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的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题写书名的“地域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复合规划》近日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历时十年,王新文博士领衔著述,包括了《复合规划—思辨与行动》、《积极保护》、《意向泉城》等六本专著。该系列丛书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潜心思考和深入探讨城市发展规律和规划管理规律,反映了创新与融合的现代思维,体现了责任与担当的职业精神,对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积极启迪与借鉴意义。
“让人们有尊严地活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规划人的梦想。为了圆梦,规划人跋涉在追求梦想的山路上……
三十多年前,国人梦想着自己能生活在城市。今天,超过一半的国人生活在城市中。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是一个“创造城市、书写历史”的伟大时代。
作为一名规划人,期望能在这历史洪流中腾起一朵思辨与行动的浪花,为这个时代和唱。
理想与现实
有人慨叹,规划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其实,规划人远不是空有理想和抱负那么简单。如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导论》中所说,规划乃“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规划者应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不仅可以勾勒出理想的山水城之愿景,更要学会寻觅实现蓝图之途径。这注定不是一条坦途,但我们必须清醒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为谁规划?如何规划?
要“为民规划”。坚持“唯民、唯真、唯实”的价值取向、倡导“科学、人文、依法”的核心理念、践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为谁规划”的问题,既是价值取向,也是现实智慧,它能使规划者最终远离碌碌平庸的工匠角色,成为有良知与正义的社会利益沟通者和平衡者。
要“务实规划”。以实践为标准,再好的规划不能实施都是“空中楼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也要致力于增强规划的实施性。规划人应抱有科学务实的现实态度,懂得分辨哪些是要始终追寻的理想,哪些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只有规划能落到地上,规划工作才具备为公众谋取更大利益和话语权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责任
有人戏言,规划是“向权利讲述真理”。的确,在一个方方面面都对规划给予厚望的时代,规划者似乎背负了太多的抱负和责任。伴随这种抱负和责任而来的还有多元化的利益的诉求,规划人小心翼翼地蹒跚在利益的平衡木上,这种格局时刻考问着我们的品性和道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如何做?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既需要坚守道德与责任,也需要胸纳智慧与勇气。
规划人要有底线思维。不能触碰的是刚性,要敢于向压力说“不”,在规划的“大是大非”上如不能坚持原则,最后损害的是公共利益、城市整体利益、社会长远利益。
规划人要有理性思维。理性地看待规划,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民众、对法律、对城市心存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不遗余力地维护公共利益,也要尊重个体合理诉求,同时更不能被个别利益群体所“绑架”。
规划人要有责任担当。责任与道德相伴而生,是一种职责、一种使命、一种义务,在通往规划人的“理想之城”这条曲折与荆棘之路上义无反顾、奋力向前。
理论与实践
或许有人质疑,规划不过是“墙上挂挂”的“一纸空谈”。但今天的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早已渐远了“镜里看花”式的理论倾向。规划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科学。从规划实施理论到行动规划理论,从规划政治性理论到沟通规划理论,从全球城市体系理论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紧缩城市理论,无一不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知行统一,这一辩证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背景、经济模式、发展阶段以及文化差异,必然造成规划工作范畴、地位和职责上的差异,规划需要鼓励地域性的理论实践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照猫画虎”。对于规划而言,“管用”是硬道理,理论的普适性只有和城市地域化的个性和实践相互校验才有意义。
历史与未来
有人怀念,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是的,“今天的城市是从昨天过来的,明天的城市是我们的未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它不断新陈代谢,不断吐故纳新,不断结构调整,不断空间优化,自身得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从原始聚落到村镇、从初始城市到多功能复合城市、从独立的城市到复杂的城市群,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规律与脉络清晰可循。规划是历史和未来的接力,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超越特定阶段,否则必将劳民伤财,自酿苦果,给城市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这些年,规划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从机械单一到综合复杂,从一元主导到多元融合,从关注“计划”的落实和空间布局艺术到关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切身体味了什么是“人的城市”。山水城市、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等理论先后出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备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征、时代特点的本土规划理论的基础和条件。在此借用吴良镛先生的箴言,“通古今之变,识事理之常,谋创新之道”以共勉。未来的规划工作应立足地域市情,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潜心思考新形势下规划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把重心放在引领发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增进和谐上,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规划实践之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规划探索永无止境。愿我们十年来的所为、所思、所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借鉴。
第二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1)从福安富春溪滨水景观建设浅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念 兰成全
(3)对承德县“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思考 杨宏伟
(4)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 朱蓉
工程管理
(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王秋明 靳立军
(6)谈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肖锋
(7)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杨军
(8)桥梁静动载试验的方法研究 戴泽涛 张春凤
(9)对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袁堂众
(10)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相关影响分析 张春凤 戴泽涛
(12)城际轨道车站市政配套建设的管理问题 张小龙
(13)泵站设备安全管理初探 李胜云
(14)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陈迪立
(1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勘察方法与评价 卜勇
(16)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黄晓燕
(17)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应对对策 黄健明
(18)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李新胜
(19)对地铁竣工验收测量的探讨 曾波
(20)关于我国公路工程评标办法和评标程序中的要点分析 李扬 魏超
(22)水利工程决算审计分析 吴慧萍
(23)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岳岭
(24)Excel在公路工程清单复核中的简单应用 曹原萍 金松灿 郭俊虎
(25)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几点分析 李快贤
(26)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物资管理模式浅析及思考 刘海燕
(28)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刘伟
第三篇:城市规划
财经学院 财政学 李晓梅 2010410054
如何进行城市规划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广为流行的疾风暴雨式的“大开大发”、“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场、微调控”,这将成为城市转型、生态城和生态住宅规划建设的新原则。
研究城市问题,首先明确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最早的城市是以建筑美学为主体形成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期,功能主义的城市涌现,到现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不断扩张,在功能主义的城市中出现能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崩溃,大气污染等问题,人类的认识便慢慢转向生态文明,提出宜居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与大自然共生,自组织系统为主的城市。
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越简化我们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城市作为一种“组织”,其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断深化为最能发挥其功能的形态和找到最佳的“生态位”。未来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是生活在未来的后面,城市的规划如果没有预见性,我们注定是失败的。两三百年前,香港就是一个村庄,但是现在经济无比发达;三十年前的深圳,就是一个小城,但是现在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城市,不认识到这种相互联系,那么城市规划最终会贻害历史。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曾说,我们已经走入一个“确定性终结”的时代,必须树立把自然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新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不再是基于确定性,而是基于偶然性。也正基于这种偶然性,可以判断出,未来并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未来是一种动态的,不可捉摸的。城市的未来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的积累,而规划只有承认和适应不可预见性,才有机会在21世纪获得成功。然而当前,不少地区的规划却是以可预见性来否定城市的突变与生存性,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为了行动上的管理方便,不少城市形成了功能分区,尽管是简洁明了,充满秩序的,但实际上割裂了有机构成,形成富人区、贫民窟、城中村、民族村等的对立。“僵化的城市规划和算命先生式的审批制度早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充满变化的。”仇保兴说,只有通过规划、设计使我们的城市适应外部各种各样的干扰,最终成为百年建筑,百年历史,我们的城市这才是可持续的,低碳的。
重建城市“微循环” 大自然是充满了微循环,这种微循环是大自然的习性,而城市是人类狂妄自大的产物。正因为狂妄自大、无知的构筑,所以城市对生态的冲击极其巨大,80%的废气是城市排放,80%的能源是被城市消耗,80%的温室气体是城市造就,所以城市的转型就要解决这三个80%。实际上,在“十二”五规划中,拆迁法的改变正是一个关键的启发。显然,城镇化初期的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到,接下来以城市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日益明确。首先要对微循环做微降解。垃圾的循环、水的循环、材料的循环,各种各样的循环,把城市恢复到大自然的微循环的状态。举个例子,在中文大学的旁边,就有一个污水厂,但大学每个楼宇都应该微循环,减轻这个污水厂的压力,把他的废气分解、回收、利用,燃烧转化成能源。第二是微能源。目前传统的集中电力供热,整体效率≤30%,我们用70%的能源消耗在输电系统,这是巨大的浪费。建筑的结构就是挡风挡太阳,但我们把风能、太阳能利用起来,这一切就会变得更美好。农村的房子是灰色的瓷土作为吸热墙,把太阳能吸收储存起来,晚上再把这个能源释放出来。第三是微冲击。城市为什么被大自然冲击巨大,就因为城市不是一个自然体。所以城市规划的新原则,就是不改变原来地表、生态和山水城格局等,每一个城市的单元都力求零排放,自循环。例如在一个街道旁边的小天然湿地,就能够削减雨水的洪峰,同时能够冲击雨水带来的污染物,得到人工系统的回第四是倡导微更生。所有的城市是历史的,如果减少了大拆大建,我们能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我们能够实现历史与未来共存,包括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的新天地,“鞍山新村改造”等都是实现了“有机更生”。使流向河流的污染物减少95%。第五是微交通。城市最稀缺的是空间资源。步行的空间利用率是小汽车的50倍,我们的自行车空间利用率是自驾车的20倍,按道理讲,应该把空间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放在顶端,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经常把最浪费的、能耗最高的交通工具摆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的失败,我们许多城市是机动车可达,但是步行和自行车不可达。第六,微创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高速信息化,是创业的空间虚拟化,小型化,新加坡的“创业无定所”,硅谷的“车库的革命”,都使我们想到如果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干扰环境,都可以批准作为创业的场所。北京的798就是从原来一个废气的工厂变为最具有创意的城区。第七是微绿地。微绿地从美化景观到节能减排都有很好效果。建筑外立面绿化与外遮阳可以减少夏季50%空调。在夏天我们停车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停在树荫底下,为什么,因为停在树荫底下和没有停在树荫底下的车子的温度相差10多度,甚至更高。第八是微医疗。建立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加上现代化的网络诊断,因为小型的医院,没有现代化的诊断体系,可以用网络诊断的方式,从重医疗到重预防,我们恢复中医的传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开支,我们把这个社会就变得无比的美好。第九是微农场。把我们生物的供应链搞得无比的遥远、漫长,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能耗,都是不确定的污染,都是食物的风险。我们在每一个建筑、城市、小区都能产出一个微农场,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第十是微调控。如果我们每一个社区是自治的、健康的、低摩擦的,和谐的,我们的城市就充满了生机,我们就会零冲突。当我们所有的政府都处在数字的管辖之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市民们严厉的监督,每一个公务员都奋起,政府就变得更加清廉、更加良治,社会就更加美好。就拿我的家乡汕头为例,汕头市正全力贯彻“四个理念“打造宜居海滨城市。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市经过30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建成区面积从7.9平方公里发展到172.78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造出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
大气魄的“三大经济带”规划,大手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为要、品质至上”城市建设理念的体现,使人深深感受到“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城市建设为了人民”的题中之义。在城市建设中,汕头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三问四权”,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做到规划设计贯彻人本思想,项目安排符合群众意愿,建设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征地拆迁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突出宜居要求,强化宜居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通过加快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使汕头的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风更爽、气更顺、城更美。坚持文化为要的理念,按照“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思路,突出“有机更新”理念,运用了“总体构架保留、细部有机更新”的处理方式,努力将汕头文化“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彰显汕头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坚持品质至上的理念,着眼于景观细节的精雕细刻,通过打造一批景观小品、雕塑、灯光工程,下大力气做好“显山露水”文章,充分体现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的特点,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美好感觉和无限回味。围绕“建设老百姓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生态型的海滨城市”的目标,汕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大框架下的精雕细琢,更加注重城市筋骨间的血肉通融,使汕头城市建设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市委、市政府以超前思路和超常措施,大胆创新投融资方式,运用BT、BOT、TOT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滨路、中山东路、机场路、金砂东路、天山北路、汕樟北路、黄山路等一大批市政道路改造建设相继推开,一
批绿化、灯光、环保、景观工程也加快推进。至目前,市区道路总长和面积已分别达到1500公里和26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625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
参考文献(广东建设信息网)
(南方日报)
第四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由精英主导
德罗尔(Y.Dror)认为,规划即拟定一系列决策以指导未来行动,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决策集合与新的追求。那么,城市规划即给城市未来发展拟定计划。城市规划所拟定的目标,体现出该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该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带给公众怎样的第一印象及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但究竟城市规划是由精英主导好,还是公众主导,我认为精英主导更加合适。
公众对城市的规划没有什么概念,他们评价城市的规划是好是坏,绝大部分只从他们本身的利害关系和审美角度来考虑,并没有以整个城市为出发点。此外,他们缺少对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认识,还有对城市的宏观把控,所以他们对城市规划也是主观性的,片面性的。
相反,“精英”是指在某一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因此,精英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及考虑就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比如:经济体系,城市生态系统,人口发展,城市文化和人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研究、探讨。
下面就讲讲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更能说明这项工作更适合由精英主导。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技术与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因此它具有综合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因此,它又是一项长期和经常性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这些精英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并与政府协商,最后形成某种理念或某个体制。
在城市规划中,温哥华属于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
人口急剧增长给温哥华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遵循“精明增长”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市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规划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令现代化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这活生生的成功例子不是由公众主导的城市规划,而是由政府和精英们共同规划并实施而产生的。
不过,公众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定,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因而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该帖被浏览了2040次 | 回复了17次
论文简介:
开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认识实习,先后参观了曲江水厂、规划院、咸阳机场、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兴庆公园、莲湖公园、高新科技开发区、北郊经济开发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书院门以及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体
育馆等地。
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经历代王朝兴衰,城市规划布局也日见完善。自从公元前11世纪,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到唐代整个城市布局已经很严整,分区也明确,并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坊里制在唐长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并且在坊中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镇守西安。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规模。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
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其他街巷一如明代。
现代的西安城市也基本沿用古代布局,轴对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市内规划分为九个区、四个县,进行了多次规划,城市布局日益成熟。通过实习,使我们城市规划有所认识,对所学课程——城市规划原理有了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