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当前备受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中考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1]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在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同时需要将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0-02
体育中考对中考成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然而小升初考试对体育成绩没有硬性要求,某些小学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甚至课程表上排的体育课都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健康状况问题突出。[1]在小学阶段,学校体育课若没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没有正确的教?W方法和手段,其结果是学生学无所获,可能会出现学生升初中后连篮球运球都不知道等不正常现象,必定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导致体育中考成绩下降。
一、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
1.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重视起来,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锻炼的规范程度明显好转,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这些变化与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的增加息息相关。[2]中考体育一共占40分,其中10分是必考的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另外,学生需选择两个选测项目,各占10分【游泳、篮球运球投篮、50米跑、一分钟跳绳、掷实心球(2kg)、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或仰卧起坐(女生)】,一共七项。2017年开始,足球正式列入宁波市体育中考选测项目。最后10分为体育课的平时分。
2.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脱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自身健康的常识和方法,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一些培养基本活动能力的基本动作和学练方法,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具备一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与同伴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和习惯。[3]可是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体育课就是一个“玩”、中学生体育课就为了中考的“分”。导致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游戏为主,没有规范系统的教学内容,“放羊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运动能力较低,学生一旦进入中学,无法适应中考体育项目的学习。
(2)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体育中考项目成了新的“应试项目”,体育课堂变成训练课。其结果是学生接受不了或适应不了中学的体育课堂,影响体育教学任务,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
(3)家长对体育本质认识的不全面。有些小学生家长只关心文化课成绩,一般不在意孩子的体育成绩,只要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不受伤就好。因此,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慢慢地学习体育的态度也会越来越被动。进入中学面临体育中考,家长虽然会对体育成绩转变态度,但是为时已晚,学生没有了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只会增加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二、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改进措施(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1.中小学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深入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思想,同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努力探寻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江北区体育教研室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江北区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从“技术、技能、运用”三个维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与评价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江北区中小学必学必考教学内容。项目类型涵盖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及各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全面,种类丰富(表1)。
从表1不难看出,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江北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例如在跑的教材中,从水平一20m直线走与50m直线跑到水平二1分钟25m往返跑与10m×4往返跑至水平三50m×8往返跑和200m跑,以及水平四2500m有氧跑、100m快速跑、女生800m跑和男生1000m跑,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要求逐步完善。此外如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50m直线跑、原地双手前抛实心球,这四项均是体育中考项目。再如水平一原地拍球、篮下投篮、足球脚内侧变向运球等都是中考项目的技术基础。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兴趣,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有这样的技术基础为铺垫,江北区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更好地适应或学习中考体育项目。
江北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中考项目良好的衔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2016年宁波市城区36所公办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排名,江北区参与测试的8所中学,其中5所学校排名前9名。良好的衔接减轻了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不需要每个中考项目都从头教起,学生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从而加快了教学进度,为紧张的体育中考赢取了宝贵时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中小学体育教学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教学方法,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课中共同的重要工作。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心理逐渐成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第三届研讨活动中,来自惠贞书院的柯老师执教了“脚背外侧运球过障碍练习方法”一课。她能将枯燥的中考项目设计得活泼生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练习的乐趣中,练习密度达到41.8%。该课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十分精彩。教学过程中,课开始部分,柯老师采取了游戏法,吸引了学生注意并调节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游戏中巩固了四面转法,让学生愉快地巩固了枯燥的队列练习。基本部分的脚背外侧运球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了重复练习法,加强学生练习次数,采取转圈练习,改变学生以往常规练习的场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运球组合过障碍练习中,设置扫雷场景,生动有趣,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并在学生内心建立不能触雷区的条件反射。这一情境设置成功地将中考项目穿插在游戏当中,使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会技术。最后的比赛法4vs4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巩固和应用了所学知识,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逐步强化了技术动作。柯老师注意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多次重复不熟练不协调的动作,改进技术,提高动作质量,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再如,杭州江干区赵老师“耐久跑”一课,教学形式新颖,节奏欢快,音乐活泼,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完成密度较高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体育课堂里,同样的耐久跑教学内容,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境教学,通过布置适宜的场地,营造教学情景,有目的有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结束语
将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从小树立现代体育意识,积极锻炼身体,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多样的的教学方法,更需要的是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只有认真对待体育课堂教学,扎实地做好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真正实现体育的价值。[4]
参考文献:
[1]陈道裕,郑建岳,裘琴儿,周奕君,魏鸣,朱水敏.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徐亚平.农村学生在体育学科上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有效衔接初探[J].运动,2014.[3]李福山.浅谈体育中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4]李晓东.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第二篇:体育中考项目解析
体育中考项目解析
男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女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
体育中考评分标准
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厘米,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
双脚自然分开,平蹬踏板
低头~匀速向前推出滑杆,到达极限后迅速把手收回,让滑杆自己弹回。
练习方法:跨栏坐、屈腿侧压、跪姿屈膝后仰、屈腿并脚压腿、分腿压腿、双人对立辅助拉伸等。
立定跳远测试方法
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后垂直距离。
两脚分开,脚尖贴线,双臂上下自然摆动,重心下压,双脚勿动。
重心前倾,双臂前摆,同时蹬地。
收腹提膝,向前伸腿。
屈膝缓冲,重心跟上。
练习方法:仰卧起坐、背起、立卧撑、收腹跳、挺身跳、单腿跳、开合跳、连续蛙跳、跳台阶等。
仰卧起坐测试方法
受试者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另一同伴压住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受试者坐起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
双肘触膝或过膝,仰卧两肩胛触垫。
练习方法:仰卧起坐、仰卧举腿、平板支撑、侧身支撑、动态平板等。
引体向上测试方法
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两手与肩同宽成直臂悬垂。静止后,两臂同时用力引体,上拉到下颌超过横杠上缘为完成一次。
摆动:借助身体腰腹力量挺身,借助腰腹力量向前向上摆动时,利用手臂爆发力迅速向上。
练习方法:屈臂悬垂、直臂摆动、过云梯、前抛实心球、俯卧撑、辅助练习等。
800米、1000米测试方法
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当受试者的躯干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
起跑后上身保持前倾,双腿蹬地及两臂摆动应快速积极,逐渐加大步伐加快速度,上体逐渐抬起,进入途中跑。
每次经过终点时必须前后依次通过,禁止左右并列通过!
练习方法:追逐跑、折返跑、耐久跑、变速跑、耐力跳绳等。
第三篇: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111
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 研究目的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
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体育课开课率、体育师资、课外活动等状况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结果与分析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些指导思想较之以前的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而言,更加注重学生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3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确了“终身体育”这一终极 目标.然而,农村中小学体育开展的现实情况与理想中的“体育(与健康)课”存在极大落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
3.1.1 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从分类学角度来讲,知识分为认知类和操作类知识,而体育属于操作类知识,即只有在具体的情境里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才能达到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因为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这个权利.
在体育设施方面,农村中小学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农村学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部分学校的操场还伴有石子,即使偶有操场的学校也是土质地面,学生活动时灰尘漫天,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不少学校的体育场地只是一片空地.这些资料表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制约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 3.1.2 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匮乏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
体育教师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全体学生健康体魄的设计者和塑造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所以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如何、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是,致力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曲宗湖老师的研究表明:由于农村学校有不少代课老师.全国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85%左右.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况看,城市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并不匮乏,大量不合格的体育师资在农村 .主要表现为:
3.1.2.1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据郭德兵等老师对河南省贫困地区312所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所学校只有 2—3名体育教师,这与 《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80的要求相差甚远 .并且受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许多农村甚至乡镇初中体育教师长期由其他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兼任,或由民办教师兼任,很多农村学校缺乏专职体育教师 ].如刘东渝等老师对阿坝州近50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 102名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仅 占19.6%;村办小学中,根本就没有体育教师 .
3.1.2.2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学历是一个教师所具备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标志.调查表明 :与城市和县城相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他们的学历以中专为主,且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进修培训.
3.1.3 体育信息资源匮乏,导致落实新课标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国家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各级各类的体育教师进行多次培训,但在农村中小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责任人——体育教师,他们往往接受信息缓慢,对体育课程改革获取的信息不足,消息相对比较闭塞,消化周期也较长,所以即便是通过一些途径了解了一些信息,他们也只是盲目从众进行改革,或只是 “走形式”,根本没有形成 自己的认知,这些都造成农村新课标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正因为上述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低,体育教学质量也不高.同时发现,即使开设有体育课的学校,其教学组织过程也较为随意、松散,体育课的结构破碎,很多教师备课是形式,上课是自由式,教师存在 “三无”现象:即教学无大纲,授课无计划,上课无教案 .据高嵘等人对某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调查结果表明,在65所小学中,能进行正规体育教学的只有8所,“半放羊式”教学的有20所,“放羊式”和 “半放羊式”教学分别占42.9%和37.7%,即有80%和88%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上采取 “放羊式”教学 .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很难收到一定的体育教学效果.当然,这其中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校领导、班主任甚至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造成体育在他们心目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就更不用说了.
3.2 农村学校 “应试教育”与 “健康第一”理念之间的矛盾
2001年启动的新课标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然而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在 “学校升学率”的影响下,体育课程基本上是边缘学科.某些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持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态度.为了保证升学率,不惜以牺牲体育课、牺牲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代价,侵占体育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实习学生反映,为了使学生完成达标任务,整个体育课都不允许学生借任何器材.同时很多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也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纯粹是在 “浪费时问”,还不如多坐在教室里看会儿书呢.甚至有些家长、体育教师认为 “劳动”等同于 “体育锻炼”,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走的路多再加上家务劳动繁忙,所以就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了.所有这些与新课标所提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相悖的.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理想中的体育教学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落差: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农村学校 “应试教育”与 “健康第一”之间的矛盾.
4.2 建议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4.2.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 “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体育意识;
4.2.2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4.2.3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建设,从 “量”和 “质”两个方面人手,必要的时候,对去农村中小学执教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体育教师;
4.2.4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认知程度;
参 考 文 献
[1]王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J].教育探索,2007(11):26—27.
[2]康春兰,陈惠花,康武军,等.开发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0):73—75.
[3]钟亿群.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调查与研究 [J].内江科技,2008(5):33—34.
[4]王惠.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备与利用现状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66—68.
[5]郭德兵,吴红梅.河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53—154.
[6]杨玲.中小学体育设施的配置及资金投入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07(3):7—8. [7]冯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曲宗湖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14(9):1—5.
[8]刘文臣.对河南省农村初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的研究[J].体育成人学刊,2006,22(2):90—92. [9]刘东渝,卢永雪,蒋利明.阿坝州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新西部,2007(16):18.
[10]周全义,许连.河南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师资、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20(4):56—64.
[11]刘振宇,王玉飞,周永旺,等.保定太行山区中、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169一 l71.
[12]钱光田,张琼.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3):106.
第四篇:中小学体育
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
第三部分 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
51.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52.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53.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54.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发展运动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5.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56.身体健康: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57.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58.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59.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0.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
(1)小学、初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高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61.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高中: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62,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高中: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63.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高中: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改善身体健康状况。64.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2)高中: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65.体育与健康课程“社会适应”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高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66.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高中: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67.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2)高中: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68.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
(2)高中:通过体育活动全面发展体能,增强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69.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2)高中: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0.体育与健康课程“社会适应”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
(2)高中: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71.“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内容标准):
(1)小学水平三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初步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2)初中水平四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3)高中水平五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学生将能够”:提高田径类项目中某些项目(如长跑、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年内至少必修1学分);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的技术与战术;较好地掌握成套的体操、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提高水上或冰雪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蛙泳、滑冰等)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等)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新兴运动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攀岩、轮滑等)的运动技能水平。72.依据上述“运动技能”的内容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
(1)小学、初中: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类别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本校具体教学条件,设计难易程度适宜、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促进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及动作技术规格。
(2)高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由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健康教育专题等七个系列组成。根据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可安排学生每半个学期、每学期或每学年选择一次。再次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宜超过五项,以便加深运动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73.学习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以便改进教学;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74.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75.学习评价的内容: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76.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相结合。77.学习评价的形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78.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79.学生相互评价: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80.教师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参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情况,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五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价。
81.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学科组(教研室),须按照“课程标准”各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整、系统的体育教学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包括:水平学段教学计划、单元(模块)教学计划、学时教学计划(教案)。82.水平学段教学计划:
(1)小学、初中须按照“课程标准”划分的水平学段,体育学科组要统一制定不同水平学段的水平学段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室内外教材项目、各年级学期教学进度与时数、学期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标准。
(2)高中须按照“课程标准”水平学段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统一制定水平学段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健康教育专题”和“田径类运动”必修必学两个模块及本校开设必修选学项目模块内容进度、学分认定办法与评定标准。83.单元(模块)教学计划:
(1)小学、初中须根据各水平学段教学计划,体育学科组要统一制定各年级各教材项目单元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单元学习目标、具体的学时教学内容进度、学时(课时或课次)主要教与学组织和方法手段、单元考核内容与标准。(2)高中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统一制定“健康教育专题”、“田径类运动”两个必修必学模块各16~18学时(课时)完整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本校开设的运动项目,具体制定必修选学各16~18学时(课时)完整的模块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要有制定的时间、执教者、教学对象、各项目不同教学进度的模块学习目标、具体项目内容单元教学进度、模块考核内容及评定标准。
84.学时教学计划(教案):每一位具体任教的体育教师,须按照体育学科组(教研室)统一制定的单元(模块)教学计划,按照课时教学进度,制定本人具体执教的学时教学计划(教案),计划中要有学时教学时间、年级班、课的具体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课的各部分教与学内容及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运动负荷预计、场地器材准备、安全教育措施、课后小结。
85.各种类教学计划的格式,在规定计划内容要求的前提下,由各学校自行设计,以体现各种教学计划方案制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86.教材容量选择:各级各类中小学在使用现行体育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版本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条件等实际:
(1)小学每学期不少于八项运动技能教学。(2)初中每学期不少于六项运动技能教学。
(3)高中每学期须完成两个(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完成一个)必修模块项目的完整教学,“健康教育专题”模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分配在高中三个学年中完成。87.学生体育成绩考核:
(1)小学每学期运动技能考评不少于五项。(2)初中每学期运动技能考评不少于五项。(3)高中每学期须完成两个模块学分考核(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学分考核)。88.体育课前常规:
(1)根据学时计划(教案)的内容要求,任课教师要布置和检查教学场地、器材(器械)和学生服装、鞋等安全卫生状况,做好学生上课出勤考核工作,妥善安排好见习生在课堂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或协助体育老师工作的任务。
(2)任课教师须注意自身上课服装、鞋穿戴规范和职业形象,以饱满自信的精神面貌与热情和蔼的平等态度来感染学生。
89.体育课中常规的开始与准备部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任课教师要针对性的充分做好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身心状态投入本课学习。
90.体育课中常规的基本部分:针对本课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实施有效地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法手段,并根据学生个体体能技能上的差异,合理分组、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练习,注重运动技能练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关注和加强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帮助与辅导。
91.体育课中常规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及运动技能属性,适时适度的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正确方法,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随意练习和放任“自由”的松散管理。
92.体育课中常规的安全与卫生:在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练习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前提下,每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学练相关安全卫生知识与技能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课堂练习过程的安全卫生意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自我安全卫生保护的实用方法,并与校医务室共同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依法处理的方法程序。
93.体育课常规的结束部分:做好学生课堂练习后身心的积极性调节与整理放松活动,组织好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与学小结,布置明确的课后锻炼作业及下次课学习内容与相关的准备要求。
94.体育课后常规的器材(器械)整理:妥善安排好学生送还课堂练习器材,及时整理清洁练习器械,强化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练习设备的意识。
95.体育课后常规的教学反思:任课教师要做好每堂课教与学情况的书面反思记载,及时总结课堂教与学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与手段。96.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学科组(教研室),每周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系统、务实的教研活动主题,活动主题要突出交流课堂教与学方面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有成功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书面结论,杜绝虚而空洞、流于形式的现象。97.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完善听课计划和制度,每一位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组(教研室)本学期教研活动主题,或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轮流执教一次课改研究课的公开教学,并有完整的听课记录。
98.每一位体育教师每学年撰写一篇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的心得体会,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年须有一篇教学研究专题文章在县(市)区级以上交流评比或刊物发表。
99.对体育教材进行拓展:是指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体育课程内容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主要由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功能上的拓展。
100.拓展的具体方式有:简化、降低或增加难度、修改、转换、移植、变形、延伸、限制、夸张、调整、整合等。
第五篇:谈谈中小学体育教学
谈谈中小学体育教学
淳安县千岛湖初级中学程国强
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话题 第一个方面:如何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或案例)。第二个方面:如何进行体育课的评价。第三个方面: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一、体育课教学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但它反映出怎样教学和教学到什么程度这个核心,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学设计的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认为体育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1.依据体育课健康标准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课程标准以来,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上的引领作用就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被固定下来。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很难感受到它,不像教学大纲,是直接和教材相关的;但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积累的结果,也是国家对学科教学结果的最基本要求;教学不是在看教师演示或展示的优劣,而是为了引出对学生达成学习结果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依据课程标准思考:我为什么要教这节课?这节课我想教给学生什么?我应该提供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达成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效果?
2.依据教学内容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就是体育课上教什么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理念,我认为,“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课程目标的需要,并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多功能性特点决定了体育课有着一个多元的、庞大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使教学内容能全面、有效地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必须对这个多元的、庞大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类选择和设计,如果按教学内容的性质分:有体育理论方面的内容、有运动技战术方面的内容、有发展素质和培养能力方面的内容、有体验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等,而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来达成向学生要么教授体育知识、要么传授运动技术技能、要么传播体育文化与精神的目的。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为有效达成不同的课程目标(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服务的。例如:对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一般以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认知类方法为主;而对体育技战术方面的教学设计多以尝试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重复练习法等身体练习方法的运用为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本身蕴含着一定的顺序和节奏,如在教材单元里,不同课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顺
序和节奏不同,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也应不同。
3.依据教学对象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课教学设计要依据“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原则,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规律、学习历史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基础、学习兴奋点和认识上的困惑,能够判断出一节课或单元中的某一课时里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达到的目标。学生在一节课中对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下一步确定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策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例如,同样是设计《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一课,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可以采用纸球代替实心球并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体会练习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动作,而对于初中的学生则可以从动作的结构和力学原理分析入手,让学生用双手从头上把实心球抛得更远。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通过教学在现有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体育课教学设计永恒的主体,所以一定要把教学对象——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4.依据体育教学的客观条件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要科学地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还要依据体育教学的客观条件,如场地的大小,器材的多少,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以及在练习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例如,水泥场地上的小场地不同于体育馆中的木地板;煤渣跑道上快速跑的量和强度不可等同于塑胶跑道上快速跑的量和强度;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一定能在大班额的教学运用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合理布局与安排,挖掘它的潜在能力,并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发成为体育教学器材,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到一堂课教学设计中能最大程度地呈现场地器材的经济性与使用性。
二、体育课教学设计的操作原则 1.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通过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征,体育课教学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对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必然遵循体育学科固有的规律:
(1)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是根据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的。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肌肉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它是条件信号和非条件信号之间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取得暂时性联系的结果。运动技能的获得依赖于身体练习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实践证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这三个阶段有着各自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任务,体育教师要本着既符合阶段教学特点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则来设计这三个阶段的教学。
(2)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人体在合理的身体练习和休息的情况下,通过体内异化作用,可使体内的能量超过原来水平。人体生理机能的这个规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安排练习量和休息时间,如果在上一节课已安排了大运动量的练习,那么下节课在设计身体练习时就要减小强度,增加练习间歇时间等。
(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从安静到运动,学生要克服心理、生理的惰性,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体育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准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练习情绪,活动学生的关节肌肉;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由运动状态向安静状态过渡,教师要切合实际地设计一些或放松肌肉,或消除局部疲劳,或降低运动负荷的放松练习方法,使学生得到一定恢复。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规律
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是指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一般是指练习的速度、负重量、难度等,这两者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在设计身体运动练习时,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能和健康状况,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量,一般是量提高了,强度则适当降低;强度提高了,量则适当减少。
体育课教学设计除遵循以上四个特殊规律外,还必须遵循其他启智类课程教与学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体育课的要求,也是体育课教学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2.把握主题,统筹兼顾的原则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设计时要对完成各个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进行预先设计,这其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成功地完成了对主要教学任务的设计,既是把握了体育课教学设计的主题,体育课的教学也算基本成功了。高质量体育课教学的标准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整堂课教学的灵魂,直接导课堂教与学,教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甚至程序与结构、管理与评价等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进行,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诸要素之间紧密联结在一起,并促进教学的系统化和有效性,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必须遵循“把握主题,统筹兼顾的原则”,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对课堂的整个过程、结构及其各个环节作行之有效的策划。
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一、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切评价都需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中需要注重促进学生发展性的评价。
二、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需要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或成长,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激励,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闪光点,给与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又不无原则肯定。教师的评价要恰到好处,催人奋进正确的评价具有导向性,既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过分的夸奖。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掌握一定的“度”。只有掌握好“度”,才能在正确的评价导向中向前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另外我们的评价要宽容、善待、尊重人学生。当学生确实出现差错时,教师一定要宽容、善待、尊重。能让他们自己在失败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知错就改。这样他们会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建议,大胆的去尝试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技能。师生平等的对话,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真正发挥我们体育教学评价具有的激励性的功能。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艺术性
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的确,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是一种敏锐的教育机制,更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
教育思想。正确的评价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首先教师要巧妙引导。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每时每刻,随时随地的注意他们的心理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巧妙引导、开拓思维。其次勇于赏识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把握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大胆赏识“多面手”。如教师对那些“体育尖子生”或勇敢的学生赏识,这样无形中起了表率的作用,还带动了全班同学,提高体育课堂氛围,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3年的时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体系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对我们来讲,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应对课改的深入给我们带来的要求和挑战。自身素质的提升有许多渠道和途径,撰写教学案例和进行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新的途径,许多优秀的案例和有深刻内涵的反思不断被老师们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教学中发掘出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学习的范例。我主要以体育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课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课堂小结„)的一种。教学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围绕课堂教学而产生的教学现象,是我们自己自觉把这些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从教学中自己如何学教学的问题。教中学,学中教。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还要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目的意义,刚才已经谈到,主要是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既然要写教学反思,那么教学反思中我们要反思些什么问题,有哪些实践内容值得我们来反思来记录。反思的内容,我简单归纳了下面几条,可以作为课后反思的反思点来加以注意: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预设的目标本节课学生是否都能够完成,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的把握目标。有位初中的老师,擅长健美操的教学,在对七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制定了基本步伐教学,然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初步编排由几个动作组成的健美操,她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水平,没有制定太高的目标要求,可是一节课后,她还是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经过反思后,她发现她的教学目标虽然制定的比较适宜,但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心里因素。她的学生从不同的学校升入初中,因为地处偏远,好多学生的体育课基本没有怎么好好上过,学生的动作协调性,节奏感都比较弱,简单的说,就是综合运动技能有些差,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意图理解不透,动作的学习也比较慢,甚至需要一个个地去辅导,这样就影响了她的教学,学习目标当然无法达成,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增加一节预备课,教学目标中制定一些诱导性的练习,并且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课堂教学才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2、反思教材选择。新课程以目标统领教学使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度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我们选择的教材,必须是使学生能够完成的,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够达到的,是教学体系所允许的。
3、反思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有很多要进行反思的地方,比如,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与组织,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把握,教学对器材的准备和对教学场地的利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课堂能力的集中展现,同时也是教师在反思中提高的重点内容。我们有些老
师写的教学反思,往往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我在教学排球上手传球一课,在诱导练习中,让学生进行了向外转手腕的练习,用以让学生体会在传球动作中手腕的用力方法,学生在诱导练习过程中基本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联系任务,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我让学生做抛起将球传给对方的练习中,发现学生的抖动手腕时,外旋动作过大,球不能向正确的方向传出去。课后反思中,我意识到是诱导练习的时候只强调了手腕的外旋,而没有注意幅度和力度,造成了后继学习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我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后来的教学中,陆续意识到传球的方向不一样,手腕的动作方法也不同,向前传球、向上传球,向后传球,手腕都有不同的动作方法,在反思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并演示了向不同方向的传球,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手腕动作的差异,纠正了向前传球手腕外旋的幅度和力度,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
4、反思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效果,由很多因素构成,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使我们合理设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到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
5、反思教学评价。这些教学评价,可以来自自己,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同行和专家,教学评价的“三评”法,也是课程标准所引导和提倡的。
6、反思得与失。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与学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练习是否到位等等。
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才会受益非浅,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依然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