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

时间:2019-05-15 08:3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

第一篇: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

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

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做法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了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文指出:语文教学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外,应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这样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强化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汲取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纸。”学生读课外书,与一般成人的喜好不同,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个阶段

是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他们开始能够分辨现实和幻想的差异,并且对于是非善恶有自己粗浅的观念。此时学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若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将能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广泛,他们开始关心国际上的问题,对神秘、玄奥、超自然的内容也更感兴趣。因此,也就越发喜爱读课外书。

为了让学生爱读书,在读书中主动探求知识,形成自我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班上开展了 “六个一”活动:

1、设立一个语文学习园地。采用“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每个学生每星期读一本好书。

3、每个学生有一本读书笔记。记读书笔记时,主要要求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摘记法”:对优美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归类法”:对摘记的优美词句,记录时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和“交流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每个学生每天记住一个成语。

5、每个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

6、每节课开始上课时,请一位同学汇报读书心得或知识积累情况。对学生积累的语言,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确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处作用,培养三种能力”的措施,努力把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措施一: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气氛:大力宣传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创设一个

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读书读报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而又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

措施二:发挥两处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博览群书”;充分发挥《桃李园》杂志的作用,让学生“勤于动笔”。

措施三:培养三种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工整写好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流畅地背诵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阅读汇报课”。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体会。“阅读汇报课”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在汇报课上,学生以口头谈收获、体会为主,也允许采用其他形式,使之乐于参与,增强效果。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爱学习、乐收集,而且学生语文的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借鉴优秀栏目,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可借鉴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品牌栏目,把它移植到语文课堂上来。

1、“课本剧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表演课本剧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2、“焦点访谈”。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焦点访谈”需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3、“谈天说地”。“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要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开展这些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这单靠语文课文的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活动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因此现代语文教育观提倡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注重健全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网络资源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我布置的周末作业是到网上查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这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令我惊讶的是:在第二天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把钱塘江大潮发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潮来潮去的样子弄得清清楚楚。上课伊始,同学们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发言十分踊跃。这篇课文我只是带着学生感情朗读后,就没有再进行其它的讲述,学生就掌握得相当好。这让我惊喜不已。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主动收集、主动理解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我教学《白杨》一课,也让学生收集有关戈壁滩的资料;教学《鸟的天堂》又让学生查“大榕树”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一上网查的就是有关课文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的还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后复印给班上的同学们。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样,学生不仅知识面大大开阔了,而且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

当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还要注意适合有一定年龄层次的孩子。《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有“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阶段以上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果让低年级的孩子去做,就达不到效果。

拓宽学习领域,展开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为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已显得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在我们学校有着丰富的家长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就力图通过与家长的广泛联系,通过组织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学期,我设计了以“了解父辈创业艰辛,从小锤炼坚强意志”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又较弱的特点,通过让孩子们了解父辈创业的艰辛历程,学习父辈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不折不挠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采访、记录、写作,大大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素材。同学们一到参观场地,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认真听负责人介绍工厂的情况,询问各种有关问题,记参观笔记。参观是短暂的,但收获是沉甸甸的。回校时,同学们的心中多了一份感受,一份体验。一位同学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脚下的鞋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呢?”另一同学这样写到:“会兴鞋厂一千多员工,人人都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呢„„”。“„„在参观会兴鞋厂时,董事长陈叔叔告诉我们一件他终生难忘的事:小时候,他帮人家放鸭子,有一天碰上涨潮,河里水很大,可是有几只调皮的小鸭子游到对岸去了。叔叔一急,就一下子跳下水。可是他个子小,又不会游泳,一下子被河水卷了进去。幸好当时有几个大人路过那里,把他救了上来。为了几只小鸭子,陈叔叔差点就没了一条宝贵的生命„„”。“叔叔还说,在他十六、七岁时,他去了江苏两个月,赚了三百块钱,当时不想也知他会兴奋成什么样。在叔叔不断努力下,由每个月赚几百块到赚到几千块,几万块,真是不简单!现在,他的公司越来越大,于是叔叔想做出口生意,但苦于不懂英语,就放弃了。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叔叔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时光。虽然叔叔说的不是什么大道理,但他的话包含着教育下一代的哲理。想到这些,我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上一定要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才能对得起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虽然比在学校学习还要辛苦,但苦中有乐,收获实在是太大了”。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其间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开展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学习语文。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学习,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要学好语文,光靠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充分发现、充分挖掘、充分利用好各种课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探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语文。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瞿葆奎等(1991):《教育学文集--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伟等(1996):《心理学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4、皮连生(1997): 华东师大出版社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二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千变万化,语文教师千千万万,但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教材是什么,就要学什么。语文课就是要通过一片片文质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能够准确的明白(听或读)对方的意图,同时还能够恰当、充分的表达(说或者写)出自己的意图。阅读是过程,写作是结果,让阅读为写作服务。不管是阅读、说话、写句,都要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文章所呈现的内容、思想、情感,不需要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正如人们品尝美食一样,我们需要的是用心的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享受,而食物带给我们的营养,是在我们品尝时自然而然的被我们吸收了。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始终围绕学习语言运用这个核心,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达到其他目标的渗透。

第三篇:在识字教学中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以《小伙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曲天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 胡静纯

曲天立: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所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论断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内多家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论文50余篇。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0-0053-03 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又再次强调“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的意见,而且还增加了“沟通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落实好读与写、说与写之间的语言实践与综合运用。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小伙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就如何在低学段识字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理念的实施和操作问题,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和体会。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本课时教学目标分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内容。

1.认识“餐、丢、矿、糟”等13个生字,读音准确。学会用13个生字级词,并能用之说话。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和体会对人真正的关心是用自己的行动给予对方最需要的帮助。

(二)发展性目标是通过开放性的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生字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说话,使用的生字越多越好。【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自然导入

1.请几个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用投影展示学生写出的不认识的字。2.请学生们四人一组互相交流和考问各自不认识的字。

【教学点评: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拼音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并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抄在本子上。主要是想通过让学生在新课文中找自己不认识的字,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识字。这样的预习要求和教学设计有四方面的效果:一是这种类似游戏的预习作业,减少识字枯燥的印象,而且作业容量不大。二是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的,促使他们特别留意课文中的生字。三是通过抄写不认识的字,让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初步的强化。四是小组的交流和相互考问实现了对生字的初步强化。在完成了这两个活动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13个生字的基本目标。】

二、指导正音,认读生字

1.要求各小组汇报本小组内相互交流和考问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卡,找学生用拼音拼读生字: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对学生读不准的生字,教师及时正音。

【教学点评:广东的方言是粤语,对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用拼音正音是必须的。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既能使学生再次强化认识生字,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1.示范朗读,辨识生字。仔细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同时也注意找找我们的生字都藏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自读课文,读通文意。像老师一样读课文,努力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问题引导,体会文意。

(1)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哪几个小朋友呢?(生答:玛莎、维加、安娜、安东)

(2)这四个小朋友在春游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当补充并板书)

(3)如果你是玛莎,你觉得谁的关心是你最需要的?

(4)如果有个小朋友在操场上摔倒了,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做?

【教学点评:一年级的课文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便能读懂文意,但要想让他们领会文中的思想并不容易。因此本环节设计了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前两个问题是课文的基本信息,只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都能正确回答。第三个问题应该是帮助学生把握和体会课文内涵的关键,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关心是用自己的行动给予对方最需要的帮助。第四个问题即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可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行动。】

四、组合方法,集中强化

1.回顾认读,及时巩固。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比赛哪个组开得又快又准。2.开动脑筋,巧法记字。这么多的生字,要把它们都牢牢记住,也是挺难的。你能想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生字吗? 3.闭眼默想,大脑成像。请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刚刚黑板上共多少个生字?是哪些生字?你能想起来吗?(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努力回忆起13个生字。如果不能全部想起,就快速看一眼,然后再闭眼默想,争取能把这13个生字全部想起来。)【教学点评:识字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学生在一节课上认识13生字并不难,识字教学效率不高是因为学生遗忘得太快。本环节意图通过方法组合运用,一连串的活动反复再现生字集中强化,以减少遗忘。闭眼默想,大脑成像的活动设计寓学习于游戏之中,既生动有趣又起到了有效强化生字的作用。】

五、整体认字,识用结合

1.组词记字,巩固生字。让学生给每个生字尽量组词,越多越好。

2.活用生字,巧编故事。请你选出至少4个生字来说一段话,或者编成一个小故事,我们看看哪个同学用到的生字最多,编的故事最有趣。3.出示范例:

妈妈常说我是个粗心的孩子。最糟糕的一次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一个矿山玩,不但没有保管好东西,在公共汽车上把午餐都弄丢了,还差点让车门夹了手。妈妈让我想想东西大概丢在什么地方了,我说我什么都记不起来。

【教学点评:其实识字本身并不必然乏味枯燥,而是单一的教学组织及其方法让人感觉乏味枯燥。教师们大都喜欢使用“加加减减”等字理识字的方法,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对这些方法厌烦了。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识字,但却不能把教学的焦点仅仅集中在“识”的活动上。本设计体现了“识用结合”的教学要求,因为“用”是“识”的目的,更是“识”的手段。组词记字、生字编话这一连串的“用字”活动,使生字反复再现,有利巩固强化。这样的设计在使用当中让学生加深了对字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口语交际与识字的整合,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2.会写“问、间、伙”等6个生字,并能用之写话。【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巩固 1.齐读课文中的生字词。2.齐读课文,强化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各个人物的语气和动作。【教学点评:识字是一以贯之的教学重点,因此在第二课时一开始,仍需带着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以再次强化本课生字。而齐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再次识记生字,使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更加清晰。】

二、写字练字,养成习惯

1.观察要求会写6个生字:问、间、伙、伴、共、汽。2.认真观察每个字的偏旁、笔画、结构。3.对空虚写。熟悉和掌握每个字的笔画顺序。

4.反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形态结构,每个笔画起笔和收笔的位置。5.临摹书写。要求学生姿态端正、握笔正确、力量适中、正确书写。

【教学点评:写字五环节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姿势正确、书写准确、字形美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写字教学的整体要求,一个都不能少。书写准确的关键在于关注偏旁、笔画的间架结构,字形美观则特别要关注每笔每画起笔收笔位置的空间结构,姿势正确必须从细节抓起,形成习惯。】

三、整合教学,用字写话

1.用“问、间、伙、伴、共、汽”6个生字写话。请学生把这6个生字说一段话或讲故事,并在作业本上写出来。

2.写完之后,四人为小组相互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3.投影展示学生的写话,让学生本人读出来。(1)我问小伙伴们,公共汽车什么时间会到。

【教学点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沟通听说读写”,“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如果这些要求分单项逐一落实的话,且不说教学效果,就是在教学时间上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这个写话的教学活动,看似平常无奇,却能将这些所有的教学要求统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厚重而丰富,而且使识字、写字、练字这些看似枯燥的活动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附:板书设计

(编辑:郝婵)思索教育本质 领航教育理论

阅读每一期的《新课程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习惯。《新课程研究》以靓丽的色彩让我感受到来自武汉的一份暖意和温馨——柔和的色调里畅想知识的滋味,一种愉悦之感充满了整个书房、整个办公室;时而朴素无华,时而靓丽出彩。从期刊内容的设计上看,编者是“煞费苦心”,也彰显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内容选择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到理论拓展无不指导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去思考教育的真谛和使命。“环球长镜头”把国外教育教学的形势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教育视点;“特级讲艺堂”立足实践的角度,给广大一线教师打开了通向教学理想境界的一扇大门,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已经领略了名特优教师的风采;“课改风向标”则以简约的形式展现了课改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索;其他诸如“桂馨科学课”、“教研新干线”、“名师星论坛”、“教苑耕耘录”、“教育自由谈”等栏目从不同的视角引导普通教师从教学的唯一走向教育的多元。尤其是“博览万花筒”更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条了解国外教育的窗口。

第四篇: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熠熠生辉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熠熠生辉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育才小学胡海英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中体现,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认为把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从

以下几点入手:

1.画一画,再现情境。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亲自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就对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以及脚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

2.做一做,激发探索。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完《称象》一课后,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最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活用了常识学科的浮力知识和数学学科的计算知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

3.养一养,体会特征。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在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得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我们结合《小蝌蚪找妈妈》《蚕姑娘》等课文,养小蝌蚪、蚕,观察种子发芽,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另外,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写好字,每天坚持练字,并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经常有些小练笔,比如在教学《鲸》《圆明园的毁灭》这些课文时,都会让学生随堂练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外还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以便写出更丰富的内容。

课上常提问,让学生感知课文,课下作业也比较丰富,经常布置一些观察型的作业,比如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等,并把观察中的发现写出来;还经常布置一些读后感等等。

总之,语文的实践性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大胆尝试,使它真正为语文服务。

第五篇: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流长小学焦全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在此,简单谈谈我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一些粗浅理解。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文本,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对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光凭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让学生参与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体会。我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特意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栽种收割都行。事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因为低年级,没安排写)参加了什么劳动?累不累?知道作者写这首古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吗?这样以来,学生自然就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了。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积累素材,突破作文的难关。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学生更是闻之色变,主要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其实,只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如安排学生在双休日或假期多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减少那些机械重复的课堂作业;参加劳动写出收获、收集对联、纠正错别字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又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下载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拓展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江油市东兴小学 马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中常常令人困惑的问题: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参与......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第一:创设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生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

    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语文课程,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的......

    讨论稿如何把握语文课程实践性(合集五篇)

    拓宽语文学习领域体现课程综合性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后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浅谈拓展训练在高校实践性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拓展训练的内涵与作用入手,阐述了在高校实践性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在高校中要运用拓展训练教学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词】拓展训练......

    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人说:语文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语文又像一匹马,什么东西都能拉。这恰好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庞杂。正......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5篇范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我时常与学生谈起:我们是中国人,汉语将如同血液一样随着脉搏的跳动在我们全身流淌,直到生命的终止,所以不可不学......

    2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5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人能说他能离开语文过一天。因此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又显得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