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 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第2编6-1资料库人教版
第二编
第6章
第1节
三
《考试大纲》规定了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四种体裁,实际上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戏剧考查的可能性极小,诗歌则没有考查的可能。因此,在知识梳理中主要针对小说、散文、戏剧这三种体裁。
一、关于小说方面的知识
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一)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小的作用。
(二)小说的基本特点 从近几年高考看,所谓的小说考查大都是集中在小小说的考查上。小小说和短篇小说还有不同,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断,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
1.选择材料以小见大。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就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余字。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映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只能反映生活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朵浪花,只能反映现实生活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就是说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长河的一涓一滴、一朵浪花也罢,是现实生活中侧面的一个闪光点也罢,但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说篇幅虽小,但它有较多的丰富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制,小小说塑造人物时,主要写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因此,把握主人公及其性格很重要。
3.情节有吸引力。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4.结尾含蓄隽永。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小说的质量。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题常在结尾处明朗。阅读小小说一定要关注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所谓新,就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从而使人得到哲理的享受。作品除了要以情动人,还要以理喻人。哲理是情节的内核,它使人震惊,发人深省,引人思考。哲理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它渗透在情节之中,引导读者去思考并作出判断。所谓辣,这包括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6.风格清淡隽永。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在选择题材、虚构情节和安排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它不可能反映现实的重大矛盾和斗争,不可能反映十分严峻和重大的主题。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思想、作者所表达出的主张和观点以及语言特色等,从风格上看是清淡的。另外,作者常常将含蓄的写作手法运用到小小说的写作中,作者将自己的深意隐含在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中。藏而不露,由读者去回味,去补充,去发展,从而产生凝练隽永、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三)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关于散文方面的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对散文的考查已成为近几年高考阅读的主打题目。
(一)散文的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咏物散文。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是借某物与某人某事的相关联系,来抒发对某人某事的感情,来揭示一种道理。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3.写景散文。阅读写景散文,一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征和色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主要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其色调是蓊郁的、朦胧的、渺茫的,这种景色,这种色调,就印上了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沉沉的孤独而苦闷的心绪。二要注意写作的顺序。写景散文,其写作顺序多为时间和空间,从时空的变化可看出散文的行文脉络。三要注意观察点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观察点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均无变化;有一方发生了变化;双方均在变化。明晰这些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散文的写法及行文的层次关系。
4.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
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5.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二)散文的特点
1.真 取材于真人真事,抒写真情实感,决不仰仗虚构,这是散文的首要特点,也是和小说、戏剧的首要区别。取材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散文,像《挥手之间》《藤野先生》等,不但整体上不能仰仗虚构,就连细枝末节上的失实,也是不允许的。一般题材的散文,则可以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局部细节的艺术加工。
2.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只有写真情实感的散文,才能真正征服读者的心。
3.小 篇幅短小而情长意远,是散文可贵的优点。如《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不过千字左右,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读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4.散 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然和人生是散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大到茫茫宇宙,小至花鸟草虫。重大的历史变革,叱咤风云的领袖伟人,以至日常琐事、平凡百姓,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形式自由,除一般的常用形式外,还可用书信体、日记体等。散文的表现方法多样,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并且多用想象和联想,当然,散文广泛的取材、自由的形式、多样的方法,都要始终围绕表达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的“神”,要神聚,“形散神不散”就指此。散文中各种题材靠主题来凝聚,靠线索来贯穿。
5.美 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三)散文常用的线索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2.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5.景物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四)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和说明。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1.叙述。叙述是散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散文,都要以事或以景、以物见意。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
2.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但一篇散文,如果不加以区别,处处都展开描写,形象反而就模糊了,因此,描写又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的地方,最能烘托作品情境的地方。
3.抒情和议论。在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述对象的见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散文,把握住了抒情和议论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果说记叙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议论则起着点“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议论,对散文也就“意领神会”了。
(五)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铺垫也叫“陪衬”。
5.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地浓墨重彩地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里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8.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联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类型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事物的一种联想。②类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而产生的一种联想。③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④因果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
三、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一)戏剧的主要内容
戏剧的主要内容包括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二)戏剧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三)戏剧的主要特点
戏剧文学具有其他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要供舞台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约。这样,便产生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般特点:
1.时间、空间的集中性。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2.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
3.语言的个性化。剧本里也有叙述语言,那就是舞台提示,但它们极简略,只是辅助手段。剧本的台词是剧本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
一般联系、情节的进展,因而需要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四、文学类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风”。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方法规律技巧
一、鉴赏小说的思路和方法(一)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1.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读者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做到:
(1)要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分析。①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即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即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因为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
③要注意分析人物语言。特别是要分析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进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④要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要注意分析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思想和表达主题的作用。(2)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4)要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需特别注意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赅全。
2.如何分析小说情节 具体说来,要注意三点:(1)注意分析情节运行模式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注意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①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②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③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④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⑤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⑥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3)注意分析重要情节(细节)小说情节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情节要注意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1)分析自然环境的思路
①分析自然环境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分析自然环境暗示的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分析自然环境增添或烘托的某种气氛; ④分析自然环境所衬托的人物性格、心理等; ⑤分析自然环境对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⑥分析自然环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2)分析社会环境的思路
①从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②从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③从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的角度分析。(二)高考小说常见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1.“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2.“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种题型,我们首先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然后结合上下文弄清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人物、写作手法等分析。
4.“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把握小说的主题,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5.“表达技巧”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运用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6.“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从三方面思考:一是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二是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三是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③语言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二、鉴赏散文的思路和方法(一)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思路 综观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1.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在原文寻找关键信息。具体步骤如下:
①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②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2)答案表述的原则: ①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②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③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3)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①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②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③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全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2.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1)鉴赏语言的解题思路
①联系主题,切合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要求。具体地说,包括鉴赏文中重要的词语(含标题),鉴赏文中重要的句子,鉴赏文中重要的段落,鉴赏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鉴赏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和“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有明显的不同,鉴赏的要求更高,可以简洁地阐述一下含义,更重要的是剖析这些语言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对语言的鉴赏还要注意联系主题和人物(事物)形象。
②鉴赏表达方式:分清类别,挖掘作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主要包含: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述顺序(倒、插叙)的安排和作用。
描写主要包含: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和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按范围分有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的是一个点,场面描写的是一个面,以群像居多);按繁简程度分有工笔和白描;按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按状态分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按时态分有现实描写(实)和想象描写(虚);按技巧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抒情主要包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议论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说明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
判准类别之后,再要注意的就是挖掘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要结合主题和形象。
(2)如何鉴赏技巧
①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
②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或呈现形式入手,深入体会分析。
③要会简要阐释
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作阐释。
3.如何正确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语句的简单表述。散文阅读设题通常指后一种。
(1)读懂暗示语
散文写景、抒情或叙事,作者为了表情达意总是对人物或事件、时间或空间、景物或感情作某些暗示、标识,或明或暗地给读者传递阅读信息。
(2)悟透概括句(或总结句)散文的一些概括句(或总结句)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或表意的集中体现,隐含诸多阅读信息,对它应深入解读。
(3)关注过渡句
过渡句不仅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同时还常常隐含上下文诸多主要信息。此外散文阅读还应注意一些指示语(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情态语(表明人、物情态)、感情句、主旨句所隐含的信息,对其正确地辨别、筛选有助于我们阅读作品,解答试题。
4.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主旨的一般思路是:(1)从文章的题目明主旨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因此文章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的“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见”。
(2)从开头、结尾处明主旨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中心句中明主旨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句中,有的甚至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另外,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4)分辨散文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看画龙点睛的句子,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世风。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要看流露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二)高考散文常见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或不好。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某两个或三个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十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⑤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2.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关键语句,第三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
三、文学类阅读探究题题目类型及答题策略(一)题目类型
根据高考大纲对探究题的要求,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型六小类: 1.思辨型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
根据题目的考查方向,可以分为三小类:
(1)评析类——对文本内容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考查的内容多在文本本身范畴之内,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
(2)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此类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既可以同意某种观点,也可以反驳某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3)质疑类——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做题时,首先要解除“伟人”“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束缚,立足文本材料,大胆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作品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2.拓展型
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1)社会拓展类——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问题。这类题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2)文学拓展类——根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回答这种题目,不但要用到一般的文学常识,还可能涉及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
(3)假设拓展类——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假设而作答。
回答此类问题需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谈出立场鲜明的观点。(二)答题策略
1.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2.熟悉题型。比如小说类常见的题型有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或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此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或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或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或该作品有没有审美价值,有没有艺术价值,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等。散文类探究题型有主题的探究,有散文特点的探究(即形散神不散),以及组材的探究等。
3.掌握题型中涉及的必要的知识。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这一问题,就要知道现实性是就什么而言的,这个现实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的人物,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与现象中的此类人物联系起来就可以了。再比如人物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这一问题,就要先从概括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入手,然后再谈这一形象是生活中哪一类人的概括。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这种题的答法也一样,就是与现实进行对比,看看这一情节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有依据就是合理的,无依据就是不合理的。至于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这种题目,是与小说前文的情节有关的,看它是否应该在此处结尾,在此结尾能否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否将人物的性格表达充分,能否达到结构的完美。而艺术价值的回答,则紧扣小说的情节是否有波澜,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了什么主题。审美价值这类题目,应该了解审美价值都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它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向善向美的那些特征,还有作品反映的主题对现实有没有好的引导作用,能否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有没有美的语言及给予人享受的艺术手法。
4.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5.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
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洞悉命题规律 规范答题模式
1.遣词用字
【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答题模式】
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技法解密】(1)把握其内涵,分析其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尤其要注意字词在文中运用效果上的“四性”:①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②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③精确性。词语在概念表达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规范等。④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
2.词句意思
【命题方式】理解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或: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词(句)的理解。【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句子:句中关键字词+限定修饰成分+上下文。【技法解密】(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2)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分析句中各成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如果是单句,就要在抓住句子主干或突显句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果是复句,就要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句的句意,分清各句内在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3)对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相互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比喻既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用喻体来解释本体。(4)哲理句往往对全文主旨作解释,多为高度概括而抽象含蓄的句子,答题技巧是先用多个具体的同义或近义词替换,做到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使意思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3.语句赏析
【命题方式】请赏析文章中的“„„”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技法解密】(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
4.归纳要点
【命题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或: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答题模式】分四步走: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范围;第二步借助标志,抓住关键;第三步认真比较,去伪存真;第四步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技法解密】(1)运用“勾画法”,找出每一段文字的关键语句。(2)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关键句:关键词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等,关键句如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以及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等。此外,还可以借助如顿号、分号、句号等表明语句结构的标点符号。(3)组织答案时要根据内容和题干要求分条陈述,分层分点作答,切忌答案的遗漏和重复交叉。
5.观点评价
【命题方式】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模式】语句含意+情感因素(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技法解密】(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
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6.文章主旨
【命题方式】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或:本文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手法、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感情)。或:不是。因为“„„”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非全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
【技法解密】(1)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2)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3)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4)在筛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归纳。
7.景物特点、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景物或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技法解密】(1)景物形象要从把握形象特征、情感蕴涵及领会形象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2)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及形象意义等。
8.层次安排
【命题方式】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或: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材料上以“„„”为中心,内容上由“„„”到“„„”逐层深入,按照“„„”顺序展开。
【技法解密】(1)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也就是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或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使其成“点”;然后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2)分析首尾,注意过渡和照应,材料上详略主次的安排,思路上行文线索的贯串以及相关的写作顺序。(3)运用过渡词语,如“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运用结构类术语,如“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形散神聚、先抑后扬”等。
9.句、段作用
【命题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技法解密】形式上:(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10.选材组材
【命题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模式】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技法解密】(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注意被问对象的位置。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11.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技法解密】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
辞手法的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分述如下:(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或反衬):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2.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技法解密】(1)常见表现手法:想象、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13.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技法解密】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1)记叙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叙议结合等。(2)描写在对象上可分为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等,方式上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声色结合等。其中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形象鲜明。(3)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4)议论包括直接说理、以形说理和寓理于事。(5)表达方式上还要特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夹叙夹议),常常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14.人称
【命题方式】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人称确认+结合原文分析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技法解密】(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如果是用于某物,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4)人称的转换往往是因为叙述的主体对象有所变化,或是便于感情的变化与抒发。
15.拓展探究
【命题方式】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或:请简要论述你对“„„”的看法。【答题模式】理清文脉+整合提炼+提出独特见解
【技法解密】这是一种全新的命题角度。这类试题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意的深度。(1)关注文本的疑点(难点)、文眼和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作品意蕴及其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人文精神。(2)理性分析,合理联想、推断和创新,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第二篇:高三 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第2编4-1资料库人教版
第二编
第四章
第1节
一、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形象
古典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诗歌形象与作者的心思、情愫、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诗人感情的形象,已成了古典诗歌里面失意的“秋士”与“漂泊的客子”的形象代称。
1.人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同时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丰满人物形象。鉴赏这种形象要注意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交代、情节的展开以及塑造人物用到的各种手法,同时也要注意鉴赏视角——总结人物形象,挖掘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
(1)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高度自信,淡泊钱财,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思想;贾岛《剑客》中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则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情怀,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流露了作者迟暮的心境。古典诗歌中的“迁客”与“秋士”,均属此类。
(2)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则是描写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田园风景使人乐而忘返。
(4)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张敬忠《边词》:“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从“斩楼兰”与“河畔冰开”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春迟、荒寒的景象中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5)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6)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7)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
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8)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
(11)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思妇形象。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著名的思妇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意双关,用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二、特殊物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遂成千古绝唱。
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之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3)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4)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些诗词,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 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很多诗中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不立不倚者。”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衰昔盛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5.爱情类(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
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比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第三篇:高三 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第2编3-2资料库人教版
第二编
第三章
第2节
教学大纲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而
常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③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桓晋文之事》)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子何恃而往?(《为学》)②客何为者?(《鸿门宴》)③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②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②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何乃】译为“怎能”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乃
常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复音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它”(包括复数)“他”。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三)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2.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复音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若
常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后汉书·列女传》)2.表示“比得上”。
如:徐君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你;你们。
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4.海神名。
如: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所
常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复音词: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解释为“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为(一)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注意:读wéi)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②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注意:读wéi)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等。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复音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二)副词。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
常用作介词。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②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与
1.介词。和,跟,同。(注意:读yǔ)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连词。和,跟,同。(注意:读y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助词。通“欤”。(注意:读yú)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则
常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者(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表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之
常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若能与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第四篇:高三 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第2编5章随堂人教版
第二编
第五章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3)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6)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7)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答案:(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停车坐爱枫林晚(3)日月忽其不淹兮(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拄杖无时夜叩门(6)见贤思齐焉(7)社稷次之
2.补足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1)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4)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3.根据提示,默写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2)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李清照《夏日绝句》)(4)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5)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6)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答案:(1)两情若是久长时(2)艰难苦恨繁霜鬓(3)死亦为鬼雄(4)楼船夜雪瓜洲渡(5)竹喧归浣女(6)长太息以掩涕兮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2)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心一片磁针石,____________。(文天祥《渡扬子江》)(5)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答案:(1)心有灵犀一点通(2)绝知此事要躬行(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不指南方不肯休(5)吹尽狂沙始到金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3)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__。(李商隐《咏史》)答案:(1)骐骥一跃 功在不舍(2)杨柳岸晓风残月(3)成由勤俭败由奢 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2)清水出芙蓉,______________。(李白《论诗》)(3)______________,文武之道也。(《礼记》)(4)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答案:(1)不以规矩(2)天然去雕饰(3)一张一弛(4)我以我血荐轩辕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师者,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2)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3)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柳永《凤栖梧》)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答案:(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宁为百夫长(2)复得返自然 别有幽愁暗恨生(3)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不畏浮云遮望眼(4)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师一表真名世
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元稹《离思》)(2)_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遭难》)(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5)_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答案:(1)除却巫山不是云(2)月明星稀(3)枯松倒挂倚绝壁(4)蓝田日暖玉生烟(5)雪暗凋旗画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空缺部分。
(1)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3)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4)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有则改之,______________。(朱熹《〈论语〉集注》)答案:(1)捣衣砧上拂还来(2)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3)大珠小珠落玉盘(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5)无则加勉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2)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案:(1)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2)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4)靡不有初,______________。(《诗经》)______________,行必果。(《论语》)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3)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4)鲜克有终 言必信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谚曰:“______________,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一句,显示了他的达观情怀。
(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的孝道更值得弘扬。
(3)孔孟之道在于积极入世,孔子说:“当仁,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______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下》)都表现出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答案:(1)从善如登 何妨吟啸且徐行(2)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乌鸟私情(3)不让于师 舍我其谁也(4)识盈虚之有数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答案:(1)惟草木之零落兮(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叙兰亭盛会是从体会自然之佳趣写起,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答案:(1)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2)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陶潜《归去来兮辞》)(2)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4)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答案:(1)泉涓涓而始流(2)出师未捷身先死(3)将登太行雪满山(4)小人长戚戚(5)石破天惊逗秋雨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1)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4)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5)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__。(赵嘏《长安晚秋》)(6)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7)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1)暧暧远人村(2)百草丰茂(3)君子和而不同(4)夜吟应觉月光寒(5)长笛一声人倚楼(6)金风玉露一相逢(7)势拔五岳掩赤城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2)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______________,人道是、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虽有槁暴 车柔使之然也(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4)故垒西边 三国周郎赤壁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收之桑榆。(《后汉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3)《孟子·尽心上》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许多封建士大夫恪守的人生信条,他们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得志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答案:(1)失之东隅(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3)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2)其志洁,______________;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屈原列传》)(3)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答案:(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2)故其称物芳(3)古来圣贤皆寂寞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1)时运不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2)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是李白性格中的可贵之处,也是其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之一,比如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宣告:“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3)______________,翠峰如簇。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答案:(1)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钟鼓馔玉不足贵(3)千里澄江似练 征帆去棹残阳里(4)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五篇: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1-5)
2012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1)第一部分:早读完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熨斗/熨帖 诰命/桎梏 呱呱而泣/呱呱坠地 B.家父/渔父 讴歌/沤肥 芊芊莽莽/阡陌纵横 C.崚嶒/磨蹭 咖啡/咖喱 悄然无声/宵衣旰食 D.靓妆/靖乱 货色/色酒 大模大样/模棱两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一篇感情浓郁、内容生动的抒情散文,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情感,靠什么倾泻?它那沁人心脾的芳香,靠什么流溢?为了强化对生活内容的扩展,聪明的作者绝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的亦步亦趋的描摹,他们总会千方百计多方位地表现视觉美感,围绕主题,纵横捭阖,使情感之水,顺着事物之风浩浩荡荡涌进生活的海洋。
A.行云流水 B.沁人心脾 C.亦步亦趋 D.纵横捭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历届亚运会曾“火”了韩国泡菜、“热”了日本寿司,本届亚运会,广州自然也不会错过展示“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
B.铁道部所属单位、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联等相关机构将筹建合资公司,并以该合资公司为运营平台推出类似公交一卡通的银联标准铁路预付卡。
C.发表在美国《营养研究》上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早餐吃鸡蛋,能减少人的饥饿感,降低午餐以及一整天的热量摄入,达到控制体重又不影响健康的作用。
D.有消息说,在刚刚进行的人口普查登记中,各种稀少罕见的姓氏进入了普查员的视线,如“啊”“哦”“个”“百”“千”等。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但愿,这淡泊成为一种人生的境界,被我们追求着
② 是一条鱼儿,就安心地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 ③ 成为一种宽广的胸怀,被我们保持着
④ 是一只鸟儿,就自由地在天空翱翔,从不探询水底鱼儿的去向。⑤ 这,实在需要一种淡泊的境界和气度 ⑥ 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被我们演绎着
A.①⑥③⑤②④ B.②④⑤①⑥③ C.②④⑤①③⑥ D.①②④⑤⑥③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4),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二部分:晚修完成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旋知制诰。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居正卒,太宗亲临,居正妻拜于丧所,上存抚数四,因问:“不肖子安在,颇改行否?恐不能负荷先业,奈何!”子惟吉伏丧侧,窃闻上语,惧赧不敢起。自是尽革故态,谢绝所与游者,居丧有礼。既而多接贤士大夫,颇涉猎书史,时论翕然称之。
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 节选自《宋史》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敢忤其意者 触动 B.居正以计缓其事 延迟 C.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参预 D.年谷方登 庄稼成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未几,以材干闻于朝 ②居正以计缓其事 B.①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 ②因率众剪灭群寇 C.①为《遣愁文》以自解 ②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D.①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 ②谢绝所与游者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薛居正勤政为民的一组是()
①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 ②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③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④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⑤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⑥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居正少年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考进士落榜,作《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有识之士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史弘肇为人残忍自傲,他的部下违犯盐禁,论法当死,薛居正逮捕这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薛居正处罚了他,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但又不能救助。
C.薛居正任朗州知州时,监军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盗贼的同伙,准备全部杀死,薛居正率军队消灭群寇,俘获了盗贼主帅汪端,救下了全部僧侣。
D.太宗亲临吊唁薛居正,直斥薛居正的不肖之子难以担当先人的遗业。薛居正的儿子羞愧难当,从此他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受到当时舆论一致称赞。10.断句与翻译(1)断句(3分)
先 是 太 祖 尝 谓 居 正曰 自 古 为 君 者 鲜 克 正 己 为 臣 者 多 无 远 略 虽 居 显 位 不 能 垂 名后 代 而 身 陷 不 义 子 孙 罹 殃 盖 君 臣 之道 有 所 未 尽 吾 观 唐 太 宗 受 人 谏疏 直 诋 其 非 而 不 耻(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4分)
②子惟吉伏丧侧,窃闻上语,惧赧不敢起。(3分)
2012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2)第一部分:早读完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休憩/休戚 沤肥/讴歌 倒戈/颠倒 B.掸子/胆子 沉湎/缅怀 吐露/吐血 C.擎天/晴天 湖滨/摈弃 炮仗/炮弹 D.噎气/咽气 蜿蜒/手腕 散居/分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钱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人民始终,要发展壮大自己,只能依痹自己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帮助都是次要的。
②他走来走去,滔滔不绝地说东说西,无非是想在女朋友面前 自己的所谓的才能。③站在举世闻名的 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也会心潮澎湃。A.认为 表现 雄伟 B.以为 表现 宏伟 C.认为 体现 宏伟 D.以为 体现 雄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C.现在是高考冲刺的黄金时段,请利用好每一分钟,等高考结束再做事后诸葛亮,悔之晚矣。
D.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而昂贵的网上消费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贪官黄利发在任财政局长的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贪污了20万元。C.在中央领导视察广州火车站的时候,承诺将在三天内开通北上的列车,让老百姓尽早回家过年。
D.在教育问题上,网民的留言多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包括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太低、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编制政策等。
5.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他不仅政声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⑴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跛而望矣。(《荀子·劝学》)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⑶,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第二部分:晚修完成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3、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6、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8、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9、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13、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1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1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1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20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2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5、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
1、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3、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8、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9、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10、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11、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12、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语言运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一句简明连贯的话概述肇庆裹蒸。不超过35个字。(6分)①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以糯米为主料,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②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做主料,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③冬叶是肇庆特产,肇庆人用色绿叶香而且具有防腐功用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把裹蒸包制成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④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2010年5月15日至20日,岭南中学将举办该校第十届体育艺术节,体艺节组委会将于5月1日以学校的名义给该校校友发一封邀请函,邀请校友们参加本月15日上午8点在校运动场举行的开幕式。以下就是组委会为此拟写的邀请函,但尚缺正文部分,请你将正文补写好。邀请函
亲爱的校友:。
岭南中学
2010年5月1日
2012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3)第一部分:早读完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歼灭 / 信笺 星宿 / 住一宿 倔强 / 牵强 蠕动 / 濡染 B.果脯 / 胸脯 角色 / 独角戏 档期 / 档案 应届 / 应声 C.渲染 / 寒暄 撒手 / 煞风景 粘液 / 粘贴 抹脸 / 抹黑 D.证券 / 试卷 妙着 / 着眼点 晕车 / 晕倒 谥号 / 嗜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B.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C.西南地区发生旱灾后,人们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但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些人应当感到羞愧。
D、不是对每一个方面、问题、种类作事无巨细的论说,而是钩玄提要,索隐发微。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B.5月20日至21日,潘基文首先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的陪同下参观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然后又来到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民居。
C.中国需要吸取以往发展中偏重城市发展但忽视乡村发展,偏重东部发展但忽视中西部发展,偏重招商引资但忽视劳工权益,建立健全公平的教育制度.平等的就业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事难事,;逆境顺境,;,看涵养;,看智慧;是成是败。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①看胸襟 ②看坚持 ③看担当 ④是喜是怒 ⑤有舍有得
A.③①④⑤② B.④②⑤③① C.⑤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⑤③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李清照《声声慢》)
(4)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韩愈《师说》)
(5),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陶渊明《归园田居》)
(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第二部分:晚修完成 6 语言表达题。
马上就要高考了,请你为高考写一个公益广告。
文言虚词复习: 且。在括号里写出“且”的意义(1)副词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5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连词,表并列、递进、选择关系。1河水清且涟漪()
2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3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4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5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所。熟记“所”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助词。所+动词,表示……的人(事、物、地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为+所,表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行将为人所并
(3)所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表原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凭借,……的东西)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知所以拒子矣(……的方法)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此,用来)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表约数
父去里所,复还。
2012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4)第一部分:早读完成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船舷 / 弦乐 模样 / 模范 百折不挠 / 饶有情趣 B、阡陌 / 歼灭 雇佣 / 佣金 螳臂当车 / 瞠目结舌 C、渎职 / 赎罪 给以 / 给予 耳濡目染 / 风流儒雅 D、讴歌 / 老妪 解元 / 起解 焚膏继晷 / 咎由自取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图书大厦里,一本本厚重的语法书,虽然详细,但也繁琐,千万条语法规则实在令人望而生畏。
B、他在大会发言中说,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对他人的危难隔岸观火,势必会招致各方舆论的抨击。
C、尽管我们的方案这次没有获准,但只要其设计科学可行,论证无懈可击,就能引起上级的重视。
D、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政、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温度最高的地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一大遗憾。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
③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A、题名 资信 尊重 B、提名 资讯 器重 C、提名 资信 尊重 D、题名 资讯 器重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李密)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报任安书》司马迁)
(4)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6)辛苦遭逢起一经。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文天祥)第二部分:晚修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人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人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当时士大夫坐法皆不受测,远度己无赃,就测立三七日不款,犹以私藏禁仗除名。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只鹅而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着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人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人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馀,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 何远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赞扬
7.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B.正身率职,人甚称之。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尽心绥理,复着名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的证据。9.断句:把文段中加粗的句子用斜线断开。
及 去 东 阳 归 家 经 年 岁 口 不 言 荣 辱 士 类 益 以 此 多 之 其 轻财 好 义 周 人 之 急 言不 虚妄 盖 天 性 也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译文: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译文:
2012届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天天练(5)第一部分:早读完成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绊脚石∕湖畔 砧板∕粘贴 舷梯∕琴弦 殉难∕徇私舞弊 B.蓓蕾∕悖谬 舟楫∕编辑 剽悍∕缥缈 躯壳∕金蝉脱壳 C.庠序∕翱翔 溃败∕馈赠 瞋视∕嗔怪 巷道∕万人空巷 D.莅临∕砾石 畸形∕罗绮 剥削∕瘦削 薄弱∕日薄西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如果不是徐某保护的黑社会组织犯罪集团被公安机关打掉,这起猫和老鼠朋比为奸的游戏不知还要玩到 何时。
B.当八位身着楚国华服的少女依次敲响金黄闪亮的编钟,八艺节开幕式《极目楚天舒》使整个舞台顿时流光溢彩。
C.我市掀起一股余秋雨热,在新华书店里,《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书被疯狂抢购,一时洛阳纸贵。D.本刊为提高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①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②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 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
③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A.反映 搜集 征候 B.反应 收集 征候 C.反映 收集 症候 D.反应 搜集 症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姚明加盟火箭队后,篮球这项运动在中国就更加流行了,在中国的公园里、学校里,无数的青少年都在打篮球。
B.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明确表示,要禁止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C.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惟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0多万件,其中包括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盖骨等珍贵文物展出。
D.绕月探测工程是第一次我国实施的探月活动,将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
5.(09年全国卷Ⅰ)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6、默写。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第二部分:晚修完成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虚词“则”的意义和用法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5、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9、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10、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13、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14、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15、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6、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1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8、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9、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语言表达与运用题
1.(09年全国卷Ⅰ)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答:
2.(08辽宁)请从“知识” “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