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19-05-15 08: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

第一篇:“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初中德育的应用初探

经常听到中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们的感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很难推进,花费了很长时间、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少学生过了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社会、家庭上的负面因素抵消了。现实的确如此,直到初二年级还有不少的学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准则很难内化,知、情、意、行难以统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遇到许多这样的两难问题,很多学生的违纪根源是因为他们处于道德的两难境界,他们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有时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作为中学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应该学习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一般来说,儿童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逐步提高,而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把握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一是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把认知——发展观点运用到道德教育中去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突出之点。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在于他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形成他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只具备服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在他看来,儿童道德的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是与道德判断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的道德成熟水平最明显地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中。因此,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水平与他的道德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应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重。二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科尔伯格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的。尽管不能跨越各个发展阶段,但儿童总是喜欢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因此,要为儿童提供下一个阶段的模式,以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三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 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由此,我们知道“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和我们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他们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矛盾冲突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造情境,寻找冲突平台,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理性内核,确立合乎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班会和课堂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道德取向,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步骤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两难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密切接触学生,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

2、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育教育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

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育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基础。只有设计合情合理,才能进行“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教育教学。那么,作为课堂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一是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或者是可信的;二是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三是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遵循这些原则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道德两难故事”涉及三种或更多的道德规范的冲突情境异常复杂,不适宜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那么,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有哪些来源呢? 1)、它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如:在“珍惜友谊,发展友谊”教育活动中,我们选择高年级的两位同学的例子。这两位同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多年好友,有一天,他们班里一位同学的一块手表丢了,非常着急,到处寻找,这两位同学中的甲还帮助那位同学寻找,但没找到。他晚上去乙家里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乙终于承认是他拿了那位同学的手表,并央求甲要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甲的要求把手表还给那位同学。这时,甲该怎么办? 又如:在一起作弊违纪中,学生小明坦言:我也知道我作弊是错误的,当时我给他答案的时心理很害怕,不过我自己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抄,我的好朋友成绩相对较差一些,他父母要求他必须考到多少名次,而他考前几次跟我讲过,我碍于情面,不给他抄,将会失去朋友,他还会说我不够义气、假正经等。如果你是小明同学,你该怎么办?你会怎样帮助你的好朋友?

2)、它可以是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如:在“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这一教育活动时,可以根据“不跪的人”孙天帅的故事编制一个“两难故事”:“孙天帅的家在河南农村,正当他即将高中毕业时,家庭面临极大困难:父亲病重,母亲年事已高,弟弟正在求学,为了给父亲治病,圆弟弟求学之梦,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南下珠海打工。但是,在他打工的工厂,出现了韩国女老板无视中国法律,强迫中国工人下跪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办?如果他拒绝下跪,必失去工作,难尽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如果他下跪,又有损个人尊严特别是民族尊严”。孙天帅必须在“担负家庭经济责任”和“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中作出抉择。

3)、可以是虚构但却可信的道德两难问题

我们知道,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的9个“道德两难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是可信的。我们在教育教学时也可依据内容需要自己设计一些联系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问题。如: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时,可以设想某位同学由于某些原因即将迟到,现在他所在的位置离教室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过草坪,就不会迟到;如果绕过草坪,肯定就会迟到。这时他必须在“遵守纪律”与“爱护公物”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

3、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我们应该提前设计,多准备一些“道德两难故事”,抓住教育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把设计好的“道德两难故事”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关键。这时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初衷。因此,第一个步骤在这里就可显示出其重要性。讨论中,还要注意引导学习小组进行组与组之见的讨论、争辩,以深化教育效果。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最终归宿。因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培养学生品德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领会道德知识,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道德信念。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即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的领会是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则。但道德认知还应涉及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为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道德判断情境,提供模拟的道德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来进行评价、判断。而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育教学时,必然要求学生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不跪的人”一例中,学生经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热烈的讨论,就会越来越敬佩孙天帅的可贵人格,并被他的爱国情操所感染,这就能给学生一种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实际的道德情感体验。

3、锤炼道德意志,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为抉择能力,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有学者认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来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是道德产生的前提,道德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当学生真正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时,就有可能不知所措,作出一些错误的举动。而经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长期运用,加之一次次激烈辩论、教师引导的熏陶,一次次面临“两难”时的抉择,不断地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当学生真正遇到需要抉择的事件时,将能比未经训练的同龄人更快地作出恰当的选择,所以“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学生行为的养成上能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此外,德育实践中我们还发现:“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不一一叙述。

目前,学校德育环境已由封闭育人向开放育人转变,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用宽容的人文精神,在共同参与中倾听学生心灵的真实想法,消除学生面对两难道德问题的困惑,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行为抉择的信心,真正通过德育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说明,只要我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方式,并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并予以完善,必将真正走出一条富有实效的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政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2、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美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学习、品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品德教育

学习兴趣

品德美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从小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尊敬守法的教育。”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德美的人呢?我认为:

一、品德教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读写训练。例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诗中的“绿”字,可否换成“满”字?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了“绿”除了绿色之外,诗中是作为动词理解,呈现出江南岸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平常,非常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让他们在读中明情、悟理。例如《桥》一课中,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指挥大家撤离,最后牺牲的故事。老支书那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有这样一段

话“老汉突然冲上去,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在朗读前,先让学生观看《山洪来时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老支书当时的愤怒。

在指导学生诵读《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来送行的朝鲜人民时,面对即将与帮助过自己的人分别,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感情后,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这种影响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润他们纯洁的心灵。

二、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例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我先让学生找出“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然后在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殘疾青年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最后再结合“我扭头冲出来,直想哭”这句话。使学生明白了我当时对殘疾青年那种感激之情,下定决心好好读书的。这样的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学生情趣激昂地阅读,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体验,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品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时机,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全方位的品德教育。

例如:一次看图习作中,画面上是一个男人拿着电锯站在大树下,头上站着一只小鸟。我预先想的答案是

“男人拿着电锯来砍树,破坏了鸟的家园。”,可有一位学生说“这个男人为了不惊动这只受伤的鸟,都停下来工作。”我很想否定他的答案,可是我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男人认识到破坏森林是不对的,”,有的说“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等。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而是因为他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因为不小心弄坏了同桌的笔,结果吵起来,一个得理不饶人,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道歉了,你应该原谅我。于是我把他俩叫到办公室,让他俩互换角色把刚才的情景表演一下,然后互相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次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引导下,互相道歉,最终和好如初。

四、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说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是名符其实的“小公子”、“小公主”。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自利,独立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教学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围绕学生实际确定德育教育的侧重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受到的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学《画杨桃》一课中,我先拿出一个杨桃放在讲台上,然后让每个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他们明白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看到的杨桃的样子与平时是不同的,借此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将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能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前一段,学校周边道路改造“排污”工程,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改造是为了以后的方便,有的说,原来好好的,现在挖成这样,都烦死了。我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今天的麻烦,是为明天的更便利。这次说话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对知道了如何看待眼前与未来的联系

五、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素质教育推行多年的今天,我在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品德美的新方法,大胆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热爱祖国。例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到地球的美丽而又太容易破碎了,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说说你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学生兴趣大增,积极举手,都想说说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时我又问,那你又知道地球上那些地方正受到人类的破坏呢?借此来教育学生要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如何培养学生的德美?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们只有在语文改革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生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

齐学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

毛甸子学校 姜丽

一、研究背景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要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而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研究领域中,会经常运用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教科书就开始介绍这种方法的使用了。学生刚刚迈入速度的学习,就要求掌握控制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者控制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以及后来学习声音的特性,研究响度,音调的因素;影响蒸发的因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都要运用到控制变量法。它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学生探究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技能。

二、研究目标

进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研究,有助于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依据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念、新课程理念,控制变量法,它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抓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善于总结。

2、而教师则可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夯实学校的教育科研基础,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研究控制变量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又一次的提高。

3、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充满乐趣,更热爱学习物理。

4、重视德育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热爱物理,热爱生活。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掌握生活的技巧。体现出教育的社会化。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科学理论的探究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三、研究对象、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中学生,主要实验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从学生对控制变量怎样运用的培养方法上侧重研究。

1、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调查法:通过听课、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3、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积极参加市级教研活动,论文、教案评比活动;在校内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学习有关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文章,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将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点、要求与优势。从而恰当的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教学。使教师在理论的高处对任务型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使研究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性。

2、让学生学习如何在实验探究中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应用于未来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习方法使人更加的聪慧,使人的发展更远。

3、把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与物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每半学期课题组各成员安排一次“控制变量法”实验公开课。讨论这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各成员每人至少提出一项建议。这种比较实际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4、将“控制变量法”理论运用于实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从而取得一些经验,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控制变量法”实验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学生运用于学习与生活当中。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9月~10月:准备阶段

(1)研讨、制订课题,组织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2)召开课题研讨工作启动分工会议,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3)拟定试验研究方案。2、11月: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话调查法,对学生为什么不会运用、不善运用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进行关于控制变量运用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控制变量运用态度、看法。3、12月~1月:实施阶段。根据制定方案,进行实证性调查和研究;每一种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此过程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对此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情况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学习一种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将它应用与学习与生活当中。检验控制变量法的学习成果最为重要的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4、3月~4月: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学生物理探究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的论文和一份调查报告。

五、研究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各成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教师与课题研究同步成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些同学能应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经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六、研究反思

(一)通过“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和研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开发;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控制变量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等因素

充分考虑,且在课堂中要善于实验激活课堂气氛,关注学生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热爱学习。而教学不是唱独脚在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四)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广大教师要学会转变传统工作方式,重新构建教学结构,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而学生也要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广大物理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个人介绍

姜丽 女 1990年5月20 物理教师 现从教于八年级物理教学

第四篇: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经常性开展活动。下面谈谈我为了培养学生各种良好品质,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一、善于抓住课程资源,创设一个温馨的活动氛围

《纲要》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秋节前夕,在课间休息时间,很多同学议论着,有的说,“明天晚上就是中秋节,我们家人要一起吃月饼了。”“我们一家人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看着孩子们议论得那么激动,“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孩子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

就这样,我用爱心宽容了学生的稚气和不成熟,保护了学生率真的心灵,学生在我的呵护下,热烈地议论着、交谈着,心中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课堂上一个美丽的生成,让我和学生们在不经意间碰撞了,火花飞溅,那感觉真好。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新概念。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主任必须有足够的爱心、慧心和耐心。

二、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套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选择 1

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生活照片、儿歌、游戏等多元性裁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教师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与儿童生活牵手,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如在教学“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这一课时,“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是 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绿色教育]第三单元。“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清新空气与污浊空气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污浊的空气对人们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原因进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四年级学生属中年级阶段,年龄不是很大,环保意识还是很薄弱,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环保问题缺乏认识其严重性,关注也较少。有的学生还认为环保是大人的事,而且对保护环境的事不当一回事,不感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主题的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产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愿望。另外,根据教材《品德与社会》的三个基本特点: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把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

以下是我教学活动的步骤:

(一)、体验活动:

1、先把学生带入学校的花园里,这里空气新鲜,绿草如蒽,五颜六色的花儿竟相开放,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同学们都禁不住闭上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气,欢呼着:“真香啊!”这时老师趁机让学生读事先带来的教科书里这一节的主题文。

2、再次直接把学生带入还没清洗的厕所里,一个个同学捏着鼻子屏住呼吸,老师用表计时,看看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人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是,人不呼吸却坚持不了5分钟。我们时刻在呼吸。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平常呼吸的空气是怎样的呢?

我就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清新空气与污浊空气的对比,感悟空气的质量对我们人的影响

(二)、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我们的空气质量问题。

刚才老师带你们到厕所去,为什么大家都捂住鼻子?这时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厕所臭死了,不知谁把大便拉在坑外,真恶心!” “老师,这么脏,我们受不了……”

师:刚才老师带你们到鲜花盛开的花园和到还没清洗的厕所里,在这两个环境中你比较喜欢在哪个环境中休息、散步呢?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第一个环境中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情舒畅。第二个环境中尘土把空气污染了,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很难受。

师:是啊,在这么邋遢的环境中散步、休息,呼吸着这样被污染的空气,真是太难受了。其实啊,被污染的空气对我们的影响可不只是感觉难受那么简单,它会严重的危害我们的健康。学生们频频点头,因为他们对刚刚体验到的事特别深刻。

师:再请同学们就屏幕上的这几个情况谈谈你们的感受(屏幕显示): ① 忆上学路上看到的情形,面对马路上的滚滚“黄烟”,你是什么心情?

②交流在家中观察到的空气被污染的情景,如窗户上、纱窗上等。③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呼吸,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诉说“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的苦恼。

4、汇报课前收看空气质量报告的记录。

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的能力。

(三)、继续深入教材,感受空气污染对我们人的危害大。

1、我们在课外收看了空气质量预报,乐乐和她的爸爸妈妈也收看了,乐乐还写了一篇日记呢!同学们请看:(先播放动画或录象:乐乐一家人收看空气质量报告的电视节目。然后课件出示乐乐的一则日记《爸爸的鼻yan又犯了》)

讨论:这段动画和这篇日记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2、小组、全班交流:

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如采访医生,空气污染会导致哪些疾病,对患有鼻yan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的了解等。进一步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刚才我们看到的厕所惨不忍睹,同学们说说,这样的厕所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说到这里,同学又纷纷讲了起来,“那厕所太臭了,我都不敢进去,每当想方便时,我都硬憋住,尽量不进去。可是这样真的影响了我的学习,真是痛苦啊!”“就是,有时我跑到外面的厕所,回来又迟到,真的很累!”“……”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自己的困境!这时师趁机引导:“是啊,环境污染会影响空气质量,而空气污染又会影响我们的的生活、学习、工作”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像刚才我们播放的动画和日记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使我们的鼻子受罪,会让我们生病,对我们人体危害非常大!所以大家要保持环境的 清洁!”看到同学们一副深思的样子,老师又引导启发:刚刚大家都谈了谈在生活中,在你们周围遇到的一些污染空气的情况。如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油烟污染、渣土车扬尘甚至包括沙尘暴原来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污染了空气,危害了我们的健康。现在请大家看看黑板,如果你生活的环境被这些污染源所包围了,你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

师指名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心情不舒畅!我就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污浊的空气对人们的危害。

(四)、深入教材,体验感悟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

1、导语: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情愉快,有益身心健康。可是,空气污染已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为了我们学校能有一个清幽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赶快想想办法吧!怎么样才能使我们有一个光洁如新的厕所?、学生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谋划策。经过讨论,师生共同达成一致方案,(大屏幕出示老师事先拟好的方案):(1)制定环保方案。

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厕所文化”的环保活动方案:上一节班队课,通过声情并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宣读“弘扬厕所文化,争做文明卫士”活动倡议书,并在承诺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 大力宣传文明如厕,制定《厕所文明使用公约》。

(2)、创设育人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我们力求让每堵墙都说话,都成为培养人的场所。经过征集“厕所文化”标语,并在厕所的墙面上张贴提示语,提醒学生文明、快乐如厕,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如此清静世界,你忍心破坏吗?”……用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净化着学生的灵魂。

(3)、交流保洁金点子。

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保洁金点子,如“成立保洁小分队”,每天都有轮值的学生在主要据点保洁;“火眼金睛抓罪犯”,即每节课课间都派出保洁小分队巡逻,逮住不文明如厕者及乱扔杂物、浪费水资源者,对其进行规劝,并招其加入“保洁小分队”。

师总结:只要大家能按这些方案实行,“厕所文化”这一文明的创举悄然改变 5

了校园的面貌,转变了师生的观念。

3、观看录像:在整洁、美观、绿树成荫的花园式住宅区内,在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的绿化广场上,人们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舞剑,有的在下棋……

师配乐倾诉:如果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似这般美好,那该有多好啊!绿色植物是制氧厂,也是“吸尘器”,有了他们就有了洁净的空气。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延伸,提出希望

师:既然大家都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也希望大家就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环境,这有这样我们呼吸的空气才能‘多一点清新’,我们的身体才能‘多一点健康’。我们能做到吗?” “能!”

师:真不错,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做到,但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污染空气的行为。大家想对做这些行为的人说什么呢?请大家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子,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呼吁大家保护清新空气,维护健康生活”的口号、标语。一会儿老师看看谁的口号或者标语最能提醒、教育别人。

这个环节的设计向同学提出希望,让学生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总之,社会是儿童良好品质形成的主要源泉,我们要紧紧抓住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和生活中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嘛!

小学品德论文评选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黄秀珍

第五篇: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

大庆师范学院物电学院课程论文

解析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姓名: 周瑞勇

学号: 20100107146

5专业: 物理学

指导教师: 何巍巍

解析法在几何的应用

周瑞勇

大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分析几何问题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称为解析法。关键词:几何问题,表达关系,表达式,求解问题

一前 言

几何学的历史深远悠久,欧几里得总结前人的成果,所著的《几何原本》。一直是几何学的坚固基石,至今我国中学教学的几何课本仍未脱离他的衣钵。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欧式体系学习几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事物都有两重性。实践同样证明,过多强调它的作为也是不适当的。初等几何的构思之难,使人们为此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往往为寻求一条神奇、奥秘的辅助线而冥思苦索。开辟新的途径,已是势在必行。近些年来,用解析法、向量法、复数法、三角法证明几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数学工作者的重视。

由于平面几何的内容,只研究直线和园的问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解析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法不仅具有几何的直观性,而且也还有证明方法的一般性。综合几何叙述较简,但构思困难,而解析法思路清晰,过程简捷,可以作为证明几何问题中一种辅助方法,两者课去唱补短,想得益彰。

二解析法概述

几何数学主要是从几何图形这个侧面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其基本元素是点,代数学则主要是从数量关系这个侧面来研究客观事物,其基本元素是数。笛卡尔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坐标概念,把代数学和几何学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以研究点的位置和一对有序实数的关系、方程和曲线以及有研究连续运动而产生的一般的变量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学。

平面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科学。组成平面图形的元素是点、线(包括曲线)。平面解析几何采用了坐标系,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所以。平面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通过坐标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用代数的方法来论证。这种方法称为解析法。

三用解析法的几何证明

证线段的相等:用解析法证线段相等,首先求出有观点的坐标,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此外还可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内分线段比公式(证其比值为1),以及利用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来证明。

证角的相等:利用直线斜率的定义,分别求出夹这两个角的边的斜率,利用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得到这两个角的正切值相等,在判定这个角是在某一个单调区间内则它们相等。

证两直线平行或垂直:先求出有关点的坐标,证这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若斜率不存在时,证这两直线于y抽平行;若有一条直线重合于坐标轴,证另一条直线有两点纵坐标或横坐标相等。

证不等问题:用两点间距离公式,两条直线夹角公式把它转化为证明不等式问题,从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证明。

证点共线或线共点:建立经过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然后验证其余点都适合这个方程;或运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或直线内外分段成比例公式证其满足梅氏定理的逆定理。

证点共圆或园共点:求出有关各点,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诸点到某一点的距离相等;或先建立经过三点的园的方程,然后证其余点适合圆的方程。

证比例式或等积式: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再证它们的比相等或求出它们的乘积加以比较。

证定值问题:先写出固定点的坐标系建立有关的固定直线(或圆)的方程,并运用两点距离公式和两直线夹角公式,求出欲证的线段(定长)或直线(定向、定位)与固定图形的元素加以比较,从而说明是定值。

四解析法的几何计算

长度计算:适当建立坐标系求出有关点的坐标以后,常运用两点间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切线长公式;在求两线段的比时常运用直线内外分线段比公式。

角度的计算:求出用有关点的坐标,利用斜率定义、两条直线夹角公式得到欲求角度的正切值,再利用正切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求出角的度数。

面积的计算:运用有三点坐标做确定的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四点坐标所确定的四边形面积公式。

五结论

我们可以运用解析法,同时要善于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斜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公式和方程来解决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华.例谈解析法诱导综合法解初等几何题.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4期.[2] 孟利忠.强化解析法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数学通讯, 2001,(13).[3] 刘翠英.关于高等几何对初等几何教学指导的几个问题 [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下载“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论及核磁共振的常规氢谱、碳谱、多脉冲技术,以及固体核磁共振仪、核......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报告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初中物理研究领域,要经常运用控制变量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他科学领域,控制变量法被人们有意......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创造出新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

    在课改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课改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 新建县新祺周学校万常任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许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而初中学生对实......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技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技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在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流传下来的中华传......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我校目前正在进行的《先学后教,自主自学,互助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充分显示出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学生想学、爱学、......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我校的《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自2001年立题以来,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努力,目前已经顺......