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产生、形成和特点
1、概念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后来的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可能大量复制的媒介,将事实,意见、思想、感情、美等精神内容传播给大多数人的过程。它以不特定的多数大众为主要传播对象。
2、产生、形成
大众传播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从15世纪末到18、19世纪,在商业发展促成的信息规模化需求、印刷技术、受众、交通、语言、文化等条件不断满足和完善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才作为一种常态的传播类型遍及全球。
3、特点
(1)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受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
(2)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
(3)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
(4)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5)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1、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在当代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信息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的信息社会,其功能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监测环境
监测环境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他们及早防御。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监视还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3、社会协调
社会协调是一种组合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适应当前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或事件上。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以使之广为传扬,成为公众的议论中心,这就是所谓“设置议题”。
4、文化传承
文化传递功能就是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是指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可见,这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
5、提供娱乐
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最明显的一种功能。传播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强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其原因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飞速发展,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6、赋予人和物知名度
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与大众传媒处于为数有限的信息源地位,是一种客观的传播效果,即认为,事物、人物、商品等一经大众传播报道就会获得知名度或社会地位。
7、“麻醉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媒的“麻醉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庞杂的信息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了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的虚假信息满足了大众,使人们从积极参与事件到消极接受事件。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向来互相影响。举凡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指大众传播七大功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媒的“麻醉功能”的负面效应,即媒体为了商业利润,使“信息洪水泛滥”,导致人们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失去感知能力。打开电视机,不计其数的信息瞬间流逝,人们压根儿来不及思考或回味它们的内容。长此以往,汹涌的信息潮必将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置身其中,只感觉它们的存在,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尤有甚者,媒体对一些灾害或社会**信息不加解释地报道,往往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此时,大众媒介就完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了。
2、大众传媒利用“议题设置”的方法,对新闻进行选择、评论,这种对新闻的过滤和解释,有时反而会造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作用。因为经过加工、处理的观点、意见,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个人无须再进行分析、评价,久而久之,大众的思维能力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削弱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判断力。此外,大众传播媒介若对新闻信息的报道或解释不当,更会造成社会水平的偏差。例如对犯罪行为的报道有可能为潜在的犯罪者提供了犯罪方法和模仿行为。
3、近年来,某些记者的行为利用“公众知情权”大量的报道社会现象,却使“公众的知情权”陷入尴尬境地。这类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也是媒体社会功能失调的表现。固然,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媒体若自恃地位不可替代,罔顾社会责任,肆意行事,就会导致功能失调。
4、许多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信息化、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真正大众文化时代的开始。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呈现出为迎合大众口味,或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的不良倾向。在西方社会,媒介的高度商业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制作一般的娱乐性节目,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媒体已然成为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 “摇钱树”。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容易导致庸俗化。长远观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维能力减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遣娱乐性阻滞了其凝聚上升为精致文化的途径,前景堪忧。
四、大众传播发展方向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的系统日趋先进,占有和利用传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大众传播系统的的能力有多大,多么复杂,单靠其自身仍然无
法为人民提供均等的使用机会。对少部分人而言,他们可以借助新的大众传播系统增加自身控制信息环境的机会和能力,并会更加方便的参与到先进的传播网络中来。这些人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将会因为信息拥有量上的绝对优势而变得富有。但是大部分人,虽然大众传播的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各种服务于消费者的技术与软件也不断出现,但是想要广泛而普遍地使用所有的传播手段,则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大众传播系统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还涵盖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限制,使绝大多数人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受到限制。
同时,大众传播的大环境正在日趋成熟。社会大众的媒体意识形态因素减弱,在政府的推动下,私有化趋势方兴未艾,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网和国有的电信实体逐渐转向以赢利为目的。这种变化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传播通讯产品的购买、大众传播通讯法规、知识产权问题、商业贸易和对文化侵略的恐惧。传播通讯大环境的改变,将使竞争更加激烈,并且加速了信息量的增长,人们对文化侵略将展开进一步讨论。因此,对未来大众传播系统的最大争议仍是建立公平的传播环境。
第二篇: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中,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当今所说的大众文化
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并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它是现
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如果说当今文化研究的中心是大众文化,那么大众文
化的研究中心就是传媒,可以说,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异常
复杂的,而在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大众传媒引导与大众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其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出现,是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它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又有自己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所赋予的特性。一般来说,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事
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而开始的,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大众
传媒承载着大众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严肃艺术和高雅艺术
并行前趋的一种文化景观。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由于产生的时间不长,所以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缺乏对大众文化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具体研究和理论
总结;缺乏对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应有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宏观
管理,因而显现出一定的无序和盲目发展状态。另外,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消费娱乐业的发展很快,文化产业结构失衡,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的国有文化
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过多地引人国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东部地
区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布局失衡。正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不成熟性和不平
衡性,造成了大众文化创作在其快乐原则的指导下,不注重和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精英文化
融合,一味追求娱乐的消遣性,追求内容上的非历史性、无深度性。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型时
期,将大众文化的社会大众性、商业赢利性、娱乐消遣性摆在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之上,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的失调。此时此刻,推动和承载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在发挥
其传播功能的同时,理应担当起正确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任。在我国,大众传
播媒介既有文化产业功能,同时又有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功能,其文化产业功能直接推动着大
众文化向前发展,其舆论引导功能则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出引导中国大众文化朝
着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文化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理论上、客观管理上、大众文
化结构和内容上,还是从大众文化布局上,都应引导他们和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的发展
趋势相适应,绝对不能使它们相互对立或者割裂开来。具体来说,在当今大众文化的发展中,我国的大众传媒应紧紧围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大众文化引导到代表人
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轨道上,减少那些片面追求娱乐、消费、搞笑、逗乐、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保持整个社会文化产品均衡有序地向前发展。
其二,大众文化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大众传媒很容易控制大
众,将大众引人由媒介营造出来的脱离现实甚至远离现实的伪现实中。大众文化中传达出的带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无中心、无深度、反理性、消解神圣等特性,极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
极面中找到同盟军,二者坑淦一气,无异于一剂毒药毒害我们的国民精神。同时,中国社会
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经济落后、社会贫穷、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少、国民
整体素质较低等、容易造成对社会文化转型期外来的腐朽文化产品不辨良萎。这些都会严重
影响中国人原有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因此,目前的现实需要迅速建立起正确的大众文化批评。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结构中,文化的本质功能即在于批判,在于对政治、经济偏
差的矫正。大众文化批评正是代表着文化行使批判使命的有效形式。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批
评具有三大功能,即调节功能、监督功能和建设功能。通过批评对大众文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调节,对承载大众文化的大众传媒进行监督,在大众文化内部制定审美规范,建
立大众文化秩序。特别是对大众传媒实行监督,中国大众文化还缺乏这种批评意识、批评机
制。前面已提及到,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超常的功能,可
以发挥并扩张自身的媒介意志,轻而易举地将大众引人由媒介营造出来的虚伪世界之中,对
社会造成潜在危险。特别是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况下,大众传媒又被
党和政府赋予了舆论监督权,那么,谁又来监督大众传媒呢?长期以来,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党和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制约下,没有形成大众传媒极权,从而保持了社会的平衡。
但中国加人WT()后,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大众传媒产业化功能将得到有效发
挥,大众传媒将凭借其经济实力形成极权机制,这时的政府法规制约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所以,必须建立大众文化自身的批评机制,通过职业批评家和大众中自发的批评者形成批评
网络,通过舆论监督、道德监督,以社会雷达探测器的功能去辅助和弥补社会法规的功能,监督大众传媒。事实上,承载和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建
立和完善大众文化的批评机制,则是大众文化自身的需求,是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是中国国
情的特殊需求。提倡大众文化批评监督大众传媒,这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文化研究主要是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流行文化的研究,所以,正确处理好
大众传媒引导与大众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在思考大众文化的成因时,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比如,周宪在述及大众文化的成因时指出:“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都市化的形成以及大批城市大众的涌现,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一种带有文化产业性质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②而陈刚在给大众文化下的定义中,也明确地把大众传播作为其构成大众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③显然,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有着撕扯不开的关系。那么,什么又是大众传播呢?看来,在梳理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大众传播的涵义,这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很有必要。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二十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④从目前的情况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不但促成了旧电子媒介的更新换代(如从普通电影到立体电影,从普通电视到高清晰度电视、卫星电视等),而且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电子媒介(如程控电话、录像机、VCD、DVD、卡拉OK、传真机、多媒体电脑、因特网)。可以说,电子媒介的队伍已经壮大;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壮大的趋势必将愈演愈烈,以至于我们今后肯定是生活在一个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大众传播时代。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个部分,但是在催生、塑造大众文化的过程中,电子媒介无疑起着更大的作用。按照传播学家的看法,迄今为止,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了口语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三个阶段。在口语文化时期,由于传播是在单纯的、人人都具有的说—听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口语文化具有了粗陋的民主和平等色彩。而随着印刷文化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民主平等关系被取消了。因为印刷文化机制本身便具有一种拒绝和排斥功能,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进入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进而掌握、控制、甚至垄断文化的阐释权,而大量的没有识文断字能力的芸芸众生则被印刷文化机制无情地抛置到了边缘的角落,他们惟一具有的资格是被动的接受与倾听。可以想见,在典型的印刷文明时期,与之成龙配套的只有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只有基于这样一个文化背景,我们才能理解电子媒介的出现对于大众文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学者丹尼尔·杰·切特罗姆在分析早期电影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指出:由于电影奇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和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导致了这种新型的电子媒介与传统文化精英的格格不入。同时,由于电影不是为了特定的阶层、客厅、课堂而设,而是为了现实生活、为了了解西部、工人、农民、木匠和工程师,为了探讨关于女人、中产阶级和劳动阶层的广阔领域,所以电影深受底层民众的喜欢。结果,电影不但把平等意识带到了人民大众之中,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到了二次大战末,电影媒介已建立起一种新的大众文化,即继印刷文化之后的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汇合,它符合大众的口味,又从大众中获得力量。这种新的大众文化把作品和制作过程联系在一起,这二者都不符合旧的文化学说的模式。„„对大众来说,看电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体验和解释同代人或家庭的共同价值观的新方法。⑤
从切特罗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电子媒介的电影,由于其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本身便蕴含着一种平等、民主的理念,所以与印刷媒介对大众的拒绝、排斥功能相反,电子媒介最大限度地对大众行使着、发挥着它的接纳和聚合功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切特罗姆才认为电影创造了大众文化。如此看来,电子媒介不但在创造大众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次极富革命意义的壮举,因为它打破了精英文化或贵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大众也由于有了自己的文化领地和文化支援,第一次具有了与上层精英垄断的传统文化分庭抗礼的资格,甚至有了蔑视、无视传统文化存在的权利。
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在催生了大众文化之后并没有抽身而去,可以说,在20世纪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中,每一种电子媒介的出场都是对大众文化的一次再引导和再规范。于是,电子媒介在完成了大众文化的“助产婆”的使命之后,又充当了大众文化的“整容师”。而不断的引导和规范,反复的化妆和整容,也使大众文化的革命性冲动耗尽了、反叛性精神衰竭了。如今,整个西方的大众文化不仅安居乐业,而且其产品在具有了典范效应之后已批量生产、大量输出。如此说来,大众传播便不可能不是一把双刃剑,它成全了大众文化,同时也使大众文化成了它的奴隶。
这虽然不是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复杂关系的全部。但是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把握和认识大众文化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交往的一个最大成果是使文化彻底地媒介化了。所谓文化媒介化就是首先依靠某种传媒的特性生产文化产品,然后再借助传媒的力量推销其文化产品。
第三篇:简述孙中山的历史事迹与影响
简述孙中山的历史事迹与影响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伴之而来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探索。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孙中山所处的历史时代,几乎跨及中国近代化的每一个阶段,孙中山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便是依托近代中国经济和物质技术已有的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基础,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把中国的政治真正推上近代化的轨道。后人对其评价也众说纷纭。但总体而言,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和理论在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推动了我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历史事迹;影响
一、孙中山人物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篱;他提出和倡导的“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二、主要历史事迹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联络海外华侨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渐渐形成,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准备。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丧师失地,一败不可收拾。险恶的形势,更促使孙中山摒弃了和平改良政治的思想,进而意决采用武装斗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此作为推进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决条件。1894年11月,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兴中会,抱着”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振兴中华,维持团体“,”以申民志而扶国宗“的宗旨,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较为完整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近代化的目标,也是当时中国人在政治上向西方学习的最高方案。1895年,当资产阶级改良派千方百计地对封建专制政体作弥缝补苴的边际性改革时,孙中山已清楚地看到封建的旧政权旧制度,已严重地阻碍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必须以武力推翻它。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领导了多次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等,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的志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的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向西方学习的视线,开始转向苏俄,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三、历史评价
1、正面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2、反面评价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外,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事实上,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
四、历史影响
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结合中国情,在政治理论上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想。
首先,在孙中山先生带领下,他们发动的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孙中山前后所做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其次,孙中山先生带领了人民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孙中线所做的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孙中山所带领的实行的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以及其对近代历史做出的贡献,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其自身的近代化思想理论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顺应了世界历史大势和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应该完整地、准确地加以把握并充分给予肯定。尽管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他敢于创新与大胆的探索精神,才造就了近代史不断前进的步伐。随着这种探索的不断加深,引发了人们对近代化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正是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积极成果。
第四篇: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解析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 [1] [2] [3] [4] [5] 下一页
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中港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中港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注释:
①、②、③ 见《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第258-260页,刘继南主编。
上一页
[1] [2] [3] [4] [5]
第五篇:第七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传播心理学课程(第七章)教案
一、课题: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视角分析传播现象,主要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中的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和人格发展阶段论。
三、教学要点
1.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要 2.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3.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4.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四、重点: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难点: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由弗洛伊德开始引入精神分析理论,重点简述重点概念,举例。
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
1.《社会心理学》.S.E.Taylor L.A.Peplau D.O.Sear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3.《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 4.《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
5.《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
七、课堂教学:
(一)复习提问
媒体制作节目时该怎样把握负强化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本章将从我们比较熟悉的的一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来了解,以他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1900年,《释梦》(《梦的解析》)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① 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指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中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我们醒着的时候,压抑的无意识因素大大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影响我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在夜间,它又出现在我们所做的梦里。
它也影响我们职业的选择、结婚的对象、健康的状况以及我们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
它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停地工作着。一般人若没有得到特殊专业的协助,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这一部分。
根据精神分析了解,每个人的无意识心理都抱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为什么我是我现在这个样子?”
举例来说:一般人的意识心理包括他所认识的一切思想和感觉,我们把这些思想和感觉比喻做美国--它的一般历史我们都很清楚,一提到它,我们便可想到它做的一些事。
潜意识(无意识)也称个体潜意识(个体无意识)。P82 三者关系:P83 ② 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 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①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② 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190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他从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奥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荣格,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诞生了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学者,其中弗洛伊德、荣格、拉康更是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传统的大师。自精神分析诞生以来,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就再也不能绕开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作为人文科学的主体学科渗透到整个人文学科的各个角落。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种临床实践,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动角度的),脑子里面冒出来什么就说出来(自由联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后方,一般隔一张桌子,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干预。
精神分析是在针对神经症的临床实践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理论与技术,是对人的精神结构有史以来最为深邃和细致的考察,拉康强调,精神分析就是对人的主体历史的重构,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达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说,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够解决症状,实质上是在分析中对人的整个精神历史进行梳理,达到直面症状、重构人格的自我更新。主要理论
二.潜意识与传者
1.灵感产生
灵感:指人们在进行创造过程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跃入倒意识领域是的瞬间心理状态。
产生条件:一:认识主体强烈的创作动机适量的情绪情感
二:原型启发
灵感的产生有两个层次:
浅层:前意识-
意识
深层:潜意识-
意识 2.文风
文如其人 文风是潜意识的外显形式 与人格相似的稳定性 3.情结
(1)由来:
最早由荣格提出。弗洛伊德用“性压抑说”解释清洁,具体化为“恋父”、“恋母”情结。
荣格把“性压抑说”延伸到“情绪压抑”。
俄狄浦斯情结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现代学者眼中的“情结”:P90(2)特征:
压抑 类似古人“郁结”
固着 埋进潜意识 不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情绪 严重者出现观念群
核心 情结是个性潜意识的核心
泛化 对事业的执着 4.引发受者的潜意识
三.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集体无意识 P95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意识 类比 海床-海滩-海岛 2.意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关系P95 3.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人类共性;民族性;区别
P97 4.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人类共性
为达到信息共享 需要克服地球村语言阻碍 反映全人类共性最美好的东西-视觉符号
(2)反映本民族特点
新华"天人合一" 美联"天人分裂" 灾难报道对比
(3)反映本地区特点
四.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危机和相应品质
P104 2.人格发展阶段与大众传播
(1)节目定位心理依据:受者年龄定位;节目内容定位 避免角色混乱
案例:
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17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播出频道。17个开路频道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英文国际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频道、法语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开办了30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数字电视付费频工程道包括风云足球、第一剧场、风云剧场、世界地理、风云音乐、怀旧经典、高尔夫·网球、老故事、CCTV-娱乐、CCTV-戏曲、央视精品、国防军事和女性时尚等频道。网络电视频道包括新闻、央视关注、纪录、旅游、历史、英语、杂技、电视剧、综艺、相声、气象、科技、美食、小品、音乐、体育、生活、卡通王国、时尚、京剧、少儿、经济、法制、教育、游戏、话剧、魔术、人物等。依据节目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节目分为七大类:青少节目、新闻节目、广告经济信息节目、海外节目、文艺节目、体育节目、社教节目。其中,央视的定位频道·栏目·节目定位就像他的频道名称和节目分类一样明确,而且专业化的水准相较于其他频道要精炼.在整体的央视的频道设置上讲,他能够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们塑造一种积极的人格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2)内容的定级:分级管理限制
P109
美国的电视分级制度主要可以分为四级:
TV-G(suitable for all audiences)适合所有人群观看;
TV-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
TV-14(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for children under 14)14岁以下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
TV-MA(suitable for mature audiences)仅适合17岁以上成年人观看,1998年10月以前使用TV-M标志。
(三)课堂小结
认识什么是潜意识,情结;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人格发展阶段与大众传播
(四)思考题
1.潜意识与传者创作灵感的关系
2.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五个层次?
(五)课后分析
精神分析学是比较好理解的的理论,其中有关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重点讲述。情结普遍存在但理论上不好理,比较抽象。个别同学没有理解到,自我还要加强讲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