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时间:2019-05-15 08:0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第二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的介绍展开想象,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感受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引出“发愤”

(一)名人名言对接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无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载史册。

师:岳飞说,莫等闲,生:(白了少年头)。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名人会面,复习内容

今天我把一位历史名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就是司马迁,(出示图片),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这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名言是司马迁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过程中用生命吟咏出的。这件事是? 出示词语: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尽力克制

辉煌巨著

学生尝试着用以上词语概括这件事。(师生交流)若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3段,初悟“发愤”

1、是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决心努力写《史记》,带着满腔的愤怒、屈辱、痛苦,更是坚定写《史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直接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句子。(学生交流句子)出示句子

2、这句话怎么理解?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或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总结:(1)耻辱、痛苦指什么?(2)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是什么使他能够克制自己?

3、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快速找出原句来回答。出示句子。同样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1)还原历史,介绍“李陵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了解腐刑。

腐刑即宫刑,是古代太监所受的刑罚。而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就突然受了此刑,生为男儿却不能为男,而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句子。

A、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B、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胃肠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4、士可杀不可辱,从司马迁的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他来说生活是没有尊严的,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引读——悲愤交加······ 出示句子

5、的确,这场飞来横祸给47岁的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他要忍受无知百姓的流言蜚语,他要忍受同僚们的冷嘲热讽。这让老师想起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that is a question.是生是死,那是个问题。面对这个选择,我们的司马迁选择了——生接,因为他想到,引读——人总是要死的······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懂得司马迁的人生价值的选择。

三、精读1、2段,再悟“发愤”

此时,狱中的他脑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度过难关?请学生默读1、2段,找出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1、画面一:波涛滚滚的黄河。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引读——想到这里······

2、画面二:英雄故事。他看过哪些英雄故事呢?他曾经在书中列举过这些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英雄,他们是,出示资料: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司马迁“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些英雄的伟大成就激励了他,引读——想到这里······

3、画面三:读书、游历的情景。19岁得司马迁就开始四处游历,他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资料。这些寒窗苦读、跋山涉水所经历的痛苦岂能这么轻易说放弃呢,引读——想到这里······

4、画面四:父亲的遗嘱。出示句子。想象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心理?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引读——想到这里······

四、精读4段,终悟“发愤”

就是在这些画面的鼓舞下,司马迁战胜了自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引读——就这样······出示句子。

1、请学生找出表现“辉煌巨著”的关键词语。“整整13年、终于、52万字、前无古人、几乎、耗尽”。出示图片。

2、理解“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而历史也向我们证明,在司马迁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也没人写出这样的史书,这也是——后无来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也获得了鲁迅的高度赞赏,出示句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性和史学性两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这都是因为司马迁的“发愤”,出示句子:发愤使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除司马迁之外,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伟人。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出示题目:发愤使谈迁······ 发愤使阿炳······ 发愤使······

这些伟人的事迹再次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我们要勇敢地选择重于泰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 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 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 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 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 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对于司马迁这个人,同学们了解么?(板书:司马迁)2.说到司马迁,不能不提到闻名古今的《史记》,那对于《史记》,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史记》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我们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受影响,努力学史)

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 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同样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段意:记嘱托,整理史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奋)17.学生质疑。18.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愤怒,愤懑,气愤...)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 《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 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谁能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内容?——受酷刑,发愤著书)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32.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43.学生齐读。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

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最后一段,谁也能用7个字来总结段意:耗心血,完成巨著)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耐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齐读: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 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 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 写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默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要点。4.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默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要点。

2、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回顾单元其他课文。

提示语: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文章,请一个同学来说这三篇文章的课题。

① 你们从这三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若生无法回答,则请其他同学帮忙回答)

从《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学到了小海伦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从《二泉映月》中学到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郑和远航》中,学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提示语:说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学得很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体现顽强奋斗精神的文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起来读课题。

②这个题目中出现了人名——司马迁,书名——《史记》。相信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对司马迁和《史记》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给大家分享下你的自学成果?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来介绍,或者介绍司马迁,或者介绍《史记》。生分享。

提示语:(表扬学生)你们的预习很到位,值得表扬。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后漫游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搜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职。务,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天汗二年,李陵出兵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则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下狱遭受腐刑。获赦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发愤写《史记》。(腐刑,在当时可谓是奇耻大辱,是对知识分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司马迁后来每每想到自己所受的屈辱都汗流浃背,痛不欲生。可见,这种刑罚对司马迁的内心和人格尊严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历代帝王的生平及政绩“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10《表》(记录一些大事的年表),8《书》(历书,礼书,乐书等),30《世家》(关于诸侯的故事,陈涉世家)和70《列传》(关于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讲的荆轲等)。《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所以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唱:诗文创作的最高的造诣。第一句是说本书代表了史学书籍上的最高艺术成就;第二句是说这本书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思想价值上都可以和《离骚》相媲美)。

二、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1、看到这个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1)课文的主人公使司马迁;(2)课文主要写他发愤写《史记》这件事;(3)由“发愤”(决心努力,发泄愤怒)可知,他是在逆境中写作,是在决心努力撰写。

提示语:一篇文章的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课题拓展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课题拓展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学习生字词。

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学生开火车迅速朗读生字。

重点讲解:记载与载人航天飞船(读音的差别)(1)表示“年、岁”时,读第三声,如三年五载。(2)表示“记录;刊登;描绘”时,读第三声,如记载,连载,转载。(3)装东西,读第四声,装载,载人,载货,满载而归。(4)充满,读第四声:怨声载道。

飞来横祸:表示意外发生的或不寻常的事情时,读第四声。纵横交错:读第二声。

划出这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词语。

3、请学生采用“课题拓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_不忘父嘱,受了酷刑后,忍辱负重,花费13年_发愤写出了《史记》。

三、从“发愤”入手,走进人物内心。

1、课文为什么用“发愤”写《史记》而不用“发奋”?请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把你的理由和想法写在旁边。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从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我体会到…….(1)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话,关键词“悲愤交加”:司马迁的“愤怒”在于进了忠言,却受到最严酷的惩罚,最屈辱的惩罚。愤怒的是,自己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一位将军辩护,为了朝廷的未来,而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却因为得罪了汉武帝,与汉武帝的意见相左,而遭受奇耻大辱,怎能不令人愤怒?(腐刑,在当时可谓是奇耻大辱,是对知识分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司马迁后来每每想到自己所受的屈辱都汗流浃背,痛不欲生。可见,这种刑罚对司马迁的内心和人格尊严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受到如此屈辱,真是生不如死。

“悲”:自己专心写《史记》,一心为国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受尽世人的冷眼与嘲笑,怎不令人悲痛?

(2)受到如此屈辱,司马迁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价值的死,重于泰山;无价值的死,轻于鸿毛。)他选择了有价值的死。他要像古代英雄人物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让世人记住司马迁这个名字。

(3)“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特殊句式——是司马迁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大家能想象司马迁与自己内心的对话都说了些什么吗?

司马迁可能会说:《史记》还没有完成,我怎么对得起父亲的临终嘱托?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却写成了《周易》即《易经》这部著作——传统经典之一);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得不到认可,穷困不堪,写成了《春秋》——一部编年体史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楚怀王流放蛮夷之地,却完成了《离骚》——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国语》——国别史史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庞涓因为妒忌孙子的用兵才能,而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诬陷孙子私通齐国之罪,于是被判处膑脚——踢掉膝盖骨的酷刑——之刑)。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不韦,谣传说他是秦王政之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职,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吕氏春秋》,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被囚禁于秦国,却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诗经》),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想到这些,司马迁便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感叹号,说明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4)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尚未完成,父亲的遗愿尚未达成,他不得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他忍辱负重,是为了有价值的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怎样的精神品格? 顽强毅力;坚忍不拔;与不公命运抗争的精神。

(5)我们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悲愤,感受到他坚忍不拔、顽强的毅力,那么我们定能读好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好这一段。注意,哪些词要重读?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语气舒缓)“我一定要活下去…..”(语气要重)。来试试。

2、这篇课文就这样学完了吗?

作者写第1自然段的用意是什么?如果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没有关系,那么是不是可以删去?

学生自主思考,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第1自然段是背景介绍,对司马迁性格的形成,以及他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研究兴趣是有影响的。

即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还在于:(1)母亲河的熏陶;(2)古代英雄人物的启发;(3)父亲的影响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悲愤交加

忍辱负重 坚定信念 顽强毅力 坚忍不拔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教学重难点:

感受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自由读课文1、2小节找出司马迁写《史记》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a.学生自由读文,用笔在书上圈划,加上批注。b.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c.集体交流:

(1)受家乡环境和英雄的影响。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司马迁面对滚滚的黄河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黄河水:“波涛滚滚、呼啸而去”气势恢宏,十分壮观。它不受任何干扰,不惧怕任何阻拦,总是勇往直前,如果我也能像黄河水一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一定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功成名就。

师:司马迁听着古代英雄的故事,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古代英雄:勇敢无所畏惧,受人尊敬。虽然早就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他们的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师: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让我们怀着对黄河和英雄的赞颂再来齐读这句话。(必要时范读)(2)受父亲的影响。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司马迁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立志编写史书、3000余年间的历史”:了不起的英雄、有理想有抱负、爱好历史。在司马迁的眼中,父亲就是值得崇拜的偶像,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迁 ————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游历什么意思?

亲身实践。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师点评: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真棒。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还写了他深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指名点评,他读得怎么样?

再指名读,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D、齐读。

2、读课文第2节,思考:面对父亲的嘱托司马迁是如何做的呢?

出示句子: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导)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却降临到了司马迁的头上。师:(1)飞来横祸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出示: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2)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痛苦、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3)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史记》还未完成、对父亲的承诺还未实现。)A、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B、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让我们再次怀着敬仰和佩服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3、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史记》的呢?

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齐读(出示书上图片)

(1)请同学简单描绘下书上的插图。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象,思考。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酷暑,()(3)、交流汇报。

(4)师小结:这是司马迁一生价值的书,这是前无古人的书,这是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和生命写成的书啊。让我们用自豪和兴奋的语气来读最后一段。(5)想一想这些枯燥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忍辱负重的精神;注重承诺的精神。

(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当我们遭受人生的逆境,也要学会做生命的强者。课后请同学们再用心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尝试复述课文。板书设计: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下载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_史记_》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解读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解读 一、注重价值引导,体现民族化的语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中国人思......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司马迁发愤写》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正确识记“狱、酷、泰”等字,掌握多音字“横”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发愤的过程进行复述课文。 3. 研读重点语段,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

    参赛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邹士萍邮编:225508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共5篇)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师院附小 王春燕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相关史实,认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感受《史记》的重要价值,学习其不屈不饶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时)教案 作者:薛国平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79 里庄中心小学 薛国平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5篇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