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浓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超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色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福剪纸组成的窗口图案,常见的题材有“言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金,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同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镂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教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换门”,千载不变,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床,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要消亡,若能颇时应变,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困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美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贴”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这些工艺精美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艳丽多彩,为显华贵。在设计上带入现代化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荣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年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莉”等类似文人画的幽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收力了。
1、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2分)
A、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
B、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
E、第③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
F、生肖属相是传统的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如“金鸡进财”,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变的主要原因是(3分)
(1)
(2)
4、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3分)
内容:
形式:
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说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是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腿,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加快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想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加忆”,非常贴近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关博采众人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锐,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收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宇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毁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经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患,他的感伤,深沉的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6、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7、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
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响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0、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3分)
11、《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分)
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6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3、(1)越人语天姥,(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2),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3)江流天地外。(王维《汉江胜泛》)
(4)江山如面。(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
(5)青山遮不住。(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吉长如白练飞,一条水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访》见寄者,且行且读,见期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流恶,古来谁有育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流恶诗”。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15、以下诗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5分)
鞠咏为遣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北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撰第,释禑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将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误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加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容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竣而矣,我敌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知杭州仁和县()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翼其相知()
(4)所忧者气竣而骄()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学相乐之意
D、以威其德耳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20、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古大将之才,攀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座宾,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为,赤何独不然?盖章乘问则巧,笔翻空则寺,局送报则险,词旁梭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赤断无攻坚持实硬铺直写而其文保持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理所起止,而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余之上下四旁,而题无余蘖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是宫来尽者,予以数宫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致言可了者,予更以致十百方,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有多一字,如果又何虑文之理明辞达、神气足也哉!此则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丈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
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部空则奇)、“词畅”(词旁插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
笔奇:
词畅: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蘊。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了有关写作的与
两个方面(2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预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予盾,请说说理由。(3分)
二、70分
27、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宫情小说则往往将花祥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收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养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绪,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上海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1、C
2、D E
3、(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2)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断
4、要点:内容:表现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式: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
5、要求: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二)
6、《世界最美的坟墓》
7、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8、(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诺共处。
(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四方一切文化。
9、D
10、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1、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患。(意思对即可)
12、要点:感悟、引片(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语言
(三)13、(1)云霞(霓)明灭或可(2)埠则千转不穷(3)山色有无中(4)一时多少豪杰(5)毕竟东流去(6)小人常威践
(四)14、化动为静,描绘出摇篮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了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五)17、(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做
18、B D
19、(1)到了胸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考核其公务9重点:略、课、补出省略)(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重点:患、达)20、担心他待才做物
21、知人善任
(六)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山奇
引经掘起,贴切通畅
24、B
25、市题立着
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27、作文
第二篇: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3分)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2分)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2分)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2),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5),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7)吾生也有涯。(《庄子·养生主》)(8)香稻啄馀鹦鹉粒。(杜甫《秋兴》)
(四)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少而所与亲旧(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3分)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一)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二)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五)17.(1)交往(2)到(3)一向(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六)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二 写作70分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 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 B. C. D.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Lvhui 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啊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由此可見,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人不是情感的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节制着情感!
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11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党;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12.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喜怒哀乐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似情感。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社。13.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隐其下的逻辑。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有删改)
3.第段中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2分)
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5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3分)
A.情感的运用与原始部落的仪式举措有相同的行为逻辑。B.人类的理智能够对人类自身的某些生理反应加以节制。
C.朋友和家人有冲突时,在家人面前替朋友说话成本高,效益低。D.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的社会化导致现代家庭关系的疏离。
Lvhui 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观念,对第12段的“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一11题,(15分)
错位之思 凸凹
(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2)她自己都笑,自嘲说:“这是人手吗?”
(3)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4)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5)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8)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捡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9)虽然她对此浑然不知,但我知。
(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有我在,您会省不少力气。”
Lvhui(11)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
(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的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
(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是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了内敛。(有删改)
8.第2段和第5段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9.第7、8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10.全文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颗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倫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の偷道行:秘密行军,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Lvhui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18分)
周鼎传
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周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比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日:“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唯恐不厚。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居家垂二十年,敦伦赈乏,居德正俗,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节选自《孙光祀集》)
【注】入穀:合乎程式和标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常倾其伦辈()(2)居家垂二十年()
16.为下列句中却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自是豪强屏息
A.屏住呼吸B.收敛行迹C.退避迁徙D.抑止打压(2)多意阻而寝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17.弟の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因从者/意不下 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 18.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19,分析第段画线部分描述“吏”“胥”的作用,(4分)
20.第“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________和_______的持点(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一25题。(13分)
心源亭记(明)李 贤
Lvhui 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
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2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段末尾 B.第段末尾 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
25.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三 写作 70分
26.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Lvhui
第四篇: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试题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分)
2(2分))(3分)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A、⑤③①②④ B、⑤②③①④)(3分)
A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3分)
6(5分)
本报讯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7—12题。(19分)
宁静(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2014年上海高考试题
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
7(3分)
8分)
9(2分)
102分)
11、对第⑪)(3分)
A
B
C
D
12(5分)
(三)默写。【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论语〉七则》)
(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6)书不尽言。(《周易·系辞上》)
(7)沧浪之水清兮。(屈原《渔父》)
(8)今夕为何夕。(袁凯《客中除夕》)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2014年上海高考试题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
(3)其间缘水置仓(4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19)(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A
C
20(3分)
21(3分)
26(12分)
治学(东汉)徐幹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2014年上海高考试题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一)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原因 表现
3、D4、C
5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二)7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
1011、B
12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三)13、(1)不以其道得之(2)霓为衣兮风为马(4)何事苦淹留(5)八百里分麾下炙(6)言不尽意(7)可以濯吾缨(8
(四)14、A15、B16、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
(五)17、(1)记录 3(4)立即
18,不用
19、D
(六)、2324、D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第五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阅读!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如下: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1)言笑晏晏(2)同是宦游人(3)吾未见其明也(4)茕茕孑立(5)而后人哀之(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答案(1)腴(2)“燥”改为“躁”
解析(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答案(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答案(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逐段阅读,分析其与文化命题的关系,凡涉及文化命题的存在问题、意义、实质等的内容都可作为答案要素。如第④段是文化命题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第⑤段是文化命题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关系,第⑨段是文化命题的实质,筛选其中相关的语句,整合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