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内外发展基本态势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从国际范围内看,新闻学教育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的新闻教育历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新闻教育目标一直是为媒体组织培养直接可用的新闻采编人才。随着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传播学的兴起和成熟,传播学教育和新闻学教育不断融合,新闻学开始成为职业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当今媒介技术快速发展、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努力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尽管美国各高校的新闻学院本科新闻传播教育的做法不一,但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却是基本一致,那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外发展趋势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美国高校的新闻学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化,以适应媒介融合形势下新闻人才的需要。
2、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少而精,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而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占据了课程的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传播人才的培养,用传播人才取代新闻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理念没有过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美国新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强化传统的新闻专业技能(如新闻采访和写作)训练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能力(如音频视频技术、各类多媒体技术等)。
4、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专家型记者为目标,侧重新闻业务的训练,其当前的改革是继续深化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在传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新闻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并且是以跨院系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一目标。
5、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教育改革是以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我国新闻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30多年里走过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300多所大学办有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超过700个,在校生多达20万人。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发展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落后等。
2.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针对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人才培养日益明确:即新闻学教育是为媒体培养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围绕这一目标,许多学校开始调整办学思路、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允许新闻专业的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可以用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种改革既是对传统新闻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正本清源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即如何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抓好实践教学,真正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发展不足
由于社会需求的刺激和教育市场化倾向的促动,使得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近些年来规模扩张过快。以下的几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2003年招收三个班,每班学生为50人,共150人。
2004一2008年,各年级招收学生人数为两个班,约100人。2009年起,当年招收三个班约150人,同时招收专升本1个班。
在校生人数,2003年时仅有150人左右,现在则已达到500人左右。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增长了约3倍。由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许多措施跟不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不够,勉强应付,教学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例如由于招生人数猛增,师资严重不足,一些新来的年轻老师一上岗往往就要承担好几门课程,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另外,原先一些需要小班教学,加强辅导和训练才能保证效果的课程,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现在因为缺老师,统统都改为大班授课,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大缩水。
再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由于其实践性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摄影、摄像、网络器材及相关试验室设备等,相对说需要的资金比其他文科专业投人要大。由于缺乏资金,该专业的实验室平台“新闻与传播实训中心”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一些实验实训课程无法正常开设,难以达到起码的教学要求。
另外,快速扩张也造成了办学中的浮躁和粗放,使得一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教学计划难以落实,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质量的情况,根本无力顾及自身的内涵发展。
这些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和教育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其声誉和信誉也在下降,从而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2、办学思路不够开阔。
—重视广播电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喉舌”功能轻视广播电视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的经营功能,导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呈现出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陷。
—重视对内宣传的人才造就,忽视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当广播电视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时我们缺乏一大批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轻视人文、社会、自然等综合学科知识的修养。重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没有获得根本的扭转。广播电视面对国外媒介向我们争夺传播市场时出现的“西强我弱”局面除了有资金、技术、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原因,更有高素质人才暇乏的不足。
—重视实践业务的总结轻视基础理论的研。广播电视新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薄弱,当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对广电传媒急剧变革的挑战时缺乏作出调适的理论指导。
3、对媒介形势的变化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新的课题认识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形式出现新的变化。有人称互联网将在媒介领域一“网”打尽.有人则宣告互联网可能是传统媒介的救星。新媒体迅速成长带动了现代传媒领域的结构变化,门户网站、手机报、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兴起,使得媒介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用户数量的剧增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使传统的新闻教育教学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既有的教育模式,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补正与调适。在教学内容上,一些学校在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增设“网络新闻’类课程,基础条件好的学校投入较大的资金建立实验室,整合计算机院系师资优势进行计算机、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增加新媒体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但要使其真正拥有驾驭新媒介的基本技能,更要使综合运用新媒介成为学生的一种媒介素养。目前,很多院系普遍通过增加各种课程来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传播专业单一的学校,为了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在一个专业,比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增加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出版编辑学的若干课程,同时还增加新媒体课程和媒体经营管理课程,学生不堪重负,许多课程跑马观花,实验课程如同虚设,导致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教学形式方面,网络等新媒介形态的传播功能多样,把教材的形式从书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读物,由文字和静止的二维图像变为文字、声响和三维动画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在教育的性质方面,媒介形态变化使教育由前喻文化转变为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文化,第一种是前喻文化,即后代人必须向前辈人学习才能生存.第二种是并喻文化,即两代人互相学习共谋生存和发展.第三种是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经历使当代文化呈现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特质,学校不再封闭,教师也不再具有信息的垄断地位,因此作为组织传播典范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鉴于此,关注媒介形式变化给学生成长环境带来的变化,思考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普及情况下,怎样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探索教育方式的更新,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4、对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新闻业务教育整合更新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9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已经跨出了向多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了网站,办起了手机报,借助网络发展视频、音频传播。这些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将纸质媒体与电视、网络深度融合,单一的媒体形态正在向多形态方向发展,其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在单一的媒体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线型的,即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加工,再到工厂印刷,再到最后的投递发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呈线形的相对简单过程。在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在复合媒体的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蝶型的。在信息采集这个环节,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都被视作信息采集点,这些众多的点,成为“蝴蝶”的一“翼”。而在传播环节,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等。这些多个传播渠道,成为“蝴蝶”的另外一“翼”。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等。
这些变化,使得编辑记者不再只是单纯或负责文字的采编,或负责音像的采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产出文字产品,也要能在视频和音频等领域有所兼顾,因而对于能集编、采、摄、播于一身的新闻人才的需要就显得迫切起来。
另外,除跨媒体经营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外,新闻娱乐化的新趋势也促使新闻生产理念发生变革。如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人文叙事”的新闻理念使得新闻信息源由组织向民间、个人拓展,新闻价值观念由强调重大性向强调接近性转变和价值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市民转变,新闻表达方式由权威化转向平民化、生活化,新闻传播形态由单向转为双向互动等。民生新闻的这种以培育强大的社会采编队伍为栏目发展之源的民生新闻的生产方式与强调记者深入调查采访为主的传统新闻生产有很大不同。
这些都对传统新闻业务教育带来挑战,促使新闻业务教学必须面对这些变化拿出相应对策,如在新闻采访写作等新闻业务课程中增加新闻策划、跨媒介综合训练等新的内容。在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新闻业务教育正面临新的调整革新,及时地将新诞生的新闻理念和实践创新引人到教学中来,通过新闻作品讨论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制作手法,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二)原因分析:
1、现有教育制度对教育基本规律缺乏尊重。片面追求教育教学规模,片面追求生源数量背后的经济利益;
2、对高校扩招后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缺少足够而深刻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的思维理念依旧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缺少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
3、教育创新动力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在如何办好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上,我们应该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与广播电视有关的课程,否则就会带来专业面过窄、学生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本专业的培养考虑到这一不利因素,在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形成一种在大新闻、大传媒、大传播的学科理念上,再加如下调整:“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技能,以及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其它新闻宣传部门和其它现代传播媒介,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策划创意与媒介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样一种培养思路,由于引入了“现代传播媒介”和大新闻、大传播的理念,就既突出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独特性,也兼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内蕴的丰富性、时代性,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媒介属性,从而把掌握方向、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的协调统一了起来。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后,我们认为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规格上可确定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部分。其中思想素质居于首位,解决的是人才政治倾向性、道德水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文明素养等问题,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素质是核心,是专业的基石和载体,文化与科学素质是业务发展与能力提高的平台,解决的是发展后劲问题,身心健康素质是学生专业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四者不可偏废,才能出合格品、优等品,否则就会产生次品、废品。就具体规格而言。
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在培养方案里做如下规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其他现代传播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像、制作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领域内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了解新闻与传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国新闻与传播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与传播工作的发展动态。”
人文与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学科通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除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外,还应具有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正因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拟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知识的基础扎实与专业方向特色相统一,注重个性创新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这几个统一要以应用性、创新性为核心,因为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厚基础、应用性、创新性问题解决了,其他诸如理论性、学术性、专业方向性和市场取向可以顺势解决。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的培养步
骤上,精心设置课程结构、把握教学节奏。
2.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传统的课程模块共分为四部分:其实,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由“能力”和“素质”两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相互支撑的、多重层级模块系统。
(1)课程模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公共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公共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重点是通识教育;学科共同课模块主要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平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专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2)能力模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创新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新闻采写、策划能力,新闻拍摄录制编辑能力,新闻事业管理能力三个能力模块,不同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
(3)素质模块包括三部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善于协作)、文化知识(涵盖文史哲法经等)。
3.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课程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
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新闻学概论、基础写作、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计算机基础等,重点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前者如: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等。
第三学年则重点以提高学生新闻制作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
第四学年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新闻评论、电视作品分析、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下半学期学生到新闻单位、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能力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新闻采写、策划能力,新闻拍摄录制编辑能力,新闻事业管理能力三个能力模块。能力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是建设、搭建好实验室(实训中心)平台。
素质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
第二篇:广告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广告学专业
一、广告学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一)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的广告教育基本开始于20世纪初,分别开设于新闻传播学院和商学院。1959年的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成为美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转折点,主要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这两个报告决定了广告教育的走向,广告学教育从此脱离了“术”而转变为“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广告学等专业,也都是在强调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重视研究之风。
英国广告学教育却逐渐向职业化教育靠拢。1845年建校的英国女王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目前该校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所谓“专业”是指专门之学、专攻之业,广告人的专业水平则关系到企业或产品的成败,广告业界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
日本的广告研究与广告教育深受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上世纪二战之前推崇美国和西方的营销理论与传播思想,大量引进和翻译美国的广告理论著作和论文:三是二战之前日本的高校一般不设广告专业,更没有广告院系,既是那些开设的广告讲座。也没有成为当时大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的“大学广告知识讲座”与“广告公司内部广告技能培训”双轨并存的这一独特的日本广告教育模式。
2.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趋势
(1)国外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美国的新闻传媒学院多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方面,使广告脱离了推销之术而走上传播之学的道路;日本广告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二是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至于欧美的职教和社区学院在培养广告人才时,则更重视能力与实战训练,有明显的技能化教学倾向。由此可见,广告高等教育不是一种模式可以涵盖的。
(2)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与市场相结合,既不是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也不是单纯强调实际操作,而是培养广告业界需要的知识型的专业人才,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从专业能力、学术视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以培养。
(3)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和能力,知识的价值最终要靠技能来实现。从美国高校广告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通常偏重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客户管理、整合营销传播,还有媒介法律和道德、市场营销、定量分析等,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做个人陈述和演讲——这是广告业重要的技能。总之,知识的广泛性、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为将来在行业内外的发展做了准备。
(4)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教学的“双主模式”,并引入业界公众参与广告教育。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贯彻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经常聘请业界人士作为客座教授指导教学,或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专业教学。
(二)广告学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广告学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催生了广告业。从商品经济意识的觉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广告的功能日益显现。从1983年6月厦门大学正式招收广告学本科生开始, 国内陆续有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深圳大学等学校成立了广告学专业。截止到2008年底, 全国有300 多所高校设有广告学专业, 其中设有本科点的就有240余所高校,由于广告学是边缘性学科,各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定位有所不同,主要有三:一是广告设计方向,如江西财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二是广告传播方向,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厦门大学、上海大学;三是管理学或市场学方向,如东北财大等;各校力图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其中以广告传播方向口径最宽。专业方向的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自然也不同。
经过25年的探索,中国广告学专业规范基本形成。素有中国广告人“黄埔军校”之称的厦门大学,目前已建立起了成熟的专业师资队伍和系列专业教材,初步建立了相对成熟而广被认可的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经验;上海大学通过承办国际广告大赛开阔师生视野,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访学任教,每周五举办社会大讲堂,请业界精英举办讲座等形式打造了专业实践的平台;通过单科进修、申报课题、与其他高校联合编写教材逐步完成了专业教师的转型,造就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陕西省广告学教育发端于1993年,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走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方向,侧重培养广告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如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另一个是走艺术类的发展方向,侧重培养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方面的高级人才,如西安石油大学;而陕西省内的广告学专业偏重市场调研、商业策划的还没有。
2.广告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广告研究注重从新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与广告运作的特点、相互关系入手,强调现代广告调查、效果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即重视开展消费者调查、重视对广告产品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强调通过调查确定广告信息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方式。
从目前我国广告行业结构上看,媒体优势是广告业的突出特色。从发展规模来看,以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为主,集约化进程和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从发展发展路线来看,我国广告业不是很稳定,易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从广告制作设备和材料来看,电脑绘画、电脑刻字等技术,近几年才开始被广泛运用;许多大型灯箱的制作,还停留在手工贴制阶段;激光绘图等高技术仪器,在国内使用率极低;制作三维动画,使用软件普遍比较落后,停留在先进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广告企业经营渠道单一,广告创意得不到普遍的重视,广告用户对广告的认识和需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地区分布不平衡,广告代理制开展不充分。高档策划市场不成熟,人才流动性较高,留不住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广告人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广告业需要突破的瓶颈。
有一点可以肯定: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广告行业和广告教育正沿着“量的发展——质的提升——国际接轨”的模式发展。
从中国广告业发展和广告市场必然趋于成熟,服务能力,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必然要得以提升。这就急需广告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专业人才,即具有广告运作知识和能力、了解广告市场规范、具有良好的广告公司运作理念及其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教师、实践案例与专业实践平台等资源短缺。在师资方面,国内大多数广告专业教师一样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化、教学观念滞后、缺少广告实务操作经验与背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广告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较低,能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策划及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也难以请业界精英举办讲座,不免限制学生的专业视野;另外,专业实验设备的匮乏也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原因是:
第一,广告学学科定位低影响了专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因为广告学本身被定性为三级学科,所以各所大学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科地位并未能给予应有重视,这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研究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广告学教育起步晚,发展过快过猛使我国高校广告教育面临空前杂乱的局面,主要问题是广告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尚未形成。
第三,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不够成熟——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然要以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广告理论和广告业务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和基础,即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反映广告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即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反映广告业界的“一个专业多种岗位”的特殊目标要求;还要反映具体地区广告业的发展态势。总之,必须在遵循广告学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搭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既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实操能力,注重学生实际运作广告能力的提升。因此,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是我们在构建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时确立的指导方针,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地域特色、院校层次也是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应有之意。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有:
一是依托地方丰富的传媒资源、具体的学术氛围和硬件设施,侧重提升学生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广告传播能力;
二是培养具有发散型广告创意思维、较强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本地区中小型广告企业的需求;
三是形成实务演练、拓展训练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权重加强的考核机制,从而构建“教学做”密切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
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体现广告专业目标、规格的基本体系,涉及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必须依托专业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体设计得以实施,包括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安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即根据现代广告教育的本质和地方广告业人才需求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复合”形式完成专业基础课及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用”的组织方式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转化为岗位能力;以“复合应用型”的运作方式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的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广告学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具体思路和措施是: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告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实施能力等基本训练,掌握广告实施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 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以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市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 熟悉有关广告的政策法规;
※ 具有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活动能力;
※ 了解中国广告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动态;
※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2.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从政治思想、专业能力、身心发展、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立体提升其综合素质,而课程体系的改革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课程模块共分为四部分:公共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公共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重点是通识教育;学科共同课模块主要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平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专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其实,根据广告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由“能力”和“素质”两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相互支撑的、多重层级模块系统。(1)课程模块。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素质、能力两个一级模块,其中能力模块进行细分,分为三个二级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行业管理模块。根据广告专业培养目标,对每一个“二级模块”加以细分,拟定“三级模块”。如二级模块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下分市场调研能力、广告创意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广告制作能力等四个三级模块,并为不同的模块设计课程,如广告制作能力模块包括广告策划与广告制作、广告摄影摄像、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广告制作等。对三级模块进行细分,确定各“三级模块”的多重“子模块”。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将课程体系中各主要的功能性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集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个“子模块”。
(2)能力模块:广告专业学生应具有复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管理技能三个二级模块,不同二级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和制作能力。
(3)素质模块包括三部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善于协作)、知识和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3.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第一课程模块: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广告专业人才的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
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广告学概论、艺术概论、基础写作、计算机基础等,重点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告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前者如:传播学、美学原理、广告史、广告媒体研究、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史;后者有:广告文案写作、多媒体技术、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演讲与口才。
第三学年则重点以提高学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市场调查与研究、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摄影摄像、电脑图文设计、网页编辑与制作、影视广告实务、会展营销与管理、广告法规和职业道德、整合营销传播等课程。
第四学年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上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广告效果研究、公益广告研究、消费行为学、报纸编辑、动画制作与网络广告、新闻事业管理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广告公司、媒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能力模块:广告专业学生应具有复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管理技能,通过社会调研、会展设计、会展管理、广告创意、广告策划与制作、文案写作等各课程课内实训、独立的专业实训、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施。
第三素质模块: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
复合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后,一方面加强了课内实验实训,实现了理论讲授与课内实训的同步交叉进行,夯实了基本实践能力,保证广告专业学生“能说会做善写”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保证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岗位针对性。
第三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5.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动态。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或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电职业道德、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电视作品分析、公共关系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初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新闻学、广告学 开设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广州师范学院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辽宁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南通师范学院 安徽大学 黄河科技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襄樊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暨南大学 湛江师范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学院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南京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华侨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郑州大学 商丘师范学院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交通学院 渝西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 西北政法学院 石河子大学 喀什师范学院等
第四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1、世界第一家正式办理执照的广播电台--------1920年美国西屋电信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也是无线电的开端)
2、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
3、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5、电视之父------贝尔德6、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这一年被称为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年7、1958年5月1号,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号更名为中央电视
台。
8、1979年1月28号,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标
志着电视事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9、电视的发展:
1、黑白电视阶段(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是黑白电视阶段的发展时期)
2、彩色电视阶段(1951年,美国CBS、ABC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3、卫星电视阶段(卫星转播电视;卫星直播电视)
10、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2、广泛渗透、无远弗届
3、雅俗共赏、接近性强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内容的综合性、形象的直观性、观众的参与性、接受的家庭性 电视新闻的劣势:
1、稍纵即逝、不留痕迹
2、信息符号不易保存
3、线型传播、选择性差
4、声屏世界、亦真亦假
5、深度较差
报纸的传播优势:
1、版面编排,选择性强
2、印刷符号,记忆深刻
3、便于长期保存、文献性强
4、深度报道、影响力大
5、反映详尽、包容量大
报纸的传播劣势:
1、时效性差
2、现场感感染力差
3、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读者范围较窄
11、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12、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电视新闻消息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
13、电视新闻的拍摄要领:
1、仔细观察,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多用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
多用短镜头,少用长镜头;多用小景别,少用大景别)
3、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14、深度报道要求:
1、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展示。(要求新闻记者要对事件做全面的调查,力求揭示出深层的背景,必须深度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原因背后的新闻”、增强“用 “事实说话”的力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增强现场的拍摄镜头与同期声,不断
地运用最具冲击力的画面打动人;二是强调用真实的力量,用一个真实感人的情节、细节和 新闻故事感动人。)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背景在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背景是系统的、与 主题息息相关的,甚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任何一篇出色的深度报道都要能根据时空上的 接近性来整合各种背景,并在背景应用上较好地做到背景与新闻事实之间、背景与背景之间 衔接自然,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层次清晰。)
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 一方面调动主观的能动性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4、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必须在对各新闻要素全方位立体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地作客观、公正、准确的分析和评论,深刻剖析新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层次和新闻主体的独特个性,以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挖掘出新闻本身的内部实质。)(备注:若是解答题,就要答的详细,就要涉及括号里的内容。或者也可以详细看一下书上30页)
15、广播电视连续报道的涵义: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分段报道。
广播电视系列报道的涵义: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多次、连续地展开报道,以达到深入全面反映新闻事实的旨趣与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相同点和区别: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多次传播,都是广播电视新闻开展深度报道的有力手段。但连续报道主要是从新闻时间的纵向努力,穷追不舍深入挖掘来要求深度;系列报道主要是从新闻事实的横向努力,广度开拓,一咏三叹来体现深度。
16、组合报道的涵义:组合报道是在单一新闻当中围绕同一种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层次展开报道,以求充分展现事件全体面貌。组合报道不同于系列报道,是只有一条新闻的深度报道,它同时也体现了编辑的综合手段。
17、电视解说节目的定义:以某以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为中心进行分析,向群众讲明其发生或形成的背景、原因乃至发展的趋势,以及将给社会、民众何种影响,如何对待等等。
18、广播新闻评论的概念:运用广播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19、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过程:
1、读报式。由记者写出一篇评论,由播音员播出,自始自终有播音员的半身图像。
2、电视画面。仍然写的是报纸风格的评论,由播音员播讲,只是配合出现画面,但许多画面和评论内容脱节。
3、电视述评式。在遵循新闻评论共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有声的画面语言来论证,论据是形象化的,论证是由记者、主持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完成的。
20、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P66)
1、明显的新闻性。(具有时效性、时新性等新闻特征)
2、强烈的思辨性。(具有强烈的说理色彩)
3、鲜明的立场性。(它是衡量一个媒体新闻节目质量,尤其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4、广泛的群众性。(一般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而又有待深度了解、弄清原委、明辨是非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
21、脱口秀与谈话节目的区别:(P76)
1、概念外延不同。(谈话节目是我和他人、个人和个人、规模下限至少两个人以上;脱口秀可以是一个人的演说表演)
2、传播目的不同。(谈话是以教化为核心的节目,寓教于娱乐,通过轻松的谈话希望达到一些精神文化的追求;脱口秀作为娱乐节目来运作的目的就是娱乐观众)
3、节目构成不同。(谈话是完整、固定的结构,按照中心话题的逻辑推进来设置层次,整场的人物环节都事先设定好的;脱口秀由于目的是娱乐观众,所以结构随意,环节按话题自由进行,具有意识流特征。)
4、主持人定位不同。(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是引导全场,注重采访能力,注重节目本身的质量;脱口秀的主持人是主导全场,以主持人为节目中心,要求主持人多才多艺。)
5、节目现场不同。(谈话节目现场平心静气,侧重“谈话”强调逻辑;脱口秀则强调冲突,侧重“秀”强调即兴发挥。)
22、转播车定义:转播车是载有电视转播的汽车,具有摄、录像、编辑等功能,现场直播时,转播车用微波设备将信号送至电视台进行播报。
23、社会新闻定义:社会新闻着重从伦理道德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
24、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有
1、有闻必录。
2、导向错误、低俗化倾向。
3、用词耸动,过于娱乐化。
民生新闻的创新:
1、坚持正确导向,保证新闻专业素养
2、民生新闻精品化,追求思想深度。(完善记者回访制度,加强新闻追踪报道意识;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肤浅的层面上,应当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在原本的思想观念上起一个指点迷津、舆论导向的作用。)
25、法治新闻制作要领(P145)
1、巧妙地设置悬念
2、曲折的叙事技巧。
3、用词用语专业性、通俗性统一。
4、卷入性采访防止影响事件进程。
26、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运用摄像机采集、记录新闻事实的过程。
27、电视现场采访的要求(P172):
1、敏锐的临场判断能力。(要求记者当场就能从对新闻现场的迅速观察中,敏锐地发现、判断、确定出最有新闻价值的现场情景、人物、细节等)
2、主动的临场控制能力。(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容不得慢慢同协调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处的状态,必须要善于当场迅速地准确判断新闻现场的人和事,对采访的对象,能迅速使其采取乐于合作的姿态。)
3、机灵的即兴采访能力---恰到好处的提问与议论。(即兴采访能力包括:a、提问应是广大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应切中新闻报道的要害与重点,且具备为观众赏识的提问技巧与方式。b、提问应能引起被采访者回答的兴趣,马上呈现乐于回答的状态。c、提问应能使被采访者感到易于回答,为此,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简短的、明了的。d、应巧妙得体地引导被采访者始终不游离交谈的中心话题,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回答出实质性的内容。e、在需要的时候,能不失时机地、精当地插入自己的议论,使话题更为深入,并活跃采访交谈的气氛。f、能恰到好处、自如地结束话题,改变话题,或改换采访的对象,以及结束采访。)
4、沉着的临场自控能力。(记者要能沉着地控制住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呈现出自如得体、为观众所乐于接受、赞赏的形态)
5、“大象无形”采访境界的践行能力。(最好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一切,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敏感的问题之中。)
28、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不被采访对象知情的手段与方式获取信息的采访活动。
29、白平衡定义:白平衡是指景物在同一光源照射下,摄像机中红、绿、蓝三色电信号的比例与光谱成的比例一致,它是保证画面色彩还原正常的基准。
采访提纲范例《07年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2、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作用
3、了解哪些人参加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为什么参加?
4、参加考试者复习的情况。
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士
2、采访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
采访方法:
1、专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员
2、随机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参考人员
采访时间:10月10日
采访对象:
1、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2、硬布,资格考试网站站长(呵呵,让我也上回镜哈)
3、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已参加工作人员
采访问题:(注:这是采访提纲中最为重要的部份)
一、采访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1、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全国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
2、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资格考试?
3、哪些人员可以参加资格考试?
4、过了资格考试就可以得到编辑记者证或者播音员主持人证吗?如果不能还需要些什么步骤?
5、目前,这个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几届?每届参加考试的有多少人?主要是哪些职业的人员参加?
二、采访硬布(记者考试网站长)
1、大概有多少人光顾你的记者考试网?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据记者考试网的统计来看,主要是些什么人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有在校大学生吗?有其他行业的人吗?
3、他们对这个资格考试了解多少?(引导他举例说明,比如考试内容、考试步骤等等)
三、采访参考人员
A、参加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2人新闻专业,2人非新闻专业)
1、为什么会想到参加这个考试?
2、参加这个资格考试有什么作用?考试步骤是怎么样的?
3、你们的资格考试资讯和资料、模拟题题来源是哪儿?有到过记者考试网找这些资料吗?
4、目前的复习情况如何?
B、参加资格考试的在职人员(2人广电行业工作,2人非广电行业工作)
1、为什么会参加这个考试?
2、了解这个考试的相关步骤吗?
3、复习情况如何?觉得自己今年能考过吗?
相关背景:
1、全国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相关法规。
2、全国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开展的次数,参考人数。
3、记者考试网的相关信息。
第五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初试推荐参考书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推荐参考书:
1)《文史要览》王振业等老师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83页,定价68元,折后价57.8元
新闻学基础推荐参考书:
新闻理论部分——
2)《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18.8元折扣8折 售价14.8元
3)《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3.5元 折扣85折 售价20.23元
4)《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0元折扣85折 售价25.5元 新闻业务部分——
5)《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梁一高 中国广电定价44.5元 85折 售价37.8元
6)《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39元 8.5折售价33.15元
7)《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定价28.8元 8折售价23.04元
8)《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37元 8折 售价29.6元
新闻史部分——
9)《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定价21元 8折 售价16.8元
10)《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定价28元 8折 售价22.4元—————————————————————————————————————————————
【以上10本初试参考书打折后共计289元,一般城市加快递费后共计331元,三天左右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快递到不了,只能挂号,309元,十天左右到。】
(二)复试指定参考书(kathy提示:根据报考方向选择其中之一方向的参考书即可)
930
广播电视史 ①《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哈艳秋等 中国广播电视 21 8 16.8
②《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下)赵玉明 北京广播学院
③《外国新闻史教程》 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 28 8 22.4
931
外国广播电视 ①《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李良荣等 复旦大学
②《美国新闻史》 麦克尔﹒埃默里等 新华
③《世界广播发展研究》 张彩 中国传媒大学
932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①《电视学系列教程》中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 2620.8
②《电视采访学》 叶子、赵淑萍 北京师范大学 26 8 20.8
③《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何苏六等译 中国传媒大学 68 8 54.4
④《电视新闻摄影》 任金州 北京师范大学 26 8 20.8
新增复试科目:933 广播理论与实务,对应参考书:
1)《广播新闻理念与实务创新研究》 曹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广播新闻业务》 曹璐、吴曼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邓炘焮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三)如何订书?
kathy考研团队承诺参考书(除绝版的以外)都是正版新书,并享受最低折扣。
所有专业参考书可以全套购买或者单买。
如有需要请联系
QQ 563870824【加为好友后即可留言】
email kathycuc@126.com
电话***【白天短信、晚上电话,谢谢】
大家复制书名过来、说明收寄地址、电话就好!
(四)购买流程
1)你带身份证去中国农业银行汇钱到95599 8001 43345 29816,姚京秀,开户在农行北京定福庄支行; 或者去中国工商银行汇至6222 0002 0010 5694814 姚京秀。开户在朝阳支行。
[也可以用ATM机或者网上银行进行转帐]
2)汇完后抬头看一下时间,比如3:07左右,把这个时间告诉我,我从这里能够查到
3)发email到kathycuc@126.com,告诉我你的收件信息:
具体格式——
邮件标题:汇款日期时间+工行或农行+汇款金额+收件人姓名
邮件正文:
a、购买参考书内容(如广告学初试6本参考书:《文史要览》《现代广告通论》„„)b、汇款具体时间(如15:07)
c、汇款金额
d、收件详细地址(由于我们用快递,请把地址具体到城市、区、街道)
e、收件人姓名
f、收件人电话(请务必保证电话能让送件业务员联系上,可以提供两个号码,便于收件联系)
g、其他你需要补充的信息
4)kathy晚上查账后与你联系确认收到款。
5)kathy给你快递参考书,一般第二天发走快递,三四天到你手中,请注意开机接听快递电
话。
(一)初试推荐参考书
【kathy考研团队根据2010年考研大纲推荐,需要大纲可以查看本网页左侧“专业介绍”栏目】
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推荐参考书:
1)《文史要览》王振业等老师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83页,定价68元,折后价57.8元
新闻学基础推荐参考书:
新闻理论——
2)《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18.8元折扣8折 售价14.8元
3)《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3.5元 折扣85折 售价20.23元
4)《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30元折扣85折 售价25.5元 新闻业务——
5)《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梁一高 中国广电定价44.5元 85折 售价37.8元
6)《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39元 8.5折售价33.15元
7)《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定价28.8元 8折售价23.04元
8)《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37元 8折 售价29.6元
新闻史——
9)《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定价21元 8折 售价16.8元
10)《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定价28元 8折 售价22.4元—————————————————————————————————————————————
【以上10本初试参考书打折后共计289元,一般城市加快递费后共计331元,三天左右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快递到不了,只能挂号,309元,十天左右到。】
(二)复试指定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