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计算教学(本站推荐)
如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课改以前,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全球最高的,但是计算课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计算教学过于形式化,技巧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 计算教学的训练单调鼓噪,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过分强调精确计算,忽视了估算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计算过多的注重形式,单纯的试题比较多,学生很少了解为什么这样计算,不知道在具体的情境中用什么方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课改后有哪些与过去不一样:
1、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2.计算教学不再是按标准程序计算的训练,倡导算法多样化,重视计算策略灵活性与多样性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3.不再是“以笔算为重点”,而要运用“不同运算”解决问题,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引进计算器。
计算教学的改革首先要认识计算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把计算放
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算,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计算,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以上比较,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视在现实情境中教学计算
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放映的内容又是现实的。从心理意义上讲,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机智。所谓“现实”并不单单指跟真实世界相关联的生活真实,还包括在学生的心智中可以感受或想象的其他事实。“有意义”是指学生能够体验(感受和想象)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够投入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去。具体地说,教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选择素材,创设计算教学问题情境。
1.学生自身的生活现实
生活现实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真实,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学生经验系统中最亲切、最直接的部分。一方面,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关注生活的视角有着较大差异。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比较熟悉,而高年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社会生活。因此,在低年级,教材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作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题材,如摘黄瓜、购物、浇花、踢球等。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拓展学生观察生活的视
野,适当增加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题材,如小区住户、奶牛场、水果商店、借书等。以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为例。
要解决“搬下10箱够不够”这个问题,必然引出“10箱一共多少瓶”,得出12×10这一亟待解决的计算问题。12×10这个算式的结果究竟是多少,情境图充分关注到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对情境图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想到:①竖着看,可以用12×5×2;②横着看,可以用12×2×5;③已放好9箱,正在搬最后一箱,可以用12×9+12;④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想用12×1,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12×10的结果究竟是多少,怎样算比较简便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可以发现,情境不仅应该展示生活内容,而且应是数学学习内容的载体;好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情境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同化;情境要能凸显数学学习的线索,能在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学生喜欢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经验的,但又是超现实的情境。相对而言,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比较单薄,适合学生从事计算学习活动的背景材料并不丰富。而虚拟的童话世界、卡通形象是学生喜欢的,也是学生通过想象能够理解和体验的。因此,在第一学段,教材创设了许多具有童话色彩的问题情境,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有关零的除法时用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1、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于同一个计算,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去思考。算法多样化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与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题目:小明用11.4元买了4盒同样的酸奶,每盒酸奶多少元?
学生出现的解题方法有:
(1)11.4元=114角 114÷3=38(角)38角=3.8元(2)将11.4乘10得114,用114÷3=38,再用38除以10得3.8(3)用竖式计算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2算法多样化是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算法探索过程的成果呈现。探索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认识能力、情感
体验、控制能力的提高。如果说情境起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探索则体现了人独立思考的过程,具有浓烈个性学习色彩。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重要渠道。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学习不能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现实出发,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这种活动带有不同的个体体验,所以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在这过程中,他们与教材及教师相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
3组织学生广泛的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理解算法中的道理;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算法,把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起来,丰富解决问题的视角,理解不同算法的道理,为算法比较作好准备。算法多样化的交流过程是一个对算理理解的重要过程。展示不同的算法,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在讨论中,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对不同算法的了解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4沟通优化,促进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对算法进行自主修正、反思、选择、确认,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这样经历从算法的多样化到优化,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其策略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意 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算法优化的三个维度: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易学的;有价值意义的。以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5÷3如何计算:
师:你能将1/5÷3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分数除法吗?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汇报。
生1:1/5÷3=3/15÷3=1/15 生2:1/5÷3=(1/5×5)÷(3×5)=1÷15=1/15 生3:1/5÷3=(1/5×1/3)÷(3×1/3)=1/5×1/3÷1=1/15 师:你能归纳自己小组讨论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生1:先将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能整除分子,再用前面的方法计算。
生2: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1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生3: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一个分数除以1,再计算。
师:观察第三种方法:
1/5÷3=(1/5×1/3)÷(3×1/3)=1/5×1/3÷1=1/15 这个计算过程还可以更简洁些,你能看出来吗?
生:计算过程中的除以1可以省略,因为任何数除以1结果还是任何数。
师板书:1/5÷3=(1/5×1/3)÷(3×1/3)=1/5×1/3=1/15 师:观察1/5÷3==1/5×1/3,你能说一说吗? 生1:我发现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生2:我觉得他讲得太繁了,我有一个好记的方法只要四个字就够了:化除为乘。
生3:我还有补充,我觉得这里的除数必须不等于0,所以应该说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师:刚才小组讨论时,每组用一种方法计算了1/5÷3,现在你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一下吗?(学生计算后)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方便。生2:如果分子正好是除数的倍数,我喜欢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
师:如果请你选择一种方法作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向其他班级的同学介绍,你觉得介绍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这种方法好,不仅计算简便,而且适用于所有的分数除以一个不是0的整数的题目。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这种方法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时具有普遍性,是吗?对其他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观点要说吗?
生: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计算。
三、加强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的方法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是仍然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计算教学中,注意从小处入手,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计算教学,我引导学生明确了下列做题的步骤: ⑴看,即看清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题的特点; ⑵想,想算法,明确用什么方法算;
⑶查,计算后立即检查。这样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保证适量的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的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⑴加强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能力均有直接的作用。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在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的口算练习,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方法要简单易行。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
⑵加强课堂练习。
每节课应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我们应该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再回到机械重复的老路。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另外还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智力大比拼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接触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使他们体会到计算的实用价值,才能避免传统教学中计算与应用割裂的局面,才
能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的误区,才能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建议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需要计算
2、提出猜测,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生成算法
4、推广算法,解决问题
我们要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多动脑,多思考,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教学充满情趣,才能让它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第二篇:b5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厉庄镇中心小学
李世宝
思路设计: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例题教学一个数乘两个数和的简便计算,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先估计,再算出结果,并进一步引导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里的估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把102件看做100件进行估算,实际结果一定大于估算的结果,因为100件的钱数再加上2件的钱数才是实际的钱数。再通过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比较,发现口算方法比笔算简便,因而教材引导学生按口算思路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过程比较自然,而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则能使学生明确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试一试”让学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学习求两积之和题目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出示题目,让学生鼓励做题,然后指名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27×6+27×4=27○(□+□)25×(2+4)=□○□○□○□
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看看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2、谈话:这节课我们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评:复习乘法分配律的特点,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准备。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谈话: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花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32×102=_____元
(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把102件看做100件,32×100=3200(元),所以32×102的积比3200大。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 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多少钱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评:估算的过程已经蕴涵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这道题那种算法简便?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2个数,于是写成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你能接着算下去吗?
32×102 =32×(100+2)=32×□+32×□ = = 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
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的计算根据是什么?(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8×202 73×101 302×15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
[评:在估算后接着教学口算,衔接更自然些。口算与笔算的比较,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学习简便算法的心理需要。简便运算过程中的等式变形是学习的难点,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做题后又引导学生反思过程都是必要的。及时让学生做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2+54×12 学生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3、小结。
提问: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各小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行。
各自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你是怎样发现这三道题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口算第1题,学生说口算过程。
提问:你能说说这里是怎么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另外两题是怎样用乘法分配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各自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你觉得这两题这样计算简便在什么地方?你时怎样发现它们适合简便方法计算的?
[评:练习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适合简便运算的题目的特点,并注重比较和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析,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新知]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过度自然。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始终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学习学习的主体地位。整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讨论、交流,发现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探索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运用,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三篇:《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马灌中心小学
万军
这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揭示运算律的意义时,也曾提到过,但只是点到为止。在本节课中是作为重点来讲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了对比的力度(运用运算律和不运用运算律在计算上的对比)。
例如在教学例题:29+46+54时,首先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大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应该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6+54能凑成100,可以先加起来:29+46+54=29+(46+54)。将两种做法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第二种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可以先计算46+54呢?(生: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但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得知,“ 345+201可以直接口算,没有必要用345+201=345+200+1=545+1=546,这样做烦,还不如口算来的直接!”
看,学生说的多实在。反思其原因有二:
1.就175+201这题而言不能很好的体现出简便的优势,应该多注意选题。
2.在以后的简便计算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简便意识的培养,学生缺少的是简便意识。
第四篇:《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茨沟小学 杨恩来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1)分组完成。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茨沟小学 杨恩来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整数加法运算律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加法的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学生已有基础,因此我本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探索中寻求答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在全班汇报展示了本组的探究成果,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探索中学会技能。避免了学习的单一性。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不够完整,流畅,小组展示的时间太长,练习的时间比较仓促等,这些方面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获得锻炼与发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五篇:《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9——60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提问:谁能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
生:a+b=b+a
怎样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呢?
生1:(a+b)+c=a+(b+c)
生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在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2、下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4)+(6+9)=(1+9)+(4+6)
生1: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还引用了加法交换律。因为9、4还有6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在一道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交换任意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先结合起来进行相加。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请学生列式:9+46+
54师问:只有加法,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怎样计算?几加几?
生: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
29+46+54
=75+54
=129(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可以不按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可以把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结合。那么,这道题除了按原来规定的运算顺序来算,还能怎样算呢?(先把46和54加起来)。
提问:为什么要先把46和54先加起来?
生:可凑成整百
师:在29+46+54的 基础上,只要怎样就可以先算46 +54呢?生:(在46+54那里添上小括号)。
提问:你不担心答案会不同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追问:两种算法的答案一样吗?你认为哪种更容易算一些? 为什么?
生:一样,第2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因为46+54可以凑成整百。
总结:在一道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等,就可以把这两个数先结合进行相加使计算简便……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46+54+29
=75+
54=129(人)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86+14+58 47+59+
42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69+75+25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或加法结合律,75+25可以凑成整百。
78+(47+22)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78和22可以凑成整百。
86+14+58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47+59+42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核对并小结: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生1:先用18+32=40,再用38+40=78
生2:先用64+36=100,再用19+100=119
生3:先用79+51=100,再用59+1000=1592、P60第3题。教师先示范1题,剩下5题学生独立完成。
175+201 354+102 105+216
238+402 204+417 246+408
师:175+201的两个加数中那个接近整百?
生1:20
1师:201可以用加法拆成几加几?
生2:200+1
板书: 175+201
=175+(200+1)师:根据加法结合律
=(175+200)+1 可以先计算175+200。
=375+1
=3763、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学生自主完成,再评讲。
师:怎样计算才简便?
生:先把加起来能凑成整百的数先相加。
4、P60第6题。填写表格。
你发现什么?
生1:a都是200。
生2:b每次都多10。
生3:a+b越大,a-b就越少。
生4 :a+b和a-b相差的数是b的两倍。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师:在只有加法的算式里,如果有两个数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
就可以先把它们加起来,达到简便的目的。
五、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课本P60.第2、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