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

时间:2019-05-15 10:2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

第一篇: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

把握语文特点优化教学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我认为,语文课程具有感性的特点,要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感受理解,在听说读写的实际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必须要实践。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以后,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让他们仿写我们的学校;教学完《爬天都峰》,学生们明白了文中一老一小是靠着相互鼓励,相互汲取力量,才坚定了爬天都峰的信心,最后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学生们马上就会联系到生活中的我们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二篇:把握教育特点 优化教学实践

把握教育特点 优化教学实践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社会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亦由《语文教学大纲》走向了《语文课程标准》,由静态的被动性要求转向了动态的主动性建议。可以断言,《语文课程标准》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理性认识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中的一个,落实这个“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对此,我谈四点初浅的认识。

1.三大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良好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三种角度。

上述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谈的;第二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讲的;第三方面主要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总而言之,课程标准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过程、对象与学习主体关系的角度来确定语文教育的特点的。

3.两大特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有两大特性,其一是主观性,其二为客观性。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客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是主观的。

4.七大元素。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具体包含有七大元素,它们是:课程的人文性、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学生的语感以及整体把握的能力。其中,具有客观性的三大元素其“变数”较小,相对较为稳定,在教学中起着一定的“载体”作用;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其“变数”较大,特性活跃,在教学中将凸现其过程中的“操作性”。

二、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

课程标准对“教育特点”的界定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非逻辑、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基础之上的,特别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应理性地认识它,更应对其进行主动、大胆地实践、探索,尤其对具有主观性的“四大元素”,需作为重中之重来研究。这样才能使“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得以真正的落实。

1.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在学习《丑小鸭》一文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丑小鸭开始是可怜的,后来是幸福的。这是“共性”的一面,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但是,我们不能被这“共性”所迷惑,因为,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反应具有“多元性”,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我们应有意发掘学生“个性”的一面,多引导启发──“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此时,学生就有可能展示以下独特的观点:丑小鸭的妈妈不是好妈妈,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农夫虽然背着枪(文中插图画的),但他没有伤害丑小鸭,是个很善良的人;我们应学习丑小鸭自信、自强的精神„„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以下质疑: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以后的日子就一定会幸福吗?会不会重新变成丑小鸭?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后,他对原来的家人、小伙伴、野鸭子、小鸟、猎狗还有农夫会怎样呢?„„至此,“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2.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堂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学课文前,让学生说说天天见到的家乡第一高楼的高。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有意的观察和了解,很多学生说了一两句,就无从下手了,所说的也和实际相差甚远,有的简直成了笑料。我们可以此为前提来学习课文。在了解太阳“远、大、热”三大特点及其相关说明方法后,让学生夸夸家乡第一高楼的高。此时,学生将会滔滔不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语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这样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学生的良好语感。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和心理体验。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感训练应突出三“重”,即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老的话已精辟阐明了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对此就不再赘言。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反应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那些抽象的、深奥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厚的内容,学生往往难于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让课文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如古诗、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典型。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的话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这样,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4.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何谓“整体”?整体就是全体,就是完整的统一体。把握整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能力。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从“个体”──落叶,想到“整体”──秋天(包括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凸现了人们运用“联系”以及“整体”的眼光去分析、判断、把握事物的能力。而这种“整体把握”的能力正是小学生所缺乏的。他们在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榕树„„”一句时,很多学生强调的是“大”,而不是“一棵”。显然,这里学生缺乏的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他们没有联系上文内容(“我”和朋友争论的焦点──是一棵,还是两棵,还是许多棵。)去思考问题。可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简笔画画一画(感知整体),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把握整体),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分别想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如“人”,罗盛教自己穿着的衣裤会带来行动不便,小孩不会游泳、心慌、目标小,使罗盛教更难找到;“水”,流速急,易将小孩冲远;“冰”,造成水里黑暗,水温低,罗盛教不易出水面呼吸,小孩出水面的空间小等等。至此,再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五个以上的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建立在“整体把握”这一理念之上的。

第三篇:把握语文特点创建本色课堂

把握“语文”特点,创建 “本色”课堂

—— 我在“本色语文”课题研究中的体会和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质朴自然清新,少些粉饰与雕琢,不崇尚空洞务虚的标语口号,不慕所谓的时髦与标签,不赶热闹,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学科属性,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教学中返璞归真,尽量做到还原语文本色。

一、以“人”为主,平等对话,创建有快乐自由的课堂。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和挑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平起平坐”的大朋友,一方面坚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大胆的质疑,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谁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对课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是我最常问的问题,学生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正确的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太成熟的我给予正确的引导。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中,我会说 “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我又会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我还会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我再适当点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适当的奖励等鼓舞学生的胆量和热情,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感,真正做到勤学.爱学.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中通过师生平等的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文”为本,发挥主体性,创建自主探究的课堂。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放学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们去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学生。总之,就是要放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具有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时时、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得出的结论,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倡导合作,培养交流能力,创建合作交流的课堂。在当今及未来的世界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它甚至比竞争的能力更为重要。合作交流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够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们现在一提到合作学习,就想到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同桌、前后桌讨论交流、每个人独立思考有难度的问题后全班交流,在进行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交流,都是合作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走过场?我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二是注意选择适宜的合作时机,在出现新问题、需要新能力、学生学有困难时进行合作,在出现普遍错误、解答开放性的问题时进行讨论。三是注意做好分工工作,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各个成员轮流担任,分工合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强调发表小组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四是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评价,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在大组中进行探讨。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给予学生必要的充足的指导和灵活自然的帮助,必要时帮助组员做一些安排,最大限度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和同学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用总结性的语言将学生纷繁的意见加以整理,点拨的有一定条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吸取众长,引发思维的交叉、补充,使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创建情感丰富的课堂。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 我想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学会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想像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选择喜欢的句子、段落读、师生共同读、比较读、赛读等等,并且在读后及时评议,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受到人文熏陶和感染。同时通过读、想、说、问、议、演,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复述、扩展训练等形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的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重构语言模式。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因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等让学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将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完成背诵积累、内化语言的任务。

此外,我还经常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展开听说,活动中学习,创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中,能力会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评,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去参加实践活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是注重了“读”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实打实的看书、朗读、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修改,练习口语交际等,并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收集与课内有关的资料,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其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注重精心组织语文学科活动,组织智能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接力赛、比说绕口令、朗诵比赛、演讲淘汰赛等;组织语文游戏,如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谜语、歇后语填充等;三是将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带向社会的大课堂,组织学生考察、调查、采访,开展消灭广告错别字、家乡寻美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六、网络辅助,提高效率,创建新型的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的丰富性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旁逸斜出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我在语文教学中,着重通过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形象感知、丰富的教学资源,架起沟通学生现实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间的桥梁,有效的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思维被大大激活,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严复曾说过,“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教师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无论环境怎么变,都能够继承传统教法中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创新.在网络环境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保持语文的本色,在整合中求融合,在整合中讲实效,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发展中创辉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一定能返璞归真,生生不息.俗话说: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本色语文”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主要做法,希望能和更多的教育同行一起讨论、交流,得到教育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第四篇: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

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提高略读教学的实效性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年级下册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略读课文有22篇,占课文总数的32%,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29篇,占课文总数的45%,到了五、六年级,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就平分秋色。可见,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了份量。而且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不仅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且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彼此呼应。至第九册起,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成为了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叶圣陶曾经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但目前略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略读课文教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和迷惘。

在听课、评课中发现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复杂化。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教师讲解过多,参与过于频繁,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使略读不“略”,教师包办太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思维,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二是简单化。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以为略读课什么都不用教,有的教师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学,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略读课文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教学方法不变,略读课上成精读课。

2、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教师“放”的过开,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

3、轻视略读课,把略读课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4、走过程,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上好略读课,发挥略读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就要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三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要准确把握各年级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五年级上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本册教学参考用书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的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了解了课标和教材对略读教学的目标要求,那么教师在进行略读教学时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略”,但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实践运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篇课文究竟是精读好还是略读好,不同的略读课文又该有怎样不同的“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自主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一成不变。不能全册略读课文采用一个模式教学。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小组合作定标题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如六年级下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不久前,听一位名师上略读课《祖父的园子》,其中初读环节是这样安排的: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具体?学生汇报“铲土”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教师又问:既然每一件事都能体现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的那份快乐,为什么把“铲土”这件事写得最具体。这时大屏幕出示“铲土及我和祖父对话”的内容,并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在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例详细叙述,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落实了“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而是赋予了“粗知大意”较为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但并不是教师在略读课堂教学中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这样的读表面看,课堂教学中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二单元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走了几个来回,能力弱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同时,教师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教师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教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第一次是根据“提示”默读全文,自己去读懂课文,第二次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第三次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光是读书时间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教师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放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点所在,无论是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及目标要求,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不光能学到语文的技巧,而且还要掌握自学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使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这其实是我们期待的略读教学课堂,也是教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有效实施略读教学,造就“精神底气”的幸福之旅。

文章出自吕东坡语文教学网

第五篇: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江油市东兴小学 马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中常常令人困惑的问题: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参与活动,拓展学习。我教学低中段学生让学生开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教高段时组织高年级学生办手抄报,参与设计校园文明宣传标语,我与学生一起共同动手布置学习园地等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语文知识丰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2、让学生展示交流,体验快乐。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发言:“我想为××补充”“我想请大家看一看”„„在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幸运”“智勇大冲关”等游戏展开各式句子练习,以冲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我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去探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和牵引,使他们乐于去解决问题。

3、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社会和大自然是知识的来源,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渠道。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等。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就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地球的知识,再去观察、了解我市被污染的情况,为增加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4、让学生自学探究,学会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这时就会发现,学生对文章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载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把握语文的实践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第一:创设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生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

    把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实效

    把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实效 一、实验背景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基本上是延用普通中学的模式,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毕业后的去......

    把握学科特点 优化地理学习

    把握学科特点 优化地理学习叶县高中地理组:陈晓娜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01年开始我省使用了新教材,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

    把握识字课型特点 有效识字

    把握“词串识字”课型特点有效识字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首先感谢二年级组,感谢操老师潜心研课,经过几次试教,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的识字课。一直认为,识字教......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模版)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浅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 华师一附中涂萍 一、教材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

    准确把握特点抓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小编推荐]

    准确把握特点,抓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2014-02-26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全面铺开。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实践 摘要:新课标倡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本人是在第一线的实施者之......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把握课文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把握课文特点 提高教学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李云龙广东省东莞市市教育局教研室 肖秀兰 新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