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如教案——于慧香
《假如》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9个生字。
2、学生能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学会写“良”“食”。
3、以读促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悟爱心。
二、学情分析:
《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
教学时,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认读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生字。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难点:通过强烈对比,感受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同学们听?(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马良把鱼送给了几天都打不到鱼的渔夫;他画了好多的粮食,让饿肚子的穷人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马良用这支神笔帮穷人做了好多好的好事。)他的这支笔真神呀!
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帮助谁画什么呢?(指名交流)
揭题“假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假如》。
(板书课题:假如并读读课题。)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孩子们较熟悉的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交流,识记生字
1、带音节认读生字词
课前都预习课文了,请看PPT(出示PPT)(学生自读后指两生领读、同桌检查读)
2、去音节认读生字词(去掉音节你还会读吗?自读后指一生领读、男、女生轮读、同桌检查读)
3、去熟字自读
4、同桌检查
5、游戏识字
6、新词识字:按排读
【六步识字法,识字过程中会的不教,只教不会的,生教生,师教生】
(三)写字指导,练写展评
同学们识记生字水平挺高啊!有没有兴趣来写好这一课的生字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两个字(良、食)
1、读字扩词
2、观察生字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良:良食独体字
食:学生说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展评(投影)观察生字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展评(投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读课文,读的时候老师说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的同学注意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听的同学注意要认真,读的好的地方夸夸他,读的不好的地方,来教教他。
2、指小组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评委。
3、小作者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呢?(学习第一小节)活动6【讲授】理解感悟、品味语言 评论
1、PPT出示自学提示 PPT出示自学提示:
2、自主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自学情况,随机指导。
3、全班交流反馈 汇报问题
反馈交流:冬天,小树不会觉得冷了,可以快活地成长。(答案多元化)
(2)没有太阳的时候,小树会怎样呀?小树在可怜地说话,课文里用了哪个词告诉我们呀?(轻轻叹息)现在有了太阳,他们就不会再叹息,他们就可以在太阳底下快活地成长了,怎样是快活地成长呀?(树叶、树干„„伸伸手,踢踢腿,一个劲地向上长)小树好高兴呀。(3)相信小朋友们看到小树快活地成长也一定很高兴,你能不能用高兴地语气自己先来读读看这一小节呀!出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自读,指名。
点评:大家都是个爱护小树的好孩子。齐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结合字词理解,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让孩子体会小树没有太阳时,那种寒冷、缩着身子,叹息,叫喊着:“好冷呀,冻死我了,快要被冻死了„„”这种情感,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读一读这首小诗
第二篇:《假如》教案
《假如》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6个“会认字”;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想象,在体会、想象中提高朗读水平。
3、激发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发现诗歌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作者孙海浪的简介。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同学们,还会唱《小雨沙沙》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3、板书课题。今天学习第13课。
1、自由表演唱歌。
2、想想说说。
3、齐读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自由读诗,把诗读通顺,标出诗歌小节序号,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读通顺。
2、指名读,评价。
3、范读,感受意境。
4、再有感情地朗读,标出每节双数句句末那个字,给它标上拼音。你发现什么?
1、自由读诗,认字,给诗做好标记。
2、参与评价。
3、认真听,感受诗的意境。
4、汇报发现的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会认字,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和它们的朋友。
2、找出有困难的字,集体解决。
3、游戏巩固识字。
4、送生字回课文,再读诗歌。
1、标出生字词。
2、重点区分:蕾—雷涯—崖融—隔。
3、选择游戏方式。
4、巩固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要求书写的字。
2、指导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或课件范写。
4、巡视,个别指导(注意学生书写姿势、习惯)。
5、书写评价。
1、观察要写的字。
2、自由发言,重点写“融”。
3、认真观察范写。
4、独立练习,揣摩。
5、认真听取评价,纠错。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趣,你喜欢这首诗吗?回家把它读熟。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老师把要写的字范写在黑板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1、自主选择游戏,巩固识字。
2、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读后有什么感受?
1、自由发言。
2、汇报朗读,师相机指导。
3、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干什么?假如我是一片绿叶,我是一朵小花,又会想干什么?
4、自由选择朗读。
2、抓关键词朗读。
3、汇报补充,品读课后题二中的句子。
4、自由起立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第一小节读出种子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第二小节读出欢欣喜悦的`心情。第三小节读出为祖国作贡献、报效祖国的热情。
3、师生一起读。
4、指导背诵。
1、个别读,互评。
2、看课文插图,第一小节抓住“贴着”“温暖的怀抱”来读;第二小节抓“明媚”“起舞”“幸福”“甜蜜”“燃烧的火把”来读;第三小节抓“朝霞”“映照”“永远开放”“融入”等词来读。
3、合作读文。
4、背诵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试着用“假如我是……”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感情。
3、读自己写的小诗,评价。
4、简介作者,推荐阅读孙海浪的作品。
1、自由回答。
2、写一节小诗。
3、认真向同学学习。
4、课后阅读作品。
同学们的诗也写得非常棒,只要经常练习,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写得和课文一样棒。
:1、背诵课文。2、写一节“假如我是……”的诗。
板书设计:
《假如》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理解诗歌内容。
3、在读书、感悟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首诗歌,诗中的小朋友梦想用一支神笔实现心中的愿望,还记得他想实现哪些愿望吗?(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
小树画太阳、云朵。
我要给小鸟画谷粒。
西西画一双好腿。
小结:诗中的小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纯真和美好啊!那么她为什么要为小树、小鸟、西西做这些事情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体会一下诗中小朋友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借助教师的设疑激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再现诗歌主要内容,为学生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灵奠定基础。
二、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1、请大家看大屏幕,边看边想,诗歌的哪几个小节能体现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播放带有诗歌1、2小节内容的画面:沐浴着阳光的小树郁郁葱葱,树上的小鸟食宿无忧、愉快生活的情景)。
3、自读1、2小节,思考上面问题,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4、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1)“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和云朵?
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里,再也不怕寒冷的袭击。
(播放寒风下摇摆的小树,小树瑟缩的样子和没有雨水的滋润,小树干枯的样子的情景;一个小朋友挥笔画一个太阳,几朵云之后,小树郁郁葱葱,成长的画面。)。
(2)如果你是小树,沐浴了阳光雨露,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这位小朋友用马良的神笔画了太阳云朵,给小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让小树快活的成长,现在就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3)指名读——评读——练读——再读——齐读。
(4)指名回答。
师引导:当你饿了的时候,妈妈会怎样做?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饥饿中的小鸟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5)引读:有了“我”画的谷粒,现在的小鸟妈妈再也不用——(学生接读)出示: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让小鸟饿得喳喳地哭泣。
师用语言渲染指导朗读:鸟妈妈不再用辛苦奔波,小鸟宝宝不再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的心情会怎么样?那就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再播放小鸟衣食无忧的情景)读第一小节。
假如——我要给——。
小结: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做什么呢?
(6)学生接读“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同时出示西西坐在轮椅上的情景)。
a、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出示图片:(有了双腿的西西快乐奔跑的情景)。
b、看“我为西西画上了双腿,他再也不会——(学生接读)。
d、西西多么开心,就连我们也一样开心,读出西西的开心。读“他再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贯穿以读为主的思想,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通过图片、影象,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三、背诵积累,提升情感。
1、诗中的“我”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吧!
2、学生自由背。
3、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既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诗中的小朋友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省略号的用意)。
对!在我们的身边许多需要我们关爱的人与事物,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出示课件:图片(流浪的小狗,无家可归的孩子,看不到光明的孩子,深受地震灾害的人们)。
1、请你也象小作者这样,也来写一写,出示: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画。
()。
2、学生试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注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五、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字卡,指名读。
2、学生观察,重点提示。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书写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把巩固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
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整体设计意图】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争“以读书为主”,通过情景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对话的交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热爱自然,关爱他人。
【教学评析】这篇教学设计在把握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想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加强了学生语言训练;通过朗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之教师的图象、语言的引导,学生会把诗歌读得入情入境,从而受到了教育。
《假如》教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
树立起乐观的人生观与坚强的人生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品味与体悟。
从学习这篇文章进行的对自己人生观的重新审视与认识。
三、教学设想:
整堂课的主线以“海伦看到什么——为什么看到这些——我得到什么”展开。注重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散文语言的领悟能力。注重学生课文研究的自主性,创设一个宽松的研究、讨论型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天堂的颜色》(伊朗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诵:
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从这张图片以及文字,你能读到一些什么?
我们可以看不见小鸟、汽车;我们可以看不见妹妹奶奶;我们可以看不见甚至自己;但是,谁也不能拒绝我拥抱整个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走近生活、拥抱世界。
2、品味语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啊,仅仅三天,和人的一辈子相比是多么的短暂而渺小,
海伦想要牢牢抓紧时间,看看自己从没看过的东西。那么她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为什么想看到这些?(1、想看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不能言尽,学生讲了哪些就品味哪些,重在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思维的方式。2、每一个语段的分析都应很重视通过诵读来体会,多读,多指导诵读,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①“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看的方式是“长时间的凝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帮作者想想“凝视”时蕴涵的千言万语吗?
重获光明,第一想见到的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②、看所有亲爱的朋友
看的是美。因为内在美。
海伦对人内在美的一种追求。
③、看婴儿
为什么看婴儿?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一种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为什么要看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对美的一种渴望,一种企求,一种呼唤。
④、看狗
狗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忠诚、另人信赖的。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
⑤、看家,看书
方式是仔细观察……虔诚的凝视
家是坚持前进的港湾,书是一种坚持前进的动力。
⑥、看自然
方式: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痴如醉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看一幅宁静满足的生活图,我的内心不是辛酸伤楚的,而是宁静的、满足的、平和的。
⑦、看人造光明
人造光明代表一种人类的力量,我会为人类的创造而喜悦。
⑧、看日出、天亮
怀着什么心情?敬畏
为什么要敬畏?奇迹
为什么是奇迹?
每天都有日出,我们从没认为过这是“奇迹”,可是海伦用了“奇迹”一词,可见,这些平常人能看见的事物在一个盲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到需要勇敢“敬畏”的心去景仰。
⑨、看城市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绝不闭上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学习: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公元大道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⑩、看喜剧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心灵中的谐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总结:假如海伦只有三天的时间,那么她“最”想看到什么?
第三篇:假如教案
假如教案模板1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品味重点语段、语句。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
树立起乐观的人生观与坚强的人生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品味与体悟。
从学习这篇文章进行的对自己人生观的重新审视与认识。
三、教学设想:
整堂课的主线以“海伦看到什么——为什么看到这些——我得到什么”展开。注重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散文语言的领悟能力。注重学生课文研究的自主性,创设一个宽松的研究、讨论型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天堂的颜色》(伊朗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
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诵:
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从这张图片以及文字,你能读到一些什么?
我们可以看不见小鸟、汽车;我们可以看不见妹妹奶奶;我们可以看不见甚至自己;但是,谁也不能拒绝我拥抱整个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走近生活、拥抱世界。
2、品味语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啊,仅仅三天,和人的一辈子相比是多么的短暂而渺小,
海伦想要牢牢抓紧时间,看看自己从没看过的东西。那么她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为什么想看到这些?(1、想看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不能言尽,学生讲了哪些就品味哪些,重在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与思维的方式。2、每一个语段的分析都应很重视通过诵读来体会,多读,多指导诵读,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①“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看的方式是“长时间的凝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帮作者想想“凝视”时蕴涵的千言万语吗?
重获光明,第一想见到的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②、看所有亲爱的朋友
看的是美。因为内在美。
海伦对人内在美的一种追求。
③、看婴儿
为什么看婴儿?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一种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为什么要看新生,生命力,活力,天真无邪?
对美的一种渴望,一种企求,一种呼唤。
④、看狗
狗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忠诚、另人信赖的。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
⑤、看家,看书
方式是仔细观察……虔诚的凝视
家是坚持前进的港湾,书是一种坚持前进的动力。
⑥、看自然
方式: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痴如醉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看一幅宁静满足的生活图,我的内心不是辛酸伤楚的,而是宁静的、满足的、平和的。
⑦、看人造光明
人造光明代表一种人类的`力量,我会为人类的创造而喜悦。
⑧、看日出、天亮
怀着什么心情?敬畏
为什么要敬畏?奇迹
为什么是奇迹?
每天都有日出,我们从没认为过这是“奇迹”,可是海伦用了“奇迹”一词,可见,这些平常人能看见的事物在一个盲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到需要勇敢“敬畏”的心去景仰。
⑨、看城市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绝不闭上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学习: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公元大道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幸福和悲惨的全部景象,我始终睁大眼睛注视。”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⑩、看喜剧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心灵中的谐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总结:假如海伦只有三天的时间,那么她“最”想看到什么?
假如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2、理解课文中“快活、遥远”等关键词,学会语言的积累。
3、通过想象与朗读的方法,发展思维与想像,模仿课文写一个自己美好的愿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连词成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假如》。
2、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还认识吗?开小火车读,齐读。以“善良”一词做结尾。
那么善良的小作者想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什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作者有哪些美好的心愿?读文回答。
多么善良的小作者啊,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个愿望。
三、朗读想像、积累语言。
1、请你读读第一小节,去感受一下小树在北风里的感受。
相信你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受,带着这种体会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寒冷的北风、缩着身子、不停地叹息)。
小树的叹息被小作者听到了,于是他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看太阳出来了,小树怎样了?它会说些什么呀?小树多温暖,多快活呀,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读这几句带红线的话。
现在带着你的独特感受把小作者的第一个美好的愿望来读一读。(男女分读)。
小鸟在家里等妈妈是多么可怜啊!课文当中哪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小鸟的'可怜?读好(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可是鸟妈妈却到遥远的地方找食物(理解遥远)一下子还赶不回来,现在正是冬天到了,小虫都躲起来了,也许一下子还找到食物呢。如果你是小鸟,此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对,有了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就——,小鸟也不用——。一家人多开心啊。这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谁来读读第二节。
1、刚才我们跟着小鸟一起伤心,一起高兴,其实在离小树不远的屋子里还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西西呢!
2、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3、不幸的朋友西西,每天只能做一件事,是什么?
引读: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却只能——。
当我们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西西却只能——。
当我们在野外尽情玩耍时时,西西却只能——。
4、多么不幸的朋友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为西西画什么?
5、想像一下:假如,西西有了一双好腿,他可以做些什么?
6、有了健康的身体,真好啊!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也可以和我们——。
当我们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西西也可以——。
当我们在野外尽情玩耍时时,西西也可以——。
7、现在西西也有话对大家说呢!(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的爱心,让我重新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来,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
8、多么让人感人的话语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吧。
四、积累运用、拓展升华:
1、学到这里,我真想赞美小作者,当他有了马良的神笔后没有画自己喜欢的玩具,没有画自己爱吃的东西,而是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个健康的身体。多么会替别人着想的小朋友啊。
2、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不幸的动物、植物、和小朋友呢?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解说。
(a、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许多树木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那里哭泣。b、由于河水的污染,大片大片的鱼都漂浮在水面上。c、看,一只小鸟的同伴受伤了,它张着翅膀,嘴里不住地叫着,在请求朋友和你的帮助。d、山里的孩子他们没有钱读书,也没有象样的教室,只能挤在一起看一本书。e两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们的脑海中世界是黑暗,而不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渴望光明,渴望看到蓝天白云。)。
看到这一幕幕的画面,你有何想法?
假如给你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帮谁解决什么困难?
请你挑一个画面,模仿课文的其中一个愿望来写一写,看谁的愿望最美好。
五、总结谈话、放飞心愿。
假如教案模板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美好的`愿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是重点。读懂诗意,了解作者纯洁美好的心灵是难点。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cai课件或幻灯片、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假如。
1.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读一读。
3.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1.学习第1节。
(l)读一读作者要用神笔干什么?
(2)指名回答。
(用神笔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它快活成长)
(3)指导朗读,背诵。
2.学习第2节。
(l)看图,读诗句,作者想用神笔画些什么,为什么?
(2)学生归纳,指名回答。
(作者给小鸟画谷粒,让鸟妈妈不去远方寻食)
3.学习第3节。
(l)想想:这一节中作者有了什么愿望?
(2)同桌互相交流。
(3)指导朗读,背诵。
4.学习第4节。
这一节作者省略了内容。如果让你来接着往下写,你会写些什么呢?想一想,写写。
假如教案模板4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学习目标分析。
1、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学习重点分析。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课前准备:
1、教具:课件、词卡。
3、学具:心形卡片。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情,激趣入题。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a、引语:小朋友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学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名字叫《假如》。
b、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1、师范读,学生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
3、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有人来关心我,帮助我,那该多么好呀!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也和我们一样,很想帮助这棵小树。她是怎么帮助小树的?自己读。
d、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b、同位展示读。
c、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d、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e、指名读第二小节。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小组展示读。
d、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三小节,共同为西西祝福吧!
6、习第四节。
师:小作者只画了这些东西吗?(不是)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省略号)这小小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指名说。可能回答“小姐姐还有其他的心愿。”或“小姐姐还想画许多东西。”或“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东西。”等等)。
7、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a、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女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小节,男女齐读。
b、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学生接读。最后一小节,师生齐读。
三、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教师激情总结: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所写的也都会实现,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笔,模仿诗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
2、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假如教案模板5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充沛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识字教学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身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俺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俺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俺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2、同学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同学,并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同学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同学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1)同学圈画生字,自身初读,并想方法记忆字形。
寒袭击觅饿泣。
(2)出示课件1,同学认读生字,说说自身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协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5、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寒冷袭击觅食哭泣快乐叹息。
1、同学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出示课件2,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俺想给画,让它们;
俺想给画,让它们;
俺想给画,让他。
1、同学再次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让同学把自身最喜欢的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自身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3、同学说自身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同学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平安地渡过冬天,才干长成参天大树,绿化俺们的地球,说明作者保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第三节,西西是残疾人,没有腿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作者想给他画上一双腿,这样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奔跑了,表示了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4、在同学谈阅读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读后师生一起评价,评价后再读或配乐朗读,以求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促进同学朗读水平的提高。
5、小结,激发情感。
1、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同学: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同学考虑,放柔和的轻音乐)。
3、同学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同学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4、同学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两节诗句,写后让同学配上音乐读一读,欣赏自身的作品。
1、出示课件3,观察“击、叹、泣、粒、腿、燕、幸、哭”等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着重指导写法。
例:“击”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上面一竖要出头;“叹”、“泣”、“粒”三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腿”字部件多,写时既不能分开,又要互相躲避;“燕”字笔画多,要注意书写笔顺,教师先示范,再让同学书空;“幸”、“哭”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窄下宽。
2、同学书写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同学作品,评析。
板书设计。
24日记两则。
俺梦想白纱裙—妈妈不给买—不让妈妈买。
(喜欢)(生气)(高兴)。
第四篇:假如教案
《假如》教学设计
一、我的思考
《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
教学时,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4.初步认识诗歌的特点,学写诗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难点:通过强烈对比,感受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同学们听?(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马良把鱼送给了几天都打不到鱼的渔夫;他画了好多的粮食,让饿肚子的穷人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马良用这支神笔帮穷人做了好多好的好事。)他的这支笔真神呀!发散说话: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帮助谁画什么呢?(指名交流)
揭题“假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假如》。
(板书课题:假如并读读课题。)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孩子们较熟悉的神话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读文、识字、感悟(1)自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马良、缩着、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叹息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带读、(3)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小苹果)
(4)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生字都读的不错,老师想大家读课文一定更棒,课文里的小作者有哪些愿望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作者愿望是什么吗?(你能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给——”说说话吗?)(师随机板书:)指名
(6)师:你能把刚才3位小朋友谈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给——、给——和给——说话)。指名
(7)师:作者想实现很多愿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3个愿望
[设计意图:在认读生字中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赛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给——的句式,说清了诗的大意,把感知的课文与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用“我用马良的神笔给„„、给„„和„„”进行句式的转换,让学生初步感受同一意思可用同的方式来表达。]
三、指导朗读,诵读课文
创设情境,出示句子。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第一小节
(1)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呢?
反馈交流:冬天,小树不会觉得冷了,可以快活地成长。(答案多元化)
(2)没有太阳的时候,小树会怎样呀?小树在可怜地说话,课文里用了哪个词告诉我们呀?(轻轻叹息)现在有了太阳,他们就不会再叹息,他们就可以在太阳底下快活地成长了,怎样是快活地成长呀?(树叶、树干„„伸伸手,踢踢腿,一个劲地向上长)小树好高兴呀。
(3)相信小朋友们看到小树快活地成长也一定很高兴,你能不能用高兴地语气自己先来读读看这一小节呀!出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自读,指名。
点评:大家都是个爱护小树的好孩子。齐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结合字词理解,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让孩子体会小树没有太阳时,那种寒冷、缩着身子,叹息,叫喊着:“好冷呀,冻死我了,快要被冻死了„„”这种情感,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二)第二小节
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小节,边读边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1)反馈交流:小鸟不会挨饿,鸟妈妈不用再去遥远的地方寻食。(答案多元化)
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鸟妈妈辛苦、小鸟痛苦的画面
(2)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能通过画面讲述当时情境。
A:听了小朋友讲述的画面,我觉得鸟妈妈真辛苦呀,你为什么这么画呢?课文里哪些地方给了你提示?(遥远、寻食)
我们教室到校门能算遥远吗?那怎样可以用上“遥远“呢,鸟妈妈还用翅膀飞翔,一天要飞很多的来回,画上的鸟妈妈已经筋疲力尽飞不动了。你画得真像。那寻食呢?(要用心的寻找食物,也很累很辛苦)巡场时针对性地挑选好与寻食有关的图画。
B:介绍完鸟妈妈,看得出小鸟在家等着妈妈也很痛苦。你这么画小鸟一定有你的理由,你又从哪里找到你的依据呢?(等待、哭泣)随机教学:哭
现在有了马良的神笔,鸟妈妈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小鸟就能吃到好多的食物,如果你是鸟妈妈,你是小鸟这时你的心里会怎样想呢?(开心,高兴)小鸟开心什么?鸟妈妈开心什么呀?此时他们的高兴的心情,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价
(3)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四人小组的自学,由扶到放,讲究学习方法,从读中学,培养合作精神,能通过画面讲述故事,练说,从情境中体会情感,知道鸟妈妈的辛苦,小鸟挨饿的痛苦,通过强烈的对比从而体会有了谷粒后的那种喜悦的心情,知道小作者是个很有爱心,爱护鸟类的好孩子。]
(三)第三小节
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小节,自主选择上两节学习方法学习。思考:为什么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反馈交流: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有健康的身体了就能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快乐地成长。(答案多元化)
朗读的方法:西西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呀?(我们可以奔跑、跳跃,自由地游戏,但西西只能呆在家里,一个人孤单的和小树小鸟做伴)(答案多元化)
西西真不幸啊,太可怜了。现在好了,有了马良的神笔,西西恢复了健康,那你们一定很高兴,你能用高兴快乐的感觉来读读吗?
A:自读、指名读、生评价、同桌读、齐读
B:如果你是西西,你的好朋友帮你恢复了健康,让你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你最想对你的好朋友说什么话呢?
C:感悟后再读。
四人小组合作画画:上台讲述画面,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设计意图:文章的段落简洁明了,前两小节由扶到放已有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加深印象,发挥个人所长,发散思维]
四、小练笔
学到这,我们知道了小作者三个美好的愿望,他那时的心情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兴奋,那么你有什么最想实现的愿望吗?能学着课文的样,也来当当小作家吗?
写作交流,师生互评。及时反馈孩子的爱心,给予最高的荣誉和肯定。
[设计意图: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五、生字教学,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
开火车读,(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写),良和食你有什么发现?(捺、点、人),泣其实就是哭的意思。
2.指导书写
比较难写好的字是“操、场”。“操”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写好,而写好右边的关键是把上面品字写好。写“品”时,三个口要小而扁,要给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场”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的横折折钩写好:横宜短;第二折要与横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假如》不但帮小作者实现了愿望,还让大家也实现了许多美好的愿望,老师看得出***班的小朋友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希望我们齐心协力一起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让我们的家园变的更加美好!(补充板书,突出“爱心”。)
板书:23.假如
课后反思
《假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生活,关爱环境。
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也动手写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今天你的小耳朵能认真听,你就会听到更多的知识!假如今天你的小眼睛能注意看,你就会认识好多的生字宝宝!假如今天的你表现特别精彩,就会有许多人认识你,记住你!
假如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我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勇敢的孩子马良,他用手中的神笔替穷人们实现了一个个愿望。有一个孩子也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假如》,(师板书课题)
你们想知道作者想要实现哪些愿望吗?(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听朗读)。
二、初读课文
师:孩子们,你也想这样美美地读来帮助作者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吗?那就请你打开书108页,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好吗?(自由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课件出示相关读书要求。
2、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齐读)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汉字,小老师带读。(2)去拼音认识汉字和词语。(分组互读——开火车抽读——男女生读)(3)游戏巩固识字。(相机识记“良”和“食”,并引导学生书空练习)(4)由字--词语,积累词语。
(课件)红红的太阳 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 寒冷的北风 遥远的地方 不幸的朋友(“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
(通过做“缩”的动作以及想象小鸟哭泣的样子来读好这些词。)
三、美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小节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认识多音字:还)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童诗前三个小节结构相同,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分不同内容写出了作者想要实现的三个愿望。你们能找到吗?谁来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
(相机板书: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画好腿给西西)
1、学习第一小节。
(1)快速地再读第一小节,想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生读书后汇报)
(2)引导想象:小朋友们,听,冬天里北风呼啸着,窗外这一株孤零零的小树在寒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光秃秃的小树枝不住地上下颤抖,仿佛要被北风刮断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小树会缩着身子,发出怎样的叹息呢?(3)引导共鸣:此时此刻,听到小树这样的叹息,你会怎样做呢?(帮助小树)
(4)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作者和你们想得一样,他想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来帮助小树。多么善良可爱呀!再读读这一小节,相信你们能读得更美,更有感情。
2、学习第二小节。(1)出示一幅画面(树上的小鸟)师:请大家看画上有什么?这是几只怎样的小鸟?小鸟的妈妈在哪里?
(2)作者看到这一幕,他是怎样想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3)指导朗读:“我”对这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充满了同情与关爱,想给它们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小节。
(1)师:“我”除了想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小树和小鸟外,我还想用神笔来干什么呢?请你们再读读第三小节。看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想象: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想自由奔跑和玩耍,却每天只能孤零零地独自坐在冰冷的轮椅上的小朋友,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小节。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一想: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 从哪里知道 的?
板书:„„她的 爱心有许许多多!板书:画出爱心。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
四、书写
师:孩子们,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有爱心的你们,有没有自信心把字写好
1、生观察(结构及注意事项)
2、师指导,范写
3、生书空,描红,书写
4、展评
五、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学了《假如》不但帮小作者实现了愿望,还让大家也实现了许多美好的愿望,老师看得出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那么就带着你的爱心,来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吧!
1、(播放图片失学儿童):这是一间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教室;一群贫困山区想要上学的孩子。“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是他们唯一的心愿!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盲童):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们多么想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啊!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干旱):因为干旱,土地不能播种庄稼,水管再也滴不出一滴水,小动物再也不能自由的奔跑,当我们生活的家园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又会用它画什么呢?
提供句式,引导学生补白。
2总结全文: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伴随着《爱的旋律》,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板书
第五篇:香市教案
香 市
茅盾
教学目的
1、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以小见大的整体构思。
2、理解本文的今昔对比的手法。
3、概括文章开头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
4、理解文章结尾披露香市主角转移情况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1、说明以小见大的整体构思。
2、理解文章结尾披露香市主角转移情况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2)、茅盾先生的名作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春蚕》、《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
3、关于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第一届(1982年)
魏巍《东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莫应丰《将军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古华《芙蓉镇》
二、背景简介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帝国主义军事与经济势力的加紧入侵,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广大农民的生活日见贫困,而农村经济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市镇经济的发展。
三、中心思想(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发展繁荣。
四、层次段落: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追忆往昔香市的盛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传声绘色笔笔传神,让人感到的确是个“狂欢节”的样子。最后作者点明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2自然段):概述香市举办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及人们赶香市的目的,点明香市是家乡农村的“狂欢节”。
第二层(第3-4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香市的盛况,着重从“吃”和“玩”两个方面落笔,记叙了昔日香市的杂耍百戏之多,吃物之多,看物之多和喧闹的骚音,极写从前香市的热闹情景。
第二部分:(5-11)记叙禁而复开的香市的萧条,冷落。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5-6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革命”以后,香市一度被取消,香市举办的地点“社庙”被公安分局的衙门和蚕种改良所占据,暗示了导致香市衰落乃至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的重要原因。
五、写作特点:
这篇充满浙江乡村气息的的散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经济在遭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摧毁后的的日益崩溃,农民的流离失所和生活日益贫困。作者在结构上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截取了昔盛今衰的两个“香市”片段,作者从游人、场面、气氛等方面一一作对比,昔日香市的热闹,反衬出今日的冷清,昔日的兴旺反衬出今日的萧条,前盛后衰,对比强烈,深刻揭示出作品主题。2 作者善于选材,通过小的典型来反映大的主题,选择家乡小镇独特的“香市”的盛衰变化来反映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香市市小镇中的香市,但他却市但是中国农村现状的缩影。作品还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寓深意于简洁朴素的文字之中,言近而旨远。如“桃源”“狂欢节”暗示当时农村是平静但有些闭塞的,农民欢迎这样的集会,享受这样的生活。“南洋武术班”被作者赋予象征意义,它的出现不仅仅意味这香市已失去昔日传统的韵味,也暗示了外面世界对古朴江南水乡的侵蚀。农村正悄然发生着不如人愿的变化。
六、《香市》赏析 《香市》是茅盾写的一篇独具江浙农村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学”。全篇通过“我”真切的见闻感受,描写了别有异趣的家乡“香市”。关于“香 市”,作者在《陌生人》一文中说:“镇上有一座土地庙。如果父老的传说可信,则„该‟庙的„大老爷‟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忠臣,三四百年来享受此方人民的 香火……乡下人迷信这位土地老爷特别关心蚕桑,所以每年清明节后„嬉春祈 蚕‟的所谓„香市‟一定举行在这土地庙。”作者在《故乡杂记》中又云:“„香 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 都来烧香,祈神赐福,-------蚕好,趁便逛一下。”从这些详尽而生动的说明中不难看出,“香市”是带有封建宗教色彩和地方风情的古老乡村习俗,是反蚋农村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农民质朴单纯精神生活的“乡场”活动。“香市”象一扇赫然敞开的窗子,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广阔而久远的农村现实的细致观察传神而又蕴含蓄地描写了“香市”今昔的历史变异。开篇处,作者在风暖日丽、春和景明的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以浓墨重彩、繁 弦密管烘染描摹了“幼时所见”的“香市”景象。只见社庙前“临时茶棚,戏法 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 镜”,诸种杂艺,各占一方,相互兢技,会集成阵,“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可见戏之多,人之众,势之盛。作者对诸家杂艺并没有精雕 细缕,只是采取并我法将其一一点出,但却象走马灯一样把诸般艺技倏忽间尽呈 于人们眼前,不经意中抖开一幅喧腾热闹的“香市百艺”图,给人以方位感、格 局感和立体。接着,作者艺术描写的镜头,由外景转为内景,庙里所见是色彩斑 斓的糖果花纸,“各式各样”玩具,“泥的纸的金属的”,应有尽有,而其“烛 山”“灿如繁星”,檀香烟“熏得眼睛流泪”,“木拜垫上”则是“成排的磕头者”。笔笔皆是传神的白描,既反映了庙会的景物特点,又写出了儿童独具的心理感受,并由纸、糖、烛、烟及拜佛者和谐有机地濡染了“香市”神秘热烈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看到农民“祈神赐福”的虔诚和孩子们“借佛游春”的欢乐。作者由外而内、由物而人,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地描绘了在“香市”的“所见”;“所见”是循着游赏者足迹的推移,采取分述法表现的。在详尽生动地铺排了“香市”盛况的“所见”文字后,作品又峰回路转、水到渠成地采取综述法,写下了一段虽则简省但却十分精采的“香市所闻”:“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古人云“哇鸣十里”,那不过是诗句的艺术夸张,而此处的三里路外也听得见“香市”的喧闹之声,却是极为真切的实情。而选取“所闻”之声以总括“香市”庙堂内外的热烈繁闹的场景,其构思运墨确实是精妙的。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童年记忆中的“香市”之后,笔锋陡然一转,又记叙 了“革命”以后所见到的“香市”:“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 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象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昔 日喧腾的场景消失了,神奇的色彩暗淡了,美妙的骚音沉寂了,“往常„香市‟ 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了。“香市”今之凄清与昔之热烈构成了 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深刻而凄惋地表现了“香市”-------古老风习发生的急剧 的历史变异。如果说关于童年时“香市”的动人描述,虽则也映照出了小生产者 封建宗教的意识,但更多地还是熔铸了纯朴农民“父与子”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 追求憧憬;那么,以反差性的对比和沉郁的笔墨所勾画的今日“香市”寂寞情景,则是通过“庙会”这个窗口展示了农村经济落凋敝的现实趋势,暗示了在农民中发生的悲剧性遭遇。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深谙艺术描写的辩证法,于通篇“今不如昔”的整体对比结构中,又巧妙地变演出“今胜于昔”的局部艺术对比:在“我” 期冀“重温儿时的旧梦”而深感“山河犹在,世情皆非”之时,竟“出乎意料” 地看到了技艺超绝的“现代马戏”。作品在此处一改前文的并列法、排比法的粗 放点染,细腻而详尽地专写“马戏”一技。诸如武术班的名声、主角、节目,甚 至戏团演员的神态语言,都一一写到了。这有着在“上海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 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名角的武术班,确非“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 的玩意”可比,而且他们表演的又何等认真、卖力,“把式不敢马虎”;然而,这反映现代文明技艺水平的表演,也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第一天也只得 二百来看客”,“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么?”技艺高了,看客反倒少了,“今胜于昔”的“南洋武术班”遭际的冷场悲剧,就更加有 力地衬托和深化了农民物质精神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
本文不足一千二百字。开篇便点题,旋即简洁明晰地交待了“香市”的地点、时间、人物、内容,接着便以对照性的二部结构,生动有情地心叙了“香市”的 今昔变化,篇终又点题与开篇遥相呼应,全文结构语言给人一种单纯明净的美 感。但单纯明净并不意味浅白直露,恰恰相反,它与含蓄蕴藉取得了辩证的统一。确切些说,文章对“香市”景物风习的描写是单纯明净的,而对景物风习变异所 包孕的社会意义的揭示是含蓄蕴藉的。“我”的三位堂妹子为何“出世以来没有 见过象样的热闹的香市”?先前那些在“木拜垫上”成排的祈神赐福的农民为什 么不见踪影了?作品对造成“香市”悲剧性历史变异的原因,没有做正面的、直 接的、翔实的交待,只是在勾勒今日“香市”面貌时,做为景物描写的构成部分,采用深有寓意的象征手法,叙说了“„革命‟以后”,“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 局‟借去做了衙门”,“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此 处用字虽少,但却语涉政治:“公安分局”者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蚕种改良所”者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小小的一座封建宗法式的庙宇,被涂上了一层强权化、殖民化的斑驳怪异的色彩,象征着、预示着素有“桃源”之称的江 南“蚕丝之乡”必然走向衰败贫困的社会命运。我觉得,孤立地阅读“香市”一篇,因为它微言大意,尽在景物风习描写之中,对其创作宗旨是很难有更加深切 感受的。茅盾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写了一批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和散 文,这些作品情节人物尽管有所不同,但所选取的生活素材和表现角度都是农村 经济的破产。因此,这些作品在时代因素和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联系性、互补性。比如,短篇名作《春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看做《香市》,景物风俗描写所蕴含的思想社会意义的一个绝妙的“详注”。《春蚕》写于一九三二年,《香市》发表于一九三三年。《春蚕》中有关于茧子“蚕种改良所”云 云,两篇的社会背景基本相同,而故事又都是发生在浙江农村的“清明过后”。倘把两篇作品作为“互文”来读,就不难理解在今日“香市”庙会上,为什么看 不见农民的真正社会原因。象老通宝一家那样忍饥挨饿,东借西赊、拚死拚活,获得了蚕花丰收却遭致了破产欠债的悲惨结局。他们日日夜夜挣扎在死亡线上,哪里还有闲情逸致来“借佛游春”?即使“祈神赐福”赢得“蚕花二十四分”,岂不酿成更大的悲剧?因此,先看看《春蚕》中关于老通宝一家及“二三十人家 的小村落”,为“收蚕”所经历的“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和大破产,然后 再看《香市》,就可以更加具体、更加明晰、更加深刻地理解“香市”发生的历 史变异及深邃的寓意。此篇当属写景类散文。独具特点的民俗风习,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地方色调。作者作笔写去,娓娓而述,不加雕饰。无论庙宇、烛山、香烟、杂技,乃至百草 梨膏糖的小食及木拜垫上的磕头者,都给人以风物独异的新鲜感受。而笔笔景语 又尽是情语,或喜或忧尽在图画之中。此篇文字固然有为村俗乡习------“香市” 做记的美意,但作者更深远的旨趣乃在于表现“香市”的今昔剧变,用以勾画农 村衰败贫困的趋向。所以,前半部的胜景喜情的描写虽有佳妙之处,而后半部的 凄境忧意的记叙则尤为发人深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这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把它拿来可以概括《香市》后半部艺术描写的特点。关于今日《香市》氛围场景的笔笔描述,无不深含着凄恻之情,尤以结尾处“往常„香市‟的 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一句最为沉痛哀切,在这看似寻常平直的话 语背后隐藏着农民多少辛酸和不幸?并且溶进了作者对家民命运多少深厚的关 注和同情啊!没有直接的抒情,没有生发的议论,全篇集中笔墨描写景物风俗,并且紧紧扣在“香市”“这一个”的历史变异上,而其意、其情、其境在“香市” 历史变异的图景中尽出矣!这与那种即景生情或者情景交融的散文相比,岂不是 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附原文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 “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 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 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 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 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 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 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 的狂欢节。“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 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象样的 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 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 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象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 日”之下。一切都不象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 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 《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 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铜元。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 们好象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们,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 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 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我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 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