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8: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

第一篇: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

似水人生(17369)

鲜牛奶的方盒子,是为了节约货架空间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矿泉水的圆瓶子,让人手握的圆润而舒适。方与圆,不是对立,它们两相结合,甚而融为一体,彰显的不仅是器物的妙用,更是人生的智慧。

“刚柔并济”,可形容文风的不拘一格,也可赞美人的刚强与温柔的结合。“上善若水任方圆”,水能方,便是刚;水能圆,便是柔。能够灵活变通,辩证统一,这是水的智慧,也是人生境界。

“方”,代表着方正、刚强,是人应坚持的道德、职业原则,散发着不屈的万丈光芒。文天祥被俘虏而死不投降,大骂外敌而令敌人尊重;“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处黑暗魏晋社会却毅然反抗统治者,不改刚烈本性。人们的行为,必须有底线才不会无限沦落;坚守自身的原则,便是以“方”的棱角来保卫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为奸恶所屈。于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战乱之时全力保护中国、日本的古老建筑;于是,资深学者资中筠“不为千人之诺诺,要做一世之愕愕”,敢做敢言,发出正义的言论。

“方”的刚强,也要伴以“圆”的灵活,而不至于呆板,能够灵动飘逸。

圆形本就给人温润之感,为人的“圆”便是要懂得变通,变则活,它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圆润温和,为每件事寻求恰当的法则。如果不懂“圆”的道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如何能与当权的张居正友好相处,得到有力支持?如果不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孔子又怎能教子路克制,教公西华勇敢?

不懂“圆”的变通,人将无法适应环境而与之格格不入。就像《枭逢鸠》中的枭一样,自己叫声狞厉被人厌恶,不思考改变自己,却要东徙,终无济于事。

梁思成在谈建筑时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极大的变通的灵活性。”人生也是如此,既要“方”,以准条、原则来约束自己,也要能随环境情况而变。这正如一潭湖面如镜的水,在底下也一样波澜壮阔,暗流涌动。

“方”,不是固执的一成不变;“圆”,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圆滑。现实中有的人不懂得变通而被社会抛弃,有的人在不停的变化中迷失了自己。

在人生之中,我们应如水一般,能方能圆,彰显大气智慧。方,便立世;圆,便处世。

上善若水任方圆(2477)

今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有一题问的是为什么装饮料的一般是圆瓶子,而装牛奶的却是方的。我在阅读时看到,一方面觉得怎么出这样的试题来为难学生,另一方面则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方才算是大彻大悟。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无论是方盒子还是圆瓶子,虽然形状不一样,但它们的用处却是相同的。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用圆瓶子来装鲜牛奶,用方盒子来装饮料,只要物尽其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一叶落而知秋,由这方圆之用向外辐射,我们可以知道更多。譬如其实不必执著于方圆,那就好比是推石头的西西里弗,注定徒劳无功。

上善若水任方圆。假若将人比作容器,那么每个容器的形状应该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方的还是圆的,最重要的还是容器里的东西。

有的人学识渊博,广泛涉猎书籍,同时又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那么他的容器里面装的就是飘散着醇香的琼汁玉露。

有的人胸无点墨,出口成“脏”,成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喜欢暗地里绊别人一脚,那么他的容器里装的肯定是些见不得人的秽物。

大善大恶的人有,但这世间的人大多是平凡而普通的。可能有的人内心是善良的但有时会贪点小便宜,有的人平时偷鸡摸狗关键时刻却能良心发现挺身而出。那么他们的容器里说不定是装着混合液体。

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所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形状,不是华丽的包装,而应是深刻的内涵。

韩国是一个整容大国,因为韩国的文化里对外表极为尊崇。韩国青少年自杀率颇高,而对外表不满意又是自杀的主要原因。爱美之情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极端表现真是让人困惑。韩国小姐的照片公布后引人吐槽,个个都是标准的锥子脸大眼睛小嘴巴,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而更让人不解的是,已经美得无可挑剔的韩国明星需要靠整容来抚慰自己内心对丑的恐惧。一味地追求外表之美又有什么意义呢?上善若水任方圆,外表怎样并不真的就能改变你的一生,“花瓶”并不是人人都爱的称谓。

内心的丰盈才能真正是我们幸福。相由心生,外表只是一副皮囊,何必太过在意。上善若水任方圆,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个没有用处的东西即使再华美价值也不大,应努力成为有用之人。

请让自己“水”一点(212248)

俗话说:“上善若水。”水是世间最善之物,成得方,就得圆,载得万吨巨轮,也能浮起一叶扁舟,能哺育价值千金的珍珠,也能出产卑微的鱼虾,能成冰之坚,也能成气之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大熔炉的我们,不妨让我们“水”一点,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不仅在繁杂的社会中创造辉煌,更可保持一身清白。

让自己“水”一点,要懂得涉猎广泛。水之所以能够入方成方,进圆则圆,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学识,进方,知道显现自己方的一面,进圆,则可显现圆的一面。我们邻居李叔叔从小就精通百科,仿佛只要世间有的,就没有他不会的。他修过车,开过餐馆,砌过墙,卖过电器„„前几年由于厂里效益不好,下岗了,当别人还在家担心以后的生计时,他就已经开起了一家水果店,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院里的人羡慕不已。生活是一个多面体,我们不能适应每一面,但我们可以尽量多的去适应,这样,我们就像水一样,能够在方圆之间,无所不能,那美好生活便近在眼前了。

让自己“水”一点,要懂得低调,要厚积薄发。水无处不见,看似平常,却最难以捉摸。我们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品质,让自己能低调处世。世界上总不乏仇富者,然而微软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却总是为人们所景仰,曾经多次的世界首富,并没有让他养成高傲的性格。他没有豪宅,没有豪车,他从不会像郭美美之流炫富,因而让他在这个社会中得以财富与地位并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要想让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就必然要像水一样,低调处世,不留棱角,能进方成方,入圆则圆„„

让自己“水”一点,我们还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水虽然可以入方成方,入圆则圆,但是水却有自己的品质,清则清,浊则浊,不能同日而语。社会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我们要随方就圆,但不能丢弃原则。一代大师吴冠中烧画,可他 的画在当世全都价格不菲。他虽然替人作画,能任人指挥,却不会丢掉自己的原则,让劣画流传后世。方圆之间,我们要进退有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丧失自我!

让自己“水”一点,是一种智慧,让我们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更轻松地接近成功。做一个像水一样的人,能适应不同社会的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会为我们的成功铺平道路。

方圆之间,只需要我们如水一般,驰骋方圆,让世界见证我们的辉煌!

人生的容器(18525)

人生的容器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来直去的矩体,可以是大腹便便的球状,可以是美丽曲折的多面体。但是人生的容器来选择你还是你来决定你人生的容器呢?

有的人已被定形,是固体,只能存放在和自己形状一样的容器中。

像三国时期的马谡,他在自己的容器中可以助诸葛亮七擒孟获,等他情非得已跳出了自己的容器,就只能败得一塌糊涂了。结果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忍受不了自己容器的改变,或者说,他不愿意自己的形状也不想改变自己的形状来适应另一种人生的容器,于是他固守陈规,不愿改变,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和马谡一样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人生容器的还有同时期的一代天骄——周瑜。他大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忍受不了自己的人生容器被生生改变,也接受不了戏剧需要改变以适应自己的容器的事实。于是,他气得吐血,急火攻心而亡!

有的人是液体,于他们而言,无论他们人生的容器是如何奇形怪状,他们都能流淌到容器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整个人生!

李白是典型的液体人物。他入朝则违心地唱出“云想衣裳花想容”,出外则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乐观向上,恣意生活,饮酒赋诗,快哉人生!

李白在朝中力求保持真实自我,不谄不媚,在朝外快意生活,有好酒好肉即是人生最美最快意之事!同样是豪放不羁的大文豪苏轼更是液体!不论别人如何诽谤,不管仕途如何坎坷、人生如何失意,他都乐观面对!“乌台诗案”将苏轼连人带心都伤得体无完肤,但他依然乐观向上,在《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都表达出了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用自己的行为为笔,人生为墨,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乐”字!

他的人生的容器,几乎是充满了曲曲折折的注口的,而他却如一捧清泉,默默地,慢慢悠悠地填满了自己的整个人生的容器。

做一个液体状的人,不论自己人生的容器、环境如何变化,都流尽、浸润人生的每一个角落!容器方圆有何异?改变自己,环境再恶劣也只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台阶!

方圆相合,方显智慧(4985)

屈原曾说:“何方圆之能周兮?”提出的正是方与圆难以相合的道理。反观社会,园瓶,方盒,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生的几点智慧。

人生中,“方”是一个人的棱角,是一个人的个性,人人因方而不同。“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圆”让我们藏其锋芒,在与别人相处时减少“摩擦”。而我们只有融合方圆之道才得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曾说:“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却常显刚烈有余而圆润不足,不懂处世之道常让青年人在社会浪潮中屡遭打击。因而作为青年人,我认为要适当收锋芒,提升自己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包容打造“圆”的基础。青年人激情澎湃,追求个性、探寻独立也为时代所需要。但青年人的胸怀却难以容下自己的激情。而成大事者,未有无宽广胸怀者。曹操容下许攸,成就官渡之战的辉煌;蔺相如宽容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人说:“要想自己被社会包容,就要有包容社会的肚量。”青年刚迈入社会,难免会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怒不可遏,但如果我们能退一步,多宽容一些,是不是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呢?

心静如止水,用冷静作为圆的润滑剂。刚烈而又易激动是青年人的一大特色。激动往往使我们失误,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保持冷静是青年人与世相处的另一个好方法。冷静使我们保持清醒,似隔热层对于火箭,缰绳对于骏马,能束缚住情感,使情感不至于失控。这样当我们遇到社会不公时,就不至于让情绪成为与社会相处时的摩擦力。

我并不是只看重圆,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只是在我看来,方是每个青年人本来具有的,而如何做圆正是我希望所有同龄人去学的。因而我想说:“把心放宽一些吧,何必要让一些小事折磨你美好的心灵呢?保持冷静吧,日本又拜神社,砸汽车岂能解决?城管凶悍,打人又有何用?”冷静、包容是成圆之道。

让我们一起融合方圆,功用信俱呈,显出智慧吧!

各适其才(14189)

我不完美,但独此一款;我不是全才,但学有所长。

——题记

大千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我们生逢此世、生逢此时,我们染以时光的印,献之毕生之力,当我们尽了自己的专长,我们的中国会因各具特色的我们绽放不败光彩。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与生俱来的一无所有被填写上满满的朴素真理,于潜力至极之际,没有什么不同的我们也会因此发挥己长,来让生命变得更美、更好。当命运的咽喉被不幸扼住,史铁生无奈坐上了轮椅,从此与行无缘。当没有运动的生命将要凋谢,他毅然执起思维的笔,以静坐的姿势、坦然的心态执笔,在思想的田埂上奔跑跳跃,如一息风,一闪光,渺小却力量巨大。也许没有杨威撑杆的本领,但史铁生用自己在思想上的长处撑起了生命的一片湛蓝的天空。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们的躯体与思维,如鱼与熊掌一样。长,必也会有所短。人生路何其短,找准自己的定位,绽放人生的不朽。当奥普拉执着于生命的追求,她忘记苦难,成就人生;当九把刀为救母写书,他忽略坎坷,执着于这部剧的制作,成就人

生;当杨振宁执着于贡献国家,他放弃模仿导师,另成大作„„也许人生不会导之以航,但磨砺会让我们懂得自己的长或短。找准人生定位,谁,都是终究会发光的金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是自然生成的,材,是自己一人成就的。人生必少不了小弯路,必少不了错误的选择,但信念始终在前方,路一直在脚下。陶渊明放弃官权利势,选择了精神生活的神仙居所,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耕一织中成就自己,以不朽的佳作流芳百世。也许名利场上的陶渊明争不了名,得不了利,自己的才能也会被铜臭封住,但他终是在人生半路上找到了合适的路,一再贬谪的坎坷,最好被一缕菊香消尽。有才,必有用处;是材,必有用处。

染了尘世的尘,我们便都是凡夫俗子,在别人的眼里活,并不是我们来此世的初衷。我们的资本,除了鲜活的生命便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得把握这独一的时间简史,走自己适合的路,尽其才,成就人生。相信我,你就是传奇。

那么,朋友,就开始成就人生的光吧。适其才,成其才,放手去追,你是那抹不灭的光,你的人生不变地在闪亮。

善意不分方圆(9799)

无论你用何种器皿来承载,也遮不住善意的光彩。

——题记

常常听人抱怨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不知为何,我却总觉得这世上的善意无处不在呢?

同学之善

高考三个月倒计时的时候,我的肠胃炎突然犯了,打过吊瓶在家休息。到了平时下晚自习的时间,突然听见敲门声。原来是同班的同学见我没去上晚自习,特地带了宵夜来看我。离高考没剩几天了,同学却跑来找我,小心翼翼地递给我一份资料,她说:“你数学不是很好,这个资料对你有用。”然后,微笑走开。两个小时前,我还在考场外焦虑不安,走过的同学纷纷投来鼓励的眼神,我收获了无数句“加油”„„

邻人之善

为了备战高考,家人为我在学校对面租了一间房。住了几个月,我对邻居们仍是十分陌生。但这几个月里,奶奶总说对面的谁谁谁给我们送了十个土鸡蛋,隔壁屋的谁谁谁又给咱提来了一袋苹果,楼上的谁谁谁又帮我把衣服晾了„„每次,我都沉默不语,只是微笑着,想着奶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怎么会有这么多善良的人儿哟!”

社会之善

雅安地震以后,我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一下雅安的情况。我看见源源不断的爱心、善心被送往雅安灾区。救援部队夜以继日奋力营救,只能休息时在地上眯一会儿;志愿者不断涌入灾区,不求回报地提供帮助;各地的名人、明星也没有闲着,他们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为了成功走过青春的泥沼,我们奋力抢夺高考的独木桥,但我们不忘互相帮助,不忘友谊;我们萍水相逢于尘世,却相亲相爱,犹如亲人,不计较血缘;我们生在同一片土地,就算素不相识,依然忘我相助,共同克服难关„„

善意无处不在,它以不同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只是我们要学会不同方圆的善意,感受善意,传达善意。善意不计较方圆。

天生我材必有用(4747)

茫茫苍穹,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正如诗仙李白说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

水滴虽小,却可以组成大海;沙粒虽小,却可以组成宇宙;绿叶虽小,却可以组成森林„„不管你是什么,上天创造了你,总有你的用处,不成“方”,还可以成“圆”,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自己的路是要靠自己去探究、摸索的。不适合这条路,你可能适合另一条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美国前总统林肯,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的总统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林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要想不愁饭吃,就去当大律师。但是由于家里贫穷,他的大律师之路没有走成。于是他被父亲送去当鞋匠,但由于鞋匠主吝啬、狠毒,他的鞋匠之路同样没有成功。后来长大了,他做过清洁工、送报员、服务生等工作,但是他觉得都不适合他自己,他永远坚信着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后来,他去竞选州长,但屡次竞选不上,他伤心,他彷徨,他曾一度想放弃这条路,但他没有,他相信自己,最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总统之一。

我国历史上明代著名的富豪万三千,他的钱财多得数不完,甚至富可敌国。万三千曾经是个穷小子,在小时候经常被欺负,他发誓一定要做一个有钱人,于是他去做生意。一个穷小子去做生意当时被很多人耻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开始他四处漂泊,到处向人请教做生意的方法,但大家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于是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他曾想自己应不应该做生意,但他不甘做穷人,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大器,“天生我材必有用”。终于在他努力了十余年后,成为了明代第一大富豪。

也许你不适合做医生,但你可以去当律师;也许你不适合唱歌,但你可以去学琴:人生的道路千千万,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无论是“方”,还是“圆”,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成“方”可以成“圆”。

方圆人生(6769)

四方天地,混圆苍穹。自商代开始便有方圆记载,也是宇宙相息的记载。后又有以极生卦以卦生象的太极周易之礼,展现出方圆的人生乾坤。

宇宙尚且方圆,人亦方圆。是约束是自由?是人格亦或信仰都条条框框无穷尽。而方圆人生则是物尽其美人尽其用。方圆人生,只为规划取舍,赢得成功。

牛奶的方盒子只为能铺满货架,矿泉水的圆瓶子只为能装更多的水,物尽其美,找到自己的方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差点断送中国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前程。

刚赴德留学的他,深信导师的话,整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但因手拙且对实验把握不够,常被周围的同学嘲讽。正

当他深陷学业低谷的时候,帕尔斯的出现,带他走出深山。转攻理论物理的他以其敏捷的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为我国拿下首个诺贝尔奖。

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形状,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圆。方圆人生,调整自己,极尽内心之美,方能赢得另一片的成功。

方圆人生,若没有适宜的容器,方则寸步难行,圆则滚滚向前却不知所止。

鸡蛋的运输需要放在鸡蛋架上以方包圆,才能安全。若抽掉鸡蛋架后果可是真正的蛋碎了。年年高考,年年掉证。若被人拾取,也就大事化小结束了,但一名叫白娅倩的考生却意外的忙。

月初的一条微博引人注意,某考生又掉证,好心人层层转发。当正能量传递的同时,却有人想借能量干些非法勾当,谎称一位白娅倩的考生遗失准考证,希望有人能取得联系,电话拨通后却是“钓鱼短信息”的通知,这样大家才知道上当了„„

人之初,性本善。本来圆满的好心却被塞进坏心的暗箱,只感到空荡荡的伤心与对社会的失望。

方圆人生,我们需要方圆规划,看清自己是方是圆,亦要找个适当的容器传递内心。当方圆被打破,便内在无实空洞。

方圆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圆,换取适宜的成功。转换其方圆,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弃其糟粕,正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人生方圆,方圆人生。

方圆之间写人生(0002)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著,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著,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

思方行圆,止于至善(003)

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

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

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第二篇: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解析

2012年高考已拉开大幕,7日中午,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两位语文名师刘纯老师和王乃中老师第一时间在微博独家 点评了本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说明了其破题立意的角度及升华方向,并结合往年题目说明了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重点。以下为2012湖北卷高考语 文作文点评微博内容汇总:

湖北卷:【从杜甫书信说起。现在科技发达,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一些方式正在消失。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取代传统书信交流,你怎么看?】从书信谈到科技发展与传统的关系。继去年《旧书》之后,今年的题目其实是更直白地提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之间的二元关系,科技的信徒自然可以支持这种以旧换新的新老更替,而怀恋传统的人也可以去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二者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此外,更好的办法是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谈。科技可以影响生活方式是一种现实,可以影响文化和思潮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但科技和人文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科技并非万能,也并非可以秉持科技进步为神圣观念而抹杀和忽视人文关怀。若能谈到这个深度,那么文章已相当了得。另一个角度则是不多关注科技,而关注现实所处的时代。21世纪是大变革的世纪,我们正目睹很多事物的出生和消亡,因此,如何把握“往日传统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也是考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的升华方向,比如北京二模提到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比如去年题目指向曾被热议的电子书与纸书等。就这个题目有感而发多说几句,刚才在广东卷点评里提到北大辩论时代流传的那句名言,其实就出自“传统媒体是否会在信息时代逐渐消亡”的辩题,因而才有“一个时代”之论,关注时代,关注人文,请高中生们在做题之余认真去做到这两件事吧。(王乃中)

个人以为,湖北依然出了今年高考最好的题目。与去年有传承性,有人文思考,有情怀,有当下意识。这才是高考作文应该考的题目。(刘纯)

第三篇: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各省作文题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湖北省“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的供料作文让部分一线高三教师大呼意外:“怎么又是材料作文?”也有老师高兴地说:“果然是材料作文!”这里有个背景,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至2011年湖北省8个作文题中有6个是供料作文,其中有4个是纯粹材料作文,形式相对稳定;最近几年稍有变化,08年是供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来了一次大胆出新——半命题“站在的门口”,10年又回到纯粹材料作文,11年直接命题为“旧书”,而12年再次回到纯粹材料作文。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预测是众说纷纭,各自有理。可是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题目形式的预测大可休矣,因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已经逐步回归理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早该回归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基本能力的重视。

一、平和稳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客观来讲,“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这个材料并不新鲜,发生在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这个情境并非虚拟,她真实而不花哨,朴素而不新潮,一点都不夺人眼目,号称“史上最严”的2012高考唬得全民屏住呼吸,所有与高考有点联系的的人都对这作文题目充满好奇,而结果让相当多的人觉得失落和失望。可是既在看客意料/

4之外,必在本行情理之中。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09年题的神韵,秉承11年贴近生活的特征,兼收10年呼应时代的风格,看似简单,值得斟酌;貌虽平淡,大有深蕴:风格平和稳健,要的就是真才实学。

二、贴近生活,呼应时代,易于下笔

作为社会人,与人交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时空的阻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互通声息、互致问候、互诉衷情,是人非常基本也非常高级的一种需要。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只能借助书信;山高水长、风雨晦朔积淀为“锦书难托”、“月满西楼”的哀怨凄美;因为难以超越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摆脱的社会动荡,才有了“仰首望飞鸿”的孤单和“家书抵万金”的沉重。上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世纪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90年代人的高三考生必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拿到这样个来自生活的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呼应时代的争论,考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三、呼唤传统,投身时代,审题容易

但是,仔细斟酌这个材料,我们会发现可挖掘的空间其实很大。表面上是一个“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的争论”,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转型期严峻现实的忧虑——传统貌似断裂,现代科技力量操控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现代人逐渐失落传统家园,人的异化似乎并非科幻小说的耸人听闻。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材料并未明显泄漏这种担忧,也似乎并未指出明确出路;或者回归传统,或者拥抱时代,或者开拓第三条路,或者平静面对生活的变与不变,一切看你自己的选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北高考作文题早已跳出道德教化的桎梏,给予考生很宽的表达空间,而且几无体裁限制,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全凭你喜欢和擅长。而平时让老师和学生十分纠结的审题问题,也早已不是问题。但是你怎么想,如何写,想好了,写出来,高下优劣立判。

四、关注生活,夯实功底,快乐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摒除写作本身之外无关宏旨的枝节干扰,回归到对考生基本写作能力素养的考察,也为我们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二要夯实功底,阅读经典,注重积累,勤于练笔,精于表达,而且追求表达的独特风格;三要丰富语言训练的形式,搭建宽广的语言表达的舞台,比如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乐说乐写,当然,这个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孝悌友善,乐于分享,敢于担当,于己于家于国于人类于自然宇宙都有一份赤诚的爱。/

4【例文】

1、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4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4

第四篇: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各省作文题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湖北省“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的供料作文让部分一线高三教师大呼意外:“怎么又是材料作文?”也有老师高兴地说:“果然是材料作文!”这里有个背景,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至2011年湖北省8个作文题中有6个是供料作文,其中有4个是纯粹材料作文,形式相对稳定;最近几年稍有变化,08年是供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来了一次大胆出新——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10年又回到纯粹材料作文,11年直接命题为“旧书”,而12年再次回到纯粹材料作文。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预测是众说纷纭,各自有理。可是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题目形式的预测大可休矣,因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已经逐步回归理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早该回归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基本能力的重视。

一、平和稳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客观来讲,“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这个材料并不新鲜,发生在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这个情境并非虚拟,她真实而不花哨,朴素而不新潮,一点都不夺人眼目,号称“史上最严”的2012高考唬得全民屏住呼吸,所有与高考有点联系的的人都对这作文题目充满好奇,而结果让相当多的人觉得失落和失望。可是既在看客意料之外,必在本行情理之中。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09年题的神韵,秉承11年贴近生活的特征,兼收10年呼应时代的风格,看似简单,值得斟酌;貌虽平淡,大有深蕴:风格平

/ 5

和稳健,要的就是真才实学。

二、贴近生活,呼应时代,易于下笔

作为社会人,与人交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时空的阻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互通声息、互致问候、互诉衷情,是人非常基本也非常高级的一种需要。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只能借助书信;山高水长、风雨晦朔积淀为“锦书难托”、“月满西楼”的哀怨凄美;因为难以超越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摆脱的社会动荡,才有了“仰首望飞鸿”的孤单和“家书抵万金”的沉重。上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世纪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90年代人的高三考生必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拿到这样个来自生活的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呼应时代的争论,考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三、呼唤传统,投身时代,审题容易

但是,仔细斟酌这个材料,我们会发现可挖掘的空间其实很大。表面上是一个“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的争论”,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转型期严峻现实的忧虑——传统貌似断裂,现代科技力量操控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现代人逐渐失落传统家园,人的异化似乎并非科幻小说的耸人听闻。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材料并未明显泄漏这种担忧,也似乎并未指出明确出路;或者回归传统,或者拥抱时代,或者开拓第三条路,或者平静面对生活的变与不变,一切看你自己的选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北高考作文题早已跳出道德教化的桎梏,给予考生很宽的表达空间,而且几无体裁限制,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全凭你喜欢和擅长。而平时让老师和学生十分纠结的审题问题,也早已不是问题。但是你怎么想,如何写,想好了,写出来,高下优劣立判。

四、关注生活,夯实功底,快乐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摒除写作本身之外无关宏旨的枝节干扰,回归到对考生基本写作能力素养的考察,也为我们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二要夯实功底,阅读经典,注重积累,勤于练笔,精于表达,而且追求表达的独特风格;三要丰富语言训练的形式,搭建宽广的语言表达的舞台,比如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乐说乐写,当然,这个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孝悌友善,乐于分享,敢于担当,于己于家于国于人类于自然宇宙都有一份赤诚的爱。【例文】

1、交流的无奈

/ 5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 5

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谁解家书味

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信封,铺平。

我总爱往来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挂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在冬天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天寒露重,4 / 5

望君保重”。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天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而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正是在文革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眼泪读下去的。

而现在呢?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千家万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生命在竞争中飞跑,我们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掉落。”我们不仅丢掉家信,更失掉了一种情怀。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抖落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情感深挚动人,由命题材料中“书信形式”的讨论引发,展开议论、抒情、议论,符合题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意蕴丰厚。内容一类上。结构完整,情感脉络清晰,富有文采。表达一类上。感悟深刻,材料丰富,亮点突出。发展等级10分。

/ 5

第五篇: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指导

湖北卷

[作文题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 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从所引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关于“诗人”的。因此,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从一位“诗圣”,一位“诗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出它们“入世”与“出世”的特点。“入世”就是“入乎其内”,“出世”就是“出乎其外”,这样,就把两位诗人的作品和作文的话题牵扯上了。接下列的任务就是用两位诗人的诗句及对诗句的分析文字去充实它。这是雕虫小技,就不去说它了。(见例文1)

王国维的这段话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层意思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第二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第三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你也可以分别就这三层意思来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也可对不甚理解的部分避而不谈。(见例文2)

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话题不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吗?你还可以把它与谈高考作文的拟题结合起来。如果你拟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使考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入乎其内”的,反之就是没有“入乎其内”;如果你拟的作文题目是考生想得到的,或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意料之中”的,反之就是“出乎其外”的。再用这个拟题规则来反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它虽然没有“入乎其内”,却“出乎其外”了。(见例文3)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以作文拟题者作为调侃对象的作文构思,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如果评卷者是个“维新派”,可能给你个高分;如果评卷者是个“老顽固”,可能给你个低分甚至零分。所以这种构思方式不值得效仿。

[范文引路] 例文1 “入世”与“出世” ——从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说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由王国维老先生的这段话,我首先感悟到的就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入乎其内”指的是诗人要直面现实,就是“入世”。“出乎其外”指的是诗人要超脱现实,就是“出世”。

由“入世”与“出世”,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杜甫应该属于“入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唐明皇穷兵黩武而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在岳阳楼上对洞庭湖景色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心情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自身流离半生、忧愁病苦的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茅屋为秋风刮破而淋雨一夜的凄苦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吗?……

李白应该属于“出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的厌弃和超脱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正是因为他对宫廷生活的厌恶,他才要去寻找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呼声;正是因为他对仕途不顺的无限感慨,他才想到要像古代的隐士那样遗世独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不被人家理解重用的愤慨,他才要借酒销愁,“钟鼓馔玉不为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有人对“入世”与“出世”进行评价,往往要在前面分别加上“积极”和“消极”二字,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风格迥异的这两类作品。从这个意义来说,“入世”也好,“出世”也罢,都是“积极”的。

例文2 杂谈“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首先申明:看了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这一段话,我是一头雾水。

“诗人对宇宙忍受,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一段还好理解。它讲的无非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但据我所知,“入世”的诗人和“出世”的诗人,是有所区别,至少是有所侧重的。杜甫是“入世”的,李白是“出世”的。如果硬要把“入世”与“出世”这两者统一起来,那就区分不出杜甫和李白来了。要找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诗人来,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白在未入长安、仕途未受挫之前,该是“入世”的。只是到了长安,饱尝了人家的冷眼之后,他才变得“出世”起来。但即使是在“出世”的境况下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直面现实的或叫“入世”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描写。由于“安史之乱”,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辗转漂泊、颠沛流离和孤苦贫困中度过的。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等,就是直面现实的“入世”作品。但即使是在他“入世”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出世”之句。古代一些诗人“达则肩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就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入世”与“出世”融合起来的例证吧?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一段不大好理解。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对宇宙人生深切领悟的基础上,才能把它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有你自己首先被感动的文章,你才能指望它感动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臵身于物外,不受主观好恶情绪的影响,你才能对宇宙与人生有更为透彻的领悟。难怪古人要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这样看来,“入乎其内”是就诗人对诗歌的创作而言的,“出乎其外”是就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而言的。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问题紧接着又来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到底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呢?按照王老先生的话意,当然是“入乎其内”为先,“出乎其外”在后了。既然如此,我们平时所学的创作理论中的“观察是创作的基础”的经典,不也要倒过来说了吗?

至于“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更是隐藏着无穷的奥妙。就像佛学中的偈语一样,天机不可泄露。吾辈不是诚心向佛的得道高僧,自然“莫名其妙”,也就避而不谈了。

例文3 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题外

——致今年高考作文拟题者

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为什么会选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一段话,作为话题让考生来写;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对现代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也能“入乎其内”;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外行冒充内行的嫌疑;我更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意要让广大考生在作文上栽个大跟头,从而满足自己的一种畸形心理……

既然作文的话题中有“入乎其内”,那么暂且容许我班门弄斧、借题发挥一下,讲一讲高考作文拟题如何“入乎其内”。

高考作文拟题“入乎其内”中的“其”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内”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在写作方面的现状。“入乎其内”就是说我们的高考作文拟题要尽可能地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广大考生有东西好写,把作文写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能看得懂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以看出,王国维的这段话很难读懂。不知作文拟题者自己读懂了没有。假如连自己都没有搞懂的东西,却把它拿出来让考生去做,这不是有意地为难考生吗?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有话可说的。王国维的这段话中的一些道理,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讲课中或许零星地有所提及。但像这样系统地从整体上来把握,我们感到自己的水平还很欠缺。因此面对着这样的话题,我们只有缄口不语的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再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的。作文的话题牵涉到的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尽管我们在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也接触到一些诗人的作品,但是如果没有亲自创作过诗歌,理解起诗人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而在当今的中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从事过诗歌创作的呢?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虽然借王国维之口大谈“入乎其内”的道理,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入乎其内”,也就是没有从广大考生的实际出发。

“入乎其内”的题外话讲过了,再让我把“出乎其外”也借题发挥一下。

尽管今年的高考作文拟题没有“入乎其内”,但在“出乎其外”方面是不折不扣的,这就是大大地出乎考生的意料之外。不说广大的考生,就是辅导广大考生的广大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话题,我相信也会大吃一惊的。

尊敬的阅卷老师,对此你是否有同感呢?

下载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高考湖北卷校标卷试评作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以下为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

    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站在__门口 请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60分)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

    2014高考语文 湖北卷

    201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试卷类型: 各种玉器,是十士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钢器,也是 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是到裏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

    2013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2013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

    2009年普通高考英语试题(湖北卷)

    学习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心得 ——文明 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永盛不衰的话题,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党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为......

    2011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卷

    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全国高考语文(湖北卷)2015

    1.【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A项。B项中,“博奕”错误,本意是下棋的意思。所以应为“......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湖北卷)分析

    扣大纲 显重点 低起点 高要求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湖北卷)分析 2009年高考湖北英语试题总体特点是扣大纲,显重点;低起点,高要求,难度明显大于往年。 一、听力部分信息量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