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四季教案马
2、四季 教学目标:1、2、3、4、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不落字,不改字。朗读课文时能加入自己理解感受后的感情。认识6到7个字,认识几个新部首。
会写“七”跟“儿”两个字,认识新笔画竖弯钩。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配乐出示有四季特色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四幅一组,每出示一组问一问学生知道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先出示冬季回答对了出示那个季节的字。最后出现课文里的四幅图,把春夏秋冬放在一起也叫四季,引出课文。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就叫四季。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正音。1、2、3、师范读
生自己读,读准音,难读的句子多读。
(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师出示每段抽读,正音、识字。(读错的字如果是要认的字,出示生字卡片)。
4、5、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同桌表扬他。齐读
三、有感情地读中识字、说话。
冬季(出示)课件要做能点击的,生喜欢哪段就能到哪段的。
1、这里有个表示雪人动作的词,哪位小朋友能找到? 一挺这个动作怎么做?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变红)谁能带上动作来读一读
2、这里还有个词提醒我们雪人说这个话是怎么样的语气?(词语“顽皮地”变色)
谁能学着做雪人顽皮地说一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互相试一试。
谁愿意来试,恩真是一个顽皮的雪人。我们班那个同学最可爱,请他来试一试。
我们男生一起来试一试吧四、五、
第二篇:2、四季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四季的动画和图片,识字内容,课文内容、相关练习等。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些美丽的景色,你想去吗?(生:想!)
师:睁大眼睛,快坐好。老师给你找个小向导。(点击鼠标,出现一只米老鼠)
师:老师请来咱们的老朋友米老鼠做向导,你可要认真观看啊!(课件播放关于四季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得都很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冬天的雪花;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夏天的荷花等等 师:这就是我们的四季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四季的课文。(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激趣识字: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1页,边看课文边听老师朗读,小耳朵认真听!(师朗读课文)师:你们想读吗?(生:想!)
师:请你们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说所有生字(以生字小屋的形式),指名生给拼音宝宝(拼音卡片)找朋友,把它们放回相对应的生字上面。
4、小老师领读生字,齐读生字。
过渡: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那么,它们现在要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生: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朗读:
大屏幕上同时出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代表性图片,请学生再次自己读课文,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学生自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你喜欢哪个季节?(春天)还有谁喜欢春天?为什么喜欢?。
2、这么多人喜欢春天,那咱们带着喜欢的感情来读一读春天(1)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听这位同学读了这一小节后你都知道了什么?(生:知道草芽是尖尖的。生:还知道了草芽在对小鸟说话。)
(2)师:草芽尖尖是个什么样子啊?谁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大家。师:草芽嫩嫩的,尖尖的,十分柔软,非常可爱!谁能把草芽嫩嫩的,尖尖的样子读出来?(指名生读)我听出了草芽嫩嫩、尖尖。我也想读读,谁想当草芽请站起来带上动作读一读(大家读得太好了)
(3)师:草芽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生:因为只有春天到了小草才会发芽。)师:春天到了,大地还有哪些变化?
(生: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柳树都发芽了;迎春花也都开放了;等等)
(相机出示配有音乐的春天的动画图片,包括以上学生提到的事物)
师:春天多美好啊!小草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多自豪啊,谁能把小草的骄傲与自豪读出来呢?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他们的叫声,是哪个季节来?(夏天)
1、请喜爱夏天的学生先来谈谈自己喜欢夏天的原因
(生:夏天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游泳,去海边捉螃蟹,打水仗,吃西瓜等等)
师:夏天来了,你们看见了什么?(生:青蛙/荷叶。)师: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荷叶图)(生:绿绿的!)
师:什么形状呢?(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小荷叶会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生:我是夏天!)
师:哦!原来小荷叶和小草芽一样的自豪,一样的高兴啊!(出示课文和图画)
师:谁来读一读!(一学生朗读)
师:真是一个自豪的小荷叶啊!你真棒!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成为一个自豪的小荷叶吗?想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都是小荷叶!(师生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师:秋天的景色也很美呢!瞧!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生:谷穗!)
师:谷穗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弯弯的!)
师:为什么是弯弯的呢?(生:谷穗长满了谷子,风一吹,谷穗就被吹弯了。)师:哦!原来是这样啊!所以呀,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课件出示课文和图画)师:鞠着躬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模仿弯弯的谷穗鞠个躬?(一学生带上头饰表演)
师:真像一个弯弯的谷穗在向丰收的秋天致意呢!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向丰收的秋天致意吧!请起立!(全体同学表演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师:你还喜欢哪个季节?(指名回答)(生:我喜欢冬天!)师:喜欢冬天的同学请举手?冬天这么冷,你们怎么会喜欢呢?(生:冬天可以堆雪人!)师:那么雪人是什么样子的?(生:白白的!/鼻子是红红的!/肚子大大的!)师:哦,看来下雪和小雪人真的是冬天最明显的标志啊,因为有了它们冬天也更加有趣和可爱啦。今天老师也给你带来了一个可爱的雪人朋友,看看它都说了些什么?(生:我是冬天!)师:哦!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的说我就是冬天!(课件出示课文和图画,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一挺”要重读)
师: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指名学生表演读)师:真是一个顽皮的小雪人!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个顽皮的小雪人吗?(生:想!)师:愿意成为小雪人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都是小雪人!(师生齐表演读)
师:这位同学最像小雪人了,你来表演表演!(一生上台带上头饰表演)
四、诵读全文,回顾总结:
同学表演《四季》
五、拓展联系,提高表达力:
1、师 :老师今天看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特别想用作诗的方法把它们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们想听吗?(生:想!)
2、出示课本中的句式
师:那老师就用书上的方法先来说说春天吧。桃花开了,他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
3、(出示秋叶飘飘的图片)
师:那位同学能当小诗人,照着书上的样子来为这幅图片作首诗啊?
(指名生来说一说——给夏天和冬天也作首诗)
师:同学们可真榜,都是不错的小诗人。那你们还想了解四季的故事吗,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故事,我们一起欣赏吧!(放视频故事)
草在春天发芽,荷叶在夏天圆圆,谷穗在秋天弯弯,雪人在冬天玩耍,他们演绎着美丽的四季,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喜欢的季节!
六、板书设计
2、四季
春天
美
秋天
夏天 冬天
第三篇:2 四季教案
四季
时间:2013年11月4日第三节
地点:多媒体教室
执教者:林雅涕 教学目标:
1.认识“对、说、是、叶、圆、夏、秋、雪、肚、就、冬”11个生字,会写“
七、儿”2个字。学会笔画“乚”,认识“口、禾、雨、月”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及朗读。教学难点:
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
草芽、荷叶、谷穗及雪人的图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漂亮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大自然。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漂亮的女儿,这四个漂亮的女儿各有各的本领,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晒得我们大汗直流;可以让树叶变黄,瓜果飘香;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小朋友能告诉我这四位漂亮的姐姐的名字吗?
(二)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来了。(课件出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我们一起说说她们的名字好吗?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课《四季》(板书),读题。
(三)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寻找四季,把四季带到课堂上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 师:有一位诗人爷爷把他对四季的观察编成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同学们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朗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
师:小朋友们喜欢这首儿歌吗?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大声地读一读吧!记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宝宝要圈出来,现在开始!
三、巧认生字,多管齐下
师:小朋友都是火眼金睛,生字宝宝一个都跑不掉,全给圈出来了。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和他们的好朋友请到了屏幕上,大家还认识他们吗?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等一下请小老师来教教大家。
(一)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带拼音的生词
(二)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词
(三)齐读去掉拼音的生词
(四)分组摘打乱顺序的南瓜生词
(五)个人争抢生字宝宝气球
(六)比一比,认识“口、禾、雨、月”4个偏旁
四、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一)春天部分 1.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孩子们,诗人爷爷把春天藏在文中哪里呀?哇,大家都有当侦探的潜质,请我们的侦探家们自信地把这一小节朗读出来。
2.读了这一小节后你知道了什么?草芽尖尖是个什么样子啊?谁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大家。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尖尖的呢?
3.师:草芽嫩嫩的,尖尖的,十分柔软,非常可爱!谁能把草芽嫩嫩的,尖尖的样子读出来?(指名生读)
4.师: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孩子们,草芽还可能对小鸟说什么呢? 5.师:春天到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柳树发芽了。春天多美好啊!小草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该多——自豪,谁能把小草的骄傲和自豪读出来呢?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二)夏天部分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它们的叫声,是哪个季节来?(生:夏天)2.师:夏天来了,你们看见了什么?荷叶是什么样的呢?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圆圆?
3.师:圆圆的小荷叶会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生:我是夏天!)
4.师:哦!原来小荷叶和小草芽一样的自豪,一样的高兴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三)秋天部分
1.师:秋天的景色也很美呢!瞧!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生:谷穗!)2.师:谷穗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弯弯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弯弯? 3.师:鞠着躬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模仿弯弯的谷穗鞠个躬。4.师: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向丰收的秋天致意吧!请起立!(全体同学表演读)
(四)冬天部分
1.师:你还喜欢哪个季节?(生:冬天!)2.今天老师也给你带来了一个可爱的雪人朋友,看看它都说了些什么?(生:我是冬天!)
3.师:哦!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课件出示课文和图画,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一挺”要重读)
4.师: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指名学生表演读)5.师:愿意成为小雪人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都是小雪人!(师生齐表演读)
(五)齐读《四季》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多美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遍。
(六)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机动部分)
五、教学笔画,指导书写
(一)教学笔画:竖弯钩
(二)观察“
七、儿”在田字格的位置,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学生书写“
七、儿”
六、读中有动,余音绕梁
师: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异,这是大自然妈妈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让我们结合动作再一次美美地读课文,把四季不同的美丽读出
七、板书设计 2 四季
春
夏
秋
冬
尖尖
圆圆
弯弯
顽皮 来。
第四篇:《2 昼夜与四季》教案
《2 昼夜与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昼夜的形成
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答案)
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不是)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昼夜交替的)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地球自转)
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
(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
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 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二、四季的形成
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北极星附近)(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2、得出结论。
(1)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2)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 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第五篇:《马说》教案2(2课时)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 6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
/ 6
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
九、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
背默并翻译全文。板书设计
/ 6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第2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 6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5.齐读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
/ 6
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