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羁旅思乡》新授课教学案上
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三语文
新授课教学案
月 28日
羁旅思乡诗复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羁旅思乡诗。
2、梳理羁旅思乡诗的常见意象及常见思想感情。
3、学习鉴赏羁旅思乡的常见手法。
二、预习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并识记重要的信息。
1、有关羁旅思乡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辛。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2、关于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3、关于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感情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 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三语文
新授课教学案
月 28日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 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
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征人怨》。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4、关于羁旅思乡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居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5、羁旅思乡诗名句搜集并整理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三语文
新授课教学案
月 28日
【导入】
【课内探究案】
一、预学反馈
(课前检查,可抽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羁旅思乡诗的表现手法。
2、把握羁旅思乡诗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
品读诗歌,探究文本
探究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
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参考答案:
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探究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三语文
新授课教学案
月 28日
分析:参考答案
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四、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随堂检测与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1)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 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要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 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
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灯前”的感情,关键要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板书:
第二篇: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议一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制作人:房立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上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五、课堂检测
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基础训练。第8课 戊戌变法 教学案
(二).课堂探究、展示、评价
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映,加强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运动的高潮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教法、学法] 学法指导 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组合作
[课时]1课时
复习提问第7课内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时间、内容和评价
四、[学习过程] 开始课前自主学习了,先试试你的身手吧!
(一)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1).年春,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2)、1895年“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继续宣传变法。(2)、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定期集会演讲。又把《 》改名为《 》
【透析】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9月21日废除诏书共103天)(1).变法开始:_______年6月11日_______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2).变法诏书内容:(了解)
1、(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组织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成立保国会
D、创办《万国公报》
2、(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1898年1月的一天,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
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你判
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个派别的代 表:()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3.(新疆维05年课改试验区)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4.(2005年广西钦州市中考)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是()A.《中外纪闻》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5、(鄂州市2005年初中升学考试)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光绪帝软弱
B 外国势力干涉
C 顽固派阻挠 D 维新派无能
6、(随州市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戊戍变法的主要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追求民主科学
C.促进思想启蒙
D.否定君主专制
7、(重庆市2005年初中招生)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8、(通州市2006年)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2006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0、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标志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创办《中外纪问》 D、组织成立保国会
1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立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到: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
罪之有?这个“皇上”是指()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2、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 B、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否则不能实现
C、对职业的理想和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务远不能成功D、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13、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轻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六、小结巩固 :结合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
第三篇:上学期新授课教学策略
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听课听课、评课,对课的设计与执教者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推敲、琢磨。执教的三位老师都在集体讨论备课后先试教再修改后再上,经过组内各位教师的评课与执教者多次研究、修改,从“一上”到“二上”“三上”,每一环节的课都各自的特色与不同程度的进步、改革。教学中,教师总能带给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精彩与快乐,让孩子们在这个研究活动中得到较大的发展。各位研究教师也受益匪浅。
这几节课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教师的“导”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积极主动。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遗憾也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充分给予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产生矛盾。
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活思维,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中自己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与促进独立思维能力产生矛盾。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组教师将通力合作、积极学习、积极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品味。
第四篇: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
【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在这里“春夜”是时间背景,字面意思是春天的夜里,但不是一般的春夜,而是撩人情思的时刻,这是对客居他乡之人而言的。
“洛城”是地点,透露出作者客居洛城。“春夜”“洛城”,已隐约透露出作者的相思之愁,但是否真正是乡愁,还要看后面的“闻笛”,看笛声是什么样的曲调,引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下定论。因为有句诗是这样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折杨柳之曲,令边塞之人起了相思。那么李白又听到了什么,这便是他生发何种感情的关键。
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学生举例】 【教师举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魏初《鹧鸪天》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考点分析】
根据前例,思考思乡怀人这种情感包含哪些类别呢。明确:羁旅愁思闺中怀人征人思乡
古人在什么时候易写诗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明确:
●触景(伤情):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古人爱托物传情,如“月、雁、笛、柳”等,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感时(生情):
1、中秋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重阳登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3、伤春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日暮思归: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因梦(寄情):
1、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方干《思江南》)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歌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意象,思乡怀人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书信:如: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梦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羌笛:羌笛之声常见于边塞诗中,往往勾起思乡之情。
捣衣: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此外,烟波、云、梅花等意象都常见于此类诗歌中。【课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⑴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知愁”,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后面写懊悔和怨情作铺垫。(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与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虚景:梅花、关山。(2)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分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小结:解题方法明确
1、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熟知技巧,明确艺术特色
3、抓住意象,分析关键词句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第五篇:《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案(新)
总第 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的重要字词,仿写优美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理解文章的主题。
3、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积累优美词句,理清本文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理解文章的主题。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难点:
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学习作者以小见大和丰富联想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在屏幕上出示课题及阳台背景图案衬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二、情境导入:
你们家里的房子装修阳台封了没有?你喜欢封阳台吗?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本文作者叙说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在书中勾画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的句子。(2)课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霓虹灯 ní 沐浴 mù 倏然 shū 蜷缩 quán 蹒跚......pán shān 恬淡 tián 荒芜 wú 孵化fū 焚毁 fãn 喧嚣 xuān xiāo ......悖论 bâi 龟裂 jūn 温馨 xīn 蚂蚱 mà zha 鳞次栉比zhì ...... 1
3、学生简单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4、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尽量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
(学生读课文,整理观点,全班交流)
归纳: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幻灯片出示字词、问题,通过以上4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本文的字词并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大概的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探究文本:
1、线索: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从原文中找句子)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三个“为了”。总之,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和自然和谐地相处。
2、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
明确: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 关注着这一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
3、“我”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认识)
(幻灯片出示问题,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有助于启发学习思维)
五、体验与反思:
1、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 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
讨论解决:(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 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
2、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一只鸟、一棵树、一条小溪„„你希望人类如何对待你?(全班交流)
(幻灯片出示有关文本,这两个环节,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反思,通过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一棵树、一条小溪等自然界的动植物,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写作手法探微:
1、学了这篇课文,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你从中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交流,师评价,强化)
2、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和“联想”两大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大主题。(回顾《枣核》——以枣核表现“海外游子爱国情”)
(2)丰富的联想——从受伤的鸽子、封不封阳台联想到大自然,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回顾《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由街灯—明星—街灯)
(幻灯片显示相关文本,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运用建构主义的原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联系,更有利于理解掌握)
七、拓展与延伸:
1、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试做仿句:
_________________,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材料,展开联想,用简短的几句话,向你身边的朋友宣传少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我们的环境。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材料]一次性木筷: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是多么的讽刺!
(幻灯片显示相关文本,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反馈原理,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堂小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纯净的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界,许多生物天然地与人类和谐相处,亲密无间。造成人与自然隔膜、敌对,以及人对自然的侵害、残杀乃至灭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自我膨胀和工业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对自然生物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威胁。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以人的眼光去衡量大自然,而是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地、平等地、自由地相处,纵使我们自称为万物的灵长,但也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属于大自然„„
(幻灯片显示多幅自然界的美图,并衬以抒情的背景音乐,给学生美的享受,更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在你生活的环境周围,如有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你该如何劝止?请把你劝止的话写下来,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