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幼儿园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
让幼儿园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今天,当我们不断反思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性问题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性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平衡幼儿的经验,让幼儿经历的课程尽可能地规避经验缺失的问题。教师作为一个班级幼儿课程的直接设计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要丰富、平衡幼儿的各种经验,满足幼儿在各个发展时期成长的需要。而目前许多幼儿园实施的主题类综合课程,其“先天的缺陷”往往体现在课程平衡方面的兼顾不周。如在“植物”“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更多地沉浸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中,而缺少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我长大了”“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满足了对社会现象的探索兴趣,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所缺失。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习性区域活动覆盖面广、兼顾领域宽的特点,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就可以较好地弥补主题类综合课程的“缺陷”,满足幼儿获取各类经验的需要,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平衡、更全面。
其次,它可以建构属于每个幼儿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幼儿的学习逐渐趋于“最近发展区”。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的影响下,幼儿的学习过程被看作是接受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被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如今,学习性区域活动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从而有助于每个幼儿真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另外,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在与具体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中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再者,它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每个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能让幼儿真正享受由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并有可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呢?我的建议是:
一、注重材料设计的意义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有目标、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是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并具体体现在所投放的活动材料之中。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域活动的目标更宽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目标也绝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达成,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材料设计的意义,通过精心预设活动材料实现发展目标。
首先,材料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教师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活动来实施。如,在小班上学期,教师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域活动也可以同时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摸图形、拼图形等活动,既可获得有关形状的概念,又可发展触摸等感知觉能力。
其次,材料的设计要有层次。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学习“配对”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开展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点配对)等不同的活动。又如,在剪纸学习区,教师可以设计“随意剪纸”“剪粗条纸”“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等发展层次不同的活动;也可以设计“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等发展层次不同的活动;还可以设计“剪纸”“剪布”“剪麻布”等发展层次不同的活动。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使投放的各种活动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注重过程观察的价值
观察,是教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主要的指导策略。教师主要观察以下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看看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有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如果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细心地观察、再观察,也许会发现幼儿“另类”的玩法;耐心地等待、再等待,也许幼儿会带给你别样的惊喜。
三、注重教师指导的有效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的策略是:第一,以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在区域中学习拼动物六面图,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不高,便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对新的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以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现象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如可以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第三,指导要适时、适度。适时,是指教师要灵活掌握介入指导的时机,这种时机一般出现在幼儿的探索难以深化时,幼儿缺少材料、学具时,幼儿发生纠纷时,等等。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要尽量鼓励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而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如果教师遇到案例中“孩子不会选择”的情况,我的建议是:若是小年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先去尝试。当能力弱的幼儿选了“三颗星”,被难倒、要放弃时,教师可建议他“试试一颗星、二颗星的”;当能力强的幼儿选了“一颗星”时,教师可以在交流分享时鼓励他“再试试难一点的,我相信你能行”。若是大年龄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一颗星、二颗星、三颗星的难易区别,要求他们学会有计划地、从易到难地有序操作,以培养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需要强调的是,材料的难易、玩法往往是教师主观的预设,幼儿只有与材料真正发生作用,才能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演绎出生命的灵性。而这,唯有教师用心去观察、体悟、引导才能实现。
第二篇:学习性区域-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区域-心得体会
1、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自主必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观念的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种质的飞跃。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才能使工作落在实处。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使得对于幼儿的“反常行为”象课堂上的反驳等才能认可。承认幼儿间的差异,才能给每个幼儿不同的等待时间。才能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主性的三个方面
我们一直在谈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其实人的自主性有正反两面方面。独立需要过程,往往不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视其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过于自负则听不进他人意见。思维独立性过强,也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幼儿的自主性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主性过强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加以控制。把握好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度,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过程中,虽然涉及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习得,但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通过整个课题的研究发现在整个开放性学习区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幼儿放在游戏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以自己的能力去实践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尽量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给幼儿创造一种宽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激发并吸引幼儿在开放的交往中获得情绪情感的满足和社会性的发展。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由于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因此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日后的活动中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篇:学习性区域活动与幼儿关系
专题小结
漕溪新村幼儿园卢佳2012年1月
在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幼儿园的二期课改使教育实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课程实施的优质化,而这一内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新课程园本化建设的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体现了全体教师对《指南》理解与“再设计”的过程,但不是简单地按照《指南》或《新教材》照本操作。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健康愉快的成长。
课程园本化的目的是在于满足本园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这正需要由课程的实施与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幼儿发展的需求相符合,真正满足幼儿园和幼儿发展需要的过程。“二期课改”深化至今,如何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如何保证每次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公平地分享高效、优质的优质教育,已成为了幼儿内涵发展的关键。课程方案的实施就是力求我们的幼儿园能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线索,根据幼儿成长的规律,因园、因班、因人而导,灵活地的运用,并加以丰富和创造。
区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幼儿园课程目标服务的。幼儿在区域中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的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巩固和深化主题内容,因此我们老师深入探索和研究,力求使区域活动和课程的主题活动真正地走向融合。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区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幼儿园课程目标服务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开展游戏活动是课程实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之一,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活动行为和思维创造。如美工区中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动物,可以放在“建筑区”的动物园中,也可以放在“益智区”的背景图中等。同时,提供的材料促进了孩子多种能力的发展,如感知操作区中的“喂小动物吃饭”,既锻炼了孩子的手部肌肉,发展了孩子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能力,又使孩子的思
维、语言等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做到难易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给幼儿更多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一、创设富有情景性的活动材料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生活化、真实性的主题情境性环境更适合小班幼儿。因此,我们为我班幼儿创设了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性环境。例如:《娃娃家》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娃娃家”创设的娃娃家随主题进行不断丰富环境及活动材料。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床、衣服、鞋子、袜子等。小班幼儿游戏时没有目的性,往往看到了玩具才想到要玩什么。也没有角色意识,只是单纯的摆弄老师提供的玩具。由于受到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他们在游戏中,常常只是简单动作的重复。因此老师创设情境性材料,能帮助幼儿引发多种经验,有利于支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游戏的兴趣依赖于老师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材料。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富有情境性的操作材料,更易激发幼儿主动摆弄操作材料的意愿,使他们主动的在游戏情景中操作,在合作中学习、探索,在玩中成长。在娃娃家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摆放袜子的盒上贴上相关的图形与图案,如:妈妈放袜子的地方有妈妈的头像,爸爸放袜子的地方有爸爸的图像,等等这样的标志。刚开始时,孩子们对这些图案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一连几天孩子们还是没有有意识地将袜子送回相对应的橱里,只是对这些图案开始有了关注。于是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袜子盒上的图案,并问孩子:“妈妈袜子的的家在哪里呢?”让孩子们看看橱上的图案,经老师这么一点拨,马上就有孩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知道老师的用意了。于是在以后的活动中,许多孩子开始注意到将袜子送回相应的“家”。
二、创设富有多样性的活动材料
在设计材料时,创设富有多样性的活动材料的活动材料能激发小班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
如在使用小勺喂豆活动中,我们投放了豆类和小塑料筐让幼儿游戏,结果我们发现孩子们游戏的兴趣并不高,即使来玩也是很无奈的样子。于是,我们重新在小塑料筐上装上小动物和娃娃的头饰,让孩子来为小动物和娃娃吃豆豆,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活动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我们在设计材料时,首先考虑到结合班级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内容,然后用不同的材料形式去完成同一个学习目的,如“橘子和苹果”主题中,我们提供了给水果穿衣服(涂色、撕贴)、给水果找家(益智)、水果配对、排序(益智)、水果拼图(益智)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使他们始终对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形象,将材料推到显性地位,赋予材料生命力,让材料来深深地吸引幼儿更好地进入游戏,进行学习。我们在制作的区角玩具——“小兔吃萝卜”,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小兔乖乖”,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幼儿们很感兴趣的小兔吃的萝卜和青菜。该操作材料要求幼儿按照说明书提示进行简单的排序。很多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操作中发现了很多的玩法,他们似乎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产生,并且大胆的交流。
三、创设富有结果性的活动材料
3岁孩子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且能看到结果的活动材料才能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依据这一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我为动物穿衣服”,把废旧纸板装饰成各种小动物,让幼儿为动物绕毛线。这一活动材料的提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稍作尝试就能得到结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我们还设计了“新年树”的操作材料,把一片片彩色的花瓣贴在幼儿自制的手套、鞋子上,经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一副副漂亮、鲜艳的手套、鞋子等贴在我们班的活动室墙面上,每当有人来到我们教室,小朋友们会争先恐后的告诉她,这是我做的。
导师团来到我园观摩区角活动,通过导师团老师对我们在区角活动中的观察与回应,我发现强调区角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活动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
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 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性区角活动,使我能进一步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具有了这些全新的理念之后,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幼儿园区角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我将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对区角活动做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究,使本班的区角活动更加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第四篇: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
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
摘 要: 幼儿每日在园的成长从广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将这两项主要的活动细化,教学活动分为五大领域及日常的随机教学等,游戏活动分成晨间区域活动、自主性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及各项娱乐游戏等。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从任何层面来说都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学习性区域活动 角色游戏
我园一直在研究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容,将区域活动融于学习之中,又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玩中学,更让教育实践在不断尝试中转变,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不断探索出新的幼儿自主性学习模式。
一、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界定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节,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的方式为主,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幼儿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学习性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更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凸显,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必须使学习方法、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学习性区域活动正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体差异观。
二、什么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了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三、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1.学习性区域活动能与角色性游戏融合吗?
从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界定看,它们都是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摆弄、自主交流,在自己的发现探索中得到经验、增长知识,它们是有共同性的。
学习性区域活动虽然冠有“学习”的头衔,但其本质依旧是游戏,只是相对于其他游戏显得安静、开放,角色游戏中恰恰需要这样相对安静的游戏区中和,例如“手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幼儿有了丰富的区域活动经验,对于其参与角色游戏就游刃有余,相对的在角色游戏中不断提高相应能力,在区域活动中能更好地巩固、创造,相辅相成,日益提高。
学习性区域活动不仅能够与角色游戏相融合,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2.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怎么融合?
首先,在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设置之初,就必须了解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及类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提炼出来,以有趣的形式继续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它不仅成了一种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且成为教学活动之外幼儿自由活动的形式之一,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探索。渐渐地,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些区域活动的内容事实上完全可以投射到角色游戏中,供自己玩耍。
其次,在设置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时,要较全面地考虑到环境、材料的安排。环境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位置摆放上有别,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方便幼儿参与的同时,还要教师指导;角色游戏中,需注重动静区分,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同类型游戏区之间不必要的相互影响,又不可完全阻隔各游戏区之间的交流。材料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投放上有别。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应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有意识且相对比较全面地进行指导,对于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难度或是多样性的区分,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中,尽可能采用相对大众化的难度或方式,因角色游戏的内容分布广,教师更多时候只是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和适时指导,不可能只盯着一个游戏区参与与提醒,所以对于游戏材料及内容的设置,自然要顺应多数幼儿能力,才能促使游戏愉快开展。
最后,要融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就必须认清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增强各种游戏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不同时期进行实际的更新、变化。做到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投射到角色游戏中,角色游戏活动巩固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角色游戏结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有别于角色游戏的内容;二者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不尽相同、难易有别。
3.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融合的效果如何呢?
在我班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的实践中,我深感这种融合不仅使我成长,对于班级中不同幼儿的能力有了全面掌握,对于班级游戏的更新驾轻就熟,更促进幼儿发展,相较于单一游戏具有无法匹敌的优势。
在主题活动《请相信我》中,有趣的手工活动“包枕头”得到了幼儿的喜爱,顺应了幼儿的兴趣,我们将该活动内容投放到了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乐此不疲,我们根据个别差异,继续指导,对个别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幼儿做方法上的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他们辅助材料,鼓励他们自主创作装饰,将包好的枕头变得更漂亮。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投放到区域活动后,更具趣味性。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次角色游戏中,超市的一名“营业员”跑到手工区中,和正在“抱枕头”的一个孩子窃窃私语,我凑上前听,小营业员对我笑笑说:“这个包好的枕头能不能给我超市啊?”“为什么?”“因为很好看,娃娃家的妈妈说要给宝宝买个小枕头,可是我们超市没有枕头。”我会心地点了点头,孩子开心地拿起装饰好的枕头回到了超市。
因为经常性地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将区域活动中的相应内容有选择性地投放到角色游戏中,这样长时间融合,加上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游戏开展中动脑筋丰富角色,利用周围的游戏事物辅助游戏。如以上案例,超市的这个孩子,正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参与过“包枕头”的活动,才在自己参与游戏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别的游戏区的内容,从而解决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要让幼儿熟悉游戏,懂得尝试调动经验丰富游戏。
四、对于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融合的反思与总结
现在,每一次开展学习型区域活动时,幼儿必然对于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很熟悉,因为这些活动是晨间自选活动的基础。虽然每天早晨开展桌面游戏时,我们不能过多要求幼儿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传授幼儿游戏玩法,但每天的晨间桌面游戏多多少少带给幼儿一些创造性的尝试,也许不一定都很成功,也许有的甚至没有太大意义,但这些都是我们实践研究、不断成长的宝贵经历。我认为的融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结合的同时,加上晨间自选活动中的一些观察发现,也许会使得指导更具有意义,使得融合更全面。
总而言之,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的融合,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让教师更加及时、适时更新内容,提高指导能力,更让幼儿学会了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依靠自己的活动、游戏的经验解决问题,并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不断提高。这样的融合是别具意义的,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我们需要继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苏红伟.谈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3(10).[2]莫柳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作用的一些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6(08).[3]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林晖燕.从一个区域讲评案例的剖析谈幼儿园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08).
第五篇:学习性
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但是,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如德国一些州就对中小学生进行反法西斯的修学旅游做了专门立法,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纳粹集中营等地游览参观,勿忘历史。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现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是这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它完全可以归类于修学的大类,定位于朝觐“革命圣地”的专题旅游,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
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现在到一些红色旅游点,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亲切感和“姹紫嫣红”的美感。这里除了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因素外,也是在英雄史观等陈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人为缺陷之一。要让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还需要妥善处理红色教育与常规旅游的辩证关系,其中的关键是以小见大,以人说史。历史典故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因此,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参与性
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较为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少数景点努力过头,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有损害红色旅游本质特色的危险。为避免重蹈覆辙,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的组织者要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产品来。近年来,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