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糊涂艺术

时间:2019-05-15 07: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中的糊涂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中的糊涂艺术》。

第一篇:教学中的糊涂艺术

试论化学教学“糊涂”艺术

刘一兵

(湛江师范学院化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发表于《化学教学》2007,(7)

摘要: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清楚明白的心境下,遵循化学教学艺术的特点,用一种艺术 化的方式,故意装“糊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艺术。它有多重价值,其具体策略有:创设悖论,巧装“糊涂”;故引“歧途”,澄清糊涂;巧妙埋伏,感悟“糊涂”;捕捉时机,意外“糊涂”,并遵循相应的原则。关键词: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策略 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内涵

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清楚明白的心境下,遵循化学教学艺术的特点,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故意装“糊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化学实验、模型来“说话”布景,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在学生易糊涂的地方让其真糊涂,使学生获得对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方向、梳理线索,指引学生从困惑中澄清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溴乙烷性质时,师生共同讨论了溴乙烷的水解反应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多数学生能想到了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银溶液,此时,教师“明知故犯”地进行演示实验:向溴乙烷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之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没有观察到他们预期的淡黄色沉淀,而是黑色沉淀。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求知欲已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也故意表现出惊讶,并问:“怎么会是这样呢?我哪儿做错了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挑战老师的欲望,学生都变得很兴奋,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最后学生通过主动的实验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滴加硝酸银溶液之前还要加硝酸溶液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否则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银沉淀,干扰正确实验现象的观察。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价值 2.1 融洽师生情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若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睦的关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造成一种开放,真诚的氛围,实现教与学之间积极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师几句“糊涂”的话语,比如“这道题真难,都把老师搞糊涂了,愿意帮老师解这道题吗?”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

[2]

[1]

2.2 营造乐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情绪轻松、愉快,心理和谐,学习效率就高。《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孔子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将乐学作为最高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乐学氛围的策略有多种,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电解CuSO4溶液的实验,发现C电极周围的溶液变黑,一位教师装着“江郎才尽”的模样,对同学们说:是C棒上掉下C的颗粒吧。后来学生做这个实验,在变黑的溶液中加水,又变成澄清溶液,否定了这位教师的说法,教师趁机引导:那会是CuO吗?„„学生就此继续分析,并在一起讨论,表现出对该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

2.3 根治思维错误

有句谚语说得好:“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在化学教学的某些内容,或疑难处,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思路容易误入歧途的地方装一装“糊涂”,让学生在探索中“摔跤”,对错误形成深刻教训,这往往可以较好地攻克一些教学难点,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有关pH计算”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pH为8的NaOH溶液与pH为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该教师跟平时上课一样,一本正经地给出如下解法(错解):pH=8,[H]=10mol/L;pH=10,[H]=10mol/L;混合后,[H]=10/2+10/2=1×10/2mol/L,pH=-lg[H]=-lg1×10/2=8.3。教师装着不动声色,若无其事,要继续往下讲课。但有少数学生看出“名堂”,提出质疑,并给出了他们的解法。班上其他同学由此陷入矛盾境地。于是诱发了全体学生激烈讨论,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解法(根据OH物质的量不变进行计算,答案为9.7)。学生们在好奇、疑惑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一般都会有兴趣地去寻找推导过程中的错误„„学生被打了这次“预防针”后,今后便易于防止发生类似的错误。

2.4 启迪探究思路

化学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有兴趣的探索问题、开心地获得结论,而学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有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使他们马上进入兴奋状态。例如,学习Na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藏入少量Na,然后演示“滴水点灯”的实验,此时,学生非常惊讶,教师故作“糊涂”说:“水能灭火,怎么能点灯呢?”这启发了学生对Na与H2O反应产物探究的欲望。

2.5 培养质疑品质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无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在化学实验中,有许多异常的实验现象,教师运用化学教学“糊涂”艺术,主动在学生面前露“短”,逼着学生质疑,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要知道,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基本策略 3.1 创设悖论,巧装“糊涂”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悖论在很多

[4] –

[3]-10

+

+

+

+情况下表现为能得出不符合排中律的矛盾命题。如果化学科学中出现悖论会造成对化学结论可靠性的怀疑,使学生处于一种危机感。教师巧设悖论,装“糊涂”,有意布景,让学生真糊涂,师生共同在教学的舞台上巧妙布景能够打造一种“糊涂”心态的问题情景。

如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是学生熟知的现象。教师有意演示如下实验:把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浓度>2mol/L),显现红色,在振荡过程中溶液褪成无色。再次滴入酚酞,溶液呈现红色,振荡过程中又成无色。把酚酞液滴入浓H2SO4,呈现橙色,不论振荡多长时间,其颜色不变。若把橙色液倒入大量水中,得无色液。这两个实验现象和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的常识是相悖的。教师引进的“糊涂点”,使学生真正困惑与糊涂。此时,师生共同拉开了探究“酚酞在不同溶液中呈现颜色”的序幕。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得出酚酞在下述溶液中呈现颜色:浓H2SO4(橙色);酸性液(无色);碱性液(紫红色);NaOH溶液(浓度>2mol/L)(无色);同时,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知道酚酞在不同的条件下,因结构的改变而呈现相应颜色的原因,对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 2 故引“歧途”,澄清糊涂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急于将概念、法则、原理、公式等抛给学生,而是根据一些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精心设计,站在某些学生的角度,装着不会,故引“歧途”,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澄清糊涂认识,从反面获得正确认识。这要求教师大智若愚,胸中有策。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通常会犯什么错。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以往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候经常会出现什么错误来决定。其次,分析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把握住?如学习离子反应时,教师可以故意没有配平或电荷不守恒,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得出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原则。在实验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故意遗漏某个步骤等方法(以学生最常出错之处为最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思,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譬如,学习配制100mL0.100mol/LNaOH溶液时,教师演示将NaOH固体放入100 mL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故意将溶液未冷却到室温,就直接进行转移的犯错细节,暴露给学生。此时,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以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

3.3 巧妙埋伏,感悟“糊涂”

教师巧妙自如地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给学生知识和审美上的享受,但这绝非凭教师的一时灵感所奏效,这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意识。“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就像加工玉石一样,愈琢磨愈光滑,愈雕琢愈成器,只有事先精心雕琢预设,巧妙埋伏,开阔和拓展体验和探究的视野,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原电池内容时,纯Zn和H2SO4反应速率很慢,有Cu存在时,这个反应的速率明显加快。一般教科书认为,这是Zn和Cu杂质形成原电池的结果。教师可以“困惑”地提出:单用原电池观点解释这一实验现象是否可靠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一类问题只受一个因素所制约的实例是很少的。为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把纯Zn粒放入HgCl2溶液片刻,取出、洗净即得表面有少量Hg的Zn(相当于Zn—Hg原电池),把它放入H2SO4 溶液(2mol/L)。如果Zn—Cu原电池是加快Zn和H2SO4反应速度的唯一的因素,那么当把Zn-Hg放入H2SO4溶液后也应该看到大量H2在Hg表面生成。然而,实验现象是基本看不到H2在Hg面上的生成。这表明单从原电池讨论上述问题是不全面的,那么其他因素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实验,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不能够绝对化,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也强化了科学知识的可被批判性的意识。

3.4 捕捉时机,意外“糊涂”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一个微小的事件有可能使化学教学系统发生突变,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相机诱导。其中,教师的意外“糊涂”体现了教学“糊涂”艺术。如在学习勒夏特列原理时,一位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说:“什么勒夏特列原理,不就是对着干吗!”有位教师听到后,立即装“糊涂”而提问:“对着干?请您解释一下怎么对着干?”该学生从升温角度谈如何“对着干”,其他同学再从浓度、压强角度给予补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用赞赏的口气说:“这位同学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勒夏特列原理,今后我们只要一提到它,就会想到‘对着干’啊。”最后,教师话锋一转,指出:可不是“一干”到底,要注意“改变”、“减弱”、“平衡”的内涵。对待学生的“信口开河”,这位老师是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表面装“糊涂”而提问。这种“糊涂”的艺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了化学课程资源,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最后的转折是教师“糊涂”之后的清醒和睿智。化学教学“糊涂”艺术实施的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教学“糊涂”艺术应把握分寸,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理智与情感、抽象与具体、深奥与浅显、难与易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善用“糊涂”艺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课堂教学“糊涂”艺术绝不是灵丹妙药,并非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教学“糊涂”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情境中使用,不能一味过度“糊涂”。若在教学中滥用“糊涂”,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艺术魅力,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阻碍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4.2 适时性原则

[6][5]

适时性原则就是指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时机的选择要合适,注意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化学教学“糊涂”艺术实施的时机通常在化学内容上,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以及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教学高潮的设计、结束新课的时机;在思维的训练上,于无疑难之处,巧妙“糊涂”,强化思维,开启心智,从越陌度阡,达到曲径通幽的境地。

4.3 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实施要顺应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艺术的本质,顺其自然,而不能娇柔做作,故弄玄虚。它要求在教学中处处闪现教者智慧的光芒而不露半点刻意雕琢的痕迹。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课前要仔细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了解你的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气氛,等等。

4.4 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有意识地巧妙运用课程和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来进行,不能为糊涂而糊涂,让课堂仅有糊涂而没有了教学美。教师在运用教学“糊涂”艺术时应自觉遵循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发掘施教媒介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布景”设疑,让学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再艺术地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设疑”“释疑”进程,既能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其主动探索,又能增进课堂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7] 李如密,韩伟祥.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65.[3] 瞿兵.化学教学中认知冲突的最佳设置点初探[J].学科教育,1999,(10)[4] 转引自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3 [5] 严宣申.化学实验的启示与科学思维的训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6 [6] 喻家江.勒夏特列原理中“弹簧现象”的探究教学[J].化学教学.2005,(3)

“ [7]

第二篇:做一个“糊涂”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一个“糊涂”的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崇尚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中,不妨做一个“糊涂的班主任”,您完全不用那么操劳,天天像消防队员,随时准备因“火情”而出动,其实有时候没您想的那么严重,糊涂一些,有时给孩子们留点反省的空间可能比声色俱厉的大声呵斥效果更好。所以只要把握好班级管理中的“糊涂”艺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学生当朋友,所以得“糊涂”

班主任要想和学生处理好关系,要想班级工作正常推进,就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也一定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想一想学生怎么样对我们的?每一位班主任都会经常讲师生平等,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所以,当孩子放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班主任放下架子,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就是一种“糊涂艺术”。

在现在的很多的班主任的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为了评比,经常都喜欢睁大双眼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课堂上偶尔说笑、看课外书,便以为问题严重,立即传来家长训斥,下课一有追逐打闹现象,就立刻消灭于“萌芽”状态,甚至不允许学生开展一些有危险性的课外活动,生怕出安全事故。班主任的角色正逐渐变成“保姆”和“管家”。凡此种种,造成师生关系的逐渐对立,班主任管理变成了一味的“防、”“堵”的低效管理。如果班主任能“睁着眼来闭着眼”,该糊涂时就糊涂,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换一种教育方式,不仅班级管理变得简单,也能形成一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地顺利开展。

二、为了自我教育,所以得“糊涂”

大凡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都是自我能力差,又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他们天生好动,最典型的就是坐不住,管不住自己,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靠一味的说教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但如此,更有甚者,有时还会跟你“对着干”。试想,这类学生连他的父母及小学老师都改变多少年了都没有改变,你还用他们传统的老方法能达到目的吗?这类学生身负繁重的学习任务,交往圈子又小,缺乏必要的活动,有时心情又压抑,偶尔犯点小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应只从自己的立场看学生的问题,对待他们不能硬来,也不能只盯着他们的缺点。如果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有时要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不能再“严防死守”了,对待他们的行为,以因势利导为主,必要时讲点“糊涂哲学”,“得饶人处且饶人”。

这里的“糊涂”式的“饶人”不是对问题的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或任课老师发现的问题都应妥善处理。近代思想家卢梭就认为:学生的行为若不导致对自身的伤害和对别人自由的妨碍,成年人原则上不应干涉,既不妨任其自由行动。所以对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班主任可以佯装不知,这正是充满智慧的管理艺术;对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可把握时机,事后提醒或委婉暗示,如偶然迟到一次,班主任不必过分计较,甚至不必批评,可以给他以暗示。如订错不过关,可以和他商量,如果有时间把你做的卷子或作业拿来让我看一下,或许对你有帮助。这样远比把他带到办公室噼里啪啦吵一顿更有效。

当然这里的“糊涂”式的“饶人”主要针对细小的问题,而对于品行严重不良的学生,在处理时也可以适当严厉些,用用“猛药”。

三、为了孩子尊严,所以得“糊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面对瞬时的信息变换,班主任必须能对新的意外情况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作出正确、迅速、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作出处理。”那么班主任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来处理突发事件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头脑冷静,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教育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应不失师者的修养、气度。适当的采取一些“糊涂艺术”,可以避免和学生针锋相对,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形成僵局。

四、为了鼓励孩子,所以得“糊涂”

许多班主任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评价学生,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这样泾渭分明的管理固然有其客观、公正的积极意义,可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知道再好的学生身上也有缺点,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优点,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表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当后进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而是要糊涂一点,装聋作哑,而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或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记住埋怨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现在教的学生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心情总是一团糟。殊不知哪个班上没有这样的学生呢?你越是批评他,埋怨他,他的叛逆性就越强,就象皮球一样,你拍得越重,它弹得越高。有时候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批评,但行动上坚决不改。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进而使得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很难管理好整个班级。然而,如果这时候班主任调整一下战术,采用“糊涂艺术”,先不要批评他们身上的缺点,而是仔细观察,深入学生中去,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扶植和发扬,以促进思想矛盾的转化,促进其慢慢进步,最终由后进生转为中等生,甚至是优等生。我们的班主任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我这里讲的“糊涂”是适度“糊涂”,是“表面糊涂”,不是真糊涂。逻辑学上有一种“模糊逻辑”,它是在传统的“非此即彼”的逻辑,不能够解决问题时,圆满解决难题的高招。这种“糊涂逻辑”也是一把双刃剑,班主任只有把握好尺度,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因为他们都是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自我醒悟,自我改正的机会,以便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难得糊涂”只有这样你,孩子才会和你打成一片,你的工作才会顺利的和谐的往前发展。

第三篇:做个“糊涂”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个“糊涂”的班主任

常常听到一些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讲:要想胜任班主任这项工作,对班级的一切都应了如指掌,遇事要果断决策,这话诚然不假。由于学生智力、情感、态度、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多层次化,对班级情况的清晰了解,的确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之一,但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班主任适当“糊涂”一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表态时“糊涂”些,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学生常有实际困难向班主任提出,且企盼马上得到解决,其中相当多的问题属于合情合理,而班级现时又无力解决的,对此,班主任不可简单答复“行”或“不行”,而要耐心细致地说明学生要求的合理性,又要讲清当前解决不了的缘由,并认真记下他的问题,最后表态说:“我们会努力创造条件,尽快为你解决。”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失望。如某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因有些任课教师上课时纪律不好,自己想学习,要求班主任将她调到前面去。虽然这位同学提的要求合情合理,但班主任老师不可轻易表态,因为同意了她的要求,将会产生其他同学也要求调位子的影响,更使后位中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教师不管他们,而更加影响班级纪律。这时班主任就要说明不能调位子的理由,也要记下她的问题,并且恳切回答:“我会配合某老师搞好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听到。”使学生满怀希望而去。

二、裁决时“糊涂”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例如,某同学自习课大声喧哗,又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制止,值日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着,结果两人闹别扭,吵了起来。虽然事件清楚,班主任处理时,也不可公开断然结论,而是在肯定值日干部工作认真、敢于维护班级纪律的同时,指出其应注意工作方法,而不能采取过火行为;在指出那位同学违纪的同时,也肯定这位学生其他的优点,如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认真或关心同学,从而避免矛盾激化,使双方消除隔阂,握手言和。

在班主任工作中适当采用“糊涂术”,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有利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师生间或同学间矛盾激化,营造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青少年学生未经历社会的风雨的磨砺,犹如一棵幼树,需要及时地慢慢浇灌,从而使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糊涂”只是一种策略,对很多是非问题,老师还是需要表明明确的态度,且勿走向中庸之道。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

有的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喜欢下断语,十分看重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其简单地评判对与错,不如用“糊涂”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糊涂”艺术,不少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其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征求学生建议时“糊涂”

某校开展环保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建一个“绿色墙角”。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他先在班会上向学生宣布学校的要求,然后装出一副江郎才尽的模样,耸了耸肩说:“唉!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在这次全校环保评比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可我对建这个‘绿色墙角’是‘外行’,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拿第一……”老师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已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从表面上看,这位班主任说自己是“外行”,好像自己对建“绿色墙角”十分“糊涂”,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二、在学生偶尔犯错误时“糊涂”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学生一旦有过错,最怕班主任点名批评,尤其是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纲上线地数落起来没完。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装装“糊涂”,让学生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有位学生,一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可是,一天早上却迟到了。按照惯例,应在全班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却没有这样做。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班主任偏心眼。第二天放学后,那个迟到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很内疚地说:“老师,您忘记点名批评我了。”班主任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哦,是吗?我忘了。因为在老师的记忆中,你是从不迟到的。”这位班主任假装自己忘了,让其他学生去议论,促进犯错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这位班主任的糊涂装得巧。这样做引发的“自责”,往往能变成学生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处理师生人际关系时“糊涂”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占85%,而专业知识仅占15%。”班主任要取得教育工作的成功也大致如此。班主任不仅要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也可以运用“糊涂”艺术。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谈及自己管理班级的成功“诀窍”时说:“做班主任,有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一种“糊涂艺术”。比如说,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对于学生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个人癖好、生活琐事,不妨“闭一只眼”,淡化教师身份。同时,班主任要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备感教师可近、可亲、可敬,“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在解答学生问题时“糊涂”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争辩,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常常要找老师评说。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不妨“糊涂”一下,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提示学生,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你的思维不错,请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把学生引至“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境,再予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因此,在给学生解答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在处理偶发敏感事件时“糊涂”

班主任有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生物的乡村女教师,领到了一台盼望已久的显微镜,她把显微镜放在教室的角柜里。一天,学生们发现显微镜不见了,便跑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不知道。于是班长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经过“侦察”,他们觉得彼佳最可疑,于是星期天午后去彼佳家侦察。刚进门,他们便看到彼佳正在聚精会神地用那台显微镜看什么,人赃俱获。他们不由分说就把彼佳和显微镜一起带去找老师。一进老师家的门,就吵嚷着说是彼佳偷了显微镜。女教师见这架势吃了一惊。女教师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后,她冷静一下,像是忽然想起来似地说:“哎呀,这显微镜是我借给彼佳的,我怎么忘记了!”彼佳愣愣地说不出话来。教师表扬了这几个小侦察员,又嘱咐他们以后不要这样鲁莽地对待同学。这是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回忆他童年的老师时所写的一件事。这个彼佳就是这个教育家。他说:“由于教师以模糊方法处理这件事,使他没有陷入抬不起头的窘境,也使他更加痛恨自己的失误。”正是“糊涂”艺术起到“帆扬五分船便安,水注五分器便稳”的教育效果。

六、在给后进生奖励时“糊涂”

大多数班主任习惯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必要的;但是对后进生奖励得少、惩罚得多,则会使后进生越来越落后。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缺点不要明察秋毫,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而是要模糊一点;同时,要改变过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定势,在每一时刻、每个地方、每件事情上清楚地看到后进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奖励。奖励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可以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第五篇: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

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摘要】在盲校英语教学中,盲生因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凸显,较多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从而放弃英语的学习。本文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对“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实施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还盲生一个大胆、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重握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盲校;英语;糊涂;教学艺术

目前,全国众多盲校都设置了英语课,由于盲生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地凸显,从而造成了盲生学习主动权的失落,虽获得了知识却未习得方法和技巧,却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总有许多学生中途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如何把盲生唤回到课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笔者对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进行了初探和尝试。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英语操作来“说话”布景,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方向,梳理线索,指引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糊涂”教学艺术的作用

1.“糊涂”中激发盲生探究的欲望

《盲校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盲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兴趣地探索问题、开心地获得结论,而盲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喜欢帮助人,特别是老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是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使他们马上就进入起跑的兴奋状态,兴趣盎然、绞尽脑汁地去研读文本,想告诉老师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学生的课堂主角的地位凸显,探究知识的欲望膨胀,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

2.“糊涂”中培养盲生质疑的勇气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盲校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盲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盲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盲生大胆质疑。质疑,无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盲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把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驱赶下来。教师不再是过去博古通今的专家、无所不知的学者、至高无上的圣人。

3.“糊涂”中教会盲生解疑的方法

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在课堂实践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呢?“糊涂”教学艺术,给盲生一次次亲身的“糊涂”体验,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走回“明白”的道路。这种教师先引学生走进糊涂,再暗中帮助学生走出“糊涂”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以后对这问题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此外,“糊涂”教学艺术中教师的“糊涂”,正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我修正、辨析归纳、相互聆听中逐渐提高,学会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二、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基本策略

1.创设悖论,巧装“糊涂”

英语教学中的悖论会使盲生产生质疑,并使盲生有一种危机感。教师就此应巧设悖论,装“糊涂”,有意“布阱”,让学生真糊涂,师生共同在教学的舞台上巧妙“布阱”能够打造一种“糊涂”心态的问题情景。如:有两个句子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教师说,“这两个句子我没有看出有什么区别,那么你们有什么相反意见吗?”的确乍一看,这两个句子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师生共同讨论。句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没有我高”。句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并不比我高(两人都不高)”。句①中的“not+比较级+than”意为“没有„„”。句②中的“no+比较级+than”意为“并不比„„更„„”、“两者都不„„”。

2.故引“歧途”,澄清糊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将概念、法则等抛给盲生,而是要在一些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精心设计,站在某些盲生的角度,装着不会,故引“歧途”,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澄清糊涂认识,从反面获得正确认识。这要求教师大智若愚,胸中有策。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通常会犯什么错误。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决定。其次,分析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把握住,如学习“used to +动词原形”时,教师可以故意说一个句子“I’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此时,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以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 usedto+动词原形,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而 be/ get used to +doing意思是“习惯于做某事”。

3.巧妙埋伏,感悟“糊涂”

教师巧妙如此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审美上的享受,但这绝非仅凭教师的一时灵感就能奏效,这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意识。“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就像玉石一样,愈雕琢愈成器,只有事先精心雕琢预设,巧妙埋伏,开阔和拓展体验和探究的视野,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现在完成中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动词后,给盲生两个句子:①It has been few years since he came here.②It has been five years since he lived here.句①翻译成“他来已经五年了”,句②翻译成“他不在这儿住已经五年了。”在since从句中,若从句的谓语为终止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这一“时刻”算起,若从句的谓语为延续性动词或状态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其动作结束“那点”算起,或者说,从句谓语的含义是否定或反义的。

4.捕捉时机,意外“糊涂”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甚至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使英语教学系统发生突变,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适时诱导。其中,教师的意外“糊涂”,体现了教学“糊涂”艺术。如在学习定语从句后,教师给了一个句子:“I saw some boys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一位英语成绩中等的盲生说:“这个句子也可以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教师听到后,立即装“糊涂”而提问:“怎样把这个句子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该学生说出了答案:I saw some boys who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其他学生又举出了几个例子,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表面装“糊涂”而提问。这种“糊涂”的艺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了英语课程资源,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最后的转折是教师“糊涂”之后的清醒和睿智。

三、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适度性

“糊涂”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情境中使用,不能一味过度糊涂,若在教学中滥用“糊涂”,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艺术魅力,降低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造成盲生思维的混乱。

2.注意适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时机的选择要合适,注意选择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

3.注意自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实施要顺应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艺术的本质,顺其自然,而不能矫揉做作,故弄玄虚。同时,又要遵循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4.注意审美性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艺术时应自觉遵循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巧妙地“布阱”设疑,让盲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再艺术性地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创设各种“糊涂”情境,引导盲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对教学情境进体验,从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盲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密如、韩祥伟 《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36-39

[2] 韩祥伟 《初探成人教学中的“糊涂”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

[3]《视障教育培训课程》 陈梁悦明主编 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8年 北京

[4]《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国盲文出版社 2010年 北京

下载教学中的糊涂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的糊涂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双簧《糊涂县官》

    大家好 献给大家一段 名字叫作糊涂县官的双簧 港(讲)地是古时候有这个县官老爷 个人比较唉痴 但是一有钱他就不唉痴哒(开始) 当晚有人喊冤 咚咚咚… 冤枉啊………………. 冤枉......

    糊涂国王糊涂案

    过去,在一个美丽和陌生的森林里,有一个动物王国,直到国王,下到主题,马虎,迷惑和知道,王国称为马虎王国。 有一天,没有脑猪的王国诞生了十二头仔猪,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但是晚上,狼总......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 《胖嫂》是一个民间故事,其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青少儿口才考级培训中心的老师尝试以该故事为原型,......

    浅谈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浅谈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初级中学邢保红 关键词:尊重学生运用策略乐于接受 内容提要: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了错误,老实的教育就离不开批评,但批评不只是难以入耳的......

    小糊涂日记读后感

    《今天是不说话日-小糊涂日记》读后感我在暑假里看了《小糊涂日记》这本书,里面有一篇叫《今天是不说话日》。这篇日记很有趣,读标题的时候我以为是要一整天不说话,但是我读完......

    《赖皮孙子糊涂爷爷》

    英语话剧剧本《赖皮孙子糊涂爷爷》4人英语话剧 演员: P:XXX. F: XXX 旁白: There are 4 members in a family, Pirate, a 7-year-old naughty boy. His mummy is a beautif......

    糊涂的爷爷作文

    糊涂的爷爷作文 糊涂的爷爷 三7 吴佳我有一个糊涂的爷爷,家里的趣事很多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不信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件他的趣事。我的爷爷矮墩墩的身材,一张胖乎乎的面孔,略带银丝的......

    幸福藏在糊涂里

    幸福藏在糊涂里 有两个落水者,一个视力极好,一个患有近视。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很快就筋疲力尽了。突然,视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