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文本,潜心会文
解读文本,潜心会文
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学 苟雪梅
崔峦老师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著名特级教师闫三老师也说:“文本解读是上出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 可见,准确的文本解读对于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语文能力。作为课堂引导者角色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有自己专业而独特的理解。具体到每篇课文,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正确解读,文章中蕴涵的深切感情,意会文章精巧的构思,挖掘文章隐含的深刻哲理,挖掘难点,突出重点,才能高瞻远瞩,驾驭教材,进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从而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创造思维,才能与学生一同在阅读教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结合我《唱脸谱》这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 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有鉴于此,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应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既不能对文本仅作简单的单方向的解释,也不能对文本作主观的评判,应是带领学生深刻挖掘文本内涵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简单地说便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的过程,通过正确系列回答“为什么”,达到对教材的准确通晓与领悟。师生解读文本,一般说来要突出三个方面: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全局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和编排体系、知识体系、思想教育体系及训练体系。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只有认真做好第一步解读,才能高屋建瓴,实施有效教学。
一篇文章之所以选入课本,定有相关的背景因素。例如《唱脸谱》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韵味单元的课文,替代了原有的课文《枫叶如丹》。为什么编者会做这样的变动呢?上过《枫叶如丹》一课的教师一定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该文写于1983年9月,时值作家已近花甲,文章传达的便是他此时的心境及对人生的理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理解难度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编者选择了《唱脸谱》来替代这篇课文呢?早在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2009年9月《金鱼和渔夫》被改编成了京剧与少年 儿童见面。2010年9月16日,央行发行京剧脸谱彩色金银纪念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唱脸谱》一课被选作教材的目的则不言而喻了:推广京剧艺术,让少年儿童喜爱上我们的这一艺术国粹。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也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此时,我们可以追问:几乎每届“春晚”都会有《唱脸谱》大联唱这是为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回答这样的追问,我们就有了找寻答案的目标。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难找到答案:1989年,阎肃和姚明合作创作了“戏歌”《故乡是北京》之后,听众对这种戏不戏,歌不歌的新形式发生了爱好,这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对戏曲进行包装,把京剧和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歌嫁接一番,一半是戏曲曲调,但同时它又是歌曲,这样古今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有利于引导年轻人进入中国国粹的艺术殿堂,同时给京剧推广做有益的普及。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调控,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所在。对于身处乡村的孩子来说,听过京剧的孩子寥寥无几,而喜欢听京剧,甚至了解京剧的孩子更是根本没有。不用说孩子,即使作为老师喜欢京剧,了解京剧的也为数不多。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品味京剧的韵味,这首先得从老师自己做起:静下心来,慢慢读,慢慢赏,慢慢品,倾听和领悟文本的灵魂之响。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重要目的是感悟,从学习母语的角度上看,也是一种最佳的形式。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集中”目标,整合教学环节,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教师解读教材时,必须找准找准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这样,学生对教材有了整体感知则就会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那《唱脸谱》的切入点在哪儿呢?
当我沉下心来反复地、大声地、直至手舞足蹈地读课文时,我的心一下子敞亮了,文章的韵味就在那西皮流水的欢快节奏中,在京剧 特有的叫板中,在铿锵有力的“四击头”中和爽朗的拖腔中。当我再次沉入文本,沉入那一个个词语中,我读出了四个词—— “顶呱呱、叫喳喳、笑哈哈、美佳佳”。这四个词具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韵脚,充分体现了文章的节奏美,作者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与赞美也毫不掩饰地流泻其间。然而就是这四个词,我再反复的读,我又听出更细微的声响,那是从文本灵魂深处发出的响声——“顶呱呱”,这是外国人对东方艺术的赞叹和赞美,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便是本文的切入点,贯串全课的问题主线也出来了:京剧脸谱到底美在哪儿?妙在哪儿?
2、板块式教学活动设计。“板块教学”,从形式上看,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多个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教学内容上看,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有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
《唱脸谱》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四个教学板块:板块
一、赏佳词。首先出示文本解读时发现的四个词“顶呱呱、叫喳喳、笑哈哈、美佳佳”,让学生谈发现。这个板块既有利于学生对ABB式叠词的积累,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韵母相同的韵律美;学生打着节奏读词,初步感受了韵脚相同的叠词欢快的节奏美,又为整篇文章的阅读定下了基调;板块
二、说脸谱。围绕“京剧脸谱到底美在哪儿?妙在哪儿?”这一问题,立足文本让学生品词品句,了解京剧脸谱的特点,引领学生了解京剧脸谱,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板块
三、赏脸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关于脸谱的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有效体现,学习兴趣得到了更大的激发。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更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同时,在网络阅读中,学生动手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随着认识的步步深入,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之情也随之不断攀升;板块
四、唱脸谱。学生在多形式的练唱中,既品味了京剧的韵味,同时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怀提供了平台。
三、走进细节,突出重点
如果用“大刀阔斧”一词来形容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那么重点内容的教学就应是“千锤万击”了。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一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范例,要教学的知识点往往很多,对此,教师教学前首先要精细地对文本进行正确、合理的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集中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着力点。扣住这个着力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深处蕴含的价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实施教学,就自然突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唱脸谱》作为一首韵味十足的戏歌,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沉入字里行间细品,突出重点就会落到实处。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定氛围,是师生情感流露和共鸣的凭借,是使学生心灵激荡的场面。因此,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特定,可以使语 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在说脸谱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京剧“四击头”的魅力,我设计了播放视频的教学环节。当视频一呈现,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人物亮相时的飒爽英姿,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读出来的文字则变得尤为丰满。
2、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有的神来之笔更是十分耐人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迁移运用。
而《唱脸谱》这课值得品味的语言文字则集中在二、三节。词句对仗,韵脚选用“京剧十三辙”中的“发花辙”,朗读发音响亮,特别是在京剧拖腔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字正腔圆”的京剧特色,这是品味京剧韵味的最佳之处。所以当学生在说脸谱教学板块中,了解了脸谱色彩与人物的关系后,我先让学生试读;再听老师范读,让学生对比思考,从中发现老师的读法和他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老师用手打着节拍,语调欢快,读出“叫喳喳、美佳佳”的拖腔韵味);使学生心领神会后,再行训练学生读“叫喳喳、笑哈哈”,切身感受京剧拖腔的韵味;接下来又打着节拍读,让学会再次感受戏歌西皮流水式的欢快节奏;加上“四击头”的节奏和辅以一些简单的动作读;最后再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读。层次分明的朗读训练,京剧特有的韵味便随着那欢快的朗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3、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赏脸谱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根据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恰当的补充。配合教学我设计了一组“生活中的脸谱艺术”图片,将舞台脸谱艺术引向我们的生活,拉近了学生和艺术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亲切感,亲近感。
总之,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准确把握文本,进行精心教学设计,从而深入浅出地引领和帮助学生阅读文本,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如果进入了这样的境界,语文教师手中的文本就定将成为“你漂亮的倒影”。
第二篇:50号文解读
一、政策解读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逐步健全完善举债融资机制,但部分地区违法违规举债问题时有发生。2016年财政部表态支持43号文精神,接连下发了国办函(2016)88号文、财预(2016)152号文等,要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融资妥善处理,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文可以理解为对之前一系列约束政府融资平台违规举债行为的再次重申,并对之前系列发文进行完善补充,属于“老规新发”。
(1)目的
50号文规范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方式,目的在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约束地方政府及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杠杆。
(2)监管模式的改变
通知是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意味着“协同监管”的逐步实现,不仅对政府相关部门违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对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3)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并加大追责力度和范围
要求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整改应当于2017年7月31日前完成,并对政府逾期预期不改或改正不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通知要求建立跨部门联合检测和防控机制,对于涉及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跨部门惩戒,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提高了违规成本及政策执行效率。
(4)厘清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
通知要求地方政府不得注入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不得将逾期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政府不得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方式提供担保,政府不得以文件、唯一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举债。上述要求旨在厘清投融资双方债务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举债人的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不得以政府隐形担保作为融资条件。
(5)推动政府提供公开依法依规融资担保、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行为
通知鼓励政府构建市场化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将隐性担保转化为显性担保。允许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投资,但严禁政府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本金、承诺这回资本方最低收益、承担社会资本方损失等变现举债行为。
第三篇:解读世界文
《解读世界文明》
佛教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对话
通过对本学期解读世界文明这一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世界文明,尽管它们有些已然在时间的长河中没落,有些却仍然在跌宕起伏中流传至今,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想说一说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以及对中华文明影响。
(一)佛教文明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乔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
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二)佛教文明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很难考定,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汉明帝求法说在佛教徒中一直盛传不衰,但学术界对此却颇有怀疑,理由是:所谓感梦遣使之说,显然是带有神奇色彩的传闻。而汉明帝求法的年代,有关记载也很不一致,无论是梦之年还是遣使之年都有多种说法,派遣的使者姓名记载也各不相同,表明此事并没有可靠的材料可资定论。此外,对佛经的传译也颇多疑问,早期的有关记载如《理惑论》只说写取佛教四十二章,并没有说译经的事,也没有提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些内容直到《历代三宝记》中才开始出现。因此《四十二章经》是否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译者到底是谁?事实上都无法定论。目前要确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说实非易事,几种说法各有所本,相持不下。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实际上是将“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合而为一,也算是解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之谜的一种方法吧。
(三)佛教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艺术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甚多。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第四篇:潜心育人
潜心育人,静心教书
九曲斜坊小学 彭秀云
身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力军中的一员,只有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铭记以下几点:
一、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在提高政治觉悟、提升师德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研究等方面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教师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高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格与良好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与文明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用真诚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1、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
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三、精心设计作业,认真及时批改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本学期我教学态度认真,任劳任怨,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的规定,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再接再厉,不断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潜心育人
潜心育人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
谢佳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 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 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 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 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 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 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 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 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 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 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 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 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 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