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用菌技术[最终版]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
培训内容:食用菌技术 主讲人:
食用菌技术
双孢菇具有品质优良,口感好,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每667平方米经济效益达1.2万元,其栽培技术:
一、准备培养料及配方,以栽培100m2计算,需备优质干麦秸1500kg,干牛马粪600kg,磷肥50kg,尿素15kg,石膏粉25kg,碳酸钙12.5kg。
二、培养料的堆制与翻堆
(一)堆制培养料的全过程需要25天左右,建堆时间在播种前期5天进行。
(二)堆制与翻堆。培养成料堆制选在地平、不存水、无污染、有水源的地方;建堆前2-3天,将麦秸浸水后捞出,逐层均匀撒入1.5石灰粉,再将麦秸堆成长方形大堆,逐层踏实,同时将马粪土预湿;建堆时先在堆料场上铺一层湿好的麦秸,厚薄15-20cm,然后再在麦秸上撒一层粪,共计10-12层,从第二层开始适量加水,分四次进行翻堆,第一次在建堆后的第七天进行,以后每次间隔5-6天,每次翻堆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三、播种
(一)播种时间:外界温度在25℃左右,料温在28℃以下适合播种,根据我市气温状况9月5目前为宜。
(二)播种量:每 m2接种500g/瓶。
四、播种后覆土前的管理
(一)播种后,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如料温超过28℃,棚内温度超过30℃,适当通风降温。
(二)播种后4-10天内,要及时微量通风,如湿度在70%左右,属于偏低,可用纸盖在料面上,再用1%的石灰水喷在纸上,至纸湿而不积水为止。
(三)播种10日后及时把纸拿掉,15-20天后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即可覆土。
五、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
(一)覆土:按100m2计算需2.5m3土,在土中拌入50kg磷肥,1-2石灰粉,用水渗透,抓起成团,撒下散开为宜,把土均匀地铺在料面上,厚度在2-2.5cm为宜。
(二)覆土后的管理
1、水分:覆土层的含水量一般在20%最佳,在菇蕾长成米粒大时,喷一次出落水。
2、湿度:覆土后要求空间湿度在80-90%之间。
3、温度:菌丝体生长适温13-18℃,实体生长适温13-18℃。
4、适时采收:采收直径2-4cm。专
家预计,今年我省食用菌价格会继续上涨,但平菇会逐渐被姬菇、秀珍菇、白灵菇取代,这主要是因为平菇的品质 在下降,价格可能略有下降。而一些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食用菌如杏鲍菇、姬菇、秀珍菇、白灵菇、茶树菇则会大受消费者欢迎,比2010年的销量肯定会翻一番,尤其是双孢菇的市场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种植珍稀食用菌定会有一个好收成。目前双孢菇批发价在2.7-3.5元/斤之间。
第二篇:食用菌技术 PK 企业管理
“如一”易菇论剑第二期:食用菌技术 PK 企业管理
提要:由易菇网主办,易菇论坛承办的易菇论剑第二期食用菌技术 PK 企业管理,在辩论期间,大家对食用菌领域食用菌技术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技术和管理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论辩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现摘录其中精彩部分与广大读者分享。
辩论时间:2010年5月6日起——2010年5月31日
主题:食用菌技术 PK 企业管理
正方:食用菌技术比企业管理重要
反方: 企业管理比食用菌技术重要
(以上辩论设定范围是食用菌领域,食用菌技术指食用菌的科研、生产和栽培技术等;企业管理是指食用菌企业的管理)
主办:易菇网
承办:易菇论坛
冠名:广西南宁元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
网友lsy6560483,反方:企业管理包括管理技术,企业管理开始就将技术放在了企业管理之下,如果技术不行应该通过企业管理去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或者去研发技术,所以技术肯定是在企业管理的范畴之内的工作。技术比管理重要的观点怎么能让人认同?企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肯定要一塌糊涂。但是缺少技术,技术落后,可以通过高薪聘请技术人才,花钱买技术的企业管理手段去解决,所以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比技术重要。
网友cuijinjunh,正方:食用菌技术比管理重要!
食用菌算是高风险行业。食用菌行业的出路就是技术代替管理。这里我说的技术包括很多,灭菌,接种,温湿光风的控制,这些都是可以用科学技术来一一实现自动化的。我赞同正方是因为科学技术可以代替日常的管理。管理不是靠感觉,而是需要更科学的技术。
网友lianwen,反方:不管在什么时候,食用菌生产在技术缺乏的情况下都不可能顺利生产的。现在明确了,食用菌技术与企业管理,在食用菌大规模经营时,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确实在生产技术之上。
网友ff_lxj,正方:就食用菌领域而言,目前99%生产者还是普通的菇农或者小规模企业,技术无疑占主导地位,管理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规模企业最终会占主导地位,那时肯定管理要占主导地位的。所以就目前而言,技术无疑是主要的。
网友lsy6560483,反方:顶尖的技术被发明者发明之后,可能会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但它一旦进入生产阶段,它就无法离开管理手段去进行生产。
网友yxianbo,正方:先有技术然后才谈得上管理,不管是小作坊还是大公司。实际上来说对于食用菌管理也一多半随技术范畴--所以技术重要
网友jph6060,反方:食用菌有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在小规模栽培时认为技术很重要,在中规模栽培时认为技术和管理同等重要,在大规模栽培时认为管理比技术更重要。管理的重要性在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越来越被突现出来。
网友菌海一叶,正方:食用菌技术比管理重要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技术和管理。技术即在生产的全部过程(即从产品的到产品的销售)中所应用的系统知识,包括制造产品、实施工艺流程、提供服务等系统知识。管理古文的解释是“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现代管理学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用计划、决策、组织、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各种资源来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管理的作用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效能和产生新的效能。从技术和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技术是基础、是资源,管理是方法、是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中又怎能建楼阁?另外现代管理学就是建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实质就是针对技术的管理。
其次,食用菌的特点:劳动密集,机械化程度低,但劳动强度相对传统农业小;不但技术密集,而且技术环节多,技术链条长;实践性较强,经验管理主导,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难度大;食用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就高在灭菌、感染控制、病害防治、环境调控等技术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食用菌技术较管理更为重要。
其三,产业企业不同于服务型企业,不但有管理竞争,而且有技术竞争,食用菌企业作为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凸显重要。食用菌基于传统农业又不同于传统农业,生物化工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其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提高技术竞争
能力。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高端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实质。
其四,技术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起步阶段和小规模栽培时技术尤为重要,要完成起步和原始积累。在壮大阶段和规模栽培时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否则就会是昙花一现。企业成型后技术创新和改进是维持企业不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工厂化规模生产基本上都是大企业、成功企业投资,他们都有先进的、成熟的管理经验,但在食用菌上很多都栽了跟头或建树不大,他们都输在了技术上或针对技术的管理上。
网友gongxiang,反方: 管理比技术重要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也无可争议之处,做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我说说个人看法:原因很简单,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技术人员去做,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人管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里,老总不一定什么技术都会,但是管理到位就可以做大做强,而一个技术员,技术再强不懂管理,也只能自己跟自己玩,为别人效力而已,试问世界五百强的老总们,哪一位是技术最高的?
网友lsy6560483,反方:管理是多方面的。要想让技术优势发挥出来,管理层的管理必须到位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在没有技术的前提下管理,那个企业的生产岂不是成了盲人瞎马?任何企业都不应该在毫无技术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的。
网友玉皇菇,反方:核心技术很少,一般技术就可以应付一般规模企业的需求,但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没有好的合理的管理制度那是不会发展也许就是昙花一现。只有合理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等才会有好的效益。
网友平菇叶,正方: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细,就越要有严密的科学的管理来保证技术的实施,和技术相比管理有上层建筑的味道。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不论大小,最终要拿质量和产量说话,高科技企业和生物企业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强手如林的同行中最后胜出一定是技术领先,这叫核心。即使是信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指挥枪的先生们也是以军事首长指挥为主。
网友环游世界,反方:管理创新比较重要。技术可以买,但是管理制度则是很难用钱就买到的,毕竟管理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传承。管理的继承与创新是每一个领导层相传的,要想有创新比较困难,就如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基本上是学习外国,然后是慢慢形成自己的管理体
制,或者家族形式、或者理事董事形式。说到底,管理就是一种制度问题,是企业的根本,是上层建筑。有好的创新管理,利于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人事管理等方面。
网友蘑菇工程,反方:管理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食用菌的栽培,正在从农耕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工业化的特征就是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来有序高效的开展生产活动。从这一连串的词汇中我们不难看出:要做到是谁用什么方法(技术)实现什么目标,其间没有计划、决策、组织、控制行吗?不行 这就是管理的作用。
结果公布:
由易菇网主办,易菇论坛承办的“如一”易菇论剑第二期:食用菌技术 PK 企业管理自2010年5月6日起开始在论坛讨论以来,截至2010年5月31日,多名网友参与讨论,总计发帖60余条,帖子点击1500多次。大家就食用菌技术和企业管理谁更重要,进行了深入、多方面的讨论,拓宽了从业者的视野,加深了大家对食用菌的科研、生产和栽培技术的了解,同时对食用菌企业的管理范畴和概念也进行了讨论,受到行业人士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期辩论已经结束,但是食用菌技术和企业管理的现实命题依旧存在,期待更多精彩的观点在论坛里继续绽放光彩。
此次辩论经过易菇论坛顾问团评审商议,最终产生: 正方冠军:菌海一叶反方冠军:lsy6560483,冠军将获得易菇网赠送的礼品一份,易菇网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希望大家关注更多的辩论,提出更好的创意,为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第三篇: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明英等来源:中国食用菌,2006(5)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食用菌育种工作也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对食用菌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用菌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一、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内容.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绝大部分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的。例如:阿魏蘑的驯化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的.当时曹玉清、牟川静、陈忠纯等在研究驯化分布于新疆托里地区的野生阿魏侧耳fP/eurotu~retainel时,对其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氨基酸含量、生活条件(包括营养、pH值、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菌丝培养特征、驯化栽培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分离的野生菌株K001、K002与K005在培养特征上的差异。1986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ill标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K005、Klll在子实体外部形态与菌丝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耳显著不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ieurotus ervngii(DC.ex. Fr)0ueI.var.tuoliensis Mou.n var]。他们1983年对 K001、K002、K005菌株驯化栽培中.发现在有无寄主植物阿魏根屑添加在培养基中的情况下.用棉籽壳、云杉木屑、麸皮等原料组成的培养基上都相继长出了子实体.阿魏侧耳及托里变种自此得到推广.首先在新疆开始人工栽培。已成为近年来大面积进行商业性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久炖不绵、清爽滑润、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
二、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让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草菇有性分离选育种研究.表明草菇孢子分离菌株在菌丝形态、生长速率、产厚垣孢子能力、出菇、产量等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在菌丝浓密、气生菌丝多、能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的菌株中选择到较高产量的菌株应用于生产.解决草菇生产上出现的菌种老化、退化问题:潘保华采用稀释镜检法对金针菇的6个品种.共计l 898个担孢子分离培养.结果检测出144个单孢结实菌株。这些菌株与其它非单孢结实菌株交配.筛选出6个强优组合。这种通过组织分离.而后经出菇或出耳试验,从中筛选出产量高、抗逆性强、遗传性状优良的菌株再进行扩大繁殖的育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三、食用茵杂交育种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杂交育种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定向性.这种育种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贺建超等以双孢蘑菇176和2796为亲本菌株。通过单孢子杂交育种,经过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一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杂交高产菌株。该杂交菌株具有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颜色白、朵形较大、菌肉肥厚、抗逆性较强等优点。许益财等选择生态、种性等差异较大的长白山野生香菇和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单孢萌发及单核菌丝镜检、配对。从中选择优良组合“抚香一号”。该菌株符合育种目标,是一个产量高、菇形圆正、肉厚、内实、抗逆性强、耐高温、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在北方作为更新换代的优良新品种:刘宇、陈文良等用杏鲍菇l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四、食用茵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诱导食用菌遗传因子发生突变.再从多种突变体中选出正突变菌株的方法。诱变育种是获得优良食用菌菌株的常用手段。目前来看对食用菌育种较为有效的理化因子包括60co、紫外线、离子束、激光、X射线、超声波、快中子、亚硝酸、亚硝酸胍、氮芥、硫酸二乙酯等.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实验条件及不同菌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诱变方法.在食用菌新菌种的选育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4.1 60Co辐射诱变育种
60Co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是育种方法学的重要发展。夏志兰、艾辛等采用60C0射线诱变杏鲍菇菌丝.在辐照剂量为1 000Gy.剂量率为67.8Gy/h的条件下.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杏鲍菇新菌株.诱变菌株与供试菌株比较.菌丝积累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张卉、佟俊生等采用60co-γ射线诱变菌丝,在辐照剂量为1 000Gv.剂量率为67.8Gy/h的条件下。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巴西蘑菇新菌株。经液体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12%。
4.2紫外线辐射诱变育种
紫外线是一种非电离辐射诱变剂.是诱变产生突变的重要手段。张渊、王谦等研究了茶薪菇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以原生质体为材料的诱变育种工作.实验表明.培养5d的茶薪菇菌丝体酶解3h原生质体数目达到最大.原生质体经紫外线照射20see..致死率即达70%1~2上。再生菌株经筛选后.原生质体再生株C16和诱变株 C304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2.7%和17.9%:李德舜、刘正学等通过对平菇“山大1号”原始菌株的担孢子收集、UV诱变以及突变菌株的出菇性能、抗杂菌能力测试研究.从45个突变菌株中筛选出了2株很有潜力的菌株。6号菌株株形美观,抗杂菌能力强、转潮快.生物学效率较原始菌株提高了约34.3%,达177.1%;3号菌株表现为无孢突变,为平菇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菌株㈣。
4.3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离子柬诱变育种与传统的辐射法及化学诱变剂相比.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宽、遗传稳定、易于获得理想菌株等特点。付永前、张军等对阿魏菇的孢子采用不同的注入剂量进行注入。以抽真空的样品为对照,经固体培养、液体发酵后,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其胞内、胞外多糖含量。经反复的注入和筛选后.获得了最佳的注入剂量和阿魏多糖高产菌株2a-3.对此菌株和对照进行液体发酵.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内对其发酵物鲜重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了最佳发酵周期为4d.其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0.33%和18.53%。
4.4激光诱变育种
激光对生物体作用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随着研究水平的深入.目前认为,激光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热、压力、光和电磁场等几方面的效应。其中,热效应引起酶失活、蛋白质变性,导致生物的生理、遗传变异;压力效应使组织变形、破裂,引起生理及遗传变异;电磁场效应是由产生的自由基导致DNA损伤。引起突变;而光效应则是通过一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跃迁到一定的能级。引起生物分子变异。李耀维、张素梅等用 He-Ne激光辐照诱变金针菇(Flammulina Velu. tipes)的原生质体、菌丝体片段,分生孢子悬液,并进行初筛、复筛及突变株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其正突变率、单株 SOD产量提高率、产SOD遗传稳定性均高于菌系体与分生孢子。激光诱变原生质体是获得金针菇 SOD高产株的有效途径㈣;陈五岭、姚胜利采用 He-Ne激光诱变选育的6株香菇.酯酶同工酶在亲本相比。酶带条纹数、迁移率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表明了在激光作用下。香菇菌丝体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选育的香菇新菌种中试栽培结果表明:新菌种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生长周期平均缩短20d以上,香菇产量最低平均提高10%以上.最高可提高22.5%。
4.5空间诱变
空间诱变可以丰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贾建航、边银丙将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灵芝等食用菌材料进行了卫星或高空气球搭载.随之进行地面实验。结果表明,搭载材料在拮抗反应、菌丝生长速度、出菇形态等方面明显变异。RAPD分析结果也证实一些搭载菌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变异。以上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能为食用菌的遗传育种提供新途径。
五、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是人们按照需要.使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的杂种细胞.从而人工构建新型细胞.这个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胞的遗传特性。
李省印、李孟楼等将16个平菇资源品种的菌丝体,在25℃、pH5.8-6.0环境下,分别用1.5%溶
菌酶加0.6mol/L KCI稳渗剂溶解其细胞壁2h。将获得的原生质体两两配对成39个组合,在30℃、pH9、0.6 mol/L KCI稳渗剂、不加融合促进剂Ca-C12和PEG6000的融合条件下.得到种内杂交融合子5株。其中4株融合子再生出菌丝体和子实体:同皿接种实验显示.新菌株与其双亲具明显的拮抗线。经栽培试验与生产示范.新育的“优生”1号品系表现适应性强,优质、丰产、抗杂、耐热。
平香1号是河北农业大学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的香菇(7402)与平菇(紫饱侧耳)两个属间的远缘杂交新品系。平菇与香菇在生物学分类上分别属于侧耳属和香菇属。前者生长周期短、易栽培、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后者味道鲜美。平香一号细胞工程株子实体的氨基酸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比平菇的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比香菇的氨基酸含量有所下降。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生物转化率)方面都显著超过双亲:金风2—1是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微生物研究室利用独创的细胞融合一融合核分裂技术,选育得到的金针菇、风尾菇的科间杂交后代.它具备了亲本金针菇丛生和朵数多的特点.又具备了风尾菇朵大肉厚的特性.同时它突破了金针菇只能低温出菇、风尾菇只能在中温条件下出菇的特性.是一个广温性菌株.从1990年开始已经在全国19省市和省内的60多个市地州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创产值5亿元以上。
六、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张竞、聂思惟等将MT基因用电击法转化平菇(Pjeurotu$ostreatusl。MT基因表达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络合物.用Zn诱导.转基因平菇能富集Zn.可对缺Zn的人群补充Zn.使平菇成为一种保健和治疗的食品或蔬菜。出菇试验结果表明.在米糠与锯沫比为1:3的培养基上生长.在米糠与锯沫比为1:4的培养基上不生长。24d菌丝可在广口瓶中长满,用于子实体培养。
回顾食用菌育种方法的历史.可发现育种的手段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初人们认为食用菌可以驯化。出现了野生食用菌驯化技术。后来随着对遗传变异现象的认识.出现了诱变育种技术.提高了微生物自发突变率,这就为选育高产、耐高温、多糖含量高的优质食用菌开辟了新的途径。几乎与诱变育种在同一时期.在对微生物有性生殖、转化及转导结合等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是在已知的不同性状的亲本间杂交.故比诱变育种的方向性和自觉性要好.这就为食用菌的定向育种提供了保证。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细胞融合技术.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使得食用菌育种技术得到空前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给微生物育种带来了新的革命.它所创造的新物种是自然演化中不可能出现的.作为一种可控的育种手段.必将在食用菌定向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食用菌,2006(5)
桂明英1,2,王刚3,郭永红2,刘蓓2,马绍宾1(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3.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咨询部云南昆明650201)
第四篇:绿色食用菌种植技术改良方案
绿色食用菌种植——技术创新方案
一.宗旨
1.倡导绿色食品,通过技术更新提高食用菌产量及品质;
2.增强我校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3.丰富校园文化,为我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二.计划实施者
“蚌埠学院生物系食用菌兴趣小组”
成员:王广维生物系 11级食品工程
王清泽生物系 11级食品工程
鲁德迅生物系 11级食品工程
白洋生物系 11级食品工程
张泉亮生物系 11级食品工程
指导老师:***
三.首期规模、主要投入及预算
1.首期规模:1500袋,每袋料重约0.5Kg,总料量约750Kg;平菇:1000袋,杏鲍
菇:100袋,鸡腿菇:200袋,茶树菇:200袋。
2.主要投入:(1)固定设施设备:①育菇房(已配)②加热设备(已配)③粉碎机 ④
灭菌设备 ⑤加湿器、温湿计、二氧化碳浓度计等;
(2)原料:玉米芯、棉籽壳、稻壳等
(3)辅料:麸皮、玉米粉、料糠、石膏粉等
3预算:
(1)成本:1.5~2元/袋×1500袋=2250~3000元(不包括固定设备投入及劳动力成本)取均值= 2625元
(2)预期收成:
平菇—1000袋×0.5kg/袋×0.9(接种成功率)×1.2~1.5(出菇率)×5.0
元/ kg(市场均价)=2700~3375元
杏鲍菇—100袋×0.5kg/袋×0.9(接种成功率)×1.2~1.5(出菇率)×12.0
元/ kg(市场均价)=648~810元
鸡腿菇—200袋×0.5kg/袋×0.9(接种成功率)×1.2~1.5(出菇率)×9.0
元/ kg(市场均价)=972~1215元
茶树菇—200袋×0.5kg/袋×0.9(接种成功率)×1.2~1.5(出菇率)×12.0
元/ kg(市场均价)=1296~1620元
毛利:5616元~7020元取均值= 6318元
(3)纯利润:毛利﹣成本=6318元﹣2625元 = 3693元
投入产出比 =成本 :纯利润 = 2625 :3693 ≈ 1 :1.4
(首期历时三个月左右)
四.技术创新方案及要点
(一)培养基改良
1.透气效果改良
方法一:加入一些透气性好的物质——分层添加无菌沙子、甘蔗渣。
说明:(1)无菌沙子:在人工装料过程中,分多层均匀加入适宜厚度的无菌沙子
(1-3层),通过沙子增加菌棒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注:该方法只适合于
人工装料。
(2)甘蔗渣:甘蔗渣中含有部分残留蔗糖,大部分属于维生素均可以为食
用菌利用,其结构松软,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在食用菌培养基
透气性改良方面可能会起到就好的作用。
注:由于甘蔗主产区在南方,甘蔗渣的来源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故该配
方的使用范围较局限。
方法二:改变菌棒的构造——“中空培养”
说明:(1)装料完成后,在靠近菌棒中部的位置插入一根中空多孔的通气棒,即可改善透气效果,也有利于以后的注水工作。
注:透气棒需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制作,植入透气棒时尽量避开中部,以免影响接种工作。
(2)在菌丝长满菌袋后(此时食用菌菌丝生长旺盛,竞争优势较大,不
易感染杂菌),利用特制的中空棒或电动钻头将菌棒中部制作出一
个深度适宜的透气孔。
注:透气孔的直径不宜过大,尽量减小对菌丝造成的伤害。
2.基料养分改良
方法一:主、辅料的配比及维生素等其他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添加
说明:该方法历时较长,需经过大量对比试验,在原有培养基配方基础之上,调整主、辅料的配比及其他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添加,达到降低培养基成本,提高培养基利用率及增加食用菌出菇率和品质的目的。
方法二:“阶段式营养液注入法”——分阶段的向基料中注入一定量的营养液
及缓冲剂(调节ph),以保证出菇品质增加出菇率。
说明:由于在食用菌生产后期(第一潮菇采摘后),菌棒中养分被大量消耗,水分大量散失,ph值下降,使食用菌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不利于食用菌生
长,针对此种现象,需根据不同菌棒中的含水量及ph值进行配备相应含有
一定养分的缓冲溶液,分阶段和实际生产需要向菌棒中注入。
注:在统一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工作量,使该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应对同一期生长的利用相同培养基培养的同种食用菌进行同一配备溶液,同一时间段注入,并做好相应标识和记录。
(二)高温型金针菇选育
利用选育的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时的温度,选择培养出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出菇的菌种,达到人工驯化的目的,以提高金针菇的生产适应性。
说明:由于金针菇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研究表明,金针菇子实体中含有一种朴菇素,对抑制癌细胞生长有较好的疗效,市场前景
很广阔,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出菇温度要求偏低,一般要求8~12℃,这样
一来,对于很多地区在温度较高的季节,生产难度大大提高。为了提高金针菇
生产适应性,满足市场需求,本兴趣小组,希望通过人工选育的方式,选育出
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广的金针菇品种。
注:选育出的菌种需经过稳定性测试,才能进行商品化生产或推广。
第五篇: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
硒(Se)是人体内的高效氧化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973年,WHO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它为人体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硒缺乏的问题,通过生产富硒农产品可以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早在1984年,芬兰就已利用含硒酸钠的肥料生产谷物并取得成功。90年代初,我国各地也陆续开始富硒农产品生产。由此,富硒农产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低效分散到高效集中的过程。目前我国富硒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主要有富硒食用菌、富硒稻米、富硒茶叶等30多个品种。其中,富硒食用菌的发展有着明显优势。
1、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大部分食用菌都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其进行富硒培养,生产出的食用菌将兼具自身和硒的优良效用,成为保持人体健康的高效农产品。大量研究还表明,食用菌通过富硒栽培后,其自身药用活性物质水平呈现增高。如,赵雷等研究发现硒可以明显提高灵芝中多糖、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含量,但并不改变灵芝蛋白质的分布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配比,铜和钼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量的增加。孙娟等发现硒还可以同时提高菌丝体的灵芝多糖和灵芝酸含量,添加40 mg/L亚硒酸钠培养,灵芝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42.3%,灵芝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6%。在富硒培养对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的影响研究中,硒不仅能够缩短金针菇的生长周期,而且能够增加其生物量;硒能促进茶树菇菌丝多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脂肪含量下降。
另一方面,国内外已开发的诸如富硒茶叶、富硒稻米、富硒水果等农产品存在发展限制。其一,受到富硒地域限制且硒转化效率没有食用菌高;其二,会因为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得胶体矿物质与硒结合,从而影响硒的植物吸收和富集。如,当土壤酸度偏高时,硒就很难被植物体吸收。再则,硒常以硒蛋白、硒多糖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比起农作物,食用菌可利用低廉的原料进行栽培生产,不受富硒土壤的地域限制,同时其菌丝和子实体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较高,可以实现有机硒的大量富集。
2、富硒食用菌的功效
食用菌中的硒是以硒多糖、硒蛋白及硒核酸为主要存在形式。硒多糖及硒蛋白均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增强动物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其中硒多糖能够抵抗其他金属中毒,而硒蛋白参与构成硒酶的活性中心,能够维护肌肉正常功能,参与炎症调节,预防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等症。硒核酸(Se-tRNA)则主要是对某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有特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调节生物整体代谢。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富硒多糖、富硒蛋白、富硒核酸类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食用菌富硒的栽培
3.1、食用菌富硒栽培的多种方式
目前,国内外已对多种食用菌进行了富硒栽培研究及生产,诸如:金针菇、平菇、灵芝、猴头菇、木耳、香菇、茶树菇、秀珍菇、鸡腿菇等。由于不同食用菌对硒的耐受力和富集力不同且差异较大,所以在生产中常常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硒的添加。通过综合考虑硒的添加方式、生产方式、添加量、菌体(丝)产量、富集力、回收率、生产成本和安全性,来确定具体菇种的生产方式。
常见的硒的添加方式有:安徽硒无忧农业土伯有机硒肥实现转化或以天然富硒原料(杂木、麸皮)作为培养料进行栽培。后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所在,尤其是在富硒地域利用天然的富硒原料、土壤、水进行栽培,具有可持续性、自然特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如:利用富硒大豆进行灵芝菌液发酵;利用富硒原料对香菇、平菇、姬菇进行栽培研究,发现栽培基质含硒量与栽培所得食用菌含硒量成正比。
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通常为液态发酵培养和固态基料培养两种,发酵生产是目前富硒培养的主要方式。发酵生产有周期短、产率高、富集条件易控制等优势,所以众多的食用菌生产厂家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相应的发酵条件的摸索也较多。
4、富硒食用菌的复合产品研发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富硒食用菌产品,涉及富硒香菇、富硒花菇、富硒灵芝、富硒黄丝菌、富硒灰花树等,还有许多富硒食用菌切片、精粉、硒多糖、硒蛋白及一些复合产品。
富硒食用菌复合产品的研发受到关注。康德灿等研发了金针菇富硒薜荔汁及杏鲍菇薜荔汁复合饮料。吴俐等用富硒食用菌粉制备富硒猪肉脯。在众多的复合产品中,灵芝由于其颇高的药用地位而受到了青睐,富硒灵芝茶、富硒灵芝酸奶、富硒灵芝挂面等多种产品相继研发并面市。如,田广文等以富硒灵芝和茶叶为原料,发酵制得风味独特的保健饮料,毛建等以豆奶和富硒灵芝液为原料,研发出发酵型酸豆乳饮料,刘俊华等以富硒灵芝、米醋和纯净水为原料,按9:10:81的配比,获得一种口味好且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的富硒灵芝醋饮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富硒食用菌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日常补给富硒食用菌,将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力。富硒食用菌产业发展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