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增城市正果中学胡柳春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接张娅老师的任务,就我们这次的教研活动,安排我今天在这里作一个发言,那么,我就作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发言吧。发言的内容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围绕着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平稳过渡,就这方面谈一谈。下面就这一工作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尝试,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先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涉及到关键的两种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1、教师
中小学衔接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异多同少。
首先是所受的教育不同。小学教师接受的是中等师范教育(大学扩招后,升格为大学专科),原则上是不分专业的,接受的是面向小学生的教育,一般来说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浅显。中学教师接受的是高等师范教育,分专业接受专业教育,接受的是面向中学生的教育,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深、较专业、较系统。
其次是教学的风格不同。小学的教学风格是细、慢,精耕细作,注重字词,注重识记、朗读。中学的教学风格是粗线条的、快节奏的,注重整体把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注重自主理解分析、灵活运用。
再次是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小学生与初中生单从年龄上来说,相差一年或半年。根据心理学专家研究,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就那么一年或半年,学生的心理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小学六年级都还是撒娇的儿童,初一一下子就是“小大人”了。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加上小学与初中的课程设臵不同,因此,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都将不同。这,无形中就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问题。
2、学生
小学生相对中学生来说,好新、好动、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听话,可塑性较强,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但小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中学生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会有所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逐步增强。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的叛逆性最强。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的教师把握不好,将导致教学上衔接不上。
二、再谈谈我们面对以上的情况而作出的几种变化。
1、管理模式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语文、数学老师轮番轰炸,教学科目较少,教学时间充裕,搞的是人人过关,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初中则不然, 开设科目多,班主任到班时间相对有限,语文教师同时教学两个班级,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不可能再在搞轮番轰炸,人人过关,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增高。
2、教学要求的变化
学生进入初中,文考科目由过去的两三科升为六七科,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加上小学时各方面准备不充分,顿时会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中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学历的升高,理性成分越来越多,感性成分越来越少。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也在增高。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学语文积累的成分较多,理解和应用的成分较少。中学语文,积累的成分在增加同时,理解和应用的成分也增加。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细节性的东西,特别是纯记忆性的内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于直接甩给。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3、教学方法的变化
进入中学,新的语文教师,教学习惯、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小学迥然不同,如果老师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会倍感茫然,无所适从。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引导。所以,教学方法上一定有变化。
三、在弄清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些变化后,可以作以下的一些尝试。
1、加强入学教育
七年级学生,只有十二三岁,有的背井离乡,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特别是我们增城地区,好多学校都是有住宿的,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这个环境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感到茫然。如果此时,我们的教师高估他们,不从内心关心他们,不讲究教法,按照我们的理解直奔
主题,直接进入我们教学,迅速让他们拉开差距,势必他们的茫然上升为害怕、甚至于恐惧,特别是一些从偏远村小来的胆小学生更是如此。
为此,我在教学起始年级时,前一个周都是入学教育。
首先,介绍的是我们的学校和任教本班的教师、以及本班学生状况。让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大体认识,便于他们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特别是引导住校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生活,使他们首先从生活上适应中学教学。
然后,介绍中小学的差异,常见学习方法,比如如何上自习等等。
最后,简介语文学科。介绍有趣的语文故事,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法的。
以上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知彼知己,融洽师生关系,消除是师生间的陌生感和学习的恐惧感。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或是讲故事,说成语,练书法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树立信心方面,可以是先系统地介绍阅读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骤和基本方法,然后选取几篇与小学差不多的文章,师生双方共同实践,验证这些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章可循的,是具体实在的,增强他们的信心。大家知道,七年级第二课,有篇课文叫做《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教育学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眼前的路,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贯彻这个思想。事实上,只要学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做好眼前的事,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对学习语文应该是有兴趣和有信心的。
3、结合学生实际教学
第一学期,尤其是前半学期,师生双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还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其他学科。其压力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尽力降低教学起点,放缓教学梯度,放慢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跟上步伐,避免一开始就掉队的现象。像一些最简单的生字词注音啊,解释啊,古诗词的默写啊,要放慢点,反复来。半期过后,师生双方都适应了,再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4、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
我想,只要我们的老师明确意识,积极探讨和实践,我们的工作即使是千头万绪也是一样可以做好的。
最后,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各位同行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宝华里小学 丁伟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少小学教师已着手做新课标教育的前期工作,向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进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展示广阔的精神天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教师容易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尤其初一上半学期是学生的“过渡期”。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衔接,我观看了崇文研修学院网站上的一节小学语文《桃花心木》和一节初中语文《散步》。
针对以上问题,我学习了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的策略 就语文科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由一般学习习惯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在初一上半学期中教师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从打好基础向增强自信心过渡衔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3、展开读写双翼,帮助学生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自己的伞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的作文,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灵性可能被扼杀的落后状况,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是一路货色,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1)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其次,再看看数学这门学科。
(三)针对中、小学教材教法不同的特点,采取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的策略
如果有机会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这的确也是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举措。老师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而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第三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语文教学 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呢?
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
小学语文讲授的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初中语文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语感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理解运用、作文以及对经典的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改变上: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简单,知识点少;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增多、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知识点除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更缜密一些,知识性更强一些。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中学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老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二)小学教师除了帮学生积累知识,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体味句子的含义。小学语文更注重朗读,形式追求多样,齐读、个别读、师引读、生对读……朗读时相互评价,相互吸取优点和长处,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初中语文课,教师更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课堂虽也有朗读训练,但朗读的形式大多齐读占多数,个别读,小组读等形式很少用到。
(三)小学教师一般把学生看成孩子,孩子就需要拐杖,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怀抱中成长,缺乏自主能力的培养;
中学教师则认为学生自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比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习方法的改变
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弱,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中学比较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获取。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需涉猎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休息时间。
中学语文老师更注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要求学生做好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体系。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3、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的道理: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书法课”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学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4、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
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
第四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学;中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40―0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却骤然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在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学习“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中小学教学的无缝衔接,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心理状态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阶段的同一批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调节,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环境,进而逐渐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小学毕业考试的突击复习和一个假期的休息,再加上心理上对学习的松懈,必然造成学生对小学所学语文知识的遗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较小学毕业前有了一定的变化,如,表现自我的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学语文的兴趣逐步下降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要试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做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学习环境,继续保持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让学生八人一组研究文本,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串译、讲解课文。讲课的学生在准备阶段全身心投入,将课文及课下注释完全背诵了下来。上课的时候,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讲故事,有的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地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教学自然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三、加强语文知识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构想得再好,没有砖瓦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在严格训练、讲究实效的基础上,教师应着力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只有切实打好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教师才能在写作训练上加大训练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考试评价的衔接
做好考试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衔接,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考试,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学的考试有很大不同,如何做好衔接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努力,即小学六年级教师在考试中应适当渗透一些初中一年级考试的常见题型和考试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学初期则应尽量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和题型,做到平稳衔接。
初一上半学期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由小学学习生活向初中学习生活过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一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个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帮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衔接的平稳过渡。学生只有在初始阶段打好基础,增强自信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初中教师,也要深入探究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迈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第一步。
编辑:沈丽琼
第五篇: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贾益群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拙见。第一、小学高段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的话,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特别是就象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反思学习: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我上的《索溪峪的“野”》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而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思辩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中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第三、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多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以写作教学为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脱离了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曾经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一、提倡写生活随笔,最好一周两次。或者鼓励有灵感就写。不框定范围和题目,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爱惜学生的灵性。相信这与写日记也是一样的。
二、老师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与父母亲人多交流,与同学朋友多相处,甚至去大自然放松自己。从生活积累点滴,写下心灵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一脉相承的。可以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