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数学化的活动中认识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小学 樊立新
一、背景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角”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真正几何意义上“角”的认识可能还是模糊不清。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虽然是角的初步认识,但还是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情景中,必须“跳”出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一定水平的数学化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入“角”
出示图形: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4个角的长方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引导学生猜一猜后面都躲着什么图形,并说出根据露在外面的角。
(二)观察实践,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出示各个角,仔细观察,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被我们称为角的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找一找并分享生活中的角。
(三)学用尺子画角,通过画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学生尝试画一个角并说一说自己的画法,再由教师示范画角,并指导学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用直尺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最后小结,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四)活动练习,初步感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如小游戏“谁的眼力好”,出示很多角,学生来找找看哪些是从图形(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角,体会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又如小游戏“谁的手儿巧”,学生尝试把吸管做成一个实物的角。学生通过操作,让角变大、变小,感受角可大可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寻找身边的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出示一个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滑梯,抽象出角,分析滑梯变成:直角、60度左右的角,30度左右的角,提出问题:你会选择哪个滑梯,说说你的理由。
三、案例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思维的体操”,以学生“学而思之”为主要特征,“清清楚楚一条线,不要模模糊糊一大片”这是数学教学要重视条理性、逻辑性的一个形象化的表述。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教学中,热衷于搞情景活动和制作华丽的课件,上课很花哨,教具一套又一套,活动一个接一个,以为如此这般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可效果却适得其反,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形象化替代了抽象化,数学学习的本质被异化了。本课的教学简简单单,从图形中来到图形中去,“抓”住“角”这个融于其他常见图形中的数学符号,在分辨中逐步认识其本质特征,并在画角中进一步加深认识,在角的比较中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有关。在这一系列数学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提升空间观念。
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 2 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第二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第三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陈贵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生一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形。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直角)
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4个。
生3:5个。
„„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
1、图
2、图3。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CAI课件动态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6号角出现争议)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判断6号角是什么角?
(让学生拿出画有上述图形的作业纸,想办法进行验证。)
生1: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
生2:也可以用数学书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量一量。
3.找角。
师:我们已经会辨认锐角和钝角了,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
生1:课桌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2:黑板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3:广播上也有四个直角。
„„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直角。却没有找到钝角和锐角。不过我们可别小看了钝角和锐角,生活中少了它可还真不行呢。
师:你们看这是哪儿?
(课件出示图片。)
生:嘉兴市勤俭路上的勤俭大桥。
师:对,这是我们嘉兴美丽的铁索桥。你能不能在桥上找到我们学过的角?
学生尝试找角,他们在桥上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
三、实践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同桌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
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
师:你真棒。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
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活动角。
师: 对,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师:现在呢?
生;钝角。
师:能不能变一个直角?
生:能。
师: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
生: 会。
师: 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报角的名称,另一位同学来变,好吗?
(学生变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锐角。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锐角和叶老师变的不一样。你们说行吗?
生1:行,因为只要比直角小的角都是锐角。
生2:锐角有无数个。
四、课后延伸
师: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这个知识我们课外再去研究吧。【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情境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2.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3.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数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4.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了活动教学思想。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5.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6.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第四篇:角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4、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十一小,每周一上午我们都要做什么? 生:升国旗、听领导讲话等
师:那我们升国旗时大家有没有注意我国的国旗上有什么标志呢?(出示自己画的 五角星)生: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五角星为什么这么叫吗?
生1:我想可能有五个“角”。(这时学生所说的角,可能没有我们所定义的角)
生2:五个相同、一样的“角”。师:看来同学的知识点很丰富啊!它是以“角”的个数而起名的。其实不仅在五角星上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师:相信大家都学过三角形了吧!生:学过。
师:大家看看 老师要是把这三个部分剪出来,他们像什么呢?(出示 把三角形剪成三个角的图,自己画的)生:学生都很努力的想了好久,有些可能因为预习过,会说出角)师:呵呵,看到你们这么有好奇的眼神,那老师就告诉你们,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角。那你们想知道怎样的才能叫做角? 大家还想不想学习更多的“角”呢? 生:大声说,愿意。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进入角的世界王国吧!看看那些有角!
个人评价:在导入部分,我以大家熟悉的每周一都要生国旗所认识的五角星为导入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同时,我进一步把大家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学生的就可以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对角有一个好奇心。到底怎样的才可以是角?角有哪些部分组成?都有哪些角?在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学习,会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收获,同时也会使整堂课有一个好的效率。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学习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用学过的三角形过渡到角,(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开,变成三个角)让学生从直观上认知角.这样教学符合了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第五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1、小组合作,分一分。
师:请小组长打开1号学具袋,一起分一分学具袋内的各种图形卡片。师:你们把这些图形卡分成几类?
生:长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有角,花瓣和圆形还有椭圆形没有角。可以分成两类。
1、摸一摸
教师请小组中每人拿起一个自己认为有角的图形,摸一摸自己发现的角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会扎手。”
生2::“两边平平的,直直的”,他边摸边说。
2、画一画
师:“好,请你们从卡片上把你们看到的角画出一个来。”
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白纸,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小小的拐角,也有的学生把两条边全描完整,这时,教师不作评价,而是一一展示这些角,让学生来讨论谁的角画的更好一些。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你们发现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两条线就是角的两条边,而且这两条边想画多长就可以画多长”。然后,让学生把刚才自己画的“角”重新订正补充,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2)角的画法,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更科学的画角方法,大家想学吗?
生:想。[课件演示]
4、练一练
大屏幕出示两组练习[课件展示]
5、找一找
(1)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角,你能找到吗?并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出角的每一部分。
生1:教室的门,窗上有角,生2:黑板、课桌面上有角,生3:书本面、奖状上有角,生4:书柜上,讲台桌面上有角„„
(2)师:其实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课件欣赏]
6、创造角
师:大家知道角无处不在,你能用身体创造出角吗?试一试!
生1:用两根手指创造出角,生2:用胳膊创造出角,生3:两腿作出跑步姿势分别创造出角,生4:脚和小腿形成的也是角„„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打开2号学具袋,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创造角。然后请学生代表性的展示出每一种角。
生1:展示围出的角,生2:展示折出的角,生3:展示剪出的角,生4:展示做出的活动角。
7、感知角的大小
师先课件展示出一个用纸折出的角,师:“让这个角变的小一点,你有什么好方法,想一想”?
生1:再折一次,生2:想让角更小一些,就再折一次]
师:玩一玩小组内的活动角,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生:边张大一些,角变大,边合拢一些,角变小了。
师:“如果把边画的更长,角就会变得更大吗?”。
由《小手表和大闹钟》的故事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探究情境[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打开第3个学具袋,试着剪一剪,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由课件演示三种猜测结果。
【教学反思】
角 ” 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课教学的设计,我们针对二年级学生 “ 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 ” 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认识角、掌握角的特点、学会判断角、并能分辨的大小,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1、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他们在自主探索角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潜能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学习进程。
3、利用多媒体, 把抽象知识直观化。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可以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在直观感知中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角的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通过课件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