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古井》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
2、体会使用比喻句的好处,了解课文中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昨天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还记得吗?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口答)
2、导入:昨天的课上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古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投影片出示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这是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第六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出示第六自然段:“多好的古井啊„„怎样做人。”
2、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教师板书:生命的泉水、陶冶品格。
4、速读课文,看看这两部分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2、3—5)
5、精读这两部分内容,抓住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理解。
6、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7、学生汇报。
要点:(1)第二自然段: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指导朗读“每天从晨光熹微„„一场春雨)
(2)第三—五自然段:乡亲们如何帮助老人挑水、乡亲们之间的对话。(指导朗读“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不肯接受”、“那口古井„„劝说两位老人”)
(3)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试着说一个比喻句。
9、与“总结”相对应的是“总起”,课文中有这样的段落吗?(第一自然段)
10、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起——分述——总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
三、回顾体验
2、汇报(朗读、背诵)
四、内化升华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五、梳理总结
1、用一句话说说今天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2、学生口述。
3、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句。
第二篇:《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继续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学习第2段,练习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3、较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重点:
学会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能在课文的朗读中读出自己对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去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了解到哪里是盛产水果,今天我们再去看一看哪里最有名的水果——葡萄。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给句子编上序号。
(2)根据学已学的写作顺序,说说这一段话中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再读课文,按已学的方法,理解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
(1)学生自读1、2、3自然。
(2)小组交流。
课文第2自然段一共有()句话。第1句写(),第2句写(),第3写()。这段话从第2句开始,是按()顺序写的。
(3)反馈。
3、深入学习第2段内容。
(1)再读第2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你在读这句话的时间,你读懂了什么?
(2)抽生说,进行句子训练。(梯田:出示投影)
句子1:夏季,茂密的枝中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说说,你在读这一句话的时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投影。
齐读。
句子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学生找出这一句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除了以上几种颜色,你还能说出几种来吗?
理解“一大串一大串”在句子中的用法。
学生读句子。指导朗读。进行绘画练习。练习完成《作业本》填色。
据自己所填的颜色把这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句子3: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发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的?进行词语意思理解的练习。
你能不能把句子中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呢?
学生自读,抽生读,齐读。
4、尝试背诵。
对于这么优美的内容,我们有必要把它记下来,指导背诵。
5、第二自然段教学总结。
同学们对这几个这第简单的句子,既然读出了这么多的说问,可真不简单啊!同学阅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刚才句子的理解,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的话要说,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要说的话流露在朗读中吧!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三、补充练习。
刚才同学们对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已掌握得较好了。这里也有一段话,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投影出示。)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检查1、2两个问题。
春天的时候,池边一丛丛马兰头开着粉红色的小花。池塘里的水浅浅的。水面上漂着一点点嫩绿的浮萍。夏天,一阵雷雨过后,池水迅速涨起来,池子变大了。小石桥好像浮在水面上。秋天,池水是深绿的,水面上有一片片菱叶,菱叶下面藏着小小的四角野菱。冬天一到,池子干涸(h)了,可以见到池底是黄黑色的泥土,偶尔能看见几株小草,平平常常,并不神秘。
①这段话共有()句话,句子之间是按()顺序连接起来的。
②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③朗读这段话,摘录好词佳句。
④尝试背诵这一段话。◆
第三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
9、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第四篇:《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点儿》。
2、课件动态出示课题:雨点儿
3、齐读,再读。
二、复习
1、听音标号。
数、清、飘、落、彩
2、这些字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了,你还能读好它们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师点拨再读—齐读
三、学习对话
1、课件展示下雨的场景。
师:你看!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雨点儿还聊起天儿来了,你听!(大小雨的纯对话录音)
2、这是谁和谁在说话?(课件:动态出现大小雨点儿的特写)
3、让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次听,你可得听清楚哪些是大雨点儿说的,哪些是小雨点儿说的。
4、他们说的话这张纸上也有,请你读一读,想一想是谁说的,然后选合适的雨点儿涂成实线,先涂好的小朋友再多读几次,要读到能够非常正确、通顺。
5、校对:这三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我们来看看提示语。课件出示: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生读提示语,师读对话。(课件逐句把提示语改成:雨点儿图+问、回答、说)
6、指导朗读(1)课件出示: 大雨点儿(图)问:“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图)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2)老师先来当小雨点儿,谁当大雨点儿来问我?(3)课件出示:
小雨点儿(图)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图)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4)课文小雨点儿光是回答了大雨点儿的问题吗?小雨点儿是怎样问的?现在你们就是小雨点儿了。
(3)连起来请两个小朋友试试。(带上头饰)
7、师:真不错,如果电视台要拍一部《雨点儿》的动画片,那完全可以到咱们班来找配音演员了。想不想先试试雨点儿配音啊?
8、(课件出示只有嘴巴在动没有表情的大小雨点儿)你发现了什么?师:是呀,这是两颗没有表情的雨点儿,谁能够加上表情来说它们的话,那他就可以获得优秀配音演员奖。(1)同桌准备。(2)带头饰配音。(随机提问:你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
四、学习第5自然段
师:雨点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这幅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课件:雨前影像)
1、配乐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这次读老师有个有趣的要求,一边读一边要在脑子里画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3、想看看你们说的这些景色吗?(课件动态展示雨后影像)
4、美吗?这时,如果你就是雨点儿,你想说什么? 想象说话: 如果我是(),我想说:“()”。
5、配乐朗读最后一段。
第五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张春福
整体把握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指导:
对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的,进行鼓励;对表述不清的,指导把一个意思准确地说出来,要求说话通顺、完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板书关键词:一般情况——一次见闻——一点启发(或一幅图画)
〔“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学生提问:(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包蕴着什么哲理?(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对第(5)个问题,让学生读书上的一个句子“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即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教学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认真听,作恰当的评价。听完后,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学生读“沉甸甸”比较平淡,老师指出: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学生能把“多一倍”读得重一些,老师进行肯定。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习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回答:看到挑山工传着红背心;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看到泰山非常陡;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线路。
〔运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1、导语: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一次见闻”这部分内容呢?
2、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我们提出问题来学习;教师提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来深入学习。
〔阅读教学应该教给阅读的方法。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讨论,既是对他们已经掌握了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又为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作方向性的提示。〕
学生自由组合(找你最愿意在一起读书交流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汇报学习成果。
读写挑山工的外貌的句子: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挑山工总是笑眯眯的,有意思,很乐观。
写了四次相遇,按照不同地点来写的,条理清楚。
读写挑山工语言的句子:我说挑山工说话很风趣。
〔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重点不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对象,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独特体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导语: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默读重点段落,画出重点词语,并让学生板书重点词语,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话,你知道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板书重点词语:朴素的话——深刻的理。
〔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集体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展示图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比赛读,推荐读。
4、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5、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华山的路》,读后与老师、同学或家人共同探讨,交流心得。
〔指导学生阅读在内容上与《挑山工》有关联的文章,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导读导悟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