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实效
把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实效
一、实验背景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基本上是延用普通中学的模式,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延用普通中学的模式未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因此,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下,广大职教工作者也无所适从。“九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织编写了中职一年级《成长册》的试用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认识和把握学生特点,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也积极利用这一平台,对我校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把握了中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1、思想活跃,但政治理想不够明确,对国家大事不太关心,法纪观念淡薄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多渠道汇成的信息流冲击波,使本来好奇心重、特别敏感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更为活跃,议论的话题也呈现出多元化。但他们不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不愿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无远大的政治理想,如在回答《成长册》中“我更高的政治理想是”这一问题时,86.7%的学生填写的是无;中职一年级学生对国家大事选择了“不太关心”这一项的占90.2%,这些都说明中职一年级学生无明确的理想,对民主、法制虽有一定的向往,但往往把它与政府主义对立起来,分不清民主、法纪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认为法纪限制了他们个人的自由,因而法纪观念相对淡薄。
2、家庭观念较强,但成长的环境空间相对狭小,对社区的关注度不够。
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熟知父母习惯,关注父母健康,能承担一定的家务,选择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的学生达100%,这表明:学生的家庭观念较重,能为家庭分担一定的责任。但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了解不多,占80.2%的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环境所具有的功能知之甚少,因而显示出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生活的空间就是家庭、学校、娱乐场所(主要是网吧),表明中职一年级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狭窄,与现代的开放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
3、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衡量是非标准,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
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是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身心的迅速发展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成长册》的填写中,91.4%的学生要求独立地发展自己,力求摆脱老师、父母的束缚,自我意识有时太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强化,使他们往往喜欢以“我”为中心作为衡量是非标准,凡对“我”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凡对“我”无利的就认为是错误的。但自我意识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自控能力的增强。在《成长册》自育能力篇的填写中,许多学生暴露出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如“考试时无人监考而我又不会时”选择偷看的学生占86.8%;如“好友约我做违反校规的事,并表示不告诉老师、家长”时,选择“会去做的”的占了90.3%。(由于篇幅关系,表中所列事项不一一列举)。
4、想成就一番大业,劳动观念、集体观念淡薄
当前由于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在家庭中均居于核心地位,劳动观念的淡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在《成长册》中所列举的“我已形成的劳动习惯”中,72.8%的学生填写的是“无”,在“目前掌握的基本技能能记录”中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计算机操作”。甚至有51.6%的学生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最基本的一点也难以做到,83.5%的学生在“我在劳动技能方面比较明显的薄弱点是”中填写的是“没有养成劳动习惯”。这些都表明:中职一年级学生劳动感、义务感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注意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随社会竞争的加剧,中职学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如在《成长册》中对“团的活动”选择“不积极”、“推脱”的分别占73.2%和20.4%,对“集体”不太关心的、不关心的分别占61%和28%,他们往往只希望自己出人头地,有的学生甚至拒绝做学生干部,因而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已非常淡化。
5、有一定的求知欲,但学习目的欠明,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随社会劳动力竞争的加剧,中职一年级学生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渴求知识和希望成长,在《成长册》中,选择“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占87.3%,想知道更多的事,喜欢追根问底,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渴求更是渴望,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欠明,在为什么要成才,如何成长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进入中职学习只是因为“自己上不了高中”,因此,“对学习品质的评定”中,86.4%的学生认识不清,学习目的是什么,对学习没有什么信心,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成长册》中“学习习惯自评表”的平均得分只有14.8分,说明中职一年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急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渴望美、追求美,但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爱美求乐之心人皆有之。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希望赶潮流,热衷于穿戴时下最流行的服饰,喜欢美的艺术作品,欣赏流行歌曲,热衷于培养自己的文娱特长,但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往往只注重外在美,如在《成长册》中要求贴上自己神情美的照片中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均选择了自己的艺术照;要求“列出自己熟知的民族音乐”,绝大多数学生(93.8%)的学生填写了“无”,他们不懂得礼仪是美德的传统,在“礼貌之美”的评量中暴露出礼貌之美欠缺,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是追求物质享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种种过高要求,以致于超越了家庭的实际能力。
7、自卑感强,易敏感,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刚进入中职的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如在《成长册》的性格倾向自我评量中,选择“自卑、强烈自责”的占72.3%,选择“敏感、喜怒变化无常”的占74.6%,在“自我身心评量”中的平均得分只有58.7分,这些均表明中职一年级学生情绪低落,自卑感,意志消沉,自信心表现得尤为不足,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教育对策
1、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亲情的力量构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主动加强与社区及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形成学校、社区互动的德育体系。
亲情是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较为重视的一种情感,也是最容易打动学生心灵的一种情感,因而我们可以请家长协助利用亲情的力量来做好德育工作。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函授学校,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定期召开家长会,并且我们请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通过老师、学生、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中澄清基本价值,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加深了家长的理解,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我们请家长参观校园、教室、宿舍、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请家长帮助我们找出学校在硬、软件设施上的缺陷与不足,以便使我们能进一步完善学校自身的条件。为育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外,我们还请家长把他们在家庭教育的困惑及时地反馈给我们,和老师一起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地校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措施和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外,我们还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并将我们的德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我们做好德育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基本上做到了使学校与家庭在德育目标上的一致,内容上趋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关爱和希望,为他们今后成人成才铺下了坚石的基石。
由于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小,绝大多数学生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网吧,因面他们对社会环境不够了解,加之目前对网吧缺乏有力的监管,很容易使学生误入岐途,甚至损伤学校、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让学生远离网吧,走进社会,深入社区,与社会加强接触,首先,我们与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这些机构举办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在展示才华,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其次,我们在社会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建立了十个社区教育委员会,让学生利用假期,节假日等时间
参与到他们所在社区的管理及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中,同时,将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与社区教育委员会通报,请他们协助,以填补学校德育工作在节假日、寒暑假的空白,也让学生在劳动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社区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加以帮助,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劳动中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通过这些途径,逐步地使学生远离了网吧,加强了与社会、社区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以学校德育组织为核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真正使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针对学生实际,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的理想放在一个既有困难又能达到一定前景的水平上。
青少年学生只有树立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才能体难到人生的乐趣,只有以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我为主要目标,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充实,而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因而他们无论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确立了一个主导思想,即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能力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学生分别按周、月、学期等不同时段分别确立自己的目标,由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等对照检查落实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前进的动力。其次,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传授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利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培养评价能力,形成政治观点;抓住有利时机,针对我国所发生的大事,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坚定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理想。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树立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的理想。
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基础上,我们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首先,我们使学生明确,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是统一的,会做人更多的体现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学习会促进学会做人,同时,使学生明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否则,理想只能是空想,在现阶段学生的行动就体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上,其次,我们抓住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而学习基础较低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出发,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事及理,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并且,我们根据每一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计划,由班主任,家长监督计划完成情况,逐步由外部监督过渡到学生自律,从而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再次,我们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把课堂教学放到企业中去,经常性地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相应的厂矿企业,让学习在与工人的交流中明确学习对个人、对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放松,以良好和谐的环境育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现代人身心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职一年级学生也不例外,从《成长册》的填写情况,大多数学生均存在着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配备了一男一女两名辅导老师,每周一课时,在愉快的教育中使学生得益,在授课中,我们注重了兴趣化即以故事、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来引导学生的兴趣,主体化即由教师不断提供生动、形象的自我教育材料,让学生讨论,把教育要求逐步内化、生活化,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中的实例来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同时,还与心理健康相配合,开展了丰富的系列活动,如我们开展了“我是谁”、“人无完人”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其次,我们把心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心理活动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地矫正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我们还在学校形成了一种乐
于进行心理教育,乐于接受心理教育的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教室、活动场所等,把校园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学校领导、教师到职工,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形成和谐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加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以美育来促德育,以美育促进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感受。首先,我们开设了《美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如何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我们把审美教育和学生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美、实践美、创造美,如:我们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结束后,让学生写出或画出在劳动中你认为最美的那一刻,结果许多学生都认识了劳动创造美的真理,同时,我们还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先将一些极具美感的建筑设计和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既欣赏了美,又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审美意识,同时,我们还美化了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身心得到放松,学会欣赏美,认识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中追求外在美的少了,追求内在美的多了。
四、几点建议
在试用《成长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成长册》是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整体素质的不可或缺的好教材,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试用的基础上,对中职一年级《成长册》提出如下建议:
1、《成长册》中每篇所列的内容指标要进一步量化,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的认识水平发展的特点,指标体系最好能以选择题的方式编写,以便于学生填写,同时也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分析。
2、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公民,因此,我们建议中职《成长册》今后的编写应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核心,并把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以便进一步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特点。当然,我们在试用《成长册》过程中,努力地去认识、把握中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和我们主观认识的不足,只是提出了我们的肤浅认识和建议,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来唤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成长册》的研究,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第二篇: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
西窝铺小学于海波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每个德育管理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效是由多个原因促成的,德育过程的管理对德育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注重德育的过程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德育实效。抓德育的过程管理,就是抓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的管理。抓住了基本环节的管理,德育管理者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
拥有坚实高效的健全组织是任何一项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抓好学校德育管理的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它是德育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是有待实现的一种设想或安排,只有确定好德育目标,德育的其它措施诸如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才能在保证其科学性上获得一个理论前提。德育目标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一切德育措施都是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服务的。德育目标又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十分密切联系。
2、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学校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工程。要使各部门、组织和人员为同一目标协作,必须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层次,确立他们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组成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各组织、因素和成员都处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有领导有控制地协作,发挥整体功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
3、制定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德育管理制度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障德育组织机构运行的重要手段,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内容因校而异,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职责类。从德育领导班子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人人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事事都有专人负责。
(2)常规类。包括教师工作制度、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等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守则等。
(3)考核奖惩类。考核制度是根据职责和常规中的要求来制定的奖惩制度,是对考核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制度。
二、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教材里蕴含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师去挖掘提炼,并通过教学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才能达到学科渗透的效果。
2、德育活动的管理。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想品德获得充分、全面发展的必须,活动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感情交流、建立友谊的好场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1)规范升旗仪式。每周一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认真参加,仪式安排规范,严肃。每周推选二位升旗手,国旗下讲话内容、讲话人员事先作好安排,内容均作记录。
(2)各班级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课,学校作好检查记录,经常开展思想品德、班队、心理辅导教学研究课;少先队大队部则经常举办各类小干部培训班、例会,来推动班队课的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推动优秀班集体建设。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3月5开展“学雷锋树新风”,3月8日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绿化专题活动; “五·一”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都有特定的专题活动;特别是每年六月一日,是学校规模最大、最隆重的庆祝活动,所以要精心组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4)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坚持法制教育不放松,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特别是对各班行为偏差学生定期开展帮教会。
3、家校合作的管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携手合作,才能取得教育效果。虽然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是家庭、社会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学校不能完全控制和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学校和家庭应成为合作伙伴,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应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会、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册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还应开展各种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系列讲座、问卷调查、听课、讨论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人格至上,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家长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以便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评价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在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出客观评价的管理活动。学校德育方案可行与否;教师的德育工作过程状况如何;效果和目标是否能达到或者已经达到;德育活动质量如何,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如何;学生接受了教育后是否发生了种种积极变化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德育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了更多的婚变现象,还有许多父母为了生计而奔波,长期外出打工等导致孩子无人看管,有的父母由于身体残缺而无法对孩子全方位进行照顾,导致孩子心理上和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挫折和伤害,生活出现许多困难,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甚至遭受歧视。长期以来使他们的感情饥渴,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厌学弃学、为难自卑、敌对逆反、冷漠人生等,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今天人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孩子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关爱的对象。因此,要根据实际,对特异家庭子女的思想进行研究与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工作中好的经验我们将继续采纳,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我们还将以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德育工作的重点,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
第三篇: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将儒家思想引入学生德育教育的初步实践
【摘 要】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我校德育现状出发,在教学中引入儒家传统思想,对如何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弘扬儒家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儒家思想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14-02
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它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因其博大精深,强大的生命力却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学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道德的基础、精神的指引和灵魂的归宿,儒家先哲为我们提供的那些精微深邃的思想仍然启示着人们。
在儒学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与教育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儒家圣贤孔子、孟子、朱熹等,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终身的教育家,因此,儒家思想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观,它对于今天从事教育的我们,仍然具有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特点是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即“以人为本”。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从儒学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求智慧,成为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一些儒家思想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爱人、感恩、知书、达礼”。
1.爱人、感恩,是学生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基础。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教育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因此孔子号称门人三千,其中既有颜回之类的贤者,亦有宰予之类不可雕的朽木,体现了他的“泛爱众”精神。
在今天,教会学生爱自己,爱别人,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成了我们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我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唤醒、发掘学生的爱心,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能爱人,必然会感恩。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个人,父母养育了你,亲朋支持了你,老师教育了你……我们感受到的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是以感恩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感恩是建立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学会爱人、感恩,为学生具备完善的基本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书、达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诗》,就不会讲话,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掌握知识,懂得礼节,这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当今的教育中同样应该提倡。虽然今天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我们仍有必要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因此,我在班上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两个早读读背古诗文名篇、《论语》等,后来又结合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加强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培养,从内(品性道德)外(知识技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的整体面貌日新月异地得以改善。
二、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事父母而孝,待众人则恕”。
1.以诚立身,诚信待人,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其中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儒家代表的传统道德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在世,必须不断学习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提倡诚信、奖励诚信,对撒谎、隐瞒、欺诈、弄虚作假等行为加重处罚,树立了良好的班风。
2.事父母而孝,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基础。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弟通“悌”。“孝”是父子之间的爱,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还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仁”的根本。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如计算自己一个学期的花销、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写一封家书、布臵“感恩亲情,回报父母”家庭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孝顺父母,走向成熟。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场面,许多学生都有触及心灵的体会,收效远超我的预期。
《论语》中还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中,孔子把后者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3.行忠恕之道,提倡学生用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即宽恕、容人之意。“忠恕”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孔子提出的实现“仁”的方法。
人都有私心,而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心态失衡现象,心胸狭隘、互相猜忌,甚至演变成矛盾和冲突。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按以下方向来努力:一是严于律己,每天反躬自问功过得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我反复强调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是将来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对照他人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换位思考,充分全面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多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这几点措施的施行非常有效,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发融洽,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
三、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怎么实现理想呢?首先端正思想,然后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一个人应该先对自身进行修养,以自我完善为基础,然后建立家庭,家庭和睦后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身处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虽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人生不变的理想之道,我结合时代特征对学生如此阐述与要求:“正心”,要调节好自己的心境,要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良好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心意,要有先自己(营造自己、保全自己、富强自己)、后家人、后社会、后国家的序列观,这是一个人的品格(人品)问题;“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基本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的才能(水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人自身的社会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的内功问题;“齐家”,发展自己,然后惠及家庭,美满和谐的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人、教化人;“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才能发挥与社会表现问题;“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是一个更高境界意义上的服务社会、效忠国家的问题。若能如此实践,实现理想、成功、完美、和谐的人生指日可待。
儒学文化作为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积极向上、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理论等,这里我们只涉及到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点皮毛,略窥门径,却已收效甚丰。当代中国的德育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起来,吸取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将其“根”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席秀海.略论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2(4)梁艳珍.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王艳芳.论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实现以德育人[J].教育与职业,2006(29)
第四篇:推进德育创新 提高德育实效
推进德育创新
提高德育实效
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
青岛市城阳区职教中心建于1995年,现有在校学生5600多人,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中职德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初步形成了“就业导向,文化引领,创新推进,队伍保障”的德育工作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行文化管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最有竞争力的资源。近几年来,职教中心按照“以建设学校文化为主线,以实施文化管理为重点”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物质文化营造育人氛围,制度文化规范道德行为,精神文化凝聚师生人心”的三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文化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达到激励师生共同进步、推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建成了文明、优美、温馨、安全校园,装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服务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人本化理念,充分体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各项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激励人”、“发展人”的功能。精神文化建设注重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责任〃奉献”确定为师生的核心价值观,把全校师生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凝练为“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师生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体系,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打造 了学校文化管理的思想基石。
培育共同价值观是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由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到走向文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定了文化管理实施意见,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管理课题,在学生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方面突出“四个结合”,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管理特色。一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学校通过每周举行早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每季度召开学生思想行为总结会,每学期评选和表彰各类先进,对全体学生进行共同价值观的灌输和培育,强化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二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校园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学校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和技能比武活动,举行班级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和礼貌礼仪展示活动,在活动开展中贯穿价值观教育,让全体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先进文化的熏陶。三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规范,落实检查和考核的各个环节,重视制度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较好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四是把价值观的培育与学习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学校建立了企业文化长廊、劳模先进长廊和优秀毕业生长廊,着重展示海尔、喜盈门等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规范和辉煌业绩,宣传全国劳模和技术能手的优秀事迹,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才道路和展示“企业小老板”风采,让学生接触企业优秀文化,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还定期聘请著名企业家和优秀员工作报告,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现在,大部分学生已认同了“责任〃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形成了诚信、感恩、守纪,自信、宽容、爱校,文明有礼、崇尚劳动和敬业乐群、报效祖国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情感激励、规范调节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二、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抓好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目标管理,促进了学生良好个人道德的形成。
(一)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
感悟式道德教育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的一项工作创新。感悟式道德教育是学校创设一定德育情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习道德知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一种新型德育工作模式。2007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设道德讲堂,进行感悟式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把道德讲堂纳入课程计划,作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感悟式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定,道德情景的素材主要借助有效的社会文化资源,如于丹的《论语讲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中国十佳道德模范事迹和抗震救灾英雄人物事迹等。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学校把社会文化资源与德育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了与德育课程相对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四个主题系列,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感悟式道德教育以开设道德讲堂为主要形式,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通过看、写、讲、评四步教育法,即组织学生收看校园网统一播放的录像资料、写出个人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交流、评说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而通过润物无声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感悟式教育的具体活动计划和各教育主题的思考题由德育教研室制定和设计,道德讲堂每周一节,两节课为一个教育内容循环,由德育教师组织实施。为确保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学校健全了组织保障,实行跟踪研究指导,推动教育效果不断提高。在向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时,学校统一播放了于丹的讲学资料,德育教研室拟定了学生讨论题目,德育教师指导学生在写心得和开展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孝道的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的实践活动,品悟古人的高尚品德,感悟自己的存在问题,定准自己的行为方向。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的孝敬和感恩只停留在口头上,通过这次活动才真正明白了孝德的真正含义。
(二)推行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通过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所能奏效的。按照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定阶段内改掉一个或几个坏毛病,养成一种或几种好习惯,近两年,学校在实行学生校园行为积分和诚信积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就是在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进步措施,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养成和阶段性评价,在“自订行为养成目标、自寻行为养成方法、自评行为养成效果”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学生个人道德素养全面提高。
学校为每个学生印制了《行为养成评价手册》,学生自订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经家长和班主任认同后,由本人填入手册,并通过主题班会、张贴目标汇总表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和任课教师公开承诺。《行为养成评价手册》设“行为习惯养成记录”栏,学生对照自订的改进措施,定期记录良好习惯养成情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评价形式有个人自评和他人互评两种,他人评价又分小组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班主任评价,评价意见都要填入《评价手册》。学校把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同平日进行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礼貌礼仪教育、诚信守纪教育紧密结合,把实施情况纳入对班级、班主任和专业科的考核内容,纳入学生个人学分,与就业安置挂钩,逐步构建起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型机制。
实行学生行为养成目标管理,是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实施的一项具有自警、自醒、自励、自律作用的德育创新模式,是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尝试。一年多来,不少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改掉了抽烟、说脏话、不尊敬师长的坏毛病,养成了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乘车主动让座、回家主动做家务等好习惯。学生的良好行为表现得到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企业领导和工人师傅称赞。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强有力的班主任群体
城阳区职教中心有100多个教学班,需要一支长期坚守岗位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建校以来,学校把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班主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初步建立了一支愿意做,能做好和长期坚守岗位的优秀班主任队伍,保证了德育创新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班主任的培训交流,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教育艺术。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专业性岗位。学校把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按照“责任〃奉献”的价值观要求,通过文化管理和文化活动,引导班主任教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惑,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身心地倾注到班主任工作上,用人民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体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学校实行菜单式班主任培训,不仅聘请专家教授讲理论和理念,更多的是介绍正确理论、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法。在校本培训中,特别重视如何召开主题班会、如何指导班委会工作、如何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与家长沟通等问题的讲解,切切实实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学校每学期选派优秀班主任代表到省内外先进学校学习取经,开拓视野,2007年组织部分优秀班主任到上海参加全国的专项培训活动,使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重视青年班主任的培养。新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先由政教处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安排在第二班主任的见习岗位上,让其尽快熟悉班主任业务。学校制定了《班主任结对学习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在结对教师指导下,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公开课,召开一次任课教师协调会,撰写两个班干部培训方案并实际施行,促进青年班主任与骨干班主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目前,全校年龄30岁以下和教龄不满10年的青年班主任已占班主任总数的75%,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力。
学校建立了每周班主任例会制度,每次例会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有中心发言人,都有案例分析,便于促进交流和提高。创办了《班主任之友》月刊并出刊89期,介绍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刊登本校教师的经验体会和工作反思,深受广大班主任喜爱。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和一次班主任论坛,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研讨会都要交流班主任论文,推动班主任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学校申报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省级科研课题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实效性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多名班主任参与研究工作。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大量交流研究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升华了班主任的精神追求。
(二)完善班主任的考核机制,让班主任的艰辛劳动得到应有回报。
班主任工作是教师与学生深度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尝识”。推而言之,班主任最大的心理满足就是自己的工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和褒奖。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标准及办法》,每学期根据班主任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机制。班主任考核由政教处和专业科共同负责,两个部门各占一定权重。班主任的业绩 考评包括个人工作完成情况和班级管理量化得分两部分,班级的学风和学业成绩及专业技能成绩列入考核内容。班主任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两个学期均获一等奖的即为优秀班主任。学校实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分类考核,适当增加工作难度较大班级的得分权重和评优比例,较好地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原则。2007年,学校出台了《星级班主任评选办法》,教师获得一次优秀班主任称号即为一个“星”,连续三年或累计四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三星班主任”,连续五年或累计六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五星班主任”,累计十年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为“十星班主任”。这一举措,对于鼓励优秀班主任长期坚守班主任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合理的考核标准、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富有实效的考核结果,维护了班主任的心理平衡,赢得了广大班主任的高度信赖。他们纷纷要求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创造优异成绩,争取在班主任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强化班主任的价值定位,营造以从事班主任为荣的学校氛围。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做班主任难,做职业学校班主任更难。近几年,学校认真研究和分析了班主任容易诱发职业倦怠的思想和工作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以从事班主任为荣的学校氛围。学校坚持把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每月拿出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10%用于班主任津贴和奖励。对于评出的优秀班主任,学校每年暑期组织一次外出休假,每学年初安排各专业科优先聘任。获得三星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每周增加相应的课时量,工作津贴高于普通班主任,在各项评选中享受优先待遇,在职称晋升时可按不同梯度加分。五星以上班主任有赴韩国友好学校参观访问的机会,每年母亲节学校都要邀请他们的亲人到学校座谈,增强优秀班主任的幸福感,让他们体验真正的成功和满足。学校大力倡导“为班主任服务”的理念,努 力为班主任创造合作、信任、宽松的工作环境。
2008年1月,学校在四届四次教代会上,明确提出了“让星级班主任成为全校最受尊敬的人”的响亮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班主任教师。在城阳职教中心,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青睐。看到学生的茁壮成长,感受学校的真情关怀,许多班主任更加钟爱自己从事的职业。他们表示,“牺牲和磨难,我无怨无悔。班主任工作,我愿永远干下去。”
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城阳区职教中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文化管理中实施德育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成为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的首选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发展步入进出两旺的良性循环。我们深深体会到,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就业导向,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管理,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的研究探索,努力开创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八年六月
第五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
我校始建于1957年,1982年改办职业教育,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原位于苍溪县元坝镇,2012年灾后重建整体搬迁至县城江南新区,现占地116亩,建筑面积45000多平方米,开设有计算机、农学、建筑、财会、数控、服装、旅游、电子、学前教育、汽修等专业,在校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1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县骨干教师42人,双师型教师64人。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恭之德行,敏之专技”为校训,以“成才先成人”为理念,以师德师风为出发点,以业务能力为切入点,以名优教师为突破点,创新思路、科学管理、加强考核、注重研究,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一、强化师德,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育人者必先育己”。针对新形势下少数教师在理想信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我们将师德建设与学校党建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讲体会谈信仰,争当信念先锋”、“深入师生、争当亲民先锋”、“实现承诺,争当廉洁先锋”、“比拼技能,争当敬业先锋”等主题活动;开展党员示范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召开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树立先进典型。2014年,我校在广元市教育系统率先推行“四单三同两责”建设。成立了廉勤委,建立了领导干部、处室及教职工权力清单并对权力运行等情况进行公开,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党员干部和社会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2015年7月,全市三同监督机制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全市各学校,南部、阆中教育系统及及外省单位先后到校参观学习。2015年被评为“廉洁学校”建设示范学校。
学校每年在制定工作规划和计划时都要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等规章制度张贴在各办公室,各楼道、走廊悬挂师德标语和典故,进行文化熏陶。建立了师德师风考核评估机制,制定了《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教师互评、学生评定、家长评定与学校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评定一次,并把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二、健全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工作网络
一是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德体艺卫处。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切实列入议事日程。形成了由校长牵头,分管领导负责,德体艺卫处主抓,专业部督办,全体班主任参与,德育教师指导的德育工作网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是创新德育管理机制。学校树立了全员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工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实施“值周教师负责制”,每周7名教师,1名校级领导,1名中层干部,和学生同吃同住,分工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跟踪,做到日常管理无漏洞,无缝隙。推行“导师制”,每个教师负责对3至5名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跟踪、教育和指导,保证每月与学生谈心2次以上,每学期与家长沟通不少于两次。建立了“领导干部蹲班制”,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定点联系一至二个班级,随时对该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行为规范进行检查督促,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是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建立家长委员会,各班定期开展活动,让家长委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家长与学校配合默契,家长们热心为学校出谋献策,学校积极为家长们排忧解难,家长与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同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聘请了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等“五老”人员为兼职德育辅导员,聘请陵江派出所副所长张莉、律师事务所白保泉等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还充分发挥关工委、家长学校等群团机构的优势,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各具优势,覆盖面广的兼职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三、强化培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德育理论的培训。近年来,我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者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增订了多种有关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杂志,丰富德育工作者的知识,提供最新德育工作动态和信息资料。通过校本培训、网络研修、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理论水平。举办德育方法技巧讲座,对德育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培训,学习必要的现代德育理论与操作方法、班级管理知识、班级管理经验、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我校对班主任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开展传播经验、老教师带教、专题研究、优秀工作案例研讨等活动,增强班主任特别是新任班主任及骨干班主任培训的实效性。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进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我的教育故事”、班会课设计大赛、班会课观摩研讨、青年班主任座谈会等活动以促进班主任间的交流与学习,分享智慧。实施“青蓝工程”,为三年以内的新任班主任配备德育师傅,并举行师徒结对仪式,以帮助新任班主任尽快适应角色,掌握班主任工作技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先后邀请知名校友陈家戎、西南科技大学刘仁道、成都财贸职中王辉等来校开班班主任工作讲座,主动联系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组织德育工作者分批外出学习、观摩,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成效。
三是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我们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校政治课、法安卫课、心理健康课等德育课程开设齐全,选送了一批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政治课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回校后担任学校德育课教师。成立了德育室、心理咨询室,引进了心理专业研究生宋柯友担任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为心理辅导时间,开通了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疏导。
四、加强考核,突出德育工作实效
首先是推行德育工作者的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仅仅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指导还远远不够,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开展管理工作,这就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我校先后完善了《班主任考核量化细则》、《班级考核量化细则》等制度,每月对班级和班主任考核一次,并进行通报,量化结果与班主任津贴和评职晋级挂钩。通过考核,加强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责任感,达到了提高德育工作者工作实效的目的,使德育工作者在相互竞争、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是注重绩效,表彰先进,完善激励机制。在学校“名师工程”引领下,我校对德育工作者制订一套可行的奖惩制度,完善了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以及德育科研成果的评选表彰机制,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在教师师德考核、考核中将德育工作业绩列入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向优秀德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倾斜,除了与考核挂钩以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做得不好的,给予一定的惩罚并督促其及时改进。从制度上营造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与舆论环境。
五、注重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近年来,我校以科研为引领,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德育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德育研究,通过参加德育课题科研,努力改变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探讨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承担的省级课题《促进汉藏学生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荣获省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子课题《苍溪职中文明礼仪教育研究》获广元市一等奖,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读本》获省教科所三等奖,教师每年都有十余篇德育方面的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总之,我校在抓好学校德育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但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要求,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通过,骨干引领,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先后有6名教师被评为市县模范班主任,王爱、王海燕等在省级德育竞赛上获奖,9+3教育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中职学生内务管理师范学校”、“9+3工作先进集体”。涌现出勇救落水者的全省师德楷模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