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上生物教学案答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外胚层、内胚层、中胶层。消化腔、口。2.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有肛门。4---13
BABCBCDDCA 14.两侧对称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三胚层的出现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更正:选择题第五题改为: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水螅的是 1.环状体节、环节、沙蚕、蛭 2----9
CABCABDA 10.(1)呼吸(2)前端(3)刚毛、快(4)迟缓(5)环状体节、环节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12DBACCDDCDCCB
13.略
第四节
鱼
1.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2.游泳、呼吸
3.1000、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水中、鳞片、鳃、尾部和躯干部
5——9ADBBC 10.(1)侧翻、对照(2)A(3)口、鳃盖后缘(4)红、内含毛细血管(5)生活环境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水中、体外、变态
2——9CCDCABBBB
11.略
第六节 鸟
1.流线、阻力、羽毛、翼、两翼
2——10CCCADBCDA
11.略 12.(1)被覆羽毛、双重呼吸、心脏功能强
(2)略
第七节 哺乳动物
1——7ABACCCC 8(1)门齿、臼齿、犬齿、切断食物、磨碎食物、撕裂食物(2)B、门齿、臼齿、犬齿、植食性。A、犬齿、肉食性
9.BBABC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10BCBCCDADDA
11.(1)a关节头、b关节窝
C关节囊
(2)骨骼肌、骨骼肌、兴奋、骨、关节
12(1)屈肘、伸肘(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3)收缩、舒张(4)神经系统(5)B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一课时)
1.先天性、学习
2.遗传因素、环境、强
3.先天性、学习、学习
4——9DBACDA
10.DDCBA
11.(1)先天性、学习(2)遗传物质(3)学习、先天性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二课时)
1.学习、先天性
2——7CACADB
8.(1)完全变态(2)保证实验变量的单一性(3)3(4)植物叶片(5)D(6)避免偶然性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11CCBDDCCACDC
12.(1)迁徙、筑巢、先天性、遗传因素(2)语言、信息交流(3)学习、学习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1——6BDBDAC
7略
8略
9.(1)5(2)草、消费者(3)草、鹰、鼠、鹰(4)鼠、鹰(5)捕食关系(6)生活环境、生态系统(7)分解者(8)先增加后减少
10.(1)胸(2)老鼠(3)不能(4)生态平衡(5)寂静的春天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一课时)1.菌落
2——10BACBCCBBB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课时)
1.水分、温度、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
2——7DDDBAC 8.真菌 9.(1)有机物、叶绿体(2)琼脂(3)高温灭菌、杀灭培养基中的菌类
10.(1)不同环境中的细菌(2)对照、2、是否与空气接触(3)不能、变量不唯一
第二节
细菌
1——10CBDDCBDBCB
11.略
12.(1)A、细菌(2)B(3)加热(4)是(5)A
第三节
真菌
1——12C ACBCDABBDBB
13.(1)有菌落、无菌落、温度,有菌落、无菌落、水,有菌落、无菌落、有机物(2)温度,水,有机物(3)实验组是乙,对照组是甲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物质循环、患病、共生
2.分解者、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二氧化碳
3——9CCDCCAA
10.(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真菌或细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
1.酒精、二氧化碳、酒精
2.乳酸、醋酸
3.防止杂菌进入、温暖、细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
4——6CAB
7.(1)乙、设计了对照试验(2)培养基中的有机物(3)这是细菌和真菌生活的适宜、避免其它杂菌的干扰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二课时)
1.细菌、真菌、有机物、防腐、杀死、抑制
2.真菌、细菌、抗生素
3.基因糖尿病、生物反应器
4、杆、甲烷
5.C 6.B
7.略
8.C 9.(1)成形的细胞核(2)抗生素(3)分裂、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酵母菌、酒精和二氧化碳
10.(1)分解者(2)略
第五章:
病毒
1.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活、寄主
2.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3——1DDCDAABC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课时)
1.形态结构
2.花、果实、种子
3.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4——8BABCC
9.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10—12CCD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课时)
1.内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8DDADBA
9(1)东北虎、猪、扬子鳄(2)海带、鲤鱼(3)扬子鳄
10.(1)BDE、CDE(2)气管、皮肤、气囊(3)略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界、门、纲、目、科、属、种
2.小、远,大、近
3—13ACCBAACABCB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基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11AACBBBDCCC
12(1)单
一、差、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2)基因库、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基因的多样性减少、抗病哪里差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银杏、珙桐
2.裸子、三
3.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4——13CACBDCBBCA 14.略
15.略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附: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 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4略 5-15CADADBABBAD 16-17略 18-20ABC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1-9CADDCCCCA 10-11略13-17BBABC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1)1-2略 3-17 CCBCADBBABCDACB 18()麻雀、七星瓢虫、峰鸟、菜粉蝶、蝙蝠(2)七星瓢虫、菜粉蝶、麻雀、峰鸟、蝙蝠 19略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2)
1-5BDBDC
6-10DABDC 11-14CACB 15(1)b(2)a(3)e(4)f(5)d(6)c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6BDAACC 7.略 8-12DDDAD 13.(1)a关节头 d关节窝 b关节囊(2)骨骼肌、骨骼肌、兴奋、骨、关节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3略
4-8DBADC
9-15DADCBA 16(1)先天性、学习(2)遗传物质(3)学习、先天性 17 略 第二节 社会行为
1-5CCBDC 6-10CDCCB 11-15ACACD 16(1)B(2)B(3)D 第一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CBBDD 6-11CDDADC 12略(1)6(2)草、消费者(3)草、鹰(4)鼠、鹰(5)捕食(6)生活环境、生态系统(7)分解者(8)增加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略 4-9DDDACCC 10(1)乳房生物反应器(2)转基因、人的血清蛋白基因(3)人的血清蛋白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2略 3-8BBACBD 9-14 DCCBBB 15 真菌 16(1)微小(2)分裂(3)芽孢、细菌 17 略
第二节
细菌
1-6CBCDCC
7-12CBDCBD 13-18 CCBCDA 19略 20(1)A、细菌(2)B(3)高温灭菌(4)是(5)A
第三节
真菌
1-5CACBD 6-10CDABD 11-16BBCBAB 17.(1)甲生长、乙不生长、温度;甲生长、乙不生长、水;甲生长、乙不生长、有机物(2)水、温度、有机物(3)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 CDBAD
6-10CCAAA
11-12略
第二节
人类对自己和细菌的利用 1-6略 7-10CAAC 11略 13-14DCC 15-16略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4 略 5-9 BDDDA 10-14 BADCB
15-17 ACC 18 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19略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2略 3-8 ACCBBA 9-14 ACABCB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略 2-6 AACCB 7-11BABBD 12-17 DCCDCC 18-19略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略
3-7BCACA
8-12CBBDC 13-17 ABBCC 18-19略
第二篇:八上历史教学案2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 科:历史 主备:张双发 审 核:李三海
内容: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课的类型:展示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预习交流:5
1、默写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原因和侵略者
二、合作交流: 小组准备展示内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影响及中国失败的原因。
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侵略者、原因、主要罪行)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情况。
6、19世纪60-70年代,我国新疆面临的危机
落后就要挨打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三、展示提升
重难点、易错点预设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南京条约》中那一条最能体现其侵略意图?
2、香港历史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想一想,香港岛被英国割占了多少年?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5、近代历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你知道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吗?你有何看法?
7、你还准备展示哪些重点知识:
四、穿插巩固:
各小组对本组没有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检测: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2、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属于一个省的是哪两个?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
6、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范围分别是——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第三篇:八上历史22课教学案
八上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备课人:王玉芹 时间:12月18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识记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2、知道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识记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4、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通过阅读分析,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背景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是河人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第一课时
课堂流程:
【自主学习,解疑置疑】
解决基础知识部分
1、快速读书125----127页,在书上标注以下知识点,对学、群学解决疑难、并识记以达成学习目标。25分钟完成(学法指导:要在规定时间内采取一定的记忆方法快速背下来,互助互查、)(1)读书思考并背诵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2)、日本投降的时间及因素。
(3)、背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请你合上书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对子组互评。比比谁记的更快
2、教师点拨疑难
3、学完本课后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阅读分析,培养我们的概括能力和答题技巧
课堂流程: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解读目标、明确重点】 【预习检测,反馈效果】 【题组训练、提升能力】
一、选择题
1、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下列有关七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②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③它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④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国际条件虽然不利,但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日本的百万大军的进攻,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B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3.近年来,日本政府否认战争事实。下列能揭露20世纪日本侵华史实的是()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华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基础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
划出关键词找有效历史信息,先独立完成而后对子组交流疑难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 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1)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2)中共七大道路通,请你说出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指的是什么战争?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4)“血肉筑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三、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划出关键词或句子找到有效历史信息作答,先独立完成而后小组交流疑难准备展讲
材料一
我们的口号是: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材料三: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四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提出的时间。
(2)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
(4)从材料四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5)依据材料一、二、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理清思路、整理学案】用红色笔
第四篇:生物教学案10-5
第10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内能量的供给的过程。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1、转变成人体的组成物质
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
(利用氧气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热价:蛋白质17.15kJ/g,糖类17.15kJ/g,脂肪38.91kJ/g。
能量等于重量乘以热价。
二、体温
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测量体温的三个部位:腋窝(36.8℃)、口腔(37.2℃)、直肠(37.5℃)。直肠的温度最接近真实体温。
3、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4、“发热”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利的,当体温达到43℃ 就有生命危险。
【典型例题】
例
1、下列与人体能源物质供给无直接关系的系统是(D)
A、消化系统B、循环系统C、呼吸系统D、内分泌系统
例
2、相同质量的下列营养物质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C)
A、蛋白质B、糖类C、脂肪D、维生素
例
3、测得某男同学口腔、腋窝和直肠三处的体温分别是37℃、36.5℃、37.2℃,则最接近他实际体温的是(C)
A、36.5℃B、37℃C、37.2℃D、37.5℃
【巩固练习】《补充习题》P45-46。
【学有所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1、2、3、
第五篇:2.3 大气环境(八) 教学案
2.3 大气环境
(八)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编号:015 时间:2014/11/6 主备人:张保华 高一地理组 第 11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备课组长:张风丽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6.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7.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8.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难点】
1.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使用说明】
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第2课时 【活动提示】
(教材P52)活动2 1.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一半球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当太阳直射点移至另一半球时,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这样就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热力原因);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多对流雨,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积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辐合上升(动力原因);气流以上升
运动为主;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两极附近;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少(大陆东部 除外)。中纬西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多。极地东风带——分布在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教材P54)
1.甲是1月,乙是7月。因为甲图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亚欧大陆上是低压,说明陆地上温度高,所以是7月。
2.甲图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位于高气压的东部,南亚位于高气压的南部。
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的。【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为
____________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E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上,B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此时大陆上形成高压,为1月份等压线分布图,位于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D点位于东亚,冬季吹西北风,图中E点位于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此季节,我国昼短夜长。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4)昼短夜长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1)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答案](1)A(2)C 【当堂检测】
9.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读右面的模式图,完成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赤道低压带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9、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东南(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B
2、C
3、A
4、B
5、B 6.C
7、答案:(1)七(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