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命题课”教学模式探究
四川省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 凃宏
数学命题是指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联结数和表示数的句子的关系统称。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数学命题。由于数学命题是把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数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因此,只有掌握好数学命题,才能通晓数学的体系结构,学好数学。有效的数学命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学习数学公理、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为主的课型我们称为新授中的命题课,它是数学课的又一重要基本课型。
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或证明方法,运用所学的数学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提高数学基本能力,解答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弄清数学命题间的关系,把学过的命题系统化,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数学命题课型教学模式为以下四个环节:
提出猜想,引入命题, 证明命题,提升思想, 命题应用,反馈信息, 知识梳理,小结升华.
数学命题课具体内容设计、操作过程和实原理如下:
一、提出猜想引入命题,(一)内容设计: 1.激趣质疑
2.体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3.体悟知识的发生过程
(二)操作过程:
1.出示问题, 2.指导操作 3.引发猜想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通过实践(画图、折纸或测量等)、探索、猜想发现命题。在教学中有目的提出一些供研究、探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示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思考,通过运算、实践或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步骤,探索规律、提出猜想、形成命题,然后再设法证明,获得定理。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通过剪纸法把三角形三内角拼成一个平角或通过三内角的度量计算出三内角的和,从而发现定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 可以通过多项式的乘法进行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作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出。
二、证明命题提升思想,(一)内容设计: 1.准确复述命题 2.分清条件和结论
3.明确对应的图形与符号语言 4.明确命题应用范围和作用 5.比较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二)操作过程:
1.引导学生画图 2.指导学生证明命题 3.规范命题表达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认识命题的结构是证明定理的基本出发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分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发掘命题所涉及的概念的特征或图形的性质,利用有关数学符号,把已知和求证确切而简练地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读题、审题和弄清题意。
(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命题仅从字面上看,条件和结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2的根与判别式△=b-4ac的关系”时,一定要指出“a、b、c都是实数”这一条件。尽管初中学生仅限于实数范围学习,这一条件似乎无关紧要,但如果不明确强调,到了高中学生就会错误地利用这一关系去判断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又例如以简化式命题形式出现的定理“对顶角相等”,表述简明,但条件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教学中可以恢复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正确理解命题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将命题的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简明的符号语言既便于论证,又有助于搞清楚条件和结论。但符号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概念清楚、符号适当的基础上。例如,“非负数a和b”作为一个命题的条件时,要向学生讲清楚“非负数”这一关键词语的意义,并用数学符号“a≥0,b≥0”表示。
(3)注意命题的应用范围。命题是在某些条件或范围内的相对真理,条件和范围变了,定理可能成为谬误。例如,算术根的运算法则是以各个算术根存在为前提;等式性质2同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的限制条件。此外,还要注意某些命题的隐含条件。
三、命题应用反馈信息
(一)内容设计: 1.巩固命题 2.掌握应用方法
3.体悟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操作过程:
1.示范应用 2.启发引导
3.强化难点(易错点)4.规范书写 5.及时反馈总结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明确命题的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巩固。学习命题的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我们是从命题运用的角度来看定理的适用范围。学生明白了命题适用的范围,可以提高运用命题的目的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有益的。因此,在命题教学中,要注意安排好各类习题,除基本的巩固题、综合题外,还应该适当补充一些逆用、变用定理(包括 公式、性质等)的例题和习题,以培养学生活用、逆用的能力。
四、知识梳理小结升华.
(一)内容设计: 1.理清知识脉络
2.感悟知识发展应用过程
(二)操作过程:
1.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 2.重点强化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揭示命题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命题系统化体系。中学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彼此联系紧密,但在数学课本中不一定相继出现,有时相距甚远。在教完这些定理之后,应注意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数学命题体系。这对于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培养辩证观点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引导学生对某些命题作适当的不同方向上的推广,也是使学生认识命题间的关系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公式(a+b)2=a2+2ab+b2,既可以推广项数,将“二数和”推广到“三个数的和”以至“n个数的和”;又可以推广指数,将“平方”推广到“立方”。
命题课教学的得失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分析,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在命题教学中,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第三,在命题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对他们做专题研究的训练,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获得超出原有知识框架的认知水平,有助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把命题研究和所学知识重新组织,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模式探究
摘要: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今天,微课教学模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高度的关注。微课的时间很短,要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看者讲清楚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那么相对来说,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从选题要有的放矢、目标要突出、教学过程要清晰、教学流程要精、微课配套资源要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微课教学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都会涉及,因而其在小学的所有科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的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而如何去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笔者认为微课便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微课教学方法的??用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微课的时间很短,要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看者讲清楚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那么相对来说,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么小学数学微课应该怎样设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相应的选题
微课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就它本身而言,它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数字化资源,而它的特性决定,它本身是十分短小精悍的。因此在选题时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四个核心要点来选择,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在五到十分钟内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专门讲解的视频,它模拟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其便是在进行教学之时,将部分教学过程以微课代入,从而以此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其目的主要是将某一个知识点明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透彻的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解掌握。但是微课的选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他并不是说适合任何一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微课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学情,结合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这样制作的微课才能起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才能起到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终极目的。
小学数学微课制作的选题可以参考下面两类:一是以算理教学为重点的加减乘除的教学,都可创造成微课讲解其中的算理。其次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比如《立体图形的认识》《圆面积》《梯形的面积》《圆锥的体积计算》《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等,都能以微课为载体,用连续的动态画面来呈现、表达信息,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和重难点的突破,以上这两类选题都是属于使用价值较高的选题。
二、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微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知识点的易接受性,要求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的通过清晰的思路,将知识点简明扼要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从而降低学生们学习的负担,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微课的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迅速地切入课程主题,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引入,也可以直接的引入相应的主题。
三、要设计出清晰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对课堂设计的实战,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一定要进行清晰的刻画,要做到条理清晰。微课虽然比较短小,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更好地进行微课的设计,控制好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过程,教师可事先进行实验,录制好相应的脚本,一个完整的脚本主要包括片头及主要教学,这部分主要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另外就是课题的引入部分,教学的主要过程,最后要有一个小结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起这五个部分的相互协调,控制好具体的时间。
另外,教师在撰写微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重视语言的巧妙运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需要的是趣味性,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语言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教学流程要精
相对来说,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微课的课程时间都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间,所以,微课课程中所讲解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课程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清晰地引入主要课题,让学生们能够直截了当地明白这一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或者是具体主题。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点,另外,在微课中的总结部分一定要注意对内容的总结一定要准确独到,要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认识轴对称图形》设计如下: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一组相应的轴对称图形,用时约40秒;环节二主要是结合教学的目标,结合一些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掌握,用时约4分钟;环节三:进行课堂的教学回顾总结,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和行动,用时约30秒。
五、微课配套资源要全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主要是指教学视频,教师要能够通过简短的教学视频,集中的对某些知识点或者是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4”主要是指微课课程中的一些相关配套资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教案也就是微课的课程设计,课件ppt,微课课程中的练习,微课课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技术改变着生活、改变着学习。通过微课来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解决了学生在平时做题时遇到的难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能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玲.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学术期刊《新课程?小学》,2017年2期.[2]侯明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设计及教学方式研究[J].学术期刊《新课程?上旬》,2017年1期.[3]付乐乐.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术期刊《教育界》,2016年25期.作者简介:
孙娟,甘肃省平凉市,岳堡学区;
张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思源实验学校。
第三篇: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标签: 山东省2006年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评选推荐论文 2008-02-28 15:35 摘要: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你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曾这样说:“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欢乐和果酱”。现时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明显的主体行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似乎带有某种被动性质)。所以,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以来,笔者逐渐认识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必须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冀教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很多课型都是对话课。在对这些对话课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客观地反思近年来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实践,感觉对话课教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授课时,教师往往或者重讲不重练,把对话当成阅读课文来教,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或者认为交际法就是表演法,重形式不重质量, 每堂课教师完成讲解后,让一两组学生表演一下对话就算了事。结果教师和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的对对话课教学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的对话课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冀教版八年级(上)的部分课文为例来谈一下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提示导学,创设互动情景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示导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展示新目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简洁扼要地提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例如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提示导学时可提出以下目标:(1)认知目标:能整体理解对话大意;能就该对话涉及的有关话题进行口头和笔头操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交流。(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交往、协作以及竞争等意识。(3)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统一操练,提高学生用电话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示重点、难点:提示该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在思路、方法上以提示,为学生预习排除障碍。同时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说明该课教学的基本过程、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3、创设互动情景。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情景,创设让学生能够思考,投入的情景。情景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使学生在自然生动的前提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只有这样的情景创设才能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Wang Mei正在和一位外国朋友通电话,她的英语不是很好。然后让学生讨论想象一下,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是Wang Mei,你的同桌是那个外国朋友,你们会如何做?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还试着着进行对话。最后,我让学生听对话录音,看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便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听录音,训练学生听力
听录音在对话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不能图省事而以朗读代之。听录音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感受英美国家的人在特定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提高其听说能力。例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第一遍录音是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第二遍录音是让学生回答问题,理解内容,第三遍听录音则为了巩固与欣赏。
三、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是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此,为了能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作为个体的学生就应首先进行自学预习,根据教师的提示导学,阅读对话内容,理解重点内容,攻克疑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可采用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指导学生首先阅读对话,然后结合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复习与新课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整理、归纳自己所弄懂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列出尚未理解的知识,准备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
四、小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要结合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等因素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真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主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推广某一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小组活动操作方式:首先由组长根据教师的导学提示,提出当天要学习探讨的主要问题;其次由组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探讨解决;然后组内各个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或者交流自己自学所得;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认同的该课重点、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做好准备,在组际交流时展示成果,提出问题。
五、组际交流,提升学习效能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组织组际交流,为学生信息交流、思维撞击、协同研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活化的情境。组际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展示各自所学成果(包括提出自己的的疑问),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其他组如有疑问,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如能解答,可以解答其他组的疑问。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组际研讨:由教师指定讨论较成熟的几个小组发言,表演对话,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本组仍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作出评价、补充,或提出质疑,或进行辩论,或给予解答和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六、评价反馈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表扬某些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良好的表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作出归纳,检查目标达成度。可采用复述课文,完型填空或利用情景创造对话,角色表演等形式进行。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这种对话课教学模式,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传统教学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模式构建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模式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排斥灵活性,相反,教学模式应根据年级的高低、课型的不同采取适当变式。这种变式,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课型特色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教法的探讨。教学模式宏观的稳定性与微观的灵活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尚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全体同仁上下求索并加以完善!
第四篇: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正文: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策略。“问题质疑—探索学习—习题检测—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根据课题内容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一、问题质疑
问题质疑主要包括课题导入、课题板书、问题出示三步环节。
课题导入:它就像是一台戏的开始,能引导学生快速进行角色。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导入主要有情景导入、复习式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式导入、比赛式等形式。我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讲故事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说……”老师讲两遍,学生齐讲三遍,中断后提问: 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能,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那一直讲下去,得讲多少次?(无数次)教师趁机讲:知道吗?在数学中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良好的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题板书:引出新课后,把课题板书在黑板正中位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要工整、认真,对学生的书写起到示范作用。
问题出示:问题出示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探索解决,是教学目标的条理概括。问题出示的位置要醒目,便于学生观看,可以直接准备在小黑板上,也可以直接板书在黑板上,还可以用纸卡片出示,或者通过课件展示。课题出示可以是教师根据内容梳理后出示,也可以由学生概括,目的在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探索。
二、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学生围绕出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学会解决更多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主要环节,常见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形式。
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教师任务是巡视,巡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巡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巡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适时作学法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试讲和教师讲授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能力,为交流解决重难点作准备。
合作学习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任务给定、组员激励、互相评价等手段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小组学习的互相沟通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到应要以人为本,要形式多样化、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学习内容的合理要求,做好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正确顾及学生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明细小组成员职责分工,要做好展示学生的激励和评价,要做好合作学习时各组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情况的小结。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谨防误入几个误区: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优生单干,后进生静坐等答案,组员局部合作;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合作问题设置不当,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为赶教学进度,合作时间不足,合作没有结果等。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高效运用。
三、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作为课堂教学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最能体现有价值数学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是促使学生运用已形成方法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探索环节的效果检验。练习难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分为基本练习、提升练习两种难度;完成形式可采用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形式,也可以逐题检测,逐题过关;激励方式可采用记分式、计时式激励学生;处理方式可用提问式、抢答式、评讲式、小组汇报式,并及时学生的表现和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概述,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整合的过程。精妙设计的课堂总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能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让
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书或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还能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主体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普遍增强。学生能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勇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氛围已形成,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重庆市开县汉丰四校 何季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 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
一、感知内化,建立表象
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是感知材料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因此它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这座桥梁的运用,这不仅使教学符合认识发展规律,而且使教学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因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思维的,必须充分运用并发挥表象的作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书本的横线,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二、故设悬念,引出概念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一节课的开端,而故设概念,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引入概念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可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大小不等两个圆直径和周长,并作好记录,然后让学生报出直径的长度,教师很快“猜出”周长的近似长度。学生自然感到惊奇,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从而萌发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人们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那么,怎样求出“圆周率”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又如“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师根据课本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青,他们每人可分几个苹果?”分的个数可以用几表示?(每人分一分,可以用“1”表示)小明和小青把其中一个送给邻居王奶奶,剩下1个苹果两人平均分,每人可分多少个?(半个)这半个苹果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不能)教师指示:我们不能用学过的数(0、1、2、3„„中任何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这就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学生自然就想学习分数这一概念。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充分发挥直观表象作为抽象概括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来引入概念,弥补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有助于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以同圆的圆心,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留下外圆,得到了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新知识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促进儿童乐于探索的愿望。
四、在知识系统中巩固概念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形成知识链条的。在讲清概念之后,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比孤立理解单个概念,效果好得多。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章中,“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就是这样一条知识链条。要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应该使学生对这条链条有整体的认识。在相关的一族概念中,有的概念处于关键地位,成为知识网络的纲。上述有关概念,均以“整数”这个概念为基础,这个概念就是纲。要理解和巩固这部分教材中的任何概念,都要紧紧和这个概念联系起来。
建立知识网络之后,要充分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各个概念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整除”与“不整除”是矛盾关系,“质数”和“合数”是平行关系,“偶数”和“质数”(如2)是部分重合关系,把握好知识的来龙去脉,易于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