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鸳鸯蝴蝶派; “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 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 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
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
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
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
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
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识记:《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署名巴人。《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收入鲁迅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所作短篇小说14篇;《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收鲁迅1924年2月至1925年12月所作的短篇小说11篇。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三种类型。
分析:(1)《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2)《狂人日记》“内容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内涵。(3)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4)《阿Q正传》的思想蕴涵和艺术成就。(5)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体现。(6)《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成就。
三、《故事新编》
识记:《故事新编》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除“序言”外,收入了《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历史小说。
分析:《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20年代新诗概述
识记:“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分析:以《尝试集》为例,分析初期白话诗创作的得与失。
赏析:《伊底眼》、《蕙的风》、《我是一条小河》、《蛇》、《弃妇》。
二、郭沫若
郭沫若创作道路
了解:(1)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概况。(2)创造社成立的经过。(3)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与左翼思想。
识记:郭沫若主要诗集及其代表性诗歌;郭沫若主要历史剧。《女神》
识记:(1)《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中国的第一部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新诗集。(2)《凤凰涅槃》、《天狗》、《晨安》、《炉中煤》等是《女神》中的代表性诗篇。
了解:《凤凰涅槃》的思想意义与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女神》创造的现代自我主体形象的特征。郭沫若诗歌创作 赏析:《天狗》、《炉中煤》。
三、新月诗派
识记:(1)新月社成立的经过。(2)新月诗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3)徐志摩的创作概况。(4)闻一多的创作概况。
分析:(1)新格律诗理论对新诗发展的贡献;(2)以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为主要内容的闻一多的“三美”主张;(3)以《死水》、《发现》等诗为例分析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以《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诗为例,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
赏析:《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死水》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
识记:(1)1906年话剧剧团春柳社成立,他们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第三幕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2)“文明戏”;(3)中国人最早创作的话剧,是1911年洪深的《卖梨人》和欧阳予倩的《运动力》;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4)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5)“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6)田汉的戏剧代表作《获虎之夜》与《名优之死》。
分析:(1)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2)田汉20年代剧作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质与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散文
一、20年代散文概述
识记:五四时期的杂感文;“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小品散文;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等。
二、周作人、朱自清
分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冰心、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三、《野草》
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野草》的思想意义。分析:《野草》的艺术成就。第七章 3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了解: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
识记: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之评价。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识记: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与左翼文艺运动。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分析: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一)一、30年代小说概述
了解:小说流派和创作现象概况;小说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识记: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社会分析小说;讽刺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分析: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为例分析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柔石的小说《早春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二、丁玲和张天翼的小说
了解:丁玲创作道路;丁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分析:《莎菲女士日记》人物形象分析;《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及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
三、新感觉派小说
了解: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
识记: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的小说创作。分析: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二)一、老舍创作道路
了解: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抗战前的执教和写作;《断魂枪》《猫城记》、《离婚》等作品;抗战以后到建国时期的创作;《月牙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作品等。
二、《骆驼祥子》
分析:《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分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思想意义;《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三)一、茅盾创作道路
了解:茅盾早期的 “为人生” 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30年代的左翼文艺活动。识记:茅盾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感等作品。分析:《蚀》三部曲中的新女性形象。
二、《子夜》
分析: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四)一、巴金创作道路
了解: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灭亡》等小说;1928年回国以后的小说创作;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散文等创作情况。
二、《激流三部曲》
识记、分析:《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五)一、沈从文创作道路
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识记与分析:《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都市小说的创作特点;湘西小说表现的“人生形式”;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追求。
二、《边城》
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翠翠形象塑造;《边城》的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一、30年代新诗概述
识记:左翼诗人的政治抒情诗;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现代派诗歌群体和流派形成及其创作。
二、戴望舒、卞之琳
识记:戴望舒的《雨巷》和其早期诗歌创作。分析:戴望舒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诗风的转变;卞之琳的《三秋草》、《鱼目集》等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一、30年代戏剧概述
识记: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现实主义剧作;抗战初期的“好一记鞭子”等街头剧、历史剧等。
二、曹禺与《雷雨》、《日出》、《北京人》 识记: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贡献。
分析:《雷雨》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周朴园、繁漪等人物形象分析;《日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陈白露形象分析;《北京人》的思想主题;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
一、30年代散文概述
了解:30年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多样化。
识记:丰子恺、李广田、丽尼、陆蠡等人的散文名篇;30年代报告文学。
二、鲁迅杂文
了解: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分析:鲁迅杂文形象性等特点;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三、林语堂 何其芳
识记与分析:林语堂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特点;林语堂小品散文的得失评价; 何其芳散文及其艺术特色。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一、国统区文学思潮
了解:国统区文学进程情况。
识记:国统区文艺论争:“战国策派”和“与抗战无关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和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文学论争等。
二、解放区文学思潮
了解: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
识记:解放区文学创作:新秧歌剧、话剧、诗歌,“赵树理方向”。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作用与意义。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
(一)一、40年代小说概述
识记: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创作的几种类型——丘东平《第七连》等抗战题材的小说;以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还乡记》等长篇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和世情小说;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等人生、人性探索小说。
二、《围城》
识记:钱钟书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分析:《围城》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蕴;方鸿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讽刺性叙述模式和新“儒林外史”的艺术风格;《围城》的艺术成就。
三、张爱玲的小说
识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价值。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二)一、40年代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识记:星社的成立与现代通俗小说作家群;现代通俗小说杂志。
分析: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论争;现代通俗小说发展概述
二、张恨水
了解: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道路。
识记:张恨水通俗小说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分析: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特色。第十九章 40年代小说
(三)一、解放区小说概述
识记:《新儿女英雄传》等抗战题材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其他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
二、赵树理、孙犁等的小说
识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创作。
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
一、40年代新诗概述
识记:朗诵诗;田间的《给战斗者》等长诗;胡风与“七月诗派”诗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解放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
二、艾青
识记:《大堰河》、《向太阳》、《火把》等诗歌创作概述。
分析: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艾青诗歌“忧郁”情感基调和审美艺术风格;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三、九叶诗派
识记:辛笛、穆旦等九叶诗人的创作。
分析:九叶诗派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吸收和发展;九叶诗派诗歌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成就。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一、40年代戏剧概述
了解:中国剧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成立。
识记:现实题材的话剧创作;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阳翰笙、阿英、陈白尘、杨绛、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二、郭沫若历史剧
识记: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个历史剧;郭沫若剧作思想主题。分析:“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三、40年代散文概述
识记:40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
识记与分析:40年代的杂文创作:“鲁迅风”与“野草”两个杂文流派。
第二篇: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体制、内容、艺术特点
(二)《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先秦叙事散文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繁荣原因及发展过程(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说理散文(一)语录体:《论语》及《孟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艺术特征(三)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三)楚辞的流变以及屈原对后代文人与文学的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贾谊、枚乘及梁园文人集团
(二)王褒、扬雄及其辞赋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两汉乐府诗
(一)乐府及乐府诗概况
(二)乐府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 第四章 东汉辞赋及文人诗
(一)京都赋与抒情赋得兴起
(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第五章 《汉书》 《汉书》的文学价值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之音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二)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太康诗风
(二)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
(三)兰亭唱和及其影响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陶渊明其人及其文学成就(二)陶渊明的影响及其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诗人
(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二)鲍照诗的创新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三)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四)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二)志怪与志人
(三)《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第六章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二)齐梁新变之风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一)上官体、初唐四杰
(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三)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其艺术特色:孟浩然、王维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艺术特色:高适、岑参、王昌龄 第四章 李白
(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个性(二)李白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和影响.第五章 杜甫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及艺术成就
(二)杜甫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章 中唐诗人
(一)韦应物、刘长卿
(二)大历十才子
(三)韩孟诗派与柳宗元、刘禹锡、李贺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的特征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一)“古文”和“古文运动”(二)韩愈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
(三)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传记和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四)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第九章 晚唐诗歌(一)杜枚的咏史诗
(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三)苦吟诗人及晚唐士人的隐士情怀 第十章 唐代传奇
(一)唐传奇代表作,艺术成就及发展演变
(二)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唐五代词
(一)词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
(二)“花间词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三)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
(一)西昆体、白体诗、晚唐体
(二)宋代的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王禹偁,柳开等→欧阳修,曾巩等→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胡铨,陈亮,叶适等(三)欧阳修散文创作的杰出成就
(四)王安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一)晏殊、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
(二)范仲淹、欧阳修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三)柳永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 苏轼
(一)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苏轼人格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一)黄庭坚诗歌的创作特征(二)“江西诗派”
(三)秦观词的创作特征
(四)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五章 南宋前期词风
(一)李清照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二)朱敦儒、张元干 第六章 中兴四大诗人
(一)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影响(二)“诚斋体” 第七章 辛弃疾
(一)辛词在意境创造、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成就(二)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 第八章 南宋后期文学
(一)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二)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三)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 第九章 辽金文学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艺术 第二章 关汉卿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及窦娥的性格形象 第三章 西厢记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 第四章 白朴、马致远
(一)白朴《梧桐雨》对题材的处理及其题旨
(二)马致远《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改创及其艺术成就(三)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对悲剧时代的独特思考 第五章 元后期杂剧
(一)元杂剧南移及衰落的原因(二)郑光祖《倩女离魂》 第六章 元末南戏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琵琶记》对《赵贞女》故事的继承,改造及其悲剧意蕴(四)“四大传奇” 第七章 元散曲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梁山英雄形象
(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语言特色比较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宋濂、刘基(二)台阁体(三)茶陵诗派 第四章 明代的戏剧
(一)明中期传奇作家作品
(二)沈德潜与吴江派群体的戏曲主张及创作特色 第五章 汤显祖
(一)汤显祖的人格思想和文学观念
(二)《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创作特色
(三)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主张及特色之比较 第六章《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作者问题
(二)《西游记》神魔故事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孙悟空形象(三)《西游记》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
第七章《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一)《金瓶梅》作者,版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二)《金瓶梅》的成就和缺陷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第八章 明代的拟话本(一)冯梦龙与“三言”(二)凌蒙初与“二拍” 第九章 明代中叶后的诗文
(一)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二)归有光与唐宋派
(三)李贽的思想和文学观念
(四)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得失(五)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的得失
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一)顾炎武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二)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三)吴伟业和“梅村体”(四)南施北宋
(五)王士祯诗歌创作的得失
(六)清词三大家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
第二章 清初戏曲作家
(一)李玉与苏州作家群及其创作特色
(二)《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三)李渔的戏曲观念和创作实践 第三章 洪升和长生殿
(一)《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二)《长生殿》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艺术成就 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桃花扇》的主题意蕴
(二)《桃花扇》中的史实与虚构 第五章 聊斋志异
(一)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概况
(二)《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过程(三)《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六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长篇小说
(一)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及原因(二)《镜花缘》的思想意义 第七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创作主旨,讽刺艺术及独特的艺术结构 第八章 红楼梦
(一)《红楼梦》高鹗续书及其版本系统(二)宝、黛形象及其爱情悲剧(三)《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四)《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 清中叶的诗文
(一)袁枚与性灵派诗人
(二)桐城派的创作主张及审美标准
第九编近代文学
(一)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二)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三)近代的小说与戏曲
一、总分:满分150分
二、题型与分值:
(一)名词解释60分
(二)简答题40分
(三)论述题50分
三、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本)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试卷的题型大致上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大类型(不排除出现其他形式),共计150分。考试内容一般不超越本科生的水平。
一、要求把握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由中国文学史和历代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构成。要求考生将文学史与作品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专业名词,如重要文学理论术语、风格、社团、流派、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重要事件等。
2.要求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要作家的历史地位、重要的文学风格、流派、及重要的文学理论等,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评价。能对各种类型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3.尽可能多地掌握代表作品,要求对公认的典范作品进行精读和熟读,最好能多背诵一些名作,以便于在论述题中举例论证。要求考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对优秀之作能进行鉴赏性的分析。
特别提示: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本考试暂不涉及近代文学内容。
二、参考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考试的基本内容不越出规定的参考书范围,但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能适度发挥。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共150分。
一、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一)通论部分
1.绪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两大系统。
2.文字:汉字构造与六书理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3.词汇: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和引申义。同源词。探求词义的常用方法。
4.语法:词类活用。词序。判断句。被动表示法。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5.音韵:有关音韵的基本概念。古书注音法。《广韵》与中古音。上古音。古音通假与因声求义。古书的读音问题。诗词格律。
6.古书注解和句读:古注概况与类型。古注体例与术语。正确标点古书。
7.语文工具书:工具书的类型、编排和检索。几种重要工具书。
(二)文选部分
文选以第一、二册为主。
(三)常用词部分
注意常用词中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方面。
二、参考书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3版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
第四篇:6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 考试科目代码:[608]
一、考试要求
略。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原始文学 1.神话的定义
2.我国神话的特点及保存状况
3.掌握《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黄帝蚩尤之战》等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况 1.《诗经》的性质与时代
2.《诗经》的编辑与流传,“采诗”与“删诗”、“三家诗”、“毛诗郑笺”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1.《诗经》的体制与主要内容 2.《诗经》的艺术特色
3.掌握《七月》、《生民》、《东山》、《氓》、《採薇》、《芣苢 》等作品。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什么是甲骨卜辞,《易》卦爻辞? 2.《尚书》的文学价值。3.《春秋》的体例与笔法 第二节 《左传》
1.《左传》的名称、体例、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2.《左传》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左传》艺术成就
4.掌握《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第三节 《国语》与《战国策》 1.《国语》的文学成就 2.《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4.要求掌握《勾践灭吴》(《国语》)、《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易水送
别》、(《战国策》)等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繁荣原因及其分期 1.诸子散文繁荣原因 2.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脉络 第二节 《论语》与《墨子》 1.《论语》的文学成就 2.《墨子》对论说文的贡献
3.掌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等作品。第三节 《孟子》
1.孟子主要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
2.《孟子》的文学特色
3.掌握《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桓晋文之事》章等篇章 第四章 《荀子》与《韩非子》 1.《苟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2.《韩非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来源 1.什么是楚辞
2.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时代和思想 1.屈原的家世与生平主要事迹 2.屈原的思想构成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1.屈原的艺术成就
2.掌握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山鬼》、《涉江》等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 1.汉赋的特征与渊源 2.汉赋繁荣于汉代的原因
第二节 汉赋的发展演变及主要作家 1.汉赋发展的分期
2.枚乘、司马相如、张衡在赋史上的贡献 第三节 汉赋的评价
1. 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
2.汉赋的艺术表现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1.司马迁家世与生平中对其创作《史记》有促进作用的素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制与思想内容 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
2.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指导思想 3.《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1.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2.掌握《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等篇章 3.《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节 《汉书》
1.《汉书》在体制上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2.《汉书》在艺术上的特征 第三章 汉乐府诗歌 1.“乐府“释义 2.汉乐府诗的分类
3.汉乐府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4.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的特色
5.掌握《陌上桑》、《上邪》、《孔雀东南飞》等作品 第四章 汉代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1.掌握汉代五言诗的发展过程,各阶段五言诗创作特点及代表作家、作品。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
3.掌握《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作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曹操、曹丕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3.掌握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等作品 4.“建安风骨“ 第二节 曹植
1.曹植创作的分期,各阶段的创作面貌 2.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 3.曹植的辞赋成就
4.掌握《白马篇》、《杂诗》、《送应氏》、《洛神赋》等作品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瑛 1.“建安七子”
2.王粲的诗文成就及其代表作《七哀诗》 3.蔡琰的代表作五言悲愤诗 第二章 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 第一节 阮籍、嵇康
1.阮籍、嵇康生活的时代环境 2.阮籍五言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3.嵇康的文学成就
4.掌握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嵇康《赠兄秀才参军》(息徒兰圃)等作品 第二节 陆机左思 1.陆机诗文创作的成就
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3.掌握陆机《赴洛道中》、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等作品 第三节 西晋其他诗人
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所指诗人 2.潘岳文学成就
3.郭璞《游仙诗》思想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与思想 1.陶渊明一生的分期 2.陶渊明的思想特点 第二节 陶诗的思想内容
1.正确理解陶渊明的“静穆”与“金刚怒目” 第三节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1.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成就
2.掌握《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作品 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陶渊明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第三章 南朝诗文
第一节 谢灵运、鲍照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3.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4.掌握谢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等作品。
第二节 齐、梁、陈诗人 1.“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2.谢朓对山水诗的贡献 3.沈约在诗史上的贡献 4.何逊、阴铿的诗歌成就
5.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6.掌握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沈约《别范安成》等作品。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2.北朝民歌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3.掌握《西洲曲》、《木兰辞》等作品 第五章 北朝诗文 第一节 庾信 1.庾信的创作分期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特点
3.掌握《代咏怀》(榆关断音信)、《寄王琳》等作品 第二节 北朝散文
1.郦道元《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溯源及其兴盛原因 1.“小说”一词的涵义
2.“志怪”小说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原因 3.“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志怪小说
1.《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三节 志人小说
1.《世说新语》的作者与体例、主要内容
2.《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1.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理论价值 2.陆机《文赋》的主要理论价值 第二节 《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的体制与结构 2.《文心雕龙》的主要理论建树 第三节 《诗品》 1.《诗品》的体制
2.《诗品·序》的主要观点
3.《诗品》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概论
1.唐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 2.唐诗繁荣的原因 第二章 初唐诗坛 第一节 贞观诗风 1.贞观诗风的特点
2.“上官体”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节 “四杰”与“沈宋”
1.“四杰”在唐诗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与局限 2.“沈宋”的诗歌成就 3.杜审言的诗歌成就
4.掌握骆宾王《在狱咏蝉》、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宋之问《度大庾岭》、沈佺期《独不见》等作品
第三节 陈子昂、张若虚 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2.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3.掌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作品 第三章 盛唐诗歌 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 1.贺知章的绝句特点
2.张说对唐诗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山水田园诗派
1.山水田园诗兴盛于盛唐的原因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王维的生平与思想 4.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5.掌握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王维《山居秋暝》、《汉江临眺》、《使至塞上》、《竹里馆》等作品
第三节 边塞诗派 1.边塞诗概念的界定
2.高适、岑参诗创作的不同特点 3.王昌龄七言绝句取得的成就
4.掌握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王昌龄《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等作品
第四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1.李白的个性与其思想构成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特点 1.李白乐府与歌行的特点与成就 2.李白七言绝句的特点 3.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4.掌握《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等作品
第三节 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1.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家世、生平与思想 1.杜甫的家世与其一生的分期 2.杜甫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 1.杜甫的“诗史”性质 第三节 杜甫的艺术成就 1.杜甫的艺术风格 2.杜甫叙事诗成就 3.杜甫律诗成就
4.掌握杜甫《兵车行》、《石壕吏》、《春望》、《羌村三首》、《登高》、《江南逢李龟年》、《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等作品
第四节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刘长卿与韦应物 1.刘长卿五律创作的特色 2.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特色
3.掌握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作品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与李益
1.大历时期的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总体特色 2.李益边塞诗的成就
3.掌握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作品
第七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及总体特征 2.韩愈诗歌成就与特点 3.孟郊诗歌特点 4.贾岛诗歌特点 5.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6.掌握韩愈《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孟郊《寒地百姓吟》《游子吟》、贾岛《题李凝幽居》、《暮过山村》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作品
第二节 刘禹锡 柳宗元的诗歌 1.刘禹锡、柳宗元的政治遭遇 2.刘禹锡诗的主要题材与艺术特色 3.柳宗元诗的主要题材及艺术特色
4.掌握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柳宗元《渔翁》《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作品
第八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1.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 2.白居易的思想构成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论及其讽谕事
1.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及其利弊 2.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第三节 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 1.《琵琶行》与《长恨歌》的主题
2.掌握《琵琶行》、《长恨歌》、《轻肥》、《卖炭翁》等作品 第四节 元稹 张籍 王建 1.张籍、王建的乐府诗的特点 2.元稹诗歌创作成就
3.掌握张籍《野老歌》王建《望夫石》元稹《遗悲怀》等作品 第九章 唐代散文
1.了解唐代政治变革与文体文风改革的内在联系 2.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3.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4.晚唐古文衰落与骈文复兴的情况
5.掌握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柳宗元《三戒》《钴鉧潭西小丘记》等作品 第十章 晚唐诗坛 第一节 杜 牧 1.杜牧诗歌创作主张 2.杜牧七绝的创作特色
3.掌握《过华清宫绝句》、《赤壁》、《山行》等作品 第二节 李商隐
1.李商隐的生平与其诗歌的题材内容 2.李商隐爱情诗的成就 3.李商隐诗的艺术成就
4.掌握《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乐游原》等作品
第三节 其他晚唐诗人 1.温庭筠诗的艺术特色 2.韦庄《秦妇吟》的内容 3.韩偓“香奁集”诗作特色 第十一章 唐代传奇与变文 1.唐传奇 概念的界定 2.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3.唐传奇发展各阶段概貌、代表作品
4.掌握《柳毅传》、《李娃传》、《虬髯传》等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5.了解俗讲与变文的特色及产生背景 第十二章 唐五代词 1.了解词的起源及主要特点
2.掌握“敦煌曲子词”、“花间词”等名词 3.韦庄词与温庭筠的区别 4.李煜在词史上的贡献
5.掌握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菩萨蛮·人人说尽江南好》、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作品。
第五编 两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宋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 2.理学与宋代文学的关系及重道倾向的形成 第二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诗歌 1.白体诗、晚唐派的特点 2.西昆体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节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 1.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评价 2.欧阳修的散文题材分类与艺术成就
3.掌握《食糟民》、《戏答元珍》、《汝坟贫女》、《淮中晚泊犊头》等作品。第三节 王安石
1.王安石写景的散文和诗中的理趣
2.掌握《游褒禅山记》、《登飞来峰》、《泊船瓜州》等作品。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及其他词人 1.宋初词风的特点 2.范仲淹词的别开生面 3.柳永词的分类与艺术特点
4.掌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庭院深深》、《渔家傲.塞下秋来》、《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望海潮 东南形胜》、《雨霖铃 寒蝉凄切》等作品。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1.苏轼的个性与其思想的构成 第二节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1.苏诗长于博喻
2.苏诗善于虚处生情,借事借景以生波澜 3.苏诗各体俱工,尤其擅长七言。
4.掌握《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作品。
第三节 苏轼词 1.苏诗内容的分类 2.苏词的艺术成就
3.掌握《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第四节 苏轼文 1.苏文的思想内容 2.苏文的艺术特色
3.掌握《前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留侯论》等作品 第五章 北宋后期诗词 第一节 晏几道与秦观及贺铸
1.晏、秦、贺对晏欧词风的继承与创新
2.掌握《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鹄天·彩绣殷勤》、《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青玉案凌·凌波不过》等作品。
第二节 周邦彦 1.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
2.掌握《满庭芳·风老莺雏》、《兰陵王·柳》、《苏幕遮·燎沉香》等作品。第三节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1.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 2.江西诗派的含义
掌握《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等作品。第六章 南渡文学 第一节 南渡词人
1.李清照的词论及词作的特点
2.掌握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词作。
第二章 陆游及中兴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 1.陆游的家世及一生的分期 2.陆游爱国思想的成因 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
1.陆游诗歌的内容特点 2.陆游诗的艺术特点
3.掌握《,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等诗作 第三节 中兴诗人 1.“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2.掌握杨万里《戏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范成大《后催租行》、《州桥》等诗作。第三章 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1.辛弃疾生平的分期 2.辛弃疾的爱国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 1.爱国词
2.乡村词、闲适词、情词 第三节 辛词境界的拓展 1.情怀的雄豪激烈 2.意向的雄奇飞动 3.意境的雄伟壮阔 4.意蕴的忧郁深广 5.苏辛词的种种异同
6.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清平乐·茅檐低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词作。
第四节 辛弃疾的地位和影响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辛弃疾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姜夔及其他词人 1.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2.吴梦英词的艺术特点
3.掌握姜 词《暗香》、《疏影》、《扬州慢》《点绛唇·燕雁无心》,吴梦英词《风入松》、《莺啼序》等作品。
第二节 江湖派诗人与文天祥 1.江湖派诗人的界定
2.文天祥诗、词、文的爱国主义特色 3.掌握文天祥诗《过零丁洋》、《金陵驿》 第五章 宋金俗文学及元好问
第一节 宋代话本小说 1.“话本”概念的界定 2.话本的艺术成就
3.掌握《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第二节 元好问
1.《论诗》绝句三十首。2.丧乱诗及其价值。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元代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 2.元代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元杂剧
1.元代 戏曲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第三章 关汉卿 及其杂剧的创作 第一节 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性
1.借对普通人境遇的关怀,揭示社会的黑暗
2.借对历史故事的再创作,抒发对英雄的向往和济世理想 3.善于描画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对女性的同情与关注。第二节 关汉卿作品的艺术特征 1.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2.丰富完备的艺术样式 3.丰润独特的杂剧风格
第四章 《西厢记》及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西厢记》 1.《西厢记》主题的衍化 2.《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元后期杂剧 1.郑光祖与《倩女幽魂》
2.掌握乔吉《两世婚姻》、宫天挺《范张鸡黍》、秦简夫《东堂老》等作品。第五章 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及形成结构 1.南戏兴起的原因 2.南戏形成的特征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1.掌握蔡伯喈与赵五娘两个艺术典型的特质 2.《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四大传奇
1.掌握《拜月亭》《荆釵记》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了解《白兔记》《杀狗记》的情节和人物。第六章 元代散曲与诗文 第一节 元代散曲 1.散曲的种类及特点
2.掌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原东辰·叹世》,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乔吉《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品
第二节 元代诗文
1.掌握“元诗四大家”的内涵和各自的代表作及其个性风格。
2.了解赵孟頫《五柳先生传论》,虞集《尚志斋说》,揭傒斯《上李秦公书》 等作品。第七编 明清文学 第一章 概说
1.明清两代社会与文学
2.明清两代文学发展一脉相承、特点相似。第二章 长篇小说 第一节 《三国演义》 1.版本与成书过程 2.主题的多样化认识 3.七实三虚与人物三绝
4.掌握刘备、孔明、曹操、关公等人物形象 第二节 《水浒传》 1.版本与成书过程 2.主题诠释的多样化 3.《水浒传》的写人艺术
4.掌握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物形象 第三节 《西游记》 1.吴承恩的思想和艺术趣味 2.成书过程
3.《西游记》的主题辨析
4.掌握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唐僧的人物性格。第四节《金瓶梅》
1.《金瓶梅》的时代背景和结构形态 2.《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3.掌握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宋惠连等人物形象。第五节《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 2.“全书无主干”的结构 3.圆熟的讽刺笔法
4.掌握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和杜少卿、沈琼枝及王玉辉、匡超人等人物形象 第六节 《红楼梦》
1.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和思想 2.《红楼梦》研究概况
3.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语)4.掌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三章 短篇小说 第一节 三言两拍
1.冯梦龙对俗文学的偏爱与美学情趣 2.三言两拍“中的市民思想和精神 3.比较“三言二拍“的异同 第二节 聊斋志异
1.《聊斋志异》是作者的孤愤之作 2.《聊斋》的思想内容 3.《聊斋》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明清戏曲 第一节 牡丹亭
1.《牡丹亭》的思想底蕴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桃花扇
1.《桃花扇》的现实意义
2.《桃花扇》的双线结构及其意义 3.李香君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五章 明清诗词 第一节 明清诗
1.掌握茶陵派、公安派、竟陵派、性灵派、格调派等诸多流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2.掌握高启、陈子龙、夏完淳诗歌的特点
3.掌握清初“遗民”诗人、“贰臣”诗人的创作特色
4.掌握龚自珍、舒位等人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明清词
1.掌握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文学主张及其风格 2.掌握陈维崧、朱彝尊二人的创作特点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五四文学
(一)五四文学思潮和运动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内容与过程。
2.新文学社团的出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
3.新文学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二)五四时期的小说
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出现。冰心的小说。王统照的小说。2.人生派写实小说:叶圣陶的小说。乡土小说作家群的创作。3.浪漫抒情小说:郁达夫的小说。庐隐的小说。许地山的小说。
(三)鲁迅
1.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文学史地位。2.散文:《野草》、《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形式。3.杂文:十六部杂文集。思想艺术特质。
(四)五四时期的新诗
1.白话诗的最初尝试:胡适的《尝试集》。沈尹默与新潮社诗人的创作。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湖畔诗社”诸人的诗。冰心等人的“小诗体”的诗。冯至的诗。
(五)郭沫若
1.诗歌:《女神》的思想、艺术、文学史地位。
2.历史剧: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创作。历史剧的艺术个性。3.《屈原》的价值。
(六)五四时期的散文
1.“语丝”派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其他作家的散文。2.“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3.“创造社”作家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郭沫若的散文。4.“现代评论”派散文:徐志摩的散文。其他作家的散文。
(七)五四时期的戏剧
1.文明新戏的诞生与春柳社的戏剧活动。
2.“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民众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爱美剧”的出现。“小剧
场运动”的艺术试验。
3.五四戏剧家的创作: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田汉的剧作的思想与艺术。丁西林剧作的思想与艺术。二、三十年代文学
(一)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1.革命文学的论争:内容与过程。
2.左联的成立及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传播。
3.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在思想理论上的论争:与新月派的论争。与京派的论争。
(二)三十年代的小说 1.左翼小说:
(1)蒋光慈、柔石、丁玲的小说。(2)张天翼、沙汀、吴组缃的小说。(3)叶紫、艾芜的小说。
(4)“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的小说。2.京派小说:废名的小说。萧乾的小说。
3.海派小说:张资平的小说。新感觉派诸人——刘呐鸥、穆时英及施蛰存的小说。
(三)茅盾
1.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2.《蚀》、《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内容。3.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四)老舍
1.老舍小说构筑的“市民世界”。2.《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3.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五)巴金
1.前期小说对青春的歌赞:《灭亡》。《爱情三部曲》。2.《家》的杰出成就。
3.后期小说对人生世相的揭示:《憩园》。《寒夜》。
(六)沈从文
1.沈从文小说构筑的“湘西世界”。2.《边城》的创作成就。3.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
(七)三十年代的新诗
1.“中国诗歌会”及臧克家的诗: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特点。臧克家的诗。2.后期新月派与徐志摩后期的诗。后期新月派。徐志摩后期的诗。
3.现代派诗人的诗:现代诗派。戴望舒的诗。卞之琳的诗。“汉园三诗人”的诗。
(八)三十年代的散文 1.林语堂的散文。
2.左翼作家的散文:艾芜的散文。萧红的散文。吴组缃的散文。
3.“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何其芳的散文。李广田的散文。吴伯萧的散文。丽尼的散文。
(九)三十年代的戏剧
1.“国防戏剧”运动。田汉的《回春之曲》。白薇的《打出幽灵塔》。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2.“剧场戏剧”的确立。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键吾的《这不过是春天》。
(十)曹禺
1.曹禺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
2.《雷雨》对人生困境的揭示。《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内容。3.曹禺的话剧艺术。三、四十年代文学
(一)四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成立。文协的工作。2.不同地域里的文学思潮与运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意义。
4.重要的文学论争:“民族形式”问题。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
(二)四十年代的小说
1.国统区的小说:姚雪垠的小说。路翎的小说。骆宾基的小说。
2.孤岛及沦陷区的小说:师陀的小说。钱钟书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梅娘的小说。3.解放区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孙犁的小说。周立波的小说。柳青的小说。
(三)四十年代的新诗
1.“七月派”诗人群的创作:“七月派”诗人群。“七月派”的诗作特征。2.“校园诗人”及“中国新诗派”: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中国新诗派”。3.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概况。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四)艾青
1.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和主题。2.艾青诗歌的忧郁诗绪和表现艺术。3.艾青诗歌的历史地位。
(五)四十年代的散文 1.抗战初期报告文学的兴起。
2.杂文创作:聂绀驽的杂文。唐弢的杂文。
(六)四十年代的戏剧
1.街头剧:概况。“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2.秧歌剧与新歌剧:概况。马可的《夫妻识字》。王大化等人的《兄妹开荒》。贺敬之等人的《白毛女》。
3.大后方和上海孤岛的“剧场戏剧”:概况。历史剧中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知识分子题材剧中的于伶的《长夜行》,宋之的的《雾重庆》,《祖国在召唤》,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陈白尘的《岁寒图》、《万世师表》,以及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第三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编: 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第一章 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 1.本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2.第一次文代会的相关知识
3.“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认识 第二章 50~70年代中期的文学理论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 第三章 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1.农村题小说的兴盛与演进 2.赵树理的小说 3.柳青的《创业史》 4.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5.浩然的《艳阳天》
第四章 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兴起 2.艾芜、草明、杜鹏程的小说 第五章 “干预生活”的小说 1.“干预生活”的提出及其影响
2.正视现实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如王蒙:《政治部新来的青年人》)3.描写爱情婚姻生活揭示情感世界的作品(如宗璞:《红豆》)第六章 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相关知识
2.孙犁的小说 3.茹志鹃的小说 第七章 长篇小说的丰收
1.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2.梁斌的《红旗谱》 3.杨沫的《青春之歌》 4.欧阳山的《三家巷》 第八章 新生活的颂歌 1.50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 2.臧克家、田间和阮章竞的诗作 第九章 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1.政治抒情诗相关知识 2.郭小川的诗 3.贺敬之的诗 第十章 叙事诗的发展 1.叙事诗的涌现 2.李季的叙事诗 3.闻捷的叙事诗
第十一章 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 1.魏巍等的通讯报告 2.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 第十二章 抒情散文及杂文 1.杨朔的散文
2.杂文的兴衰和邓拓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第十三章 历史剧和现代生活剧 1.话剧创作的起伏 2.老舍的剧作《茶馆》 第二编 新时期文学
第一章 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1.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和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第四次文代会的意义)2.社会的变革与文学的发展 3.创作潮流的多元化格局 第二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活跃
1.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如:人文精神大讨论、重写文学史)2.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
3.文学理论批评队伍的壮大 第三章 小说创作
1.本时期小说创作特色(如 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寻根小说、新女性小说)
2.王蒙、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3.张贤亮、丛维熙、李国文的小说创作 4.陆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5.蒋子龙、何士光的小说创作 6.宗璞、张洁、谌容的小说创作 7.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的小说创作 8.邓友梅、冯骥才的小说创作 9.徐怀中、李存葆的小说创作 10.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 11.张抗抗、张辛欣的小说创作
12.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13.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的小说创作 14.贾平凹、路遥的小说创作 15.张炜、陈忠实、莫言的小说创作 16.马原、余华、格非、苏童的小说创作
17.刘恒、方方、池莉、刘震云、叶兆言的小说创作 18.林白、陈染的小说创作 第四章 诗歌
1.本时期诗歌创作特色 2.艾青的诗
3.曾卓、绿原、牛汉的诗 4.穆旦、陈敬容、郑敏的诗 5.公刘、邵燕祥、白桦的诗 6.流沙河、林希的诗 7.雷书雁、张学梦的诗 8.黄永玉、刘征的诗 9.舒婷、顾城的诗 10.江河、杨炼的诗 11.周涛、章德益的诗 12.“新生代”诗人的诗 第五章 散文
1.本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特色 2.巴金的散文
3.丁玲、萧乾、杨绛的散文 4.余秋雨、马丽华、王英琦的散文 5.唐敏、叶梦的散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1.本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特色 2.徐迟、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3.柯岩、理由、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4.钱钢、李延国、乔迈的报告文学 5.麦天枢、赵瑜的报告文学 第七章 话剧文学
1.本时期话剧创作的特色 2.崔德志、白峰溪的剧作 3.苏叔阳、李龙云等的剧作 4.高行健、沙叶新等的剧作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30分
(2)简答题45分
(3)论述题75分
四、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1—4册),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部分)》(上),朱栋霖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部分)》(下),朱栋霖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国当代文学》(上下),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五篇:文学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先锋文学:
A.先锋小说是先锋文学的突出表现:先锋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也称“实验小说”。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是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B.其特点主要为: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和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三是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补充:先锋严格意义上只是在1985年至1988年,现代主义也是先锋,有影响,但是未能形成潮流,这也与他们的文学形态有关。当时的先锋主要是高行健,他的先锋意识是通过话剧来表达的。如果说马原们的先锋主要是着力对文本形式的实验,那么高行健的先锋主要是通过“动作”的实验来展示的。】
2.新状态小说:
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改变,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读者已经不耐烦文字阅读,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在这样的商业文化语境下,“边缘化处境”给中国文学带来的挑战与考验之后,新状态小说出现了。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王朔热”,随后出现了毕飞宇《玉米》、林白《守望空心岁月》等“新状态作家”,他们主要有三种写作类型:即哲学型(技术型)、私语型、写实型。
新状态小说的全部特性和个人性,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体认、言说和“绘制”上。唯一标识新状态作家的写作姿态就是一种“在边缘处叙述”的姿态。这既是对他们文本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他们生命状态的描述。倡导者一种艺术上的“返璞归真”。新状态小说有着原初、真实的生命气息和粗糙质朴的形态,但是意识和美感的缺失,叙述的琐碎和粗鄙化,理性力量不足等使得新状态小说很难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二、简答:
1.余秋雨
A.代表作品: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散文集。
B.特点优点: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意味着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体验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命运,他的散文显示出“文化故乡”与“精神故乡”在他心中的位置。他是一个略带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在余秋雨看来,80、90年代的人处在一种“日常迷顿状态”和“消解理由”的扩散中。余秋雨带着“重温和反思”,开始他的“文化苦旅”。他要在“苦旅”中整合文明的碎片,并由此重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文化苦旅》最初和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解析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的思维特征是,回到特写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和山水的会心处。
余秋雨始终保持着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和笔力,面对文明的断裂和文人的落魄,余秋雨的体验带着悲哀、无奈与苍凉。在苍凉与悲哀的情境中,余秋雨散文隐藏这一个重要主题:围困与突围。
余秋雨是学者和诗人的统一没事人的激情与才气在他笔端涌动,他的创作洋溢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息,学者的理性保持了他思想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激情的夸张和倾斜。
2.余华
A.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死亡叙述》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 长篇小说《活着》
B.理论主张:他最为明显的先锋特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的迷恋于对暴力、尤其是对的死亡的叙述。在《活着》等作品中对爱情和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题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和伦理的彻底颠覆。
此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的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的文类性颠覆,即对就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3.高行健
A.代表作品:无场次话剧《绝地信号》 无场次多声部喜剧《车站》
B.理论主张:他在对东、西方戏剧观念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参照“西方当代戏剧家们的探索”,探索“一种现代戏剧”。
他的现代戏剧在艺术上的创新体现在: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歌、舞、哑剧、武打、面具、魔术、木偶、杂技都可以融为一炉,而不只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因而应该强调据剧场性;承认戏剧中的“叙述性”,“不受是在的时空的约束”,根据剧作的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野人》《彼岸》突出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