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6道大题
1: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答: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许许多多的重担,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全人类的进步我们得不懈努力,这是我们不能推卸的义务,所以前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应该全面正确的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的两大基本尺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故大学生必须理性的看待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及其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是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通常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统一,另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对立。其实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点片面。因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相互独立或者是相互联系,所以正确理性的认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的最完美的的方法。故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我们应以人文精神来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有助于把握科学的经济性,技术性,文化性等各个方面,有效的发挥科学精神带来的财富。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仅仅追求表面的利益,真正的追求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人们在突出强调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2:“不登高山。。。。指导意义”
答:“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就是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句话体现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
这句话对于时间的现实指导意义是: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识世界是人们从观念上把握世界,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改造世界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式,使其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互相促进
⑴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和基础。⑵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先导。
⒊自觉地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应该注意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更加牢固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实际上是把行当作知的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要求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这个事例当中还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直观的经验描述,但它们是悉悉相通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3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指研究社会的发展动力由哪些因素组成和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界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以往理论界探求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马恩指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最终决定、由社会基本矛盾内在推动、并由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迷,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石。江泽民用创新的方式推动改革在新的起点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生产力层面,毛泽东指出,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江泽民把生产力思想融入党建理论,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则把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社会全面发展层面,从毛泽东的“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邓小平“两个文明”到江泽民“三个文明”,再到胡锦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邓小平“总体小康”到江泽民“全面小康”,再到胡锦涛“全面小康社会新要求”,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对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制各种愚昧、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整体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生命工程。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了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完善的着力点,聚焦着思想理论界诸多学者的研究视线。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其主旨就在于追究理论的彻底性,从价值理念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它要求我们不仅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和功能,而且要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魁力,也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把握。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凸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决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也说过:“要在全党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之后,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完成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同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人的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第二篇: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7分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要做到: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第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8分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7分
二、阅读以下文字材料,然后分析:
西班牙是民主国家,一谈到民主,一般认为其本质就是监督,对权力的监督。毫无疑问,任何制度都面临着权力的使用和监督问题,那么我们就看看西班牙这个民主国家是如何在民主体制下对权力进行制约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吧。
西班牙在全球经济为之前,长期实行疯狂借债发展公共工程和房地产的策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争先恐后上大型公共项目,西班牙的各级地方政府出让土地,银行闭眼提供贷款。每到一个地方,那些听着豪华车的最好的建筑,肯定是地区的议会或者办公机构。
国土面积仅50万平凡千米的西班牙高速铁路已经长达2200千米,在西班牙出现价值1000万欧元的车站每天却只有19名乘客使用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西班牙的公共机场共有47个,其中只有10个是赚钱的。
而西班牙之所以出现这样疯狂的借债和建设,则完全是各级政府追求政绩和权力所致。因为只有经济迅速发展了,才能有选票,也才能赢得连任。首先,西班牙是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制,只有控制议会的政党才能出任首相。显然议会怎么会反对本党领导人的决策呢?其次,疯狂投资过程中,短期内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在这疯狂的投资过程中得益还主要是个大财团,作为政治现金金主,又有哪个政党敢于得罪?
无论是在西班牙还是阿拉伯社会,他们这种模式产生的领导人都拥有十分巨大的权力,而且在现实中实际上很难受到制约。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产生之后,他拥有一切人事权包括对外大使的任命权、大法官的提名权。国会及时不批准,总统也可以利用国会假期自行批准。另外睿然国家间的条约和发动战争需要国会批准,但美国总统却可以签订双边协定但实际上却是条约的方式回避。由于权力使用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即人治色彩,也往往对国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比如小布什时代推出登月计划,到了奥巴马时代就将之取消,而此前的投资也就打了水漂。
从拥有巨大权力的角度讲,西方仍然是封建王权制,只不过权力的产生不再是世袭,而且有任期限制。但在当时,在拥有巨大调动全社会资源能力的今天,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在其任期内就能将一个国家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不妨想想当小布什上台时,美国是什么状态,八年后,当小布什离开时,美国又是什么状态? 自华尔街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频频出手救市——注资最大的房地产信贷金融机构、收购风雨飘摇之中的华尔街投行美国政府甚至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随后,有西方评论家认为,美国政府已经摧毁了自由资本主义体系;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王鑫:《从西班牙危机透视西方民主》,载《环球时报》2011年9月24日
结合上述材料,以“从西班牙危机透视西方民主”为主题进行分析,题目自拟,写一篇小 论文,要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不少于600字。知识点8、9
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6分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6分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特点,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6分
(4)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矛盾空前激化,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它危害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6分
(5)资本主义制度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而更先进的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而代之。6分
2.(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逃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6分
(2)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6分(3)资本主义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6分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6分
(5)无论由多少“权力分立”,政权仍然围绕着资本集团利益服务,政党沦为利益集团的代理人。
6分
第三篇: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概述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1.10)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09.01/09.10)(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1.01)
(1)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物质世界发展规律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09.04)
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08.10)(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时分析形式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0.04)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1分)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分)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分)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3分)
4、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1.01)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5、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10)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6、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0.01)(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认得一直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简述意识的本质。(09.01/11.04)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认识论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08.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0.10)
(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应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09.04/10.0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 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局部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4、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10.04)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分)(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分)
5、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11.01)
含义: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09.10/11.10)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含义:(1)真理的绝对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11.10)
(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时间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9、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1.04)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0)
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09.0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10.04)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9.01/09.10)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5、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10.0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身缠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6、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1.01)
(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7、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09.10)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第二,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 方面。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第三,改革是改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的一切弊端,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1.04)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08.10)(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1.01)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1.04)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09.10/10.04)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分)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3分)
4、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08.10)1)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叫可变资本(v)。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5、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09.01/11.10)(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10.04/10.10)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2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分)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2分)
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0.0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3)生产成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09.04/09.10)(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分)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分)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分)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2分)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11.04)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10.0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0.10)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08.10)①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逐步降低。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②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7、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11.10)
形成:(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2)货币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手中闲置的货币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确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贷出去时,就转化为了借贷资本。
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8、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09.10)(1)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回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放贷。
(2)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
(3)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的。
9、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09.01)(1)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2)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
1、资本主义自由阶段的竞争和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①竞争目的不同。②竞争手段不同。
③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08.10/10.01)(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09.01)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11.10)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3)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5、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1.04)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09.04/10.04/10.10)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2分)(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2分)
社会主义社会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08.10)(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1.01)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3、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09.04)(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1分)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1分)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0.04)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2分)(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3分)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分)
共产主义社会
1、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www.xiexiebang.com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0.01)(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3、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09.01)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第四篇:近5年考研的马原大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做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从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新要求。“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的提出以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为深刻根据,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新时期的战略布局,这是一个过程。(1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现从认识到实现的飞跃需要具备条件。作为实践指南和行动纲领,“四个全面”在现实中的协调推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现实可行的情况下,不断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才能真正指导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也是一个过程。
总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个全面”已经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布局,落实“四个全面”就是一个新征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解析】“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4、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完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到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地拉近了距离。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作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全世界网民众多,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球村”和命运共同体,全球网民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互联网生活中出现的上述的便利和不利的方面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根据网络的生活体验:“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关键看谁在管,谁在用,怎么管,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政府部门守土有责,另一方面,防范网络安全,广大网民义不容辞。各类社会主体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让互联网成为阿里巴巴的宝库,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2)怎样从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蚂蚁”所代表的小商户和“大象”所代表的传统龙头企业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过去传统龙头企业占尽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在同一性中的优势地位转变为劣势地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有创新意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互联网环境中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对于“大象”来说,需要积极转换角色,彻底改变组织架构,让新的企业基因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与“蚂蚁”们竞争中继续发展壮大自己。对于“蚂蚁”们,也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和“大象”同台共舞,和谐发展。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1)34.(1)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以及山林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集中有限精力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再从有机肥到有机果业,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矛盾双方就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内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
(2)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矛盾。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全面协调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深刻而正确地认识、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解决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答案要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强调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这两个实例中,都是换位思考,从对方去考虑问题,体现的正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转化的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认识反过来能够指导实践。认识世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得来认识,然后再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本人”,强调的是认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材料中的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三天时间内就完成设计,就是由于她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然后用观察中得来的认识去指导她的设计。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说明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体现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世界。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能够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正是体现了认识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重视创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这一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能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②马哲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是正确的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恢复文物等科学研究。(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两者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说明谬误在一定的中介和条件下,在本题中,是实践这一特殊条件,即可转化为真理。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任何认识在两次飞跃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材料也充分说明这一原理。③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统一即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原理。(注明:考生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任一角度均得分)
(3)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青年学生,必须以创新为己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程,提高创新意识,就像材料所指,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
第五篇: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大题必背
考研政治 | 马原知识点大题模板必背
考研政治中,马原是很重要的版块,在大题中马原出现的位置一般都有34题,内容经常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考马原知识点大题的万能模板。
▶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
也叫同一性斗争性原理,背了那么久,你会才发现:其实只考同一性,就六个字:反义词,求转化。
模板如下:
2010年34题
第二问,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第三问,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扩展:2012年34题
第二问,这个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2011年34题
第二问,“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以此类推,只要有反义词的都可以用,要注意读题干,另外要注意的是,谁才能让矛盾对立面转化,必须是人,怎么转化,一个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和利用规律,一个是转化的方向,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转化。
还有记住,矛盾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一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也叫共性和个性,这个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2012年34题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2012年34题
第二问,(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矛盾,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多种办法,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注:如果考生从矛盾转换的角度论述,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也是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例09年34题
第二问,(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原理还有内因和外因,方法论:独立自主。
矛盾原理还有不平衡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实这恰恰是打通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个点,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就是辩证法。
“丁玲识成仿吾,九方皋相马”就是用了这个点,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就是在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抓本质。你懂的。
▶联系和发展
关于联系和发展,大家只要背这个两个组合的真题答案模板即可:
2014年34题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案例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006年34题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认识论
认识论的这个版块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客体的关系,把认识理解成一个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循环的过程,另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模板题目,今年认识论的几率很大,加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001年马原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