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热比赛教案
2.7 传热比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对探究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导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蜡烛、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水壶、实验记录单。
2.学生准备: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蜡烛、铜丝、钢丝、铝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展示台上出示一个壶把和壶身是两种材料的水壶,倒进一些热水,请学生上来摸一下壶身。
师:手有什么感觉?
(追问:水只装了一点,为什么水壶就热了?热是怎样传到水壶的上面的?)(再请同学摸水壶把)
师:手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水壶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请大家观察壶身、壶把)2.猜想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性能方面的不同?
师:怎样知道哪种材料传热快,哪种材料传热慢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传热比赛吧!(板书课题)
二、学生实验验证
(一)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小勺儿、木头小勺儿、塑料小勺。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实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一位同学来预测一下哪种材料的传热快哪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把三把小勺放到烧杯里,倒入热水,用手摸,看哪只小勺最先变热。)师:人的感觉可能不十分准确,那么哪个小组再来说一说?
生:把三把小勺勺柄顶端涂上凡士林把勺子放进烧杯里,哪个小勺传热快,勺柄上的凡士林就会最先融化。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各小组进行实验,实验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课件出示)(1)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热水,水温很高但不要烫手。(2)凡士林的量相等。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二)铜丝、铝丝与钢丝的导热比赛 1.提问引起兴趣。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要好一些,铜、铁、铝都是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大家猜想一下它们的传热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根据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酒精灯、铁架台、铜丝、铝丝、钢丝,火柴等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
3.学生实验活动。
师:下面就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温馨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步骤方法:
① 使用前先检察酒精灯的灯身是否完好,酒精不可超过灯身的1/2; ② 使用时,打开的灯帽要扣放在自己的右前方,以免实验中将其碰掉; ③ 火柴要自内向外划燃,点灯时注意自下向上的点燃;
④ 注意观察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该用外焰加热;
⑤ 实验完毕,用灯帽灭火,盖灭后迅速提起灯帽再盖一次。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师小结:同样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教师演示教科书第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再次观察比较这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
三、认识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拓展
1.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利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生1:炒菜的锅是用金属做的,是热的良导体,很快能把菜炒好。
生2:炒锅的把手是木头做的,木头可以隔热,这样炒菜时摸起来就不会烫手。
生3:我们的桌椅都是用木头做的,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冬天坐上去不会很快的把身体的热吸走,所以不会感觉很冷。
生4:工人叔叔运用气焊进行焊接时也运用到了热传导等。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孩子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你们能够留意生活,多观察,主动探究,就一定能够发现很多大自然的秘密。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要探讨? 【板书设计】 7. 传热比赛 热的良导体
金属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
第二篇:《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我校也开展了学先进比先进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传热比赛》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传热比赛》。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通过我们身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规范细节,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应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以达到受用终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3、理解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两种类型。理解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蜡烛、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学生质疑:
4、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重点提示: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在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
(四)、课堂评价:
(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
(五)、拓展活动:
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通过《传热比赛》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传热比赛 1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东回小学
穆丽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问题1:出示铁棒,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一端会不会变热? 问题2:没有给绿色一端加热,为什么它会变热? 学生都表示绿色一端会变热。
学生充分猜想热在勺中是怎样传递的,为明确实验目的埋下伏笔。借助部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发新的思考。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热在铁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介绍凡士林
问题1:在铁棒1号位置上用凡士林粘一个乒乓球给红色一端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问题2:发现传到1号位置就举手。
学生在理解凡士林作用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
这里提出的几个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出由
针对性的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三、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问题1:给你们一根铝棒、凡士林、绿豆你们能不能研究出热在铝棒中是怎么传递的?
问题2:有能力的组,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出不同的试验来观察热在铝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模型的构建意在帮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设计实验的思路,这样便于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小组会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闪烁出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结论:热在铝棒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问题:给你们一个铁片,你们能研究出热在圆片中是怎么传递的么?要求每个小组至少要找到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
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明确了实验目的,也清楚了实验模型,并有研究铝棒中热是如何传递的基础,所以设计出了较多可行的实验去研究热在铁片是怎样传递的。先扶后放、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做实验、找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
五、汇总
问题:通过不同的试验有没有发现热在不同物体中传递的相同的地方?
在铝棒、铁片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六、思考
问题:热在不同物体中传递的速度一样么?下节课就来进行传热比赛。兴致高涨,对下节课进行传热比赛迫不急待。设置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传热比赛》说课讲稿
东回小学
穆丽萍
《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教学目标设为: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并解释出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铝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铝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传
统的授课中,往往由老师先进行演示实验,就算提供给学生材料,也是在老师的一步步带领下,走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模式中。学生“照方抓药”,不动脑也照样可以完成实验操作。这种被动的实验,学生虽然动了手,却没有解决实验原理和设计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实验后收效不大。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在让他们设计实验时,增加了一个附加问题:有能力的组,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去让他们积极动脑,为拓展活动研究热在铁片中的传递做铺垫。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铁片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三、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第四篇:传热学期末试题
第3章《稳态导热分析与计算》思考题
1、试证明,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变导热系数计算也可以和平壁时一样,取两侧表面算术平
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值 m代入原公式求得导热热量。
2、参见附图,圆筒壁内侧t1 < t2,请判断壁内温度分布为两图中哪一种情况?并说明理由,设导热系数等于常数。
3、凸状轴呈对称图形,如果侧面绝热且导热系数为常数,其一维稳态温度分布呈什么?
4、两端均给定第一类边界条件的肋,温度各自保持t1、t2,问其算术平均温度位于几何中
心,还是偏向高温侧或偏向低温侧?为什么?(不作具体数学推导,仅通过分析来论证)
5、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很高,因此用测量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平板导热仪等设备无法进行
有效的测量。主要困难在于测得的温差太小,因而误差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请你设计一种用肋测量金属导热系数的方案。并论证其可行性。
6、参见教材中图3.3,导热系数和厚度均不相同的多层平壁内的温度分布为一折线。你是
否能设法将它变成一条直线?
7、为什么对有内热源的导热体不能用一个单元热阻来表示?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单元热阻
来表示,那么与平常的画法应该有何不同?
8、对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来说,保证一维温度场的条件是下述的哪一个?
9、平壁的长、宽应该远远大于平壁的厚度;
10、两侧表面的温度均匀一致;
11、以上两条必须同时满足。
12、肋效率最大可能的数值等于多少?它会在什么条件(包括理想化的条件)下达到?
13、试证明肋效率 f 与肋壁总效率 0 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14、是否存在加肋以后反而使散热变小的可能?如有,请具体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15、试对等截面直肋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增大传热量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1)加大肋高;
(2)增加肋片的数目。
16、你是否认为减小步长永远可以提高解的精度?
17、有人说:“只要把等温面的法线取为坐标方向,那么根据付立叶定律,常物性一维稳态
导热的温度梯度必定是一个常数”。你认为这个说法对不对?
18、从提高测量精度的角度考虑,在用热电偶测量包裹有一层保温材料的管壁外表面温度
时,热电偶的引线应该如何布置?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传热比赛 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冷与热 14.传热比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问题1:出示铁棒,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一端会不会变热? 问题2:没有给绿色一端加热,为什么它会变热? 学生都表示绿色一端会变热。
学生充分猜想热在勺中是怎样传递的,为明确实验目的埋下伏笔。
借助部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发新的思考。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热在铁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介绍凡士林
问题1:在铁棒1号位置上用凡士林粘一个乒乓球给红色一端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问题2:发现传到1号位置就举手。
学生在理解凡士林作用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这里提出的几个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出由针对性的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三、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问题1:给你们一根铝棒、凡士林、绿豆你们能不能研究出热在铝棒中是怎么传递的? 问题2:有能力的组,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出不同的试验来观察热在铝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模型的构建意在帮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设计实验的思路,这样便于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小组会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闪烁出了创新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结论:热在铝棒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问题:给你们一个铁片,你们能研究出热在圆片中是怎么传递的么?要求每个小组至少要找到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
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明确了实验目的,也清楚了实验模型,并有研究铝棒中热是如何传递的基础,所以设计出了较多可行的实验去研究热在铁片是怎样传递的。先扶后放、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做实验、找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
五、汇总
问题:通过不同的试验有没有发现热在不同物体中传递的相同的地方?
在铝棒、铁片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六、思考
问题:热在不同物体中传递的速度一样么?下节课就来进行传热比赛。兴致高涨,对下节课进行传热比赛迫不急待。设置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课后反思〗
《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教学目标设为: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并解释出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铝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铝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传统的授课中,往往由老师先进行演示实验,就算提供给学生材料,也是在老师的一步步带领下,走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模式中。学生“照方抓药”,不动脑也照样可以完成实验操作。这种被动的实验,学生虽然动了手,却没有解决实验原理和设计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实验后收效不大。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在让他们设计实验时,增加了一个附加问题:有能力的组,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去让他们积极动脑,为拓展活动研究热在铁片中的传递做铺垫。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铁片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三、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