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第一篇: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第五课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第五课 “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学习与探究之一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2、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查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3、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旨在对学生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应对能力在内的多种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4、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旨在塑成公平竟争的意识,营造平等、团结、民主、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5、通过对我国民族知识领域丰富的了解,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立场,焕发出民族意识和情感,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强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过程:

由主持人致发言词,宣讲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由学生演历史短剧:解放前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进入活动的主题:演讲擂台赛

共分五小组,各小组的忠心发言人进行演讲,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各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发展情况,对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以此展现56个民族的共同开拓、共同塑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评委根据各小组成员在擂台赛中表现进行打分,设置多种奖项。

最后,在歌曲《爱我中华》的音乐背景中,主持人总结,正是56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声声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论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论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51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在规范的道路上发展。1950年11月初成立的西康藏族自治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最早的相当于省辖市一级的自治地方。后来随着民族地区工作的逐渐展开,民族区域自治在西北、西南、中南地区一些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许多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到1952年,全 国已建立了130个包括省、专区、县和县辖区等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从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同时,由于《共同纲领》过于原则,对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少统一的具体规定,因此需要一部操作性比较强的法律来规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为此,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1年12月召开了具有全国民族代表会议性质的第二次委员(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草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经过多方讨论,提出了这个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草案,并于1952年2月22日提请政务院第125次政务会讨论通过,同年8月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8月8日,毛泽东签发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这个纲要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第一项重大立法,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普遍推行起了重要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颁布施行。这部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它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成果和经验,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定。规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和在国家中的地位。这部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国家的正式宪法之中,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向完备的标准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此外,党和政府还就实施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发布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示精神。1953 年6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 扩大)会议制定了《关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本总结》,同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88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1955年12月,国务院根据宪法的规定,发布了《关于改变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1956年,国务院又针对区级和乡级自治地方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出了《关于更改相当于区和相当于乡的民族自治区的补充指示》。这些文件、指示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完善。到1957年底,经过新建和调整,在全国共建立了8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两个(包含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州30 个、自治县53个。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在总结和重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强调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政府根据宪法的规定,在保证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下,继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收到很大的成效。”1962年3月,周恩来同志又指出:“在民族工作上,应该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从1960年到1962年,党和政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左”倾错误开始有所认识,并于1962年4月21日至5月29日,由全国人大民委和中央民委联合在京召开了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李维汉所作的《关于民族工作问题的报告》、全国人大民委主任谢扶民作的《关于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民委主任乌兰夫作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15 年来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验的报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涉及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央对会议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全国各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中的部分问题由此得到了解决。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在“左”倾错误的反复干扰之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有所前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民族自治地方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了民主集中制;民族干部队伍继续发展壮大;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一批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有关民族教育、民族贸易、民族卫生和民族语文等方面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也相继颁布实施。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1966 年5 月至1976 年10 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我国的各项工作遭受了建国以来严重的挫折。民族政策破坏殆尽,民族工作完全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遭到了空前的大破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破坏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工作全面停止,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根本无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名存实亡。有些民族自治地方被撤销、合并和肢解。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曾被分别并入相邻地区。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三盟和西三旗,也以所谓战备为由划出。内蒙古自治区被划走五部分,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五省、自治区管辖,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面积。

四、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恢复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恢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中,加强民族区域自治 法制建设提到议事日程。1980年,叶剑英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民族立法”。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这部宪法不仅全面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而且在总结三十多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特点,从当时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1984年5月3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走向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发展

从1980年3月到1984年3月,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讨论了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海南等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多的省的工作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于恢复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新时期制度建设的理论,同时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忽视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随意撤销合并民族自治地方,不重视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现象提出的。这一论断的提出,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高度,指明了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向,为1982年宪法恢复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重要原则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颁布,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进了“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论述的指导和推动下,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89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我们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实践证明,我们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特点和优势,并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他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再次特别重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他说:“在民族问题上我想强调三句话: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前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民族区域自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视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进一步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国体中的地位,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六、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深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民族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 计,截至2005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4个、单行条例433个。民族自治地方根 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湖北、广东、辽宁、湖南、河北等十几个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省都先后制定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具体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对自治州、自治县应履行的职责。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得到进一步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的法制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些都预示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第三篇: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认识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通过展示《美丽西藏》视频1片段,进一步的提出,要能够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还需要国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我国最基本的一项民族政策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课件:中国行政地图)临近我们贵州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哪些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看看这些地方和其他省份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吗?都叫XXX自治区。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这些地区实行了一项什么制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6页)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实行这项制度呢?实行这项制度又会有怎样的优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理解

1、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3、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首要问题。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民族乡)

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党的机关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示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自治权的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自治权 其他自治权

自治权:是指“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更不是完全自治。通过复习思考:人大的职权?引出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和职权 知识拓展:比较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1)根本上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启发学生得出优越性)

播放视频2小组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老师总结:(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

(五)、课堂练习误区警示:(略)课后作业

播放视频3: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该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略)理解:

1、地位

2、前提

3、意义

4、首要问题

5、自治机关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1)根本上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

第四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我的家乡清原满族自治县的发展情况(学生观看图片欣赏感悟清原美好生活的由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那么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那些优越性?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6内容,思考回答:①我们这里是否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不要中央的统一领导?③自治机关是什么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总结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7页相关链接,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教师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自治机关的何种自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二、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活动:在世界上多民族的国家中,处理民族问题有不同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经过积极探索之后,确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那么,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哪? 学生阅读教材P77回答: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央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内容,结合视频及现实情况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的感情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行使自治权 B.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2.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

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①人民法院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 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 是指()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09.山东)《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成立 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① 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③自治区文化 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09全国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① 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 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6、回答:

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1)含义(重点)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是更好的保障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

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非平行的关系

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

范围:是各少数民族,不是各民族;只适用于少数民族,不包括汉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聚集是指集中居住,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也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独立,也不是主权,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

(2)内容 :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 自治地方不是只有少数民族,而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民族乡,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比一般的乡镇有更多的自主权。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是自治机关吗?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具有双重性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司法机关一样,非自治机关)(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行使自治权的法律依据,立法自治权自治地方人大有自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

第一,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若不适合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事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

第二,经济自治权

自主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管理地方财政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三,文化管理自治权

自主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联系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设立目的,自治程度,社会制度几个方面比较)

(1)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

(2)适用区域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港、澳等地区。

(3)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法律依据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自治的依据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港澳是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是近100多年来,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西藏人民抗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同时,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为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1)、必然选择:

A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匈奴族早在公元前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B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区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杂居”,但从各省区市看,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乡、一县,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又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区内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认同,各民族间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我们学过地理都知道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其它几个都位于我国的边沿,在边疆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领土纠纷。在西藏地区我国曾和印度发生纠纷。我们设立了自治区能够团结起生活在该区域的各族人民?所以说有利于抵抗外敌,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数量一直在增多,要确保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至少一位人大代表,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代表谁的利益?

生:少数民族。:所以这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师:在西藏自治区,除汉族、藏族外,还居住着其他少数的民族。分布在西藏不同的地区,其中有门巴族、珞巴族、蒙古族、回族、怒族、纳西族、独龙族、僜人、夏尔巴人等。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建立了水乳交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厚情谊。这些话我们有没有很熟悉?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过去:西藏农奴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主要农业区仍用木犁、木锄,间或有铁铧木犁。收获量仅为种子的4~5倍。畜牧业牛羊的成活率分别约为50%和30%。歌词中唱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现在:

1、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

五十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2、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

3、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

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4、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5、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 西藏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的社会主义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利于?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下载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课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设计 陈仓区东关高中 张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第六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华民族问题......

    第五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第五课 《开辟新航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㈠知识与能力 ⒈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⒉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通过东西方航海壮举的比较,学会辩......

    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 教学内容:《飞呀飞》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飞呀飞》。 2、通过不同情绪的音乐,感受“飞”,表现“飞”,并对自然界、生活中的“飞”的奥秘产生浓厚的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册第七课第二框题 08政治本二 安海远 0851021010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课题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能力:提高与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5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关春骁 【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用实例说明我国......

    第五课.《网络漫游》教案

    第五课《网络漫游》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文明上网意识,遵守网络文明道德,能抵御不良网站的侵蚀,不沉溺于网络游戏。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