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蜀道难》,尝试写对联
学习《蜀道难》,尝试写对联
——惠阳中山中学2015届高一(3)班
指导老师吴丽君 1.蜀山有路通鸟道,天府无门挡太白。(樊子安)2.叹剑阁险和要,哀绝壁难且高。(刘彩玲)3.闻蜀道高险要,叹人生功利名。(李巧玲)4.青泥百步九萦险,太白千峰万丈高。(查唐容)5.蜀道巍峨千丈险,绝壁险峻万尺深。(何家成)6.飞瀑直流三千尺,连峰高耸九重天。(林子聪)7.步步惊心步步险,山山动魄山山高。(易慧玲)8.巉岩险比下火海,绝壁难于上青天。(杨紫菁)9.登峥嵘蜀道凶险,行坎坷人生艰难。(江金燕)10.攀千崖层峦交错仙魔叹,看万峰叠嶂耸青鬼神惊。(廖建辉)
11.蜀道难行抚膺叹,剑阁苦攻望天愁。(邱思琪)12.蜀道高峻自古晓,剑阁峥嵘而今知。(凌雪怡)13.剑阁峥嵘多险,峨眉兀立何高。(赖丽娜)14.飞湍瀑流砯崖转石噫吁何其险恶,黄鹤黑鸷猿猱子规嘘乎如此巍峨。(胡玉菲)15.悬崖绝壁插地险,天梯石栈接天高。(李满园)16.瀑崖喧豗惊其险,猿猱悲号叹伊高。(许琳琅)17.青泥盘凶如龙虎,剑阁藏险似豺狼。(叶雁婷)18.哀青泥盘旋何艰险,叹剑阁峥嵘堪惊魂。(方芳)
第二篇:【学习写对联】第一讲:对联史话
【学习写对联】第一讲:对联史话
【学习写对联】第一讲:对联史话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大家潜心的去研习,诗词君近期将会分享一些【如何写对联】的文章,将会从对联的发展历史、特点、平仄、方式要求、遣词、组句、类叙、实际运用、欣赏等各个角度来剖析,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如果喜欢本文请收藏+分享。
讲对联的发展历史,难度最大的是讲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
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亦非对仗句子。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从现在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之唐代,已有人作对联了。把对联的起源定在五代,为时过晚。谭嗣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定在梁代。他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这个结论同样不正确。因为,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为平声,且正好押韵,仅此一点即可知两人都不是在作对联而是在作诗,两人的句子合起来,还是一首带有永明体色彩的诗(句数不定,可通篇两两对仗)。
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即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野客丛谈》卷二十五称之为“不期对而对”的产物,正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偶合罢了。①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
说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字神降,福建霞浦人。唐咸通(860~873,懿宗年号)中读书于礼岙草堂,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一曰: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一曰: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陈蓬,号水仙,唐乾符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崎,上两联自题于居所。
又白启寰先生亦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至今,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
导致对联在唐代产生的种种途径,也说明对联产生于唐代,绝非偶然。
对联产生的途径,除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
律诗,又称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它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之为对联,其最基本的东西,正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发展来的。蔡东藩《联对作法》云:“对联一门,谐偶文之变体也。谐偶文始于诗赋。古人之作诗赋也,只以声韵为主,未尝专尚对仗。至唐以律诗律赋取士,于是谐偶兴焉。骊表骈紫,判白妃红,文字之中,含有一种美术,未始不足观者。厥后或拟诗一联,贴于门楹,称为楹贴,亦号楹联。”这里已说了个大概。常常有这种情形:有的诗人最先得的并非全诗,而只是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一联,全诗是最后才配成的。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在未入《忆江上吴处士》一诗之前,先相对独立了一段时间,此时就相当于一副对联。只是后来又入了诗,因此才未被视作对联罢了。
没有能够独立下去,便算不得真正的对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的条件。这一点,香港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这篇短文中,以杜甫《蜀相》等两诗为例,说得很清楚。他说:“(《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囊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抽出来,‘独立’作为武侯祠的楹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首联,进而描写祠堂的景物的,它就不如颈联之有独立性了,不过,可以用作表现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联。这类诗联是不大适用于作一般对联的。杜甫另一首《送郑十八》的七律,其中颈联‘仓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写的是两人间的私事,那就不能作为对联了。” 除律诗而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使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几种。联句,乃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多句一韵者,依次而下。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这种方式相传起于汉武帝的《柏梁台》诗,是否可靠姑且不论,在唐代已很常见,这是事实。《孟浩然集序》云:(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这是一人两句一韵者。单以孟浩然这两句来看,就是一副对仗工稳的风景联。而后者将前者的上句对成一联的,这同而今之所谓“对对子”毫无二致。
联句在唐代,又扩展为酒令、口号等等。
酒令为旧时饮酒中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一两句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与不合要求者罚酒。其轮流所说的一两句诗词,有的不要求对仗,有的要求对仗。要求对仗者,事实上就成了一副对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香山居士”条所载的一个唐人酒令,就属这种情形。
[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 [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这个酒令见《渔隐丛话》卷二十一。鉏麑,一作鉏麛、鉏之弥,春秋时晋国力士。据《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恨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派鉏麑行刺赵盾。清晨前往,见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忍下手,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豫让,春秋战国间晋人,初事范中行氏,复为晋卿智瑶家臣。《史记·豫让传》云:赵襄子灭智氏,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自哑,多次谋刺赵襄子,欲为智氏复仇。被赵襄子所获后,赵问他何以不事中行氏而反事智瑶,答曰:“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愿伏诛,请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而击之后,自刎而死。“木”、“鬼”,“槐”也。“山”、“灰”,“炭”也。这个酒令同后来的析字联就没有什么两样。同条还载有另外一个酒令:
[令]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己; [答]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这个酒令“令”重“马”字,“答”重“李”字,位置相应同后来的重言联手法相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出对联的一些端倪。口号,即信口捏两句诗,对某些事情加以总结或者嘲讽。这信口捏的两句诗,也有对仗与不对仗的。如果是对仗的,也等于一副对联。部分是带总结性的。唐末进士王定保于五代时所撰之《唐摭言》卷十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如:何涓,湘南人也,业辞。尝为《潇湘赋》,天下传写。少游国学,同时潘纬者,以古镜诗著名。或曰:“潘纬十年吟古镜,何涓一夜赋潇湘。”
多数是带嘲讽性的。如《唐语林》卷三所载唐初一例: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长孙太尉无忌、李司空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依何树?”嘉隐云:“松树。”李白:“此槐也,何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长孙复问:“吾所依何树?”曰:“槐树。”公曰:“汝复不能矫对耶?”嘉隐曰:“何须矫对,但取其鬼木耳。”李叹曰:“此小儿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应声曰:“胡头尚作宰相,獠面何废聪明!”
獠面,面貌凶恶。胡头,谓头像胡人,亦可谓猢狲之头,此指长孙无忌。联乃嘉隐应声成对者。此条《大唐新语》卷八即有载,文字叙述略有差异。
又《因话录》卷五:秘书省之东……,即右威卫,荒秽摧毁,其大厅逼校书院,南对御史台。有人嘲之曰:“门缘御史塞,庙被校书侵。” 门与庙,均指右威卫。
又《唐摭言》卷八:彭伉、湛贲,俱袁州宜春人。伉妻即湛姨也。伉举进士擢第,湛犹为县吏。妻族为置贺宴,皆官人名士,伉居客之右,一座尽倾。湛至,命饭于后阁,湛无难色。其妻忿然责之曰:“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为容!”湛感其言,孜孜学业,未数载一举登第。伉常侮之。时伉方跨长耳纵游郊郭,忽有僮驰报湛郎及第,伉失声而坠。故袁人谑曰:“湛郎及第六,彭伉落驴。”
又《北梦琐言》:唐道士陈子宵登华山上方,偶有颠扑。郎中宇文翰改书戏之曰:“不知上得不得,且怪悬之又县。” 上得不得,改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而成。悬之又悬,改同书第一章“玄之又玄”而成。用的手法是同音飞白。
又《明道杂志》:世传朱全忠作四镇时,一日与宾佐出游,全忠忽指一地方曰:“此地可建一神址。”试召一视地工验记,而召工久不至。全忠甚怒,见于辞色,左右皆恐。良久工至,全忠指地视之。工再拜贺曰:“此所谓‘乾上龙蛇尾’,建庙固宜。然非大贵人不见此地。”全忠喜,薄赐而遣之。工出,宾僚或戏之曰:“‘若非乾上龙尾,定当坎下驴头’矣。” 朱全忠,即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军,降唐后赐名全忠,封梁王。哀帝天祐四年(907),篡唐自立,国号梁,从此五代开始。视地工,看风水的人。乾和坎都是八卦卦名。宾僚们将坎作砍,嘲讽这个风水先生巧于奉承,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摘句,就是将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单独使用。程千帆先生在《关于对联》一文中说:“将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加以评赏,此风始于六朝。钟嵘《诗品》中即有其例。唐代批评家又用‘摘句图’这样一种形式,将标举警句这种批评方法固定下来,这些句子就更容易传颂人口。其结果,往往使得这些作品流传的并非全篇,而只是其中的某些警句。”搞摘句图,是自觉的摘句。而常见的则是有意无意地摘句的情形。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顾况这一赞赏,使这两句诗不胫而走,传诵于长安士林。这在无形中就摘了句。而今许多人不能全背这首诗,但这两句却记得很熟,这就无异于记下了一副对联。可见摘句这种形式,对于使对联从诗文特别是律诗中分化出来,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其影响也是很显然的。再看:(骆浚)典名郡,有令名。于春明门外筑台榭,食客皆名人。卢申州题诗云:“地甃如拳石,溪横似叶舟。”即骆氏池馆也。(《唐语林》卷三)骆浚,唐宪宗时人,卢氏为其池馆所题的这一联诗句,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副胜迹联。摘句以摘诗句最为普遍,但是也有摘文句者。人们于王勃的《腾王阁序》中,尤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对仗句,这就等于把它从《滕王阁序》中摘了出来。这是骈文摘句。《因话录》卷三载有这样一条:“相国令狐公楚,自河阳征入,至阌乡,暴风。有裨将饲官马在逆旅,屋毁马毙。到京,公旋大拜。时魏义通以检校常侍,代镇三城。裨将当还,缘马死,惧帅之责,以状请一字为押。公援笔判曰:“厩焚鲁国,先师唯恐伤人;屋倒阌乡,常待岂宜问马?”这个判词,亦无异于一副独立的对联。还有从祭文中摘句的。《唐语林》卷二刘禹锡云:“予尝为大司徒杜公之故吏,司徒冢嫡之薨于桂林也,柩过渚宫,予时在郎州,使一介具奠酹,以申门吏之礼。为一祭文云:“事吴之心,虽云已矣;报智之志,岂可徒然。”可以认为,对联之长短句式,正是以摘文中之长短句为发端的。《渔隐丛话》的酒令,句式上也是受这种摘句影响的结果。
非续诗的属对,这在唐代也不是个别情形。《全唐诗话》“温庭筠”条云: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此事南宋绍兴间湘西提举吴炯在其《五总志》中亦有记载,只“赵公”为“邵公”。“赵公”、“邵公”,均未详。亦有言“邵公”即周初之召公者。郭令,郭子仪。考,即考课,乃古时按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分别等差予以升降赏罚的制度。如果说酒令还不很正统,那么李义山(商隐)同温庭筠的出对,就是地道的对联了,只未书于门柱而已。同条又云: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类此。
宣宗求对,虽为“赋诗”,但像这样彼此属对的流行,也进一步促使了对仗句从律诗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金步摇”与“玉条脱”,“白头翁”与“苍耳子”,就看不出诗句的痕迹,而只是两副三字联。
书壁,即将诗句写到壁上。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如此。开元中,福建长溪人薛令之为东宫侍读。“时宫僚闲谈,以诗自悼,书于壁曰:‘朝日上团团,……’”(《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四)又李白(?)《草书歌行》谓怀素写字时:“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又《新唐书·柳公权传》:“(公权)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文宗尝召与联句,……命题于殿壁,字径五寸。”中唐时王播在扬州惠昭寺两次(先后相隔20年)书诗寺壁,至今尚以“古诗佳话”流传。将诗句题壁,可能是全诗,也可能只是摘句。有时想到一句好诗,书于壁上或纸上,慢慢求对,对上了即写上去,这就等于做了一副对联。可以认为,对联后来被写到大门上去,除了题桃符的习俗而外,唐人书壁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无锡惠山有唐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除了上述因素而外,还有诗的隔句对的特殊影响。《诗人玉屑》七引《诗苑类格》言:“唐上官仪曰:‘诗有八对,八曰隔句对。’”日本入唐高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之“二十九种对”中,亦将隔句对列为第二,宋唐庚《子西语录》仍沿用此名。《续金针诗话》和《渔隐丛话》则称为扇对。这是诗的一种比较特别的对仗方法。其特点是奇句对奇句,偶句对偶句。以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者,冒春荣在《甚馀原诗说》中又叫开门对。
隔句对在《诗经》中就有了。《陔馀丛考》卷二十三云:“《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句,已肇其端。”汉魏间,隔句对亦有所用,曹子建之《鰕鱓篇》即是。不过,只是在唐代律诗中,隔句对才开始多起来,并独成一体,其名称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杜甫《哭台州正司户苏少监》诗、吴筠《览古》诗、白居易《夜闻筝》诗、郑谷《寄裴晤员外》诗等,都是用的隔句对。
这种隔句对,如果按对句平行排列,就同现今所谓对联相似。看《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杜诗:
待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又郑诗: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
上述三诗,第一首是“今我来思”对“昔我往矣”,“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第二首是“移官蓬阁后”对“待罪台州去”,“谷贵殁潜夫”对“时危弃硕儒”;第三首是“今日还思锦城事”对“昔日共照松溪影”,“雪消花谢梦何如”对“松折碑荒僧已无”。对联正是这种对法。这说明,对联尤其是多句对联的形成,诗的隔句对也是一个途径。
但是,对联同诗的隔句对比较起来,又有不同之处。启功先生在论及律诗条件时说:“(诗为)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声不入韵,双句平声入韵。”(《诗文声律论稿》)这样一来,平行的对仗句句脚,平仄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同的了。绝句入律者,等于半首律诗,亦不例外。《诗经》无“律”可言,但押韵的情形大体相同。通观上文三例的句脚,例一“依”与“霏”都是平,“矣”为仄,“思”为平,是上古用韵不如律诗严格所致;例二“去”、“后”皆为仄,“儒”、“夫”皆为平;例三“影”、“事”皆为仄,“无”、“如”皆为平,无一例外。对联要求上下联句脚平仄应当相反。若全联四句,则上联句脚为“平仄”,下联句脚为“仄平”,不能随便打破。此外,诗为隔句对者,四句的字数都一样多。对联不然,出联各句的字数可以有多有少。对句的字数,只要求与出句相等就行。对联与诗的隔句对的这种不同,正是对联之所以是对联而非诗的隔句对的本质所在,也是对联在隔句对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已可看出,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均已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②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决定性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
吴越广顺初(951),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钱俶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俶对契盈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是游览题联,题到亭上之后,便为胜迹联。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韦,熟牛皮。质柔软,古时性急者佩之于身,用以自戒。朱熹之父尝自谓“卞急(即性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意,号“韦斋”。考,父。朱熹之师刘屏山,为朱熹取字曰“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晦木,即指刘屏山对朱熹说的这两句话。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收有近千副对句,如题绍兴知府“由禹得名,至勾践遂为强国;自秦置郡,逮绍兴始号陪都”之类,刘福铸认为,这已是今天“‘市联’的鼻祖”。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者,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这是灯门题联。
寿联和挽联在宋时亦已出现。
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也在宋代。宋代话本小说,就常在“却似”、“正是”这样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羔羊”、“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志诚张主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等,每篇内都有几副。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逐渐移至篇末。元末明初起,又发展到章回小说标题也用对联,《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如此,只是对仗平仄在要求上没有一般对联那么严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是录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皇宫正门。衣冠,本指世族、士绅,此指各国使节。冕旒,皇冠,此指元帝。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这一副倒比较清新。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了这家的罪,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朱元璋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写得很不错。过了几天,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初见对联还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
朱元璋还写了一些对联赠送给大臣们。《金陵琐事》说,他曾以如下一副送给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濠上,即濠州,治所在安徽钟离(今凤阳东)。元末郭子兴与朱元璋起义于此。下联也是朱元璋送给徐达的: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列朝诗集》说,朱元璋又以如下一副送翰林学士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这样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由于春联的推广,从此对联便蓬勃发展起来。③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明清以来,出现了许多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昀(晓岚)、曾国藩、俞樾、锺耘舫、王闿运诸人,都是鼎鼎有名的。有关他们的一些对联轶事,至今尚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亦已集而成册。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了。周守忠的《姝联》和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但它们都是作为一本书的附录出现的,还算不得专门集子。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云:“明清于王岐公孙晓浚明处,见岐公在翰苑时,令门生辈供经史对偶,全句十余册,恨当时不曾传之也。《”宋代楹联辑要》一书,名为“楹联辑要”,实则大都是春帖和端午帖,乃立春之日和端午剪贴于宫门帐的诗句,且为近人曲滢生所辑。元代无名氏之《对类》,已收有许多幽默对联。
明人杨升庵所著之《谢华启秀》,是今天所见较早的一部对句专辑,但梁章钜在《巧对录》中又说它是“盖偶然札记之本以备作骈体之料,后人得其残稿刻之耳”,而且“其中多全引旧文两句,旧诗一联,殊乖命名之义”,价值并不甚高。清代,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万寿盛典,亦有绘图一门,而楹联附焉。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编辑,因尚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等门类,如“山骨泉心”、“羊角鹅毛”(指风雪)、“八座三台”、“嫣嫣红,楚楚青”之类,亦非对联直录。康熙中,高士奇所著《续编珠》二卷,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鱼虫,附于所刊杜公瞻《编珠》之后,性质同杜氏之书也差不多。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康熙以前之趣巧对联,可称当时趣巧对联之大成者。
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凡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据经意自撰成联,虽其意在宣传经义而不在艺术,宽对甚多,如“清(清廉)任(负责)和(随和)各成仁于三代,果(果敢)达(通达)艺(多才)同授政于一朝”,上联联意取自《孟子》万章下并参告子下,下联联意取自《论语·雍也》,但比较工稳的也不少。缪莲仙诸人的几本《四书对语》,情形大致相同,只范围限于“四书”而已。蜀人李调元之《精选幼学对类读本》为童蒙之书。该书有习对歌、习对定式、切韵谱诀和巧对门四个内容,编例从二字到二十字,依字数多少顺次排列。如五字花木类之“花王初报信,梅子已成仁”、七字天文类之“水共长天同一色,雷无皓月两交辉”,等等,颇具知识性与可读性。
嘉庆间,尚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今与清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合于一书),即《北庄素史集》。“北庄素史”为王有光别号。该书博采江浙一带谚语,集成对联,并加以注释,亦庄亦谐,俗不伤雅。所辑谚联,从二字至十二字,对仗工整,“若历阶然”。如“纱帽底下无穷汉,纺车头上出黄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要知山下虎须问过来人”之类,内容也有可取之处。嘉庆进士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所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和《楹联三话》(后集印为一书),影响最为巨大。
而今所传价值较高的对联,除现代的而外,不少都出自梁书。梁书收集面广,资料具体而丰富,但在对联理论上基本上没有涉及。清末,出了一批集印对联的书籍,也只是单纯的对联汇集。其中有:光绪五年(1879)出的《楹联集锦》八卷,所收的对联,主要是集字联。五言的如吴平斋集座位帖联,六言的如何子贞(绍基)集禊帖联,七言的如丁心斋集《兰亭集序》联,等等。光绪十八年(1892)出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为江苏丹徒人赵曾望、邵筳父撰。该书何以也称《楹联丛话》,赵氏在序中特别作了说明。他说:“福州梁茝林(章钜)中丞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名之曰《楹联丛话》。吾乡李十二丈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名之曰《楹联剩话》,踵中丞之后尘,且避同也。(李)后阅中丞《归田琐记》,又先有《剩话》之名,欲易不及。然心悔之故,续编之成,乃命名《赘话》,以自示异。……余此书本名《对联丛话》,以联也者,或牓(同榜)于门,或牓于壁,楹非专属也,继思不必与中丞立异,特改而同之。”该书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一样,也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其中颇多佳制,亦可与梁书互为昆仲。
从上述命名介绍中还可以看出,在此书之前尚有李十二丈的《楹联剩话》(或者《赘话》),撰辑方式也差不多。又常麟《楹联集韵》二卷,所收对联,皆集诗句而成。如“已抽身向园林下,犹寄形于逆旅中”,集白香山(居易)诗句;“刘伶避世唯沉醉,平子归田不必穷”,集韦庄诗句。又《楹联名迹》三卷,所收全是一些名士的对联墨迹。除“泉为葛天味,松是羲皇声”一副为明人高攀龙所题,“整顿乾坤将相,归休林壑渔樵”一副为明人张瑞图所题而外,其馀皆出自清人之手。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李篁仙的《天影盦(同庵)联语》、吴劭之的《绮霞江馆联语》、姜济寰的《寅清阁联语》、曹秩庸的《邺华吟馆联语》、王壬秋(闿运)的《湘绮楼联语》,等等,所集乃本人所作对联。民国22年(1933),湖南浏阳人卢希裴将曾、李、吴、王、姜、曹六人联语,集为《六家联语合钞》,推崇备至,说:“吾于六家,固已五体投地,不敢遽言绝后,要为自有联语以来,不愧泱泱大风也。”这当然有些过分。在今天看来,其内容就有许多不可取。但因涉及面较大,艺术性也较高,在清末所出的同类著作中,也算比较著名的。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子,而且中多精华,可从中看出时代前进的脚步。在此前后,还出过一些诸如《对联汇海》(光绪二十一年,邱日虹等辑)、《对联大全》(1925年,王文濡等辑)之类的书,专门供人抄用,都比较一般。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明显:
一是越写越长。号称“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一百八十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就使它望尘莫及。本书“长联”部分还会专门叙述。
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用上了,有些手法还很特别。本书“对联的艺术技巧”部分,将详细讲这个问题。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某地风物甚佳,写副对联描状咏叹;某人死了,写副对联表示哀挽;感于世情,写副对联以述心志;欲售货品,写副对联以广招徕;闲来无事,会同一二好友,以一事或一物为题,彼此属对,以为娱兴:诸如此类,为官为民,皆常有之。甚佳者,篆刻于胜地,录载于书籍,流传于民间,用梁章钜的话来说,真如“天章稠迭,不啻云烂星陈”,稍许留意,即随手可得。一些私塾还将对课(做对子)列入童蒙课程。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就每天都有对对子的作业。
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本书第三章将述其大要。拙著《对联格律·对联谱》(长沙;岳麓书社,1997)一书另有系统阐述。
清代的联书,从已见的目录看,已有好几百种,如果将各地图书馆与私人收藏尚未流行的刊本和抄本都发掘出来,估计有千种以上。对联数量,见诸文字者,不下数十万副,且质量高者居多。对联在清代如此登峰造极,不仅为其前其后的时代所未有,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形式相比,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若谓清代以对联最为发育,并以“清对联”同“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并论,并不过分。
进入民国以后,对联除内容更新和出现一些初步的理论探讨文字而外,其他方面进展不多。这个时期出了一些称为“联话”的书。如1916年古直愚人的《颐和园联话》,1921年吴恭亨的《对联话》、丁楚孙的《古今滑稽联话大观》,1922年的《悯斋联话》,1928年杨祚昌《西湖联话》,1933年无名氏的《绮云楼联话》,等等。
联话者,不过《江南赵氏楹联丛话》序中所谓“钞纂楹联,附以记述”而已。也就是说,每副对联除了对联本身而外,还加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或介绍对联产生的背景,或介绍对联所含的内容,或介绍对联特有的技巧。这样的“联话”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比比皆是。《悯斋联话》的内容,有些就是直接取自梁书的。因此,也可以说梁书就是一本联话集子。同样,李十二丈的《楹联剩话》(或者《赘话》)和《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也可作联话集子看待。只是这些书作为“联话”都不大纯粹,因为书中不少对联只有“联”而无“话”。因此,民国年间把联话专门成集,同一般对联区分开来,在认识上也是一个发展。
第三篇:写对联复习教案
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 入】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对联与高考】2004年开始全国卷、福建、浙江等地卷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查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对联(主要是春联)的方式,实际上还是句式的仿用。而最近三年高考对对联考查偏少,每年高考(07年湖北卷)分别只有一套试卷中出现,但是作为一种很好的试题形式,很有可能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再度出现。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对联的特点】
①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③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④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是欣赏、拟写和做好任何一种对联题的先决条件。
生活中常见的对联——春联
春联是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它的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色彩。除上下联外,还多了个横批,它对上下联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横批贴在门楣正中,面对大门,上联贴在大门右侧,下联贴在大门左侧。
春联示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拟写写对联的要点】
①审题要细心。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例如:04年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写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色彩和符合春联特点;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图书馆”这一行业特色。
②要合律工稳,联句要自然流畅。(见“对联的基本知识”)
③善于联想和想象。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想到“新风”(相反),由“园丁”想到“桃李”(相关);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让天地万物充满灵性与情感,让人与自然心意相通。
④注重意境。要将一副对联当作一篇完整的文章对待,注意立意。或情景交融,或隽永深挚,或入木三分。对联形式很重要,但不能只重形式而损害对联的思想感情。【对联中的常用辞格】
1、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4、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5、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6、、同音格,就是利用字的同音形成对联。烟飞飞,云飞飞,想入非非,皆非也; 情悠悠,恨悠悠,凡事忧忧,是忧也。【高考真题】
1、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09年安徽卷)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 芝兰(比喻优秀子弟)绕阶座凝香
【解析】该题属于老题新考,变化一下形式,也是为了降低难度。考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对联知识就能做好。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
2、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08年重庆卷)【答案】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解析】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的鲜明、生动,修辞。其中,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是今年新增加的考点,以与新课程标准衔接。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生要求做到对联的前两个要求即可(属宽对):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谐。材料为北京奥运,意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
3、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微。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07年湖北卷)
【答案】祥云朵朵 楚韵荆风迎宾客 编钟声声 高山流水觅知音
【解析】以前的全国卷或其他省市卷也考过对联,但是那些题目往往是出示上联或下联,然后考生根据要求拟写上联或下联。该题是先规定某种情景,然后根据图画拟写对联。这种命题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是拟写的难度相应也增加了。具体要求是:切合画面,句式对仗,语言简洁,文理通达。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05年福建卷)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答案】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解析】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里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课堂小结】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使之发扬光大。【针对训练】
1、请读下面的一副对联,看它所描绘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写出其姓名并简要地说说理由。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历史名人:包拯
简析理由:(999~1062),宋代大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仁宗时进士。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他为官刚直不阿。他主张对外严修武备,精选将才,招募义勇,广储粮食,以抵御外侮;对内抑制宦戚特权,选用贤俊,广开言路,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强调立法必须既要对国家有利,又要对百姓无害;反对随意变更法令,主张务德慎利,明正赏罚。他严格执法,铁面无私,敢于摧折权贵,为民伸冤。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民间誉为包青天,并编有许多颂扬其事迹的文艺作品。
2、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后面横线上。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联)改后的下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从平仄上看,上联前两句为平声,最后为仄声,相应下联应为仄仄平,由此推断下联的前两句均需调整,第一句动词对仗成立,它前后的两个句词颠倒对仗就合理了;第二句“问”应对上联的“看”、“箫声”对上联的“云影”,“何处”置后。)
3、下面一幅对联的下联语序已打乱,请排出正确的语序。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绿树池边,此间有尧天舜日。改后的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括号中注明了每副对联所适用的行业),请选择其中两小题,分别对出下联(内容要与上联相照应)
(1)热心恭迎三江客,笑脸相送四海宾。(宾馆、旅社)(2)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拂面生。(理发店)
(3)逢年过节馈果品,祝寿贺婚(走亲访友)送鲜花。(鲜花店)
5、下面是2009年高考期间某考点悬挂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上联:才思奔笔底
下联:创意蕴心中(从词性、结构、末字平仄和句意方面考虑计分)
6、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7、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上联: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8、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此处上联是对吴敬梓的颂扬,请你联系鲁迅的一生,参照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第四篇:“写对联”活动小结
“写对联”小结
我校是一所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宗旨的学校,学校学习氛围浓厚,老师责任心强,学生团结友爱,综合素质高。
X年X月是我校建校30周年,为了更好开发学生潜能,校文艺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写对联”就活动之一。
讲到写对联就勾起了儿时的记忆,那时我还不到六岁,刚读小学一年级,由于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又不用补课,妈妈怕我沉迷玩电脑、看电视等,给我选择了几项业余活动,写笔毛字就是其中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练字,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已能在过年时候为亲友们写对联了,每次把写好的对联送给他们时都能得到一个个大红包的奖励,看着他们把对联贴在各自的大门上,还一致称赞写得好的时候(当然更多的是鼓励),心里美滋滋的。上了中学后,远离家乡,学习任务又重,很少有时间写毛笔字,更别侈望写对联了。
现在终于有了给我发挥爱好的理由了,为了写好对联我认真的查阅了相关资料,按要求写好内容,练习了几次后,信心满满的,拿出心爱的毛笔,铺好对联纸,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拿着写好的对联,虽然比原来退步了不少,心里还是特别高兴。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为不管对联写得好与否,都能激发同学们学习、创作热情,感谢学校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会在人生中遇各种各样的舞台,那时的我们就能在舞台上充分自如的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第五篇:写对联
写对联:一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二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三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四前后语序,符合事理。这是作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名联:
1.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2.顾炎武: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3.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喜欢的对联:1、2、3、高考对联题:
一、根据对联知识选择上、下联:
1.2014年北京高考题,上联为“冬尽梅花点点”,下联为
A万户春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答案:【 】
理由:
2.2014年江苏高考题,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数峰无语立斜阳 B水面风回聚落花 C蝉曳残声过别枝 D楼上春容带雨来
答案:【 】
理由:
3.2009年湖南,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 】
理由:
二、根据对联知识及要求组合对联
4.2014年山东,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
端午节:
5.2009年安徽,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万山金 座凝香
新春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上联:
下联:
三、根据对象确定对联归属
6.2010天津.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文学社【 】摄影小组【 】
7.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答案:【 】
8.2009年浙江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 】
四、律诗排序。
9.给下列一首律诗排定颔联与颈联。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
。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四句分别是:①入郭僧寻尘里去 ②小艇归时闻草声
③过桥人似鉴中行 ④浮萍破处见山影
请你根据律诗常识进行排序,能还原成正文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答案:【 】
理由:
10.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
①调角断清秋 ②征人倚戍楼 ③春风对青冢 ④白日落梁州
⑤蕃情似此水 ⑥长愿向南流 ⑦大漠无兵阻 ⑧穷边有客游
A、①②⑤⑥⑦⑧③④ B、⑤⑥⑦⑧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D、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答案:【 】
理由:
五、根据对联知识修改对联
11.有对联“收四海风云,居斗室尽知天下事;看百朝世态,坐片时通晓古今情”。
此联总体不错,但从工对的角度看,上联的“天下”二字改为 更妙。
12.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你修改。
栏干槽净六畜兴旺 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 ”修改“ ”
13.据对联的特点,修改下面一副对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山间竹笋,尖尖的嘴厚厚的皮空空的腹。
下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__
14.下列对联,任选一副,把你认为不妥之处请修改过来。
要求:这是《状元之路》丛书的两副对联,修改时必须把丛书名字《《状元之路》镶嵌在对联中。
(1)上联:承日月精华出人间好书;下联:《状元之路》越走路越宽。
宜修改 联,此联修改为:
(2)上联:升一轮旭日,看神州大地分外妖娆;
下联:圆一个梦想,借状元之路千帆竞发。
此联应修改为:
六、作对联
1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①扫千年旧习
②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16.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参考答案
1.C 2.B 3.C 4.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陶陶 碧波竞舟十里欢
5.春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6.分别是⑤③①
7.B 8.B 9.D 10.D 11.把“天下”改为“中外”
12.把“稻麦”改为“五谷” 13.第一上下联,调换位置;第二改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14⑴,依下联改:日月精华愈出书愈好.依上联改“走状元之路铺大学坦途”,并把上联稍改为:“承日月精华创人间书典”。
⑵升一轮旭日,看神州大地百花齐放;
15.第一题①树一代新风,迎十里春风,展千秋新颜;②大地气象新,人民志气高,第二题: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16.才识贯中西
17.第一题①梅花朵朵香,生活步步高②神州面貌新,一枝杏花娇
第二题:春光融融新气象新风貌伴新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