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不是一篇好课文-教学教案
“自动人行道分快速道和慢速道。快速道每小时可走25千米,相当于公共汽车的速度。慢速道走5千米,与步行差不多。”“要是走快速道,就能迅速到达目的地;如果走慢速道,还可以边走边悠闲地观看街景呢。”
课堂上同学们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自动人行道是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上下的呢?尤其是快速道每小时的速度达到了25千米。有的同学马上联想到公共汽车,于是推测说:自动人行道也许像公共汽车那样,需要在停靠站停稳后再上下客。但是立刻有同学反驳说:“应该不是这样的。如果需要停下来再上下客的话,那多不方便,还叫什么自动人行道呀?”马上又有同学起来质疑:“如果不停下来,那么,那么快的速度,如果乘客一脚跨上自动人行道,不摔个仰面朝天才怪呢。”„„
我们谁也没到过这些世界级的大城市,更不用说有幸乘过这样的自动人行道。但是我们真的都非常想知道这个答案。有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很关心,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写这篇课文的人就应该把这一点交代清楚。可是,课文对此是只字不提。如果,一篇文章连读者读后最想知道,最想弄明白的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的话,那么只能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
(屈老师的话:同学们,对于课堂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者一时还没有解决的疑问,你是轻易就放过了呢,还是课后继续去探寻?本课的疑问你解开了吗?如果你课后已经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或者你现在也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请你点这儿告诉我。)◆
第二篇:《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word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5岁孩子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幼小孩童天真、纯朴、时时不忘孝敬老人的美德。
这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散文,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可以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对待。所以重点是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要素、中心意思、段落层次、情节、线索等等。因为文章表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矛盾,因而其思想内容不难掌握,难点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学习怎样构思、如何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主题等。
(一)学习本文可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阅读、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3?课文中人物活动的地点(或场合)有几个,是什么? 4把全文的人和事从头至尾贯穿起来、并且连接起来的是什么?
对于问题1,学生回答不外乎下面这三种答案:
A孩子看戏时发现一只熊,可以用熊皮给抚养自己的阿婆生了冻疮的手做熊皮手套。
B精心抚养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冻疮,等待孩子给她戴上熊皮手套。
C母亲在看戏时发现孩子想要一只熊皮手套戴在抚养他的阿
第 1 页 婆生了冻疮的手上。提问: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三个。哪三个?──孩子、母亲、阿婆。这三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
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母亲叙述故事的,显然母亲是衬托人物;写了具体事迹的有阿婆和孩子。这两人究竟谁是主人公呢?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开头,看结尾,再看标题。这样就能发现,虽然也写了阿婆的事迹,但主要是为了赞扬孩子。孩子才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回过头去,再看那三种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A是以孩子为主线回答的,B是以阿婆为主线,C是以母亲为主线。究竟哪一种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了。
将全文故事情节连接起来的事物是什么呢?显然是熊皮手套。
从熊皮手套引出了什么呢?引出了阿婆的冻坏的手。表现出阿婆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孩子对阿婆的纯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作者为什么要挑选生了冻疮的手和熊皮手套来表现呢?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并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提问:文中写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几处?──四处。(1)孩子看戏熊时的联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
第 2 页 熊皮手套了吗?
(2)孩子过去对手上生了冻疮的阿婆的耳语:阿婆,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一副熊皮手套……。
(3)母亲的回忆:弥留的阿婆仿佛等待孩子给她戴上暖合的熊皮手套……
(4)母亲回忆后的悲叹: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这四处描写怎么就生动地突出了孩子对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为了保护孩子而生了冻疮,孩子对阿婆的感激莫过于保护那为自己而冻坏的手。给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现出孩子的爱心。由看戏熊而引起的联想,更表明了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亲的悲叹又衬托、加深了这种感情。另外,由戏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联想,又富有孩子天真纯朴的特点,更加生动感人。
(二)文章的结构
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总要放到一定的场合中。这种场合是时间、地点、环境等的综合体现,一般叫场面 提问:本文写了哪几个场面?一是体育馆,母子在看戏。二是医院的病房。母亲回忆孩子探望昏迷的阿婆。这两个场面是怎样连接成一篇文章的呢?请同学们先回答课后练习二,我们可以总结出:
(1)本文故事发生的现实场面只有一个,即体育馆,全文
第 3 页 从体育馆看戏开始,在体育馆看戏结束。(2)本文中间穿插了一部分母亲的回忆。
所以,全文的结构形式是体育馆(现实)──病房(回忆)──体育馆(现实)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浩波为阿婆做熊皮手套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他的天真。
第二部分:9-14自然段。通过我的回忆,写出阿婆与浩波之间动人的往事,及纯真的感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赞美孩子纯洁的心灵,以议论结束全篇。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记叙文叙事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写人,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至于每个具体的人物重点写什么,要看表现人物的特点的需要。本文的三个人物都各有描写的侧重点,大家在阅读时细细梳理,具体领会。本文除了写主人公浩波对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外,在开头、结尾反复描写的是什么?是眼睛。作者为什要着重写孩子的眼睛呢?孩子天真活泼,内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语言更能表现。因此,写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动形象地
第 4 页 写出孩子的心灵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眼睛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作者写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闪亮的星来比喻。因为舞台的灯光也是闪亮的,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来,夸张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从星星的闪光又容易联想到流星的转瞬即逝,这就反衬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还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词,也是为了写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描写呢?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因为这是揭示孩子心灵纯洁的集中点。这种写法,还说明了作者的高明。我们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文章里,学习这种描写方法,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对他(她)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做细致的刻画。
第 5 页
第三篇: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一教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结构;
二、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2.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课时:1教时 教具:小黑板。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分段,领会中心意思: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朗读和造句练习。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1.板书文题:这不是一颗流星。
解题:什么是流星?你们见过流星吗?流星很快地在天空移动,一转眼就消失了。这“一转眼就消失”的现象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转瞬即逝”(板书)“这不是一颗流星”就是说这颗星是怎样的呢?(一直存在着不会消失的。)这颗星是指什么呢?大家读过课文就会明白了。
2.指名朗读“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正音释义: ①拙zhuō:笨:笨拙,文中指动作不灵巧,“笨手笨脚”。②喃喃nán: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课文中“喃喃”指声音轻轻的。③肴yáo:指鱼肉等荤菜,“佳肴”就是好菜。如“美酒佳肴”。④系jì:打结,不读xì(读xì时作拴,绑解),系马,系缚。⑤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⑥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⑦转瞬:转眼。
3.范读课文,注意语气及语调。4.自读课文,考虑:
如果把本文分成三个总值发,即“我”回忆前,回忆中和回忆后,应怎样划分? 第一部分。(开头——“眼泪相当于在记忆的门里”)写在万人体育馆看戏熊,儿子想到为阿婆做熊皮手套。第二部分(“阿婆静静地躺在床上”——“还是在等待孩子给他戴上熊皮手套”)写病房里,孩子决心要给阿婆买一副熊皮手套。第三部分(“„„我抹去眼泪——结尾)
写“我“明白了孩子的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5.怎样理解篇末的“我原以为„„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句话的含义? 可分三步理解:(1)将这句话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语?(孩子的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2)“孩子的这颗心”是指什么呢?
(指要给阿婆买或做一副熊皮手套的愿望所显示的是一颗美好的心灵)(不是。文章只不过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赞美孩子们真诚纯洁的心灵)。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为什么要从万人体育馆看戏熊写起? 为了引起下文回忆有关熊皮手套的事。3.主要写了哪向个人物? 报幕员“我”“我”儿子
4.当黑熊出现在舞台上时,儿子的反应跟别人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儿子不是像观众那样哄笑,而是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还使劲“推”妈妈,从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他对“熊”有了极大兴趣,也可见熊皮手套在他心中占有多大的份量。5.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什么使你急于读下去而想弄个明白? 是孩子为什么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
6.当孩子说“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给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吗?”为什么我的心猛烈一震? 因为妈妈本来以为儿子是在胡闹,所以“生气了”,却没有想到儿子脑子里竟有这样一个可贵的念头:“给阿婆做熊皮手套。”因此,听了儿子的话,内心不由得一震,“啊,多好的孩子,我真是错怪了你!”具体说是被孩子对阿婆的真情所感动。为误解儿子而后悔。
以上我们分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知道了这部分主要是写万人体育馆里看戏熊,儿子想到为阿婆做熊皮手套。同时留下了悬念:孩子为什么要给阿婆买熊皮手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预习第二三部分。(作业1)
四、作业2:给小黑板上的字注音,解释画线词语。
第四篇: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二教时-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课文的二三部分,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默写词语:笨拙 偏瘫 喃喃 佳肴 轻盈 抚摩 转瞬 即逝 噌噌
二、指名分别朗读第一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把写阿婆的手的地方、写熊皮手套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朗读,这段是分几层写手的? 分三层:
第一层两句话,写阿婆中风昏迷,但那只未偏瘫的右手总想伸出来摸摸什么,引出阿婆的手。第二层也是两句话,先总写一笔:“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接着用三个排比句概括地叙述阿婆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这一层是插叙。
第三层,是引起联想,猜想“这只手想干点什么呢?”最后用三个排比设问句,进一步突出“这是一只永远不得空闲的手”。
齐读9段,要求读出感情,几个排比句要读得流畅,最后几句设问要注意语气。3.第13段所描写的手是小浩波看见的,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手?(红肿,生满冻疮)。由(这只手)引出一件什么往事?为什么要写(冻疮)这件事?(读这件事)
引出阿婆为救护孩子而烫伤手的经过,揭示孩子想给阿婆买熊皮手套的原因。9-13段都是写阿婆的手,但在写法上是不同的。9段是概括叙述,第13段是具体记叙一件事。4.阿婆为救护孩子而烫伤手的事例表达了她对孩子的特殊感情,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语句表达了她对孩子的特殊感情?自读第12段,画出来,分层。
5.阿婆对孩子的无私的受,赢得了懂事的孩子的回报。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小浩波是怎样疼爱阿婆的呢?他最疼爱阿婆的集中体现是什么呢? “阿婆拣菜„„让阿婆从嘴里甜到心里”。
“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熊皮手套,你就不生冻疮了”。
6.齐读第12段。读时要注意语气和速度,第一层要读得沉重而缓慢;第二层由缓慢而转入明快,第三层又要转入缓慢,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7.小结:这一部分的回忆,紧扣“熊”皮手套“这条线索,集中写孩子浩波进病房探望阿婆。
三、分析理解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15和16段后,问:“我”和孩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对阿婆的感情是多么深。要让阿婆戴上熊皮手套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尽管“阿婆已经去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但他对阿婆的思念并未消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5岁的孩子不懂做梦的原理,以为阿婆还在呢。2.最后一段是哪一句话跟第一部分中的一句话相照应的?为什么一再说孩子的眼睛像闪亮的星星?
用闪亮的星星形容孩子的眼睛,有两层意思:一是实的,在暗淡的观众席里,孩子清澈的眼睛看起来格外明亮;二是虚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闪亮的眼睛是孩子纯洁美丽的心灵的像征,包含着赞美之情。
3.最后一句是抒情。通过“我原以为„„”和“现在我明白„„”的对比,深深地赞颂孩子更真诚更纯洁的感情。4.结合练习一总结全文。
四、分三组轮流齐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你从这个孩子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00字以上)要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这不是一颗流星
[永远不得空闲的于][长满老茧的]手 换过 多少 洗过 多少 煮过 多少 摸摸 想 整整 想 拎起 想
第五篇:这不是我的帽子教学设计
《这不是我的帽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精读绘本《这不是我的帽子》,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读画。
2、通过精读绘本,引发孩子想象,能读懂绘本中的留白。
3、通过交流引发孩子对绘本结局的想象,并能准确、流利地表达。
4、尝试转换人称,以大鱼的的口吻重编故事。重点难点:
1、关于绘本留白的想象和表达是本课重点。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所想,并能准确、流畅、有条理地讲清楚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都读过什么课外书?(自由回答)
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读一本书,这本书和你们平时读的不一样,要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才能读懂故事的内容,这种书就是“绘本”。(板书:绘本)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有趣的绘本题目是《这不是我的帽子》。(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读封面: 【课件出示封面】
师:读一本绘本,从读封面开始。通过读封面,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乔恩 克拉森。)
师:让我们继续来观察封面,你还看到了什么?
(封面上画了一条小鱼,头上戴了一个帽子。)
师:观察很仔细。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帽子是小鱼的吗? 师:那么你猜猜,这顶帽子是哪里来的?
2、整体阅读:
师: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
(1)自由读绘本,读完后和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2)一名学生读一遍绘本。
(3)用一句话说说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4)文中都有谁?(小鱼
大鱼
螃蟹)贴三幅图
三、精读交流:
1、指导读图
(1)小鱼的帽子是哪儿来的?除了文字告诉我们这顶帽子是偷来的,图画有没有给我们透露是偷来的?(和封面比较小鱼的眼睛向后观察)
小鱼最后成功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最后一幅图,读绘本只读文字是不能读懂的,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读。
(2)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只在读文字,没有读图,图中还藏在很多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出示第2页
大鱼睡得香吗?(眼睛、嘴前面的水泡)
你猜大鱼会醒吗?
(4)出示第3页
第1 页(共2页)
大鱼醒了吗?(眼睛、最前面的水泡)可小鱼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5)出示第4页
大鱼发现帽子不见了吗?(眼睛、水泡发现生气了)可小鱼仍然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6)出示第5页
就算他发现帽子不见了。可能也不知道是我拿走的。
大鱼知道是小鱼拿走的吗?(眼睛)小鱼还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7)出示第6页
就算他猜到是我。
他也不知道我去哪了
知道小鱼去哪里了吗?(水泡
水草)
此时,你想对小鱼说„„
(8)小鱼那么小,为什么敢去偷大鱼的帽子呢?
小鱼总以为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一个,这就是侥幸。
可事实呢?
尽管小鱼把情况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时候可能是不成立的,很多时候变成了但是。(板书:划掉可能,改成“但是”)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不免为小鱼而担心。
2、出示7页
齐读第7页
3、出示第8页
已经有人看到我啦。
不过,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 小鱼是怎样说服小螃蟹为自己保密的?
(两个同学表演)
4、出示第8页
小螃蟹真的遵守承诺了吗? 小螃蟹这样做对吗?
5、那小鱼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出示第10页)
齐读这一段 小鱼说得对吗?
师:说得好。不管初衷是什么,偷是不对的。
7、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看第14-16页。
师:最后这三页,只有图,没有文字。这种表现方式叫:留白。(板书:留白)水草后面发生了什么,得我们自己想。水草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桌讨论)
8、封底
小鱼偷走了一顶帽子,他有可能得逞。不过,只是可能而已„„
这种可能就是一种侥幸,这种可能很美好,但往往都不会实现,你平时有没有过这种侥幸的想法呢?比如,今天不想写作业了,老师可能不会检查。
四、讲故事
第2 页(共2页)
1、以小鱼鱼为主角编故事。有一天,我出去玩,……
2、以大鱼为主角编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海里睡觉,忽然觉得头上 ……
五、拓展推荐
1、介绍作者
2、推荐阅读《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
第3 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