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第一:创设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生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这种感悟、运用能力,仅靠自己的闷头游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辅以生动的实践情境。而教材并没有很具体给予我们关于语言实践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来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例如:低年级真实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学习第二小节时,不单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会蒲公英妈妈对子女的爱和蒲公英娃娃欢乐地乘着轻风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蒲公英娃娃即将离开妈妈了,与妈妈有什么话要说。学生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娃娃,“妈妈,我要出发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将借着风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妈妈又给了你降落伞,你要小心啊!”“妈妈,再见!”学生边对话边做动作,好像真的要随风飘舞似的。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已经理解,也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丰富实践形式。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实践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是流于形式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的形式。例如:推荐作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
总之,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第二篇: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江油市东兴小学 马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中常常令人困惑的问题: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参与活动,拓展学习。我教学低中段学生让学生开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教高段时组织高年级学生办手抄报,参与设计校园文明宣传标语,我与学生一起共同动手布置学习园地等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语文知识丰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2、让学生展示交流,体验快乐。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发言:“我想为××补充”“我想请大家看一看”„„在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幸运”“智勇大冲关”等游戏展开各式句子练习,以冲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我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去探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和牵引,使他们乐于去解决问题。
3、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社会和大自然是知识的来源,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渠道。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等。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就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地球的知识,再去观察、了解我市被污染的情况,为增加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4、让学生自学探究,学会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这时就会发现,学生对文章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语文课程,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又叫主动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要经常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去探究。
4、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还需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学困生,老师要多给予表现、发言的机会,多鼓励,挖掘潜能,使其思想活跃,树立自信心。让每个孩子都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爱上语文。
第四篇:2浅谈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人能说他能离开语文过一天。因此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呢,语文实践又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让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例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最后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老人的塑像,让学生在音乐中,把自己想像成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独脚”,“灰头“,或者是”老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拿起笔把想说写下来。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堂即兴练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学生们也都能真正溶入到文章中去,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第五篇: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流长小学焦全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在此,简单谈谈我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一些粗浅理解。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文本,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对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光凭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让学生参与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体会。我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特意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栽种收割都行。事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因为低年级,没安排写)参加了什么劳动?累不累?知道作者写这首古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吗?这样以来,学生自然就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了。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积累素材,突破作文的难关。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学生更是闻之色变,主要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其实,只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如安排学生在双休日或假期多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减少那些机械重复的课堂作业;参加劳动写出收获、收集对联、纠正错别字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又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