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时间:2019-05-15 08:4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第一篇: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

摘要: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为道”,并提出“上教、中导、下制”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提出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进而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观念;在教学与治学思想方面,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与“思”,应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关键词:韩愈,教育,师生,人才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 他著书说传道授业,希望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贯通于教育实践之中。他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1.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为人师,必须忠于道,必须传道卫道;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来实现的。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其次是“业”。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就是要在“道”与“业”两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他的这种看法,也是有意义的。

2.师生关系

既然他把 “道”与 “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他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 “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韩愈还强调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他引孔子拜郯子(请教官名)、苌弘(请教音乐)、师襄(请教鼓琴)、老聃(请教礼)为师作例证,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里既“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韩愈在阐述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及师生关系的问题中,看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他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有学有专长、认真授业。他暗示了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

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 《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千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能力,“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等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的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三、关于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谓“不要其中”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可以做为我们教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 [3] [4] [5] 李娜.韩愈《师说》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王世红.韩愈“敢为人师”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赵洪奎.论韩愈的人才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刘南平.韩愈教育思想初探[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01)

[6] 廉永生.论韩愈的教育实践及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08,(02)

第二篇: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生于唐代中叶,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的时代,又是佛教泛滥的时代。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复古道作为挽救时局的方针。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要求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他又猛烈攻击佛教,以维护儒家的道统。他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常以古文作不平之鸣。其作品有不少反映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绪。

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1]。

他还认为:“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于其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2]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在这里,他把孟子的人生来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展为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善性,可见他的性三品说立论是唯心主义的臆说。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

既然性与情都有品级,那么教育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性是可移的。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教育对上中两等人都是可以发生作用的。而对下等人只起“畏威而寡罪”的作用,只可用刑法来制驭,使其有所畏惧而少犯罪。这在韩愈看来,也就是性可移了,但尽管性移了,而上下的品级却是始终不可移的。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韩愈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泛流传之际,重新打起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从而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什么是“明先王之教”?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3]由此可见,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仁义道德”四个字。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认为,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师说》论师

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其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儒道为基础的。但是,他对教师问题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客观规律,是很有创见的。《师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章的第一句话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二)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用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作为教师的任务,都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只不过由于历史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是很明确、科学的。

(三)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由于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道”有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然而,韩愈要求教师要信守的是儒家之道,这是不足为训的。

(四)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以“道”和“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的这句话,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有创见的三个论点:第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在某些方面强于老师、超过老师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学生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这是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发展。第二,“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展。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应向老师学习,同时学生在老师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会有独到之处,或有专长。因此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即“相互为师”,也包括“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

总之,韩愈的“师论”是相当开明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继承、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四、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一)勤勉善思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

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同方法。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

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

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的“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重要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做为治国之方。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

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群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迹人性上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 ”“性三品”等学说。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02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论述的教育观点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识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3)“圣人无常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在师生关系上的一种论述。他认为,人不分“贵贱、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吾师”是韩愈“圣人无常师”的思想渊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这精辟的论断,使《师说》放出异彩。

韩愈在阐述教师问题时,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师既应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提出了既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又要学生以能者为师,提倡教学相长,这些卓越的见解,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职责、政治与业务、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均具有启发意义。

4、关于教学的论述

韩愈自己勤奋求学,曾几度做大学教授,招收过很多学生,成为当时大批青年的导师,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责,师生关系的论述已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很有价值的概括了。关于学生如何“进学”的问题,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他治学多年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先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在这里他要求学生在业务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达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游终日,不勤奋用功,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如果随随便便,不认真思考,那么德行就会毁堕。这些虽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却是学习成败的规律。韩愈用明确、形象的语言固定下来了,对后来人们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起了极为有益的影响,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自古以来,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和独到。韩愈在文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就是靠这两条得来的。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明。”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韩愈“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学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是更有见地的。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以道弘文”。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写作的基本特点。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他的文章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恢心颓废,报国之志不流,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伟业。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第三篇:魏书生教育思想论文

魏书生教育思想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作者:大两间房学校

尹志国

摘要:魏书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优秀班主任。他认为科学管理班级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需要灵活有效的方法。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研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魏书生老师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观,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魏书生

教师

教育思想

自我教育

思想研究

正文:最近,我有幸参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学习,不禁在教育思想上豁然开朗,我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极大的震撼,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虽然我曾有过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对于新时期,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经验还是有待于提高的。自从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我对于如何当好一名教师,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多加努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体会如下:

一、教师要有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

作为教师首先心态应该摆正,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反思自己,也曾有过许多不满的情绪,听了魏老师对生活、对工作那恢谐幽默的讲座,我不禁自问,一个人既然无法改变环境,何不先改变自己呢?就像他说的,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条件好了再干,不是等待地位高了再干,不是等待学生爱学习了再干,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改变自己出发。学生不爱学习,听课的秩序不好,那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教师的问题。学生不爱听课,那我们就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对待生活和事业,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能不会更好吗?

二、教师要“爱”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灌输学生做学习的奴隶.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造成行为过失。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由于他 1 们情绪支配能力不强,心理不成熟,如果教育不当,就会使他们形成品德方面的缺陷。所谓“双差生”各个学校都会有,但魏书生老师用他那份爱激活了一颗颗快乐的童心。魏书生说:“学生心理健康,长大之后便能与人和谐相处,能承受工作中的挫折,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较大的贡献。每当有学生犯错误,魏老师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帮助,批评学生从来都不轻易用“不对”、“不行”之类的否定型语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自身内在的原因,寻求适合于该生的生活目标和进步幅度,而且十分注意后进生的点滴进步,经常用放大镜将学生身上的光斑放大为光芒,加以及时的表扬,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动态性。魏老师的爱不仅在差生的冷暖温饱,也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不仅关心他们在校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人际关系,为他们分忧解愁,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下愉快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魏老师用“爱”教育着学生,真正唤起了人性的真、善、美。他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心灵点燃了不灭的明灯,只要他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都会心甘情愿地努力去做,他给予学生莫大的信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管理者”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都真正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有人说:魏老师的课没有讲什么,学生就会了,可我们就学不来呢?不用批改作业,学生自己就能完成,收效也较好。这其实并非是神话。但魏老师的这些做法,并非是信手拈来的方法,这完全是他不断刻苦研究教学教法探索过程的验证。今天我认真学习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深有感受,对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魏书生老师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魏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最爱的是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是学习使他丰富了自我成长的知识宝库,丰满了自我发展的羽翼。魏书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坚持读书、学习理论至少一 2 小时,他共写了30本近100万字读书笔记。发表了66篇文章,先后撰写了《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论工作方法》,《语文教学方法100例》、《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所以作为一名 青年教师,更让我感觉到学习的重要,人不学不成器。

四、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挚爱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学生。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无论怎样差的学生,一经他调教,总能有极大进步。他大胆改革和创新教法、学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哪怕全校同年级中一个只考8分的差生,魏书生也积极帮他找出优点,特生特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使这个学生根本转变。他敬业奉献,不管是教学、管理、还是外出演讲,他对每项工作都非常认真,可以说除了必要的休息和身体煅炼,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传经送宝,传道授业,对教育教学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反观我们的教师队伍,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虽不能像魏老师那样达到对教育痴迷的程度,我们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者。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要深刻领悟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做一名魏书生型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蔡政权 教育的智慧(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漫谈):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龚春燕 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4]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3

第四篇:论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论教育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生产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教育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将创新作为根本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经济;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人均产值增长率主要归功于各种投入值的提高,而非投入量的增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提出知识和信息是现代经济的基础资源,科技知识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都来源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将创新作为根本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教育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这“三个面向”可以归结为:教育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无非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高级状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物质生产是手段,精神生产才是目的。但是,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当今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表现为知识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生产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创造财富的全部要素中,知识表现为最基本的成分,可以说是“最终的生产力”,其他的要素必须依靠知识来更新、依靠知识来装备。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来源和增长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进步和知识进展所确定的人力资本。因此,非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减少,知识进展则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包括科学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所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已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能够“闭关自守、自在自为”地自我发展。世界科技、经济相互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包括了生产的国际化、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劳动和人才的国际化、货币金融的国际化、经济协调的国际化和科技合作的国际化。这种一体化趋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而科技进步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内涵。因此,教育要面向世界,其本质内容就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第三,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在21世纪,谁拥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并能最先把这些技术应用于物质生产领域,谁就可能拥有经济、军事和政治的优势,从而在经济上称霸,掌握战略主动权,通过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信息竞争来把握经济竞争。未来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相互融合,而两者发展的共同趋势就是知识经济。因此,教育要面向未来也就意味着应当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二、教育应当将创新作为根本目标

教育的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学习和创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趋势。学习和创新体现了教育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学习是继承,是辩证否定的第一阶段;创新是发展,是辩证否定的第二阶段;在创新基础之上的学习才是辩证否定的第三阶段。目前,我国的教育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应试教育体制是造成这种单一结果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封闭式的教育,而不是启发式、开放式、创造式教育,只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注重学生的自我培养,不鼓励学生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愿望,不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孔子说:“述而不作。”正是这种灌输式教育的根源。朱熹说:“述,传道而已;作,则始创业。”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表明了中华民族是勇于创始、敢为天下先的,但近代教育却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没有把创始的优秀传统贯彻于教育之中。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只是人的一生中所要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并非完成大学学业就什么也不用再学了。更多的社会经济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一个人在离开校园后必须继续学习。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要比满脑子都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更能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因素,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四年大学学得的知识仅仅是基础。因此,学习和接受教育已成为一个人“终身化”的过程,而创新是这一过程惟一有贡献意义的重要环节,也就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创新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青年学生是祖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栋梁。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关系到民族兴旺、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而付出百倍的努力。

三、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要实现创新教育这一根本目标,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来自于知识的贡献,但并非知识本身就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并非知识本身就能演绎出新知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掌握知识的人来推动,新知识也需要人来创造。只靠学习知识是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的是把知识和能力、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素质在一定条件下则外化为能力。

素质教育的正确实施,必须以转变现有的学校教育模式为前提。教育模式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第一,评价制度。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第二,教育方式。包括传教方式与受教方式两个方面。第三,知识的消化方式。包括知识的记忆和知识的理解两个方面。第四,教育结构。包括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广度。第五,教育投资模式。包括教育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投资管理方式等的组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从模式上看,存在以下特点:第一,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这一体系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育的全部效果,使人认为知识被记忆到脑海中就是掌握了知识。第二,灌输式讲解和口袋式接受。“满堂灌”维护了课堂秩序,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也维护了教师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质疑创新的能力。第三,记忆式消化。采取超强的记忆训练,把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就被认为是学习好,按照教师设计的僵化的试卷把知识平铺地摆出来就可以得到好成绩,而另一方面却是创造力严重缺乏。第四,教育结构失衡。要么片面强调基础教育,要么片面强调人才的专业化,专业以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第五,教育投资主体单一化。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果必然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综合素质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素质是对人的综合评价,一般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性格意志特征、伦理道德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传统教育模式下学制太死、专业太窄、偏重理论、忽视能力,默默读书、从不提问的学生被认为是好学生,而标新立异、思想活跃的学生则被认为是自由散漫、不务正业。创新型人才往往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并且习惯于逆向思维,往往不能为传统习惯所接受,这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一大障碍。克服这种障碍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育体制,培养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它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内容。因此,为了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加大教育改革和教育投入的力度,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第五篇: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读《中国教育怎么了》和《观念决定成长》有感 专业:物理学班级:2011级物理2B班学号:20112301167姓名:黄彦

【摘要】

1.《中国教育怎么了》

孩子们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只是倍数做题,逐渐变成了考试极其,他们的能力训练、品格塑造、价值观教育十分缺乏;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多数学校和多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一些“|灵魂工程师”甚至开始争相追名逐利;人才市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进入社会之后热衷权钱,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混淆是非;还有近5800万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爱,缺少关注,缺失家庭教育„„

2.《观念决定成长——影响世界的30个教育新观念》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知识更新,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充电”,以适应“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剧烈的社会变革,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教育孩子学会“点金术”比追求学习成绩、高学历更加重要。为引领您走出教育的误区,我们尽可能全面搜集近年来影响较大,经实践和实践检验为正确,并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30个教育新观念,从胎教到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既有方法上的指导,又有现货的可借鉴实例,我们真诚希望这本小书能够给您教育孩子带来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教育缺乏教育新观念

中国教育怎么了

近现代大学教育深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按工业生产方式批量制造着所谓的“人才”,学生被设置了某种标准,并进行批量的复制,全然没有了个性。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财富利益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无法幸免,我们看到的媒体和网络不断曝光的大学学术腐败、学生抄袭、升学潜规则等等新闻,无一不是价值观沦落的明证。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育人,然而教育对血色很难过人格品质的塑造功能也出现了问题,校园暴力、虐待动物等现象也并不鲜见。

中国近百年来的教育几乎完全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原

创学科。这种模仿的状态并非只出现在教育方面,我们的哲学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我们的价值取向都是这样,正在慢慢地迷失自己。

一、就业之忧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忧各种各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几乎把责任推

到了金融危机上。但真相远非如此。

(一)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

一位喜爱写作的男生,专业是新闻,梦想成为记者。毕业求职时,却连一篇

300字的消息都写不出来。一位漂亮女生,理想是做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因

为大学读的企业管理都是书本理论,甚至还没搞明白企业管理是什么,更不

要说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了,结局自然也是被淘汰。当未来之门轰然关闭时,他们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过去的心潮澎湃的激情与梦想随之破灭,找

不到工作。自然而然,他们不再追求理想,只需要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二)为何大量工作无人胜任,却仍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如上面的例子,专业是新闻的同学无法马上写出一篇300字地消息,专业是

企业管理的同学毫无实际企业管理经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背后埋藏

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些贴上“人才”标签的大学生根本不是人才!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人才永

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

(三)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什么

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也应当有相当清晰的“学习一技之长”的思想准备,有了这种想法,才回去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给自己的人生制定可行的计划,才会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才会远离困惑、颓废和

迷茫。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究竟能

做什么。

二、能力之忧

(一)从小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训练的人,不管

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生活上,工

作上。如果从小就养成乐观自信的心态,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

惯,你就永远是胜者,哪怕真的处在绝境里,也能顽强地走出来。拥有良好

行为能力的人,才是永远的胜者。

(二)坚韧、能力和勇气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就开始的各种各样看似细小的训练,他们不会一夜就形

成,更不会凭空获得。

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内心——符合认得成长规律的价值

体系。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美国强大的今天。要让孩子将来有

能力、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就让孩子学会面

对、学会独立,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负责人的爱。

(三)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除开学到了一大堆书本知识

以外,他们什么也没学到

(四)由于不能轻易质疑已有的事物,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逐渐

被稀释淡化。什么都不能质疑,大脑就停止思维,人就成了

机器。

因想象而激情飞扬,因激情飞扬而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但当创造不被认可,并且在粗暴的践踏下,在强迫孩子们“要听话”的苛责声中,无数天才的孩

子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碌碌无为

三、品格之忧

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重重的矛盾,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

再无可能。并且,当教育不再强调育人,不再崇尚高尚的品格时,社会就只

能是恶性循环。

四、师道之忧

在价值观混乱的环境中,出现“范跑跑”这样的人物,毫不奇怪。没有信任,一切皆会背离教育的意愿。正因为忽视了学生对教师、对教育机构的信任,才出现了学生不好管、不敢管的现象。教师把自己的职责简化到单一的灌输

知识、简化到仅仅督促孩子听课做作业、简化到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

个学生的优劣,怎么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并且,那些狠心收补课费的老师,连起码的良知都丧失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了。但是,也有这样一

位老师,谭秋千用他的生命回答了什么叫师德,什么叫信任,什么叫一名教

师在生死关头的担当。他在给自己树立起一座万民敬仰的丰碑的同时,也给

教育行业挽回了面子,留下了长久的拷问。

五、价值之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育就成为达成个人功利目的的跳板和工具,这与教育的真实意图背道而驰。在老百姓心目

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

观念决定成长——影响世界的30个教育新理念

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争议不断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对

孩子施教,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不知困惑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多少父母;

在一轮又一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冲击波下,又不知使多少家长和学校盲目跟

风、深陷教育的误区。这无疑使原本在当代就十分突出的独生子女问题雪上加霜。

当一个个悲剧和惨剧出现时,人们才惊呼: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我们

又应该在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做些什么?这是颇费思量、值得

思考的问题。

在这30个教育新观念中,这几个,我个人认为,是当下更急需注意的内容。

一、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感智力的商数,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情

感的能力的高低。高情商的人一般是指: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

享受;调适情绪、转移矛盾;善解人意、充满活力。他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能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锐地感受他人的情感世界并有效地做出反馈,能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效地处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一)高情商特点:

自信心强,好奇心强,自制力强,人际关系良好,具有良好的情绪,同情心强

(二)高情商的培养

1.情商发展的基石——家庭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发展和调适良好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同情心,促进其情商的发展。

2.情商发展的后盾——教师

带着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走入课堂,给孩子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渲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孩子。以积极的方式鼓励他们,培养每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忍耐力。

3.良好的友谊有助于性格的健康发展

二、财商教育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作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

(一)学生高消费现象

家长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们日渐膨胀的物质需求。助长了孩子的高消费和盲目攀比心理,对孩子成长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病。

(二)如何进行理财教育

1.父母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了解钱的实际价值

2.父母要训练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

3.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理财的机会

4.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财教育活动,是学生明白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更让学生明白如何把开支和储蓄有机结合起来。

三、正确对待电视、游戏与网络

(一)促进作用

1.电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通过模拟电视节目中的情节,可以增加儿童的想象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对身心的危害

1.过多的暴力镜头,儿童看多了容易产生攻击性和侵犯性行为

2.电视食品广告多为高脂、高糖或高盐食品,影响儿童的消费倾向,对身体影响

3.使孩子缺乏运动

【参考文献】

1.房阳洋,关阿津,汤海清.观念决定成长[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下载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和当下教育的结合(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蒙特梭利教育思想

    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摘要: 玛丽亚 •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是意大利医生、儿童教育家,,曾被誉为世界学前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位......

    数形结合思想论文

    三新二移之基不可失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

    教育论★

    教育论 最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眼睛只盯着个别学校,让个别人体验成功,让大多数人品尝失败的教育,绝不是成功的教育。 进行师德建设要提高职业入口......

    论教育

    论教育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本文是爱因斯坦于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新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新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除了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外,还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年幼等特征,推新出新地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有序有效地在新课......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

    教育法学论文《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张荣 12035231004 郑州市五里堡小学) 内容摘要: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对教师地位的保障。本文从《教师法》所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对其......

    论教育论文评价的标准

    论教育论文评价的标准 李方 作者简介:李方(1948-),男,广东茂名人,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 摘要: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