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察大自然教案
第二单元第2课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第二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三篇:《大自然之歌》教案
《大自然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人与大自然的表现,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色彩三原色和彩色融合。
教学难点:色彩的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的掌握和使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法。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1、(播放大自然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播放)图片中的大自然美不美啊!美!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色彩感受,小小的鱼虫都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色彩,在你身边还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感受,请列举出来?生:日出、晚霞
2、色彩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没有色彩,同学们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学生:暗淡无光、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等等),那色彩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有光才有色,不同的光线下,同一事物呈现不同颜色,如:同样的景物早、中、晚的不同光线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原来生活中看到的这些美丽的色彩是由光而产生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非常庆幸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灿烂的一个色彩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感受色彩的魅力出示课题《大自然之歌》。
讲授新课:
一、认识色相环
1、师: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演绎了色彩的丰富变化,那么,组成色彩的三原色是什么呢?
生:红、黄、蓝、小结:红黄蓝是三原色,这三色是其他任何颜色都无法调配出来的,而三原色却可以调配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2、认识三间色
师: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
3、认识复色。
师:一种间色与一种原色或另一种间色相混合产生的颜色。
小结:间色、原色、复色按不同纯度的红、橙、黄、绿、蓝、紫等秩序,将其等差环列起来组成了十二色相环,色相环是研究色彩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之一。
二、色彩对比
那色彩里边还隐藏了哪些秘密呢,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的眼力。
师:这有两张图片,我只让同学们看2秒钟。看看谁能看出图片中是什么?(放图片两张:一张是红色的荷花周围是绿色的荷叶,一张是绿色的蚂蚱和周围环境很类似)学生第一张比第二张容易识别。为什么第一张图片我们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而第二张图片分辨起来要困难些?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颜色对比强烈的原因。
看:色彩对比定义。
师:根据定义我们来学习色彩对比中的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贴上做的板书四个对比)
1、色相对比(出示图片):处理再简单明了
出示风景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主要运用了哪些颜色? 生:红、黄、蓝、橙、绿、紫等
小结:这张图里的色彩非常丰富,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相貌,我们称之为色相。色相推移就是从一种颜色转换到另一种颜色的过程。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优秀的画家们是怎样运用色相的呢?(1)、《湖》生:主要运用绿色,师:像这样色相相同,只是色 度有深浅之分,我们称为同类色。是对比最弱的色相对比。
(2)、《异国风景》生:主要运用黄、黄绿、深绿。师:色相环上相邻近的颜色我们成为邻近色。是对比较弱的色相对比。
(3)、《靠近突尼斯的圣热门》 生:主要运用的是红—蓝绿、黄—绿。
师:像红—黄—蓝,橙—绿—紫互为对比。是对比强的色相对比。(4)、《红色的和谐》生:红—绿、黄—紫、蓝—橙
师:色相环中直线相对对比最强烈的颜色称为互补色。(这三个对比既是对比色又是互补色)是对比最强烈的色相对比。
小结: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根据对比的强弱分为同类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
2、明度对比(出示图片)师:这幅作品中哪些地方的颜色深比较亮,哪些地方的颜色浅比较暗? 生: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我们称之为明度。接近白色的地方比较亮明度比较高,接近黑色的明度低比较暗。明度推移也就是明度渐变(明度由浅到深的逐渐变化过程。)主要通过加白明度越来越高,加黑明度越来越低。
师:明度对比顾名思义因明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
3、纯度对比(出示图片)师:这幅图哪些地方的色彩鲜艳夺目,哪些地方的色彩沉着黑暗? 生:
师:色彩的鲜艳和纯净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饱和度我们称为纯度,纯度高的色彩鲜艳夺目,纯度低的色彩沉着灰暗。纯度推移:即纯度渐变,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的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形式。
师:纯度对比因色彩纯度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鲜浊对比称之为纯度对比。
4、冷暖对比
师:同学们欣赏两组图片(冷、暖两种色调)
从这两幅图片中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主要运用了哪些颜色? 生:第一幅:暖和。第二幅:清冷、严肃等 生:暖色:红,黄、橙;冷色:蓝、绿、紫。
师:如红橙黄容易使人联想到火,有热烈、温暖、前进的感觉所以称为暖色,而绿蓝紫等为给人寒冷的感觉冷色。
师:冷暖对比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三、色彩的调和
色彩的对比,让我们了解了色彩之间比较、变化的多样性,而色彩的调和才让我们学习了驾驭色彩的真正技艺。
请同学们看课本什么是色彩调和?色彩调和得方式有哪些?
四、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色彩知识?
1、法国莫奈的《打伞的女人》(冷色调、同类色、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2、霍尔克《尼科尔斯峡谷》(对比色(互补色)冷暖对比)
五、教师示范,学生实践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色彩的基础知识,那我们一起来描绘我们的大自然吧!老师以冷暖对比为例选想用粘贴的形式描绘一下我心中美丽的自然之美:
1、构思
2、构图
3、具体塑造
4、细节刻画
六、展示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讲述创作构思,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形式进行。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的作品让老师似乎到了那个有花、有树、有着动听的鸟鸣、水声、风声的大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朋友,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优美的图画去赞美歌颂它,还应该树立保护大自然等一切优美环境的意识。
第四篇:您好!大自然教案
第4课 您好!大自然 教 学 目 标
1.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2.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3.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5.继续学吹竖笛,掌握正确吹奏长音的方法。
第一课时:表演《田野在召唤》,聆听《溪边景色》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反复聆听)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3)评价与表扬。
二、聆听《溪边景色》
1.简介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代表。交响曲是一种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队套曲,由管弦乐队演奏。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本乐章是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
2.欣赏《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请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对音乐中表现的自然景色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3.再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知道它的表现方法。师: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复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5.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第二课时:表演《铃儿响叮当》
一、表演《铃儿响叮当》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4)学习主歌部分。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4.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 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4)完整地表演歌曲。
第三课时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吹竖笛《红蜻蜓》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2.初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设问:
(1)你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6.再次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
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学吹竖笛《红蜻蜓》
1.复习歌曲《红蜻蜓》,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引导学生为歌曲标上换气记号,按要求换气,唱出歌曲的意境。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吹长音,学会吹奏长音的正确方法。(送气时舌头要很快的向回收,像读“吐”字的感觉。)3.竖笛吹奏歌曲《红蜻蜓》,要求用演唱的感觉来吹奏。
4.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进行力度的变化处理,有感情的吹奏歌曲。
第五篇:您好!大自然教案
第五课 您好!大自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3.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不同的版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从不同层面感受少年儿童们在大自然冬季的欢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的美感。4.继续学吹竖笛,吹奏好《请你唱个歌吧》。
第一课时:表演《田野在召唤》,聆听《我们的田野》,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3)评价与表扬。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描绘祖国大自然美景的儿童合唱曲精品要数《我们的田野》这首作品了,歌曲优美抒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1)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或小黑板或幻灯投影片)。
(2)课前先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熟悉歌词,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领唱与合唱声部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表达的,尤其是合唱声部用轻声的“唔”来衬托,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师生讨论。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1)设问:歌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征?它怎样去描绘“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浅蓝色的群山”、“雄鹰在飞翔”? (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学吹竖笛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音阶:
2.复习《故乡的亲人》(二声部),注意有感情地演奏,并保持声部间的谐和与均衡。
3.学吹《请你唱个歌吧》。(1)断音与三拍子的练习:
(2)教师示范,分别吹奏高、低声部。
(3)在教师指挥下学吹第二乐段(第9—16小节)。(4)学生自学第1—8小节(注意断音与连音)。(5)在教师指挥下,吹奏全曲,注意乐句的完整。4.比较练习: (1)以欢快的情绪吹奏三拍子的乐曲《请你唱个歌吧》。
(2)以抒情的思念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吹奏四拍子《故乡的亲人》。5.小结:我们已基本上具备了八孔竖笛的最基础的吹奏能力,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练习,提高吹奏水平,获得演奏竖笛的美感。
第二课时:表演《铃儿响叮当》,聆听《铃儿响叮当》
一、表演《铃儿响叮当》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
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4.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如:让学生去发挥。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二、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2.初听《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体验。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9.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教 材 分 析
1.合唱《我们的田野》
这是一首抒情的儿童合唱曲,是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
歌词本身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又如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它描绘了祖国的大自然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理想的种子。歌曲的旋律婉转跌宕,优美动人;节奏从容舒展,自始至终的弱起节奏和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赋予音乐动力感和抒情性。此曲自20世纪50年代发表至今,受到广大城乡音乐教师及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或被选作演出曲目,或被选为教材内容。至今,《我们的田野》的歌声回荡在课堂和校园之中,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不规整乐句(即每句既非4小节也非8小节构成;各句小节数也不尽相同,第一句为5小节,后两句各6小节;每个乐句又分为两个乐节(即乐句中的小段落);乐节与乐节之间以跨小节的切分音紧紧相连,乐节、乐句的首尾环环相扣(类似“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给人以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的印象。
整个歌曲旋律起伏较大,既表达了对祖国田野的深情赞叹,也形象地描绘了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海、翱翔的雄鹰等景物。合唱声部运用哼鸣烘托,使歌曲显得更为抒情。
2.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
这首童声合唱曲系根据美国同名歌曲改编。全曲十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旋律分别采用原歌的主题或副歌加以变奏和发展。在变奏中,吸收了圆舞曲(Waltz)以及属于爵士音乐范畴的 “摇摆”(Swing)舞曲、“布基乌基”(Boogie woogie)舞曲和“恰恰”(Cha cha)舞曲的节奏与伴奏音型特点。在各段的调性上也具多样化,涉及到 降E、F、G、A等远关系调。 歌曲在引子(第一段)的哼鸣(Hm)声中开始,这是原歌的主歌部分旋律,平静、空灵的歌声给人以既遥远又亲切的感觉。它仿佛展现了一幅大雪纷飞、悄然落在旷野上的图景。面对这迷人的雪景,孩子们坐不住了,他们多么想在这白雪世界中尽情玩乐啊!第二段的音乐活跃、轻快、流露了孩子们按捺不住的心情:
第三段采用了原歌的副歌旋律,但变奏为三拍子,具有圆舞曲风格,明快、优雅的音乐揭开了雪中游戏的序幕,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登上雪橇开始游玩。
第四段的旋律更为欢快,孩子们迎着风雪,奔驰在原野上。他们的心情是多么舒畅、愉快啊!
孩子们在飞驰着的雪橇上兴高采烈地欢呼、挥手、歌唱。第五、六、七段音乐更多地采用爵士音乐的节奏,表现了游玩中的孩子们酣畅的心情。 第八段采用副歌旋律,含有摇滚乐的节奏与风格,音乐欢跃、生动,刻画了孩子们活泼、热情的性格。
在一阵欢呼声中进入第九段,这段中,副歌旋律经休止符分隔,时断时续,同时又加入击掌,与旋律交替出现,十分有趣。
第十段是全曲的尾声。旋律以副歌的第一句变奏而成,也会有爵士乐摇滚乐的节奏与风格,速度越来越快,音乐达到了高潮。最后,在高音“”上用“ff”的力度和下滑音的演唱结束全曲。把无忧无虑的孩子边笑边唱、打闹嬉戏的动人情景展示在人们眼前。
3.歌曲《田野在召唤》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效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歌曲在2小节的伴唱下弱拍进入第一乐句,上下两乐句节奏紧凑,旋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句的尾音上稍作变化。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加上第二声部配以固定节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效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着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欢乐神情。第三、第四乐句在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两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歌中所唱的“梯里通巴”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之意。曲中的四度跳进及旋律逐渐向上推进使音乐更为挺拔、嘹亮,形成了高潮,表现了孩子们无比欢畅愉快的心情,最后2小节在四度跳进中把音乐推向全曲的最高音“”,情绪高涨,使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尽情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歌曲《铃儿响叮当》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田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