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黄鹤楼》(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7:5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唐诗五首-黄鹤楼》》。

第一篇:12《唐诗五首-黄鹤楼》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 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起: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第二篇:唐诗五首 教案

唐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

萋萋(qī)燕然(y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源:学#科#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菊:隐逸、清高。莲:超凡脱俗。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附: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三篇: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张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了解律诗的文学常识

三、导入新课《野望》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3)知作者:王绩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二: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动静结合)提问三:作者在尾联运用了一段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提问四:试着分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问五: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巩固背诵

黄鹤楼

一、导入

谈谈你了解黄鹤楼和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

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自由朗读 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一: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二:我也喜欢这一句,因为“历历”和 “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很宁静。)(3)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5)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6)

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小结

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巩固

第四篇: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待人生的态度,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诗: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为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者“七绝”,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为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2.唐诗的发展脉络,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初唐诗风初成:初唐九十多年是唐诗从齐梁以来浮艳的诗风转向健康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王勃、杨炯、卢照邻、王骆宾等初唐四杰,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后来的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批判齐梁诗风,开辟了诗歌新气象。(2)盛唐气象: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3)中唐低谷:安史之乱的暴风骤雨吹散了盛唐气象,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唐文宗大和末年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悲声四起,文学似也受了感染,低下了盛唐高昂的头,而变得沉重起来。现实主义得到极大发展,反映疾苦成为优秀诗歌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

(4)晚唐余唱: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 》),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二、《山居秋暝》

(一)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二)文体知识: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有没加以融合,保留了陶渊明的淳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晦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鉴赏诗歌

1.结合诗歌标题,推测诗歌写了什么? 示例:描写秋天黄昏山中的情景。

2.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看看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 示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人。

3.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示例: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可以说,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体现(不是山空,而是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4.诗中描绘景物有什么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示例:动静相衬。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辉映,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虽闻其声未见其人,次写水中的渔人,是由莲动推断渔舟将归,此联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松林、山石、翠竹、莲叶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这也是这幅画如此清秀恬静的原因。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最后一句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6.总结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表明高洁志向;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是一幅清幽、宁静、充满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山水画,是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因此王维在诗的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他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7.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三、从军行(之四)1.知识简介

(1)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2)关于《从军行》:《从军行》原是我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2.鉴赏诗歌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看看这首诗是否有这个特点。

示例: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写了三个地名,描绘戍边战士们的生活环境(悲壮、开阔、迷蒙暗淡),写出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的漫长、边疆战事的艰苦频繁、敌军的强悍和边地的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玉门关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的寄托。

△“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楼兰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曰:“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3.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情景交融)。第三句写战争的艰苦,但其主调是雄壮有力,而非低沉伤感。所以末句也就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四、登高 1.知识简介

(1)关于杜甫:杜甫,字子美,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称为“诗圣”,又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人民,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明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2.鉴赏诗歌

(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示例: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急风袭来,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江水洲渚,见到的是清水白沙间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紧接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并进入诗人视野。

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冷。天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哀猿的叫声和回旋的鸟群让人悲从中来,这些景物让人感觉冷凄、萧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空间的广漠,更有一种韶光易逝的悲怆感扑面而来。这两联写景的显现出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①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②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③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④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其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因病因困窘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这是一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这时诗歌中出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3.总结

前两联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这种万物萧条凋零的秋景,与诗人忧时伤世、万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这种景致着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谓景中情。后两联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流离他乡、穷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这种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远眺,为眼下秋景所激发,置身其间,悲哀之感更加浓烈、更加凝重,是谓情中景。诗歌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意境极为深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五、石头城 1.知识简介

(1)关于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简介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世间变化之后的思考,其中蕴涵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加之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2)背景:《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2.研习内容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示例: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主要描写了三种情境: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的城根;③明月悬在空中,又照到城上的矮墙。(2)诗人通过这些情境要传达什么“意”?

示例:①群山依旧围绕这座古都,可惜它已是一座“空城”,旧日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给人一种苍茫悲凉之感;②潮水拍打着空城的城根,仿佛也觉到他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字足见其凄凉;③旧时的明月,曾经照过见证了六朝的繁华,然而繁华易逝,今夜虽然还来,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只剩凄凉一片。(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

示例: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经由盛变衰。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4)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示例: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没有一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3.总结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是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六、锦瑟 1.知识简介

关于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彩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的牛、李两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2.研习内容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从而引发了对往事的追忆(即“思华年”)。运用比兴手法。(2)诗人在下面两联中是如何“思华年”的? 示例:并未直接写年少时的往事,而是大量用典。(3)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示例:①庄周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诗人借此典故的虚渺的梦境来写自己 年轻时的美好情境,又包含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②望帝化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③鲛人珠泪:南海鲛人悲时流下的泪珠,颗颗成珍珠的故事。诗人借此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皓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④蓝田美玉: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总之,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惆怅、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所以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4)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作;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有的认为是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3.总结

本诗托物比兴,抒情委婉含蓄。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变化,暗示世事的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情,自身遭际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绪的纷繁,情感的复杂。诗作寄托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魅力。本诗用典也较多。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明,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五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30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下载12《唐诗五首-黄鹤楼》(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唐诗五首-黄鹤楼》(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主备人:王姣花备课时间:2018.10.24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 第1......

    《唐诗五首》(必修3)教案

    14、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主旨。 2、鉴赏每首诗的表现手法,了解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3、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探究诗人......

    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

    崔颢《黄鹤楼》唐诗配图片赏析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12《唐诗五首》教案(合集5篇)

    12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五首......

    第12课唐诗五首上课[5篇]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

    学生版《唐诗五首》导学案

    《唐诗五首》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新编同步练习:12.2唐诗五首黄鹤楼

    黄鹤楼 一、基础演练 1.本诗选自《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 )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 )、( )。 2.《黄鹤楼》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

    人教版新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资料

    《野望》复习要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