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宋词四首》
宋词四首
执教者:施泓超 执教班级:高二()班 课时: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雨霖铃》
1)导入
词的产生—流行歌曲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的基本知识:曲子词 诗余
字数
词牌名等知识 可不讲
问:两宋词人中,拥有最多粉丝的是谁呢?
答: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柳永=方文山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学过《八声甘州》
2)词牌名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3)上阕讲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 寒蝉:蝉的一种。《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2] 长亭:馆驿,古人送别之所。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前两句,环境描写: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对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此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二一结构,极吞咽之至,增加凄凉况味。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3]都门帐饮 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六》:野次无宫室,故曰帐饮。实汉书中已有帐饮。[4]兰舟 《述异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盖言舟之华贵,并非实指。
典型环境的典型心理。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矛盾冲突之激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凝噎:喉中气塞,说不出话。
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真挚动人。语言通俗而情感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后想象
邈远之景,惆怅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再曰“沉沉”,着色谓之浓 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谓之广
“念”字尤佳,清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处,“念”作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一下一气流贯。“念”字后又“去去”两仄声,一字一顿,越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上片有哪些表示离别的意象?
寒蝉、长亭、兰舟(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承上启下,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下阕讲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离别主旨,先做泛论。意云离别悲情自古皆然,非自我始。离别+冷落+清秋 三重 呼 2 应上片寒蝉凄切 层层加码(冷清秋),更 “更那堪”三虚字,情感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晓风、残月 三个典型意象触动离愁,酒后清醒,愁定思愁,情何以堪。警策之句
虚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换一情境。前为景语,此为情语。此去两字上承“念去去”,经年近应“今宵”,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呼应“无语凝噎”
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却以一问句结,有收不住之势,留有无限韵味。5)汇评
[1]王又华《古今词论》:“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临其境,倘怳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2]沈雄《古今词话》引《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2、《踏莎行》
1)介绍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文字工巧精细 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踩点:秦观的文化常识、秦观与苏轼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秦观为何被贬,是怎样的心情)
秦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据《秦少游年谱长编·卷六》:绍圣四年(1097)“二月,郴州编管秦观,移横州编管”,诏书到达之日,当在三月以后,此时少游作踏莎行,写贬谪后心情。参考: 元祐党籍
也称“元祐党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年仅九岁的哲宗继位,由宣仁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同年司马光任宰相,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恢复旧制。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用章敦为相,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遭流贬。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为相,重又崇奉熙宁新政。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祐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陆佃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四十八人,余官秦观等三十八人,内臣张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献可等四人,共计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并由徽崇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祐党人碑”。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后来,更增“元祐党人”为三百零九人,其中陆佃、章敦、曾布等为新党。蔡京手书姓名,发各州县,仿京师立碑“扬恶”。
2)朗读疏通全文 3)上阕解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1]迷、失: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2]桃源: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句写“避世仙境”之不可得,虚写。意想之中的凄凄迷迷之世界。因情造景,景为情设。
“失、迷、无”三个否定词,否定的是词人梦中之境,表现怅惘和渺茫 清黄了翁《蓼园词话》云:“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可堪:那堪,受不住
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4]杜鹃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不如归去”的叫声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馆”已示羁旅之愁,孤馆进一步点明,而“孤馆”又被紧紧封闭在春寒之中。杜鹃、斜阳 都是都是引起乡愁的 炼字:失、迷、断、闭 炼字需要注意:
字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在诗中写出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三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下阕解读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5]梅花 刘向《说苑》:越使者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韩子曰:“恶有一枝梅乃遗列国志君乎?” 《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增一枝春。”
[6]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怕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友人投寄书信,极尽思想怀旧之情。少游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只能徒增别恨。书信越多,离恨积的其实也越多。无数书信砌成无数恨。而冰冷的墙更加深了词人深切的感受。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形象化了,而且也可以使人想象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幸自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幸自,本自也。似 杜审言《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此处宕开一笔,借山水痴痴一问,应该是高于杜审言的
关键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处虚字,无情的山水也似乎变得有情了。作者笔下的郴江已经注入了作者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幽怨,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一种反躬自问。
以虚开头,转入实景,最后化实为虚。上片写:客馆凄凉景象,反映作者迷离惆怅 下片写:贬谪飘零之苦,思想感旧之苦
这首词的最佳之处就是虚实之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
5)汇评:
[1]黄庭坚《山谷题跋》:右少游发郴州回横州,顾有所属而作,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之间诗也。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冷斋夜话: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羁旅,哀怨欲绝。起写旅途景色,已有归路茫茫之感。“可堪”两句,景中见情,精深高妙。所处者孤馆,所感者春寒,所问着鹃声,所见者斜阳,有一于此,已令人生愁,况并集一时乎!不言愁而愁自难堪矣。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
[4] 徐轨《词苑丛谈》卷三云:此词“东坡绝爱尾二句,余谓不如„杜鹃声里斜阳暮‟,尤堪肠断”。
[5]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凄婉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又: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6]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词层次极为分明。开头两句都以对句起,都是平叙;中间第三句一顿;末两句是中心所在。虽是小词,用的是慢词作法。
3、《苏幕遮》
1)介绍作者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是大晟词人的代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王国维论周邦彦曾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耳。”
他写景的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风格,如《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苏幕遮》 2)朗读,梳理文本 3)上阕讲读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沉香:水沉,沉水。沉香,青桂等香,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沈怀远《南越志》云∶交趾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2] 溽暑:夏天潮湿闷热 [3]侵晓:佛晓
从几个角度去写清晨的感受? 嗅觉、感觉、听觉、视觉
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清圆:清润圆正。用来形容,月亮、歌声、荷叶、树叶。此处讲宿雨过后,荷叶亭亭出水迎风摇曳之美姿。王国维《人间词话》:“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请学生用白话文对他进行一番描写: 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鉴赏“举”字
睹物思情
4)下阕讲读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芙蓉:荷花。照应前文。
这首词朴素生动,创造的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荷花的神韵,抒写了自己淡淡地乡愁,创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
5)汇评
[1]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2]陈世焜《云韶集》: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
3、《声声慢》
1)作者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父: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夫:赵明诚 “二安”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作于绍兴十七年(徐培均观点)
2)指导学生用沪方言朗读《声声慢》 或用中古音由教师示范朗读 目的在于读出入声字的感觉(急促),把心中之悲表现的更为突出
《声声慢》本押平声韵,李清照独押仄字,韵味百出
声声慢这种词,最初是押平声韵的,自李清照突破旧制,填”寻寻觅觅“,创新仄声韵。蒋捷和张炎都是用的平韵。
3)上阕讲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使用
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至谓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叠字是景语,又都是情语,情景交融。“寻寻觅觅”,写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处寻找,托出她空虚、不安和恍惚的心情。“冷冷清清”,承上启下,寻觅毫无收获,更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写出冷清至极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凄凄惨惨戚戚”,极力渲染她凄苦、悲惨和忧戚的情态。这7种叠字都具有浓厚的感情,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悲愁之情。这种感情,不仅与全篇的气氛完全一致,而且它们冠于词头,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一接触此词就深受感染,并贯穿始终。
集音乐美、形式美、抒情美于一体,而且毫无词语阻隔,是直接连用的最佳例子。
寻寻觅觅,找什么呢? 冷冷清清,为什么呢?
个人遭遇之愁,国破家亡之痛一起用上心头
百感迸发于众,不得不吐之为快,有欲罢不能之感。
Q:这十四个叠字读罢给你怎样的第一感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乍暖还寒:非春也,晨也。
[2]将息:诗词曲语辞汇释“将息,保重身体之义”此自谓最难安息,修养。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最难将息”呼应“寻寻觅觅”,不知如何是好。
总结:寒暖不定之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晓来”一说。《词综》本、张氏《词选》各本作“晓来” Q:晓来说,晚来说哪一个更好? 学生讨论
抓住文本关键词句
“扶卯头酒”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言用酒消愁不抵事。
总结:晓风逼人之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 雁:故乡之象征。盖南来秋雁也。《唐宋词选释》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Q:大雁飞过给你怎样的感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总结:雁声入耳之伤
4)下阕讲读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黄花:《礼记·月令》“鞠有黄花”,是谓之菊花也。
[5]憔悴损:非花落,人伤也。秋意浓而时境迁,睹物生情,花盛而斯人不在,故人颜憔悴。
[6]堪:犹言想摘。人心思故,无意流连。得无人事更迭之感乎?
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自损,则欲摘而不堪摘了,也露出惜花将谢情怀。比唐人杜秋娘“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高。总结:懒摘黄花之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7]怎生:如何
[8]黑:邓廷桢《双砚斋词话》押“黑”字尤为险绝,闺襜得此,可称才难。
张端义《贵耳集》:更有一字奇云“„„”,“黑”字不需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代间气也。
独自无聊,内心苦闷。张惠言《词选》断句,“独自“连上文。
Q:这句词给你眼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个幽怨的老女人,独自倚靠在窗前,痴痴地等候着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最心爱的人儿。总结:日长难黑之伤
间气即闲(閒)气,纪昀引作闲(閒)气。旧说为杰出人才,谓之闲(閒)气。“闲”(閒)读jian4。《春秋纬·演孔图》:“正气为帝,闲(閒)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太平御览》引此云:“闲(閒)气不苞一行,各受一星以生,若萧何感昴精,樊哙感狼精,周勃感亢精者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 点点滴滴:点点滴滴,刺入心间;那个滴滴点点,愁密如斯。一如贺梅子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意细雨,不是滂沱大雨,说明安静、注意力集中。雨打梧桐的情境中,李清照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请学生配合音乐品味三句词(含梧桐、雨)
秦观《鹧鸪天》:无一语,对方樽,安排断肠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两句脱胎于此,合二为一,情真而意更切。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悲凉、凄清、寂寞、空虚等等。总结:雨打梧桐之伤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次第:《诗词曲语辞汇释》:次第,况状之辞也,犹云状态也……李清照声声慢词(词略),这次第,犹云这情形或这光景也。
[10]愁字了得:万千愁绪却收以一个愁字,真乃万言千语话不尽,欲说还休,欲罢还留。而实际上早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得,了结。
六种伤收结到一个字——那就是“愁”
可是这份愁又是这一个字所难以全部表达的,在这意犹未尽之处,作者又平添了一份叙述不尽的哀愁。
5)汇评
[1] 薛砺若《宋词通论》:其笔力之遒健,描写之深入,境界之逼真,情绪之迫切紧张,均充分的现出,绝不一类一个妇女的手笔,入手连用十四叠字,即已险奇,而收句复又用两叠,却用来妙语天成,毫无堆滞粉饰之迹。[2] 龙榆生《词学十讲》:这里面不曾使用一个典故,不曾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经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的描写出来。看来都只寻常言语,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能“创意出奇”,达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和李煜的后期作品却又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是忧郁情真语真,结合得恰如其分而已。[3]徐轨《词苑丛谈》: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云:“寻寻觅觅„„”,首句连下十四个碟子,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4]张端义《贵耳集》: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5]夏承焘《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相重叠,这应是有意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徜怳的心情„„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 10 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6]明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7]清沈谦《填词杂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阙,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8]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
第二篇:宋词之旅教学设计
《宋词之旅》教学设计
李丽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宋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交流, 了解更多的搜集信息的渠道, 掌握更多更好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中国自古就有诵读经典,通过诵读掌握经典、传习文化的传统。上学期,在“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凭书香传承文化,借经典启迪心灵,陶冶人生。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出示课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走进唐诗,品位唐诗的。(诗人介绍、了解背景;品位诗情、感悟意境)
师:如果说了解一个人物,知道一段历史,品位一种情怀,使我们走进了唐诗,感受到了它的回味无穷。那么词是中国古代最美最动人的文学,它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所以赏析宋词还与唐诗有着不同之处,你在品读时有哪些自己的方法呢?
(从词的形象、语言、韵律、意境、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
师:的确,老师也喜欢宋词,所以我在品读宋词的时候,我会和大家一样,会去仔细地品读它,揣摩重点语句,理解思想内容,感受蕴涵的感情,我特别喜欢把自己融入到词的意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感悟作品的魅力。尤其适当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特别有助于我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师: 一个月以来的宋词阅读活动中,同学读背、积累了许多名家名篇。今天我们就借助这样一堂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赏析宋词的美,品位宋词的芬芳。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宋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宋词有哪些知 1 识性的了解。学生谈。
师:的确,宋词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宋词的境界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一直吸引着后人效仿。
二、品读悟情,交流学法
师:那么同学们,在老师推荐给你的作品当中,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首呢?通过诵读对你又有哪些至深的感受与收获呢?
师:老师听出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有人说苏轼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文魅力的大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诵?
1、学生诵读《水调歌头》
2、苏轼简介
师: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写作背景
师:通过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你知道了苏轼虽然不能和弟弟团聚,即使政治上不得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赏析悟情。
师:刚才我们从从揣摩词的重点语句、感悟词的意境、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态度等几方面品位赏析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在苏轼的作品中还有一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那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谁愿意为大家诵读。
1、找一生读。
2、播放两段乐曲。刚才朗诵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哪支乐曲相应和。这首豪迈大气的曲子还可以配哪些词牌名?(《满江红》、《破阵子》„„)判断某一首词的风格可以根据其词牌的格式去判断。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第二首曲子你可以想到哪些词牌名?《声声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刚才的苏轼的词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喜爱,而女同学偏爱李清照的要多一些了,那我们就请一名女同学起立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出来吧!
3、从刚才的朗读中,大家感受到这首《声声慢》和《念奴娇》的味道相同吗?
师:那我们就把象《念奴娇》这样豪迈奔放的词归为豪放派,象《声声慢》这种风格的称为“婉约派”,他们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可是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是不是婉约派就是非常的悲伤、忧愁呢?(婉约词比柔婉、抒情)
师:是的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豪放词特点: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婉约词的特点:以情动人,以美取胜。结构深细缜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作:《声声慢》李清照。看来同学们对宋词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了,那刚才在大家整体诵读悟情的基础上,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方法对这两首词还什么不同感悟和读法吗?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交流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
5、同学们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也许以往的印象中,一提起李清照,一提起婉约词,有的人就会认为她的词写的都是闺怨闲愁,其实不尽然,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而且李清照诗中也洋溢着激越的爱国情感,如《夏日绝句 》体现出女词人对故土、故国的无限流连连和深沉的爱。同样,苏轼几度被贬,几度的挫折中反而使他的人生经历更丰富,也开拓了他更宽广的文学领域,可以说苦难与挫折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他那种在顺境中不骄奢享受,在逆境中亦能随遇而安,不悲观失望,仍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坚持对美好人生、美好事物的 3 追求,是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去学习的。同学们,看来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它们的创作都与词人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抒发的都是词人的真情实感,这和我们的作文又是多么的相似,作文中我们不也是在书写着自己的生活感悟,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吗?
6、那对于其他的宋词呢?把你喜欢的词句推荐给大家吧!
7、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方法交流感悟推荐的其他宋词。
师:你们如情入境的诵读、感悟真的是让老师感受到了宋词的无穷魅力,令人觉得回味悠长。实际上,你们知道吗?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诗仙李白就著有忆秦娥,菩萨蛮,他还被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呢。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的一流大家。《虞美人》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他的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尽写愁思就象春水一样无尽绵长。清代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还有我们敬爱毛泽东主席,诗词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体现了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与精神境界。他的诗词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同学们,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词?请你朗诵给大家!
师:在本册书的第八单元,我们将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也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作为我们下一次经典诵读的主题。
三、总结拓展
师:学们真的走进了至善至美宋词,同学们,优秀的诗词作品包蕴厚重,意存高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说:“宋朝那个词的辉煌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文学是有规律的,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因此把唐诗宋词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变成今天的食粮,让现代文学吸收精华。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来锻造我们豁达的胸怀;来丰富我们纯洁的情感;来诗化我们多彩的生活,来成就我们不朽的事业。课后作业:
以名言佳句串联出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自然美景。如:秋日的田野更有一翻 4 美景,那绿油油的稻田,变成了眼前金灿灿的稻浪起伏,好像闻到了一阵丰收的稻香,真似辛弃疾“《西江月》中“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农民伯伯忙前忙后,准备收割金黄的稻子,黑色的芝麻和雪白的棉花,秋天喜悦的心情醉在丰收之年。
——————————————————————————————————————————————
师: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更想说:“腹有诗书文亦华,愿同学们从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健全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相约经典,闻香识雅,携手经典,一路芬芳。”
第三篇: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 讲练结合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讨论
明确: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幻灯片10)
5.赏析“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
小结《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播放朗读录音。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笼:笼罩。犹:还在。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 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遂被称 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 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 警示唐王朝。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汇报情况: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印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怀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音 读
我能把这首诗读好。自由朗读,然后播放录音。
(二)、义 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情读
请结合情景,说说诗意。
明确: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四)、美读
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 的诗。
二、学习《过零丁洋 》文天祥
(一)、音 读
我读《过零丁洋》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二)义读
合作学习: 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补充: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①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②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③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三)、情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如何理解?
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如何理解?
明确: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四)美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明确: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总结全文:诗词是最能表达情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写景来创造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体验妙不可言的生活乐趣,受到作者的感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冲动,原因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物皆情物。
接触了这四首古诗之后,你能说说它们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爱国。
第四篇:《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 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第五篇: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二、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李 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二、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三、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四、齐读背诵。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