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答案
中考散文专项训练答案
(一)18.【答案】(4分)(1)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2分)(2)内心的行走(2分)
19.【答案】:(3分)环境描写 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答出“环境描写”1分,作用2分)
20.【答案】:(6分)(1)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3分,意近即可)
(2)“他”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3分,“特征”、“感情”、“水平”各1分,意近即可)
21.【答案】(4分)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
(二)16.【答案】: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17.【答案】: 答案:“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9.【 答案】: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评分:共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答案】: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三)24.【答案】:(2分)国传统文化,思乡情结在人们心根深蒂固。(须扣住“思乡情浓”含义,1分)引出下文。(1分)
25.【答案】:(2分)家乡的山水草木(1分)邻里乡亲的友情(1分)26.【答案】:(2分)(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1分)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1分,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27.【答案】:(2分)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28.【答案】:(2分)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29.【答案】:(3分)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四)20.【答案】:本意指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文中指青涩、强说愁的青少年。21.【答案】:甜:童年,酸:青少年,苦:成年。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22.【答案】: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23.【答案】:用问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感叹,引起下文对人生的感悟。24.【答案】:生活平平淡淡才恒久;生命平平安安才是真,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人生启迪是恒久的。
(五)15.【答案】: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营业处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2分)木瓜树的命运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长得翠绿而挺拔;在花园里,木瓜树去完地枯萎了。(2分)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惊奇→同情→怅然→疑惑。(2分)16.【答案】:“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2分)“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2分)17.【答案】:恐惧提升的人心没有目标,摆脱不了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恶习的困扰,精神甘于堕落,放弃了心灵之路,不期待光明的未。(2分)18.【答案】:要点(1)要对立美好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实现理想。(2)万一理想实现不了,至少要保持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不能自暴自弃。
(六)8.【答案】:(1)鹅毛大雪:隆重热烈;中庸的雪:简朴冷清(悄无声息/平易近人)。
(2)普通的雪是大家熟悉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有亲切感。通过对比,可以使读者对“中庸的雪”有更深切的认识。
9.【答案】:A、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B、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C、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D、隐匿于树中,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E、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F、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
G、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10.【答案】: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
排比:用排比写雪景,将雪的形态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庸的雪衣食无忧、心无旁骛的特点,把雪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中庸的雪的特点更突出。
11.【答案】:例:这种雪是悄无声息的,最适合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篇:散文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散文
(一)上善若水
张笑天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11.(5分)总领全文(领起全文/引领全文)内容;由水到都江堰到人再到文化精神,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连用三个问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1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和文化精神的思考。
14.(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二)溜
索
阿 城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11、【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①以壁顶为观察点(1分),变换视角,由远眺“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1分)到近观“俯望怒江”(1分)。展现峡谷的险峻。②从视觉、听觉角度去描绘。“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是视觉,“隐隐喧声腾上来”是听觉。(2分)展现峡谷的险峻。③用内心感受衬托,“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通过人物心里的胆怯表现峡谷的险峻。(1分)使人如临其境。④使用叠词“亮亮”“涓涓”“隐隐”表现了峡谷的险峻。(1分)⑤使用了夸张。“万丈绝壁”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文学类文本——散文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弘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三)江南无雪 刘长春
14.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4分)15.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16.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17.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14.明确: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听雪);②半夜起来看到下雪的过程(看雪); ③梦中想象到的雪景(梦雪)。(1点1分,2点2分,3点4分)15.明确:运用①比喻、拟人(1分)、引用(1分)等修辞手法,②由近及远(1分),③点面结合(1分)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洁净、辽阔和宁静(2分)。
16.明确:(1)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1分)。(2)形式上:①照应题目;(1分)②承上启下,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出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2分)17.明确:
①描写飘雪的各种美丽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雪的喜爱、怀念、赞美;(3分)②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3分)
③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3分)④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3分)(任答两点得6分)
(四)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解析】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散文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体味“家”的抽象意义,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知中心。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人生美丽的源泉”“在世界志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的深化。
(五)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1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1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1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1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六)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1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奠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2分)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1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1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14.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6分)11.(1)①自然界的积雪;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分。每点1分)(2)①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12.(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分。每点1分)13.(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6分。每点2分)
文学类文本——散文
14.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2)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3)性格:都勤劳、善良。
(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6分。每个方面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七)红松擎天
张抗抗
1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1.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因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2分)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2分,仅答出“引出下文”给1分);为作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2分)。12.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5分)
12.存活于寒冷地带(1分),生长缓慢(1分),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1分);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2分,答出“多种用途”即可得2分)。
1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6分)
13.(6分)(1)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第④段中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形象地写出红松的高大威严;第⑤段中用“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用“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写出红松挺拔不分叉的形态。(3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再给2分)
(2)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第④段中将树皮的裂纹比作“时间刻度”,形象地写出红松的苍劲古老;第⑤段中将“松针”比作“玉簪”,形象生动地写出其身姿秀美。(3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再给2分)
1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6分)
14.(6分)(1)红松高大挺拔(直指苍穹,如擎天之柱);(2)红松有骨气(外刚内韧,不畏风雪);(3)红松实用价值大;(4)红松能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四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6分)
(八)怀念乡村春节(冰 客)
11.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在内容上:不惜笔墨写城里春节燃放鞭炮的情形,渲染城里人的“比拼”。(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乡村春节的情景作铺垫;构成对比,突出对乡村春节的怀念赞赏之情;(2分)1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场面描写,白描手法;(2分)写了乡村春节的欢乐场面,表现乡村淳朴的民风;(1分)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1分)
13.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6分)
答案:① “我”与城里人对燃放鞭炮的态度对比;② “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比拼的生活态度对比;③城里与乡下燃放鞭炮情形的对比;④城里人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乡下邻里相亲的关系、淳朴民风的对比;⑤“我”对城里乏味的春节与对乡村春节热闹的春节不同态度的对比;(对比4分,只要写出4点,每点1分)
好处:通过对比,多方面表现城里与乡村春节的不同,突出我对乡村春节的怀念与对乡村邻里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2分)
14.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通过对城里和乡村春节氛围的不同描述,寻找一种失落的纯朴的和谐的传统节日文化。(2分)情感取向:
①对城里人春节放鞭炮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人春节单一枯燥生活的厌倦;1分 ②对城市沿袭已久过年方式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鄙弃;1分 ③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情景的回忆,表现了对久违的欢乐春节的向往;1分 ④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人们交往的描写,表现了对乡邻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1分
文学类文本——散文
第三篇:哲理性散文答案
(一)、(16分)
1.(3分)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1分)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2分)
2.(2分)富贵:外在风姿高贵:内在品位
3.(3分)
手法:拟人(1分)
意图:通过苍白的阳光写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牡丹不开放的原因;(1分)““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写出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1分)4(4分)参考答案:
①品位是内在的美,不易被人发现,但我们做人或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人的内在品位。
②牡丹个性突出,因品位而高贵。’
③做人应追求牡丹一样的品位。
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追求“坚持真理、高雅情趣、宁静心灵”等高品位。(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4分)答案示例:
我钟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印证你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彰显你的纯净,风华宁静了世人的心魄,香气沉醉着君子的灵魂。
(括号内容不赋分,引用诗、词、文中的名句准确且内容恰当2分,能揭示出“精神品格”2分,不足字或超字扣1分,文字不优美酌情扣分)
(二)(16分)
1.(共4分)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父亲对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任意答出四点即可,一点1分。)
2(共4分)答案提示:从形状、颜色、神态等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草垛的特征。(2分,任答两点即可)“草垛像„„太阳”,用比喻写出其形状和颜色;草垛“高矮胖瘦”,“„„蹲在„„默不作声”用拟人写出其形状、神态。(2分,举例1分,简析正确1分)
3.(共4分)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表述不强求一律,一点1分。)
4.(共4分)前后呼应,深化文章的主旨。(2分,一点1分)
仿写示例:田野里,是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上是丰收的喜悦。(2分,句式相同1分,揭示景物寓意1分。)
(三)1.柳的生命力(2分)
2.有实用价值表达情思(评分:2分。每空1分)
3.(1)“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2分)
(2)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柳的美丽姿态和情韵。(2分)
4.包含着不舍、留恋的情思。(2分)
5.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或“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人生寄托,有着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0评分:4分。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四)1.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是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①将人世比作大书,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比作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自己的幼稚天真。②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3.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1.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楼前楼后,白天晚上都有各种着色的花开放。)
2.(2分)“好”指一片空地从早晨到傍晚总有明媚的阳光。
3.(4分各2分)由于玫瑰花的竞相绽放,使得平淡、枯燥的生活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生活的路是很宽的,会给每一个生命提供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总能绽放生命之花。
4.(3分)只用一个效果不好。“楼后?”的问句,突出那个地方环境十会恶劣。“怎么可能?”的问句突出的是大人们在听说楼后有花时的惊讶之情。两个问句连用,能更好地表达白玉簪花开得出乎人们意料。
5.(4分)要求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六)1.(2分)作者最初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下功夫,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2.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3.这句话是对第(8)段的总结、概括。此句是全文的中心主旨,发人深省,也是作者由化妆求到的对生命境界的体悟。
4。示例:不矛盾。前者指皮相经常经过非常考察的化妆,让人看起来好像没化妆一样。且能自然地表现那人的个性与气质;后者是从改变人的体质和气质来说,体魄强健,皮肤改善,气质高雅,生活乐观,此时皮相的化妆已无必要。
5.示例:这句诗就是说当一个人包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气质就会提升,修养就会加强,就如同给生命化了妆一样,使自己做一个灵魂丰盈充实的人,而少在皮相上下功夫。
(七)1.①“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②“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百合身处断崖,战胜了恶劣的外部环境,经受住了野草的鄙夷和讥讽,终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它为此骄傲和自豪。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4.文中写了野草对百合花的不屑、讥讽、鄙夷和嘲笑等,从反面衬托出了百合花的美丽、纯洁、坚定和执著的品质。
5.从百合花的角度应着重谈学习百合花坚定执著的奋斗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野草的角度应着重谈要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在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帮助等。
(八)1.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4分)
2.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4分)
3.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4分)
4.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之花开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4分)
九:1。拟人。不张扬、素雅。
2.突出老人衣着陈旧(外表朴实);暗示了做灶糖时间久远;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为下文作铺垫。
3.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货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幸福快乐的情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每点2分,意对即可)
4.事例1:如第14段中。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表现了老人因我给他照相而高兴,随性自然的性格特点。
示例2:老人靠双手劳动为生,活的随性自然,对生活不奢望,不强求,“呵呵笑”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快乐满足。13段中““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为能给别人也带来快乐而高兴的满足、幸福感。这是我们人物的最好状态吧。
5.以花喻为人,照应开头,赞美挑糖担老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性格特点。
(十)1.“文字屋”在文中是指作者用文字建造精神的家,即自己创作的作品。“水边的文字屋”既点明作者生活在水乡,又说明作品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乡生活,有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写了三种屋子,依次是:儿时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的屋子;后来用积木搭建的屋子;成人后用文字创作的屋子,即作品。借泥草屋抒发了对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借积木屋表达了内心的惊奇及创造的欢乐;借文字屋(即作品)表达了对写作的钟情与厚爱。
3.⑴“我”精心创作的作品,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可以尽情抒发“我”的幸福与痛苦,让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⑵现实的“家”可以为“我”安身,解决温饱,使“我”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但它不能安抚“我”心灵遭受的创伤,而作为精神家园的文字屋去可以让“我”的精神得到寄托,心灵得到慰藉。
4.“我”精心创作的作品是“我”的精神庇护所,“我”用它承载喜怒哀乐,抚慰心灵创伤,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上寄托。
5.要点:语言上:本文语言朴实亲切,细腻生动(举例略)。结构上:作者将三种屋子按时间先后依次来写,从有形的屋子写到无形的屋子,条理清晰,构思巧妙。
6.提示:本题5分,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谈出对写作的感悟,观点明确得3分,语句通顺得2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第四篇:散文阅读(附答案)
散文阅读(附答案)
一)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 秋夜》 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 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 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 , 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⑥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⑦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峰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1.阅读第①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请用原文回答)
—————————————————————————————————
2.请根据② 一④ 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4 个即可)
3.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加以赏析。
4.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二)夜 晚
①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估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 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和乡村夜晚的 ,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2、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择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的句式写一个句子子(2 分)
仿写:
3、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请按要求赏析。(5 分)
(l)第④ 段中加点的“筛下”一词,能否用“落下”代替?请说出理由。(2 分)
(2)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3)段画线句在写法上的妙处。(3 分)答:
4、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答:
5、文章结尾运用用了 的写法,意境幽远。请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2分)答:
三)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⑴我的汉语学生杰克是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的H国留学生。
⑵素闻H国人是苛刻挑剔的,择师条件也十分离奇:首先人要漂亮:然后才是中文要好。
⑶初次见面,简单的介绍后,杰克勉强地点了点头,就不再讲话。我知道,除了他本身固有的高傲外(这是这所公寓里所有留学生的通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谓的“漂亮”标准。说真的,我确实跟美丽无缘,父母给了我一张再平凡不过的脸。但我没有妄自菲薄,我并不认为美丽可以代表一切。我知道,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和荆棘不是美丽可以跨过的。记得《简?爱》中有一段话:“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我能(A.蔑视 B.歧视 C.重视,)但不能无视杰克的高傲。我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做得最好,让他的高傲见鬼去吧!
⑷4月的一天,雨哗哗地下了一整天。街上的水很多,路面低洼处水可没过脚面。舍友们都仰倒在床上,高唱着“下雨天,睡觉天”。在那样一个滂沱大雨的鬼天气里,谁愿意一脚泥、一身水地出门呢?眼看快6点,又该去上课了。舍友们都说雨那么大,路又难走,别去了,一次特殊情况,杰克应该能够理解。我笑着摇摇头,撑开伞,出了门。
⑸街上风裹着雨,手中的伞握不稳,身上湿了大半。路比想象中要难走得多。红旗大街正在扩建,路边的土被冲得到处都是,一踩一脚泥,裤脚上已溅了不少泥点子。红旗大街与新石南路的交叉处,已不见路,只有一片汪洋的水。鞋子里外都湿了,走起路来,噗哧噗哧地响,一阵冷风吹来,我直打寒颤。
⑹到了杰克的房间门口,脱下鞋子抬起脚,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淌。我飞快地脱下袜子,拧了拧水,又飞快地穿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然后敲门。⑺开门的一刹那,„„我笑了笑。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格外漫长。半温的衣服贴在身上,粘粘的、潮潮的,感觉就像掉进沼泽中一样。尽管如此,我脸上始终保持着平和自然的微笑。我知道我不需要无谓的同情,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击溃杰克的高傲和他对中国人的偏见。⑻打那以后,杰克表现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他的高傲像一只鸡蛋被我击开了狭小的裂缝。
⑼杰克的中文进步很慢,尤其是在念绕口令时,他发音含糊不清,听上去像酣睡的小猫打呼噜。杰克的高傲随着他的一次次失败而一点点减弱。我无意也无暇嘲笑他。相反,我一直鼓励他不要气馁,不要懈怠。每次,我在讲课时,总穿插一些文字游戏和课外知识,诸如名胜古迹、文化典籍、风味特产、天文历法等。课前我不断充实自己,课上我俨如一位真正的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我的只有一个学生的课堂充实而富有趣味。终于有一天,杰克竖起大拇指说:“老师棒!中国棒!”语气中有着不可置疑的肯定。
⑩我笑了。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⑾“杰克,给你这个。”一次课后休息,我伸手递给杰克一个外表光滑的苹果。凭我的经验,这个苹果肯定少汁、青涩,极为难吃。而我啃起了那个不太光滑的苹果。果真如此。“老师,为什么你给我的这个这么难吃?”他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我。我晃了晃手中带有疤痕的苹果说:“你不是喜欢外在漂亮的吗?那个苹果可是这一堆中最好看的!”说完,我和杰克相视一笑。“谢谢,”他友好地向我伸出手,“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至此,他的高傲被我彻底击碎。⑿初为人师,我深深地品味了其中的苦与乐。我知道我贫穷、低微、不美,但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它们会伴我跨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让我得到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
1、联系上下文,在第(3)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填入横线上:。(1分)
2、文中的“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我”的“坚毅”、“真诚”分别表现在哪里。(2分)
3、选文第(6)段中“我”的一系列行动描写,写出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表现出“我” 的心理。这种心理也体现在第(7)段“我”的神往中:
4、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合理想象补写出第(7)段杰克在“开门的一刹那”时的情形。(60字左右)(3分)
5、第(10)段中,“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是因为:
6、第(11)段中杰克说:“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道理是什么。(3分)
四)灯下白头人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近年常常吟味司空曙这两句诗。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10个字烘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看似淡淡写来却经过精雕细刻凝成一幅画面:窗外潇潇秋雨,吹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如烟如梦的年华。
在欣赏者眼中,这里也许蕴含着几分宁静,几分寂寞,也许还有几分温馨。但是从历史风雨中走过来的人,坐在灯下沉思,几十年岁月的步履,如此低迷而沉重。世事沧桑,是非成败,都像江水缓缓流逝;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一次次涌上心头。
多少堪称英才俊彦的师友,多少曾经朝夕过从的故人,一个个远去了。近些年来,每当收到一份讣告,听到一个噩耗,先是惊愕,接着就引起一番感慨,有时竟抑制不住潸然泪下。他们之中许多人是我同辈、同龄人,有的比我年轻,还是满头青丝黑发,满腔壮志豪情,突然竟成为折断了凌空羽翮的雄鹰。
如果他们不曾在一次次风暴中遭逢厄运,戴着一顶顶荆冠,流徙江湖,辗转沟壑,以致弄得心劳神瘁,百病缠身,他们不是完全可以干自己的事业,在书斋里潜心着述,直到从容安详地远行吗?如果没有那应该诅咒的黑色的10年,许多人会抛却钟情的一切,抛却家庭儿女,毅然决然地匆忙离去吗?恶风刚起时,我的师友中,就有儒雅温文、才华横溢的老报人、历史学家邓拓,风华正茂、下笔如神的文艺评论家、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因横遭诬陷凌辱,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伴儿的一位好友、好领导,40年代同反动官僚家庭决裂投身革命,50年代又同被错戴“右派”帽子的丈夫“划清界限”的女共产党员陈琏,同样不堪诬陷凌辱,毅然从上海一座高楼纵身一跃而下。如果没有那10年,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绝不会在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中无可抗拒地被淹没的。
自然,历史绝不可能有“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一个“如果”都是事实,那还成为历史吗?
人都有一种惰性或劣根性,不仅不愿意正视过去,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做一些粉饰和回避,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总爱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而不敢去看一看那些苦涩的、难堪的、甚至血淋淋的情景。其实,那是回避不了的,粉饰更是徒劳。20年前,巴金老人就在我们前面做出表率,他凭着正义和良知,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冷峻地正视现实,也无情地剖析自己。在150篇《随想录》里,他一次又一次拷问自己已经受到严重创伤的灵魂,大声疾呼要从那黑色的10年中吸取教训,千万不能让那旷世悲剧重演。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情意殷殷,几乎是垂涕而道,痛切陈词。我们报社的老上级李庄几年前曾经对我说过,退下来的这些年,他一直在“闭门思过”。所谓“过”,一是过失的“过”,二是过去的“过”。他说,很需要冷静想想自己几十年中有些什么过失和失误,说过些什么昧心之论,干过些什么违心之事,而这些“过”又是从何而来?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古人说:“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我也早过了“知非”之年。“闭门思过”,回顾来时路,需要想、值得思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严肃的、深刻的反思,必定伴随自责的痛楚。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青年女作家叶弥的中篇小说《成长如蜕》,她细致地写了一个满腔抱负而又不合时宜的青年如何从理想主义还原为务实而世俗的缓慢、沉重的过程。作家写道:“阻碍他成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他的成长就不可能是某时某刻的‘顿悟’,必定如动物蜕壳一般难受而迟缓。”比起女作家笔下80年代的青年人,我们这些进入老年的人蜕壳过程更加难受,更加沉重,更加迟缓。有的人蜕掉了一层层的壳,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正处于蜕壳的过程中,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在努力蜕壳,努力革除思想观念和灵魂深处那些同历史过程不相适应的旧意识残余,绝不愿像有的人那样至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紧裹在壳内,不愿意丢掉那裹了几十年的硬壳,成为20世纪的套中人,或许还将带着它走入新的世纪。
雨中黄叶,腐烂了又复渗进泥土,成为来年新枝新叶的丰富营养,它的生命以新的形式循环延续。白头老人灯下怀旧反思,如春蚕吐丝,化为锦绣,给人以启迪、智慧和美感。这样看来,“灯下白头人”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长途上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番清新的境界。从青春年少到鬓发如霜,人生百年间,“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转眼都成明日黄花。尽管已经到黄昏时分,漫漫长路,还得继续上下求索。我不敢奢言什么“超越自我”之类的话头,只求能够多保持几分清醒。“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也是一种清醒。感受着古代哲人这种执着豁达的襟怀,推窗遥望浩渺幽邃的星空,顿觉心平如水。
5.本文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开头,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全文,作者怀旧反思中都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中说:“这样看来,‘灯下白头人’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长途上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番清新的境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说:“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2、木棉树属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高;躯干挺拔;叶子稀拉;枝干不繁茂;花朵硕大且红艳,花落后会长出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
3、示例一:句子: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木棉花鲜艳、美丽的特点。
示例二:句子: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即写出了木棉花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又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凝练。
4、示例:读了本文,我认为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生命才会精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答案:
1、喧嚣浮躁 静谧安宁 希望远离浮躁,亲近自然,获得精抖的宁静与自由。
28、示例:云彩是飘在蓝天上的一条彩带。(以要求的词语为对象,句式吻合,比喻贴切即可)(2 分)
2、(5分)(1)不能。“筛下”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被树阴分割成许多光斑的特有景象,把月亮和树阴都写得鲜活,有生命。而“落下”不能突出景物的这种特点。(2分)(2)在这句话中,作者化静为动,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表现了月光的美好和作者对月光的喜爱。(3 分)
3、人在城市里忙碌着,或沉溺于热闹的场所,· 常常会变得浮躁,“忘记”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反思,迷失在喧器的城市里。(3 分)
4、以动写静。示例:①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分)答案:
1、A 1分
2、我的“坚毅”表现在冒着大雨准时给杰克上课;忍受着被雨淋湿的难受,始终平和自然地为杰克上课。(答对一点即可得分)我的“真诚”表现在对杰克蹩脚的汉语发音从不嘲笑,认真地为他纠正;每次讲课“我”都认真准备,让课堂充实而有趣。(答对一点即可得分)1分
3、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1分 我脸上始终保持着平和自然的微笑 1分
4、答案示例:杰克的脸上写满惊愕,他张着嘴,愣在那里,好一会,他才回神过来,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道:“这么,这么大的雨,我、我没想到你能来。”3分
5、“酸酸的、涩涩的”是因为:杰克对中国人的偏见,对我的轻视„„ 2分 “丝丝甜甜”是因为:我终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击碎了杰克的偏见,获得了他的尊重。2分。
6、答案示例:不能只看重外表的美,内在的美才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 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
5.(1)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内蕴丰富,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2)引用这两句诗使文章开头富有诗情画意;开篇点题,同时创设情境,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1)对朋友的至诚,对友谊的珍惜。(开头部分是怀人思旧,用蕴涵深情的文字来回忆朋友往事,读来感人肺腑)
(2)对曲折历史的思索。(作者认为应该还历史本来面目,应该公正客观地评价。对真理和真情的追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现了一位老作家的历史责任感)
(3)对生命蜕壳过程的思考。(作者用执着豁达的襟怀关注生命,思量走过的人生岁月,是一位孜孜不倦在人生路上探寻的沉思者)
(4)对自己的深刻反思和清醒认识。(作者有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所驱使着的心灵,正视现实,也无情地解剖自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7.(1)白发苍苍的老人,静坐灯下,咀嚼如烟如梦的年华。这种别致的风景给人以美感。(2)灯下老人的反思自我的豁达的情怀和汲取人生教训、化泥护花的奉献精神,给人以启迪、智慧,展现出一种清新的人生境界。
8.(1)人都有一种惰性和劣根性,不愿意正视过去,因为直面过去、正视那些苦涩难堪甚至血淋淋的情景是痛苦的。(2)粉饰是徒劳的,承认自己过去思想虚伪、行为有过,无情地解剖自己,晾晒疮疤,那是痛苦的。(3)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所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4)正处于求学时期的年轻人要敢于反思自我、解剖自我,也是需要勇气的。
第五篇:古代散文论述答案
一、诠释题
1、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务和人物作了评判选择他以为适当的字眼来暗寓批
驳之意。譬如记叙战争它往往根据战争的性子、情形、效果和作者的看法划分选用 “伐”、“侵”、“袭”、“取”、“克”、“灭”、歼”等差此外词语来表达即所谓 “以一字为批驳”。这种以一字为批驳寓批驳于叙事之中蕴藉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 “春秋笔法”。
2、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看法孟子提出的文学品评的原则和要领。出自《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以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涯头脑以实时代配景有着极为亲近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相识作者的生涯头脑和写作的时代配景,才气客观地正确地明白和掌握文学作品的头脑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品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品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 “不知昔人之世,不行妄论昔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昔人之身处,亦不行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 “论世”第一,“知人”第二,举行文学品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气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3、赋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生齿。但在古
代,特殊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举连称,从曹丕的 “诗赋欲丽”和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眉目。赋萌生于战国,郁勃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险些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以致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许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以是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 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绚烂光耀与绚烂。
4、清峻通脱
清峻通脱是曹操散文的特点,所谓清峻就是简约严正,所谓通脱就是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苏海韩潮
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爽威风凛凛气魄,故以浪潮为喻。谓文章波涛壮阔,纵横自如。
6、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指欧阳修散文中那种别开生面的盘旋跌宕的韵味,形成的感伤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特色。
7、古文
唐宋古文运动中普遍盛行的 “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求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近乎先秦两汉普遍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古文”这一观点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以为自己的散文继续了先秦两华文章的传统,以是称 “古文”。
8、四六文
四六文,骈文的通行别称。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
9、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看法。韩愈的 “明道”具有政治上再起儒学、重振王纲、阻挡破裂的重要内容,在其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文学革新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朴陋,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美形式而没有现实价值的浮文、空文。有文而无道,文章失去存在的意义;有道而无文,道则无法运行而远播。也就是说,头脑内容和形式必须联合,而头脑内容则是文章之本。
10、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尔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续而且生长了司马迁 “立志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以为诗文是 “不平则鸣”的产物,把 “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联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展现了散文立志抒情的奇特作用。
11、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是北宋作家苏轼在文学威风凛凛气魄上的文学主张。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涛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12、义法
方苞在散文创作中探索为文之道,逐渐探索出一套奇特的创作理论,其焦点就是 “义法”。“义”即 “言之有物”;法即 “言之有序”。以义为经,以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用当今语言诠释,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基了坚实基础。
二、简答题:
1.先秦散文的 “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答:深于比兴就是善于引用比喻,比兴,深于取象的意思应该是善于运用寓言。
2.《春秋》记事的特点。
答:①《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批驳于记事的“春秋笔法”。②《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准确,一字不苟。
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描画冯谖形象的?
答:主要通过行为(弹铗歌颂等)、语言(详细对话)和事务(薛地收债、资助孟尝君恢复相位、在薛地建立宗庙牢固孟尝君职位等)。表现出了冯谖善于视察、有盘算的智慧形象。
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孔子的平和可亲、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爽冒失;冉有、公西华的谦逊审慎;曾皙的淡泊潇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 “①威风凛凛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舞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分析原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6.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扰乱,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详细切实,少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威风凛凛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7.为什么说《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
答:所谓 “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厚,都是亘古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湛,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
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生长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规则。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 “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8.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生长,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差别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亲近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革新文风方面,主要是阻挡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根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阻挡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水平上制止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9. “唐宋八各人”称谓的由来。
答: “唐宋八各人”,是我国散文生长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良好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各人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各人”今后得名。
10.韩愈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韩愈的各体散文,各具特色,而威风凛凛磅礴,雄奇旷达,波涛曲折,富于变化是其总的特色。这一特点是说韩文如河海般辽阔深挚,威风凛凛充沛;而又波涛横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逆料。这是他 “气盛言宜”论文主张的实践。韩文的威风凛凛气魄特征,富于变化是说韩文构想章法,奇诡多变,文无定式,篇无定局,句无定法,完全依据叙事、说理、抒情的需要而 “戛戛独创”。韩文的语言精练准确,鲜明生动。
11.苏辙的 “养气”说。
答:苏辙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一是内修,二是外阅。把作为创作原动力的 “气”,跟作家的头脑修养的增强、生涯阅历的扩大明确地联合起来,他的气也就不指先天的禀赋,神秘玄妙,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头脑修养所致,这就把创作放在质朴唯物主义熟悉论的基础之上了。苏辙的这个看法,比之前人更全面、更详尽,因而也更正确。
12.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答: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一样平常生涯琐事,无惊人的事务、曲折的历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涯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谊,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质朴精练的文笔剪辑刻齐整些一样平常生涯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庸,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热感人,正所谓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三、叙述题:
1.试述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答:上古文学只有口头形武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歌谣的文体属性为诗,是没有异议的,而神话传说在文体方面却陷于无所归属的状态,缘故原由就是通行的观点以为必先有文字,然后才有散文,故我国最早的散文是商代的甲骨文。这种看法显然割裂了口头文学阶段与书面文学阶段的联系。事实上散文也有过口头形态,古代神话传说就代表着口头文学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甲骨文时期,另有铸于铜器、书于简帛的散文,散文已经脱商了萌芽状态。只有字句而不成篇章的甲骨文只是其时散文的一种特殊类型,根据其主要特点及内容可以称之为占卜文。
2.《战国策》的头脑倾向。
答:《战国策》的头脑比力庞大,今略举大端。其前进头脑表现在:(1)反映了民本头脑。战国时期民本头脑十分盛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心力的重视,如 “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职位放在君位之上,以为 “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 “民贵使文章艰涩难晓,这都是倒霉于古文生长的。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色泽。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这一次,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续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生长。以是在文学史上,也经常连称为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以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这也说明晰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 “文从字顺”的偏向生长,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心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厥后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各人文钞》,今后,“唐宋八各人”便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其散文成就都与唐宋古文运动有着渊源关系。从对后世所发生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唐宋古文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生长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5.韩愈的古文理论。
答: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主张,解决了前代古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殊是他关于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学说,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文以致命的打击,为人们整理骈体文的形式主义文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唐宋和后世散文的生长奠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以后的散文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生长,可以说,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生长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孝敬。韩愈向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造就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庞大的成就。韩愈创作了大量优异的古文,建立了既差别于三代两汉的散文、又差别于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新体古文,这种散句单行、以文言书面语言为主的新体古文,为当世和后世的散文树立了楷模,成为中国传统文籍中经典的、正统的文体。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良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范例作品,以至他富厚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庞大的影响。
6.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
答: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精密联合。前半部门偏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举行驳倒,在驳倒中补叙许远的事迹。后半部门偏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感人事迹,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 “纲要”,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其次是人物形象描画得鲜明突生动,色泽照人。再次,本文威风凛凛充沛,激情丰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均极为浓重,饱含其对英雄的信托与敬慕。
7.柳宗元散文的成就。
答:⑴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在文学的看法上否认六朝的 “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的生长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线和成规旧制,把大部门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来说,阻挡 “绣绘雕琢”、“类乎绯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在自己的文章中只管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是非错落、音调铿锵的声请效果。力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在写作时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情,固而存之欲其重”,对遣词造语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⑵将浓郁的情
感之如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田地。他的书信,充溢着锥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着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论说文具有 “笔笔锋刀,无坚不摧”的特点,于浑朴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情脉和情感气力,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此外,他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提高,他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形貌,而是在形貌中贯注了一股浓郁的寥寂意绪,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8.苏轼散文的威风凛凛气魄。
答: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旷达、挥洒自如的威风凛凛气魄。正如他自己所说: “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威风凛凛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通,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真所谓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散文中的随笔、书札、杂说,有时大笔挥洒,妙趣横生;有时淡淡几笔,描绘出了一种新的境界。在文章威风凛凛气魄上,苏轼崇尚自然,阻挡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