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江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江南》教案》。

第一篇:《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教案

本节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

第二篇:望江南公开课教案ppt

《望江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及花间词派。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能力。

3、赏读诗词启发想象,培养悟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意象分析的方法来把握主人公情感,培养学生的悟性、创造性及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曲折多变的愁情之美,在感悟中与古人交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正确地朗读诗歌;学会通过意象分析的方法来把握主人公情感的方法。难点:

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品读教学法;点拨提示法;自主品味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飞《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今天就让我们步入花间词派的精美殿堂,欣赏一首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望江南》。

二、花间词派及作者简介

花间词派——婉约派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温庭筠——花间派鼻祖,被王国维评为“惊艳绝人”。

三、品读词作,花间寻美

(一)朗读《望江南》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浅描画面,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指名读。

4、有感情地齐读。(配乐:望江南)

(二)意象分析赏读《望江南》

1、引入意象含义:

意象:古诗词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事物。

2、通过词中的四个典型意象把握赏读情感 倚楼

斜晖

水悠悠

白蘋洲(1)、倚楼

①、女子登楼倚望之前还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师拓展:倚楼等待,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或思念,或期待。比如白居易,比如辛弃疾,比如范仲淹(出示投影)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④、师总结:独倚楼头,写尽女子的孤独,望江倚楼,写尽女子的期待,倚楼,皆因女子期待爱人归来的淡淡愁思。(板书:倚楼

淡淡愁思)

⑤、师提问:女子独倚楼头,她望到了爱人了吗?显然没有。因为“过尽千帆皆不是”,也就是说一艘船来了,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结果没有,又想说不定在下一条船上呢,直到差不多一千条船过去了,始终没有看到夫君的身影。每一条船来,给女子带来殷殷的希望,每一条船过,又给女子带来无尽的失望来来往往的船只带给女子的是反反复复的煎熬,始终等不到那个远方的爱人我们想象一下此时女主人公会有哪些变化呢?给“皆不是”后面补充內容。分析一下主人公这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学生各抒己见)(2)、斜晖

①、师提问:作者为何设置“夕阳西下”的背景?可否换成“晨曦”?

②、师提问:在诗歌中,关于“夕阳”的意象描写,同学们知道哪些?你怎样理解诗中这一意象?生思考,可能出现的回答:

马致远的《秋思》里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浪迹天涯,对家乡的思念。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怅惘失意。范仲淹的《苏幕遮》里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

③、师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积淀丰厚,拓展很有价值,夕阳是失意,是思念,是思念后失望的失意。往往有美好事物消逝不再的意蕴。在古老的《诗经》《君子于役》中,有这么一句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此处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于役就是服劳役。黄昏日落,鸡群归巢,牛羊下了山坡,然而他何时回家?想到这里,她禁不住发出内心的哀号:教我如何能不想他?这着实渗透了思妇无尽的牵念!黄昏日落最容易勾起离人的缕缕情丝,女子从清晨等到了黄昏,从希望等成了失望,这样的斜晖,这样的流水也许与女子已经注视了千百回,脉脉含情,哀叹女子的哀愁,女子的心也如夕阳般几近沉落西山,所以“夕阳”意象含有女子希望转眼成空的沉沉愁念。(板书:斜晖

沉沉愁念)(3)、水悠悠(水缓缓东流的样子)

①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水”意象的诗句,明确一般指绵长挥斩不断的愁绪。②师提问:王国维有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水悠悠,你还能读出女子那种感情悠悠? ③师总结:江水东流,女子等候,日日思君不见君,满腹忧愁,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悠悠,流淌的是女子的幽幽愁绪。(板书:悠悠

幽幽愁绪)一起来读读这句(4)、白蘋洲 ①斜晖脉脉,江水悠悠,此情此景怎不让女子愁情满怀,可又是什么让女子肝肠寸断呢?(白蘋洲)白蘋洲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白蘋洲:“白蘋”,水中浮草;洲,水中小陆地,暗示学生说出白蘋洲应该就是开满白色小花的水中陆地。

②、师提问:女子“肠断白蘋洲”,同学们觉得这“白蘋洲”在女子的生命中有什么特别回忆吗?

③、师肯定:同学们的猜测很有道理,且看古人这样说: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张籍《湘江曲》)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赵徵明《思归》)

诗句中点明“白蘋洲”就是送别之地。可见“白蘋”、“白蘋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蘋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现在“白蘋洲”成为思妇的“肠断”之地你理解了吗?白蘋洲应该是两人离别的地方,想两人分别时可能在开满白色蘋花的洲渚上执手相看泪眼,愁眉紧锁,欲语泪流。并且嘱咐爱人早点归来,你走后,我将会日日在江面的望江楼上等你归来。可江面的太阳升了又落,船儿来了又去,远方的你却不见归影。你大概是忘了曾经的诺言,曾经的爱,永远不回来了吧,想到此,怎不让女子断肠?

这“白蘋洲”展现的是女子的“断肠愁恨”。(板书:白蘋洲

断肠愁恨)齐读这句,注意读出这种悲怨的情感。

小结:全词27个字,却刻画出了一个女子的愁肠千回百转,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希望,以致到最后的绝望。绝望之后可能还会痴心不该,明天依旧来等。多么凄美的一首相思曲啊,让我们再次配着音乐齐读全词,背诵。

(板书:希望

失望

绝望)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古诗词中常见意象:(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猿猴:哀伤、凄厉。(3)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4)梧桐:梧桐是凄苦、寂寞、惆怅的象征。(5)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6)秋雨:凄凉清冷,唤起离人的愁思。(7)长亭 : 陆上的送别之所。

(8)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小组合作探究,用意象分析法赏析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找出这首词的典型意象,通过意象的解读把握词的大致情感。

五、总结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对于一首诗歌有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阅读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再加上抓住诗眼、知人论世、对比等方法,我想即便我们与古人之间有着万重的阻隔,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音,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千年的哀愁。

附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

倚楼

淡淡愁思

希望

斜晖

沉沉愁念

失望

水悠悠

幽幽愁绪

白蘋洲

断肠愁恨

绝望

第三篇:《武陵春》《望江南》公开课教案

《词两首》教案

三维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4、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词风。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李清照。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她从历史风云中款款走来,洋溢着聪慧与才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刚毅,“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她难解的愁情,她以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再次感受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我们先来欣赏第一首词《武陵春》。”(出示画面)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名学生简介李清照情况。

师补充介绍: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但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因此,李清照词作分前后两期。前期比较活泼,轻快。如我们学过的《如梦令》。而写《武陵春》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2、读一读词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作,读准字音。

(2)、老师看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愁”(板书)教师指导朗读。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说一说大意

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愁绪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词的大意。

4、品一品语言(抓关键词)

(1)、师:在朗读过程中,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作者的愁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明她变得很愁。日晚倦梳头)

师小结:“大家找得很好,理解很到位。作者有直接写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间接抒情,抓住典型细节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非常传神。”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2)、“人非”(丈夫去世)事事休体现在什么地方?日晚倦梳头。

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4)师: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师:“诗情画意总相连,此时此刻,在满地落花的暮春时节,我们仿佛看到了满面愁容,情绪不佳的作者,可曾几何时,她是多么醉心游山玩水,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

生齐背《如梦令》。

(6)师:“多么富有情趣的生活啊,那么现在对于出游,她又是何种心境?能不能找出最传神的表达出她心情变化的词语?”

(7)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8)师:“这几个字极富表现力,写出了作者心境,是啊愁重舟轻,情何以堪,其内心凄苦之情令人动容,你还知道那些写愁的名句。”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小结:“对,化无形为有形,具体真切,而作者又如何比喻”。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连小船都载不动。可谓别出心裁,创意出奇。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请同学们带着对词作的理解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愁绪。点名学生背诵。

(9)师带领学生回忆归纳诗词学习方法,明确为朗读——理解——赏析——积累,并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用此方法学习《望江南》,同时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词作——读出情感,说一说大意——理解内容,品一品语言——赏析,背一背词作——积累”。我们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意境等方面来赏析诗词。

三、根据学习《武陵春》的方法学习《望江南》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我们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来学习《望江南》。老师要求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10分钟,然后展示其中一个环节即可。

生开始读,批注,讨论,师巡回指导。十分钟后,生开始展示成果。

1、作者及花间派的简介。

2、朗读词作。

3、说一说大意

4、品一品内涵

教师小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而又含蓄、细腻的特点。

5、背诵课文

四、总结婉约词的特点

师:大家说说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习。

生:因为它们都抒发“愁”,因为它们都是写女子的内心。

师:这类词称为“婉约词”。词分婉约和豪放。婉约如李清照,柳永。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五、拓展延伸

1、绘一绘意境: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发挥合理的想象,走进词人的内心,描绘词的画面和意境。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预习其余的三首词。

总结:同学们,有人说婉约的宋词如一杯浅装的酒,扑面的书香历经千年仍令人淘醉依旧,邂逅一首好词就如同在舂之暮野。让我们邂逅宋词,去感受一首宋词背后的美丽与哀愁,收获诗意盈袖。

七、板书设计

直接写愁

间接抒愁

细节传愁

触景生愁

比喻摹愁

第四篇: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1

“饭白云留子,茶甘露有兄。”杭人爱茶,却不止因为这甘露的鲜甜,这深可人意的幽香。其实我小时候不喜茶,原以为茶味淡而古板,觉得还不如开水爽快。虽日日给父亲泡茶,却也浮躁,以为繁琐,故心生厌倦。父亲倒也不加斥责,毕竟连同祖父、父亲、我,都承了一抹一家人血脉里的急躁性子,只是柔软的茶香,在时光褪色后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而让时光褪色的方法,便是读书罢。

这本青绿封面上落着几颗茶叶子的书,记叙着忘忧茶庄里杭家的故事。当然,也是我的故乡,杭州的故事。

这西子湖畔曾经历战火的烧燎:烈士许国,葬于茶园后坡;寺院里,青鱼断尾破鳍,百姓受的苦就像吞进鱼腹的茶叶,寂寂沉在西湖里,说不出来,却记得真切。后来的二十余年翻天覆地:商者有如嘉和,经营茶庄,潜心制茶,为茶叶走向世界操劳;革命者有如嘉平,过年回不了家,只是携着大哥炒的明前龙井,四处奔走,为信仰一往无前,九死一生;青年有如方越,传承着杭家人对美的感悟力,精行俭德的茶人气质,将青春献给党和国家。而贯穿这些家国大义中的儿女情长、离愁别恨,亦谱写这茶花烂漫之间,浅淡地散发细腻委婉的哀愁。发生在杭城的故事,茶是底色。无论是寒冬茶园里杭盼与家远浪漫的告白,还是吴升过年不可缺少的茶泡饭,抑或是忘忧对白茶老树的精心呵护,茶见证着杭州人一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是杭州人骨子里的诗性。

就像嘉和所说:“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季节,芽就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锅里炒,倒进罐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够狠吧!但当它被制成甘露,被喜欢的人一口口品尝,他便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最柔最软的一部分。这是不是说凡事到了极端就得反转呢?”茶是香的.,是清雅的,是柔软的,但依旧经得起磨难。就像杭州人,就像杭州城,虽浮着细雨,蒸腾雾气,春水般的温婉惆怅,骨子里却是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坚硬,血液里是同中华所有文化的绵延一样的奔流而滚烫,信仰上是同中国精神的每一种表达一样坚定而热切。多多少少的杭州人在这江南的雨里,寻着茶香走了一辈子;杭城的家里熟悉的清香,又是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味道。

杭家的人在茶香里长大,又老去。而杭州城,在茶香里,经受住历史风雨的洗礼。唐朝茶圣,建青塘别业;北宋苏轼,“佳茗似佳人”;南宋陆游,“晴窗戏分茶”;元代虞集,“烹煎黄金芽”。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杭州千疮百孔,但茶香不死,茶人们拿下制茶机械,随历史大潮而上。现如今,自G20峰会上的狮峰龙井,到亚运专卖的明前龙井,杭州的茶香苏着活力,杭州人家,亦将成为世界印象中秀丽的江南。

我想寻一副漂亮些的茶具,惬意些,风雅些,给父亲烫壶茶。虽说狮峰明前求之不得,但香些,清些,鲜些的茶叶,总还是找得出来。拣个雨天,挑个黄昏,看看这座古老城市里的巷子和屋檐,陪父亲,眺望这茶香的杭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望江南?

望江南读后感2

在我有记忆可循的十几年中,江南,一直是种温婉的存在。是桥下的悠悠运河,是桥上熙熙攘攘,小巷狭窄却车水马龙,烟雨蒙蒙人声却鼎沸,十几年的岁月变迁,始终未将我记忆中的江南改变分毫,一切都是最初、最好的模样。

如果说杭州是江南的代表,那么西湖便是杭州的灵魂。世事沧桑一壶酒,人生秋凉两杯茶,茶,是中华民族举国之饮。《望江南》的故事就是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中展开的,性格迥异的杭嘉和、杭嘉平两兄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那代人的风采,一个传承茶业,守护家人,一个献身革命,九死一生。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杭嘉和之女杭盼与飞行员曹家远的故事。我不相信什么一见钟情,但我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杭盼是茶庄的女公子,生性安静平和,生活也注定平静,而曹家远的出现无疑在她平静的`漫漫人生中激起了重重涟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可能这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曹家远说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他是个军人,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他说他没有资格拉上一个人陪他去死,绑架一个人眼看着他离开,可他却依旧爱得义无反顾,大胆而肆意,杭盼也因此接受了他。因战争相隔十余年的两人,再次相见时却依旧熟悉彼此,哪怕不知道对方的喜好,不清楚对方的习惯,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对方。从一见钟情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故事,就像那茶一般,氤氲着淡淡茶香,入口先苦而后甘,不骄不躁,如沐春风。

暖风吹来,游人不醉。

我遗憾未曾亲眼看一次炒茶,可却在书中有幸知晓一二。炒茶人的手是粗糙的,没有十年八年,手不脱几层皮,打几次泡,是练不来的。可就是一双这样的手,却炒出了上好的茶,有条不紊中的眼花缭乱,漫不经心中的一丝不苟,如履薄冰中的游刃有余,那是我未曾体验过的,只属于炒茶人的艰辛与浪漫。

中华民族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而不管历史怎样迂回曲折,他们都不曾失去茶人的优雅和稳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生存已是不易,而“保此道者不欲盈”的人,则更显珍贵。杭嘉和正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经营和改革下,杭茶不仅实现了机械制茶,还走向了世界,蜚声海外。而他也正是万千中国人的缩影,埋头苦干,只为大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那么一些人,遵循“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踏实、平和、坚守。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蒙蒙的雨,潋滟的湖,馥郁的茶和那至深的情。等一个艳阳天,待一个雨山前,与君共饮,与时舒卷。品一盏好茶,读一本好书,忆一段往事,忆一段情。

江南好,怎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读后感3

茶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香气之一。沁人肺腑,是神农尝百草的唯一解药,也是解心烦气闷的一种解药。当人们静下心来,在烟雨朦胧的江南中,品一品茶,嗅一嗅茶香时,便会想起与王旭锋共赏的这一场茶香的故事,循着茶香,鉴一鉴江南的故事,赞一赞江南情怀。

如果说江南文化的缩影集中在了茶的身上,那么,茶所承载的力量与价值,则又是中国精神、社会以及故事本身的动力源泉。了解茶的一切,或许便是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核心所在,也就了解了中国的品格与风度。

茶里,有中国人的精神,是茶的.精神。在《望江南》简单而又质朴的文字语言中,书中众人的生活通过茶,被作者联系到一起去,作为本书两大人物,杭嘉平入世,杭嘉和出世,这是一种中和关系。但为什么说是通过茶被联系到一起去呢?因为时代虽在变化,人们心中对茶的执念与信仰始终不变,即便身处乱世之中,仍有这一份心来端起一盏清茶。它既是婉罗姆妈口中的“那不是新社会吗?什么不在变啊?我老太婆服了这新社会了,只有吃饭不好变的”,也是杭嘉和认定的“有茶桌没茶桌,一样喝茶”。“世界毁灭又如何,我只想喝我的茶。”我都不出悲伤与多愁善感,我只从中汲取到人们豁达的心境。这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正是因为这份豁达,中国才有那么多文人雅士做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茶中,有中国人的力量,是茶的温度。虽然中心人物占据了作者大量笔墨,但次要人物的塑造也颇有特色。婉罗姆妈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女性长者,但她并不以深沉的智者形象出现,却有点插科打诨的风趣,她的言辞间却显示着劳动人民沉积多年的生活哲理,方越的评价最漂亮:“婉罗姆妈,我跟你讲话真是套路两样,我们在讲民主、自由、反内战、反饥饿,你呢,什么姜啊醋啊咸鱼鲞啊……”这样似是而非的叙述,既在处于危难时期的杭家人的紧张生活日常中插入了喜剧般的打闹片段,彰显其叙述张力,也很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国人,尤其是老百姓,避讳谈庄严肃穆的事,常常在即将深入时转移话锋,却又引人深思。这样的隐形的力量,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战乱的年代,仍旧有乐观地活下去的勇气。茶事的温度,是这样的温暖的生命气息,体现着人民在其中的不懈努力。茶本身,更因为穿插了生活与精神的进步之路,才营造了一幅关于社会力量的江南文化画卷。

也许故事很简单,但作者的心血清晰可见,正是对家国情怀的珍惜与弘扬,才显示出历史的厚重与无价。茶的历史,也因为作品中的故事,而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它既现实又浪漫,既富古典的历史性又有当代的社会性,茶树花不会因为被人遗忘而从此不开,茶文化也不会因为世事纷争、品饮艰难而消亡,“什么时代都不属于茶人”,也就是什么时代都可以属于茶人。

望江南读后感4

暖湿雨雾中朦朦胧胧藏着江南小镇,起伏的丘陵间茶树茂密,戴草帽穿围兜的采茶女穿梭在绿云中,吴音伴着轻笑荡漾在云间。江南望不透满城烟雨,春来茶花遍丘陵。他草鞋步行过茶间,她远处凝眸望茶田,他戎装远洋出海,她送茶伴千里身边。悲欢离合,茶香不散,萦绕西子湖畔忘忧茶庄间。

茶本只是茫茫中华历史中满载的一张书页,记载着复杂的饮茶技巧和烦琐的制作过程。这张书页却在翻腾的历史潮流中裹挟了解放的热血和数不计数的不屈的灵魂,褪去了崭新的封皮,罩上了粗麻布外衣,与战火中流离的百姓一生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制茶人一生不离不弃的伴侣,饮茶人于无际苦海中的那一抹慰藉。

茶香缕缕,采茶人穿梭在春日的微光中,手指揪下茶枝顶上的嫩芽,茶篓中茶叶堆叠,弥漫阵阵清香。粗糙的手拂过炒锅,翻起饱含水分的.茶叶,再轻柔地将它们按在锅底。制茶人忘乎所以的在茶海中劳作着,将春的气息揉进了茶叶中,把一生无忧的渴望倾注入茶叶中,感受着制茶的乐趣。“轻拢慢捻抹复挑”,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手指纤细灵活,十指辗转间奏响铮铮然的京都之声;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炒茶手法繁复多样。制茶人也是懂茶人,如同伯乐对千里马一般珍视每一批茶叶。懂得喝茶不必怕烫,能品出茶香袅袅,懂得西湖龙井烘焙后和块状的生石灰同放在锡罐中能在一年后保持鲜亮颜色和醇厚的味道。欲制好茶,定要静心,茶农为“茶”一字倾尽了一生,在茶海中徜徉,择茶香几缕,翻起历史长河中几片波涛,淳朴乡音中追求不变。

执过枪的手在炒茶锅中翻转,龙井叶片蜷曲,清香沉淀。那清明前的雨意被封存在罐中,成为军人心中不灭的灯火,照亮归途愿景。远方有几经转折的书信,有隔岸默默等待的爱情。跨洋的旅人留存着爱人相送的茶叶,再相见时浅酌一口清茶,便能又忆起难忘往事。仍在杭州的杭家人上几次山,采老庙前的山茶,在飘摇的局势中烧红木炭来保证龙井品质,茶和人一样能等待漫长的时光,在密不透风的锡罐中存放许久后拿出,茶香仍然甜淡缥缈。

茶香阵阵,吹过军人一身傲骨,不屈不折。“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杭家人多参军,夫妻两别离,茶成了两人间联系的桥梁。战争带来的是漫长而几近于无穷的分别,而军人背负起了难言的重任。在硝烟中厮杀后,风浪平静,军人即使身陷敌营也难忘故乡茶香。茶养身,亦安魂,将无助动荡的心在醇香中平静。

如果人生如茶,那么煎熬就成了一种成就。茶香牵魂,中国千里长途难度。从平反到抗美援朝,岁月风起云涌,少年鬓角白发生,皱褶遍布脸颊。苍老的手取一把初春刚炒的新茶,煮沸一壶虎跑泉水。先烫茶碗,青瓷微热后再倒水放茶叶。泉水均匀地从碗壁流下,叶片在水中竖起摇曳,最终归于平静,和生活一般。朦胧的水雾伴着淡雅茶香,萦绕于窗前。

第五篇:《望江南》改写

《望江南》改写

云,未散却;天,方微明.江水蜿蜒,奔向远方的天边;江岸连绵,又出现她的身影.

她,挽青纱,上高楼.独倚不去.抬眼,凝望,一双明眸似那晶莹黑玉宝石闪耀.她在凝望什么,又在等待什么啊?粼粼江面,多了些许红光点点;浓雾散去,红日跳出江面撒下暖暖光辉,却暖和不了她冰冷的心.

天际,渐驶来一叶扁舟,愈近愈近了……她的眼底有了细碎的光芒,但那扁舟不曾停留.明眸,流露出暗淡的星光,无奈,亦惆怅.

丝帕抹泪,凝神轻扶,洁白的丝帕,横也是丝,竖也是丝,丝丝屡屡剪不断.已记不清当时是否让那莹莹的泪珠浸染丝帕,只知如今早已泪滴痕痕.

扁舟一叶叶从眼前出现,直至消失,却始终没有出现她等待的人儿.孰知?那人身在何处,又何时归来?

夕阳开始西沉,大片余辉染红一片江面.水悠悠,她一次次期望,又一次次失望.

低头,叹息.一把古琴静置于那石桌上,已无心弹奏.曾为郎轻弹,弦音未了,他便离去,徒留她一曲愁情弹尽千古意.

虽说战火锋争的年代,男儿应志在四方.但一走便了无音训,叫她怎能不魂牵梦绕?

一封盼归信紧握在手,风轻扶,信摇曳,愈显得清秀的字迹凌乱.眺望天际,水天共色,但仅一线便将水天相隔.这信,如何传寄?惟有放手,任风吹拂,伴雁而行,望上天怜悯,将思念带与远方的郎.

天,已逐渐暗淡,江面上再无扁舟.她,失魂走下高楼,白平蘋洲上,惟有她一人……

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手中断,十里长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天怨。

(第三人称)

《望江南》改写

又是一夜无眠,辗转反侧,总算捱到了天明。匆匆洗漱后,顾不上吃早饭,我便登上望江楼凭栏眺望——心上人已经离家多日,为何还不能回到我的身旁?

每一艘驶来的船我都仔细打量、端详,可每次都是希望变成失望。当无数艘帆船驶过,我的心变得越发凄凉——似曾相识的船儿啊,究竟我的心上人现在何方?

不知不觉中,已是夕阳西下。我怅然若失地望着滔滔江水,视线渐渐模糊了。滚滚东流的江水啊,请载着我的思念寻找我的心上人吧。

当晚霞即将消失的时候,悲观失望的我忽然瞥见当年我们分手的白蘋洲,洲上依旧芳草萋萋、鸟语花香。依依惜别的一幕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心上人的海誓山盟仿佛又响彻在我的耳畔:等着我,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多少个浸泡在思念苦水中的日日夜夜悄然流逝,面对着物是人非的白蘋洲,失魂落魄的我不禁肝肠寸断……

(第一人称)

《武陵春》改写

风停了,空气中散发着花的清香。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她们的魂魄将飘向何方?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儿多停留片刻。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却越发感到季节的伤感。

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我抬头望着窗外,心中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我已无心梳理,任头发散乱的披在肩上,正如我此刻的心情一般杂乱无章。

一切的景物仍旧没有任何的改变,但人事全非。

我与爱人早已是阴阳相隔。对着他的灵位想与他说话,可是我的心却在颤抖,还未等开口,便潸然泪下。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却难以说出口。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唯有深深的回忆与我相伴……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清晨时分,我都梳理着那满头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丝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却依然无法掩饰我苍老的面容。

有人告诉我,双溪春天的景色很美,也曾经打算到那里划着小船欣赏这春天的美景,让那春景推事我所有的悲,让水波冲走我所有的痛。

只是我心中装着太多的忧愁,而那形似蚱蜢的小船难以承载我内心的无限的惆怅。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双溪的水滩中搁浅,或随着流水而漂失。

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的,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武陵春》改写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

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

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

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

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

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

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

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

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

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

“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

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

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

下载《望江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江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大全5篇]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一、 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首......

    望江南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望江南》 单位: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 姓名:高翔飞 日期:2013年9月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望江南》 【设计者】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

    《望江南》扩写作文

    [《望江南》扩写作文] 晓雾将歇,空中缀着几点星,《望江南》扩写作文。月色入户,月儿的轮廓模模糊糊,惨淡的光映着泛着白光的江水。月儿啊,你可知一江秋水载不动的悉滋味,你可......

    扩写《望江南》

    扩写《望江南》 深秋的清晨,没有鸟儿欢快的呼唤声,没有行人赶集的急切声。有的是落叶沙沙,“人迹板桥霜。”漫漫长夜,泪水浸湿了我的玉枕,天未亮,便早起梳洗。穿上你最喜欢的衣裙,......

    望江南教学设计

    望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3、能正确、流利、有......

    望江南教学反思

    望江南教学反思 望江南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

    望江南感叹诗歌

    也想建功安邦,长安赶考奔忙。一联惊动长安,本以题名金榜,谁知名落孙山,岁暮归隐南山。从此不上长安,害怕见到张王。长安归来长叹,吾辈为何难望?后来彻底大悟,祖先不是帝王!从此游玩......

    《望江南》教学反思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