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亿有多大教案
1亿有多大
授课时间:9月17日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由局部推算出整体”的研究方法。
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领悟研究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教学关键:利用想像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硬币、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猜测,引出课题。1、1亿与每个计数单位的关系。
2、猜一猜:
展示1亿的事例,让学生初步感悟。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 结合具体事物描述。
学生各抒己见,肯定学生的想象。
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板书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探究活动
1、操作验证。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9张、1158张呢?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第二步:操作实验
1、通过分别量数学书、新华字典,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各自的方法,交流汇报。
师肯定利用计数单位进率或计算器或相除几种方法。① 测量高度:约1厘米。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3、推算结果,直观感受 一亿张纸的高度大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也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上)
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
②提问引导。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2、活动记录表,总结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实验1亿有多大。
1、师:你们还想实验关于1亿的什么事物?
给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强调活动要求(课件)
2、商量方案,需要工具的小组去前面拿。
3、学生活动,师指导。
4、重点交流,展示记录表。
同时,师提问谈话,延伸资料,学生感悟。
(1)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请10个小朋友的胳膊伸直,手拉手,量一量长度,接着推算1亿个小朋友将手拉在一起的长度。
问:地球赤道长?(40000000米),1亿个小朋友的手拉起来,围赤道大约要转几圈?(3圈)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身边的一亿。
由此说明数学的简洁、高度概括性。
五、寻找一亿的“身影” 课件出示。
师:看完后,你有何感受?
六、总结评价。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还要用所学的方法去推算,验证。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教后反思:
《1亿有多大》一课是大数认识这一单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我注重以下三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的导入和1亿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硬币的高度,如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交流活动的空间。密切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测量、概括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讲完从一粒米到一亿粒米的重量计算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惊叹一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23年时,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周,预设太少。如使用计算器的情况,分组,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达能力等,以致本节气氛不够活跃,调动没有十足的积极性。我对学生的启发能力欠缺,学生主体地位没体现。
2.自主探索环节仓促,急于完成任务,正因为前面的重点不透彻,这里出现困难,目标没有达到。
3.课件应该多审查,安排每个环节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当课堂出现与设想不一,要灵活调控安排。
第二篇: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第三篇:一亿有多大教案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 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 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纸、多媒体、计算器、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教师指出:我们已经知道1亿是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亿有多大。(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1、猜一猜。
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师生共同猜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操作验证。
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1亿粒大米有多重?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第二步:进行实验
(1)让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2)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
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3、直观感受
(1)师: 1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500克,1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提示:100粒大米约重2克。学生自己解答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2)阅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秒的时间约是3年需62天。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我国移动电话用量去年已突破2亿多部。
⑤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教师指出: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
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五、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1厘米
------2克 1000--10厘米
-----20克
10000--100厘米--1米
-----200克
100000
------
10米
-----2000克---2千克 1000000-------
100米
----------20千克 10000000------
1000米
----------200千克 100000000------10000米
----------2000千克 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得出结论
第四篇:1亿有多大终极教案
1亿有多大
竹山县张振武小学
方
军
教材分析: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注重数感的培养。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所以,教材安排综合运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学习了“1亿”这个数,理解了这个数的意义,没有直观感受。所以,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方法与过程:通过探究1亿有多大活动,初步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难点:建立起1亿有多大的表象。
教法和学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确定方案,合作探究,推理对照,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件出示:100000000 问:这个数是多少?板书:一亿。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亿?(复习书为顺序表、数位、分级知识)
问: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一亿是有一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玩组成的┅┅)
问:100个百万又是多大呢?看来从数倒数地说还不够具体,那我们来借助具体的事务表示1亿有多大好吗?(补充板书:1亿有多大)
二,探讨实验
(一)猜测
1,出示教具。这是一张纸,想象一下,一亿张纸摞起来到底有多高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猜想1亿有多大。)
2,同学们想想很丰富!我们猜得准不准呢?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可是,真要罗一亿张纸来量吗?大家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二)演示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量一量100张纸有多厚。
2,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算一算,1亿张纸大约有多厚呢? 一亿张纸约厚1000000厘米=10000米。3,1亿张纸有1万米高,1万米有多高呢? 阅读参考资料:
珠獏朗玛峰是地球的第一高峰,高度是8848米。学校的教学楼,一层大约高3米,四层楼大约高12米。
4,阅读了这些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亿张纸摞起来比珠獏朗玛峰还高,大约有833栋教学楼那么高。5,你有什么感受?与刚才同学们想的一样吗? 1亿太大啦,很难凭空想象。我们通过测量推算1亿张纸有多厚,有了真实具体的感受。6,回顾刚才实验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A先确定研究内容,借助1亿张纸有多高研究1亿有多大。
B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法,先测量100张纸有多厚,在推算1亿张纸大约有多高。C最后阅读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7,除了借助1亿张纸有多高来研究1亿有多大,你还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呢? 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想亲自试验一下吗? 三,探究活动
(一)确定研究方案
1,小组讨论,准备研究什么?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小组在制定研究内容的时候,注意指定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操作的内容。如:
数一亿张只需要多少时间?
把一亿本书铺开,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走一亿步有多长?
读一亿个字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一亿个硬币数出要多少时间。
2,小组交流,请两个小组说说他们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案,同学们提出建议。测出数100张纸需要多少时间; 计算一本书的封面有多大; 量一量10步有多长;
测出读100个字需要多长时间,或1分钟读多少个字。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 先测出数100个硬币要多少时间; 小结:这两个小组都制定好了可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也都制定好了吗?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1,明确任务:2人测量,2人计算,1人兼职记录。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来领。
2,分组活动,教师监控。
(三)交流汇报。研究内容,猜测的结果,根据资料,分析研究结论。提供资料:
A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一时又60分,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
结论:数1亿张纸大约需要90000000秒,大约是3年的时间。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大约是9年的时间。
结论二:每分钟大约可读200个字,每小时可多12000个字。1亿个子大约需要8333小时,不吃不睡的读大约需要347天。如果每天按8小时计算,药1041天,大约3年的时间。
B天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面积是44万平方米。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500平方米。
结论三:数学书的面积约是297平方厘米,10000本书面积约是297平方米。1亿本书封面面积约297万平方米,有850个操场那么大,有7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
C万里长城全场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
结论四:2步大约一米,1亿步月5000万米。比地球赤道1圈还要长,比7个长城的长度还要长。
结论五: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约有1400000000米,约绕地球3圈半。大约是长城的21倍。
师:你有何感想? 四小结全课
1,你们的方法都有相同之处。有局部数量入手,推算整体数量,由简单的入手,研究复杂的问题。
2,1亿这个数太大了,不好想象。同学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验证和推测,对1亿到底有多大有了真实的感受。
3,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1亿有多大微课教案
“1亿有多大?”微课教案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澳前镇中心小学
郑龙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化繁为简、推算等数学方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2、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教学准备:
纸张、测量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需要的小物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1亿有多大?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感受“一亿有多大”。
师:你能想象一下,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一亿有多大?”这个问题是本节课教学始终将贯穿的核心问题。教学伊始,我便将这一个问题直截了当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沿着纵深方向发展。学生的答案可能呈现精确性,也可能呈现模糊性,都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这样,以简洁明快的节奏开门见山、引入新课,有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想象:一亿有多大?
师:同学们在想象一亿有多大时,很自然地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这是很好的描述大数的方法。比如,这是一张普通的复印纸,咱们可以去想象:如果一亿张这样的复印纸叠起来,那会有多高呢?会不会有教学楼高,或者比教学楼还要高?
师:再比如,一粒米,谁能结合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内容来提一个问题?(预设):
生:一亿粒米有多重?
生:一亿粒米堆起来有多高? „„
师:除了一亿粒米的问题外,你们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1:一亿棵树有多少?
生2:一亿粒沙有多少?
„„
师:这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老师感兴趣的话题。现在我要请两个同学上来,请你们手拉手,手张开,这是两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大家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从这里排到哪里呢?
生:可以从这里排到美国
生:可以从这里排到-------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测,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大胆的猜测,自由地想象。(黑板上出示)
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
一亿粒米有多重?
一亿秒有多久?
一亿个小朋友排在一起有多长?„„
【设计意图:数感的建立不仅体现在学生能用抽象的数去定量刻画现实中的事物,同时表现在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能用现实中的事物去描述数的大小,理解数的意义。学生通过想象,将“一亿有多大”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数感的构建,为进一步真却的体验奠基】
三、探索: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师:刚才大家对这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猜测,像有的同学猜测一亿张纸叠起来可能有100个教学楼叠起来那么高,真是这样吗?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一亿张纸叠起来到底有多高呢? 是不是得找一亿张纸,然后叠起来,再去量一量有多高啊?(预设):
生:不要,太麻烦了。
师:谁有简单不麻烦的方法?
生:可以先量出一张纸的厚度,再乘一亿;
生:一张纸的厚度很难量出来,我认为可以量出10张纸的厚度再去算。
生:10张纸的厚度还是太薄,可以先量出100张(1000张、10000张)纸的厚度再去算„„
师:大家更赞同谁的意见?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先测量出小数量,然后再去推算出大数量。
推算
板书:小数量------→大数量
师:刚刚说,要先测量多少张纸的厚度呢?
生:100张。
师:为什么不测量137张?
生:不好算。
师:大家想得真周到,测量完还得算呢!看来选择小数量还是有学问的。第一步:咱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测量100张纸的厚度,记录并汇报。学生测量后汇报: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预设):
师:这100张纸的厚度是1㎝,那么1000张纸的厚度是多少?
生:10厘米。
师:为什么是10厘米?
生:因为1000里有10个100,所以1000张纸的厚度就是100张纸的10倍。
师:就这样往下算,你会算吗?(会)那好,请大家将一亿张复印纸叠起来有多高给算出来,可以使用计算器。(师生共同推算得出:一亿张复印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
师:我们的教学楼大约高20米(课件出示教学楼图片),这10000米,那得多少个教学楼的高啊!计算器按一下。
生:有500个教学楼高。
师:咱们再跟这个高度做个对比,这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课件出示),它的海拔高约8844.43米,而一亿张复印纸叠起来的高度竟然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是纸张太厚吗?还是珠峰太低啊?
生:不是,是因为一亿太大了。
师:现在,咱们就将一亿张纸叠起来,大家想一想,500个教学楼叠起来,高吗?(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太高了!
预设方案1:
(师: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认识:一亿有多大,老师费尽心思想把一亿带到咱们课堂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学生质疑)你们不信啊?告诉大家,老师呀,真带来了一个一亿,(老师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1 0000 0000”。这个数请读一下
生:一亿。
师:你看,那么大的一亿,在数学上用1个1和8个0就表示出来了,数学就是这么简洁!)
预设方案2:(师:再想想:如果将一亿张纸换成一亿个一元钱的硬币,(课件出示)把这一亿个硬币叠起来又会有多高呢?
A、相当于100层楼的高度
B、相当于2个珠峰的高
C、超过15个珠峰的高
师:为什么选C?
生:因为一个硬币的厚度远远超过一张纸的厚度。
师:这回答简短却十分深刻啊!通过对比一张纸与一个硬币的厚度就能相对准确地做出选择了。)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张纸叠起来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感受了一亿真地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生: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推算出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看来在解决大数量的问题时,采用小数量推算的方法很好用,这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板书),我们应该记住它并应用它。
【设计意图:有效地探索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脚手架”。“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一亿张纸叠起来究竟有多高呢? 是不是得找来一亿张纸,然后叠起来,再去量一量有多高啊?”教师的反假设,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可以先量出1张纸的厚度”,到“可以先量出10张纸的厚度”,一直到“ 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使操作可行性不断加强,接着,经过实际测量,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一亿张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也就是“有500栋教学楼的高”,进而明白“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这样,在老师不断搭建的“脚手架”中,学生的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