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新诗四首
新诗四首
通化中心小学
田晓文
(一)童心
在一个灯光闪烁的夜空 我在一片白纸上 画一个娃娃 没有性别 没有姓名
但有灿烂的笑容
(二)霜花
严冬 清晨乍冷 只见一地霜花 吸着冷风的鼻子 是酸是痒? 不觉一滴冰凉的液体 猛得 滑进嘴唇 很咸……
抬头向东方远眺 霞光微曦
我呼出循环遍身的二氧化碳 蓦地
一种纵跃的激情
使我哪根神经抽搐了一下 我却没有纵跃
小跑一路 仍然 霜花满地
我何尝不是霜花中那最小的一朵?
(三)父亲的脚趾甲
贝壳似的脚趾甲
准确的套在父亲的脚指头上
而两个大拇指上的
在我眼中
不正是同父亲早出晚归的铁锹吗? 只是它们被微型化了而已
记得
一个夏日的中午
父亲拖着沉重的脚步上地回来了 他身体刚一着炕
就吃力地拉着无规则的鼾声 我悄悄地
凑在父亲的脚旁 咔嚓
咔嚓 …
一叶叶长长的坚实的趾甲 被我手中的指甲剪
无情的砍齐了
父亲依然熟睡 却再无鼾声了
我便做完“贼”似的
溜走了……
(四)期待
心海的浪涛
拍打着逆行的爱情之舟 于是
我俩只能相望在两岸 即使“若比邻” 却仍在凝望
兴起的风儿
吹落了海誓的爱情 从而
沉在了海底
不经意的一瞥 十七岁
两颗萌动的心
激起了我“挂云帆”的勇气
哪知
漆黑的夜色 甩着硕大的衣袖
打翻了我“济沧海”的信念
小舟期待着一盏灯。
第二篇: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教学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韩东山 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第三篇: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诗四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 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 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朗读课文
重点词句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是暗;花艳,是明。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没有一定时间。
背景: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找出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思想感情: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课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精美,体会诗歌画诗结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五篇: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1.政治抒情诗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中国诗歌会(大众诗)
2.唯美诗(后期新月社+现代诗派)“纯诗”
3.乡土诗歌(臧克家)踏实表现现实人生
现实主义诗派
后期新月派
现代派
中国诗歌会
诗歌类型
臧克家
三大流派
戴望舒
卞之琳
何其芳
政治抒情诗
前驱: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红色鼓动诗”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艺术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语言凝练,语调激越。注重真情实感的再现。
代表作:《一百零七个》《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缺点:强调“力”的美学,比较口号化。
中国诗歌会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时间:1932年9月于上海成立。
发起人:黄浦芳(蒲风),穆木天(从创造社走向左联,陈方竟研究的好),杨骚,森堡(任钧)刊物:《新诗歌》
创作纲领:“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创作的直接导向是“诗的意识形态化”与“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内容与特点:1.及时迅速反映现实人生,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捉住现实”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3.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大众歌调”,创造大众化和通俗化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
影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
不足: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艺术上比较粗糙;抹杀了非重大题材作品,导致诗歌单化。
代表:蒲风——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诗歌集《茫茫夜》。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和斗争。直接描摹的手法,诗歌语言朴实通俗。
附:中国诗歌会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
唯美诗
后期新月社:《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孙大雨,叶公超,卞之琳等人 主张:1.诗的“贵族化”“纯然化”,反对诗的“功利化”,“大众化”
2.“自我化”“内心化”
3.诗艺的探索:十四行诗体的转借和创造。(商籁体)
后期新月派异于前期的两个方向的新变:
一是向内朝着更加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掘,更加“纯我”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二是向外扩展,部分新月诗人跳出小我,显示了走向时代社会的倾向。
后期新月派与前期的不同:
1.理论上的调整——“格律”可怕的流弊及危险:无
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与格式的谨严。
我们绝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
2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
3.“诗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徐志摩)
附: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抒情方式:暗示与象征
现代诗派
时间:1932年,施蛰存创办《现代》,1933年,施蛰存写文章,定义了什么是现代诗,即定义了什么是现代主义的诗。当时就有评论派称为现代派。
发展: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水星》文艺杂志,1936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派诗推向高潮。抗战爆发后,诗人分化走向式微,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艺术特征:1.是纯然的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都市怀乡病),用现代的辞藻(并非不要文言,而是合乎现代情绪的字)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纯诗的艺术观”
2.病态心灵和浊世哀音。漂泊者(无根但留恋都市)与寻梦者的双重身份,感知着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文明。
3.象征派(杂体的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诗艺的创新与探索。(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表现手法上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诗体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诗的散文化:早期白话诗:“非诗化”——平民化
现代诗派:“纯诗”观念——贵族化 附:中国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联系:主客体交融的“意象”;意象原型的选用;意象叠加的诗的组合方式;感伤情调。
乡土诗歌
代表人:臧克家(苦吟诗人)(农民诗人)(乡土诗人)
艾青
田间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反映社会乡土人生,注重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个性意识,时代内容,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臧克家(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代表作:《烙印》(第一本诗集)《老马》《罪恶的黑手》 特点:1.篇幅简短,凝练集中
2.讲究意境,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蕴含强烈的感情。深沉含蓄。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触。
3.注重文字推敲与凝练。“苦吟诗人” 附:臧克家的人生态度是“坚忍主义”他的作品是有节制的感情经过艺术的过滤。
艾青“吹芦笛的诗人”(胡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田间:“时代的鼓手”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给诗坛带来特异的风格。以短促,跳跃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
现代派两位重要人物:戴望舒,卞之琳 戴望舒
简介: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现代诗派的起点)先后有《望舒草》(记录了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成名作:《雨巷》写于大革命失败不久。具有多义性,这有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倾向。
戴望舒的新诗创作,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前期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后期格调由前期的幽玄转向明朗雄健。回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激情。《元日祝福》是变化的标志。《我用残损的手掌》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法,塑造了多维空间,实现了作品的回归(在某一点上又回归到了《雨巷》的古典的一统性),发展(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综合(不仅仅是现代的艺术因素)。
戴望舒诗歌的特点:1.对个人忧郁与爱情苦闷的书写。2.诗艺的现代追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传统诗艺的融合)3.对日常生活诗艺的寻觅和表现4.情绪,意象,语言的朦胧美5.散文美的自由体诗的尝试6.语言感官化和奇幻色彩。
卞之琳(学院派诗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月。也是徐志摩的得意门生。
简介:江苏人,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因此与何其芳,李广田并称为汉园三诗人)《十年诗草》等。
卞之琳在戴望舒上的发展: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如《断章》;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实验,如“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2.诗的非个人化(个人的隐匿,戏剧性处境意境,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卞之琳诗歌的特点:
1.多写诗人对人生体验与沉思的结晶,多写下层生活,曲折反映社会现实。
2.智性诗,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体现了追求感性和理智统一的趋向。诗人把哲理的思考完全融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隐藏在抒情整体构造的深处。3.诗歌“小说化”追求。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尤其是“常倾向于写戏剧性处境,作戏剧性独白或对话,甚至进行小说化”
4.“复调”模式多种声音多种内涵。
5.以暗示或象征手法,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6.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用韵追求复杂,诗体形式繁复。
附: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上,他开辟了以冷静的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现代智慧诗,使内蕴意义无限延伸,表达出现代人复杂敏锐的感情,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主智性:废名:倾向于禅理禅趣
林庚:新的格律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