要交上去 教师一个一个地阅检 很大程度上冒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有些老师为了检查某学生是否吸烟 是否持刀 是否有腐烂的食物 就打开学生的箱子 乱翻学生的被子 有些教师为了学生不耍流氓 就乱剪学生的长发 学生做错事 就在全校面前体罚 谁和谁在谈恋爱 就在全校面前公布 还有侮辱学生 给学生起绰号 打骂学生 讨厌学生等等学生在心里受到的打击是很大的 所以教师不能为了整体的完美而忽视某个人的人格和尊严
第四 教师不能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名次 就是教师不能用简简单单的考卷分数和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 学习和成绩再好也不能肯定的了他是个好学生 有美好未来的人有些学生学习不好 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方面 艺术方面可能强于别的学生 而这些往往是教师忽略的东西 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的学生成绩
好 别的就无所谓了
第五 教师的课堂 很多教师一进教室的门 第一讲的还是课堂的秩序 说学生不能互相说话 上课中双手必须放在桌上 上课中有问题先别讲 等到下课后来找教师等等 不断地约束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有时学生不来上课 教师就很直接地断定他又在睡懒觉 他又去玩耍 他不尊重教师 就很少有教师想想自己的问题 比如自己讲不好课误骂了学生等等 教师讲课就是为了学生能懂得一点知识 只要学生能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 这堂课就完美了 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去在乎课堂秩序 要考虑课堂的效率 教师辛辛苦苦 口干舌燥讲了半天 学生没听懂就等于零 在课堂中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去观察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怎样讲课学生懂的更多 要有耐心 细心 亲和力 这是教师想要的 也是学生需要的 第六学生的课余时间 很多教师为了学生多看看自己讲的书 就在那么少的课余时间里 机械地布置了大量的作业 即便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也想想作业布置后有什么效果 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看书时间 能节约更多的时间 也有很多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课余的生活 盲目地布置作业 或者一整天地补课 或者搞卫生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好好休息 也没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来很轻松的课余生活 就搞的很糟糕 很乏味无趣 新的一周开始 学生感到很累 上课精神萎靡 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第七 教师的创新能力 很多教师经常在说 我班里的学生就是一群猪 我重复讲了n次也他们听不懂 而教师一上课 学生就无精打采 时代在改变 人的思想和个性也在变化 教师也应该有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讲学生听不懂 就换个方式讲 不要老是讲的很死板 很固执 而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 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 因为兴趣是第一任老师 没有比喜欢更重要的东西
第八 教师学会观察学生的潜力 现在很多教师很认真拼命地给学生讲课 目的就只有一个 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 通过公务员考试 找到一份可以的工作 以为这样 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 就这样慢慢地把学校变成考上大学和找份工作之前的培训机构 没有思想的变动 也没有精神的追求 在学校教师的职责不光光是搞好学生的学习还要学会去观察学生的潜力 并鼓励和支持学生 让学生发展这些潜能 在大学里很多学生都很后悔 因为小时候只为了学习而放弃了很多兴趣爱好和一些特长 所以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一种只有拼命读书才能干大事的理念第九 教师所出的考试内容 教师不能一味地出些书本上的习题和内容 有时候出一些自由性的题目 让学生心中有“我”的感觉让他们说点自己想说的话 发挥自己 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很喜欢表现自己 有些教师故意难为学生 出些很猥琐的题目 最后自己也不会确切的答案 教师为了考试而出题 那学生就会为了考试而学习与生活没有一点联系 这就是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十 教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或者在考试结束后 如果学生成绩很差 就开始骂学生 说就这点都不会 你去问小学一年级学生 你还不懂 还不如早点回家生孩子当爸妈 回家放羊等等 学生很容易感到自卑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 这个也不会 那个也不会 就感到压力很大 很容易会放弃目标 失去理想 所以不管怎样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支持学生
第十一 教师的思想道德 我为什么把一名教师的道德排在最后来讲 不是说不要道德这东西 我只是想强调它不是很重要 原因文章的开头就陈述了.于:大海
第三篇:教师素养
学习《怎样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因此我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我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我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
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成为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各学科素养的融合,构成了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科基本素养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学科基础知识。由学科基本符号、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组成。学科基本符号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等,也有人统称为事物的名称。学习这一类知识的最重要条件是重复练习与反馈和纠正。如知道“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等都是属于基本事实。许多事实性知识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运用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特别是利用精加工策略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这一类知识并保持持久的有效方法。学科基本概念是同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概括。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把不体现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属性,概括成为对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的认识,这时,我们对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达到了“概念”的阶段,也就掌握了这一类事物。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概念,就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概念学习的重要过程就是对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类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就是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给概念下定义作划分。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进行,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种重要形式。学科基本概念有着许多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能更有效地利用概念解决学科基本问题。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就是要使具体知识的学习达到概括化的水平,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就是要使概念的学习达到结构化的水平,学科基本结构在纵向上要不断分化,横向上要综合贯通,组成一个结构网络。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基本符号、基本事实而言,要努力达到持久化水平,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的学习要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这样,便于掌握的基础知识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迁移应用。
二是学科基本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本质上由概念和规则构成。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习得了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则表明他已习得了动作技能。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习得了某种规则或程序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则他习得了认知技能。认知技能包含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由于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的迁移应用价值就越大,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时,知识就容易转化为技能,当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结构化的操作步骤时,即概括化、结构化程序时,知识就容易升华为智慧。因此在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以及概括化、结构化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可见,我们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要尽量传授给学生呈概括化、结构化概念和规则,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呈概括化、结构化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应当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纳入到学生原有的命题网络或认知结构中,然后通过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行训练,以促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化基本技能,而不是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用知识来解释技能,无疑是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是学科基本经验。所谓学科基本经验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在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体验。如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思考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积累学科基本经验创设良好的时空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四是学科基本品质。学科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即学科基本品质。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必须体现学科的特点,并将基本道德品质要求具体化。结合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体现学科特点的道德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
综上,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从而生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
教学素养: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学科素养通过书本知识与实验经验就可以了,但教学素养则一定要通过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体验与教学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提升,教学知识的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为教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正因为教学素养的养成需要实践性的体验与感悟,不大容易直接来源于教育学的书籍与知识,所以教师往往靠个人的体验与反思习得。其实此处教师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并不局限于教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如果要超越自己当前的教学素养,更应该借助于专业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孤立现状使教学素养的提高成为教育素养发展的瓶颈,而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教学将很难形成教师的学科素养。
第五篇:教师必须具备八项教学素养
教师必须具备八项教学素养
一、回答好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二、具备三种基本的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三、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四、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与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五、完成六个转变: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
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六、明确课堂方向:避免课堂学习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师使命缺失、过程形式化。
七、解读课程标准、分解课堂学习目标。
八、营造课堂生态、重建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